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实习时间]

2011年2月18日到6月10日

[实习地点]

中远三楼时空电脑宏图三胞边上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顺利毕业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内容]

能对电脑交易和具体的电脑安装步骤进行了解,并查阅资料巩固自我缺漏的电脑经验。

能将具体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电脑交易的同时,将自己的所学所想所感付诸实践。

能够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巧,比如安装系统,安装插线,识别型号,处理图形和FLASH等。

能够与别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计算机交流,并且提供各种买卖信息以及电脑性能好坏的识别。

能够推销贩卖计算机,并且积累丰厚的社会交流经验和提升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习体会]

职高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经过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涵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会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二、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意志。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写作指导注意事项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本专科打印要求见相关部分。具体打印装订参见《滨州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节手册》相关部分,同时结合省电大新修订的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材料除个别专业外,一般不再要电子版,档案袋里面,本科一般装5样材料,专科一般装4样材料,材料装入档案袋后,要在档案袋上注明内容。今后所有打印材料的封面一律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字样改为“开放教育”字样。要求学员认真参阅《滨州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第3篇

编程 实训教学 程序设计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在学习了程序设计语言后,除能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外,不能应用计算机语言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该掌握计算机语言的理论基础,然后是把计算机语言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知识的获取无疑要通过理论课堂,应用能力要靠实践,现在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设置也都是按照“理论+实践”模式,那为什么学生学过语言课后普遍认为不会写程序,不会应用计算机语言这个工具呢?本文在分析计算机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综合实训的组织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的机会,锻炼学生综合程序设计的能力。

一、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的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初步的创新能力。

2.目前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教学、综合实训、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环节组成。

课堂的实践教学针对教学内容的,内容相对单一,缺乏综合性;课外实践教学对于程序设计来说锻炼机会较少;毕业设计的完成往往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能够通过程序设计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因此,在校阶段的综合程序设计实训尤为重要,要通过综合实训锻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为专业服务。

二、理论课注意调整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心理作用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评价大多数是一个字“难”,普遍感觉课程很难,会把这门课当做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对待,本人认为这样对学习语言课是不利的,计算机语言和我们日常讲话说的“汉语”是一样的,都是交流的工具,只不过汉语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而计算机语言是人和计算机之间交流的工具,我们学习计算机语言,目的是和计算机进行交流,就如同我们学习英语,是想和不会说汉语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一样,那我们要和计算机进行交流和讨论,就需要计算机明白我们的意图,计算机如何知道我们想要做什么呢,就是通过约定好的计算机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想法,所以计算机语言是表达我们人类想法的工具。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计算机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才会更好地建立让计算机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才会更好地应用计算机语言转换自己的思想,才会意识到只有通过多编程多练习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语言这样的工具。

三、调整课程设置模式,加强课内实践环节

目前,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安排大多采用“2+1”的课程模式,也就是每周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1个学时的实践课,实践课的安排一般采取“两周一次”的方式,即每两周才上一次实践课,每次课2个小时。例如,对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语言来说,三种控制结构会在2~3次课完成,但是学生会用控制结构处理实际问题需要多练习多编程才能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应该针对每一种结构(例如选择结构)给出多道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写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建立遇到同一问题多种解决路径的实际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采用选择结构。但是按照“2+1”的课程设置模式,课内实践的时间不足以保证对单一知识点的很好掌握。因此,加大课内实践的时间是有必要的。近几年,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c/c++语言课程调整为“3+2”模式,每周有实践课,每周的理论课中增加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实验课前分析,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四、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的组织和实施

进行程序设计综合实训是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程序设计的理解并体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对于综合实训的内容安排、指导以及考核都要以综合实训的目的为核心。

1.综合实训的内容安排

学生能编出具有完整功能的实用程序时,会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是最好的原动力,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因此确定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很重要。

关于内容的安排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一系列现有题目中选择。我们编写了程序实训指导书,在书中列出了24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这24个题目分数据库管理、游戏设计、图形、算法设计等分类,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择实训题目。

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自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本专业所学专业课,自己选择在专业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程序设计实训过程来完成。这种方式需要学生提前写一个报告,包括简单的选题内容,以及准备采取的方法,指导老师根据报告决定该选题是否能作为实训选题,并且提出补充建议。

2.综合实训的指导方法

综合实训采用结对编程的模式,两个学生选择一个选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指导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出现的问题。

3.成果考核和成绩评定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考核必不可少。一个完整的实训过程必须要有总结报告,总结能使学生发现收获和不足,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1)实训结束要求提交的资料

完成题目的基本要求,提供正确的源程序;

提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符合要求,给学生一个实训报告的模版,其中包括实验内容、设计步骤、程序流程、主要算法设计、总结与体会等。

(2)考核方式

按照平时考勤、程序源码、实训报告三方面,按照2:3:5的比重考核打分,最终成绩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的五级评分制。

五、总结

从多个年级学生的实践结果来看,加强课内实践,重视综合实训,并且严格实训组织和内容选择,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极大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凌.“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怎么做[J].计算机教育,2006,(8).

[2]李丽琼,刘彦宾.从培养创新能力入手改革程序设计实践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8).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9GGJS-122);洛阳理工学院院级教研项目(10-JY016))。

作者简介:李蒙,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我国十二五规划别强调了国家信息化建设,国家产业结构更新必然使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支柱与方向,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支撑其产业发展,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情况分别为“红牌”与“黄牌”,似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已经趋于饱和[1]。究其根源并非目前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结构上的不合理,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也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分类有了准确界定,明确指出分类培养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及规范。因此有必要针对地方高校特点,探索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以期实现提高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进一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要求[2]。

1计算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一个怪象就是本科生回炉,各大计算机培训机构的教室里一半以上的学员具有本科学历或是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学生主要希望增强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与企业需求接轨,这往往是高等教育最为欠缺的,而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似乎都是科研型人才,强化理论分析,忽视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无法从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丧失学习动力,最终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方法都无法有效掌握,造成为了就业再次回炉的现象[3]。

早在2006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其实已经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分类: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须有一支计算机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因此需要高校培养相应的科学型人才;同时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需要大力培训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都需要大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可见在培养科学型计算机人才的同时,从服务国家信息化的角度必须加强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培养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科学型人才以原始创新为基本使命,创新的领域可以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或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而工程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考虑所建造系统的性能,还需要评估系统的代价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体的工程既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的系统,包括应用软件或者系统软件。应用型人才同具体应用领域的人才相比,他们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专业课内容及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教师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4]。

2计算机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1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积累。然而学生工程实践及具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目前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过程,因此应当首先对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要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建立专业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对应关系。每门专业课程都有最终要实现的具体工程对象。以我校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建立如图1所示的课程与工程项目对应关系。课程开始时由任课教师布置具体项目内容、设计任务、验收标准,重开发结果更重视开发过程管理,强化专业课程内容与工程应用实践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5-7]。

图1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工程项目对应关系

其次改进现有教师课堂宣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计算机语言类便于工程表现的课程还是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的纯理论课程(如数据结构),要求在每一个章节都设计相应的课堂实验环节,实验题目要求具有本章节教学的针对性,章节开始时,对实验内容及意义进行讲解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现场演示工程实验完成过程,强调将教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使用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与实现,提高学生参与及互动。

2.2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过程尤其强调知行统一,因此必须为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提供相应的环境。探索并分别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校外实习基地为主体的多层级的工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环境。

首先以科技制作协会为平台,以参加“挑战杯”、“电子制作大赛”、“软件制作大赛”为项目对象,由系里提供场地、设备、资金、指导教师等支持。通过各种类型的软件与硬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通过导师制的推行,为大二以上的班级指定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进行指导,并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科研项目中,导师从其纵向和横向课题中提取出相应的课题,指导学生完成,为学生工程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加强与本地IT企业联系,我们开拓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覆盖了从软件开发、测试、硬件设计、调试、网络设备部署、安装、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公司。针对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安排进入不同的企业实习,巩固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年轻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要想在工作后持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也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但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的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还是高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工程应用能力偏弱,因此年轻教师培养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

通过省教育厅的科技特派员机制,派出有科研经验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中运用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从而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根据我校的年轻教师下工厂企业计划,让缺乏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到IT企业及正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事业工作半年至一年。通过与公司的横向合作课题,将年轻教师直接安排在公司做课题,不但提高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锻炼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工程型及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显著,这些师资力量把工程实际中的问题,提炼成与理论相结合的项目用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4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建设

为了便于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及实现对项目开发的有效管理,我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管理平台。该平台由6大模块组成:课程与实践项目对接模块,任课教师通过该模块该课程的对应的实践课题;各种竞赛比赛项目管理模块,提供信息,学生报名,项目跟踪等功能;导师制管理模块,指导教师项目信息,学生通过该模块选择要参与的项目;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管理模块,提供校外实习项目的信息与管理;开发实验室管理模块,提供校内工程实习基地场地及仪器的预约使用及管理;项目管理模块,提供整个平台下所

有项目的文档、代码及过程管理等功能。该系统为培养工程型及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管理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结构图

3结语

通过4年一个本科生培养周期实践,我们全面建立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工程实践对应的训练项目;我系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获得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全国电子制作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并在洛阳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外地实习基地培训教师10人次,学生110人次。一体化工程实践管理平台的上线运行不但有效地实现了项目管理,也显著提高了各个实习基地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与使用效果。我系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也提高到95.3%,用人企业满意度及我校的美誉度也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2.

[3] 张春英,魏明军,刘凤春. 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地方理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体系的架构[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20-122.

[4] 廖金元.“工程型”与“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讨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 132-134.

[5] 安连锁,米增强,王秀梅,等. 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5(6):12-14.

[6] 李春杰.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93-96.

[7] 陈刚,何钦铭,陈越,等. 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10(15):47-50.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Fostering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Applied Talents of Computer Majors

LI Meng, LI Xiaohua

(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计算机专业的实习报告范文第5篇

为培养信息素养能力,欧美国家许多高校中开设了与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而国内许多高校由图书馆面向全校非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这一公共选修课程。但是纵观各个高等学校在实际进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进程中,发现课程的设置目标往往不能达到,甚至是流于形式,结果是学生的信息检索、评价及使用能力没有达到预想目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在于该课程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专业不密切等方面,为此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这一情形我校图书馆与计算机学院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中进行了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特别将计算思维的理念引入到文献检索课程中,并进行了一些探索。

2当前文献检索课教学现状

文献检索课程自1984年教育部发文规定开设起至今已近30年,这些年来,有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理论研究始终不断,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增删、教材的编写、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进,教学理念的变化、师资队伍的提高等等。如龙雪梅等[3]对我国38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情况进行网上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文献检索课教学在宣传、教学课时和学分、课程教材以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吴海媛等[4]对大连9所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比“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开课情况,针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存在的问题,初步在教学手段、机检教学比重、授课对象和教材内容方面进行探讨。另外有许多学者就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了研究,如沈萍[5]提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应用典型工作任务法,就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设置,以便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把单向的静态式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式教学进行了实例研究。杨光武等[6]就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提出项目课程法主要理论,并运用于改革文检课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质。相东升[7]将建构主义观点下的“5E”教学模式引入到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检索实例和学生的专业,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纵观这些学者对文献检索课程所做的无论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研究,还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探索,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并没有真正从学生主体角度去思考(有些教学方法中虽然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或中心地位,但是都过于理论化,实践起来效果不佳),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学院学生们毕业设计中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着学生不会查阅文献、不会分析文献并进行整理的问题。通过问卷调研与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与本课程在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上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够密切有关。为此我们从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同时引入计算思维理念。

3面向计算思维的文献检索课程改革

3.1计算思维概述

计算思维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3月给出的,她指出: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的一系列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思维活动[8]。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如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思维不是仅对计算机科学家要求的,而是现代信息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实质是人们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9]。这种思维在不久的将来,将如同人人都具备的“读、写、算”(简称“3R”)能力一样,成为每一个人的技能组合。计算思维和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科学思维。学会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中创新的需要,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大学生是知道如何学习,即懂得如何获取知识、组织知识以及利用知识。可以说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相容的、和谐一致的。因此按照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思维过程进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3.2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目标

目前大学生中一提到信息获取马上就想到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同学们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文献检索课程没有多大价值与意义,并相信自己已具备了信息获取能力。这种误解对于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是相当不利的,再加上现在的搜索引擎技术的日趋成熟,检索的快捷性与全面性远超过传统文献资源检索。实际上过份依赖搜索引擎进行信息获取并非是最佳选择,这是因为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获取并非得到信息本身而是包含这些信息的网站链接,考虑到各网站信息维护人员的水平与技能的差异,不能保证网页所提供的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因而搜索引擎获取的信息虽有广泛性但不够准确;另外,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许多信息链接网站本身就是电子资源数据库,最终还是归结到直接使用电子文献数据库,这就说明还必须加强学生们对电子文献数据库利用的技术方法的学习。而在信息分析与整理方面,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紧、授课教师非专业化、教学方法过于形式等原因造成同学们只是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随意堆砌的方式来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根本没有考虑到文献整理在内容、逻辑与格式规范上的要求。因此,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关注学生对各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掌握的同时,更要学会结合专业信息需求进行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与综述报告的撰写。同时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还须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中企业学习及毕业设计环节相融合,才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3.3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内容包括:需设置与学生专业信息需求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形成一支由图书情报专业教师、学生所在专业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组成的面向不同任务分工的教学队伍;在教学方式方法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理念,让学生进行基于毕业设计课题驱动学习,综合利用计算思维的教学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3.3.1文献检索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程,要求工科专业的学生必须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学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宽更泛,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们能将本专业知识与其它人文社科类专业相交叉,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现实的情况总是与期待有所偏差,很多同学视公共选修课程为“混学分”与“鸡肋”,“选而不修”,缺课的现象常有发生。希望获取更多的知识,却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即使不是缺课,课堂的情况也并不是严肃而活跃。以文献检索课程为例,每次一个教学班约200人左右,但实际上到课率很低,为应付老师随机点名更出现“代上课”现象,时间一长导致任课教师积极性大大降低,课程最后以学生草草交一份报告了事,教学效果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将文献检索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从课程性质上将本课程提高到引起学生重视的高度。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除了讲授传统的文献检索理论与方法之外,特别是电子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Springer期刊图书等)的查询方法实际应用更是重点,同时引入文献资源的归类、分析与整理,以及文献综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这也是重点。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获取信息资源,更要知道如何合理正确地应用信息资源。因而我们将课程名称改为“文献检索与写作实践”(下面还是简称为文献检索课程),以反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3.3.2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队伍构建

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要周学时为3,共计36或48学时,这样一来整个课程授课周期达12到16周,这么长的授课周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将文献检索设置为专业集中实践课程,连续两周,同时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的第10、11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大四上学期是集中企业学习阶段,同时也是毕业设计开始启动阶段,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企业学习阶段中一个环节,以企业学习中的项目为毕业设计课题来驱动文献检索课程学习,既有利于对学生统一管理、有利于对课程授课质量监控、有利于对课程考核统一实施,更有利于通过与专业信息需求的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教学时间安排相适应的就是课程教学队伍的构建,课程教学队伍由图书情报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工程师构成。由图书情报专业教师主讲文献资源的理论与方法,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结合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或自己讲授的专业课程拟定检索案例,或与其他专业教师联系,掌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中选择一些热点问题、重要的知识点或专业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检索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对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及整理分析。而企业工程师负责企业实际项目需求制定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并进行文献综述报告撰写。

3.3.3面向计算思维的毕业设计课题驱动教学方法

在对课程内容与课程时间安排的基础上,探索面向计算思维的毕业设计课题驱动教学方法,毕业设计课题驱动教学方法来源自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建立基础是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10]。它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处理“项目”,包括与项目相关文献资源的获取与分析、项目设计方案与思路的构造、项目的实施及测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处于配角地位,主要任务更侧重于设计并营造一个“真实”教学情境与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下,以项目为主线驱动学生自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汲取新的知识去破解项目“难题”,使学生在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它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可根据项目问题解决的需要自行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但要有明确具体的成果。而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显然与项目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是相适应的。另外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周期通常较短,而且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内进行的,因而其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可测评性,这正与该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改革相吻合,便于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实践项目教学法。我们这次改革中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企业学习环节之一,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进行企业阶段的学习,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IT企业工作环境中,不同的IT企业对应不同的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从心理上就开始有一个从学生角色到职业员工角色转变过程。企业工程师结合实际项目需求制定毕业设计课题,就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图书情报专业对文献资源的检索理论与方法的系统介绍,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案例讲授与文献综述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开展文献检索过程,通过选取合适的主题、关键字、文献资源数据库,并辅以搜索引擎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获取与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的资源信息,接下来在对资源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报告的撰写,同时形成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最后由整个教学团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在此过程中融入了计算思维的训练活动。

4文献检索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对09级、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卓越计划”班级中实施改革后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首先从学生们完成的文献检索报告与文献综述报告质量上有很大的提升,每位学生一个课题,都能够独立或在指导下获取有效的文献资源,并完成文献检索报告,同时结合毕业设计要求撰写出质量合格、格式规范、逻辑较清晰的文献综述报告。其次,通过学生们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表分析可看出学生们对本课程不再有“轻视”的思想,而且更多地觉得从本课程学习中得到了信息素养能力的煅炼与培养。从这两个角度上来看,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