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第1篇

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以及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章围绕对文化产业园区属性概念的界定范围与类型的区分内涵特点分析,得出构成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要素。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作者:吴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第2篇

在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了解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简要的述评。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耦合;耦合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将产业耦合作为一种技术性问题来研究。产业耦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作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融合研究者开始重视产业耦合的发展。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的内涵

耦合本身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学家为了研究两个产业之间彼此影响的程度以及产业间最佳的结合方式,对耦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构建耦合模型的方法,将耦合应用于描述经济领域中的现象。耦合的概念并不是很早就被应用于产业耦合发展的研究。最早的产业耦合的雏形是魏小安(1987)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的“文化旅游”的概念,他指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对实现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并且指出中国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体现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民间文化。后来的鲍洪杰,王生鹏(2010)首先选择了用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来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才逐渐形成了计算产业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及评判标准,得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程度以及耦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1]。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耦合条件研究周叶(2014)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间转型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阎友兵(2011)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就关联度极高,他们有着共同的市场需求,所以构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符合融合发展的原则,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3]。王兆峰(2012)认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条件是二者存在供需关系。文化产业能够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资源和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旅游的品质,而旅游产业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传承,所以说二者存在供需关系[4]。张琰飞,朱海英(2012)指出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身的关联性使这两大产业具有了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旅游是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增值的重要途径[5]。

(二)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就耦合模式来说,林玉香(2014)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关联性都极强,所以除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产业渗透型模式,文化产业产品和旅游产业产品相互延伸的产品延伸型模式外,还包括重组型融合模式[6]。鲁明月(2013)以湘西州为例,采取了理论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定性与定量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详细的分析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机和条件。然后通过耦合模型的构建得出耦合度,进而分析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耦合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7]。辛欣(2013)以开封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两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分为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产业延伸融合模式和产业渗透融合模式。因为各种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的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的差异,旅游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六种途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业务融合路径,空间融合路径,市场融合路径。各种路径存在关联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8]。付瑞红(2012)认为现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遭遇瓶颈,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是突破瓶颈的动力源泉。在市场化的今天,要想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必须满足的条件有:适合产业融合的空间,主体以及强有力的政府引导,三者缺一不可[9]。

(三)耦合障碍及策略研究林玉香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上下游产业链缺乏有效衔接和延伸;偏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资源保护[5];陈显军以广西为例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有:在战略上,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整合二者资源;在机制上,创新人才发展机制,重点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渠道多元化发展,加强主体市场的建设[10]。李雪琴以河南为例指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观念落后,缺乏创意;体制束缚;实力不足;执行力差等问题。作者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有:加强科学规划,建立示范区;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产业链;持续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使各产业协调发展等[11]。蒋国梁以武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例,通过SWOT分析,得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因素,进而指出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有:培养精品旅游体系;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旅游协作[12]。

三.主要结论与研究述评

运用耦合理论的相关原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产业耦合理论及其模型的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产业耦合是现代产业要想不断突破发展的血脉,关系其健康发展,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想耦合发展必须重点规划和建设各产业的体系,产业间耦合是各产业能够稳定发展的基础。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包括经济与物质支持;而文化产业为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底蕴,提供了智力支持,所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耦合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够为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奠良好的基础。2.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存在着供需关系,二者的耦合发展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不管研究者采取哪种耦合模式,大都是从产业要素、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以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作为主要耦合路径,并且各种耦合路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的障碍主要总结为缺乏创意,各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延伸,应该从动力体系、保障体系、供求体系和科技体系这几个方面分析,加强科学规划,加速资源整合,扩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根据上述文献探讨和研究结论可知,现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耦合的条件,模式,路径和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是就我国对产业间耦合发展的研究来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A].工业技术经济,2010,74-78.

[2]周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江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A].江西社会科学,2014,41-45.

[3]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

[4]王兆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33.

[5]林玉香.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9.

[6]张琰飞,朱海英.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华东经济管理,2012,54-57.

[7]鲁明月.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1-10.

[8]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

[9]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16-17.

[10]陈显军.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11]李雪琴.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3,112-113.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经验启示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特别倚重创意及才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英国率先于1997年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加以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然而以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香港也将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称为创意行业。

进入21世纪,香港陆续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阶段协议,内地承诺开放26个服务业领域,其中有多项行业(如广告、视听、文化娱乐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划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体创意指数显示出正增长,指数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相对于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地。2006年以来,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2007年元旦起进一步扩展至石家庄、郑州、长春、合肥及武汉等5个省会城市。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更加持续建设、落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公共投资,包括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和公众休憩用地的添马舰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并且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以广告业为例,目前香港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超过1,100家,其中约半数从事广告策划及顾问服务,其他包括广告招牌制作以及广告赠品制作公司分别约200家,宣传展览公司约50家,广告喷画制作公司40多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户外广告制作公司约20家,直销市场服务、报纸及期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网上广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业广告开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业整体广告总开支剔除折扣后为164亿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同时,香港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和低税政策,无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连续1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贸中心,但政府除了发行低面额的辅币外,没有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发法定钞票由私营商业银行负责,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较松,资金流动和进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亚洲唯一低风险地区,已成为美元和欧元的亚洲实时结算中心,以及人民币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为独立的关税区,香港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在WTO框架下进行商贸活动。正因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尽量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和商业环境。具体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机制,即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只在违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诉之后,政府才依法处理。在自由市场的主导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围虽然有限,但执行力度却很有效。在私人企业能力不达的范围,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政府才予以协助。例如,近年来,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机制

香港在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香港过去3年已成功吸纳超过1.1万名内地人才。对于人才引进,香港都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人才,普遍具备企业经营技巧,而且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精通国际融资、成本控制、人才搜罗与市场开拓等技能,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基础。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会,其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务、国防及中国宪法外,终审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务的最终裁决机关。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业、金融、船务及建筑等方面的专长,能为仲裁提供经验丰富的各行各业专家,包括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银行家等。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通过《防止贿赂条例》、《廉政公署条例》,建立起有效的肃贪倡廉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须顾虑隐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实现在商业上的公平竞争。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市场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但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产品比例偏小,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原创能力还很薄弱;市场规模也不够大,单靠本地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盈利,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利用南洋华侨和美加华人聚居地市场来扩大产品发行网的经验,确保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销出路和资金回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为突破口,确立电视剧、电影、民乐、书法、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风光、医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音像节目为重点目标市场,利用文字和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韩日、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并进军欧美等文化创意主流市场,积极拓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意社会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往往以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基础。考虑到香港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超越常规,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凡是企业愿意投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批地和税收优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从总体视野来制定发展政策,用区域市场的经营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增加对文化创意艺术及其传统的认识与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在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广泛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东西结合,开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布局;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08-04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它是一个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吉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吉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影视、歌舞、动漫、印刷、文化娱乐、艺术培训等特色产业生机勃勃,在全国颇有影响,被称为文化产业中的“吉林现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1.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世纪90年代初期,吉林省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十五”期间,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到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3.95亿元。进入“十一五”时期,吉林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7.3%,比吉林省GDP年均增长15.7%的速度高1.6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年均16.8%的速度高0.5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420.3亿元,占全省GDP的4.9%,标志着文化产业即将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柱产业,成为推动吉林经济社会增长的新亮点。

2.形成较强的产业集聚力和竞争力。吉林省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重点抓住企业与园区两个关键环节,做大做强了一批文化企业,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如吉林出版集团是第一批跨地区整合,其一般图书在全国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二位。吉林动漫集团成为中国动漫100强企业。骨干企业对行业与区域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吉歌集团为龙头的歌舞产业链,以吉林艺术学院、中筝文化集团等为龙头的艺术培训产业链,以东北风、和平大戏院等为龙头的二人转演出产业链,以吉林动画学院、知合动漫集团为龙头的动漫产业链,以及古尘木艺、白山松花石等民间工艺品产业链。建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优秀企业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和实验园区2个,文化产业呈集群式发展。

3.拥有一批特色优势品牌和精品力作。吉林省依托长白山黑土等地域文化,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吉林歌舞”品牌,大型歌舞节目《长城魂》作为文化精品项目被列入《国家商业演出指导目录》,曾在英国6个月间演出80多场,唱响国内外。二是影视剧作品,《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等多部电视剧相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形成引人瞩目的“多产、上央视、拿大奖”的“吉林电视剧现象”。三是“二人转”演出品牌,富有独具魅力的喜剧风格,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是文化游乐品牌,现有国内第一家世界级电影娱乐园―长影世纪影城。五是出版印刷品牌,吉林出版集团图书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三。

4.营造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企业发展面临政策、法规、人文等种种产业环境因素进行了最大的扶持。一是强化资金支持,新设立2000万元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引导资金,设立基数为2亿元的吉林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法人登记和工商管理、资产和土地处置、财政税收、人才、文化产业园等10个方面,推出62条扶持政策。三是搭建起“学、产、研”结合的载体,成立了动画研究院和现代动画技术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了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在全国59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四是大胆鼓励民间文化能人创业,引导中小型企业登上文化创业的舞台,“当主角”、“唱大戏”。目前吉林省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七成。

5.完善了承载文化产业长足进展的基础设施。吉林省文化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已完全实现了县(市、区)建有图书馆和文化馆,基本实现了街乡设有文化站,部分社区设有小型综合性文体室的阶段性目标,现建设农村文化大院4800家,农家书屋7030个。初步形成了广播与电视相结合、无线与有线相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覆盖全省85%的村。全省拥有各种文化娱乐机构近800家,且遍布于城乡各地。有文化广场400多个,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都至少建有一个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户外文化广场。

(二)存在问题

吉林省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范、竞争、有序、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没有建立,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更为滞后。二是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足,现行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处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造成投资融资渠道不畅,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缺乏发展资金。五是农村文化产业多以手工艺品制作为主,费时多,赚钱少,多数企业缺乏创意。

二、发展思路

(一)总体发展思路

面对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黄金机遇期,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吉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市场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六个已有优势产业、二个无中生有潜在产业”发展,推进“一个中心、集聚区”建设,实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举措,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一个中心、集聚区”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打造3至5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力争吉林省广电网络集团、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成功上市。使文化产业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初步建设成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业布局合理、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配套齐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强省,使吉林省成为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高地和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圈的重要支点。

三、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各地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个中心、集聚区”的吉林文化产业格局。

(一)一个中心

将长春市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充分发挥长春作为全省的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以及东北地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依托电影、汽车、冰雪、雕塑、科教等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先发展动漫游戏业、创意设计业和数字内容业三大创意产业,全面振兴电影电视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新闻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和民间艺术业等六大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教育培训业和休闲健身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长影集团、长春市广电局、长春出版社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突出“双十工程”的重大项目拉动作用,做响长春“汽车城”、“森林城”、“电影城”、“科技文化城”和“雕塑城”等品牌。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全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二)集聚区

长春动漫产业集聚区。以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原创动漫游戏产业园、长春3D动漫游戏产业园为龙头,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数字内容业三大创意产业,推进漫画图书出版和动漫剧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建设好吉林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吉林省交互式现代媒体服务平台、数字出版基地,举办第二届吉林国际动漫高级论坛和长春国际动漫艺术节,共同构建和使用动漫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动漫之都。

影视集聚区。以长影集团和长影世纪城为龙头,依托长影浓厚的电影文化底蕴,运用高技术手段,融汇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电影高科技,搞好长影老区改造和长影世纪城二期工程建设,办好长春电影节,积极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广电新媒体产业,努力使吉林省影视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汽车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汽博会和汽车博物馆为龙头,依托长春、吉林汽车产业园区,突出科技、信息、现代物流、会展、工艺设计和制造等优势,提高汽车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延长产业链,通过汽车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汽车文化。

历史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长春皇宫和“部”、集安高句丽古遗迹为龙头,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的旅游商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边境民族文化集聚区。依托延边边境风情、朝鲜族文化,突出“开放、开发、融合、发展”的区域特色,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跨国旅游,开发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和谐统一。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文化服务功能,建立东北亚文化交流平台,办好东北亚国际文化艺术周,打造吉林省文化产业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开放前沿。

冰雪文化景观产业集聚区。以吉林雾松景观和长春净月潭滑雪节为龙头,开展集赏冰雪、嬉冰雪、赛冰雪、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举办“冰雪庙会”、 “冰雪灯会”、“冰雪迎春会”等节庆活动,开展猜冰灯谜、坐冰车、玩冰猴,马拉雪橇、滑雪圈等娱乐化项目,以及滑雪、滑冰等体育项目,体验冰雪文化内涵,推进冰雪文化向运动化、民俗化、节庆化、休闲化方向发展。做响“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国际品牌,打造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品牌效应,把长吉建设成我国冰雪文化胜地。

长白山文化集聚区。以长白山保护区为中心,整合开发和保护利用长白山文化资源,促进生态与文化融合,推进申报“长白山采参习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立长白山文学院。精心创制长白山绘画艺术作品、摄像作品、影视作品、音像作品等。开发以长白山为特色的长白玉、松花石、风光烙画、金石篆刻、雕刻制品、剪纸、刺绣和编织制品。办好长白山国际旅游节。建成一个集文化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为一体、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区。深入挖掘、开发、保护利用四平、通化、白山等地红色旅游资源,突出英烈、影视、书画、生态、红色旅游特色,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依托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解放烈士纪念塔,打造四平红色之旅的圣地。依托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玉皇山烈士陵园、“东北抗联业绩展”展馆等,传承历史和文化。依托白山七道江会议旧址、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临江“四保临江”烈士陵园、陈云旧居资源,打造“抗联英雄、林海雪原”品牌。努力把四平、通化、白山建设成为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 “红色旅游集聚区”。

四、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一)发展已有的优势产业

1.数字内容和动漫。充分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三网”融合趋势,加快发展数字传输、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无线网络服务业和动漫游戏产业,以吉林动漫集团为载体,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娱乐基地和动漫产业中心。加强数字内容建设,重点发展动漫、网游产业领域,加快吉林省在数字出版、移动内容、数字学习等领域发展,进一步推动公共部门信息和内容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努力建设网络游戏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动漫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数字媒体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国内外动漫企业进吉创业,促进动漫产业对接。

2.新闻出版。以建设新闻出版强省为目标,做强做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业。以数字化带动新闻出版业现代化,鼓励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出版核心技术,推动出版传播技术升级换代,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新闻出版传播体系。以吉林出版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现代新型出版业态。对内容资源丰富、具备技术和其他条件的传统出版单位优先赋予互联网出版权,鼓励条件成熟的传统出版单位开发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电视网、卫星传输等各类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积极发展数码印刷、特色印刷、绿色印刷,促进复制印刷业转型升级。推行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3.广播影视。统筹城市与农村、事业与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全省广播影视内容生产能力、传输覆盖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营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加强新闻宣传;强化品牌栏目节目和品牌频道频率建设,增强吉林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制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力争吉林广电网络集团在主板上市;大力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进一步促进电视剧制作产业化;加快发展新媒体、新业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4.文化艺术。进一步发挥吉林省文化资源的禀赋,逐步扩大文艺团体规模,日趋丰富文艺表演内容,不断创新文艺展示方式,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深化国有表演艺术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高艺术素养和创作水平,重点培育发展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支持吉剧的发展和振兴。大力发展二人转艺术,发展和平大戏院中等教育职业艺术学校、东北风艺术学校。加大文化表演艺术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扶持吉林省文化艺术培训有限公司、中筝文化集团长春光明艺术学校、辽源显顺琵琶学校等文化艺术培训企业的发展,组建吉林省文化艺术培训集团,做大做强艺术培训业。

5.文化休闲娱乐。充分挖掘全省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与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举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打响“生态、冰雪、世界文化遗产、边境”等旅游文化品牌。打造长春、吉林、延吉等旅游目的地城市,着力推进旅游营销创新工程,完善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跨国旅游、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演出市场网络体系,推动演艺市场向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4A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演出项目。

6.广告和会展文化。按照“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要求,扶持一批精品文化会展活动,搭建吉林省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逐步提高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市场主体,以长春为中心,着力打造国际会展知名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以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为龙头,办好汽博会、农博会、吉林艺术博览会、长白山产品交易会、图们江开发贸易洽谈会等具有吉林特色的综合性、专业性展会,力争3年内要有一半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展会。将广告产业纳入全省经济规划之中,统一布局,系统筹划,把脉行业趋势。

(二)开发新产业

1.工艺美术业。加快工艺制造与文化产业融合,培育工艺美术品生产经营体系。利用松花石、松花玉、长白奇石及树根、树木等资源,发展石雕、玉雕、根雕、木雕、奇石鉴赏收藏等工艺美术产业,打造一批珍品、极品。鼓励民间创办石雕馆、根雕馆、奇石馆等。鼓励民间美术家和匠人利用树皮画、“牛肝”画、浮石画、草编画等特色美术品,利用满族筐编、剪纸、刺绣等特色技艺,办店(厂)开发工艺美术产品。鼓励工艺美术生产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中挖掘创意,开发火山岩石、生物标本、民族饰物、民俗用品和木苦矢石弩、大鹿仿制品之类具有典型历史、地域、民族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产品。以宇平集团和紫玉木兰工艺品公司为龙头,整合全省的工艺美术资源,推动成立吉林省工艺美术集团。对工艺美术可用资源,根据稀缺程度,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严肃有偿使用制度,以涵养资源、永续利用为原则进行适度规范开发利用。

2.演艺娱乐业。培育发展演艺、娱乐经营商,加强演艺、娱乐协作网络建设,开发具有吉林文化特色、健康向上、技术先进的演艺、娱乐内容和形式,促进演艺娱乐业繁荣发展。推进国有、民营、国外演艺娱乐资源之间的混合整合重组,打造长春和平大戏院民间文化“航母”,加强吉林省东北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出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起来的演艺娱乐产业集团,推动演艺娱乐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实施打造精品舞台综艺工程,挖掘吉林省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朝鲜族、蒙古族、满族歌舞和“二人转”等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演艺业,建立东北二人转传承基地。积极拓展省内外、港澳台和国外演艺娱乐市场。

五、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的要求,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实力,在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重点规划和建设东北亚文化交流平台建设、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全省中小城市电影院改造、吉林省演艺中心建设、吉林动漫公共技术服务等项目。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演艺中心、文学艺术中心、二人转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地市级“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

(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实行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引领作用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将文化企业的“小舢板”打造成“航母”,不断增强吉林省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整合影视、出版、报刊、歌舞等同质优势资源,扶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加强长影集团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两轮驱动”战略,把长影集团打造成中国重要的综合性电影产业集团。推动吉林出版集团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应用创新和跨行业融合。加强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精品剧目创作,打造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歌舞演艺集团。

(三)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资源与资本、文化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的技术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破解人才、资金、市场等“瓶颈”制约,实施数字出版工程,创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坚持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相结合,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和网络游戏品牌,推动吉林动漫基地发展,建设动漫产业大省。支持依法设立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产业。发展网上图书馆、影剧院、书报刊等,逐步形成规模效益。

(四)确立以“产品”为核心的“精品战略”

加强原创文化产品生产,挖掘培育具有吉林特色、结合现代科技、现念和现代运作模式的特色品牌。创作生产更多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弘扬主旋律,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对地区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马头琴之乡”、“中国人参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松花砚之乡”、“中国梅花鹿之乡”等地域性品牌注入文化内涵。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联动发展。既大力“引进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又积极“走出去”,鼓励一些演出公司、剧团等赴外地开展演出活动。将农乐舞等吉林文化现象和亮点打造成具有吉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

(五)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及开发

加强文化遗产的挖掘,吸纳整合省内文化研究力量,鼓励公立和民办各类文化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整理,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保护制度和环境建设,加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依法加强各类文化遗产的管理。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传承文化遗产的思想,重视发挥博物馆、遗址遗迹、纪念场所及文化传承人、宣读人的社会教育功能。加强文化遗产开发,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开发建设“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满族民俗村”、“闯关东文化村”。重视典籍文献资料的开发,有选择地适时适度开发新项目。

参考文献:

[1] 江兰生、谢绳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文化产业研究范文第5篇

一、当前农业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体权属不明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传承下来的农作方式,有支持其存在的复杂的社会背景,本身既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权属不明确,权利主体难以准确确定,造成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系调整对角的缺位。(二)利益结构复杂传统法律体系下权益主体都是明确的个人,财产创造行为和获益主体明确。而农业文化遗产则不同,作为一种“活”的遗产,其创造、维护、开发与保护都是由当地社会多因素共同促成、参与的,很难清晰划分。此外,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划分也需要法律确定。(三)法律制度缺位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对两种遗产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不足,也缺少对相应特征的保护。而农业文化遗产恰恰集两种遗产特征与一体,这种“尴尬”处境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失去了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农业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和社区对土地的所有权及其人权保护问题维护农业文化遗产动态发展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些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地、林地、水体、海洋,它们是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二是这些区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农民和社区,他们是“活”的要素,传承着农业文化遗产中凝结的智慧与经验。农民、社区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土地的所有权及其人权保护,使二者相互依存的体系得以维护和继续,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基本前提。(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自身保护问题农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等。其中物质要素主要有自然要素和系统内农业生产设施、生产工具等,非物质要素包括农业生产相关的文化、技巧、实践经验等。对这些要素的保护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三)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方面除传统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外,主要争议点还包括生物专利权问题和传统知识问题,而争议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材料与传统知识提供者和研究者之间,对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的材料和传统知识产生的知识权益进行分配。(四)农业文化遗产有关贸易活动保护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的商品和服务活动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过交易得到实现,而这种保护本身也是对传统系统提品与服务价值的认同。但是由于传统农业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农业文化遗产提品在市场贸易中面临的困难还十分突出,其价值实现难度很大。

三、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