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规划及设计

城市规划及设计

城市规划及设计

城市规划及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市政;排水;设计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覆盖率越来越高,城市市政排水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规划设计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

1.城市给排水工程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市政给排水管道的铺设不但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对于改善投资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规划合理的体现,而且与居民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飞速发展,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铺设规模正在飞速壮大,这种庞大规模对给排水管道的安全施工技术也有越来越高端、越来越严密的要求。同时,对于市政工程给排水的管线工程、顶管施工技术和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市政给排水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给排水工程,顾名思义就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为目的,对城市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以达到适用、排水无污染效果的城市工程项目。

2.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现状

我们知道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重点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即合理地利用城市水资源、科学地保护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稳步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程规划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城市给水系统中的问题表现在:城市供水系统的实际供水能力不足,供水的可靠性差;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引发地下漏斗,海水倒灌等一系列问题;水价体制不能使水资源优化利用,即水资源费收费标准偏低,同时水价的形成机制不合理,使得价格体制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对于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的普及率低。

三、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原则

1.协调要求

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需要遵循协调要求,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给排水系统需要结合城市建设的所有工程进行协调规划,设计成具有协调能力的建设方式。协调市政给排水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城市化的建设效益,促使城市在生活、生产中充分利用给排水系统,保障城市市政给排水具备科学、完善的优势。

2.环保要求

环保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直接要求。目前,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深化了环保理念,为给排水提供规范的环保标准,要求市政给排水工程既要达到城市建设的环保标准,又要规范自身在施工中的环保表现,平衡市政给排水的经济效益与环保要求,很大程度上树立了环保标准。

3.目标要求

目标要求是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最终原则。例如:规划设计的目标要求是满足生活用水,而给排水规划的过程中,则需体现目标要求,根据城市的生活需水的实际状况,提出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城市生活供水的优势,发挥目标要求的约束作用,达到城市市政给排水的建设标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和这个城市的水资源存储情况相关联,或者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前景完全由水资源的蕴藏情况所把握。

四、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设计严重脱离实际应用环境

给排水的设计根据不同城市的地势特点有不同的设计需要,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应该要以城市的总体区域特点为主,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城市的地下结构,道路方位以及整体城市规划等因素,尤其是对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的考虑。例如,如果设计城市位于沿海地区或者容易爆发洪水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区域,管道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为地势的高低和排进水口的设置位置,一般情况下,管道是由地势高的地区向地势低的地区进行铺设,水流会直接以重力方式排出;对于地势较高的路段,可以采用中间豁口的方法将水流分散排出;对于中间地势低洼的路段,可以借助排水设备保障水流的及时排出。为了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临近河流区域的排水管的设置要尽量高于水位的最高值,以使水流达到高值时能够顺利排出。

2.没有充分考虑污水的排放需要

城市给排水管道的排污功能日渐重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废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在给排水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在设计施工时,经常会出现污水管的设计和埋放位置过浅,最低处的污水管埋放的深度达不到整个管道的水流排放要求,影响了管道整体的倾斜度,产生污水的积留。在设计时,要注意满足管道整体系统的要求,污水排放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相邻地区的污水排放问题,设计者往往只注重地区污水的排放功能,而忽视了污水排放的整体性原则。

3.没有充分考虑雨水预留管道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多雨的城市和地区,设计排水管道还要充分考虑雨水的进排口设计。一些地区在进行城市管网设计时没有将降水因素考虑在内或者对降水量预估不足,导致设计时雨水的进排口不能满足实际进排水的需要,尤其是雨水进排口过小,在大量的雨水降临时,进水口的容纳量有限,只有少量的雨水能够进入排水管道,而大部分雨水仍然溢流在路面,使得排水管道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效,造成大量的路面积水。

五、城市给排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1、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谁。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多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触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加大给排水设计的力度,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没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管等各部门的权利、积责和监管机制。

4、在城市水系统设计中需增加与自然系统的有机协调,做好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贡献效率。同时需关注设计的多目标化和因地制宜。

5、需树立前瞻、动态的规划思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制定合理规划,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期规划,使规划更具弹性、适应性和连续性,更加符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6、应重视规划的、科学的、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论证,避免片面的因素干扰。

7、在执行规划的过程,政府各级部门应加强执行规划的力度。

六、结束语

加强对城市市政排水规划的设计研究,能更好的保证城市市政的合理性排水,也是我国以人为本基本国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涛.关于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及措施[J]. 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3(3):166-168.

城市规划及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区域规划;城市设计

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于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则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2.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其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20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二、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交叉关系

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及各类工程设施,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及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三、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各自的功能作用

谈到功能作用,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范围广,两者在处理空间的层面上也存在差别,具体的差异如下:

1.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大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住宅及其环境问题是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后来建筑师斯坦因根据邻里单位理论设计纽约附近雷德布恩居住街坊,取得重大成功。雷德布恩式的街坊被视为汽车时代城市结构的“基层细胞”。邻里单位理论本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则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

2.与城市规划不同,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分”。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各个工作环节。当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来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综其所述,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设计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则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四、 结论

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两个尺度平台上各自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才是未来学科整合的方向。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迪.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心得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城市规划及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对城市环境形态三维空间所做的意象性创作,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城市的规划应该从总体出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设计其独特的城市理念,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课题。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基本上沿着有序化的轨迹发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加速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需求,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略规划管理的现象,进而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1.1 城市规划设计太随意

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为先。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绿化景观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之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原定的设计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不断更替,导致规划设计观念不断变化。第三,利益的驱使。当地政府大都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将土地出让出去,这些都将牵涉到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改动整体的规划,并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得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

1.2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前瞻性

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目前的共有的弊病,除了因为我国的汽车业发展迅速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最近几年,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得交通拥堵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广大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设计时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城市进一步发展留出一定空间,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1.3 设计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对文化古迹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拆除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的传统面貌已经基本被破坏。城市的文脉、记忆和历史积淀也就此消失了。相比于我国,西方国家在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做法就比我国强得多。要做好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迹的保护工作,除了要在全民素质教育中树立起强烈的保护意识外。还应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古迹逐一加以甄别,建立保护名录、档案,从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加以保护。

2 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把这种不好的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建设以及规划设计中的每个细节。

2.2 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所以说,不管规划设计任何项目,首先应该树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假若一个城市的规划没有从人的思想出发,就算加之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应该把城市的规划设计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中充满了对人文的关怀。

2.3 要坚持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在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要求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以及布局的合理性等。城市空间的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主要取决于科学性,而是主要决定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准则为最终目标。

2.4 在设计规划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虽然现代城市建设具有一般的发展规律,但是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的不同,使得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独特的景观,深远的文化正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许多城市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扬名天下。因此,城市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还要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5 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法制建设也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制法规,在设计和实施阶段都要注意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设计的严肃性。

2.6 城市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城市规划应当把服务于人,将以人为本作为未来城市核心的设计理念,把城市环境视为头等大事。因此,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要随处体现居民的意愿,切实关注民生,创建舒适的居住环境,发展多元的地方文化,建立城市独有的个性魅力,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放在第一位。

3 结束语

进年来我国不仅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而且在社会经济上还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因此,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必将踏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在新的趋势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重中之重。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就必须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找出我国现阶段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创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面貌。本文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将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并将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07,(2).

[2] 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9,(11).

[3] 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

[4] 任致远.略论2l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2008,(15).

城市规划及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管理;设计

Abstract: city planning is the target and plan of city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s the comprehensive deploy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City as a kind of material performance, it is a form of matter can be seeing.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es Chines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design practice of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ity planning; landscape planning; manage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

0 引言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现实情况,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改革的方向应是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方法,从健全法制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人手,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科学、严谨、规范的景观规划管理体制,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创造理想的城市文化景观,实现城市永续发展。

1 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是在对土土地功能及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景观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表现精巧的美,在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以达到最佳状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使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在城市内部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旷地、绿地均匀分布。

1.2 异质性原则

城市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护与发展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城市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在绿地景观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差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自稳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1.3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多样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首先是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其次是物种多样性。近年来,城市生态园林的兴起,将城市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阶段。在城市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色廊道,形成城市园林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不仅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而且利于野生动植物的迁移。

1.4 持续性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景观是对持续发展的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最适宜的空间尺度。在规划中,规划者可以考虑许多种可能的空间构型,景观元素的重新排布总是提高或降低着生态完整性。

2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对策

2.1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法规与设计依据,都是为引导城市规划设计正确进行而确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严密性,要求在具体设计时必须遵循,不能投机钻营,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出于职业道德和对城市景观质量的负责,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都应在实际中自觉维护法规的地位与控制指导作用。

2.2 加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

一是强调整体的、长远的、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设计,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损坏。二是 在城市设计理论尚有较大分歧时,要认真研讨并提出普遍认同的基准概念,从而使理论研究深人下去。否则,有些观念或词语一旦流行开来,大家就“人云亦云”,容易产生偏差。

2.3 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2.3.1 变建筑创造城市为城市创造建筑

针对目前的城市设计现状,应把由建筑创造城市变为由城市创造建筑。虽然只是简单地变换词语顺序,却意味着对城市认识观念的转变,将城市视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一种文化或社会的特征总要由其所在的城市具体的物质环境体现出来,但主要由城市的空间环境形态来决定,而不是构成城市的建筑的细部。建筑并非在城市中自由存在,而是属于特定空间中组织严谨的构筑物,它应当为所处的环境服务,而不是过于凸显自我。因此,只有从城市整体发展出发设计的建筑,才可以更好地与环境协调,为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3.2 变注重建筑形式为注重建筑环境

在我国传统城市建造中,有别于西方注重形式的习惯,空间的体验比恒定的造型更受人关注。运动是控制空间的要素,通过空间的运动、建筑层次与尺度的微小差别 ,传达出城市独有的魅力所在。当我们漫步在北京旧城或天津旧租界的时候,城市景观、道路的变化,视点、空间的划分,比独栋建筑的结构装饰更令我们向往、沉醉。因此,在大环境观概念指导下,从城市景观整体要求出发,设计与场所、文脉协调的建筑,改变“唯建筑独尊”的陈旧观念。

2.4 重视文化的表达

城市景观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包含了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人类经验。设计者要做的就是正确地继承与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把城市景观塑造成具有鲜明文化语境的有机体。所谓“城市景观的文化语境”,是指城市景观得以如此产生与采用的特定文化传统氛围。在城市设计中,要注意所创造的环境景观是否合乎我国特有的文化语境决定的视觉习惯。

3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议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体、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方面。源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

城市规划及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规划;设计;主体结构;绿色生态;节能设计

前言

高层建筑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造型新颖,而且具有丰富的功能,这也使其在当前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出来。不仅增添了城市现代化的信息,而且也对整个城市格局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对协调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合理布局,确保其空间结构具有较好的协调性。高层建筑由于垂直高度较大,因此需要合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1高层建筑规划分析

高层建筑修建过程中,其规划和布局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建设工作,会对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城市氛围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遵循美化城市结构和丰富城市空间的原则来进行高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避免高层建筑的出现影响城市整体结构的协调性。

1.1超高层建筑数量

城市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繁荣的象征,但超高层建筑体系会对城市带来带来较大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主导性,特别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采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合理掌握超高层建筑的数量,减少其可能会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2高层建筑的密集程度

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压力,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但高层建筑如果密集在一个区域内,则会对交通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合理对高层建筑进行布局,掌握其密集程度,确保其布局的合理性。

1.3建筑与街道

当前城市中高层建筑多集中于商业发达及繁华区域,但高层建筑较大的容积量必然会增加该区域的交通荷载,对该区域的交通带来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规划和设计时,需要结合街道及其他建筑的情况,做到协调统一,对繁华地段的高层建筑层数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必要时需要扩大街道的通行能力。

2高层建筑设计分析

2.1高层建筑主体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前,城市高层建筑结构更为新颖和复杂,特别是高层建筑平面形态和竖向形态之间的布置和衔接更具复杂化,这也使大量不规则和非常规形式的建筑平面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高层建筑各种形式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再加之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也有效的促进了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破坏现象十分突出,这也使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绿色、经济、节约和环保。因此在当前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来减少高层建筑可能会对城市环境和周围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从长远发展眼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将绿色建筑理念贯穿于高层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人员需要对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充分了解,针对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建筑风格和类型,有效的执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2.3建筑尺度设计

高层建筑的尺度设计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物不同于人,体积庞大,内部结构复杂,需要各部分相互的协调统一。要做到尺度的设计,需要从以下尺度关系入手:第一是与城市尺度的关系,高层建筑体积大,建筑高度高,是城市的重要组成,也直接影响城市的景观,因此,建筑的尺度离不开城市的尺度,要与城市尺度协调统一;第二是建筑尺度,即建筑本身的尺度,设计师做到均衡,需要从建筑的组成来调节,高层建筑由主体、裙房和顶部组成,这三部分的尺寸需要一定的比例来均衡建筑的整体尺度,然后就是各个组成的细部尺度,层次、等级划分要细致、协调;第三是近人尺度,这是容易被人们所观察和直接看到的,比如出入口的尺度,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尺度要适宜;第四是道路尺度,也是近距离的感知,需要考虑行人的舒适度来确定尺度。

2.4重视节能设计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数量和密集度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旦在高层建设设计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则会造成高耗能和低效益的现象发生。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将节能设计放在主要位置。在具体设计时,合理布置建筑的朝向和位置,使其能够有效的满足日照要求,尽可能的增加南向开窗的面积,减少北向和东向开窗的面积,更好的利用日光。同时选择具有较好隔热性能和导热系数低的窗体材料,避免热量从窗户位置消耗掉。墙体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层,利用较强保温性能的材料做成复合墙体,增强墙体的保温性能。以此来全面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低能耗、高效益目标。

2.5高层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还需要注意防火、抗风、配电、电梯和防雷等诸多的问题。高层建筑具有较大的垂直高度,这也需要设计时要注重水平区域,因此要做好防风设计。同时还要设计两套供配电系统,有效的保证高层建筑正常的供电需求。对于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建筑总体布局时需要确保具有较好的畅通性和安全性,所设计的楼道要能够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性,配备有采光设施及应急照明装置,使人员能够快速疏散。同时还要合理进行防火分区设计,高层建筑楼道内消防器械和疏散通道要做到合理分区,这样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采用灭火措施,并同时对人员进行疏散。在各楼层设置消防栓时,需要保证消防栓所处位置能够到达同层的任何部位。另外,就是在设计时需要重视高层建筑防雷击问题,合理设计高层建筑防雷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循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及多层防护的原则,在防雷措施上要充分的利用高层建筑物自身的结构,即在高层建筑顶端及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利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将其上端与顶端避雷网有效连接,下端与基础接地位置进行连接,从而形成良好的防雷系统,有效的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

3结束语

高层建筑作为当前城市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主体规划需要与城市空间规划有效结合,确保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在具体设计时还要遵循生态、绿色和节能的理念,打造绿色建筑。而且高层建筑设计需要与规划有效配合,使城市空间布局更为科学和合理,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瑞宏,等.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J].工业建筑,2009.

[2]曹丽新.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