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常识教育,这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的重要向导。幼儿园时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好习惯则能够让幼儿长久受益。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实践时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三、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融合

可以将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灵活地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让彼此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仅仅是专题教育无法覆盖所有的内容,单一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能够将健康教育和各个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和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科学教育、美术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等进行灵活的结合,这会覆盖更广泛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也会更灵活。比如,在将语言教育和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指令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来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不仅让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儿园和家庭在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重要

很多幼儿家长将所有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这些知识、常识和生活习惯后这些内容就会一直跟随。这是一种极为简单与片面的认识方式。某种程度上,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于他们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同样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当在教育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并且积极展开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要让他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展开实践,并且家长要给予监督,需要的时候还应当积极给教师反馈。只有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过紧密的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

五、幼儿健康教育展开中需注意的问题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幸福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教育部通过多方措施,增加贫困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学生比例。据统计,国内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约占学生总数的20%,甚至一些偏远地区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达30%~40%[1]。随着国内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社会和家庭压力逐渐增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也逐年增多。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从单一的物质扶贫转向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双管齐下,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愈显重要。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生存状态,是人类生活的主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教育手段,人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由此看来,教育必须重视幸福这一重要内容,幸福也必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更应融合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目标与过程应该是内在统一的。

刘次林[2][3]认为幸福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培养人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能力。一方面是要把幸福作为教学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二是应把幸福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融合到教育的过程中去,让师生双方都体验到幸福感,即“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侯静敏[4]认为幸福教育不是一种口号、模式或专题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一方面,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其过程本身应是幸福的过程。张毅[5]认为幸福教育的内涵是教育首先必须是幸福的,除此之外更要让学生拥有幸福能力。

因此,幸福教育应该是培养能够寻找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人,使人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和幸福的能力。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技能从而有获取幸福的能力;二是教育过程应该是幸福的,让学生收获幸福情感及幸福能力。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客观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文章从积极心理状态和消极心理状态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积极心理状态

一是自我接纳。调查[6]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没有明显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容貌、现状、学业情况是接纳的,对出身贫困的家庭也是接纳的。二是乐观心态。湘潭4所高校6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1],82%的学生“敢于直面困难,主动克服”,50.7%的同学不在乎自己是否贫困,仅看重自己是否优秀。因此,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改变自己及家庭经济状况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功持乐观态度。并且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三是韧性较强。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较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他们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拥有感恩社会、自尊自爱等优秀品质。在实际工作中作者也发现,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在公益活动中更加积极,显现出更强的感恩奉献意识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消极心理状态

受家庭经济环境影响,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负性心理特点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显偏高。一是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性心理特点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出身差,经济条件不好,平时衣食起居不如周围同学,且生活习惯也有较大反差。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较弱,使得他们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自尊心挫败,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敏感、自我封闭和排斥他人的特点。二是幸福感低。研究[7]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常常自我封闭,抑制了他们的自信心,长时间的压抑自己,因此较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地需要为未来的幸福而忧虑,而不能更好地享受现在的幸福情感。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相对较差,从而导致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减少。三是负性事件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历的正性生活事件无显著差异。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有家境贫困、父母离异或下岗失业、疾病和自然灾害等。

三、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幸福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幸福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追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幸福是人对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等实现的心理体验。关于对教育这个概念的释义,广义来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从狭义来说,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定义,都表达了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终极目标也是幸福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也指出,人的需要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和情感体验,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也是幸福最高层次的追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必要手段。《辞海》中释义,幸福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因此,幸福的直观体现的是人的心理体验,与个人的心理特征,例如需要、动机、态度、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心理健康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产生幸福体验的重要条件。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自我满足感,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而且,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人树立适当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感,正确调整自己面对挫折的心态,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和接纳,从而体验快乐,收获幸福。因此,实现幸福教育,必须有心理健康教育做基础。

(二)幸福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的和方法

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多倾向于能力培养和励志教育,关于幸福教育的内容较少。分析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不强的原因可以发现,幸福教育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幸福感较低,而且获取幸福的能力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幸福教育做支撑。幸福教育不仅为人的物质需求和幸福奠定基础,同时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幸福拓宽了深度和广度。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们的个人心灵成长,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的理想。幸福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的,它不仅要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而且更要让学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让学生从体验幸福教育的过程中真正从灵魂深处感受和获得教育。因此,幸福教育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既在教育过程中切实体验到幸福,又在幸福体验中真实获得教育。

四、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发展体系

幸福教育一个核心目标是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技能从而有获取幸福的能力。根据文章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出于对自己现状和未来幸福的忧虑中,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与帮扶重点应该是构建成长发展体系。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发展的指导在重视专业素质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打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平台,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特点,学校要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践和工作中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增强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是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起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塑造榜样人物,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展“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比,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乐观心态和自立自强的信心。

(二)以传授幸福为内容,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体系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很多高校已建立了多级心理危机预警、预防、干预机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很多消极心理特点,也是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问题较为严重的人群,高校更必须重视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体系。在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以传授幸福为内容。

具体措施如下:1.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将幸福教育带入课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较低,除了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还要把健康的幸福观传递给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幸福观,知道什么才是幸福,才会产生幸福体验,而幸福体验是幸福产生、持久保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2.通过团体辅导、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强化他们的自我接纳、乐观情绪和责任感等积极心理特点,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敏感等刻板印象。3.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组织各项心理活动,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协助他们树立信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建立反应快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三)以体验幸福为方法,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条件和身心发展过程有别于其他学生,自卑、敏感、幸福感低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尊重。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要尊重他们的行为习惯,理解他们的情感、积极关注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增加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幸福,从情感上激发他们的内心动力,鼓励他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地尊重与理解。通过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激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其体验幸福,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二是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尊重、理解和积极关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学生幸福感的培养,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到学校及社会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以及师生、朋辈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三是采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混住的住宿模式,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朋辈间的安慰与支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李焰,邱显清.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2] 张勖.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3]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的100个观点(一)[J].校长阅刊,2006(9).

[4] 侯静敏.走出幸福教育的误区――兼论幸福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5] 张毅.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J].教学与管理,2008(3).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应对策略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叛逆时期,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不正确,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由于思想道德滑坡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不应该忽略家庭因素,只有找到了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才能够对症下药,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教育方法不正确,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

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青少年世界观、人身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个性,产生不安份的心理因素,如果在受到社会不良外界因素影响,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目前,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当下青少年的父母多为“70后”群体,这个群体是在“棍棒之下出孝子”传统观念成长并深受影响,一些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无视青少年独立的人格,藐视青少年强烈的自尊心,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强调子女无条件的服从,采用强硬手段对子女施压,这种偏执的教育方法,或者给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心理阴影,或者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增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隔阂,还容易使青少年采用同样的暴力方式对待他人,久而久之,再受到社会不良人士的诱惑,容易将这种家庭暴力转嫁到他人,从被害者转变为施暴者,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2.采用过度溺爱的家庭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的子女由于是独生子女,而受到家长的溺爱。这些家庭的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将孩子打扮成“小皇帝”、“小公主”,过分娇宠子女,尽量满足子女的需求,并且无原则的迁就、袒护、纵容子女的过错以及不良行为。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以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在与人交往中自私自利,追求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满足,走向社会以后,一旦遇到挫折,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采取违法手段,,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

3.采用“散养式”的家庭教育方法

采用“散养式”的家庭教育方法,主要是两类家庭,一类是留守儿听家庭,父母为生活所迫,或者外出做生意,或者出外打工,贴补家用,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家或者在姥爷、姥姥家长大,或者是在自己家中由老人照料。一种是父母事业有成,由于生意或者工作因素,整天忙于交际应酬,大多数时间都不在家中,很少在家里陪孩子,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沉醉于自己的事业,很少与孩子耐心交流沟通,导致孩子在社会上放任自流,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缺乏辨别真善美的能力,物质上的满足又增加了孩子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如果再受到社会不良因素所诱惑,很容易沾染上不良习俗,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教育内容的偏差,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

在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不仅教育方法不正确,容易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教育内容的偏差,也容易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目前,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一些家庭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教育内容产生严重偏颇,一些教育思想与健康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教育内容的偏差,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

1.偏激的思想观念影响着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青少年正处于懵懂时期,社会意识比较淡薄,对于社会的各种现象辨别能力比较差,作为一个社会人,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受自己生活周边环境以及父母长辈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价值观念的建立,家长的言传身教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受自身生存环境影响,或者自身素质比较低下,在言谈举止中,容易产生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言论,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还会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周边环境以及社会的消极不满情绪,家长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孩子科学意识的形成,同时,也会影响到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导致青少年对于周边的环境或者人群产生不信任感,甚者怀疑各种行为规范及社会道德的可行性,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容易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下,外化为的犯罪行为,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2.功利主义思想以及自身劣迹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家长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并且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其中,家庭教育内容的“偏颇”,浓厚的功利主义,影响着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度强调“前途”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偏重于“金钱”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对金钱有着很大的欲望。总之,家长功利主义思想,偏重式的教育内容,有损于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另外,父母身上的劣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未存在成年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如果不注重自身的言行,存在、酗酒、盗窃等不良恶习,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心灵上埋下违法犯罪的种子。父母自身劣迹的言传身教,不良行为行事,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巨大。

三、结语

总之,青少年的成长,家庭教育环境非常关键。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自身的言行,就容易给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所以,作为父母应在家庭教育中尽职尽责,关爱和帮助孩子,培育优秀的性格品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开放.浅谈犯罪学视角下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才智.2014(15).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家庭心理健康;桂西南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88-03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的大幅度满足,精神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缺口。大批“心灵鸡汤”的出现,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开始走进学校,社区和社会生活中。而今,在任何一宗案件的发生中,很多人都会去思考,相关人员心理的健康状况;甚至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职工的培训中也都会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培训内容;更为之重要的是在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等事件后,人们同样关心的也是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重要的社会保障要素。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家庭心理

家庭心理,首先是建立在家庭这一载体之上的。作为家庭,它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类属概念。因而家庭心理,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即是家庭成员的心理,主要体现在家庭个体成员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另一个是家庭成员组成的团体心理,主要表现在家庭团体心理、群体心理。

(二)家庭心理健康

由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的是家庭心理健康同样应该包含家庭个体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包含整个集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但是二者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影响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又相互影响,互为纽带。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则是由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两部分载体构成的行为过程。对于包含有家庭成员个体心理和家庭成员组成的群体心理的家庭心理而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则显的较为复杂。

首先,第一个成分是家庭成员间,父母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家庭教育的关系角度出发,家长、长者往往充当了教育的主体,而子女、晚辈则往往成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部分。

其次,家庭心理健康的另=一个心理载体,就是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群体心理,同样面临教育的问题。那么家庭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面对的教育主体是谁呢?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思考

叶一舵教授就曾在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一文中明确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有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认清角色,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帮助家长系统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原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一)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行动跟不上思想,且思想比较浅

很多的家长都在关心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能为了孩子考试期间不存在压力感,完全可以为孩子撑起全部生活空间;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维护,可以到处去学习、看书,从自我角度出发,以为一切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都是对的;别人的说教胜过孩子自己内心的倾诉,理想的环境胜过孩子真实的需要和想法。因而,往往得到的结果却是,换来了孩子更多的不理解,不体谅和抱怨与指责。这一切的根源源自我们的观念里一直认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主体,孩子是被改造的、被教育的客体。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落实跟不上政策,配套资源跟不上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部分,主体责任不明确,是要放在社区进行?还是由政府承担?还是由家庭自己来完成?既没有责任负责划分,也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更没有监控测评的过程和结果反馈。政策的落实,缺少相应的资源配置。不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样,既有课程,又有具体的教育工作场所,还有监控监管流程。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术抵不上孩子本身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开展,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更多的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和心理知识培训,心理自我调节技能训练。而作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家长,却因为工作为问题、经济条件问题、知识背景问题,反而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者。科学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家长那里成了通俗的非专业化的“心灵鸡汤”式。

(四)过于侧重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忽视家庭整体的心理健康环境

当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维护,而为了开展这一工作,家长心理水平技能的提升也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但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单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问题,也并非指家庭中某一成员的教育问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当是在一个健康家庭心理氛围环境下进行的,家庭整体心理氛围的不健康,恰恰说明家庭成员个体或者家庭成员之间是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需要家庭之外的团队才可以解决,依靠家庭内部来解决,此时是不合理的。

(五)民族地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更多问题

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地方来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和资源配置上,都显得苍白无力,更需要关注和健全。偏远边境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另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部分冲突,也是影响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三、桂西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作为整体的家庭进行心理环境的考察对象一、同时又将传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和长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对象二;最后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被教育者作为考察的对象三。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自编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百色地区各区县共202人的中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类、社会公益类、学校开展类三个层次,分别针对家庭成员中的不同人群进行调查了解,用以验证本次研究中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低于被教育者。

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当前被调查者所处的家庭环境下,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不健康心理水平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情况,如援助者主要是由谁完成,援助者的文化水平,援助效果等。

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主要调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者的手段有哪些?主要用于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问题。

(二)研究结果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主要为14-21岁的初高中学生,民族主要有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从调查的初步结果来看,总体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初中阶段壮族、瑶族学生居多。主要涉及到了百色地区12个县和1个区,以及区外的城镇乡村。

2.接受过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无论是全体家庭成员,还是父母或者是自己,政府类和社会公益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比例均处于最高,其中所有成员未接受过政府类的和社会公益类援助分别都为91.6%,而父母在此两类的情况下,则是政府类未接受过的有84.7%,社会公益类未接受过89.1%,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被教育者而言,他们所占的比例却相对较少,但相比于接收过援助的比例也相当高。

3.家庭环境对于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按照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病程、会功能受损情况、痛苦程度,对被调查者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家庭环境中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在被调查中发现有69.8%的人认为家庭环境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数据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存在一般心理健康问题,具体病程在三个月以下的有91.6%,社会功能受损的有75.7%,痛苦程度91.6%;而其余被调查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4.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援助情况。在被调者中,75.7%的接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帮助,且多数帮助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后期的第三部分分析情况来看,这种有效的帮助却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四、总结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政府机构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政府赞助的公益机构,如各区县的团市委,社会青少年公益帮扶平台,积极开展社区,乡村等公益讲座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作为教育类学校机构,应当担任起重要的建设桥梁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扶课程和辅导活动的建设,开展高校与中学对口心理健康教育帮扶工作。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心理健康公益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对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登记注册,进行管控。

参考文献:

[1]史永超.初中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叶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3-128.

[3]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9):137-138.

[4]戴新利.农村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5]徐卫良,家庭心,应湘,李长虹,李鸥.城市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8-64.

An Exploration to 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 of Family for Minority Students in Southwest Guangxi

LI Yu-long

(Baise University,Baise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3000,China)

家庭健康教育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个性化;连续性;孕期健康教育;网络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16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ternal and their families'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use of network personalized healthy education modal. Methods After completed 11 courses during pregnancy, 296 primipara and their families from May 2012 to November 2014 were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gistration number randomly. Experimental group(n=162) was accepted the fixed midwife team's health education in their homes by use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al network tools from 28 weeks to postpartum 28 days with the continuity, personalized consulting. Control group(n=134) was accepted the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regnancy school and institutional delivery, postpartum telephone follow-up as usual. Participate in pregnancy course and satisfaction of prenatal education mode of two groups of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pregnancy course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education mode part, experimental group of pregnant women and family me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Personalization; Continuity;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pregnancy; Network

现代产科服务以健康模式为基础,从孕产妇为中心转变为孕产妇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生育是家庭事件,需要家庭参与和决策。国内外研究表明,孕期健康教育对降低社会原因剖宫产、促进正常分娩具有重要作用[1,2]。分娩对于孕产妇来说是一个受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的特殊的生理过程,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存在不适及风险,因此很多初产妇在分娩前及分娩过程中会产生焦虑情绪,而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在分娩期易产生宫缩乏力、疼痛感强烈、从而使产程延长等不良后果[3,4]。施行个体化的“一对一”健康教育和产时指导在初产妇各个产程中的应用都意义重大,其使孕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放松,缓解产妇焦虑和不安等不良情绪,产妇在产前增加分娩健康知识的教育,在产程中根据教育过程中所学心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完成分娩,可大大缩短产程,取得较理想效果[5]。但是,许多孕妇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孕妇学校的教育,且孕妇家人对课程教育的参与更是不够重视。我们自2012年5月对孕产妇及其家庭在家里进行个性化网络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高危和低危孕产妇筛选标准,将孕28周的低危孕妇纳入研究对象,排除高危孕产妇,排除标准[6]:资料不齐全的孕产妇;有精神障碍、意识不模糊者;心、脑、肾等重要脏腑器官病变者;孕妇年龄35岁;有习惯性流产史;产妇骨盆狭小或畸形;孕期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位不正、胎儿发育异常;孕妇合并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重度贫血等妊娠合并症。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1月我院初孕妇296例,年龄22~34岁,按照来医院门诊产前检查时间段,以孕妇就诊当日前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效孕妇162例,对照组有效孕妇134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学历(本科以上43例;大专及本科184例;高中56例;初中或以下13例)、孕周(37周以下38例;37周~42周以下256例;42周及以上2例)、分娩方式(顺产234例;剖宫产62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定期在门诊产科检查,填写知情同意书,从孕28周至产后28 d的孕产妇,由固定助产团队通过现代信息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助产士和家庭双方在家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以及连续性、个性化网络咨询为主的产科支持。

1.2 助产人员

由5位助产士组成小组团队,助产工作20年以上主任护师1人;助产工作8~10年主管护师2人;工作5年以下护师2人。家庭成员:把15~20个预产期在同一周内的孕妇家庭设立成组。

1.3 形式

通过手机、电脑网络工具,利用QQ群、YY、微信群,孕产妇网站视屏等网络系统实现网络沟通服务。网络上课:每周1次,选在周日20:00~21:00网络上课,要求孕妇及家庭成员参与。录音回放:网络上课内容录音上传群里,供不能及时上课的孕产妇及其家庭成员下载收听,学习知识。网络咨询:助产士和家庭“一对一”个性化网络咨询,根据家庭意愿,选择公开平台或隐私平台解答相关问题,每周2次,分别在周二和周五20:00~21:00固定时间咨询,直至产后28天;在分娩前期,即37周至分娩前实行24 h个性化咨询。网络交流:qq群孕产妇及其家庭间的互相交流。

1.4 内容

1.4.1 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11项课程:“孕期保健”主要内容为如何在怀孕的不同时期进行自我保健,使孕妇保持健康的身体,使胎儿健康成长,在怀孕的什么时间进行何种健康体检,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主要内容为患者应该如何选择适应自己和胎儿的分娩方式,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顺产,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剖宫产。“自然分娩信心的建立”主要内容为消除产妇对分娩时的恐惧,讲述各个产程的经过以及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帮助孕妇打消疑虑。“孕期体重的管理”主要内容为正确对待饮食和运动,使体重在不同月份均处于正常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又有利于健康分娩。“认识分娩过程”主要内容为对分娩过程的详细讲述,使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积极应对。“分娩疼痛的本质及应对”主要介绍如何应对分娩疼痛,使胎儿顺利分娩。“家庭如何陪产”主要内容是为孕妇的家庭树立正确的陪产观念。“自由分娩”主要内容为介绍自由分娩的优点和所需条件。“新生儿护理”主要内容为如何护理新生儿,使新生儿健康成长。“母乳喂养”主要内容为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以及需要注意事项。“科学坐月子”主要内容为如何使产妇健康地度过产后30 d,恢复身体,保证身心健康。

1.4.2 咨询内容 孕期检查结果的个性解读、课程内容的个性解答、个人需求的健康教育等。

1.5 评估方法

评估家庭在不同阶段的意向分娩方式:孕28周帮助家庭建立意向分娩方式;孕34周确立较稳定的意向分娩方式;孕36周与其家庭一起拟定分娩方式;孕38周和孕产妇及家庭一起讨论分娩计划;住院时再次评估产科情况,帮助家庭作出分娩决策。对照组初产妇134例,定期在门诊产科检查,在孕妇学校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11项孕期课程,要求家属一起参加。按照常规住院待产,自由选择助产士和家属分娩陪伴,产后常规护理,出院一周电话回访,予以指导。观察所有孕妇和新生儿结局。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及家属的孕妇课程参与度、家属课程参与度、孕妇满意程度(包括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老师的态度、技巧、孕妇认为听课有无用处)、家属满意程度(包括授课形式、授课内容、授课老师的态度、技巧、家属认为听课有无用处)、顺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指标(新生儿心跳、呼吸、肌肉张力、反应、皮肤颜色)情况。孕妇满意程度及家属满意程度采用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满意、一般、不满意)统计。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及其家属参与孕期课程的比较

实验组162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共参与1782次课程,孕妇听课1182人次,课程参与率为66.33%,家属听课771人次,课程参与率为43.27%,对照组134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共参与1474次课程,孕妇听课836人次,课程参与率为56.72%,家属听课495人次,课程参与率33.58%。实验组孕妇与家属课程的参与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孕妇及其家属对孕期教育模式满意率的比较

实验组162例孕妇中有151例孕妇满意,孕妇满意程度为93.21%,155例家属满意,家属满意程度为95.68%;对照组134例孕妇中有100例孕妇满意,孕妇满意程度为76.63%,57例家属满意,家属满意程度为42.54%。实验组孕妇与家属对教育模式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孕妇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生儿评分比较

实验组顺产产妇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新生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便利”的网络健康教育,孕产妇及其家庭参与率增加

分娩方式的认知误区是持续高剖宫产率的原因之一,健康教育是解除认知误区的重要方法。然而研究表明许多孕妇因交通不便、工作繁忙等原因不参加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家庭成员参与率更低。段成钢等[7]和陶水英等[8]研究,亲人、朋友对分娩方式的态度及建议,显著影响着初产妇对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将家属纳入到妊娠期健康教育中来。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参与率,我们探索“便利”方法,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在家里或行路时,随时可接受健康教育,由于网络便利及选择休息时间,孕妇及其家庭成员参与率增加,真正做到以孕产妇及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家庭满意度提高[9-10]。家庭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的信息技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远程医学成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凭借如今先进的网络和通讯技术,远距离亦可通过卫星、电话线等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使两端的视频、音频达到同时接收,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通过计算机对孕产妇健康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网络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能够便于医生对患者健康的管理且有效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并为个体化教育模式的改进提供了科学的、可应用的数据资源,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实现医患双方的相互交流指导,使真正意义完整地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成为可能[11-13]。此模式便于健康教育知识的推广,利于家庭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减少社会原因剖宫产。

3.2 探讨个性化分娩方式,帮助家庭科学决策,减少医患纠纷

传统观念认为分娩过程对于孕妇来说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生理性应激源,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神经生理学家以及心理学家都认为分娩应激均可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应激[14-16]。而分娩方式是指终止妊娠的形式,分娩方式根据分娩的途径不同分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近年来剖宫产率在我国有急骤上升的趋势,最佳分娩方式是根据孕妇个体的分娩条件及时间、产程进展、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和胎儿情况的综合分析的结果来选择[14,17-18]。

决定分娩方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踌躇和艰难的,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有一个认知、反思、接受的过程。临床上,门诊医生谨慎提供经验,且不同医生之间有时观点不一致,孕妇及其家庭把决策寄望在住院以后。但是住院医生给予建议不够透彻,对没有充分接受过孕期教育的家庭,需要在短期内作出决策,使仓促的决策在不良分娩结局面前,医患互不信任,纠纷不断。周英凤等[19]也认为产前的意向分娩方式是初产妇选择剖宫产的重要因素。研究中,我们在孕28周至住院分娩前的不同阶段,多次与家庭探讨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计划,最后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帮助下,让其家庭决定分娩方式。经过几轮的深入探讨,孕产妇及其家庭,在全面认知基础上形成较科学的分娩决策,更容易了解各种分娩方式存在的风险,理解医学的局限性。

3.3 连续性、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家庭、助产士的满意度

固定助产士与家庭连续四个月的探讨、交流、支持和帮助,不仅解决孕产妇和家庭在孕期的个性化知识需求,而且还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依赖。在信任的基础上,分娩时产妇身心放松,利于产程进展;家庭成员在不同观点上更容易沟通,并达成理解,共同鼓励和督促孕妇的体重管理和孕期运动,为分娩做准备[20-22]。助产士在家做网络健康教育,工作环境轻松,同时在孕妇家庭信任中体会职业价值,提高社会地位,利于助产队伍稳定和发展。本次研究中显示,实验组162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听课次数分别为1182、771人次,孕妇课程参与率为66.33%,家属课程参与率为43.27%;对照组134例孕妇及家属应参与课程11项, 孕妇课程参与率为56.72%,家属课程参与率为33.58%,听课次数分别为836、495人次。实验组孕妇与家属课程的参与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网络平台对孕妇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个性化健康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与临床护理的工作内容、服务方式不同,从事家庭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沟通技巧,同时需要更多的是积极和热情,由于孕期孕妇情绪波动较大,许多孕妇会出现在预约好的网络指导时间内情绪不好,不配合教育指导,如不接听电话、要求家属接听电话等,这对于教育指导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指导医师应具有很好的耐心,从事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医护人员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的热情则很难保证对孕妇健康教育的质量。在对孕妇实施家庭网络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证实,现代信息化健康教育模式可完成系统孕期教育,并实现产前、产时、产后连续性个性化的咨询,使孕妇和家庭参与率及满意度提高,临床上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荣. 孕妇学校在孕产期的重要作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386-387.

[2] 郑燕,罗晓红,秦艺畅. 系统化产前健康教育对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J]. 四川医学,2012,33(4):574-575.

[3] 袁晓梅,周美珍,丁继红,等. 行为转变理论在农村产妇产褥期生活方式改变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8):600-602.

[4] 莫洁玲,黄颖红. 孕妇学校教育模式及教育效果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4):9-12.

[5] 杨雪莲. 对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孕产妇实施围生期个性化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2014, 12(12):169-170.

[6] 王静夷,蔡军,陈美萍,等. 上海市产科和妇保医务人员对孕产妇产后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的识别情况调查[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4):2748-2753.

[7] 段成钢,章宇,吴擢春. 上海剖宫产率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78-381.

[8] 陶水英,孔桂花. 社区卫生孕产妇保健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89-590.

[9] 周亚莉.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2):120-121.

[10] LUO RH.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birth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effect[J]. China Prac Med,2013,8(9):172-173.

[11] ZHOU YL.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for pregnant women i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3,17(12):120-121.

[12] 王秀宣,张晓菊. 孕期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孕妇选择分娩方式及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4,25(7):1060-1062.

[13] Moghani Lankarani M,Changizi N,Rasouli M,et al. Prevention of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in iran following implementing a national educational program[J]. J Family Reprod Health,2014,8(3):97-100.

[14] 王红玲.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3):140-142.

[15] 廖丹.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190.

[16] Yu LS. Application of family-centered maternity care mode on health education in perinatal period[J]. Nurs J Chin PLA,2014,31(9):67-68.

[17] LI LL. Discussion on the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pregnant women in hospital[J].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2015,24(4):298-299.

[18] 刘兴爱.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2):2226-2227.

[19] 周英凤,盂醒,顾春怡. 上海市初产妇分娩意向及方式影响因素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12,27(4):36-39.

[20] 姑丽克孜・尼亚孜. 孕期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4,14(13):368.

[21] 戎惠娟,刘杰,许艳蕾,等. 孕期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活跃期分娩方式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4,35(16):2528-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