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的前景

经济学的前景

经济学的前景

经济学的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前景理论 幸福学 效用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试图通过建立严格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但是很多学者惊讶的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许多经济现象正强烈的冲击着我们传统的经济学理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论正是新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冲击的一个典型事例。卡尼曼教授在做诺贝尔演讲的时候,也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和他研究成果――幸福学。

一、前景理论

1.阿莱悖论实验

你需要在A和B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A、得到100元。

B、得到500元的概率是0.1,得到100元的概率是0.89,什么也得不到的概率是0.1。

同时,你还要在C和D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C、得到100元的概率是0.11,什么也得不到的概率是0.89。

D、得到500元的概率是0.1,什么也得不到的概率是0.9。

实验结果:大多数人在A和B之间都会偏好于A,而在C和D之间偏好于D。但是我们却很容易发现这个实验结果跟我们的期望效用理论是不一致的。我们用函数 来表示效用函数,那么如果AφB,就有u(100)>0.1u(500)+0.89u(100)+0.01u(0),因此可以得到:0.11u(100)+0.89u(0)>0.1u(500)+0.01u(0)+0.89u(0)。

也就是说CφD,即选A的人应该选择C而不是D。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用期望效用理论进行数学推导时得出了与现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历史上大量的实证经济学家做了相当的工作企图来解释这种非理性的现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论。

2.什么是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于1979年提出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经济学的方法。

前景理论的三大定律:(1)人在面临收益的时候往往是风险规避;(2)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往往是风险喜爱;(3)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大于获取的快乐。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卡尼曼等心理学家却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面对风险时,人们并不是一味的规避风险也不是一味的喜爱风险。在生活中,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是不停转换的,这种不停转换受到许多外在条件的影响。同时当人们在做决策时,也不是去精确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和效用,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进行判断。财富收入的提高在某些时候并不能代表效用的同等提高。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花钱并不一定能买来幸福。根据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奚恺元教授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幸福学。

二、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新的方向――幸福学

一个人想不想换一个工资收入更高的工作?当然想;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收入呢?为了生活更加富裕;生活富裕为了什么呢?为了自己过得更幸福……

其实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活过得幸福,归根到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拥有更多的金钱或财富。即使是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这也应该是效用本身定义的初衷。奚教授指出,人们到底觉得幸不幸福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包括比较因素、时间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各种客观的评价等。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幸福。

在满足最基本物质资料生活的初期,财富的增加确实会带动效用的直线上升,但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财富的增加对效用的增加并不是显得那么的明显,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同步的追求着精神生活的提高。比如,一个年收入6万元相对较为轻松的工作,和一个年收入7万元相对较忙碌、压力较大的工作来说,人们往往更多的会青睐于选择前者。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往往是有限的,而对于幸福的追求却是无限的。

影响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来自于多个方面,对于比较所产生的幸福应该是主要的一个。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是来自比较的心里落差。一个身高175CM的人在一群身高170CM以下的人中间,他应该是感到有优越感的;但是如果他在一群身高180CM以上的人中间,他就不会觉得他有任何的优越感,相反,他会感到有伤。再如,你最近买了一套别墅,你觉得很开心。但实际上这套房子给你带来的开心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你跟大家比较而产生的。如果你原来住的是集体宿舍,那么你现在住别墅会感到很幸福,但是如果你以前就是住别墅,现在只是挪了一个位置,那么你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开心。同样,你买别墅觉得很开心是因为对于你周围圈子的人来说他们都是住的小楼房而言;如果对于你周围圈子的人早就住上了别墅,那么即使你住上了别墅也不会感到开心。对事物的偏好、客观因素的评价、周围各种环境的比较变化都能影响我们对生活的幸福感。

三、结束语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和奚恺元的幸福学为我们的经济学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也使得我们经济学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同时他们也逐步渗透应用在我们现代的管理理念中。社会的总资源是有限的,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期望人人都成为富豪,时刻都满足帕累托最优。富裕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正所谓富有富的高兴,穷有穷的快乐,虽然绝对财富的鸿沟无法填平,但是幸福感却是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因此追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幸福,增加全社会的幸福感,这应是政府的责任,是帕累托的一个有效改进,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董保民:《信息经济学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经济学的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经济实验;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22-02

1 引言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实验室中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经济学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传统的经济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先验性的社会科学,而不是理论与观测相互影响的观测科学。这是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复杂性的学科,这一复杂性既来自于复杂的外在环境,更主要来自于人的因素。人们似乎很难在实验室中建立可重复的经济环境,所以人们一直普遍认为实验室中的实验研究只能用于“硬科学”,而不能用于经济学。直到19世纪80年代,经济学才将试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目前实验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被列入《经济学文献杂志》的分类体系中。

2 文献综述及实验经济学的发展

实验经济学是在受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分析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经济学家在挑选的受试对象的参与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报酬,以仿真的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经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或者发现新的理论及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

实验经济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738年波努利提出的“圣彼得堡悖论”,但是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实验可以在经济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则是200多年后的事了。1948年,著名经济学家张伯伦在哈佛大学创造了第一个课堂市场实验,用以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张伯伦的学生史密斯很受启发,开始深入研究经济学的试验方法。他用试验方法检验价格理论,提出经济学领域的“风洞试验”,并具体提出了实验设计的五项原则,首次把实验经济学引入到教学中,为实验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是实验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主要包括Thurstone(1931)、Mosteller和Nogee(1951)以及Allais(1953)等对个体决策的实验研究,Nash(1950)、Dresher和Flood(1952)以及Schelling(1957)等对博弈假设的实验研究,Chamberlin(1948)、Siegel和Fouraker(1960)等对市场组织的实验研究。这一时期的实验研究缺乏思想上的指导,对实验的结果持怀疑态度。

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成熟时期。除了上述所说的人外,Charles Plot和Michael Levine(1978)的工作揭示了议程对选择机制结果的影响。把实验方法扩展到公共选择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在Charles Plot和Vernon Smith的努力下,实验经济学建立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实验经济学框架大体形成的时期。行为理论的成熟、合理的预期理论和计算机的应用为实验的进行创造了有力条件,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1998年,专门刊登实验经济学论文的期刊(Experimental Econmics)创刊,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2年弗农•史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实验经济学正式迈入主流经济学的行列。

3 经济学的实验方法与应用

3.1 经济学的实验方法

3.1.1 实验设计

经济学理论的实验不可能完全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经济学家一般通过演化模拟分析和方针技巧来构造出与实际环境相似的实验室环境,让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出反应。在实验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确定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确定实验条件的基本要素;

(3)选择和确定作为处理变量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的干扰因素;

(4)为被实验者准备“实验说明”;

(5)进行测试性实验;

(6)根据测试性实验改进或者简化“实验说明”以及实验条件。

3.1.2 比较和评估分析

首先,将“效率”作为比较标准。普洛特和史密斯将效率定义为被试的报酬总和与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并把它作为比较分析互相竞争理论的依据,探讨对理论模型标准的改进。

其次,采用独立自动变量。在实验中要独立的变动每个自变量,获得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准确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最后,评估结论建立在概率分布的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始终处于理性状态,非理性会使人的行为无法预期,因此经济理论的实验数据一般呈概率分布状态,评估出的结论是用结论与其概率密度的乘积来表示。

3.1.3 运用行为和心理分析来解释实验结果

经济实验是以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而并非假设中的“理性人”,所研究是理性与非理的统一。因此,要借助行为与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展望理论、心里间隔理论等行为心理理论,来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非理性现象。

3.2 实验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实验在经济学中主要有三种用途:理论的验证与评价,寻求新信息和新思想以及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2.1 理论验证和评价

对各种经济理论进行实验检验,是实验经济学最为重要的作用。当对某个问题只存在一种理论时,可以通过实验找出解释这个理论的条件,并检验理论的效力,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存在偏差,并且这种偏差大到无法用随机或简单误差来解释,则这个理论就应该受到怀疑;当对某个问题存在多种理论时,通过设计一个能使不同模型得出不同预期结果的实验,可以比较和评价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

3.2.2 寻求新信息与新思想

实验经济学已在实验中引入原有理论忽略的因素,探索并发现新的理论。推进一个理论向前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设计实验,构想需要探索的实验情景,然后观察到底会发生什么,以此来搞清楚前进的方向。

3.2.3 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在经济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仅仅从理论上思考是不够的,而设计一个恰当的实验可以为问题的实际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例如,在政策推行之前,通过实验来检验政策可能带来的效果,能够明显的降低政策的试错成本,为政策的真正推行提供决策依据。

4 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实验经济学在我国起步较晚。1994年,汪丁丁教授发表的“实验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一文是我国最早介绍实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文章。蔡志明(1997)、余剑梅(1999)、高宏祯(2003)等也对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作了系统介绍,并阐述了其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和应用,介绍了实验经济学中的“最后通牒博弈”、“双向拍卖市场”等模型。

除了对实验经济学的总体介绍外,我国学者也逐步借鉴国外已有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研究。孙志明、黄民翔和迟峰(2004)设计了电力竞价实验,考察了按系统边际价格结算和按报价价格结算两种模式对市场电价水平的影响。金雪军、杨晓兰(2004)构造了一个信息完全对称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利用来自中国的实验数据对理性预期理论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其实,我国的每项改革方案的出台和经济政策的实施几乎都需要“实验”,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等。以我国二十多年来的金融市场改革为例,金融领域的改革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循序渐进,遵循着“试点――推广”的思路进行,不断地试错、完善,这本身就是一种实验的思想。中国金融改革按阶段一步步向前发展,每阶段的改革之前都要对前阶段改革实验的利弊进行总结,来指导下一阶段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当然,中国的经济实验与实验经济学的经济实验还是有一些区别。中国的经济实验一般是首先放在某个地区或单位来进行,即在综合的、在真实环境中实施的尝试,一般周期比较长,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弹性大。而实验经济学的实验则是放在实验室的仿真的环境下,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可以说实验经济学的经济实验是一种小试,而中国的经济实验是一种中试乃至大试。

5 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5.1 实验经济学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

实验经济学中“风洞”方法的应用可以说是最具有应用价值的方面,即在某项经济改革实施前可以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操作。例如在决定是否放开电力市场,是否对公共部门实施私有化、民航机票价格改革等问题上进行实验。中国目前正处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实验经济学的出现为我国经济改革模式的制定提供了先导性平台。目前中国的经济试点具有地区性,容易受到当地风俗习惯、政策、经济基础的影响,在向其他地区的推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应该寻找更好、适用性更广、成本更低的试点方式。

与我国传统的试点改革相比,实验模拟具有成本小、准确度搞、适用面广等优点,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中重复进行,以此找到规律性的问题。通过实验,可以找到许多规律性的内容和人们行为的共性特征,将其运用到政策的制定中去,从而避免地区改革试点中适应性不广的问题。

5.2 实验经济学在我国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史密斯认为,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将无数个人利己的综合作用反映在一个参数中。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例,很多经济学家都对股市进行了研究,但效果不大。因为股市中的每个人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是理性的,容易出现金融泡沫现象。原来传统的研究并没有对股市中的个进行深入研究,实验经济学能够使我们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观察个体的决策行为,对证券交易制度的有效构建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5.3 实验经济学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将会起到重大作用

虽然实验经济学传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没有多少人了解它,但已引起了中国足够的重视。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经济科学实验室。目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大学的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实验室,旨在将实验经济学方法引入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中。相信随着实验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和有关政府部门的扶持,实验经济学将会成为我国大学里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可以改变目前国内纯粹地钻研经济学理论的现状。

6 结语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实验经济学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同时也使得经济学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随着实验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到实验经济学的研究中来,实验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必将越来越广,为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弗农•史密斯,李建标等译.实验经济学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Smith,Vernon 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111-137.

[3]Chamberlin,Edward H.An Experimental Imperfect Marke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8.

[4]杨华. 实验经济学的起源及最新发展动态[J].中国市场,2006,(32).

经济学的前景范文第3篇

管制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理解还都存在一定的分歧,其中,对作为学科名称的管制、规制与监管的分歧就是典型一例。英文Regula-tion在学术界通常被译成“管制”或者“规制”。例如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Regulation就被译为“管制”;也有一些学者更多地使用“规制”;而在实际部门,习惯使用“监管”,如金融监管、电力监管、公用事业监管等等。在经济发达国家,许多学者对管制或规制也有不同的定义。例如,维斯卡西(Viscusi)等学者认为,管制是政府以强制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丹尼尔·F·史普博(DanielF.Spulber)则认为,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日本学者植草益对规制所下的定义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认为,管制是政府以命令的方法改变或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而颁布的规章或法律,以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或生产决策。中国学者对管制的定义与上述定义大同小异,有的学者习惯使用“管制”,而有的学者使用“规制”。使用“管制”还是“规制”往往取决于学者们的不同偏好与理解,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综合中外学者对管制概念的讨论,尽管人们对管制所下定义不同,但不难归纳出管制至少具有这样几个构成要素:1,管制的主体(管制者)是政府行政机关(简称政府),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管制者被授予管制权;2,管制的客体(被管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3,管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管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以及被管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等等。根据这三个基本要素,可将管制定义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管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广泛,但可以归纳为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和反垄断管制这三大领域。经济性管制的领域主要包括那些存在自然垄断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产业领域。与经济性管制相比较,社会性管制是一种较新的政府管制,它不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而是围绕如何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实行跨产业、全方位的管制。反垄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竞争性领域中具有市场垄断的垄断企业及其行为,特别是由市场集中形成的经济性垄断行为。 管制经济学是以经济学原理研究政府管制科学性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其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政府制定与实施管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材料,其研究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显示出应用性学科的性质。同时,管制经济学涉及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又决定了管制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中国对管制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最早介绍到中国的管制经济著作是施蒂格勒著的《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在这部论文集中,其中有4篇是关于政府管制方面的论文。随后,出版了日本学者植草益著的《微观管制经济学》(朱绍文、胡欣欣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这是介绍到中国的第一本专门讨论管制经济的专著,有很大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管制经济学论著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出版了许多论著。这为管制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就总体上而言,中国对管制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深入研究。 严格地说,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不存在现代管制经济学所讲的管制问题。我们不能把计划理解为管制,计划经济体制理解为传统管制体制。因为市场是对计划的替代,而管制是对市场失灵的校正和补充。管制是由法律授权的,管制主体依据一定的法规对被

经济学的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

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旅游经济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推广,也是今后旅游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景点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取向。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即旅游景点的低碳模式营销管理必须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出发,增强其对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持;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生态经济模式来进行,促进旅游景点的低碳循环发展;旅游景点应该立足内部低碳化管理的同时对旅游消费者加大关于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教育熏陶和宣传。

参考文献:

[1] 卢永忠,蒋小华. 云南腾冲北海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01) .

[2] 王明磊. 关于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调研报告[J]. 商业经济. 2011(02) .

[3] 王婷婷.简论低碳旅游与旅游景区的低碳举措[J]. 经营管理者. 2011(14) .

经济学的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景观;产权界定;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091.3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04-02

引言

景观是一个多义性术语,它具有美学、地理学、生态学三个不同学科范畴上的含义所指。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景观科学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地理学或是生态学的范畴内。然而,当今的景观,既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它是大自然演变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从经济学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归结为人地关系。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景观可以理解为是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的综合表现,其中土地(狭义的土地)既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的载体。景观本身构成了当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同时,为了使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我们应该在景观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因此,本文尝试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来研究景观发展问题,期望以新的视角,为解决景观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

一、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

(一)产权理论

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是产权理论的基础,其理论的核心是科斯定理。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描绘的市场机制是充分有效的,最终的结果是不受法律状况的影响的,外部性也能根治;一旦考虑进交易费用,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当然,市场机制也会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而失灵。可见,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规则是至关重要的。巴泽尔认为,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1]。

(二)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在德姆塞茨看来,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其重要性在于能帮助人们在社会交易中形成合理的预期 [2]。外部性概念由马歇尔首次提出,后来,庇古等经济学家对此概念进行了扩展。在布坎南看来,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前者指个人行为对他人或其他诸方带来利益,他人或其他诸方无偿享受,而所有成本则由个人承担;后者指个人行为对他人或其他诸方带来损害,却不用进行赔偿或承担全部成本。

(三)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将交易费用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阿罗1969年将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制度运行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其对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科斯的基础上,对交易费用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新的解释;从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频率等多方面论证了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建立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等变量的关系式;将交易费用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经济组织问题的研究中。总之,交易费用是对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虽然交易费用无法彻底消除,但却是可以降低的。用交易费用比较制度安排的效率,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

二、景观的产权问题

Price.C(2009)认为,欧洲景观公约中的关于景观的定义最合适经济家所从事的景观研究:景观是由人所感知的一个区域,其特征是景观在自然或人类因素的行为及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因此,景观可以看做是具有地方区域性的公共物品。

景观是一个公共物品,其市场具有非排他性,使土地所有者难以控制其土地景观的进入与使用,同时,也使各所有者行为与景观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也正因为如此,土地所有者就成为各种属性的多重行为人。任何人都会影响景观特征,没有人会拥有对景观的全部所有权。当各种属性的所有权分割以后,就会产生共同财产问题,就需要组织加以控制。同时,为了避免所有者之间发生侵权行为,必须做出排他性规定,做出限制。

如果景观仅作为一种文化服务或娱乐提供者就不会有社会价值,也就不会有法律条例来控制土地所有者因产权使用所产生的外部性。正是因为景观产权具有多重属性,且当今社会,景观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服务或娱乐提供,而是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刺激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产权的界定成为必然。正如科斯在1959年发表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中明确指出的,只要产权不明确,外部害就不可避免;只有在明确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性。

这也证实了德姆塞茨的观点,当一种公共资源的经济价值上升时,公众倾向于把这种资源的产权界定得更加清楚。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制度变迁或产权界定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上升时,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有权中获得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此,随着景观发展价值的日益增加,景观的相关产权界定必将逐步明晰与完善。有效率的产权安排将有利于产权的自由转让,并有利于降低产权转让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且提供激励约束。景观有效产权的界定,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制度,景观赖以发展的土地,其所有权归集体,农户只享有经营权和收益权等,在不同的景观格局分布下,会因为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协调行为造成景观的变化。

三、制度安排与景观管理

由于景观的多功能利用程度很高这一特点,要设计出一项规划不伤害任何人的利益是很困难的。景观管理、景观规划的思想经常会导致社会团体、民族、区域或地方利益的冲突。同时,在景观管理上,每一个所有者可能都有不同的目标和管理方式,可以是农业景观、森林景观、工业或住宅地景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目标。由此,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公共政策失灵。

因此,制度安排的设计必须考虑景观的公共资源这一性质。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在《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一书中指出,对私人产权界定、监督、执行或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费用也许太高,因此,某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可能就是比较理想的,这就需要进行公共资源的治理和管理。公共资源的制度解决办法是:(1)实行完全集中制,即独裁式统治者拥有所有资源的情形;(2)实行完全私人产权原则及自由合约。还需要一个制度结构来完成获取、界定、监督、执行、冲突解决、治理公共资源等一系列活动。

事实上,景观发展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土地整理,可以在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予以重视及解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通过产权界定与制度安排予以解决。由于景观是公共物品、它的变化是由个人及集体决策决定的,因此,景观管理变得复杂甚至有争议或冲突,需在程序或制度安排上找到最适合的来管理和组织它。但由于景观的经济学研究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景观的制度安排如何进行帕累托改进尚不明确,只有部分制度选择可供参考。比如实行有偿土地征用权与分区制。分区制是被政府当局广泛使用的一项解决外部性的工具。由政府来实现分区制意味着它们代表社会整体分析土地所有制的使用权。具体措施包括:重视外部性的溢出效应;命令与控制:国家作为一个法律实体有权成为附属于土地的产权的一部分;市场发展:唤起公共信任主义[3] 。此外,由于具有公共物品及公共资源的双重属性,景观应该作为使破碎的功能和利益重新聚合的一件中间商品,同时把它们融入地方或区域的发展项目中。地方方案具有解决个人与集体之间成本与收益平衡的优势,可以充当预期方案的协调机制。

四、景观发展建议

(一)明晰产权

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背景下,国家是景观这一公共物品的产权供给中心,所有权的界定和交易不可能像在私有产权下那般清晰与高效率。然而,产权不清晰将会带来极大的交易费用与外部性,因此,应从经营权与收益权等其他产权束入手,解决明晰产权这一问题。

首先,从景观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中心来看,改革政府的干预行为,使其作为“企业型政府”与企业共同维持一种公平、合作、竞争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让渡,更不主张政府退出,而是转变供给方式,关键在于能够为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通过这种方式的互补,克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其次,明确划分景观产权经营权及其收益分配。政府可以将城市交通廊道、桥梁、港口等景观组成要素的专门经营权拍卖、出售,甚至于股份制改造,由私人或股份制企业来经营。对部分准公共物品,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能够“最优”使用这项权利的经济主体获得这项权利,从而提高产权效率。在这一市场化过程中,政府仍然要扮演监督与管理的角色,避免出现财政负担过重以及低效率供给的情况。

(二)完善制度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政策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的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提供有效信息,进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并提供激励与约束。通过制度约束与管理,景观规模被约束在一个适当的界限内,也可部分地内化其外部性成本和收益,从而具有一定的效率。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上看,还未制定景观保护方面专属的成文法,也没有针对景观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例来约束相关决策者或管理者的行为。从政策上看,我国以景观发展与保护为出发点的政策措施还较少。

在这一方面,我国缺乏相关制度管理的经验与实践,可以尝试效仿在景观学科发展较早的部分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的做法,即多个景观区域间签署景观保护条约,形成相互间的监督与制约,达成发展共识,提高景观意识,特别是景观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其次,环保等相关部门可成立景观保护小组,实地考察调研,分区域制定特定的景观保护规划,并能够普及景观保护知识,指导景观保护的具体实施行为。

(三)重视学习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组织与学习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则表现为,首先,制度是人通过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型和信仰结构的外化;其次,经验和学习的差异是形成不同社会和文明的重要原因;再次,经济和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而作为制度变迁关键的组织必须是有效组织,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组织最大化目标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的景观教育大多从大学教育开始,研究方向多为景观生态学,普及面较窄。因此,面对我国日趋紧张的经济与环境矛盾,要使景观问题研究的相关学科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就必须重视景观的学习教育问题。要从初中、高中开始增设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意识,给学生们灌输景观研究方法及思想。大学教育则应更具专业化,使景观研究工作朝着更多元、更综合、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6,136-164.

[2] 德姆塞茨.产权理论:私人产权与集体产权之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5):79-90.

[3] Robert LIFRAN. Landscape Economics: the Road ahead [J]. Documents de Recherche parus en,2009,(25):7-14.

[4]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 张洋.浅析我国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以产权分析为基础[J].Economic&Trade UpdateMid-journals,2011,(2):20.

[7] 威廉姆森.什么是交易成本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