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范文第1篇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发展非常快的学科,尤其是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对学科前沿技术进行关注,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这些前沿知识,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增长。但是,我们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更新,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只有从业人员具备了相关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切实承担各种工作任务,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但是,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理论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使得学生难以快速地融入到岗位工作当中。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良好教学方法能够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科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差、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低,因而教学质量较为低下,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计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1.及时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

首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前沿内容予以不断地关注,然后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将学科前沿知识融进来,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学科发展方向,又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提升其专业知识的新鲜程度,避免被社会淘汰。其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知识,另一部分为学科前沿知识,基础知识为固定的教材,学科前沿知识则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而随时更新,促进教材内容的时新性。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加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理论课程之后开展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其次,让学生进入到相关的企业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学习,促进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3.改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开展教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应用能力的提升。其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来促进教学过程的进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兴趣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小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的重要性,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教材选择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分析

为了帮助初入计算机专业学科学习的新生了解这个学科,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绝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以下简称“导论”)。目前,导论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虽然不是重点课程,但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起着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重任。

1.1基本目标

学生因为不了解整个计算机学科而需要学习,因为初入计算机专业学科而需要导学。如果“导论”课程是大学四年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的简洁压缩版,百科全书式的全面阐述,那么对于不具备基础知识的新生而言,不仅理解困难,而且也很难真正掌握。

考虑到大一新生专业基础知识有限,导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少量的学时数的学习,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学术范畴、特点和概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帮助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认识和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而不在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哪些专业知识,更不能成为重点课程。

1.2基本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如何认知学科,然后是如何导学。

教学内容主要以科学办学思想为基础,系统介绍在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创新人才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来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何来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学的重点是全面贯彻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以新历史主义的观点,首先通俗地简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然后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发展潮流等内容,系统阐述学科范型的内容,介绍如何认识整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如何学习这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2课程建设设想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有限,因此,只要通过18个学时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计算机学科有一个正确的初步认识,而且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有兴趣地学习计算机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1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程的学时不宜太多,以18学时为宜。学时越多,讲的内容就越深入,学生就越弄不明白,因为学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授课学时要恰到好处,要保证授课以高级科普的方式进行,要防止导论课程冲淡大一更重要的基础课程的学习。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本教学内容选择如表1所示。

在较短的有限时间内,课程教学要突出重点,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课程分类与内容介绍等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掌握,将重点集中在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内在规律、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不对具体的专业知识作深入解释,而是更多地注重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和常理,传达科学的思想方法。

2.2教材选择

董荣胜、古天龙编著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从学科形态、方法论的角度对计算机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做了全面的介绍,是一本很好的“导论”课程教学参考书,学生读这本书对促进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厦门大学赵致琢教授编写的《计算科学导论》站在科学哲学的角度,采用高级科普的形式去认知和导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介绍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计算科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计算科学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是一本很好的“导论”课程教材。但第五章布尔代数基础的内容,应在离散数学课程中学习。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Behrouz A.Forouzan著,刘艺等译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在很好地兼顾了学科广度和主题深度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新技术趋势。全书从数据操作到计算理论,向学生展示了计算机专业各主要学科的概览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形成大局观。全书强调基本概念而非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使学生能广泛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深入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本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习题丰富。我们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教材,同时以上述两本教材作为参考书。

2.3师资状况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涉及到计算机一级学科几乎所有的方面,而且具备一定的深度,加上初入大学的新生基础知识有限,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当宽度和深度的知识,在授课时还要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到深入浅出地讲解,因此本课程应该由长期在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承担。

作为教师,最难的事情就是把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学生。选择高水平的专家担任“导论”课程的主讲教师,不仅仅在于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自己多年来科学研究的心得和体会通过简明扼要的实例传达给学生。

当然,要达到上述较高的师资水平,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学校是有困难的,原因是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创办计算机科学类专业时,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基础上匆忙上马的,而国内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在较低的层次上发展了多年,一大批专业毕业生和非专业毕业生已经进入大学并担任专业教师多年,旧的认识和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习惯,改革维艰。目前的师资状况已经暴露出过去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普遍实施的专才教育的弊端,因此通才教育是我国学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Behrouz A.Forouzan著. 刘艺,段立,钟维亚译. 计算机科学导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对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企业需求的不单单是计算机的使用者,更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开发者,并且可直接开展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技术工作。由此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培养过程中应更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1]。由此可见,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侧重方向不够突出,因而与当前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特色尚不显著,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优势。

1.2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验方法、内容在调动学生编程兴趣、软件开发能力方面对应发挥的作用尚不明显,并且实训阶段受一系列因素影响,致使难以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1.3课程体系改革较为滞后

在现阶段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都实行相关重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理论授课内容占据过大比例,使得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不足,学生鲜有发展、创造的时间空间。

2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本科院校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强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如何进一步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强化教学体系建设

2.1.1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予以确立结合信息产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可发现,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结构表现为:仅需少量的科学家,相应量的高级工程师,较多量的技术工程师,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鉴于此,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予以重新定位,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及人才能力需求予以有效确立。2.1.2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单元、领域予以确立本科院校应当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着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相关知识单元、领域开展优化整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单元、领域开展论证分析,进而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理论依据[2]。2.1.3构建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也就是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划分成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发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可对课程体系开展优化,建立“4+1+3”的基本架构,也就是设置4个学期的学科公共基础课、1个学期的专业发展课程以及3个学期的专业方向课程。

2.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2.1将实践课程划分成多个不同种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计算机课程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据极大比重,实验课即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机会,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动手操作,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有效认识。课程设计属于综合实践课程范畴,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开展综合应用,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应用领域形成明确认识,进一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起到融会贯通的认识。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迈入社会前的一次不可或缺的严格训练,是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一环。因而,教师在对研究课题开展选择过程中,务必要充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征,最大限度贴近实际,且具备可靠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可真正应用专业知识去自主解决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2.2.2建立多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层、综合应用层以及设计与创新应用层基础技能层涉及的内容以基础性、概念性内容为主,验证性实验占据极大比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综合应用层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主体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针对的实验内容,并制定不同层次的实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均可依据要求完成适量的实验,指引学生找出问题、处理问题,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设计与创新应用层属于特定设置的实践课程,该层次实践务必要关注设计性、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专研时间空间,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3]。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具备十分强实践性的专业,专业前景极为广阔,伴随当今时代实用型人才需求的逐步攀升,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积极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6-9.

[2]陈付龙,罗永龙,郭良敏,孙丽萍.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3):162-16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范文第4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计算机素养是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价值把握意识和需要遵守的计算机道德标准。它包括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能、计算机意识、计算机思维、计算机道德等多方面的品质。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言论自由、防范计算机病毒、保护知识产权,抵御网络诈骗、为建立一个人们所期望的有序、健康、文明和法制的网络世界而不懈努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计算机在开发人的智力、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是一门科学,有助于培养我们做事严谨、细致、准确的作风;而计算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又有助于培养我们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既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

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插入或点缀人文教育,而应是更深层次地渗透,从而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

计算机科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们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奋斗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以及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的创新进取的故事。例如: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以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研究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计算机的设计原则;英国科学家巴贝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其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研制出机械计算机;英国数学家图灵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提出了图灵机模型。同学们在分享科学家们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汲取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

2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

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计算机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昨天是新技术,而今天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进程,讲解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比如: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流媒体技术、将软件固化到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技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虚拟超级计算机”以完成复杂计算的网格技术、介于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的中间件技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的云计算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物联网技术等。

3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学科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它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是其功能之一。例如:计算机技术与交通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交通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地质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形成了信息安全学科等等。笔者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经常结合其专业特性讲解计算机与其学科专业的关系。比如在给桥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讲解计算机在辅助桥梁设计的作用等。

4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计算机的教学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息息相关。例如:在商业,利用计算机管理商品的销售情况;在教育,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在医药,计算机辅助医学成像和远程医疗;在银行,无论客户身在何处,都可通过网上银行享受服务;在娱乐,通过计算机巧妙地合成和剪辑制作在现实世界无法拍摄的场景,营造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家庭,从多媒体娱乐到智能家电,都离不开计算机等。进而告诉同学们,数字化生活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模式,不会计算机的人是现代社会真正的“文盲”。

5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常用算法的交换变量算法时,笔者以酱油和醋交换为例,将a瓶子的醋与b瓶子的酱油进行交换,必须借助空瓶子t。先将瓶子a中的醋倒人瓶子t中(语句描述为t=a);接着将瓶子b中的酱油倒入瓶子a中(语句描述为a=b),最后将瓶子t中的醋倒人瓶子b中(语句描述为b=t),从而成功地借助第3个瓶子t将瓶子a中的醋和瓶子b中的酱油进行了互换。在讲到求最大值算法时,笔者将其比作打擂。因为计算机同时只能对两个变量进行比较,所以求若干个数中的最大值时,可采用如同打擂的方法。即在n个数中先假设第1数为最大值,为擂主,依次同第2、3、4……n个数进行比较,一旦某个数大,马上替换擂主;所有数比较完,最大值也就获得。

6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业界公司的兴衰与成败

自1946年诞生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界诞生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兴衰成败、优胜劣汰都不同程度地牵动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它们的管理理念、营销策略、技术路线、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微软、Intel、联想、搜狐、雅虎、谷歌、苹果、IBM、HP等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续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或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述他们的创业、成长、壮大、成败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对他们的成功啧啧称奇,对他们的失败扼腕叹息,从中得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范文第5篇

当前,大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教材的教学内容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人才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教学内容单一、计算机技术和中医药知识的严重脱节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在就业后将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网络工作环境,因此把学生的知识结构从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的技术层面,是十分必要的。

2强化计算机与中医药学科交叉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教学内容的单一使得学生很难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到中医药理论中去

按照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出现计算机知识和中医药理论完全脱节的现象,2种教学过程是完全独立的,缺乏联系。由于2种学科在教学上的脱节,也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对自己专业帮助不大,导致学习态度上的懈怠,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

2.2计算机知识的重复教育

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新生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已经进行过计算机教育,其中不乏计算机知识相当丰富的,甚至还有些学生略懂编程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的重叠知识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提升一个新的层次,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中医药知识的结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3师资水平的问题

大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进行计算机课程教育的教师都是理工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学习的,只有少数的教师在从事学科交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这就使得大部分的计算机课程教师缺乏中医药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只是讲授计算机方面相关理论,无法达到计算机理论和中医药理论的交叉,使得计算机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完全孤立。另外,中医药知识的独特表达方式和中医辨证论治的特殊思维方式,以及古老的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科学之间的学科跨度,使得很难在这两个似乎毫无联系的学科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渗透点。然而,如果不能实现专业的渗透和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3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践

3.1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专业和中医药专业的学科联系

我校现在对学生的编程课程设置中,主要是“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如何让学生在程序设计课中了解到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个与中医药相关的项目案例来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案例的项目被分割成小的子项目,而每个子项目又是随着应用的需求逐步提出来的,根据项目的需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程序设计的思想,来解决在中医药专业领域所遇到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计算机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医药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医学统计、医学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计算机与医学影像技术、远程医疗等技术已经在各大医院得到了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相关知识,使得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从单纯的计算机应用提高了医学信息处理水平。

3.2开设选修课

我校逐渐开设了一些与中医药学相关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是课程内容的有力补充,在选修课程上,可以介绍学科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我校现有两个新专业,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这两个新专业都是计算机科学与医学的交叉专业,在新专业建设的同时,可以把很多宝贵的经验借鉴到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去。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改革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