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信息化建设

地质信息化建设

地质信息化建设

地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信息;标准;网络;数据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地质环境信息化的意义

1.1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地质环境领域的创新战略

信息化不能仅仅是地质环境工作附属的技术手段,要使地质环境工作一如既往地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点,创造新的成果、新的工作流程和新的应用服务。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向更深、更广的应用领域渗透,从根本上触动地质环境领域的现有工作,从环境地质调查的野外数据采集、地质灾害监测,到海量异构数据的快速传输、综合管理、最终实现综合评价和提供多目标的应用服务,开创地质环境信息工作的新纪元。

1.2地质环境信息化是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是一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新疆各级政府面临着繁重的应急抢险任务,因此,地质环境信息化可以为各级政府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地质灾害提供支撑。

1.3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工作是国土资源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完整数据体系,形成一体化综合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快速响应和多目标的应用系统,建立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促进地质环境评价、规划、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使地质环境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4加大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需要

地质环境信息作为地质资料成果的一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地质环境工作成果的载体和基本要素。目前,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资金投入、人才技术、资料信息等要素分散,已成为影响地质环境管理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地质资料信息等公共服务产品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环境管理的进程。

二、地质环境信息化现状

信息化工作在地质环境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既包括了地理信息系统的通用功能,同时又提供了基于环境地质专业应用的特殊功能,如钻孔数据综合管理、地下水资源、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系统、空间信息虚拟三维可视化系统以及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系统。这些功能的提供,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信息应用的潜力,为今后进一步的信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地质环境专业应用系统基本形成

随着各类地质环境项目的开展,依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开发应用的主要应用系统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在应用系统开发方面,我区开发了地质灾害数据库查询系统,提高了信息技术在水工环地质专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对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电子信息平台。

2.2数据标准及规范初步建成

数据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目前国内制定了一套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指南和数字化标准,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水文地质钻孔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格式标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格式标准、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图例标准。

三、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通过建立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管理的完整数据体系,建立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全过程的综合一体化动态评价及预警平台,促进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划、管理、防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管理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使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地区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推进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我区地质环境信息中心,全面提升地质环境信息服务水平。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标准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及网络环境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等。

3.1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体系建设是整合和集成地质环境数据资源的基础。在已有的地质环境规范、标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环境名词术语代码字典、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及数据标准,地质调查元数据、地质环境综合信息产品标准建设等。

3.2基础设施及网络环境建设

基础设施及网络环境建设是构建地质环境信息平台的保障。建设高效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构建新疆地质环境信息网,通过国土资源主干网实现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地质环境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及网络环境建设是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具体包括网络中心建设、会商室建设、数据传输通道建设、现场采集环境建设、视频会议建设、移动平台建设。

3.3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数据中心建设是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地质环境业务系统与地质环境数据资源进行集中、集成、共享。利用部级数据中心提供的软件,集成整合全区地质环境数据资源,搭建自治区级地质环境“一张图”信息服务的数据环境。从应用层面上看,它为各种地质环境业务系统、分析系统提供数据;从数据层面上看,包括各类地质环境操作型数据、分析型数据以及数据与数据的集成与整合;从基础设施层面上看,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和整体IT运行维护服务。

3.4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既属于政府行为,又包含有社会行为,它涉及国家的许多部门和单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包含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管理工作、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地质灾害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以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为主要内容,开发地质环境“一张图”服务系统,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地下水监测与管理等业务系统,形成地质环境业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日常运行与维护机制,基本实现全区地质环境信息更新、应用与服务。

四、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思路

建立全区可动态更新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同时汇集已有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及重点城市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地质环境相关业务信息等,实现全区地质环境“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建立具有信息集成、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一体化的地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为自治区、州(地)、县地质环境主管部门对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加工和共享提供支撑,实现自治区、州(地)、县及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的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周家寰.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成果及思路[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5,(5).

[2]陈辉. 地质环境信息化战略浅析[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3).

地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一、石油地质资料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石油地质资料数量大,涉密资料多而广,石油地质资料是石油勘探工作客观表现,客观反映石油勘探业发展的全流程,是石油勘探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资料以石油地质科技为主体,做好石油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提升石油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促进石油地质勘探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2013年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职能,强化管理,积极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取得新进展

国内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建立全国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网站之间的链接,形成部级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中心;实现目录信息互通共享,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网络服务。网络服务已成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要媒介。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推广了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已成为主要媒介。 近年来全国持续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共接待到馆服务3.96万人次,提供资料服务15.45万份次(244.33万件次)。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全国馆”)和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接待到馆服务2.2万人次,提供资料服务9.22万份次(228.11万件次),

2.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管理“五平台一支撑”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国内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共享服务平台继续发挥“资料信息分散保管、全国一站式服务”的强大功能,各单位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26号)要求,积极推进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完善了平台功能。

国内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优化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系统功能,开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并正式提供使用,目前全国多数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馆和部实物中心完成了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安装和试用工作,初步实现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从地质资料汇交到馆藏机构资料接收和转交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丰富了馆藏资料

国内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和转送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全面开展。 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号)要求,共接收原始地质资料1160种,其中以矿产地质、区域地质调查和水工环类资料为主,占总接收量的90%,甘肃、陕西、西藏等省(区)接收原始地质资料超过100种。受托单位2013年共接收19.19万种原始地质资料,截至2013年11月底,馆藏原始地质资料达51.42万种。

4.通过信息化强化地质资料监督检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馆藏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强化了地质资料的监督检查。地质资料信息电子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资料信息的需求,档案系统将建设档案信息服务网站,建立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

三、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1.建立地质地质资料信息化数据库,促进了石油地质资料管理的活力

地质资料对于现今地质勘探开发与研究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现了地质资料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检索系统,实现了一次输入多种用途及二次检索的功能。加快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重心从实体性管理向信息化管理以及深度开发利用转移的步伐。

2.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石油地质资料的深度应用

利用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资料汇编,如编辑钻井数据表汇编、化验分析报告数据表汇编、某区块或地区的资料目录数据表汇编、鄂尔多斯盆地公开目录及论文汇编、某油气田建设项目资料数据汇编等等,充分利用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的信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和借鉴作用。

3.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石油地质科技项目管理文档一体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文档是迅捷的工作方法,网络构筑了崭新的虚拟空间,创造了虚拟化的管理方式,利用网络,按照纸质档案归档和管理规则进行归档和管理,从电子文件产生起就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维护与管理,直至永久保存与提供利用,即保障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这一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化实施管理,初步实现了对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

地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 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1)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2)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①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划拨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②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③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④实行网上备案,网上创优申报,网上通知、公告等,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达到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结果,节约办事成本,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⑤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⑥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⑦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⑧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3)工地检查系统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3、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优秀软件的评议推荐、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活动,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测评体系,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地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

一、引言

图书馆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枢纽,是保存和传播社会文明、人类文明的重要机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图书馆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是提高图书馆资源信息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所以,图书馆进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更好地体现图书馆服务大众的理念。

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面现状

近年来,在各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功能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的逐步转变,队伍素质也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图书馆发展现状与群众期待的、国家要求的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由于自身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因素造成,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有限的经费难以支撑信息化改革,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决定建设基础,如果政府投资不够,经济不足,那么,很难开展信息化建设工程;二是基础硬件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难度增大。我国多数图书馆设备陈旧老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图书馆虽有电子阅览室,但是电脑设备陈旧,反应速度慢,很难满足读者需求;三是管理人员思想观念陈旧,能力水平有限,对信息化建设接受迟钝。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思想制约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四是专业人员匮乏,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复合型人才。

三、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高度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图书馆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营利单位,由政府承担保障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改造和运行经费,作为公益的重点场所的信息化改造,他所代表的意义十分重要的,起到的作用的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有关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提供应有的保障。图书馆信息化投资应该遵循长远性、实用性、整体性、效益性和阶段性的原则,不能盲目的一次性投资,也不能片面不具备整体使用性的投资,要应该以自身为主体、坚持长期规划,在应用中发展,坚持及时反思、及时反馈,把握前期投资工作效果,为以后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打好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特色信息化图书馆

建设信息化图书馆,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是必备的,目前,一些图书馆具备电子图书室,但由于多数当地政府将淘汰的电脑下放给图书馆作为电子图书所用,本身电脑老化,加上长时间缺少维护,现在多数电脑已经成为摆设,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的齐全的电子阅览室,阅览室要配备最新的电脑设备,同时具有互联网浏览、光盘数据库、电子邮件收发和其它数据库的检索并支持远程访问、网上读书、视频点播、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功能。其次,建立具有特色的图书网站,要逐步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和采购比例,不断扩大馆藏资源,将信息化数据,发到建立的网站上,建立检索功能,达到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第三,在建立和补充信息化数据网站时,要注意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使用,对本地区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乡土人情等有关内容的收集和整理,注重对本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丰富自身收藏内容,满足读者信息的需求。

(三)更新管理观念,不断进行服务创新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在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基础上,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陈旧的“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强化信息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管理人员打破这种尘俗陋规、固步自封的思想,才能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理念,如果将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比作是“砖”,那么,管理人思想观念则是“水泥”,只有将砖和水泥高效地结合,才能加固信息化建设工程,图书馆管理人员起到粘合和拔高的作用,这样,才能开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进一步加强图书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图书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管理队伍的建设,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拼人才的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要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必须要做的就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工作,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力,图书馆也不例外,要进行信息化改革和建设,人才因素是必不可少,需要既懂得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网络人才。所以,图书馆要加强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工作,也是做好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采取各种培训手段,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不断引入高素质人才,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薪酬激励等方法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果说,硬件建设是“砖”,思想观念和“水泥“,那么,人才才是“建筑者”,只要有高质量的砖和水泥,加上高技术的建筑水平,才能建设出一个坚固的信息化“堡垒”。

(五)进行信息化创新发展,多元化拓宽信息化建设路径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要本着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的原则,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不断地进行创新性发展,从多种途径来拓宽信息化建设的路径。一是拓宽管理理念路径。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是网络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理念的一种硬件设施化的体现,这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应该顺应形势,达到对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本质要求,网络是信息建设关键平台,很大程度上拓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实现图书馆的一度服务,满足了用户多样化个性要求。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要将信息服务对象、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针对读者的阅读喜好、指标结构、服务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可以深入研究信息需求,建立明晰有序的用户信息反馈渠道和科学可行的评测指标,能准确地反映读者评价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建议、意见,根据读者所需,进行个性化信息调整,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实体和网络资源,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更广的信息化服务;二是拓宽服务管理路径。根据读者网络信息个性化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将服务理念贯穿整个信息化建设中,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就是提供读者的信息是读者最想要得到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根据用户的情报需求规律制定服务项目。所以,个性化信息服务要适合用户信息的基本规律,在信息化环境下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变化。

四、结语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一项重要的工程,它能推动图书馆数字化飞速发展,能满足读者需求,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于读者,能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亚男.网络化趋势与图书馆发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

地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信息化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ts impact has spread to the traditional all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alk about a superficial view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

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2 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 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1 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

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