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职业规划

【中国分类号】G23.58

在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前提下,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实现商业价值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在这种大方向的引导下,市场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国家对于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然而,从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效果却不容乐观。

1.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逐渐向一种信息对等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是如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文化教育模式导致了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种偏见,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知识技能以及学习能力不足,高职教育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学生没有学上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在竞争中赢得胜利,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更愿意认同那些来自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选拔人才上把学历作为门槛,那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可能还没有参与战斗就被拒之门外。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入职场的过程中并不顺利,而想要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于学生的整体实力培养不足

在强大的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之下,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能不仅仅是成绩,一个好的职场人同样需要更多的自身因素作为支撑。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模式主要放在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和特长的挖掘。要想取得在职场中的胜利,单纯的智力因素是不够的,企业在最终选拔人才的标准上看重的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很显然,当前的高职教育并没有将这一项作为学生敲开职场大门的钥匙。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式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对技能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来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1.3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这是当前所有毕业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往往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步入社会上受到挫折之后就会打消自己的自信心而放弃自己最初的目标,他们往往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如何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2.1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思路的革新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个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更要发掘本专业的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未来的高职教育必将是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首先要清楚这一点,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转变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为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因此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性技术人才应经成为当前教学思路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可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网络运营和管理能力,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另外一方面,计算机的发展也应用到了媒体广告的制作上,各种软件更新速度之快,各种创意在市场上涌现。高职计算机专业也可以在这方面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学习动画制作,广告制作以及影视剪辑等等,这一方面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可以认识到这一点,相信在未来学生的职业生涯上无疑是有益的。

2.2学校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即将毕业的时候都不能准确的选择自己的工作,造成了大多数人在毕业找工作是的迷茫焦虑。高职院校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适时的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指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不足来准确的定位,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在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就业指导课,或者请专门的讲师为学生讲座和答疑,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等。

2.3学生要认清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职业规划意味着学生能够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在认清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同时,分析市场的需求,了解大的就业环境,根据自身特点以及行业需要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择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4高职院校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

高校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正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培养适应性强的技术性人才。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合理的安排课程,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可以结合专业设置一些人文素质课程,同时引入实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当中提高自身适应企业的能力。在保证专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适用性人才。

3.结语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和计算机专业趋于饱和的大形势下,高职院校与学生需要在共同的努力下克服当前的困难,掌握良好的知识技能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延萍,赵娟.关于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D].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范文第2篇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1665.com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三)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四、教学小结

前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情景教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案例情景的教学。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医学信息人才;医药学背景;计算机专业特色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提出了“规格细分,办出特色[1]”的发展战略,在办学定位上提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细分类型。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如何充分利用医药学行业的教学环境、资源优势,从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入手,形成具有医学信息技术特长的计算机专业特色,培养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志。

为此,我们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等环节研究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规律,探索计算机领域知识、面向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学领域信息化、兼顾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在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不断优化,构建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基于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厚基础、宽口径”之上的“Computer+X”培养模式,是指计算机技术与医药学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既符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又有医学信息基础的课程体系,这是医药背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医药行业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平台加模块、后期分方向的课程体系[2],即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大平台;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医药学领域密切相关的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医院网络设计和管理、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医学数字图像处理四个专业方向[3];采用“后期分方向”的培养方案,即在掌握三大平台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学科交叉渗透,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相应医学信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的医药学背景知识,成为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域有明显竞争优势、又能在IT行业从事计算机开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以四个专业方向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和医学领域知识的交叉应用。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在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尽可能结合医药学应用的实际,在学生的大作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医药领域应用的特点;进而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能够围绕这些方向开展医学领域应用的实践。根据近三年的毕业设计统计,超过50%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交叉项目。不少学生通过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项目,从一点不懂医药学,到逐步了解一些,懂一点、会一点医药学相关知识,积累了相关的医药学背景知识。

2强化动手,建立“一、二、三课堂”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学生要学好、学精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是很不够的。为此,我们从抓好第一课堂的实践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的校内科技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三个环节入手,形成了三个课堂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实践教学模式。

2.1整合资源,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校内第一课堂的主要环节,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支撑。围绕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被省教育厅立项为医学信息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医学信息技术中心主要由基础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大模块组成,下设有微机实验分室、电子技术实验分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图形图像实验分室和物理实验分室等16个分实验室,形成了完善的课内外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我校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和全校信息类课程、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开放实验的环境和设备。

2.2自我管理,建立学生校内科技创新平台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在医药背景培养中,我们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学生第一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需要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配合。所以,我们通过课外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拓展工程。

我校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配合指导为辅的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学校给予场地、设备支持,并且为学生牵线搭桥,将医药卫生信息化公司引入创业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创业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平台,有2/3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了创业园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培训。近三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立项资助学生科技项目有49项,其中省级项目15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项目20余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医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利用各合作医院的教学资源,对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的交叉领域有了更多认识。很多学生在开发和研究医院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效果显著。例如,计算机专业的2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师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的开发,分组参与了相应模块的设计,实践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直接参与开发和运行管理的省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也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我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评审中,受到了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引导了一批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了学风建设。

2.3校企合作,建设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人才实践基地

计算机是知识更新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一直是计算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建立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加强与医药卫生IT企业和医院的合作,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构建学生与企业的直接交流通道,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具有医药背景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4]。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着重与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医院和医疗卫生领域的IT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校院联合培养具有医药学背景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在校期间,学生就去专业对口的医院、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为走向社会作好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们与医院、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我校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五年来,已开设了五期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有23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并有60余名学生在假期进入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参加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化项目开发实践。

我们坚持贯彻以“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为主线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暑假,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参加专业劳动和暑期社会实践,作了周密的部署和指导;在暑假社会实践中,三年级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单位。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在50余个实习点中,80%以上的单位有潜在的就业岗位,约有30%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我们还尝试后期面向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的订单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学校与创业软件公司共同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创业软件班,选拔了25名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能力锻炼。

3精心组织,把现代教育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实现的。所以,做好课程建设,上好每一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生源的共同特征是第一志愿少,服从志愿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为此,抓好课程教学,特别是早期启蒙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几年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每门课程的教学,更要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此,我们围绕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素养、医学信息工程技能”的递进培养目标,以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1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内在联系,构建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

程序设计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四个基本要素组成,是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一般来讲,程序设计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开发应用三个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教学和实践系统。为此,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我们选择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课程,建立了以下课程群。

1) 启蒙入门阶段。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

2) 发展提高阶段。包括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

3) 开发应用阶段。包括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等。

我们梳理课程群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并且按“点―线―面―体”的结构研究课程群构建思路和构建框架,即从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入手,把主干课程的教学形成有机衔接,串成“线”、相关课程群“面”、形成课程的体系“体”(课程群体系),来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串联大学四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顺序渐进,潜移默化,切实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2应用混合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BL)[5-7]是面对面课堂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其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研究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教学评价四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5]。例如,针对新生启蒙阶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围绕基本知识点训练编程思路、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入门;在活动组织方面,侧重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结合程序设计竞赛、课程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课外编程学习;在学习支持方面,除了教师面对面或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辅导与帮助外,同时开设了每周两个晚上的集体定点定时辅导答疑;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检查平时程序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和程序代码的数量和质量,检查期末的现场程序设计实验考试,进行学习成绩综合评价等。通过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应用在线程序设计平台,建立任务驱动的课外程序设计激励机制

任务驱动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大作业、小项目的课程设计任务,促使学生课外学习。通过提升课内大作业、课程设计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任务驱动,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并建立一套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配合的激励机制,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通过研究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重点、课程设计的衔接以及课程设计的逐步深化步骤,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学生科研项目考核评测制度、课外程序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等。我们从课程群角度统筹规划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在线学习资源,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ACM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课内外编程实践,变学生“被动实验”为“主动训练”、变“教”师为“导”师,加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4培养效果分析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医改”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通过医药背景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初步形成了具有医药卫生信息化背景与特色的教学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医药信息化技术人才需求的趋势。很多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主动来我校招聘。

我校近三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年都有30%左右的学生被医药卫生IT企业录用,很多毕业生在医药卫生IT企业就业。由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了解一定的医药背景知识,具有掌握医疗行业业务知识快、结合医药领域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深受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的欢迎。

5问题与反思

办学特色与背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文化积淀和社会认可。在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办学探索中,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培养方法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难题。

医药信息化领域有着类似的专业,例如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避免与这些专业雷同,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等本质上,计算机专业与这些专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制定实施培养方案和目标时,要抓住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关键技能,培养特色人才。在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化方面,教学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优势;但在应用上,又要突出交叉融合,使计算机工具真正在领域应用中发挥作用。总之,如何区别与界定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与医药信息化相近专业,仍然是突出特色的一个重要难题。

要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的知识交叉融合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注重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师资引入,同时强化现有师资医药背景知识的提高,通过参加培训班、攻读学位、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师资也尽快了解了医药卫生信息化知识。但是,医药背景知识的建立有个过程,教师要提高课堂内结合医药卫生领域开展教学的能力,并非短期之功,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瓶颈。

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密切接触医药卫生行业的平台。仅靠学校实验室,是很难做到与医院信息化的实际发展相一致的。为此,学

校加强与各大医药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虽然在一些课程中安排学生去医药实地见习,但由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不便于大规模开展。因此,扫除这一障碍,仍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6结语

目前,计算机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办数量最多的专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学校的优势,办出特色,一直是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热点。我们近几年开展了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或许对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有所启示。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特别是作为非主流专业,计算机专业如何在医学院校快速发展,仍然是一大困惑,我们期望有进一步的研究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海舜,刘师少,黄建波. 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13.

[3] J H Van Bemmel,M A Musen.医学信息学[M]. 包含飞,郑学侃,译.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4] 朱志辉.构建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1):59-61.

[5] 黄荣怀,周跃良,王迎.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2-48.

[7] 王军,徐宁,付宝岩. 浅谈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3): 110-112.

Training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 Based on Medical Background

WANG Haishun, LIU Shishao, HUANG Jianbo, LI Zhimin, JIANG Weiw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范文第4篇

本文在分析当前《工程计算》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提出了优化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路并付诸于实践,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工程计算;教学;问题;思路;效果

《工程计算》课程是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方法,能够利用常用工具解决常见工程问题的计算及目标优化。但是工程计算毕竟一种工程领域中通用的计算方法,如何能够将其与本专业课程和相关知识衔接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具有针对性是本课程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被列入2014年陕西科技大学专业综合建设项目。本教学改革项目主要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工程计算》为对象,研究分析了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不足,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

一、《工程计算》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技术已成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科学计算环境和标准仿真平台。由于具有高效、直观与简单的性能,MATLAB语言类课程已经成为高等理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然而,MATLAB软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何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组织《工程计算》课程的教学值得探讨和思考。目前《工程计算》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课程定位不清晰

如前所述,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技术应用领域较广,因此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是设定在使学生掌握工程计算的通用理论和方法,没有具体的针对本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从而造成传统的工程计算教学要么是仅对某一具体的课程或知识点做简单应用,要么是脱离专业背景做纯粹软件工具学习。按照这两种思路组织的教学难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拥有独立的地位。

2、教学方法单一,模式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2]传统的工程计算,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演示实例,讲授完一部分知识后,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集中实验。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然后再到实验室编个程序,验证一下课堂所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感觉乏味枯燥,不能掌握工程计算的核心思想与编程技巧,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突出专业领域特点,缺乏本专业的工程问题实践

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课堂上的程序演示与练习外,需要一定量和一定难度的实验才能掌握MATLAB语言的核心内容和编程技巧。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而不是实践应用为主。一般针对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给出一些仿真问题,而没有把这门课程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起来,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背景,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用MATLAB软件解决。这就造成了学生学的时候,觉得这门课简单易学,而真正应用的时候又无从下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二、《工程计算》课程教学目标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工程计算》课程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

1、教学目标的优化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背景,突出工程计算在本专业领域应用的课程特点,以学生掌握MATLA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为基准,同时兼顾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工程计算理论的基础上,具备机械领域基本工程问题的解算能力。考虑到对本专业主干课程融合的要求,将《工程计算》定位为融合各专业课程的桥梁。在课程中对工程计算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最优化设计等各方向的应用做出探讨,加深学生对主干课程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Matlab的工程计算融合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拓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教学内容。针对Matlab特点及教学学时限制,将课程教学内容作出如下安排:为融合专业主干课程,Matlab基本方法集中以“Matlab基础”、“Matlab绘图”和“Matlab编程基础”三章的形式出现,其余章节内容按本专业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展开;对Matlab基本方法和专业主干课程应用这两个主体内容的讲授,在以实践为主导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相应理论知识,保证学生既能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应用,又能具有一定的理解深度。(2)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计算》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①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书本知识语言描述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本专业领域实例进行知识点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形象、直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它的核心案例选择要有代表性,兼顾学生已学知识和专业背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Simulink仿真中使用机械原理中的曲柄滑块机构及弹簧质量系统讲解,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②互动式教学。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积极性。[2]如“Simmechanics”内容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四杆机构的运动方程,通过Simulink给出仿真模型并得出各构件的运动参数曲线,然后教师利用Simmechanics给出某四杆机构的物理仿真模型并仿真,与学生的结构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计算平时成绩等。③背景式教学。所谓背景式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专业课程典型工程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建立该问题的数学及仿真模型,利用工程计算相关手段进行解算。背景式教学体现了工程计算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互动与联系,也使学生真正充分认识到本课程在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成果。背景式教学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兴趣性等诸多优点。[3]

3、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探索,《工程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最近一轮的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内容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课程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本项目的研究中,本人得到了学院、教研室领导及老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关学生的支持和认可。经过本次教改项目研究,充分认识到了《工程计算》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既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为联系专业其它课程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刘言松 夏田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樊春霞.《MATLAB与仿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184.

计算机的专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Java语言程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99-02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一些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逐步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然而,由于该知识点繁杂、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时难度大、效率不高。我们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结合授课对象的背景知识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督促学生课下学习。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时面临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关于《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主流教材以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对象,涵盖的内容范围较广,深度相对较深。此类教材往往以学生具备相关的编程知识为前提,对一些知识点阐述不够详细。此外,许多教材由于出版年限长、知识点相对陈旧,与现代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软件研究和技术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此外,为了使抽象、繁杂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化,我们在课件、讲义的制作上大幅度地采用图示化的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图形。图2和图3是在讲解类和对象的概念时,我们所使用的课件的部分内容。

2.课程知识点抽象、繁杂。Java语言作为一门高级编程语言,其对应的程序设计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在编排该类课程时涉及到的课时量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资源成为一个难题。

3.学生缺乏编程基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编程基础差、编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不具备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也未形成编程的逻辑思维。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不大,对专业能力培养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

二、改善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综合阅览了国内外《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3-5],结合学生缺乏程序设计及相关知识的背景和当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我们设计了30%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流程控制语句和字符串、数组等。另外,还设计了70%的核心技术,其中类、对象以及关联内容占40%。基于安卓语言与Java语言中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的关联性,我们设计了30%的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graphics user interface)的内容。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认识到Java语言和其专业知识的关联性,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了Java语言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应用范例。此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Java语言的核心内容类与对象的知识点时,我们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喝到的奶茶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设计并使用了MilkTea类。图4展示了学生在引导下设计的MilkTea类。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做好预习复习,我们还充分利用了本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一方面,我们将所有的课件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另一方面,根据课时的进度情况,我们及时将相关章节的难点单独提炼出来设计课程资源,在课程开设之前提前上传到网上供学生预习。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我们设计了在线测试单元,由学生课下完成,并给予评分。

三、结语

《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R敌裕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广泛参阅国内外教材,结合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和当前Java程序语言的应用现状设计了教学内容。除此以外,我们积极改善了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还充分利用了网络教学平台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彦君,林克正,等.关于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5,(23):101-103.

[2]李远成,龚尚福.非计算机专业VB课程的互动式“多点开花”教学法[J].计算机教育,2016,(5):56-58.

[3]Kathy Sierra & Bert Bates,Hear First Java,Second Edition,O'Reilly,2005.

[4] .

[5]明日科技.Java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Exploration of "Java Programming" Course Teaching for Non-computer Majors

LEI Xiao-ying,GE Gui-ping,CHEN Cai-k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12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