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实训教学

前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涉及的领域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从整体来看,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有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家居等行业。2009年8月,“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发展推向了高潮,我国在无锡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电信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需要物联网技术人才,加大物联网工程技术各级人才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中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增加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训上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信息化产业新趋势的发展。

1中职物联网技术专业现状

目前,全国大多数本科、高职院校都开设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并把该专业作为重点规划和发展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都在研究与探讨,物联网专业教学与实训处在摸索、实践阶段,没有成熟的体系、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职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但是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技术,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电子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受学制,专业师资和教学实训设备等因素限制,如何在学校现有师资、课程、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创建能满足物联网产业企业的需求、又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是各个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采用两步走的方式来实现:第一步,各中职学校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的特点与优势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第二步,整合相关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制定统一、完善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2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都是基于普通计算机之间互联的网络工程技术,而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综合技术。主要涉及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技术,知识系统非常庞大,必须进行研究与梳理,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考虑中职学制与学生学习能力,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根据物联网技术系统层次结构特点和关键技术,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扩大就业面,提升在就业中的优势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中已经涵盖了物联网技术网络层知识领域,只需要增加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核心课程。具体是在专业基础课增加《物联网技术导论》,专业课上增加感知层《传感技术与检测》、《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网组网技术》课程和《网站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应用层课程。

3物联网技术实训体系设置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定位应体现在工程实践性,学生需要有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能力的实践,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根据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与设施情况,确定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训体系,确定实训教学的内容。(见表1)

4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训的实践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受学制(三年)和学生学习能力、实训条件、师资等因素限制,课程调整的空间较小,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教学与实训,系统的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适当调整专业课程,一方面将物联网传输层新技术与知识“嵌入”到原有的课程教学中,比如:将传感器技术和RFID技术知识作为电子技术基础的内容,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加入到网络课程中,将数据库技术知识融入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中。另一方面,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在有限的学时上增加《物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训,进行典型的应用系统综合实训,如智能家居与智能安防监控综合实训。

5物联网技术实训室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完善的网络布线实训室、网络设备配置实训室、系统搭建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能完成网络工程的实践教学实训。物联网技术实训室可以对原有的网络工程实训室进行改造,规划和购置物联网实训模块设备,模拟物联网应用工程环境和实际应用环境,构建“理实一体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室,拓展原有实训室的功能,提供课程教学实训从理论知识学习、讲解到演示、基本技能训练、工程项目实践等多层次教学实践。借鉴网络技术的项目教学实践体系,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因此,通过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实训体系设置、实训实践及实训室建设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扩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信息技术类(第一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黄永前,刘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技术课程设置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6.

[3]李翔宇,曾燕清,陈志德.基于岗位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福建电脑,2016.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需要一大批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网络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适时修改完善,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技能训练,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素质需求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研讨,制定出该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见图1。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由清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作为支撑,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并具备先进、实用,体现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的一致性。按照职业技能需要,将课程分为专业(职业)基础课、专业(面向职业方向的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课,每类课程都包含实验/实训课程。

二、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标,构建了突出工程训练“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中心是以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及其维护为中心;四个基本点是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通用技能、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和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为基本点。

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点,主干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计算机应用通用技能点,主干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软硬件配置与维修、数据库原理;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系统维护。

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点,主干课程为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综合布线、Web技术、软件工程、网络数据库开发、网络技术实训,使学生具有硬件及网络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技能点,由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组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社会的前奏,目的是缩短学生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的差距。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按照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通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专业技术综合应用五个模块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模块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项技能和专项技术应用着重整体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实用性、融合性,避免课程内容相互重叠和分量过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现代企业生产的适应性。

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模块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英语、体育、法律基础、军训、公益劳动。

(二)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模块

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

(三)计算机应用通用技术模块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微机软硬件配置与维修、数据库原理。

(四)计算机网络专项技能模块

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网络综合布线、Web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工具、网络技术实训。

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网络设备及对硬件的编程。使学生具有硬件及网络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综合应用模块:本模块是在前四个模块教学完成的基础上实施的综合教学模块,由毕业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组成。该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进入社会的前奏,目的是缩短学生能力与企业所需能力的差距。

四、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采用“核心能力建构的逆向工程法”方式构建、整合理论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区别于以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为特征的本科层次,注重加强高科技应用能力(网络管理与信息处理能力)、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外语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强的运用高新技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生存能力,从而高于以操作技能为主的中专层次。能力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宗旨,注重加强跨专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等高等职业应用能力、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立即上岗,又具备较强的适应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能力。

除在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计划在实习、实训及设计等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理论教学。在第三学年的实践教学中,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每项实践环节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课。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补充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也促使学生认识到: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按直觉实践的缺陷与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树立自觉在先进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正确认识。

(二)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在选好教材的同时,安排专业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教学讲义和教材。

(三)加强基础英语,全程强化专业英语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极快,而最新的知识与技术资料一般都使用英文提示,因此能否学好英语、尤其是掌握相当的专业英语,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由于深感英语水平的提高难以速成,只能靠长期不断的努力为保证,在制订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决定在加强和保证基础英语前提下,采用“总-分”结合的模式搞好专业英语的教学,全面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具体做法分两个部分:基础英语方面,保证基础英语的学时,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专业英语方面,采用“总-分”结合的原则,既设置一门专业英语课,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提高

阅读能力,此外各门专业课程,尤其是重要课程中至少有一章内容采用英文资料讲解,这样使学生平时学习专业课程时就不断积累和巩固专业词汇,持续不断地提高专业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

(四)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高职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存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低的现象,我们将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加强同行间的合作,学习发达地区教改的成功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和专家顾问指导,不断吸取教改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学体系的先进性。同时,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做好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将有发展前途、对专业贡献大的教师送出去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单位的便利条件,采用轮训的方法,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科研和工程项目,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专业教改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本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直接决定了本专业改革能否成功。因此,我们综合了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多次研讨,最终决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确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我们多方探讨,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案,紧扣能力培养中心,合理规划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一课程设计一各类实习一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一专业综合实训一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在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衡阳市还拥有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和教师接触社会、了解技术发展、就业形式和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生产要求和不同岗位,分别受到横向拓宽(接触新的领域与环境)或纵向延伸(专业深度)的培训,真正达到网络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二)实现导师制,开展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实现育人多样化

此外,本专业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举办各类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参与工程实践和技术服务,介绍实用的技术,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实现培养目标。

(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本专业已具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同时,我们更注重校内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领导已经同意将本专业作为学校优先发展的专业,将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拟新建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可接受全套的实践教育和能力培训。

(四)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的实用的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

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分不开,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将通过轮训的方法,经常送出一些教师参加短训班的学习,并积极与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让教师参与他们的实践工作,学习最新技术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准备充分利用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优势,直接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来我校指导教师和学生,或让教师直接参与实习基地的具体工作,接触实际问题和应用,了解社会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专业发展作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因此,教改方案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超过50%”的培养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五)学校开放实验室,开放网络中心

为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本专业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平时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实验室、网络中心以及各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自我教育和锻炼,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一步了解网络及网络管理知识和技术,并可充分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自我学习发展,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动态,促进自我知识更新。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岗位能力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0-02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核心,要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提高信息化水平,必然要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融性和应用普遍性,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教学应突出适应社会、应用广泛的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计算机网络及通信领域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学校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一个科学而规范的体系。

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是一个“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一次技术更新,因此整体师资队伍如何评建首先关系到专业的课程设置。

1.岗位群A: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系统集成技术人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局域网网络管理的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实训、网络安全。

2.岗位群B:网络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技术人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系统集成的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络组建技术、网络设备实训、局域网组建技术实训、合布线技术实训。

3.岗位群C:网络工程施工管理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网站开发制作能力、企事业单位微机常规操作能力、网络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页设计/XML、网站建设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基本结构

根据以上毕业生岗位群职能分析,专业师资团队应具备一个基础的框架,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模式。

1.专业带头人

培养一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在技术应用、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成为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从知名企业中聘请两名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的网络工程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学习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1.国内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师资专业团队组建现况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主力军仍是校内专职教师,如何快速提升专职教师的水平是专业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历结构方面的本科学历占本专业师资学历的80%,大专学历占20%,无研究生学历教师。(2)职称结构方面,缺乏高级职称教师,教员职称所占比例较大。(3)技能结构方面,教师取得技师职业资格所占比例大,但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数为零,专兼职教师比例偏差过大,兼职教师人数为零。(4)教学能力方面,能上好一体化课程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5)教研能力方面,教师的教材、学材编写能力需要提高。(6)职业指导能力方面,本专业职业指导师资欠缺。(7)其他方面,部分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足。需要重点培养的方向为:学历、职称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以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的大比重培养。

2.目前各院校的解决方案

目前,各院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短期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访问交流或者出国进修等,但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很多都是时间短、内容浅,而下企业实践锻炼难以进入开发岗位,访问交流止于表面,难以在根本上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水平。因此,在求知培训不力的背景下,实践难达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所在。

3.拓宽视野,展开新思路

依托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投入开展大量围绕专业实训环节和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昆明扬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建院就开始招生。本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助教以下2人,另有校外兼课老师9人,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从2008年起,该院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科研成果显著、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2009~2010年,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使该院本专业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达到1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助教以下2人,建成了在云南地区高职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造诣较深、谙熟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具备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上资料数据表明,建设一支相对优良的师资队伍,重点则是大比重地培养兼师型教师,深入企业技术基层进行实践,干出成果,最终在教学中做到实战讲解。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及高质量展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基本要求,即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的“兼师”型师资队伍。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院兼职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真正形成能作为“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和素质提升机制。

四 结论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简称网构,即网络构建,经过三年学习和实训,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网构工作,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同投入,将校企“师资互嵌”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搞“企业工程师请进来,学校教师派出去”的模式。通过拓展团队建设,深入专业实践环节,一定能从制度、科研应用、教育教学多方同步推进,真正解决实践难达实效的矛盾问题,最后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徐辉(1965‐),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

0引言

近年来,IT技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高速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1],并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供不应求现象日趋明显。我国高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教学改革落后于技术发展,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实践能力训练不足,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导致企业“用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我校作为地方财经院校,如何把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懂经济管理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研究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和实践。

1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校是在2007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当年招生。相对于其他院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较晚,由于该专业是新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突出交叉学科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地方财经高校,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等经管类专业是主流专业,这些专业师资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有突出的优势。作为财经院校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理工科院校的雷同,毕业生将缺乏就业竞争力,多数用人单位选择理工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而不选择财经院校的计算机毕业生。另外,在财经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要建立完善的各个专业实验室也不现实,利用率不高。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软件开发能力为核心,实践能力训练为重,兼备财经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即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设计能力为核心,四年持续不断的专业实践项目训练为重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软件项目设计流程、规范等工程实践技能。同时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选修具有财经特色的主要课程,或者辅修会计、金融或者市场营销等财经类专业[2]。这样,学生具备开发财经业务管理软件的专业领域知识,或者具备经济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懂财经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其就业领域更加广泛。

1.2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就业方向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年只有少数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绝大部分学生是直接出去就业工作的。根据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和对珠三角地区计算机相关企业的调研和分析,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条件,我们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

(1)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软件开发岗位。这类岗位以开发互联网应用软件为主业,包括网页设计、Web前端开发、Web后台应用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站技术支持人员等。

(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件开发岗位。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传统应用和互联网应用业务都迁移和扩展到移动互联网中,移动互联网应用行业急需大量的软件开发人员,如IOS软件开发人员、Android软件开发人员等。

(3)财经领域中懂财经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岗位。在银行、保险、财政、税务等行业中,计算机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行业对既懂计算机,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与业务人员沟通方便,又能够解决技术问题。

1.3提出了“1+2+3”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研和分析,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出了“1+2+3”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核心——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2条软件开发主线——“CC#网站设计”和“CJavaJavaEE高级技术Android技术”,3个能力训练途径——课程实验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地实习。

2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2.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要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根据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时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原则,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新增社会上热门的技术课程,加强专业实践训练的课程,同时开设一些财经类主要课程。我们将课程体系设置为6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实践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是全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课程,培养学生的通识认知和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其中,与就业关系不大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等理论课程减少课时和学分。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了专业核心课后,可以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主要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网技术、软件工程等核心课。专业限选课主要是为学生就业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网页设计、JavaEE企业开发技术、C#.NET开发技术、网站开发、软件测试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分为软件方向、财经管理方向任选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选择两个方向之一的课程来学习。软件方向任选课主要是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包括Oracle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财经管理方向任选课包括会计学、金融学、网络营销、Excel经济管理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是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接近实际的项目,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包括网页设计实践、数据结构算法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avaEE应用系统设计、C/S应用系统设计、B/S应用系统设计、手机应用系统设计、毕业设计等。

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

(1)课程体系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当前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中及时引入新技术课程,保证教学的先进性。

(2)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数,以够用为原则,增加技术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满足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教学。

(3)实践能力训练在大学4年持续不断,从课内同步实验、课程综合实践、独立实践课,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每个学期都有1门以上编程相关的实践课程,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协作。

(4)与财经类主要课程交叉融合,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课,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2.2实践课程的整合和优化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和独立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课内实验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技术课和操作类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在课堂上边讲边上机练习。独立实践课是单独开设的一系列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战、毕业设计等,独立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在构建独立实践课程时,将若干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设置综合性的独立实践课。例如,网页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jQuery前端开发语言等课程知识;数据结构算法实践综合应用了C语言、数据结构两门课程知识;C/S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C#.NET、数据库、网络技术等课程知识;B/S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网页设计、JSP(或)、数据库、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课程知识;手机应用系统设计实践课综合应用了Android开发技术、数据库、网页设计、网络技术、Java、多媒体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这一系列实践课程的训练,学生在实训中不断提高其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与实践基地合作,选派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需要,我们与广西区内外的多家IT企业合作,联合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研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

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计算机毕业生,往往看重学生是否有项目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编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训练[3]。因此,除了通过教学计划的一系列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外,还需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在大一第一学期规划个人职业目标后,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逐步引导有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例如,引导学生参加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申报省级、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竞赛等各项活动,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近几年来,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学实践,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中一部分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也有一部分从事会计信息化、银行业务岗位工作,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达到96%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峰泉,苏培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电子测试,2015(23):87-88

[2]蔡咏梅,赵玉章,郭文强等.以就业为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19-22

计算机技术专业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行政管理工作

一、计算机技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到来等等,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是体现了其独特的优越性。例如,Office、Photoshop、音频视频软件、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文档存储、通信软件等等,贯穿着我们日常工作的边边角角,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就像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虽然,计算机技术已经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但是否就意味着没有更大提升空间了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当前,行政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冰山一角,甚至说仅仅是皮毛而已。

二、计算机技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在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使用更多的是Word、Excel、浏览器搜索等软件,而PPT、Photoshop、音频视频、通信等其它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并不多,即使是常用的Word、Excel也仅仅是文档编辑、表格制作等基本功能,涉及到的函数、图表、公式、超链接等工具大部分基本上不会使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2.1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

在现代行政管理工作中,大部分是起草文件、制作表格、加减乘除运算等,这就导致了很多工具被非专业人员所熟知,或者是慢慢的被遗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在日常工作中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软件,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让计算机技术更好的服务工作。

2.2计算机技术应用培训不到位

近年来,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年轻人基本都接受过大学教育,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必修课程之一,新进的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这就导致了工作单位有意或无意识的忽略了在岗继续培训的重要性。加之,在各单位还有很多的60、70年代的老同志,大多从事管理岗位工作,他们有的只是在10年前,或更早之前接受过简单的培训,仅仅局限在文件打印、格式排版等极简易的计算机操作,无法适应当前快速的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

2.3行政资源的过渡分散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一般采用“纵向+横向”的模式,上下级之间呈现了“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架构,平行单位之间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这样一来,各单位会根据上一级领导部门的要求,严格落实工作任务,但平行单位之间在落实工作任务中,往往就会出现重复和浪费的现象。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僵尸网站”,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部门的网站,信息更新缓慢,网站内容不全,群众办事不便等现象,经常被广大网民“吐槽”。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建设政府网站的过程中,下级部门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工作任务,在没有统筹考虑的情况下,简单的找家网络公司,把要求一说,就自行建设开通,没有充分考虑资源整合、网站后期维护、信息更新及时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严重损害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形象。

三、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思考

3.1不断学习提升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要不断的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自觉学习计算机技术应用知识,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杂志、网络课程、工作实践,以及向专业人员请教等方式,学习办公软件的使用,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做到精益求精,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巧,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3.2重视业务知识培训

招录单位要高度重视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在招录人员之前,要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制定岗前培训计划,邀请大中院校的专业教师对新进人员进行培训。用人单位要完善在岗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定期邀请高校专业教师或具有专业资质的培训机构,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业务,定期不定期开展有针对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