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因素控制管理在一个企业可以接受区间内的掌控过程和方法,以此来规避运营风险,保障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完成预期计划的目标[1]。而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管力度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我国2005年办法实施的内部审计准则中提到了内部的审计的重要性。笔者就企业风险的概念着手对企业风险审计展开分析。

一、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实质概念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是了解确企业风险的实质概念以及企业风险的划分等问题,不基于以上问题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将无从入手。

1、企业风险的概念

企业风险是存在与企业运营中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中,并且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也是不确定性的。若企业运行的环境是相对单一透明不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则不会发生企业风险。而针对企业管理,注重的是运营的结果与预期达到目标存在多大程度的差距,这种差距发生的概率则形成企业风险[2]。笔者认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阶段内所达成的目标或结果,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这种企业运营中未能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即可称为是企业风险。

2、企业风险划分

企业风险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给予分类,而既然企业风险与企业未达成的目标有紧密的关联,那么笔者认为可将企业风险根据企业设定的目标进行划分:

(1)战略性目标风险。企业设定的某一阶段的战略性目标未能达成或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常见类型包括因企业对未来发展预计分析不够明确和充分导致企业整体战略布局出现偏差,导致决策性失误;因企业对战略布局实施中的选择失误而出现的发展风险,如经营板块的扩展风险,并购风险等。

(2)经营管理风险。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未能达成或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经营环节、人事、信息风险等,类型有因企业的产销环节导致的经营风险;因企业人事变动授权、委托、业绩评价等因素造成的风险;因信息的不完善或泄露造成的企业风险等。

(3)财务风险。字面理解为企业资金统筹因素造成的风险,即企业资金方面目标未能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因素,包括所有财务活动、资金统筹、资金投资以及财务活动等均属于企业财务风险范围内。

3、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

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作出了明确的定义[3],表明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监控过程,执行者主要包括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于全部企业战略制定活动过程中,用于监管规避可能影响企业主体目标发展的潜在因素,并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保障企业运营目标的最终达成。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4]中也明确表示,风险管理是应用与企业组织中,分析和评估有可能导致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潜在因素,同时制定规避措施降低风险程度,将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保证企业达成目标。

综上几点阐释可以总结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是指保证企业目标达成的一种监管、评估、规避过程。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企业内部对企业运行的监管和评估的一个过程,而审计的最终目标则在于企业对内部审计评估功能的设定。

鉴于西方国家企业内部的审计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工作是适应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企业内部的规模经营范围以及波及范围的扩大而增加了内部审计管理层次,而审计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企业的阶段性发展而不断变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做出过这样的定义:企业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保证、改善企业运营方向状态的客观形式,是以秉承提升企业价值和改善经营的目的。

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有别于西方国家,不是为迎合企业内部发展而自主产生的,而是由国家政府牵头,审计部门推动下产生。我国审计署于1993年成立,为尽快的充实国家审计力量,完善审计体系,政府及审计部门大力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意义也出现了变化,逐渐受到各方人士的重视。在我国审计准则中提到,内部审计是客观性的监督评估活动,通过监管和评估保证企业经营及发展的合理性,推动企业完成经营目标。

根据企业内部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内部审计是旨在促进企业实现最终的发展目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审计的目标,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发展了解,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管,监管评估其合理性和适当性,并给予合理的建立,推进企业达成计划目标。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是可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风险管理审计。即表明包括整体以及内部的相关部门。审计人员可对整体及部分进行审计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计

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针对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主要对风险管理机制的以下几点进行审核监督评估:

1.风险管理机构是否健全。风险管理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规模、管理模式、经营特点以及风险产生等因素,综合分析建立一个由员工参与的风险管理机构,机构体系建设应包括负责人、专业(非专业)管理、风险管理服务等人员,风险管理体系随着企业风险的产生和企业阶段性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明确个岗位职责,整合体系规范化、正规化。

2.风险管理流程是否合理。风险管理的程序直接关系着是否可以有效的发现企业运行中的现在不确定因素,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因此,企业应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程序,保证企业运行的健康发展。

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风险预警系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旨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降低风险程度。所以,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系统,根据企业目标分析有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对其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挖掘出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提报给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规避。风险预警系统应具备整体宏观客观审核的能力,根据企业相关的内外条件和运行变化分析预测出风险的程度和发生时间,并及时进行规避。

(二)企业风险识别

企业风险识别是指对于企业面临或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一个评估判断的过程,鉴定风险的性质及过程。风险识别系统应制定必要的识别程序,审计人员识别过程中应注意风险的特征特点、风险的相关数据、风险评估的技术支持能力、成本效益的评估等因素。

(三)风险评估原则

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评估原则:

(1)定向评估的应用必须经过多方部门的确定和分析,客观的进行分析和判断;

(2)在风险无法进行量化或者数据无法支撑提取时应选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的风险评估结果一般较定性方法更具有客观性;(作者单位:一汽铸造有限公司财务控制部)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陈志强.从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论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调整[J].审计研究,2005(02).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保险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财务分析简析

财务分析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定义。例如WalterBmeigs认为,财务分析就是广泛地采集和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也有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就是对企业目前所创造的业绩进行评估,并且对未来发展展开预测。笔者认为财务分析本身牵扯到了经济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科,其属于综合学科。大部分财务分析都涉及了项目投资、融资、消耗、回收、利益分配。而分析对象则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财务活动和生产活动两部分。[1]

二、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识别投融资当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盲目投资、负债比失衡等,可以提升保险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更好地控制投融资,保证最大的收益。第二,能够对收支进行科学管理。可以通过对应收账款、坏账、呆账等进行具体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及时到账,降低坏账呆账比率,保证企业收益最大化。能够结合保险企业本身业务情况来进行支出管理,避免支出过于庞大而导致利润被侵蚀。第三,能够找到影响利润分配的风险,主要是能够正确保留留存资金,保证自身运营所需,另外就是就利润形成科学的分配政策,保证公司上下得到激励。[2]

三、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现状

2019年我国保险业累计原保费收入达到了4.26万亿元,赔付支出1.26万亿元,寿险、人身险的赔付额度都在下降,唯独财险赔付上涨,这代表我国理财领域的未知风险程度加大,导致了保险行业的财险项目的利润开始下降。从保费收入来看,保险企业的健康险的收入增多,同比增加29.7%,这是源于我国居民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这也意味着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和我国大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然而,目前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面对大环境分析不足,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具体结构化数据方面,导致对风险的辨识以及挖掘能力不足,做不到风险的充分预估以及预防。具体来说,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水平低。WalterBmeigs说财务分析是采集和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那么让我们站在财务分析之下来看目前的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涉及到了利润率、成本率、费用率、赔付率、给付率、退保率等方面计算和分析。这些指标分别体现了保险企业在一个会计周期之内的利润水平、成本高低、赔付多寡以及业务中断的水平等等。最终依赖的还是数据,即通过各类数据的加减乘除来最终或者这些指标的具体结果,对于非结构性数据的利用水平较低。[3]第二,大数据技术应用不佳。这一点是导致非结构化数据采集较低的原因之一,另外也是因为保险公司精通大数据分析的人才较为稀少,不能将云计算技术充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导致了部门间数据不对称,给企业发展决策带来负面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没有建立公司自己的ERP业务系统和客服系统,导致了对业务有关的利润率、成本率、费用率分析不是非常到位,不知道保险业务退保率、赔付率以及给付率水平,从而不能衡量保险项目的实际状态。第三,财务报表数据并不能反映企业运营真实情况。造成这一点的主要是财务报表是通过《会计准则》来编制的,其虽然符合准则但是却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比如:报表当中的数据没有考虑目前通货膨胀以及当前物价水平;非流动资产余额是通过摊销得到的数据,和资产实际价值并不一定等同;在一些广告费和一些支出原本是需要计入资本支出,但最终却记录到了当期支出当中;还存在主观估计的一些无形资产的价值等。若是利用这样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来对财务风险管理展开具体分析,显然会导致财务风险管理方向的偏误。[4]第四,会计程序不同会导致最终风险管理分析结果不同。目前开发出来可用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软件有多种,而且一些风险计算的公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管理者分析结果不同。这显然使得保险公司在面对不同的计算结果以及不同的规避建议时手足无措。这些现状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制度不全,因为制度缺乏导致财务风险管理在信息采集阶段就存在了不严谨现象;其次是技术缺乏创新,仍然采用以往的工作方式,采用传统的技术,导致分析不精确;再次,人才不足,这是源自目前高校系统在保险企业数据分析领域的人才培养缺乏,另外保险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利用存在问题;然后是软硬件不足,这一点使得财务风险分析缺乏得心应手的工具,导致分析工作不能对接行业状态和企业自身实况,主观分析过多容易给企业鞠策带来误导。

四、站在财务分析视角提升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财务分析追求的是信息采集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对信息分析、归纳的科学性和利用上的及时性,力争通过财务分析的方式来使得企业运营当中的风险能够尽可能被挖掘出来,并建立系统的风险预防措施。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做到这个目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全面信息采集制度,提高财务分析水平。首先,需要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充分了解财务分析的目的,并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于保险公司风险规避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积极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以将公司有关的各类信息都采集到位,而且还能利用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这些信息进行衡量。其次,企业能够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并规定所要采集信息的标准来来源,保证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在严格规范下开展工作,避免了缺乏规范导致的数据不全。再次,在信息采集的工作过程里不断总结分析,能够发现财务风险的规律性,从而做到信息的精准采集,降低采集成本。换而言之,信息采集工作需要不断的评价总结,保证信息采集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5]第二,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培养大数据人才,匹配大数据工具。要看到云计算技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的优势,能够在企业经营当中植入信息观念,积极地创新技术,实现“互联网+风险分析”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来汲取行业信息以及国家政策等结构型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在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将和本企业有关的信息提炼出来,能够将本企业运营情况和行业整体水平比较,来发现其中的优劣势。第三,综合利用财务分析指标,降低财务报表影响,确保分析的精准性。首先要知道不同的财务比率必须结合起来使用,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每一项财务指标体现的都是某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限定条件之下才有具体的衡量作用。这就决定了在财务指标的利用上必须要多个指标结合使用,这样才能保证指标间的彼此佐证,确保分析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比如在负债经营率和资产负债率二者经济意义相近,它们结合利用,便可以起到了彼此考证,使得企业偿债能力得到具体体现,从而降低计算失误率的[6]。又比如费用率、成本率、赔付率等综合使用便可以衡量某个保险产品的利润多寡。其次需要改变过去对财务报表的盲目性,能够同时积极地搜集其他资料以及数据,要多手准备,避免自身受到财务报表的误导,务求财务风险分析的全面性、系统性,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第四,尽可能统一会计程序,统一分析软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指的是在同一个系统内采用统一的会计程序以及统一的分析软件,这样可以保证指标的一致性,避免传统因为程序标准不一而导致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为了达成统一目的,需要企业上下接受培训,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软件、熟悉操作方法,使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地开展起来。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国经营;风险;风险管理;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深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已经发生的多起诸如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中国工人在阿富汗被杀害等震惊世界的事件,凸现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一、跨国经营风险的含义与类型

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在其专著《国际企业:风险管理》中则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他同时还指出风险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及可控性三个基本特征。因此,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跨国经营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

综合世界各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一般将风险分为以下六种:

政治风险,是指突发性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

外汇风险,亦称外汇暴露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化而给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

经营风险,通常是指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的变化给跨国经营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可分为宏观市场经营风险和微观市场经营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组织构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等管理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利率、汇率、投资报酬及股利的变动给企业财务所带来的损失。随着企业跨国经营分布逐渐扩大、规模逐渐扩大,财务管理中风险因素的变动及可能造成的损益往往越来越难以控制,同时它又独立于企业的企业经营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风险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可将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六大类,而每类风险又可分解为若干子风险.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分析:政治风险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政策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受中国影响,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经营商业行为。例如2005年,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克公司报价高出竞争对手20亿美元却由于政治因素干扰没有成功。同时,我国企业必须面对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治集团内部和派系之间利益争夺、种族之间的斗争引发的风险,这些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2.外汇风险分析。从国际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来看,浮动汇率将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存在,而汇率的变化必然会给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产生影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起步晚,虽然受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及经济基本稳定的形势决定了外汇市场基本稳定。但它肯定是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风险,因此,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对此给予重视。

3.经营风险分析。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无论是投资前的论证、投资策略的选择还是投资进展阶段的控制,风险无所不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是资金使用风险,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同时存在商业信用危机,因为跨国经营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一些中国企业往往急于求成,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2004年,四川长虹集团4.8亿美元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的事件就是典型。

4.管理风险分析。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不同,中国企业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这一软指标,很少雇佣当地员工、 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中国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从而加大了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而文化风险它通过人具体体现,很难变革,因此文化风险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重点内容。

5.利率风险分析。近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大大繁荣了国际金融市场,而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外汇、汇率、期货、期权等信息和服务又转而推动了企业海外经营的兴旺发达。一些跨国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国企业也开始使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希望以较低的成本避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汇率等剧烈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投机心理加上监管不力,个别公司的领导者很可能会利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放大效应进行投机,决策一旦失误立即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损失。最为典型的是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5.5亿亏损案。

6.技术风险分析。由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技术风险不少,表现在:首先,中国企业被控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已发生多起知识产权案,例如日本摩托车企业联合代表团来华打假,指控中国企业侵权等。其次,技术壁垒对中国企业包括出口的影响非常大,己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三、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就是在对各种风险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准确评估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各种内部和外部不确定的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和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最终目标是风险处理。结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可供其采用的风险处理方法或策略有:

1.风险回避:这是企业应对国际化经营风险最彻底但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它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一风险即将发生,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回避。如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个潜在东道国或地区存在政治风险,则放弃对该国/地区的投资,转而在另一个东道国或地区投资。但风险与利益同在的特点决定了可能回避了风险,但也失去了获取对外投资利益的机会。因此,不能轻易做出这种决定。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对那些不愿放弃也不愿转嫁的风险,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或发生后带来损失的概率或设法缩小损失幅度。例如企业拟在某个政治风险发生概率较大而一旦投资又会有很大收益的地区进行投资,可通过合理安排投资的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如将所投资项目的核心技术控制在自己手中;或投资控制东道国的关键部门。另外,当某国际化企业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东道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一个比较可观的水平时,再增加销售必然会对东道国民族工业造成损害,此时理性的做法是放缓在该东道国进行广告宣传的计划,或提高该产品的价格,或将企业生产的多余的产品转往他国销售。

3.风险预警: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而言,关键不在于发生风险之后如何防范,而在于能否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能事先察觉,将风险消灭在前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国际化经营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对企业的国际化非常必要。一个完整的跨国经营风险预警体系通常由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环境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系统及风险管理策略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预警机制的建设一般由三个步骤组成:(1)建立一套能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经营预警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风险额度。(2)预测并计算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将指标值与预先设定的额度进行对照,评定风险。若风险在正常额度内,说明经营正常,可继续执行已经制订的计划,同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公司风险预警管理部门;若风险超过正常额度,则启动预警管理,具体方法是编制检测报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启动管理与控制措施,并反馈给风险预警部门。(3)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进行必要的调整,使预警系统更全面、更客观。为保证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效果,须根据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结合国际化经营具体风险的特征,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实践中,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监控指标主要来自海外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和环境数据。

4.风险转移:所谓风险转移是指国际化经营企业通过某种方式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来承担。即使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不是无限的。风险转移最常用的方法是向保险公司投保。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尚处在起步阶段,中国保险公司在对对外投资风险的承保业务开展较少。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化,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可以在将来通过办理保险来转移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5.风险组合: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实际上提醒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过程中,可通过风险组合的方法来防范风险,可通过几个“多”加以实施,即多元化经营、多渠道分销或筹集资金、多种定价策略相结合等。

6.风险自留。这是以上手段用尽后,企业万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但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现有的实力是很难做到的。建议加强预警,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荐其. 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的风险评价[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37-40.

[2] 王洪波,宋国良. 风险预警机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0-32.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4篇

一、铁路企业资金风险管理分析

当前,铁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办法,在建立、健全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努力,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近几年来个别企业暴露出资金管理中的某些问题,说明企业现行营运资金管理体系仍存在着缺陷。

1.风险管理人才匮乏。资金风险管理是专业性要求极高且过程相当复杂的体系,需要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经营管理、财务、法律、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多渠道、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运用各种专业计算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找出其中隐含的危机与契机以及所反映的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出资金管理的风险程度,以便寻找对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铁路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限制了风险管理铁路在企业中的运用,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分析、识别、评估和防范各种资金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地去主动研判资金风险。随着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其经济业务将日趋复杂,资金风险管理必然会成为铁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2.风险管理制度未落实。当前铁路企业制定了一系列资金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健全,但实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并未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导致一些资金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系统流于形式,往往是某些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只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不管资金管理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麻烦问题时以强调灵活性为由不按规定程序处理,使资金管理控制系统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或搞账外账,隐匿或偷盗钱财物资。

3.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铁路企业管理层由于未能全面掌握资金管理的必要信息,缺少相应的手段,对各资金运动环节存在着监控不利甚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监督职能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个别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自己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单位领导未能掌握自身企业财务状况,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处理,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二、完善资金风险管理的建议

铁路企业要防范资金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资金风险控制机制,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检测、诊断、治疗等功能,将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实现为控制系统。同时,依托会计系统实施资金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资金风险控制组织机构,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使风险控制机制紧紧围绕“风险”,结合基础组织系统,将资金风险牢牢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1.完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铁路企业应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合理划分资金管理权限,以(下转第21页)(上接第15页)最大限度的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成本。首先,集中筹资权,对内部资金实行资金预算管理,根据年度资金收支预算及内部资金沉淀总量确定筹资方案,集中外部筹资权和筹资额,降低筹资总成本;其次,集中资金运作权,遵循效益性、分散风险性、安全性、整体性及合理性原则进行资金运作,选择企业总部集中股票、债券、委托理财、国债回购、委托存款等资金风险较高的资金运作权,有效防止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再其次,集中资金管理及沉淀资金调配权,在保证结算支付、资金安全前提下,允许利用内部沉淀货币资金,统筹安排内部各单位的资金调剂,盘活内部存量资金,发挥内部集中资金的规模效益。

2.完善资金风险预警机制。铁路企业必须强调以风险监管为主,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对资金运用风险分析和评价,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在决策前明确资金风险监控指标,经常分析与监控指标的偏差,通过预警提示评价所面临的风险,进而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企业影响较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识别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再制定相应的措施,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3.完善资金风险处理机制。在资金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移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资金风险控制系统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有正确、及时且符合企业需要的各种管理咨询系统,提供及时完整的分析材料,使管理层能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预期目标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资金风险控制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管理层应早日依分析资料所反映的经济内涵进一步深入研究判断,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恰当地选择风险管理措施,努力做到规避、转移、分散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资金风险,将资金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完善资金风险责任机制。资金风险责任机制是资金风险控制系统能否正确连续运转的重要条件。必须明确企业管理层全盘负责本单位的资金风险管理,并且将资金风险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寻找责任主体,并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促使负责人提高警惕,在未来的经营期间内不再重蹈覆辙,强化资金管理的控制力度。如对新增的投资,要建立以审批人为责任主体的投资管理责任制;发生每一笔费用开支时都要分清审批人、经手人、管理人的责任;严格控制非日常经营性资金的对外支付。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管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56

1导语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关键地位,并发挥巨大作用。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情况下,给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体制上的不完善,尤其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实现对于风险的管理和预测,通过对这一体系建立展开探究和讨论,希望可以为中小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上提供广泛指导意义。

2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概况

企业运行的关键部门就是财务部门,它决定了企业运行的基本状况。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未知的财务风险和错误。

21企业资本缺乏,融资能力弱

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决定的,因为中小企业的注册资金本来就少,企业的资本应变能力差,一旦出现经济问题,很容易产生财务危机的情况。

22企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单一

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其运作资本一般相对都比较少,且所有股权相对比较集中,有些基本上是家族化的企业,投资的资本来源于运营者自身,相对来讲,在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并且,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经营者采用的管理模式相对单一,权力集中,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严格,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往往表现出较差的抵御能力。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和相关经济数据指标,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作出科学全面的数据分析,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防范性措施。

3构建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统计预测的方法和意义

31统计预测的方法

统计预测是一种对经济进行科学预测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预测提供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其中主要使用到的方法有建立统计模型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通常情况下企业各项平均数值变化,周期内变化,随机模型以及长期的变化的趋势等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在确定好统计模型之后才能进行预测方式上的选择,其中主要用到的预测方法有平均法、折扣法等。

32统计预测的运用

由于当前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进行科学的调整和完善。统计预测能够帮助企业在财务发展和生产销售上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并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发展趋势上的预测和分析,有效提高企业的增值和管理水平。

33统计预测的意义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科学有效的运用统计预测的方法,是企业生产中的最基础环节。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景预测。该项统计预测的方法使用与企业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方面,能够发挥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企业的财务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情况,如果能够结合企业统计预测的方式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预测,更加确保了企业财务发展的科学性。

4建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对策

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防范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体系过程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进一步确保该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41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

在企业面对风险财务风险的时候,应该首先做到对风险出现的原因和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预警。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产生的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现金相对紧缺,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另一方面就是在筹集资金时,企业的运行赢利状况不能够满足债务和利息的偿还能力。所以这一点要引起中小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对风险的出现做好提前的预警。

4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确保风险预警体系的实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体制的建立需要以准确的数据依据为基础,确保该体系运行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企业相关的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内部准确信息数据的把握,才能进一步的落实财务相关工作的运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日常财务的支出和预算都不能认真执行。因此,一定要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为确保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扫除障碍。

43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的提升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通常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进行运作和实施相关工作,所以,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行状况的好坏。在普遍的中小企业中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在对于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和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欠佳。企业可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让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性培训,确保提高在财务工作中的水平。

44运用正确的方式保证财务风险预警体制的准确性

由于财务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所以在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上一定要采取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方式,通过财务人员对数据的分析建立相关的模型,进行综合判断,提高对于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确保该体系的运行。

5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财务风险的体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充分理解风险管理体系的深层内涵,认识到财务风险的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结构,完善科学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我国企业相关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嵘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

[2]高友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监测预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王晶姝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管理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4]吕丽,倪国锋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