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类型

经济发展的类型

经济发展的类型

经济发展的类型范文第1篇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类型划分

考虑到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影响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对内蒙古全区的85个旗县市区作各种类型的划分,比如按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以分为经济发达旗县、次发达旗县利欠发达旗县;按照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可分为市郊旗县、平原旗县、草原旗县、山区旗县、斤陵旗县和沙漠戈壁旗县;按其产业结构,可分为工矿旗县、农业旗县、牧业旗县、半农半牧业旗县和林农结合旗县。另外,还有地处风景名胜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旗县和地处交通枢纽、以物流沟通为主的旗县市。当然,县域经济的划分,还有其重叠性,不一定非常清晰,比如某旗地处草原深处但可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工矿旗。从内蒙古目前旗县市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全区85个旗县市区可分为四个带有一定共性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与经济中心城市结为一体的市郊旗县区。如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海拉尔等各盟市所在地城市的郊区旗县,和一些远离市中心的区,如包头市的内云鄂博区、石拐矿区,赤峰市的元宝山区、松山区等。这类区不同于市内的城区,它的行政范围既包括区级行政机关驻地城区,又包括相当大的农村地区,而且其行政机关的设置、行政职能同旗县有许多相似之处。上述旗县区在自治区所占比例较小,但经济社会非常发达,2002年生产总值185亿元,已占到全区的107%。它们处在城市近距离辐射圈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同城市沟通顺畅,在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比较一致,因此,这类旗县区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经济,而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种类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旗县。这类旗县在地理空间上远离城市,经济自成体系,自成一块,行政区域相对封闭独立。旗县所在地作为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对整个旗县地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类旗县农村人口占到全旗县人口的70%左右。在旗县所辖地域内,既有传统农业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又有传统手工业和发达的现代工业,还有商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等,一应俱全,各种经济形式、经济成分和经济要素组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有机整体,这类旗县占全自治区旗县市总数的62%,生产总值占全区326%,对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可以说,这部分旗县代表着内蒙古旗县经济的主体。

第三种类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县级市。包括海拉尔市、扎兰屯市、乌兰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集宁市、临河市六个市,它们与内蒙古的经济中心城市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和原属于市后改建制成为区的红山区(原赤峰市)、科尔沁区(原通辽市)、东胜区(原东胜市),以及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均处于等距离状态,属于这些城市的辐射盲区。这些城市多是盟行政机关所在地,在某种程度上行政管理上的职能作用要大于经济辐射方面的职能。

第四种类型是产业结构单一的旗县和县级市。这类旗县市以生产某种产品为主并覆盖和左右整个旗县市经济活动,如林业、工矿业、旅游服务业的旗县市等。这些旗县市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在这类旗县市中,有的因蕴藏着丰富的地下资源,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开发建设,兴建了大型的工业企业,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如霍林郭勒市等;有的正在开发,不久将会形成生产规模,迅速成为主导产业,如伊金霍洛旗等;有的还尚未充分开发,但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如鄂温克旗等;有的是近几十年来建设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近期内还难以完全改变传统单一的产业现状,如牙克石市等四个林业旗市。这类旗县市大都人口密度比较低,人均占有资源非常丰富。对其进行全面开发,使这些旗县市依托资源优势,尽快走上致富之路,不仅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下面是将85个旗县市区按四种类型的分类:

与经济中心城市结为一体的市郊旗县区12个: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清水河县、石拐矿区、白云矿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茂旗、元宝山区、松山区。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旗县53个:阿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旗、新右旗、新左旗、陈巴尔虎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东乌旗、西乌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太仆寺旗、多伦县、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五原县、磴口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县级市4个:海拉尔市、扎兰屯市、乌兰浩特市、锡林浩特市、集宁市、临河市。

产业结构单一的旗县市16个:其中工矿旗县市9个:霍林郭勒市、达拉特旗、鄂托克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鄂温克旗、苏尼特右旗、丰镇市;林业旗市4个: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旗;旅游业市1个:阿尔山市。

上述旗县区和县级市共85个,如包括城市市区14个,共计99个(城市城区指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九原区、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红山区、科尔沁区、东胜区)。

二、不同类型旗县市区域经济形成原因及特点

内蒙古旗县市区域经济之所以出现不同类型的差异,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市郊旗县区由于地处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紧密结合的最佳区位,既有为城市服务的商品性农业,又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既环绕城市,又背靠农村,既有对城市有较强的依附性,又有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对城市经济发展前瞻性的特点,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郊旗县区经济。从其发展过程看主要借助了六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中心城市市场近,比较了解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有城市人口所形成的生活资料市场需求,各方面资源能得到优先开发并尽快形成规模。如呼包两市的市郊旗县区的蔬菜、生猪家禽养殖、肉蛋奶、花卉等副食品等生产基地建立形成和发展;是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城市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线,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能够迅速地将各种物资和商品输送于四面八方,扩散于城乡的各个角落;三是一般都具有着灵敏的信息网络渠道,可以广泛地进行地区间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动向,在把握商机上比边远地区旗县有很大的优势;四是能够就近吸收城市雄厚的科学技术利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五是借助于城市的名片,巧打城市招牌,采取各种方式筑巢引凤,全方位的招商引资。特别是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引进上,能够得天独厚抢占先机。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工业园区、九原区的希望铝业、托克托县的大唐电力等项目的引进就走是成功的范例;六是部分市郊旗县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后,已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与所在城市经济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白云鄂博区、石拐矿区、元宝山区等。可以说,内蒙古市郊旗县区经济是借助和依托于几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而形成起来的,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壮大,市郊旗县区的经济已经融入了城市经济社会中去,与城市相互依存,紧密连在了一起。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旗县一般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多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边缘地带。这类旗县大多是依托当地的气候、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而形成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经济,绝大多数是以农业、牧业或者半农半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因此,从总体上说,这类旗县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是完全的弱势经济。从内蒙古全区53个旗县情况分析,目前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一是产业结构层次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均不够发达。2002年这53个旗县平均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4%,从业人员多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基本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开展小规模经营,再加之农牧业受资源因素的影响大、投入产出比例低等方面的影响,产业经济弱势尤为明显;二是从业人员多是农牧民、中小企业职工、个体私营业主,一般是文化程度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不够,他们在整个就业大军中是“弱势群体”,不具有竞争优势;第三,这类旗县的经济处于资本、技术、人才辐射之末梢,多数以小、散、低的配套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区域经济劣势的特征相当突出;第四,就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看,这类旗县金融短缺、金融压抑现象严重,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较低。总之,城乡经济二元化所具有的“三农经济”的劣势在这些旗县中都凸现出来,是内蒙古全区县域经济中的最薄弱的环节。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县级市基本上都是盟市行政机关所在地,多年来是所在盟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并发挥着聚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鲜明地区自身特色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特征,其产业结构多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以及现代化程度较低的配套性产业和劳动密集性产业为主,建立外商投资密集区、发展高新技术经济、构筑人才高地等各方面基础稍显欠缺。这类县级市发展潜力很大,在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单一的旗县和县级市的形成发展过程,反映了县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如果单纯按照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可分为林业主导旗县、工矿业主导旗县和旅游服务业主导旗县市。林业主导旗县市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林区,其经济特点是以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林业及延伸产业为主导,在国家大量投资扶持下于“一五”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近几年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工业受到冲击出现衰退,对林业旗市单一经济影响很大,转换发展方向是今后的唯一选择。工矿业主导旗县市经济的特点是工矿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经济的发展在旗县市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类旗县市一般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5%以上。它们中有的原本属工农业或畜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开发建设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如霍林郭勒市、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等;有的是国家和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兴建了占据该地区经济的主导地位的电力、建材等大型企业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如达拉特旗、丰镇市等;还有个别资源丰富的旗县正在开发,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但从发展趋势看,几年后一定会成为该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如鄂温克旗的石油开采、乌审旗的天然气、苏尼特右旗的碱化工等。旅游服务业主导旗县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旅游服务业为先导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是阿尔山市,它凭借冰雪、温泉、火山、森林、湖泊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在近年内迅速凝聚壮大为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这一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内,与数十个部门相关联,牵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2002年该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到生产总值的465%。在内蒙古各地区,一些具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的旗县很多,如克什克腾旗、科左后旗等,已经具备了发展旅游服务业先导型经济的先决条件。

三、发展旗县市区经济的思路与模式选择

由上述分类看出,不同类型旗县市区经济形成都有自身的原因及特点,同时也表明,由于各旗县市区地域分布辽阔,横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基础不同,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各异,多年来发展模式下所形成的经济结构也不一样,所以很难就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切合实际的模式选择,但从中可梳理归纳为几个具有共同点的模式。

(一)市郊旗县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市郊旗县区所处的区位优势,使其发展思路和模式选择有自己的特点。市郊旗县区经济的形成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市郊旗县区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首先依靠城市,并为城市提供服务。从它经济形成的客观规律和它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中地位,也决定了它以服务城市、繁荣市郊经济、与城市经济结构互补,建立产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较高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为其发展目标。

首先,市郊旗县区应结合城市“菜篮子工程”,围绕建立城市副食品基地,采取适应城市市场需要的,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市郊农业生产结构,如土左旗利用紧靠呼和浩特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伊利”、“蒙牛”等大的公司为龙头,全力打造中国西部奶牛业的硅谷;

其次,市郊旗县区应建立适应城乡市场需求的吸引城市工业扩散的生产结构。随着城市工业的行业改组和技术改造,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协作配套产品,必然由城市扩散到市郊旗县区,因此,建立为城市工业协作配套的经济结构应是市郊旗县区经济发展的主导生产部门。此外,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利改造,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也需要利用市郊旗县区建筑市场的巨大劳动力资源,直接满足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再次,市郊旗县区应针对城市庞大的人口和较高的生活水平的状况,发展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确立城市发展的服务地位;

第四,市郊旗县区可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开发的高度,以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丰富的生产要素为后盾,扩大各种资源的利用,通过建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如和林格尔县因地制宜,在短短的几年内,建立了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文化园区和生态园区,迅速打开了经济上升的通道。

(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旗县发展模式

这类旗县经济的发展,应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本旗县的区位特点、资源条件、现有经济和工业发展基础,面对现实,客观分析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选择和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一些旗县在选择发展模式上,就注意遵循了这一点。如:

有的旗县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有开发的价值,因而资源型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其工业发展最基本的选择导向。如乌拉特后旗选择了“矿业立旗”的发展方向;

有的旗县名优特产品历史悠久享誉四方,具有发展这类产品的传统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确立发展这类地方特色产品的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是现实的选择。如开鲁县要做全国最大的“红干辣椒之乡”,五原县要做“中国葵花大县”,库伦旗要做“中国荞麦之乡”;

有的旗县人口众多,土地贫瘠,加之退耕还林还草耕地减少,农牧民增加收入困难,因而可走劳务输出经济的路子。翁牛特旗提出的“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壮大劳务经济。该旗2003年共输出劳动力65719人,获纯收入262亿元,已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8%。类似的旗县还有奈曼旗、多伦县、库伦旗等。

还有的旗县另辟蹊径,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依托周边寻求发展。如乌拉特前旗毗邻包头,他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自己定位为“包头市的卫星城”,盯住包头市场搞经济,要成为包头市的工业原料基地、蔬菜副食品基地、旅游服务基地、劳动力补偿基地、新技术实验基地。

当然,选择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并不是只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者更多。如多伦县按照“生态固基、养牛开发、工业强县、旅游兴商”的思路,强力推进水力开发、工业、养牛、旅游四大产业,使当地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阿右旗结合本地的实际,确立了“工业强旗、旅游兴旗、生态立旗”的发展模式,力争打造荒漠戈壁草原绿色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乌拉特中旗提出“生态立旗、开放活旗、养殖富民、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也是根据地处边境与蒙古接壤具有区位优势的条件而确立的。

(三)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县级市发展模式

这类县级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的旗县的情况基本一致,也应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城市要有自己独特的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路。在这方面,一些城市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在谋求促进经济更大发展上已经迈出了新步伐。如乌兰浩特市以项目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来打造城市。他们打破资源本位观,把自身和周边地区市场及资源都纳入全市工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范畴,依靠蒙牛乳业、草原兴发、吉林德大、科创中蒙制药等,形成大龙头、大产业、大基地的发展格局。再如被称为“塞外苏杭”的扎兰屯市,制定了“推进大开放、构筑新环境、创建新园区”的发展模式,引进森工、伊利、哈慈、中水、御香苑、中国乡企总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落户,并从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打通对外出口,创办涉农产业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引进以农副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对接农区与市场,使扎兰屯市的经济迅速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产业结构单一的旗县市发展模式

这类旗县市发展应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单一产业结构的切入点,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多方位的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的类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灰色聚类;西部10省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1)-0013-07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常态经济”下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进一步开放的有利契机。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依据2015年国务院相关部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内沿线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涵盖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2015年内蒙古以“向北开放桥头堡”的定位也正式成为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员。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发展内涵也有所丰富,但因内部经济基础薄弱,对外开放时期较晚等原因致使其开放型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这加剧了西部地区同东、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西部10省整体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各个省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因此,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如何拓展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向西开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不同视角,国内外学者针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开放型经济内涵的理论研究,国外体现开放型经济思想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1976)、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2002)、比较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2003)等。国外学者(D・格林沃尔德,1973;保罗・萨缪尔森,2001;杰弗里・萨克斯,2004)等都对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加以界定。国内学者(周小川,1992;陈飞翔 ,1999;邓吉昌,2003)等都基于不同侧重点对开放型经济的内涵进行了定义,而蔡爱军(2011)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开放经济的内涵,他指出开放型经济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平台的一种全面开放的形式,开放是发展前提,而全面开放(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是关键所在。第二类是开放型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国外起先是从单一的指标如修正的对外贸易依存度(Dollars,1992)、商品价格偏差(Patrick Low et.AL,1998)等来测评经济开放度。基于单一指标评价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开放度,国外学者也开始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来测度一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程度(Sachs Jeffrey,1995;Sebastian Edwards,1992)。国内学者主要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方面来探究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王晓亮(2013)基于开放基础、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的四个视角,通过构建24个评价指标,对我国沿海7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李学军、张金艳(2015)基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从三个方面(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构建23个评价指标来评价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三类是开放型经济的测评方法,国外学者主要利于萨克斯-瓦诺法、德沃尔德法、爱德华兹法等来度量一国经济开放度,而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改进熵值法等来测评经济开放度(马慧强、韩增林等,2014;陈子曦,2010;黄伟新等,2014;王洪庆,2015)。第四类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李学军、张金艳(2015)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西北5省当作一个整体,分别从提升开放意识、加快体制建设、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视角提出促进西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构想。

已有文献为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帮助,但仍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研究对象主要以沿边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为主,而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西部10省的_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而本文采用改进的新型灰色聚类模型来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更具科学性、可行性与综合性。三是研究内容主要以评价分析与方法应用为主,鲜有学者提出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鉴于此,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西部10省为研究对象,依据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内涵,分别从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的视角构建了20个评价指标,并第一次采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方法来比较分析2013年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差异,并为进一步提升西部10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建议。

二、分析方法与指标选取、数据处理

(一)灰色聚类评估模型

采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对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具体说明如下:

定义1:设有n个决策对象,m个聚类指标,s个不同灰类,根据对象i(i=1,2…,n)关于指标j(j=1,2…,n)的样本观测值x■(i=1,2,… n,j=1,2,… m)将对象i归入灰类k(k∈1,2,… s),称做灰色聚类。

定义2:对于灰类k(k∈2,3… s-1),称最可能属于灰类k的点为k灰类的中心点,它是按照属于某灰类的最大可能性为原则而确定的。

构建灰色聚类评估模型的详细步骤如下: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基于国内学者(李学军,2015;李豫新,2015;陈子曦,2010)提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同时考虑到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内涵,在应用灰色聚类模型对所整理的拟定指标进行删除、归并处理后,得到开放环境、开放规模、开放潜力3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数据处理

三、西部10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一)基于灰色聚类模型的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

根据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目标,拟将区域开放型经济划分为落后型开放区、一般型开放区、中等发达型开放区、发达开放区4个不同的类别,并应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西部10省2013年的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实证步骤具体如下:

由图1和表3可知:(1)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包括经济发展成熟、资源配置能力强劲、较早实现经济开放的重庆、四川、陕西;第二类是中等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包括地理位置优越、出口优势明显、拥有较强技术与劳务输出能力的云南、广西、内蒙古;第三类是一般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该类省份包括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但具备独特区位优势的新疆、宁夏;第四类是落后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该类省份包括经济发展落后但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人文、地理优势的甘肃、青海。(2)相较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西北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南地区。在西部10省份当中,西南4省(重庆、四川、云南、广西)都属于优势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而西北地区除陕西外,其余4省均属于劣势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即开放型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区域;现阶段,西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西北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实力弱,开放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充分,开放潜力亟需提升。同时,以上三个方面的发展相较于西南地区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明确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基于灰色聚类的四种分类来对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一是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重庆、四川、陕西。这三省位居中国西部中心腹地,下辖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且属于内陆开放高地。(1)在开放环境方面,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很强的开放环境竞争优势。其中,重庆在人均GDP、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优势;而四川在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邮电业务总量等指标上占据领先地位;陕西则在人均GDP、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周转量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2)在开放规模方面,发达型开放型经济区域的整体开放规模较优,但也存在一些发展劣势。其中,重庆在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外商企业外贸贡献度等指标上占据发展优势,且上述指标在西部10省中皆位列首位;而四川则在外资依存度、对外贸易额、外商企业外贸贡献度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其旅游开放度仅为18%,表明低水平的旅游开放度是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劣势所在;陕西仅在外商企业外贸贡献度、旅游开放度等指标上具备相对发展优势,而其外贸依存度仅为7.77%,远低于该项指标位列第一的重庆的33.61%,表明陕西对外贸易水平还是相对偏低,贸易规模偏小。(3)在开放潜力方面,重庆、四川、陕西拥有发达的科技事业、前卫的技术水平、雄厚的人才储备、充沛的资金支持,能够加强企业对科技与产品创新的投入,因而具备高水准的开放潜力。其中,反映四川省开放潜力的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上企业R&D全时当量、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等指标均位列10省第一,且明显高于重庆、陕西。总体来讲,重庆、四川、陕西具备优越的开放环境、广阔的开放规模、巨大的开放潜力,因此,这三个省份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积极参与到国内、国际的贸易合作竞争当中,推进全方位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是中等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云南、广西、内蒙古。这三省位于中国沿边地区且具备发展边境贸易的地理优势,其中云南、广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中面向西南开放的主要承接区域,而内蒙古是推进中国经济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1)在开放环境方面,中等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内蒙古的人均GDP、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周转量都位居西部10省第一,而云南、广西反映开放环境的各项指标值均严重落后于发达型开放型经济区域的相应值。(2)在开放规模方面,云南、广西、内蒙古在ν饷骋坠婺!⑼庾室来娑取⑼馍唐笠低饷彻毕锥鹊确矫嬗敕⒋锟放型经济区域的差距较大,三个省份的对外贸易规模小、招商引资力度弱、对外经贸合作不佳等问题较为严重。2013年,云南、广西、内蒙古的外资依存度均值、对外贸易额均值、外商企业外贸贡献度均值分别达到1.14%、1281907亿元、15.25%,较发达开放度区域中上述四个指标在西部10省排名第一的重庆,分别减少4.05%、3397683亿元、39.55%。(3)在开放潜力方面,反映云南、广西、内蒙古开放潜力的各项指标值都与发达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的差距显著,不具备发展优势。2013年云南、广西、内蒙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均值、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均值、规模以上企业创新产品项目数均值分别达到5185个、758582.33万元、2272项,较发达开放型区域中上述指标在西部10省位列第一的四川分别减少12223个、930319.67万元、10409项。整体而言,云南、广西、内蒙古的开放环境的发展与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相差甚微,但开放规模、开放潜力与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的差距较大。因此,云南、广西、内蒙古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扩大外贸规模、提高开放潜力为重点来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一般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新疆、宁夏。这两省都位于西北地区,其中宁夏地处国内段的新亚欧大陆桥,它在中东、中亚交通互联中占据区位优势,而新疆位居亚欧大陆腹地且与周边8国接壤,拥有17个部级的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具备面向欧洲、中亚,实现“向西开放”的有利条件。(1)在开放环境方面,新疆、宁夏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开放型经济区域,薄弱的经济基础很难促进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发展。2013年宁夏的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分别为9334.86元/人、873.05亿吨公里、80.43亿元,明显低于发达开放型经济区域所对应指标的最小值13027.51 元/人、2248.6亿吨公里、357.59亿元。(2)在开放规模方面,宁夏的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旅游开放度等指标值远低于发达型开放区域,如宁夏2013年的外贸依存度仅为7.77%,它是较强开放型经济区域中外贸依存度最高的重庆的0.23倍。新疆的外Q依存度在西部10省中排名第二,但其外资依存度、外商企业外贸贡献度、入境旅游创汇收入等指标值也落后于发达型开放区域。(3)在开放潜力方面,宁夏和新疆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上企业R&D全时当量、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等反映科研能力的指标方面也都远远赶不上发达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如2013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只达到822家,而发达开放型经济区域四川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7408,是新疆的21倍。总之,新疆、宁夏的开放环境脆弱,开放规模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开放潜力严重匮乏。目前,新疆、宁夏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虽然处于相对劣势,但是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而宁夏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两省可以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良好的开放条件,优惠的政策支持,丰富的资源优势来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进而拓展新的开放领域,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四是落后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甘肃、青海。这两省属于西部贫困地区,原有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低,开放型经济发展迟缓。甘肃、青海无论是在开放环境方面,还是在开放规模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其他省份,但就开放潜力而言,甘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等方面较青海,甚至较新疆更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甘肃目前拥有一批工业基地和现代化城市,诸如石油化工城兰州、镍都金昌、卫星城酒泉等。此外,甘肃的产业与中亚、西亚的诸多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建设的深入,甘肃开放型经济也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青海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新材料资源,它是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青海的“清真”产业可以打开中亚市场,加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合作。因此,伴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青海应依靠自身产业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省份的对外贸易,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及建议

对于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重庆、四川、陕西作为西部经济强省,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已有开放优势,依靠创新驱动与科技进步,全面拓展开放深度与广度。战略实施重点包括:第一、加大重点经济区域与城市群建设,依靠要素集聚,构筑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全面发展。第二、加强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一些省、市的产业分工协作,以建立西部统一市场的方式来促进要素流通。第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地区的产业合作。在完善已有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的同时,增强对新型开放型产业的培养;积极利用已有经济合作,构建从西部内陆地区延伸到东、中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一系列产业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自由流动。第四、加大对产品、技术的资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产业。

对于中等发达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云南、广西、内蒙古拥有广阔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扩大开放规模、提升开放潜力对加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拓展开放规模方面:第一、在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的同时,可以从增加产品附加值、优化贸易结构、拓展出口市场等方面来扩大开放规模。第二、将现代物流运输、招商引资、对外经贸合作和对外旅游作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提升开放潜力方面:第一、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加大科技与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劳动力综合素养。企业可以通过职工就业再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知识与技能的素养。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各类高等院校的教育资金投入,并确保资金使用到位,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各类专业人才。

对于一般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新疆、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当以夯实开放基础为核心,扩大开放规模和提升开放潜力为辅的方式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升经济基础方面:第一、以绿色生产为基本理念,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扩大开放规模方面:第一、打造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鼓励优势初级的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第二、改善出口产品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产品性能,加强与中亚、欧洲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三、弘扬丝路文明,着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与边疆自然风光旅游产业。提升开放潜力方面:第一,培养与引进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为主导的新型企业,加强重点产业、优势领域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与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第二,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积极引进与培养各类“紧缺型”专业人才。

对于落后型的开放型经济区域,甘肃、青海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促进开放型经济的提升要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但因生态环境的制约,不宜发展大规模的制造业。第一、加强道路互联互通,加大对交通、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积极利用矿产、石油、天然气、畜牧业、旅游业等优势资源,增强同周边省域及国家的贸易往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第三、加强与周边地区、国家相关的经贸技术交流、人文交流合作、战略平台建设等。

参考文献

[1]Dollars D.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Evidence from 95 LDCs,1976-1985[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2,Vol.1:523 -544.

[2]Patrick L,Marcelo O.&Javier S.Does Clobalizations cause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flow? [J].WTO workingpaper,August,1998.

[3]蔡劬.我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7-11。

[4]程中海,罗超.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理论、实践与推进[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2):9-17。

[5]邓吉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9-11。

The Evaluation and Advance of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Open Economy of 10

Western Provinc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Based on Grey Clustering Analysis

XIE Tingting MA Jie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2 Corps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Shihezi University, Wujiaqu 831300)

经济发展的类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湘西自治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类型

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1017305

1引言

环境与经济本应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然而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人为地破坏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了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人类开始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最终反过来严重制约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一、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已渐渐落伍。如今,协调发展已被全世界公认为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最佳选择,它是保证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1]。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该州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滥施开采导致资源日益枯竭。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湘西州资源供给矛盾与生态压力日益增大,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的最为凸显的瓶颈。本文在量化分析湘西州10年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湘西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确定该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这对于制定湘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

2.1湘西州社会经济状况

在过去10年间,湘西州经济发展规模增长迅猛,每年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年均GDP增长率为1024%,到2012年湘西州实现GDP3977亿元,人均GDP由从2003年的3740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65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逐步调整和改善,整个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0年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2003年的224亿元、298亿元、3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92亿元、1586亿元、1799亿元。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72∶363∶365调整演变为2012年的149∶399∶452,第一产业在全州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全州固定资产、社会事业投资大幅增加。2012年,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92亿元,增长80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35亿元,增长82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23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59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38元增加到150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401元增加到2012年的4229元。

在湘西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改善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民收入虽逐年上升,但上升水平不明显,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改善;其次,与全省的发展水平相比较,湘西州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如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21319元,而湘西州城镇可支配收入仅为15038元。

22湘西州环境质量状况

全州整体的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逐年上升,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由2003年的38m2上升到2012年的67m2,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723%,经过几年的努力,2012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近年来,湘西州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将节能降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GDP能耗值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8961万t标准煤,同比上年下降32%,净减295万t标准煤。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881t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73%。

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虽然湘西州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尽管湘西州森林覆盖率很高,但从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森林质量却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天然阔叶林面积减少,人工针叶林及中、幼林面积增加,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的增长低于木材消耗量的增长等现象,导致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其次,湘西州规模工业因受到锰锌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工业企业电价过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全州停产企业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缓慢,能耗整体水平回落,如2012年锰锌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33%,同比下降38%,总量减少了535万t标准煤。然而,这些停产企业,一旦全面开工,全州的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将会大幅增加,这是影响湘西州节能降耗工作的一大隐患。最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状况总体来看还处于较低水平,堆存、排放的比例比较高,部分危险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安全处置,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环境空气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3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对其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必须在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等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湘西州的具体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

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组成。其中目标层是体现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它由准则层综合环境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组成。在要素层中,主要从环境质量、污染控制、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4个方面分别选取指标来反映湘西州环境状况,从经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分别选取指标来反映湘西州经济发展状况。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综合经济效益经济发展规模人均GDP、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经济发展速度GDP增长率、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

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城镇失业率、

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综合经济效益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污染控制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

弃物排放量、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资源利用单位GDP能耗

环境治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评价标准是衡量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对尺度。本文以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与经济效益发展良好的城市以及湘西州“十二五”规划目标作为评价标准[3]。

4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41原始数据库的建立

依据2003~2012年《湘西州统计年鉴》、《湘西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湘西州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建立了2003~2012年10年时间序列的指标数据库。

42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421指标层单项指数的计算

422要素层指标指数的计算

要素层指标指数Cij为所属指标层各单项指数的算术平方值。其计算公式为:

Cij=∑m1i=1Xi/m(1)

Cij=∑n1i=1Yi/n(2)

依据要素层指标指数的计算方法,要素层指标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423准则层指标指数的计算

协调发展度是度量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其方法可以通过构建综合环境效益函数与综合经济效益函数来进行定量分析[1]。若X1,X2,……,Xm为描述经济效益特征的m个要素指标;Y1,Y2,……,Yn为描述环境效益特征的n个要素指标,则综合经济效益函数与综合环境效益函数为:

f(x)=∑m1i=1ai×Xi(1)

g(y)=∑n1i=1bi×Yi(2)

其中ai、bi为各要素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意见,准则层综合经济效益与综合环境效益的各要素权重如表1~4所示。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表1指标层指数表

4.2.4目标层指数的计算

根据相关数学原理和离差分析原理[4],确定协调发展度D来衡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D=C×T,其中:T=αf(x)+βg(y),C=f(x)×g(y)1f(x)+g(y)122k。

在上述3式中,T为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评价指数,它反映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鉴于城市环境的保护、改善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等重要,因此取权重系数α=0.5,β=0.5[5]。C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在此,K取值为2。依据目标层指数的计算方法,目标层指标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表6目标层指标指数表

指标12003120041200512006120071200812009120101201112012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发展度10.6110.6410.6510.6910.7210.7110.7410.7110.7610.76

4.2.5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及其评判标准

依据杨士弘关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类三层次的划分方法,进行简化调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和评价标准如表7所示[6]。

表7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第一层次1第二层次1第三层次1类型1第一层次1第二层次1第三层次1类型0.90-1.001优质协调发展类1f(x)>g(y)1环境滞后型10.40~0.491濒临失调衰退类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g(y)1环境滞后型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1f(x)=g(y)1环境经济同步型11f(x)

根据计算结果,并参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及其评价标准,湘西州过去十年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可以概括为表8所示。

表8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变化表

年份1类型1年份1类型2003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08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4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09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5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10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61初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11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2007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120121中级协调发展类 环境滞后型

5结语

在湘西州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原则,构建了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对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动态分析可知,湘西州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数有小幅波动,但总体水平是稳步上升的,2003~2006年间,该指数处于0.61~0.69之间,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2007~2012年间,该指数处于071~076之间,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从2003~2012年间,综合环境效益指数一直低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即g(y)

此外,在2003年至2012年间,综合经济效益指数f(x)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这表明湘西州经济效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这与该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工业实力日渐增强、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是吻合的。在此期间,综合环境效益指数g(y)也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加,表明该地区环境状况呈现逐年改善的形势,这与州委、州政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于生态州建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将湘西州建成“绿色大本营”和“绿色宝库”的目标,近年来,湘西州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设备和工艺,着力推进清洁、低耗生产,减少资源与原材料浪费、降低工业“三废”排放和农业的水土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 方一平,陈国阶.成都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5):21~23.

[2] 宁小莉.包头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31~35.

[3] 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极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J].环境导报,2001(1):5~8.

[4]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26.

经济发展的类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规制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不断的提升。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其中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事件就严重的影响了公民的生活,导致公民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这也是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划分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范畴及行为特点

(一)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社会侵害性大体系结构复杂

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由于是团伙作案类型,因此其手段非常丰富,犯罪途径也非常庞大,很难进行监督和管理,以至于实际的犯罪行为不受控制,对于被害人的资本侵害性也非常巨大。发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庞大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体系结构,影响了实际法律监督和管理的科学性,造成了复杂又难以捋顺的问题。由于网络经济犯罪的模式存在法律监督和管理的盲区,导致法律适用性存在问题。

(二)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作案手法更加先进

网络类型的经济涉众型犯罪很难确定其性质,因为实际的市场交易工作比较模糊,无法进行犯罪行为和正常交易的确认,导致出现了难以管理的问题。这就是由于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作案的手法非常先进导致的,在实际的作案过程中由能够通过多元化的网络模式进行隐藏,也导致实际的犯罪情况存在更多的欺诈性质,被害人因为虚假的高额度资本收益蒙蔽了双眼,导致层出不穷的网络经济犯罪案件发生。

(三)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问题繁多

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的案件属于新兴的犯罪方式和方法,因此在传统的法律监督和管理体系中缺失明确的定位和定义,出现了设计多种法律条文的问题,也造成经济法制管理内容与实际犯罪情况不符的问题,甚至出现法律适用程度不足或者的更为复杂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非法的集资和经营模式,以及欺诈等行为造成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二、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体系存在缺失

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的类型比较复杂,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呈现出比较高的发生几率,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甚至对于国家整体的经济调控政策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导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来自于社会政策各方面的阻碍和压力。针对我国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法律监督与管理工作理念和认知不全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非法收集大众存款法律监督范畴不清

目前,我国对于非法收集大众存款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监督范畴界定,导致出现干礼范畴不清晰的问题,严重了影响了法律监督和管理和制度的优化需求,甚至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及效率,导致时间的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观察能够发现,我国对于经济犯罪行为的界定存在模糊的情况,对于实际存在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更是没有明确的认定,导致实际的工作开展出现了问题,影响了非法收集大众存款的犯罪行为比较猖獗。

(二)法律监督范畴划分不清容易引发新型犯罪

我国社会当下的刑罚和民事法规对于实际的民间和网络金融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惩罚孩子读划分,导致更多途径和种类的经济犯罪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直接让我国社会大众和相关经济发展行业受到了发展的威胁,长期保持这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需求,甚至导致我国金融和信贷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萎靡的状态。对于民间的网络金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能够发现其自发性的特征,由于投机性和操作的不规范情况,严重的阻碍了这种经济行为的健康发展,导致实际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出现落后和弊端性问题。

(三)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缺失法律判定依据

我国社会当下对于处理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法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够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约束,这种法律监督和管理的工作特征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进步需求,也导致出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网络金融经济犯罪问题。上述情况是直接导致被害人出现经济损失的主要问题,甚至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各层面和阶级的矛盾,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好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对网络经济犯罪的约束和管理需求,应当针对非法的收集大众资本进行严厉的惩罚,明确实际的法律界定内容。

(四)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存在理念认知发展确实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处于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阶段,针对于实际存在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还没有明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导致只有违法时间发生时才能够发现问题,也阻碍了网络经济的法律监管质量。正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明确未来网络经济犯罪问题的管理和法律界定,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现代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管理工作缺乏了长远的考量,对于实际的法律监督和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严重的阻碍了法律进步和社会市场经济收益提升的需求。

三、完善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法律监管体系

重视完善当下对于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的法律监管工作体系,能够保证实际的法律监督和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提升我国社会整体的市场经济发展安全质量,并且能够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长久的发展和进步。完善相对应的立法体系,并重视对其中内容的调整,能够满足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良好的监督与管理氛围下实现维护公民合法经济权益的目标。

(一)修正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法律监管内容

修正涉众型网络经济犯罪的法律监管内容,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整体工作的法律监管的质量提升需求,并且能够针对存在的威胁公共存款安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解决。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现代市场经济逐渐倾向于网络金融的发展模式,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进行金融工作的管理,针对非法收集和获得大众存款进行概念的理顺,重视对其法律控制制度的研究,掌握其中存在的内涵性价值,保证我国社会实际的金融交易在良好、合法的环境下进行,并提供充足的法律、法规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司法中存在的细节进行规划,以此实现对相关违法事件的管理。

(二)提升立法指导作用促进民间网络融资合法经营

灰色的金融环境和氛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网络融资合法化发展的需求,在长期的成长阶段凸显出很多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科学的策略和建议,实现对整体工作内容的优化需求,进而降低民众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问题,也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帮助和辅助,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相关的融资和信贷工作顺利进行。关注到网络发展的迅速效果,应当实现对金融工作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在具体执行相关工作细节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调整,让目前的信贷机制不会局限在管理陈旧的模式当中,而是具备良好的改革理念和认知,从法律监督和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工作的优化处理。

(三)完善被害人维权体系制定合理化赃款处理法则

针对网络经济案件进行处理,需要关注到细节的处理法则内容,进行科学的运用才能够保证为被害人维护合法权益的目标。在实际的维权管理工作过程当中,应当积极的进行证据资料的收集,保证能够针对每个项目的犯罪行为制定科学的法律监督和管理条纹,进而促进法律监管制度和体系优化及完善。通过创新的模式能够实现对涉案款项和金额的管理,进而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资本的统筹和划分,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浪费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创新的方式和规则实现对被害人权益的维护,并且能够尽早、尽快的为被害者回收尽可能完整的资金,实现法律对罪犯心理层面的监督和管理。

(四)完善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

经济罪犯情况法律监管体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促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进入了全面的网络时代,完善了当下的网络运营的体系。本次研究就针对涉众类型的网络模式经济罪犯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选择良好的方式进行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保证实际工作开展的顺利行,并达成经济法律监管工作的完善与管理需求。研究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符合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但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构建良好、科学的网络法规监管制度和体系,能够满足实际的网络经济管理需求,并且能够对当下还不全面的网络经济进行约束,提升人们的权益保护意识。

四、结论

经济发展的类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明类型理论;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1;13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l-0009―05

文明类型理论根据主导性整合要素的不同,把世界现存的主要文明划分为宗教主导型文明(印度文明)、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国文明)、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等类型,认为不同文明有各具特色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这样,把原始社会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按不同的文明类型,沿不同道路前进,并且又相互影响的历史,使社会发展类型的理论与现实更加一致。该理论不仅使原来许多解释不了的历史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释,而且使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描述也变得明晰起来。在本文中,笔者就文明类型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解释和合理论证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帮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当定位

文明类型理论可以更加清楚地解释一些历史和现实的现象。首先,比资本主义社会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起来,却在落后的俄国和中国等国家首先建立起来了。其次,这些国家按经典社会主义的模式(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建设的结果,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得已进行改革。前苏联和东欧的国家,在改革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的模式,转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次,一些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国家却陷入了经济停滞倒退、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则保持了长期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文明类型理论认为:在经济主导型文明中,由于资产的占有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所以,其社会的发展,就以资产的构成方式不同为标志,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在奴隶社会,资产的标志是奴隶(劳动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在封建社会,资产的标志是土地,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是封建领主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的标志是资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是资本家阶级。

在政治主导型文明中,由于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所以,其社会的发展,就以政治权力的构成方式不同为标志,经历了宗法社会、专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宗法社会是在氏族社会的基本关系没有被打破的条件下,通过权力逐渐由公化私的蜕变而形成的,统治阶级(同时也是剥削阶级)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宗族,而被统治者是其他的宗族、氏族甚至部落,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宗法统治阶级;在专制社会,政治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委任各级各类官员来管理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皇帝及官僚统治阶级;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力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为私转向为公,但政治和政治权力在社会整合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文明类型理论认为:在原始社会解体以后,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宗法社会一专制社会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宗教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一教社会一多教(派)社会一泛教(派)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这样,就把原来对整个人类社会都通用的社会形态,限定为只对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和地区适用,而认为其他国家和地区适用另外的公式。这样,就使社会发展的公式和社会形态的类型,与历史和现实更加一致,避免了过去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

基于文明类型理论看待社会发展,就会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人们曾认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应当比资本主义优越:公有制比私有制优越,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优越,所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增加公有制所占的比例,提高公有制的形式,扩大计划经济的覆盖面,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结果事与愿违。改革开放以后,有人又形成了另一种看法,认为我们的社会实际上还处在落后于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需要“补资本主义的课”。这两种极端的看法,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只有文明类型理论得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体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的结论,最符合实际。

文明类型理论认为:马恩所构想的比资本主义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当然不排除将来会出现),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与资本主义大体上处于同一历史阶段,由于进入这一历史阶段的时间晚,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方面,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因为它们进入这一历史阶段已经几百年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们在很多方面当然要比我们先进,我们要迎头赶上,需要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文明成果,同时就保持我们的特色。

二、帮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当定性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产生怀疑和迷茫,出现了各种看法,有的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抹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不伦不类的东西,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若隐若现的封建主义、羞羞答答的资本主义、真真假假的社会主义”。

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当定位,要解决两个概念性问题。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双重规定性的概念: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社会主义”,究竟以其中哪个规定性为主?如果说是以“社会主义”为主,“中国特色”只是对社会主义的修饰,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模式。如果以“中国特色”为主,那么,这里的“社会主义”就要用“中国特色”来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模式了。从实践结果看,沿市场化改革道路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了。

其次,“中国特色”是什么含义?是指人口多、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一面,还是指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的一面?显然,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和文化落后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情况,不能作为“中国特色”;只有后一方面才可以作为“中国特色”。文明类型理论就是从中华文明的特征、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来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的。

文明类型理论指出:中华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对于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必须看到其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方面的集权,另一个是精神方面的重视群体和社会的政治伦理。这两者的结合,在正常情况下,能够使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居于上位,掌握较多的权力和资源,发挥较大的作用,以此来保证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重视群体和社会的伦理扩展到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生活中,又形成了儒商精神和儒士精神,从而使中华文明具有浓郁的伦理色彩。

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经历了三个社会发展阶段:从夏到周的宗法社会阶段,从秦到清的专制社会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的社会主义阶段。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基本制度是政治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适应时代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和完善。早期实行的宗法制政治制度,还保留有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许多特征,没有完成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分离,没有形成严密的权力控制体系。天子不仅在经济上权力有限,而且在政治上对诸侯和卿大夫的控制力也很有限。宗法制度的维系主要靠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靠约束力不太强的“礼”,来规范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宗法分封制长期运行,必然增强各诸侯国的独立性,导致全国性政权――王室的衰微。西周末期王室衰微,导致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劳动力而进行战争。其发展就沿着怎样保证中央政治权力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散和衰微的路径演变,最后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地主一自耕农”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为了建立稳固的政治体制,使经济缩小了规模,不再对政治权力的集中构成威胁。这种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最高权力的个人占有和世袭制,使任人唯贤从根本上受到阻碍,使法治不能贯彻到底,变成人治,容易造成自上而下的腐败和决策失误。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政治主导型文明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控制权力和整合各界各方面力量的经验,发展现代经济和现代文化的经验,领导军队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等,为现代政治主导型文明奠定了基础。

文明类型理论认为: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的制度和观念,基本上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和观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突破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增加中国传统和现代文明的成分,开始了由传统社会主义向升华现代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不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目标,而是以加快现代中华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同时,继续坚持政治主导的优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进到了政治主导型文明的正确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社会主义政党制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可掌控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现代社会主义政治主导型文明与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也与现代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后者的基本特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受经济力量控制的议会制民主政治,“商业/宗教/科学”型的文化。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分立”,与西方的经济主导型文明形成鲜明对照,受到西方的攻击,被认为是“不民主”、“侵犯人权”等等。这实际上是用西方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与之不同的文明,我们如果照办了,只能像前苏联那样,导致整合机制的削弱甚至解体,使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无法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政治主导型文明发展前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社会主义政治主导型文明。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文明类型理论认为,在当代,文明类型有两种重要的发展趋势。一种是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有趋近(不是趋同)之趋势。例如,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宗教主导社会的作用不断减弱,逐渐成为辅或普通的整合要素,宗教主导型文明向其他文明类型转变。宗教主导型文明消失后,世界上就剩下两大类型的文明――政治主导型文明和经济主导型文明,但其中还会存在不同的亚文明类型。政治主导还是经济主导的主要区别在国家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地位和作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会继续坚持经济主导;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发挥国家在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传统道德观念在凝聚人心、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市场机制会不断扩大资本家与劳动者、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所以,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的模式,也不能羡慕和追赶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必须在国家的掌控下,有目标、有侧重地发展经济,利用传统道德的优势,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

这一分析得出的结论说明,政治主导型文明和经济主导型文明一样,都具有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适合政治主导型文明的模式而不是经济主导型文明的模式。事实也说明,近些年,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结果不但没有使这些国家人民富裕起来、社会稳定和谐,却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社会动荡不止。作为美国的后院,许多拉美国家的领导人都明确表示,要摆脱西方自由民主的模式。有专家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为广大贫穷落后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供了借鉴。郑永年(新加坡)也认为,“中国模式”和经验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发展经验会成为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发展模式。

文明类型理论指出:政治主导型文明在人类生态文明阶段具有优越性。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经济主导型文明比较适应。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阶段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后,政治主导型文明将比较适应。因为在全球实现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目标,会减少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需要国家发挥作用,需要伦理道德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弱势’,却是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强势。当然,政治主导型文明只有在吸收了人类在工业文明的阶段所创造的有益的文明成 果后,才能够提升其文明的水平,承担起新的使命。中国的政治主导型文明还需要继续提升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在战胜洪水、瘟疫、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方面,在实行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城市绿化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方面,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性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政治主导型文明的优势。

文明类型理论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任何文明类型都有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因而,各种文明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偏向和问题。政治主导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权力过分集中,干扰甚至阻碍经济和文化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的偏向,容易出现权力腐败的问题。经济主导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本家和企业为了赚取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偏向,这种偏向会形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生存;容易出现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甚至不顾社会效益的偏向,导致道德沦丧,黄、赌、毒泛滥;容易出现商品交换关系的扩大化,使人际关系趋向冷漠,自然亲情趋向淡化。对于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会出现偏向和问题的情况,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和对待:一方面,不要看到一种文明出现了与其他文明相对而言比较突出的缺陷和问题,就全盘否定(包括自我否定)其根本制度和观念,甚至就断定其社会制度存在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对于自身文明所容易出现的偏向,必须时刻注意防止和纠正,对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才能保持文明的健康发展。否则,即使曾经兴盛过的文明也会衰落甚至消亡。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纠正了过去权力过分集中,干扰甚至阻碍经济和文化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的偏向,才使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

总之,文明类型理论对政治主导型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与脱离实际,绝对化、片面化地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论证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照。

文明类型理论还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问题。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总体来说,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文明体系,无法适应现代的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进入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就必须通过吸收新的文明成果,改造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应时展要求的制度和观念,把中华文明提升到现时代的水平。之所以要全面提升中华文明而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明,是因为中国传统文明是又一种类型性文明,有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类型、特征和要素,经过改造提升后,能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时代和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