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45-03

一、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仅关系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将成为下一个更为重要的蓝海市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农行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资本充足率,缓解再融资压力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降低,有效地缓解了资本金压力。据调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普通公司类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100%,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一般风险权重计量为50%,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小微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此处指个人按揭贷款)处理将降低小微企业贷款50%的风险权重。假设上市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体一致,我们测算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下调将提高2011年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约0.9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效的缓解了再融资压力。

(二)国家政策倾斜有助于提高银行息差

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较高,国家政策的倾斜有助于提高银行息差。由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议价能力较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比例较高,资金偏紧环境下利率上浮更为明显。政策扶持下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增加,今年上市银行息差有望进一步超预期。

(三)降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风险

货币政策宽松或紧张,小微企业首当其冲受到紧缩政策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低,对经济环境变化敏感,经济下行时期其贷款风险最容易爆发。如果不对中小微企业信贷实行差别化监管,资本金压力下银行首先会压缩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困难进一步加剧小微企业的倒闭风险,形成“经济恶化―小微企业不良率上升―压缩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困难加剧小微企业倒闭―经济进一步恶化”的恶性循环。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滞后

信息资源现为当前银行机构反响最突出的难题。银行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时,最需要了解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但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等常规途径来了解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显然比较困难,特别是搜集小企业非财务信息、以及参与民间融资等情况就更难。目前,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立法滞后、信息共享困难、行业标准不一、监管主体分散,信息不对称,银行获取客户“软信息”难度较大。银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散落于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难以通过正常、稳定、统一的渠道,直接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从而制约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目前客观存在的企业信息难共享格局,根源在于部门利益。一些部门出于自身商业利益,或以维护商业秘密或涉及部门机密为由,不愿将拥有的、本属于公共资源的企业信息与其他部门、与银行共享,人为造成了企业信息的分割,造成了银行深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信息滞后。

(二)缺乏信心

实体经济的下行和民间融资“防火墙”的缺失,成为当前银行拓展小企业信贷的最大隐忧。从有关调研表明,当前银行机构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时最突出的困惑,除了对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难以把握外,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行为的不可测及隐性风险也是银行的最大隐忧。近年来浙江辖内发生的一系列企业债务风险案例,其背后大多有民间高息融资存在,而且民间融资往往成为企业债务风险发生的导火索。由于借款者在信用行为上表现为“宁欠银行的款,不可欠高利贷的钱”,使银行在维护债权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可测因素,进而在拓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时“如履薄冰”,顾忌甚多。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以来,因企业参与民间融资诱发的温州企业主跑路等风险事件,极大地损伤了地方信用基础,削弱了银企之间、企业之间的互信基础。

(三)担保问题

融资担保体系的不健全,抑制了小企业通过担保增信、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空间。目前浙江省信用担保机构成分复杂,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担保机构的规模总体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较欠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担保放大倍数偏小,担保资金运用效率偏低,信用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发挥不充分。受成本、担保放大倍数、费率等方面的约束,担保公司现行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客观上诱致偏离主业、违规经营的现象。部分担保机构挂担保之名而不做担保业务,甚至从事非法集资、高息放款等不正当业务,产生债务纠纷导致担保机构运营困难,对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管理漏洞

现行的银行信贷管理理念和模式滞后于小企业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小企业信贷管理方式与一般企业贷款比较,无论是贷款方式还是还款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在贷款方式方面,银行机构仍难以走出“抵押为本”的传统藩篱,难以适应转型升级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的现实需要。虽然不少银行已在积极探索信用贷款方式,但由于内部绩效考核的偏向以及尽职免责制度设计的滞后,即使上级行有授权,基层客户经理也不愿承担信用贷款可能带来的问责风险。过于依赖抵押担保、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的信贷理念,一方面将许多小企业挡在银行大门外,制约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客户经理的惰性,不利于银行信贷人员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还款方式方面,期限错配下的“整贷整还”“先还后贷”模式,既与小企业生产经营脱节,增加了企业流动性压力,又助长了民间高利贷。目前,银行对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通常不超过1年,还款方式多为到期一次性还本,给小企业资金调度带来较大困难,部分小企业需提前较长时间筹集还款资金,从而错失最佳生产经营投资机会。而“先还后贷”的要求,增加了小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和到期流动性压力,甚至迫使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高息借入转贷资金,既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上升,也间接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制度约束力不足

缺乏对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硬约束和激励机制。一是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尚存在一定困难。在实施小企业金融服务与机构市场准入挂钩方面,还没有形成细化的、可操作的措施。在推动机构科学设定风险容忍度方面,既面临各家银行总行的考核激励机制设计问题,还面临监管部门监管评级等制度创新问题。在存贷比考核上,目前仅允许将专项金融债不纳入考核,对真正致力于小微企业的小法人机构激励不大,有待在制度上进一步探索、突破。二是缺乏一套科学的小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体系。由于小企业贷款的统计口径调整频繁,加之各家行(主要是大中型银行)实行内外两套标准,监管部门与银行机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评价的基础存在差异性,不同银行之间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可比性较弱。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小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客观上弱化了对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督促力。

三、基层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对策和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小微金融重要性的认识

要消除对个体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从“小微企业就是高风险”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小微金融是现代化金融机构的重点市场,更是成为近年来金融创新的亮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小微企业符合申请条件,担保能够足值落实的前提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积极转型,构建优化专业组织架构

一是根据农行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设立小微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形成经营合力,打造一套前台抓营销,中台做产品制度保障,后台进行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的业务模式。二是实行有效配置资源,依托区域的产业构成、主导行业和特色经济,通过细分客户,塑造核心基本产品和行业特色产品,实现小微业务的统筹、协调与差异化发展。三是加强网点信息反馈功能。利用客户咨询、业务办理、客户维护等各种机会,主动收集和反馈网点小微客户的有效信息、大额资金变动情况。四是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在小微企业授用信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应采用有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体系和数据标准,取消报表数据的采集或降低授用信过程中对财务报表数据的依赖程度,而重点采集“三表”、银行流水、销售采购合同及有效资产如专利等无形资产及相关重点指标作为判断企业经营和授信准入的主要依据,看重企业的实际经营资料及软信息,调查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别及程度,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匹配相应的贷款额度,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三)优化配置,建立小微金融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在信贷新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小微信贷的投入占比,计划单列,专项使用。优化各条线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小微信贷的增长。二是通过各种渠道选聘小微金融人才,根据小微信贷员的工作规范和说明,在招聘制度、人才晋升通道、授信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独立专门的选人、用人、留人的标准和机制,不断充实和加强小微金融的关键岗位,优先满足小微条线的人员配置需求。三是建立小微信贷人员的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四是在持续降低全行利润费用率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小微金融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等资源。

(四)营造优美环境,完善小微企业业务分区功能

基层行将营业部、市场、园区网点,以及其他小微客户资源较多、小微企业业务量较大的综合型网点作为小微企业业务重点发展网点,统一开展网点内部的功能分区。一是设立小微企业业务服务标识和指示牌,按业务发展要求设置小微企业服务专区;咨询引导区应设置小微企业业务填单台,并摆放本机构主要小微企业业务的填单示范样本,客户等候区及网点宣传处布置相应的小微企业业务宣传海报、产品手册或折页等资料;在挂墙式海报架、电视壁宣传小微企业业务;二是按照业务需求开设小微企业业务柜台(或对公综合柜),优先办理小微企业业务;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贵宾客户共享VIP柜台及理财室、贵宾室;三是自助服务区应配置小微企业业务自助机具、回单箱等小微企业业务专用设备。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银行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指标,对营销人员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给予比大额贷款更为优厚的激励,充分调动小微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机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季度业务综合营销竞赛方案,对小微企业结算账户开立、企业网银、现金管理、对公理财、贷款投放等标准化产品实行产品计价。同时,对标杆网点,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指标权重原则上不低于全部指标权重的60%;对重点推进网点,小微企业业务考核指标权重原则上不低于全部指标权重的40%,通过考核机制激发网点营销小微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符合小微信贷业务的银行文化体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银行竞争力。

(六)创新特色服务,推动产品营销和服务

一是立足于区域资源,依托其特色的产业集群,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服务机制等多方面大胆创新,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防控手段,开展批量集群式营销,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小微企业的批量化营销。同时不断优化资产抵押、质押、第三方企业保证、企业联保、组合担保、商业用房按揭融资业务在内的多样化担保方式,辅以软性约束条件,弥补完全抵押授信方式的发展限制,提高专业化能力,充分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资源禀赋行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在小微产品及业务流程方面加大扶持及创新力度,其中在利率及期限均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做到三至五年循环使用;在额度方面,专项成立小微企业额度,给予小微业务开展很大的支持;在产品方面,积极推广循环贷系列创新产品,真正解决小微企业续贷难的诸多问题。三是强化网点小微产品销售功能。大力营销存款类、账户类、投资理财类、现金管理类等对公产品,重点向小微客户宣传推介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融资、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和低信用风险信贷业务等产品,进一步加强公私联动营销,本外币联动营销,负债、资产和中间业务联动营销。四是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少、频、急”的特点,对小额贷款户和小微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深入优化简化授信流程和审批环节,适当调整利率、还款方式和期限,使之与客户经营周期更匹配,使融资成本更低,由单纯提供融资服务转向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打包服务,从而实现银企“双赢”。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关键的“换挡转型期”,经济增速较以前有大幅度的降低。为了应对压力,小微企业通过革新生产技术、跟新生产设备进行产业升级,由此引发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根据银监会测算,我国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100%,中型企90%,小微企业仅为20%。可见,小微企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发展过程当中存在严重的融资困难问题。

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

(一)小微企业金融弱质性问题

首先,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相比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大多是从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转型而来,相当部分仍沿用传统的工厂制或家族企业的解决方式,难以形成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经营风险较大,平均生存期为3~5年,并且普遍缺乏银行所要求的合格抵押物,由此不能满足银行所设定的担保条件。

其次,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度欠规范,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提供真实的报表,消弱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为了获得外部融资及逃税,小微企业往往会准备多套财务报表以应对不同需要,而银行信息不对称致使为控制风险而对小微企业谨慎贷款,

(二)金融系统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1.商业银行管理半径较长,申请贷款门槛较高,贷款申请周期长,并且一直奉行“无抵押、不贷款”原则,较难满足小微企业“短、小、急、频”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内在动力也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是独立经营,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小微企业行业分散凌乱,规模小,导致商业银行分散管理。为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须增设网点,加大了投入,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信息费用及交易成本基本一致,相比较而已,小微企业单位贷款成本比大中型企业成本高。商业银行更加偏向于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降低成本。

2.民间借贷问题,由于银行借贷门槛高,小微企业融资转向民间,金融脱媒趋势增强。民间金融以其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服务机构,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然而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游离于现行法律和监管制度之外,具有高风险、高利率的特点,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对其长远发展带来恶劣影响,使小微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3.新三板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新三板为非上市的科技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但新三板市场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其融资额相对偏低。平均来看,一般一个新三板企业一轮仅可融资2000万至5000万。而市场分析人士估计创业板的融资规模每家一轮在1.5亿元左右。其次,新三板公司的上市股票在三板市场上,流动性不高,后续融资比较困难。最后,新三板对企业带来的管理难题,新三板公司一般处于创业初期,管理结构简单,公司治理由企业老板说了算,如果上了新三板,企业的经营需要董事会决策,重大事项要上股东大会,财务要公开。公司治理、财务规范化,成本增加。

二、小微企业金额服务创新建议及措施

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金融机构也采取了许多措施。2014年11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缓解融资成本高问题,以促进创新创业、带动群众收入提高。”

加大金融系统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善。

(一)加强对小微企业服务机构的创新

1.政府需在机构创新上要起主导作用

首先在政策法规上要对小微企业进行支持,如美国《小企业融资法》、《社区再投资法案》,日本《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纲要》。虽然我国于2012年4月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但并未明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服务的责任义务。《社区再投资法案》,明确指出银行必须满足其所在社区的中低收入家庭和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法案要求相应的联邦金融监管机构评估银行相关记录,评价银行是否在保持安全和稳健运营的同时满足其所在的整个社区的信贷要求。

再次,政府需要成立全国(地方)性的小微企业联合会。联合会主要负责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争取政府订单,并对小企业主提供各种训练。

小微企业联合会主要负责:

(1)构建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平台,对小微企业信用进行评级。通过信用评级平台,不仅能够对小微企业虚假信息产生约束,还能够为商业银行验证企业信息提供方便;并且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的交易成本。

(2)收集同类项目的借贷申请,集中向金融机构借贷,改变过去由小微企业直接向金融机构借贷的模式,改为联合会向金融机构借贷,批量处理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申请的处理成本。

(3)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银行为有资质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由小微企业联合会与银行共同承担企业到期无法归还本息的风险,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缺乏有效抵押物但发展前景良好的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4)在小微企业集聚区域建立健全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加强小微企业管理、财务人员培训,促进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并开展金融服务,鼓励为与创新和科技产业相关的小微企业提供专营性金融服务,集中优势资源,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支持。

2.加强新技术的运用

(1)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记录小微企业经营、借贷信息和企业主个人信息,加强信息披露,通过对小微企业信息共享和公开,能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之间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收集和跟踪小微企业经营数据、行业发展数据及产业链数据,建立一套数据模型,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申请的审核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建立由小微企业、银行、证券、保险和政府等多方面参与的信息互通互联机制,由金融机构依据小微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潜力与企业融资申报额进行对比确定是否同意贷款。

(3)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小微企业内部的管理,努力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时使用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

3.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的机制创新

(1)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融资贷款投放机制

根据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及融资需求特点,建立门槛较低、覆盖面广和可持续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实行专门的资金匹配确保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优先投放的足额贷款。金融机构梳理现有的贷款审核程序,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建立与小微企业能够进行零距离交流的简约贷款程序。对于小微企业多层次化的贷款风险,建立差别化的风险评价体系,从而明确金额机构对小微融资风险的分类,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

(2)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维护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立法上赋予民间金融合法经营的权利。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将银背、当铺、私人钱庄、合会、农村合作基金等纳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统一管制之下,使之依法开展金额业务活动,引导其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其健康发展。

4.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1)提高金融机构内部提供服务的意愿

从本质上讲,银行也是追逐利益,以获得利润为核心的企业,对待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只要银行有充足的利润,它会不断调整自身的服务水平,攫取更多的利润。银行系统在拓展自己的业务时要主动“走出去”,寻找质量较高的小微企业,并利用银行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对其进行培育,引导这些具备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加强自身的发展和加强在经营方面的引导,使得具备潜力但当前正面临困境的小微企业能够走过难关,得到更好的发展。

(2)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加快推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建设,不断丰富移动支付服务内容,提升移动支付服务水平,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方式。增强营销意识,全面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信贷服务、结算服务、咨询服务及服务。采取差异化贷款评审制度,按照企业不同的借贷规模采用不同的审批流程。

(3)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公司、P2P网络融资、众筹模式的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使金融市场参与者日趋增多。网贷公司面对的多是一些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次级“长尾”人群以及少部分银行交叉客户,在与银行贷款业务互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竞争,弥补我国金融体系的缺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的紧密合作,能够以较低成本积累小微企业的信息,实现金融服务的电子化。

5.金融机构要完善风险控制

推出针对小微企业及金融机构的保险产品。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一直是高悬在经营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也是金融机构慎贷、惜贷的原因。保险业通过大数据为行业建立数据模型,确定参保条件,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保险产品。当参保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收入明显低于基期或则行业平均水平时,给予保障,以助其度过难关;参保金融机构在确定借贷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向保险机构申请赔付,弥补损失。

6.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要充分利用金融体系改革给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动力,努力完善资本市场的层次和结构。有序推进“创业板”、“新三板”扩容,努力实现和企业数量相适应的“正金字塔”结构资本市场。降低“创业板”、“新三板”的上市条件,简化小微企业发行债务的程序,保证资本市场的畅通,为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结语

金融机构要以做研究的态度深入分析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在金融服务上加强创新,深耕细作,引导和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小型微型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和发展更多的“格莱珉银行”。(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探讨[J].法制博览,2015(11).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范文第3篇

保障全面,专属小微企业的出口收汇风险保障方案

此次推出的“小微企业信保易”保障范围覆盖企业出口收汇面临的全部信用风险,包括商业风险:买方破产、无力偿付债务、拖欠、拒收等;政治风险:战争、内乱、叛乱、革命或暴动,禁止汇兑、延期付款令等外汇管制,禁止货物进口或撤销已颁发的进口许可证等。

操作简便,方便小微企业使用的政策性金融服务

投保手续简便,“小微企业信保易”零门槛、零限制,一次交费,保障全年;计费方式简单,即保单年度保险费=上年海关统计出口总金额×保险费率;索赔条件明确,仅需提供《索赔申请书》及保单约定的基本贸易单证;赔款支付及时,定损核赔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赔款。

目前,已经有企业尝试了“小微企业信保易”。重庆一家进出口公司,主要出口铝材到欧洲地区。由于欧债危机,2011年该公司最大的一家意大利客户将赊账期拉长到60~90天,因此失去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单子。该公司老总傅玉龙告诉记者:“去年我们预计做2000万元人民币的单子,实际只做了500多万元人民币。由于国外进口方纷纷延长赊账期,我们不得不放弃这些单子,小公司是承担不起跑单风险的。”该企业在选择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简易承保方案后,傅玉龙告诉记者:“现在我去接下1000万元人民币的意大利订单,即使赊账60天,90天我都不必担忧了。”

为响应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2012年初,中国信保成立了支持小微企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在全系统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支持服务小微企业问题,将扩大小微企业覆盖面作为中国信保当前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并对小微企业工作所涉及的保险产品、风险控制、理赔追偿、激励约束、组织领导、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据介绍,到2012年底,中国信保服务支持的小微企业数量争取达到2011年的2.5倍。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24-04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全国工商总局信息,截至2013年末,小微企业数量近1 200万户,占法人企业总数的75%以上;其从业人员已近2.8亿小微企业是城镇劳动力就业主渠道,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和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但目前小微企业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和融资进程,特别是融资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融资难呢?本文通过企业自身、银行、体制、环境等方面做一浅析,来探讨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问题一: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体制运营模式单一和家族化管理弊端。一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不完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居主导地位,实际控制权高度集中,业主个人的品行、嗜好、经营能力、管理决策、健康状况对企业起决定性的作用。如陕西省90%以上的小微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小微企业微乎其微。二是小微企业运营模式单一,股权结构简单,企业主一股独大。容易导致经营管理、市场研判、诚信道德及企业核心人员出现重大不利事件等自身方面的风险。三是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寿命短。小微企业大多数属于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由当前的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型,这中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小微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就经不起市场危机的考验,一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多方面信息资料显示,1986年至2000年,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存活率不到3年。四是人才匮乏,由于受工作环境、收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影响,人才很难流动到小微企业,往往只能近亲组合,缺少动力和活力。五是财务管理不健全。对财务监管要求不高,财务数据的统计得不到重视,造成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失真度大,财务报表往往没有经过审计,并且会计结算制度贯彻不严谨,变更会计制度比较随意,账目之间调整较大,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问题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单一,担保抵押难,且融资成本高。一是直接融资困难,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及结构性欠缺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快速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对融资的需求愈来愈强;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而且层次单一,主板市场等待上市的中大型企业不断增加,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更加困难。二是缺乏抵押担保资产,间接融资也愈来愈困难,银行放贷意愿不强。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2004年以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98%来自于银行,银行资金曾支持了大批的小微企业。但对于银行来讲,风险过于集中,监控成本不断增加,银行必然会不断提高准入门槛,而后导致小微企业因资信等级低、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截至2013年12月末,全国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7.76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17%。而民间融资又成本高,小微企业难以承受。据银监会测算,目前商业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微企业仅为20%,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如在小微企业发展较好的东部省份,小微企业的总拒贷比例也达到56%。三是其他融资渠道数量少、服务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发展的需要。如国家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等,大多数小微企业得不到扶持和支持。四是靠自我积累发展难,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成本高、利润低,社会层面支出大,很难实现自身积累。融资难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问题三:适合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少,外部体制环境还不健全。一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有多元性及“短、小、频、急”的个体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和转轨经济的体制惯性概念上,政府、银行、社会有关部门往往喊的多,做的少,雷声大,雨点小。小微企业发展中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征信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还远远不够好。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9万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2013年工业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21.1%,比2012年底下降了1.7个百分点。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变动对小微企业竞争能力和经营稳定性影响较大,其承受行业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二是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少,适应性不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需求特点是“小、短、频、快、急”,市场特点是“散、小、杂”;从银行方面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则是多户数、多行业、小金额、少信息、时效要求快、贷后管理难等,即“量多、额小、信息少、流程短、监控难”。目前主要缺少的是融资产品的对接和创新。

问题四:小微企业信息来源少,抗风险能力弱。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的“两缺”难题。一是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难度大。由于客户比较分散、企业主素质不一、经营行为多样,商业银行没有相对稳定的沟通渠道并及时收集企业相关信息材料。二是小微企业在人行的征信系统中普遍信息量较少,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经济实力较弱,遇到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经营状况容易恶化,抗风险能力差。但其经营灵活,成长性好,规模增长较快,发展潜力大。因此说小微企业既有缺陷也有优势。三是小微企业缺少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长远的战略规划,行为偶然性强,部分小微企业合约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在业务经营中违约现象及偷逃税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小微企业信贷容易出现经营偏离主业、多元化经营、盲目扩大规模等问题。由于小微企业往往是个人或家庭成员投资,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不分,现金结算、个人账户结算现象严重,加剧了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滋生。

问题五:小微企业关联性系统性风险大,集群化区域化差异明显。一是小微企业主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经营惯例等形成地方特色,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如陕北地区依托当地的煤炭资源形成煤化工集群,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依托当地高校、科研单位众多的优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陕南地区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形成现代中药加工集群。二是关联系统性风险较大。有些企业难以落实有效的抵押,采取关联企业、客户之间相互担保,以及相同行业链企业提供担保形成“担保圈”,一旦其中一方或同一个链条出现问题和,则“骨牌效应”发生,存在有很大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潜在不确定性。同大中型法人贷款相比,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劣化速度快于大中型法人贷款平均水平。三是市场风险特征明显,市场风险较大。小微企业受资金、技术、人员限制,自身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造成规模较小,工艺设备先进度不强,产品同类化严重,被替代性强,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应对各种突况,淘汰率高。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程度低的特点,对上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必然减弱,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和渠道商制定的交易规则,进一步被挤压了利润空间。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行阶段,需求疲弱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根源。因此,大多小微企业应对市场能力低,极易产生不良资产。例如,截至2014年5月末,全国农行法人客户不良贷款余额154.11亿元,比年初增加23.05亿元,增幅17.6%,较年初增加的法人不良贷款中,四分之一为小微企业信贷;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2.06%,比年初增加0.19个百分点。

问题六:小微企业行业分布广,受制于大中型企业。从行业分布看,小微企业行业相对集中,其中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全国比重为65%。从发展程度看,小微企业大多集中在以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的传统行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比重不足5%。截至2014年5月末,贷款余额前五大行业占比79.97%,前十大行业占比96.15%。从地域分布看,小微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11个省市数量占比达60%,西部12个省市比重仅为17%。小微企业信贷在不同区域间业务发展差异也较为明显。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增幅排前,东部沿海地区贷款增速明显放缓,东北地区出现余额下降。小微企业虽然分布广、经营比较灵活,涉及国民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但大部分依附于大中型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服务型的较多,一旦上游企业经营发生变化,马上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二、解决融资难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小微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那么如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根据以上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融资难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一:各层面要转变思维定势,进一步增强支持小微企业的服务和担当责任意识。一是要按照“助小微、强服务、防风险、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客户下沉”战略。即通过采取调整准入标准、下放分类权限等措施,对小微企业客户准入予以政策倾斜,将客户分类权限全部授予一级分行及以下,进而将更多小微企业客户纳入银行信贷服务范围。二是要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出发,探索差异化的评级管理模式,大胆创新,适当突破。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反馈机制。银行要充分运用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增信作用,有效解决加强与政府部们、风险投资基金和上市服务中介等机构的合作,结合小微企业特点,筛选有产品、有技术、有品牌的优质小微企业,提高小微企业信用等级水平,努力实现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激发活力,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小微企业人才队伍。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公平合理、操作简单的激励约束考核办法,突出对小微企业人员队伍的正向激励,使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其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稳定人员、人才队伍,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银行部门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小微企业授信队伍。针对小微授信的特点,选择一批高素质、有责任感、能吃苦耐劳的优秀客户经理;建立起能覆盖小微授信人员各个层次的标准化培养机制,构建各个层次小微授信人员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满足小微授信业务对各类人员的要求,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微授信考核机制,将小微授信业务办理笔数、不良容忍率、产生效益、人员培养等方面内容纳入小微授信各个层面的考核体系;建立小微授信人员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小微授信业务要求的人员及时给予退出。同时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也要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办法,切实提高社会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通过举办银企联谊会、金融产品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政银企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及客户资金需求了解,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丰富信贷产品。

对策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发展配套机制。一是因地制宜绘制小微金融“生态图”,优化业务流程。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商圈、供应链推进“批量授信”,实现流水线作业,实现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工厂化、专业化、精细化的“三化管理”。二是突出创新驱动,围绕核心客户价值链、小微企业聚集圈、专业市场等,推进小微信贷业务“四合一”运作、“一站式”审批的实施,切实提高业务运作效率。三是建立健全基于市场导向和价值创造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体系,在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两个不低于”的同时,不断提升小微金融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四是整合资源,提高适应性。整合外部资源,借助中介机构拓宽客户融资渠道,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担保公司、租赁公司、行业协会,以及小微企业围绕的核心大型企业等多方机构的合作,弥补融资渠道单一、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服务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五是大力拓展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最大限度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帮助小微企业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强小微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防范和化解融资业务风险。

对策三:细分小微企业市场,实施多元化的针对性营销模式。一是依托产业集群,通过“商圈战略”和“行业战略”,探索“一圈一策”、“一业一策”的营销新模式。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被动营销方式,主动走出去、进企业、进园区、进市场,加大营销、宣传、拓展的力度,让小微企业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支持。二是对不同区域、行业的小微企业群体进行深入调查,以县(市)为单位明确营销对象和服务措施。三是推进专业经营。即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形成合力,打造一套“前台抓营销、做产品制度保障、后台进行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的业务管理模式,加快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四是找准市场定位,提高市场适应性。考虑小微企业的特性,结合自身的优势,探索建立具有银行特色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对策四:严守风险底线,加强风险管控。一是扶优限劣,强化小微企业的准入和退出管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严格产能过剩、风险较高行业的小微客户准入,对经营状况恶化、挪用贷款资金的小微企业实施前瞻性退出;对于哪些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小微企业已经不在成为其主业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及时将其从小微企业授信服务领域退出;对于哪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市场禁入;对于哪些将小微企业作为融资平台且大量投资高危行业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实行小微企业授信市场禁入。二是建立小微企业风险预警信号系统自动监控机制。利用“三品、三表”等关键信息强化对实质风险的跟踪研判小微企业风险信息,利用系统自动监控与信贷人员定向管理互补优势,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预警,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实施全面风险管控。三是合理确定小微企业风险控制目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容忍度,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作尽职免责制度,切实解除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可将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纳入到贷后管理中来,以“售后服务”代替“贷后管理”,进而构建以客户价值贡献度为基准的售后服务模式。将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由控制风险向经营风险转变,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大数定律”两个原则,重点要考虑客户综合收益能否覆盖风险,而不是单纯考虑单户实际风险水平的高低,实现贷后管理与综合服务的有机结合。四是强化贷后管理,创新贷后管理方法。小微企业客户多、变化大、风险高,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管理成本,但防控风险的实效性并不强。因此小微企业的贷后管理要以降低成本、提高实效为原则,根据企业的不同特性,结合调查中掌握的能充分揭示企业风险变化的关键环节,实施动态、持续、对比的风险监控,如设定账户发生额、水电费用、合同、发票、税赋、工资、价格、主要财务数据等连续性的一个或多个监管指标,以点带面,采用重点监管与延升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有针对性的贷后风险管理。

对策五:加快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创新。一是搭建银企交流、沟通、解决小微企业资金瓶颈问题的平台。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与新型投行服务、融资类业务与融智类业务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渠道优势,为其做大做强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二是加快服务产品创新,提供适应性金融产品。依据小微企业的发展生命周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分别推出不同的组合产品。针对工业型小微企业重点推出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贷款、园区厂房按揭贷款(厂房贷)、简式贷、智动贷、股东联保信用贷款等业务品种,使其技术、厂房和股东信用等都能够转化为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建设中;针对商贸流通型小微企业,重点推出商票融资、保理、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同时还可与第三方联合,以企业的原材料、存货、半成品等作为抵押物进行保兑仓单质押融资;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积极开办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国内信用证等贸易融资类产品,不断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针对涉农类小微企业,开展保险贷款、林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产品;针对物流产业客户可推出“结算通+联贷联保小微企业贷款+租赁权质押贷款+POS+信用卡+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针对产业集聚区客户可推出“标准厂房抵押借款+固定资产购置贷款+母公司担保贷款+联贷联保业务”等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三是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通过建立财政补偿基金、风险分担机制、信用保险工具等,探索“政策性担保公司(基金)全额担保+财政贴息+财政风险兜底”的“双联贷”模式,充分借助政府信用机制化解、缓释风险。

对策六: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互联网融资、电商融资业务。一是顺应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广贷款在线申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运用互联网延伸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链条,采取“以大带小”融资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服务。二是借助人民银行互联网在线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加大对小微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交易平台的推广引导。推广创新供应链条上应收账款池质押贷款、票据池质押贷款、定单项下封闭贷款、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的保理、国内信用证等融资产品,实现融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 蒋超良.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4-05-27.

[2] 杜靖,等.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考―以陕西省为例[J].西部金融,2013,(8).

小微企业保险服务范文第5篇

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其位于江苏省东南部,2011年为全国百强县第二,并于2012年10月正式撤市建区,地方经济实力十分雄厚。吴江区目前主要以丝绸纺织业、电缆光缆业、电子资讯业为三大支柱产业,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现代服务业十分兴旺。

截至2012年底,吴江民营企业总数已达2.5万多家,其中小微企业就达2.13万多家,占比85.2%,主要从事丝绸轻纺、彩钢板、服装、日化等行业。吴江的小微企业不仅已经成为吴江地方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是有效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为吴江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乐居吴江”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农行吴江分行以服务和振兴地方经济为己任,积极扶持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推广传统的农户小额贷款、个人助业贷款助的同时,又先后推出了“农捷通”、“开证通”、“法人按揭通”、“账贷通”、“科贷通”等多款信贷产品,并加大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信贷业务推广力度。此外,农行吴江分行还基于吴江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加强与实力强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资产监管公司等中介机构多元化合作,积极试行“银行+担保”、“银行+保险”、“银行+担保+保险”等营销模式,以灵活多样的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但是,对于吴江小微企业总体融资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农行自身传统优势,加快产品创新步伐,“解渴”小微企业融资,不断探索服务小微企业的新思路、新举措,进而助推地方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农行转型发展的现实性课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内部原因

首先,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大多数是属民营私企,受地域限制,以经营水产、五金、线缆、纺织等产业为主,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变数大、风险大,整体竞争能力弱。此外,由于小微企业的产权往往不明晰,社会认知度不高,银行的贷款担保就难以落实。

其次,管理水平偏低。小微企业大部分由个人或家族创建,其经营管理往往取决于法定代表的个人意志,企业管理缺乏整体规划、随意性大,加上国家的一些相关扶持政策有时还不够到位,导致其生产经营往往遭受重大冲击。此外,小微企业日常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削弱了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

再次,诚信意识不足。由于受制于资金实力限制,小微企业往往缺乏专职的财务会计人员和制度,内部财务流程紊乱,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混用、报表数据不真实,偷税漏税、虚帐假帐、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加上目前小微企业征信平台构建整体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导致其部分高管人员因首道德问题而发生不诚信或违法行为,最终影响了银行业对其诚信度的整体评价。

(二)金融业的外部原因

第一,银行信贷体制自身特点,使小微企业易受忽视。近几年来,由于吴江经济社会的强势推进,吸引了各股份制银行纷纷在吴江增设分支机构。又由于吴江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相继涌现出众多的地方龙头乃至省、全国级的旗舰型企业,由于投入产出比因素所致,绝大多数银行的信贷资金更倾向于大企业和大项目。同时吴江小微企业贷款又绝大多数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本身不稳定因素多、风险大,贷款治理成本高。再加上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诚信度和信息渠道问题,信贷准入条件差,容易产生风险隐患。

第二,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目前国家总体上还是执行稳健的金融政策,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更是以稳定压到一切。反映到信贷投向投量上往往采取控制规模铆规范流程,而反映到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模式上往往偏重于企业财务报表、资产规模、固定资产抵押物等“硬指标”,而对于企业发展前景、经营理念、成长空间等“软指标”相对忽视,“垒大户”、“傍大户”或重项目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第三,信用担保不足和征信体系不完善,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更加步履维艰。在吴江金融市场上,往往会出现各金融机构资金虽一度宽裕而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问题,而矛盾的“症结”在于广大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这就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这一“瓶颈”问题。目前吴江虽然成立了不少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但远远不能满足现有小微企业的“刚性”需求。即便现有中介机构也存在因担保资金不足、担保基金不能规避自身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有效运作。从现有小微企业征信体系来看,虽然也有了较为完善的征信架构,但各类信息的收集、整合、更新、反馈明显不够,难以满足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用的有效判断,进而难以获得有效的信贷支持。

二、解决融资困境的措施

(一)完善小微企业内部运营机制

首先,引导小微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小微企业融资难、发展难有多种原因,其中企业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县域农行要从帮助小微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入手,引导和督促其加强规范运作,严格制度执行,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不断提高科学运营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增进银企“双赢”合作关系。有效支持小微企业既是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对于县域农行来说,首先要从建立业务联系入手,增加对小微企业资金运作规律的了解,在减轻双方信息不对称后,再谋求更深层次的业务合作。目前我们可以从客户系统中筛选出现金流量稳定、交易结算规律性强的非信贷客户,对该类客户可列为潜在客户进行重点调查,对暂时不符合信贷条件的客户,可以通过小微企业准贷记卡的方式先行介入;对具备信贷准入条件的小微企业,要加强联系沟通,不失时机地为其信贷资金、投资理财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微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坚持守信经营,强化品牌建设,以有效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创新促进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快速稳健发展

首先,加强政策引导。要针对小微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及早制定《小微企业营销指引》,引导客户经理提高甄别小微企业风险和筛选优质客户的能力,加强客户经理开拓优质小微企业的意识和主动性。同时要引导客户经理针对小微企业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及时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一是对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和发展前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农行金融服务应以风险投资、担保、风险分担为前提,坚持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联动。二是对进入成长期的小微企业,其生产经营环境虽然初步稳定,但仍面临着市场份额提升和生产规模扩张的不确定性,农行应在信贷上更多的关注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在服务上更加注重与优秀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根据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三是对进入成熟期的小微企业,其生产经营环境更加稳定,资金需求急剧上升,农行除了给予提供信贷的简接融资渠道外,还要及时给予如私人股权基金、PE服务、企业上市、财务顾问、投行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延伸超值服务。

其次,创新融资产品。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决定着农行的金融服务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多样。要针对不同的融资主体、规模和期限,设计相应的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如可以开发应收账款抵押、机械设备抵押、知识产权抵押、商铺承租权抵押等多种信贷产品;积极发展信用保险和短期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保险服务;大力发展联保贷款,通过由3家(含)以上互相熟悉、具有相同风险特征的小微企业自愿组成联保体,实现“抱团”融资,通过对联保体进行统一授信,实现随贷随用,余额控制,从而有效支持企业发展。

再次,加强横向联合。要以信贷支持小贷公司的方式简接支持小微企业,通过资金封闭运营,对不能直接获得资金支持的小微企业提供间接扶持;同时要加强与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对接会,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创新设计金融产品力度,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简化业务流程,并要建立动态淘汰机制,持续推进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一,加强客户信息管理,优化贷款操作流程。虽然目前吴江农行的信贷系统也已升级至C3,但仍需在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上做文章。要在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资产质量和运行情况在线监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和系统联动,尽可能多的将小微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细化反映到农行的信用信息系统中去。尤其要将小微企业非财务类信息也纳入系统之中,为我行更好准确评价和服务客户提供更为完整的信息资料。此外,我们还要将小微企业贷款流程进行细分,优化人力配备,实现业务批量化、流程化、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和效能。

第二,积极借鉴和实施先进的风险防控技术和手段。一是加强小微企业的专业化管理。从授信调查、授信审批、贷款发放、不良贷款处置等多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风险防控,定期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实施跟踪监控,实现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及时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并酌情实行停复牌制度。二是优化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分体系。要通过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问答流程,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小微企业主的“三品”(即人品、产品、押品)、“三表”(水表、电表、气表)、“三流”(即人流、车流、现金流)等情况,制作特定行为评分卡,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三是借用个贷经验,实行单笔发放的管理模式。对固定资产类融资,应采用抵押贷款和融资租赁,通过产品和服务加以满足;对流动资金类贷款,应采用订单融资,通过对单个生产销售周期的分析,合理配置融资支持。贷款发放与经营周期紧密结合,实现“订单签署、贷款投放、生产销售、回笼货款、归还贷款”闭合管理。

第三,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担保公司正是连接银行与企业的桥梁。当前应坚持“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努力创建一个“以政府担保为主,其他担保形式并存”的小微企业信贷信用担保体系,成立多种形式的信贷担保机构,开辟多种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同时尽快建立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银行共同构成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经过广大优质小微企业提供政府担保。并还可由小微企业自主联手建立担保基金,由政府牵头,实行会员制的联保,形成一个庞大的、完整的小微企业担保体系。

(四)加强体系建设,打造专业化的经营机构和服务团队

第一,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人力配备。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以及专职审查、审批队伍,组建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团队,按照业务营销、产品研发、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的不同岗位,配备充足的从业人员,形成“垂直化管理、集群化营销、全流程风控”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业务流程优化,畅通绿色通道,实现小微企业业务快速、批量、低成本运作。

第二,采用专业化的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由于小微企业客户群体存在数量大、抗风险能力弱、单笔融资金额小的特点,制定和完善与大中型企业业务相区别的专业化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尤为必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差异化的小微企业客户评级体系。研发和推广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评级模型,争取有更多的优质小微企业能够进入农行的客户准入门槛。二是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要在上级行的统一领导下,单独确定小微企业信贷规模并实施严格的精细化和封闭式管理。三是着力加强效能建设。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特点,简化贷款手续,缩短业务流程,全面实施“一站式”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