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创新

企业信息化创新

企业信息化创新

企业信息化创新范文第1篇

1、企业信息化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来促进其流程再造以及提升其制造、管理、决策水平与企业整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据APICS统计,信息化平均可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80%以上实施了ERP系统。信息化在我国也有许多成功应用,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2亿多元,引进台湾中钢信息管理技术,开发研制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系统投入运行后,产品交货期由45天缩短到10-15天,从业人员由2.6万减少到1.485万,产品成本下降25%左右,在成材率、库存、生产作业率、市场反应能力等方面全年为武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790万元,这说明成功的信息化应用对企业确实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现状

国资委与计世资讯对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只有3.7%的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绝大多数企业还未进入核心业务应用阶段,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比例尚不足0.5%,系统成功实施率平均不到15%,且信息化程度在不同行业与东、中、西部极不均衡,具体来讲,金融、电信、教育、制造与商业流通领域企业的信息化起步较早而且水平相对要高一些,而许多别的行业,如服装业等的信息化程度就很低,调查表明,服装行业中有30%以上企业决策者不知道ERP、CRM等为何物,有5%的企业总经理从未接触过Internet,整个行业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企业不过12%,ERP使用率不到3%!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与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先进企业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尤其在强调商务协同的全球制造环境下,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使一个企业根本就无法加入到全球虚拟制造的链条,更谈不上分享全球虚拟制造的利益,因此,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刻不容缓。有许多学者从技术(如基础数据收集、软件开发、系统实施等)与企业管理(BPR)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笔者认为,技术与企业自身管理固然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制度因素对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也起着关键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与制度因素

1、制度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影响

制度是企业活力的决定因素,良好的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企业信息化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制度是一个社会中个人应遵循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制度因素即人的因素,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各个层次的人员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其成败与制度之间存在很大关系。政策则是在制度框架下行为规范的细化与执行,政策体现并执行着制度,政策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般而言,企业高层官员以及组织机构是企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主体——政策主体。这样,政策主体不可避免要对制度框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政策主体对制度起正面影响,他们在维护、巩固和完善既有制度。然而,一旦负面影响出现,由于政策主体的特殊地位,将会对制度产生极大冲击力。

2、国企与非国有制企业的制度差异

在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制企业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因为两种类型的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大不一样,相对而言,非国有制企业的所有者对于其聘用的经营者的监管距离以及监管力度比国有企业要更加有效,其所面临的委托-风险也要低得多。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因为它代表着促使观念转变(工作方式的转变、信息变得更加透明)所需的力量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得人、财、物等方面的保证,这样,企业关键领导的计算机水平、信息化意识、对企业信息化内涵的理解能力与领导魄力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就非国有制企业而言,董事会可以在企业CEO的招聘过程中全面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董事会直接参与决策的机制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在企业高管层得到相应的支持,但是这一状况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变得有一点不一样,因为国有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的存在以及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使得国有企业高管层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比较低,信息化意识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的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形象情结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他们一方面因为对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投入产出持怀疑态度而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即使是受到来自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实施信息化改造的时候也由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在信息化项目的选型、实施阶段划分等环节选择失误,如他们为了降低信息化项目失败对自身前途的影响而把大量资金投向国外大型的软件厂商,却没有考虑到中外企业在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很可能在国外很成功的软件产品在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失败,如河南许继电器集团的信息化项目,他们也有可能深陷于各种利益链之中而难以自拔,最后导致企业信息化项目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确实存在但很难实证,他们最初的信息化热情也可能因为不了解信息化过程的系统性、艰巨性与长期性而终止,国有企业信息化也有可能因为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格局的改变而终止;中层管理者的信息化能力保证了该层人员能否贯彻高层的意图并且处理好部门间(即各个信息化模块)之间的联系,从这一个层面来讲,国有制企业与非国有制企业之间在制度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可能继续源自国有企业高层领导与国有资产管理局与各层次的组织部门之间的那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层领导与企业高层领导之间的关系可能比非国有制企业而言也有其特殊之处;生产一线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了企业信息化在生产作业层面的具体实现,从这一层面来比较,非国有制企业中的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比国有企业中的生产一线人员要高,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因为国有制企业劳动岗位的相对的稳定性一方面使一大批的各个层次的学生失去了进入的机会,同时也使其内部的一大部分工作人员失去了学习新生事物的动力,更有甚者,因为两种类型企业在工资收入方面的差距,使一些国有企业变成了非国有制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3、制度与企业信息化模式

制度差异决定了在非国有制企业与国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不同模式,如在非国有制企业中很容易通过企业流程再造为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国企中要打破长期形成的硬壳式的利益格局很困难,一般来讲在对于国制企进行信息化改造时以目前的流程为主,只是对某些流程提出改进建议(BPI),因为对于软件公司或管理咨询公司来讲,你不明了你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利益方,更不愿意因为一个本来善意的建议而丢掉一个项目。推动制度创新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重要保障。

企业信息化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 企业文化 信息化

现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大多数企业常常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进行决策的.为了降低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但往往成功率不高以ERP的应用为例,成功率还不到10%,究其原因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应该给企业传统文化注入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因子.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创新性企业文化概述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十分注重创新并不断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

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1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众观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其价值理念的趋向各有所侧重,企业文化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本质的精神内核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而正是这些相似性构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1 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

人是创新活力的源头,人才的聚合是创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成为创新型企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决策人”的人性假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假设,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完全自主的“决策人”,他们的需要不仅只是经济的利益和交往的满足,而且需要真正平等的参与,广泛的信息获取和交流。他们的知识和创意就存在他们的大脑之中,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本。在那些高科技的创新型企业,人才的身份早已不同于普通的雇员,而是企业的股东。

2.1.2 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浓厚的创新意识,保证了企业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发明应用在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上,从而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因此创新型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无不以“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形成了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2.1.3 创新活动的组织化、制度化

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的学习、储备、累积、更新的过程;创新活动已成为需要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的,高度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系统工程.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了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个很好的知识管理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一套传递制度、会议制度、讨论制度和其它形式的制度。

2.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2.1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运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达到对企业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对企业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这一特征就是强调注重员工的知识、专业和思维方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员工充分授权,注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这有利于员工在面对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上能够更自觉的去掌握新的技术,主动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面对新的知识时能够充分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探讨,从而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

2.2.2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关键、准确的数据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运作决策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因此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硬件齐全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2.2.3 建立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地认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创新。

3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分析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各企业都纷纷搞起了企业文化的构建.但是大多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企业文化不仅没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步伐.主要体现在:

3.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更不用说能够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的要求。

3.2 照搬企业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都出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仿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提倡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提倡学习海尔,学习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海尔的理念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只会像“东施效颦”一样,搞出很多笑话。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3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制度化隔绝开来

从国内企业来看一些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接受了文化管理的思想之后,觉得应该将管理模式直接转变为文化管理,似乎实施文化管理才能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误区目前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主要停留在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距离文化管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仍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3.4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自身特定的环境下所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众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其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

4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4.1 寻求创造型的领导

所谓创造型的领导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对任何一位领导创造力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具有创造力的领导者积极探求新的问题,尤其是能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接受新的事物.而这些挑战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传统性的思想中所能找到的。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很容易带动下层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动力,形成企业一个创新型的文化氛围。

4.2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要与管理相结合。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技术手段转向主要依靠那些拥有创新思想和智慧的人才。智能的资本就是人才资本,包括企业投入在教育、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资本,它具有人才资本的积累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因此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还须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

4.3 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输入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毕竟是企业人员共有的文化,因此需要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赞同公司需要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制度的保障,所提供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制度是企业全体人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很难会变成现实。所以制定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4.4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持

创新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企业多数员工有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创造性的心智模式。首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以保证决策的创新。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常的企业运营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企业也就会在市场上“失权丧地”,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其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它可以是大范围的公开的沟通,如,动员大会、研讨会、集思广益会等;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或者一对一的沟通。以使人清醒、明确方向,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信赖感,从而使员工更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共同未来而努力。最后,要法制式的推行公司制度。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推行他们新政策的时候都有其国家法律做保障,以保证新的政策能够顺利执行或试行。

企业信息化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人性、知识、创新等。信息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可分割,信息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时代坐标和准则,信息管理建设还要文化的支撑,也正是为了高效益地进行信息管理。

一、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软资源

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企业的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可再生性

硬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相对来讲是无限的,是可再生的。知识、文化、思想、理念等,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在使用中会不断得到增长。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信息资源是有寿命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又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显示出新的使用价值。

(二)共享性

硬资源一般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是有明显边界的。但是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却不同,具有共享性。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是无边界的,靠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是软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造就的。企业信息也可以为多方所利用。

(三)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

硬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则不同,并不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使成本递增,相反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其成本递减。知识、技术、文化等是越学越多的,积累得越多,再学习的成本就越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知识、技术、文化等是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四)具有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以硬资源为主的产品,容易被学习和模仿,随着产出的增加,卖得越多则利润越低,形成“薄利多销”。而信息产品却不同,由于技术含量多、文化品味高、社会效应大,难以被学习和模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在企业服务与管理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良好的营销关系、市场效应中。

二、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

(一)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技术环境等的状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信息管理实施的直接原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唤出了知识经济的出现,而世界范围内对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唱响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提炼,并达到充分共享,这实际上就是信息管理。

(二)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企业的价值观实际就是企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的精神、信念、动力和追求。比如很多国内外企业都有着自我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些价值观都在引导着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信息管理的企业,坚持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实际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知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跟传统工业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且把这种指导精神和具体的信息管理思想及方法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并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最终从主观上促进信息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激励文化因素

在信息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声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企业应针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尝试增加更具效力的新的激励内容。

(四)企业文化网络因素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文化网络渠道,传播有利于信息管理开展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信息管理下企业文化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获得满足。

(二)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支持变革,是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信息管理背景下企业除了通过创新活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当中去之外,还要设法将创新之成果迅速生产并推向市场,这就必须借由企业文化创新之协助,以促使企业内部达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企业在创新途中还会遇到种种挫折,要想做到百折不挠,必须建立鼓励不断学习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三)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与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企业应为所有员工营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四)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企业信息化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体制 创新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讲到,信息化浪潮是上帝送给中国的礼物,这是中国和世界同步的难得机会,可中国的企业现在大多还缺乏和国际企业竞争的实力。的确,中国国内的许多企业目前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环境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竞争的无情,尤其对于信息化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如何以信息化管理来替代原有的传统管理,尽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成了企业决策层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促进企业信息化、实现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国外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管理体制方面的差距更为突出,尤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信息技术在多数企业的应用普及程度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是企业参与,然而目前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却参与和重视不够。据有关部门对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即便是在生产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重点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过高、信息管理水平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少等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企业上网率不到50%。大多数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还处于不涉足、不认识、不了解、不掌握、不实施等状态,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已经接通互联网或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所谓的信息化,但多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目前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包括银行、电讯等电子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也没能很好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源,也没有充分地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目前企业内部没有实现信息集成,仍然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仅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地址,有的企业虽然上了网,但由于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发展的参差不齐,以及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等原因,已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网站。

2、企业管理模式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国有企业,多年来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需求构建的。这样的管理模式偏重于生产、人员、后勤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并没有按信息经济的要求做彻底的改造。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缺乏及时准确性。如生产部门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的生产进度资料和自制半成品的库存资料;财务部门无法进行及时的经济效益分析信息;市场部缺乏原材料成本变化及供应情况的信息,也没有设置客户跟踪、用户需求信息系统,生产作业的统计信息与质量反馈信息依然不能及时反映到管理层,再加上生产与管理部门分处两地,使得信息传递、交流的迟缓性更加严重。

3、管理层的知识结构与信息化不相适应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本质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和IT技术,对企业现行管理模式、研发模式和制造模式及其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渐进式的重组,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中很少有懂信息技术的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企业管理层中大多是由搞企业管理出身的干部加少数与企业生产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也有少数由懂生产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其他人员组成。他们虽都很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对信息化的理解程度不高,信息化工作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到达我们的目标?不少管理者只是“有些了解”。这样的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要适应信息经济的需求,显然是有困难的。

二、企业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最现实的生产力。以信息化管理来替代原有的传统管理,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它带来了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它影响着所有的管理者,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是要不要,也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生存之路”。否则,企业将在竞争中被历史淘汰。为此,要实现企业信息化,首先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这既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成长活力所必需的,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1、要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又集中体现在管理思想和理念上。比如,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大幅度减少中间管理层,弱化行政色彩等等,都是管理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一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管理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为此,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中的许多先进成熟的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许许多多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企业管理体制要创新,就必须确立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当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有一个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企业实际出发的问题,不能照搬照抄,要在“结合”上做文章。

2、要把实施企业信息化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的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受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建立现代管理体系,信息化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没有这个技术支撑,就达不到好的管理。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代替现行的人工管理过程,而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涉及到改善和优化企业管理的管理创新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沿用原来已有的管理方法,由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具有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综合协调工作复杂、投资较大、效益难以直接计算及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取得实效为目标,采用创新的管理办法来进行严而有序、新而有效的管理。

3、必须建立新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信息化工作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信息化不是赶时髦,看见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就赶快跟什么,而是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首先要做好调研,弄清企业的真正需求,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做好整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规范,以科学的态度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信息的正常交流打下基础。其次,要加强对所有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队伍,适时动员和鼓励有关领导和员工积极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以消除部分人对信息化的抵触情绪。实践表明,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建立新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制度、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各类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等。由于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因此新建立的管理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便于操作执行,逐渐地完善配套,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制度化顺利开展。

4、必须创建新的管理标准,确保企业信息化工作沿着规范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和引导。由于信息化固有的性质,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企业的管理标准,通常是指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除执行国家规定的一系列标准外,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新制定统一的各类信息的编码标准。企业信息化的工作标准,主要是根据信息集成应用和适应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在组织机构作相应改革前提下,重新制定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既明确一定的分工,更要注重信息集成应用的职责整合。制定管理标准是企业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每一个企业都要“量体裁衣”地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做什么与先做什么,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也不是花钱越多越好。一定要统筹规划、严细工作、量力而行、协调一致,以保证企业信息流顺畅地、规范化地运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企业信息化创新范文第5篇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科技带来的是信息化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经济,超高速的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人们对于高新技术和信息科技的追求,引起的是社会整体消费观的变化,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了整个经济的走向势必会朝着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而去。

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尤其是屹立在发达国家发展巅峰的企业,主要就是那些高科技的企业,信息化、数据化就是他们身上主要的标签。他们基本上都进行了产业结构、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新产品不断推出,高科技产品在企业的整个经营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面对这样的形势,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时刻。所以,要想不被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所淘汰,企业要想发展到更高的地位,必须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就是把高科技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创新的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那么在这个以高科技信息化为导向的市场中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二、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因为现在的社会,信息化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进一步帮助企业融合各种资源,使多样化的资源更好、更合理、更高效的应用,能大大地提高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对于企业的员工,要深入地了解并且接受信息化的应用,就需要我们把这种信息化的概念渗透到员工的精神层面去。企业针对这一方面应当积极地开展各种培训以及讲座,使得员工更加积极地相应,那么员工作为信息化传播的载体才会帮助企业进一步在信息化的管理方面做得更好。

(二)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一个企业,要想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研发水平一定要提高,那么相应的,研发资金,研发人员和研发市场,研发设备都要进一步提高。尽管研发部门所提供的成果不是可以直接达成企业的经营业绩的,但是高科技是一个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立足的重要根基。没有足够的研发资金,研发所需要的原料就会更加紧缺,研发人员的补给得不到保障,相对的就会导致研发成果的失败。要想马儿跑得快,势必要给马儿足够的补给,因此,企业在信息化时代立足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研发部门,提高研发资金的供给。

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科技技术人才是高科技研发的重要基础,他们的思维给了研发更多的空间。没有专业的高技术人才,一个企业的研发架构就不算完善,更别提研发成果了。马太效应的显现,无非就是顶尖企业花费更多的投入引进高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从而发展的更好。而有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技术人才的流失,进而导致企业研发竞争力的下降。因此,企业如果想更好地提高核心竞争力,应该有更长远的目光,积极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使得研发团队更加牢固,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高新技术产品。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从物质上、精神上去激励员工。做得好有奖励,做得不好有惩罚,对于优秀的研发人员委与重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样会对优秀人才更有吸引力,会更好地鼓励在职的技术人才去做好研究。

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发达引起的是信息的快速流通。企业应该及时跟进市场信息,学习新的技术和渠道,取长补短,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更好地运用到企业的运营中去,结合最新的市场变化,积极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把这个企业更好的推进到一个高峰。

信息化的时代,尽管一些大数据的支持已经能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改善运营模式,但是研发设备的升级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往的企业不重视研发设备,以次充好,设备的低级很难满足企业一系列的研究要求,最终导致企业的研发滞后,跟不上整个经济市场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的研发需求,补充优良的研发设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外部大力支持

企业想要成功地完成管理创新,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政府的信贷支持和政策的支援,是企业前进最大的保障,任何一个地区,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企业即使想要往前发展,事实上也是很难实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大力加强政策的鼓励,放宽对企业的支持,同时大力加强对企业信息化产品的推广与考核,让企业在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发展得更好。企业有政府做坚固的后盾,势必会如虎添翼,发展得更加顺利。除了政府,其他的一些单位都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外部资源,如何做好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企业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企业管理形象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媒体传播速度是十分快速的,为了在宣传推广上占据更好的市场,企业除了做好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创新之外,还需要把企业管理创新的面貌传递到外面的经济社会中去,这就要求企业做好自身管理形象的建设。

企业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整合资源、品牌、形象,把这些能够传播企业新型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有形的、无形的媒体渠道传播到经济市场中去。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的形象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把企业的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