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职业素质

护理职业素质

护理职业素质

护理职业素质范文第1篇

长期的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针对护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中教师只侧重教会护生基本理论和如何进行技能练习,忽视了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2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随着近年来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方法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依据护生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现实情况是护生由原先的80后转变为90后之后,教学方法没有随之改变。这些教学方法比较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护生职业培养的需求。因而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1.3教师授课及考核形式单一,未较好的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目前《基础护理学》授课多数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护生的主体地位,只侧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未加强职业素质相关知识的讲解。在《基础护理学》考核中,形式单一,未能将护生职业素质考核内容容纳进去,比如护生关爱病人的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对提高护生职业素质极为不利。

2.《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加强护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2.1加强《基础护理学》

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在挑选《基础护理学》教师时,不仅要看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应该从职业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考量教师,选取职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使其在授课过程中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于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并定期派教师到临床进修,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2.2教学内容改革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临床结合更紧密,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基础护理学教育中。增加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比例,通过课程内容整合,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扩充临床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

2.3.1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并把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护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2.3.2实验教学实验课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复式教学法,即“问题引导式”、“示教—练习式”、“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自学———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注重从护生的着装、言行举止、课堂纪律、沟通交流能力、关爱病人等方面进行培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护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通过护生参与教学,还能使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2.4设置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体现护生职业素质的内容加入考核标准中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护生期中和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应将护生平时实训时体现职业素质的能力涵盖在实训课成绩里,以引起护生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如护生的仪容仪表、关爱病人的意识、沟通能力等。

3.职业素质的具体培养方法

3.1培养护生关爱病人的意识

在课程内容讲解时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比如,讲解给病人床上擦浴时要强调给病人保暖,给病人摆时要促进病人舒适,给病人解释病情时要有耐心,给压疮的病人翻身时要有责任心,病人疼痛或病情危重时要有同情心。

3.2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护生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的语言及技巧的训练,比如:如何有效地解答病人的问题及疑惑,病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护士无法满足时,怎么与病人沟通使护患双方达成共识等。

3.3培养护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善于沟通的护士易取得病人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增加病人满意度的有利条件。理论课上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实验课练习时将护生分小组练习,可以有效促进护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4.小结

护理职业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实训基地; 人文素质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护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护理实训基地作为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练兵场,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摇篮。应充分发挥护理实训基地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渗透,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拥有良好形象,善于沟通协作,领悟护理内涵,形成良好行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 模拟医院实训环境,树立学生职业意识

根据现代医院的布局和设计要求,从环境布局、设备配置、病区管理等方面为学生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走廊可挂有电子显示钟和“轻、静”等字牌。护士站、重症监护区、模拟病房、外科手术区等功能区要与医院环境设施一致,不但配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设施,而且室内的装饰也应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场景,如可精心选择标牌的字体、墙壁的颜色、病房的摆设等,使学生实训的环境规范有序、优雅美观、怡人益智,不仅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而且使教学过程和医院的工作更加接近,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工作角色。此外,操作训练区可悬挂各项护理操作图片,使其更好地掌握护理技能操作,强化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塑造学生职业形象

护士专业形象是指护士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仪表和行为给人们的印象,是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1]。塑造美好的护士专业形象,在当今的护理界愈来愈被重视。和蔼的语言,美丽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和高雅的气质,可使患者赏心悦目,对护士充满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护理实训基地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技能操作,同时也要使学生在操作中规范服饰、仪容、仪表、言谈和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学生的实训服宜采用临床的护士服,戴燕帽、穿软底鞋,操作时戴口罩,头发前不过眉、侧不过耳、后不过肩,不留长指甲、染指甲,不配带饰物。其次,把正确姿势贯穿到护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使学生掌握坐、立、行等良好的姿态,如托盘、持病历夹、推治疗车等。各项护理操作除了要轻、柔、稳、准以外,还要注意姿势、动作的美感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增加感染力,可在实验室、操作室外安放大镜子,时刻警示学生必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也可在形体训练区,张贴学生礼仪和护士服明星照,在他们心中树立白衣天使的美丽形象,增加学生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热爱圣洁的护理工作。

3 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养成学生职业习惯

根据学生实训需要和护理行业特点,建立护理实训基地实验规则、护理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办法、护理技能操作考评制度等规范化制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可借鉴医院护理管理模式,实行学生任职管理制度。任命各班课代表为科护士长,各训练小组组长为护士长,戴不同级别的燕帽,使用医院临床称呼,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训前,由实训指导教师向“科护士长”布置实训任务和目标,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实训中,“护士长”负责组织“护士”分工协作练习,如安排准备、整理用物,分配角色,清洁卫生等,同时做好练习记录(参训人员、练习次数、练习效果等),并在实训结束时向实训指导教师交接班,汇报实训任务完成和用物清点情况等。阶段训练后,可进行“护士比武”竞赛,激发“护士长”管理和“护士”训练的积极性。学生任职管理模式,给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训练、自我成长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训的兴致,不仅使学生间能够有效配合、取长补短,提高了护理实训效果,也使学生提前体会到护理岗位,自觉养成职业习惯,更有利于适应以后的护理工作。

4 强化护患沟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现代护理非常注重与护理对象(患者)的沟通,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2]。护士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进行整体护理的基本条件,而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3]。护理实训中普遍存在只重视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而忽略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操作中的沟通往往流于形式,过于生硬。建立技能操作与护患沟通兼容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首先应培训学生基本的沟通技巧,掌握护患常用文明用语。其次,要健全沟通与操作并重的护理技能操作评价体系,把对患者的称呼、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的配合以及操作完毕时的交待等方面的言语沟通,列为各项护理操作流程的一部分,建立规范的语言标准,使护理操作变为有声的、互动的、温情的行为模式。其次,在实践操作中设置情景,结合个案病例,让学生相互扮演患者、护士、家属等角色,自行设计台词,自由交谈,强化训练。比如患者可表达自己的感受,家属可提出内心的疑问,护士则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感觉和教会患者配合的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做好健康教育等。上述措施既提高了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和健康指导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护理的感悟,学会了倾听患者的心声,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觉,真正关心体贴患者[4]。

5 营建护理文化氛围,增强学生护理信念

使学生深刻认识护理内涵,产生坚定的护理信念,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离不开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运用图文等物化的表现形式,将职业蕴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精神、服务理念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可使学生进入实训基地时对护理职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升华精神。如:在显著位置摆放南丁格尔雕像,张贴“我志愿献身护理事业”的护理誓词,介绍我国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设立体现人文关怀、弘扬职业道德的警句格言,在宣传栏展示学生考核、获奖的照片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护理文化的氛围和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工作上能够“怜患者痛苦,感同身受,担医者责任,精益求精”,用美好的心灵、精湛的技术、优良的作风,精心呵护每一位患者,自愿履行“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没有实践的职教不是真正的职教,而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熏陶。以护理实训基地为载体,根据护士人文培养的需要,努力把职业文化融入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去,以熏陶和影响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品行,促进人文精神的内化,使学生综合的人文素质得以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其规范人、培育人、发展人的效用,将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梁小丽.护生的护士专业形象塑造与研究.护理学杂志,2000,15(4):204-206.

[2] 李社琴,牟新丽.现代护理与人文关怀.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113-114.

[3] 许建香.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护士素质教育.社区医学杂志,2007,5(7):53-55.

护理职业素质范文第3篇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1]。护士素质是在一般素质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性, 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特殊职业要求[2]。

护士素质基本内容包括四大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现代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 ,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而且现在日趋紧张的护患关系更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以良好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护士素质的培养起源于学校,而对于护生来说,《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占总学时的50%以上, 也是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3]。

二、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1.对护生职业情感定位不重视

2.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脱节

3.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技能练习,忽视意外情况处理

4.教师授课时未单独强调慎独精神

所谓慎独,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凭着高度的自觉规范行事,而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慎独反映在护理工作的许多方面,如治疗室加药、夜班工作质量、基础护理、交接班、危重患者护理、病房管理等。有些工作是在患者无法感知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患者很少了解操作是否正确,很难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监督。因此,培养护生的慎独意识,使其能够自律、自省,不断用行业规范指导自己的工作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虽然在理论课中讲解过关于慎独的知识,但是未能将这一精神贯彻到操作中,在讲授中重点强调流程步骤,而忽视了护生在单独操作中违反慎独精神的处理。[4]

5.未重视护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护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成长经历单纯,自控力不强,遇到问题易紧张激动,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较好的换位思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4]。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也要关注这一点,虽然实验课采取了小组练习制,但是小组成员关系如何,小组长能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授课教师未能做到全面的了解,有时也未能及时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无形中忽视了集体的力量。

6.教学中未强化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性

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沟通学等有关知识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其中语言的作用就显得愈发重要[5]。礼貌性语言使病人感到亲切,是护患满意沟通的前提,无论是在病人的出入院护理、日常护理工作还是其他各种护理都需要护士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患者的沟通护生首先体现在《基础护理学》各项操作过程中,基本上每项操作都需要护患沟通,比如最基本的核对解释,三查七对。教师在授课中会有核对解释这一步,但是往往解释比较单一机械,只是局限在你叫什么名字,我现在要给你进行某项操作,请你配合。也未能强调在操作中出现问题如何向患者解释。比如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有护生没有穿刺成功,在没有向患者作任何解释的前提下直接进行了第二次穿刺,导致患者大发雷霆,拒绝这名护生继续操作。这是沟通不良所导致的典型案例。在历年的就业推荐中,部分“优秀”毕业生因为沟通能力欠缺而屡屡失败。

7.心理素质培养不容忽视

当今护生的心理素质令人堪忧,大部分护生经历单纯,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出现哭泣退缩的现象,这对护理工作极为不利。在临床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病人病情恶化、死亡或医疗差错等,遇到这些情况都需要护士调整好心态面对。许多护生因为心理素质差,在就业面试时屡次失败,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部分教师视而不见,甚至责怪护生,反而会导致护生厌恶护理操作,形成恶性循环。[5]

8 教师授课考核方式单一,未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8.1目前《基础护理学》授课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侧重专业知识,未加强素质能力相关知识讲解。

8.2在《基础护理学》考核中,除了理论考试,就是操作考核,形式单一,未能将护生职业素质考核容纳进去,比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慎独精神等,这对护生的全面发展不利。

9.教师的表率作用偏差

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教师的思想言行对护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调查表明多数护生对护士形象的确立首先来源于专业教师。如果教师本身就不喜欢护理工作,而且把不良情绪流露在教学中,则会对护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再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引起护生的模仿,比如在示教护理技术时,教师如果说:“我讲课不方便戴口罩,现在假如我已经洗手戴上口罩”,那么护生在练习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假如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削弱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反之如果教师对患者、护生充满爱心,治学严谨,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对护理事业充满热忱,则无时不激励护生,对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它教育方式都代替不了的。

护理职业素质范文第4篇

护理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效果的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教育中职业素质强化训练对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0名护理专业大专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0名)和对照组(200名),对两组人员和100名带教老师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护理学生职业素质的调查。结果:参加职业素质强化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职业素质明显高于未进行职业培训的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自评满意率及带教人员对两组学生能力的评价均达到80%以上,而对照组自评及他评满意率均比实验组低,两组各项职业素质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习后两组职业素质比较

实验组学生在护理教育接受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后,职业素质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实验组各个观察项的自评满意度[满意率(%)=很好(%)+较好(%)]均达到80%以上。两组学生实习的职业素质在实习结束后各项指标均有所增强,经χ2检验显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职业素质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职业素质范文第5篇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领域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一切社会活动均落实于社区,作为社区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士,不仅承担着在医院内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而且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医院外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即社区护理。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较大的区别。社区护理,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职能,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院走向家庭和社会,工作内容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与生命质量。其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以健康为中心: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的治疗、护理患者。它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整个人群的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

1.2 以集体为主:医院的临床护理以单个的患者为主体,而社区护理的工作以集体为主,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个人群中主要的健康问题,即使社区护士照料到个人与家庭,也仅是帮助整个人群健康中的一项工作。

1.3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广,而且要运用流行病学方法来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因而他们的工作更自主,独立性也较强。

1.4 管案时间长: 一般医院的患者住院时间短,护士只照顾他住院期间的需要,而社区服务对象长期居住于本社区中。因此,社区护士管案时间长。由于时间长,护士对此患者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了解深。因此,相互之间关系也比较融洽,有利于评估其身心、社会状况,给予适当的预防或保护、照顾措施。

1.5 与各方面合作加强:社区中除医务人员之间要密切合作外,护士还要与当时政府、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很多人联系,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做好社区卫生工作。

2 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由于社区护理的特点,使得社区护士更应有着高素质的要求。

2.1 良好的心理品质:社区护士不仅需要娴熟的操作技术,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2.1.1 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认识现实的一种主动形式。正确地认识事物典型特征的能力称为观察力[3]。在治疗、护理等过程中,细心、耐心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眼神、举止、体态、手势等,提出并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或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及潜在危机,把握疾病过程中的复杂因素及其变化,综合分析处理。

2.1.2 准确的记忆力:古人云“不记则思不起”。准确的记忆是护士必备的基本素质。患者疾病的性质及转归每天或多或少在发生变化,通过对患者的相貌特征、年龄、性别的识记,进而与患者所患疾病、护理诊断、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相联系,而后进行再认和回忆,并能记忆得准确、无误、牢固,这样有利于护患关系和谐。

2.1.3 敏捷的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反映,使人对客观事物获得规律性和本质特征的认识[2]。护士对患者所实施的护理过程必须依个人病情制定护理措施,这要求护士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集中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目标,为患者减轻病痛,所以护士的思维是独立的。

2.1.4 丰富的想象:勤于思考、善于想象对护士来说举足轻重。正确的护理诊断,需要护士对患者有全面的认识,以做出切实的评估。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进行推测、想象、总结、归纳,才能达到对患者的身心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2.1.5 良好的语言表达:言语是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稳定患者心境,排除心理困扰。护士与患者交谈时,注意语言的严肃性,要端庄大方;注意语言的高尚性,不可随意贬低他人;注意语言的保密性,病情不向无关人员透露。

2.1.6 强烈的情感感染:护士与患者都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护士必须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不将自身的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带到病房,而应将乐观、和善、友爱的情绪带给患者,以自身的言行感染患者。

2.2 丰富的综合知识:由于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要真正地理解人、帮助人,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综合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1)具有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2)具有比较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3)具有预防医学、公共卫生、营养学、康复医学、健康教育学等基础知识。(4)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5)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

2.3 与人有效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社区护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与辖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学会运用交流技巧,具备沟通交流能力。要获得各种信息,得到社区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做好社区卫生工作。

2.4 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区护士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健康人群,服务内容不仅是疾病的护理,而是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因此,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具备处理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健康指导能力: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护士要教给人们必要的知识,改变他们对健康的态度,帮助人们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同时,在社区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增多,教会患者或家属必要的护理技术,也是社区护士的工作且必备的能力。

2.6 组织管理能力:社区护士应有一定的组织计划,定期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卫生知识讲座等活动。

2.7 科研能力:具有科研的基本知识,能独立或与其他人共同进行社区护理科研活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推动护理事业发展。

3 其他

由于社区护士均要上门服务,走家串户。因此,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活泼、开朗的性格及热情、大方的处世方式等,均有利于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护理是一门关系着人类健康与卫生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科学。在21世纪的今天,社区护理向我们走来,她具有显著的特点,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护士走向社区,走进家庭,成为社区和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社区护理是人类健康需要的产物,她有助于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有利于减轻患者家庭的劳动负担。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娴熟的业务技能,博才多学,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田民,马魁.社区护理实习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