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结构性减税 成本 投资 就业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51-03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共识。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滑坡,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据《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指出,2011年小企业平均利润比2010年减少30%~40%。具体来说,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两个:一是融资难,据统计,有90%的小微企业不能从正规银行体系获得贷款;二是成本高,随着薪金、租金、劳动力成本价格上涨,小微企业举步维艰,据测算,当前小微企业利润率一般在3%~5%之间,已经到了危险警戒线。于是,利用减税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成为政府政策重点。

国内关于结构性减税与小微企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收制度改革和小微企业的自身优化。赵慧敏、蔺大勇{1}认为小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难,应综合采用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钱勤英{2}则认为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应在减税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关注民生。刘林萍、周姗姗{3}分析了当前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瓶颈及后果,认为继续推行结构性减税是缓解当前制造业空心化和资本逃离实业的有力工具。单新萍和卢洪友{4}通过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利用中国1999―2008年的数据证实,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提高税收分权度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消极作用。王晖{5}以日照市岚山区落实结构性减税的成效为例,分析了结构性减税对县域经济税收的影响。李乐{6}以山西省小微企业的发展为样本,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小微企业发展中的行为问题。林玲毅{7}对出口退税与就业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单因素模型中,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就业有着负面的阻碍作用;而在多因素模型中,出口退税政策对就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出口退税政策对国企的作用不明显,但对私企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然而,这些分析较少关注小微企业减税的一般效应。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从理论上分析结构性减税对小微企业成本、投资和就业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的经济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结构性减税的成本效应

一般来说,企业的C(生产成本)是FC(固定成本)和VC(变动成本)之和,FC是指在一个相关的产量和一定期间内,产品成本总额中不随产量变动的部分,如管理人员工资、按照直线法算得固定资产的折旧。VC是指在一个相关的产量和一定期间内,产量总成本中随着产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加班费、材料成本等,所以VC的大小和企业产量Q有关。而税费属于企业的变动成本。可以设立如下成本函数:

C=FC+(T+I)Q (1)

其中T是单位产品所承担的税费,I为单位产品所承担的其他成本费用(FC、I可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调整)。对于多数小微企业来说,税费占企业成本较大比重。如果结构性减税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那么如图1所示,T1曲线将以FC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变成T2曲线。假设国家对企业征收的税费为0,则企业的成本曲线将变为T3,企业的成本曲线将达到一个临界水平,只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到,企业享受减税政策后,能够在同一成本条件下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在同一产量水平条件下节省一部分成本费用(阴影部分代表企业节约成本)。

另外,企业的可变成本可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就企业短期成本而言,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后,企业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成本(AC),边际成本(MC)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即由图2变为图3。就企业长期成本而言,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由图4所知,沿着所有SA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是可以无限细分的,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企业生产规模也就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税费的减低,会使图中无数条SAC曲线整体下移,同时将导致LA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移。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税费减少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短期成本,也可以降低企业的长期成本。同时企业在寻找最低成本下的最佳生产规模时,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的产量。小微企业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行政费用(政府收取的费用,其中税费占较大比重)。据调查估算,行政费用大约占到小微企业成本的5%~10%,如果政府通过结构性减税能够在总体上减免小微企业行政费用的30%~50%,将对降低小微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小微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小微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三、结构性减税的投资效应

企业投资是企业实际资本形成的经济活动过程,同时也是资金或所投入资源的耗费过程。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企业的剩余资金并不充裕,所以本文忽略小微企业的对外投资(如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着重分析小微企业的对内投资。可以建立如下投资函数:

I=(G-K-T)・P

I是小微企业的投资总量,G是小微企业的总收入,K是小微企业发生的税费外的成本费用,T是小微企业发生的税费,P是小微企业对自身投资的期望指数,0

企业的对内投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企业投资构成对资金的需求或对所投入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企业生产形成供给。前者是企业投资的需求效应,后者是企业投资的供给效应(或叫生产能力效应)。据前文分析,如果国家的减税政策能够得到切实有效执行,小微企业在税方面的成本费用将会减少,将会获得更多的货币资金,T减少,G增加,I值将会变大。小微企业有了货币资金,才能获得投资对诸如钢材、木材、设备等等所投入资源的需求的实现。所以税费的减少将会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微企业投资的需求效应。另外,国家的“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如果能够在县域小微企业中有效实施,将极大提高小微企业升级改造的积极性,P值将会变大。而且小微企业的投资行为会反作用于企业,对企业形成一个供给效应。并且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产生的相对供给效应远大于大中小企业,因为许多小微企业在升级了某一零部件或更新了一台设备后,生产能力或者说自我造血能力将实现几何式增长。所以说小微企业投资既是投入资源的耗费过程,又是资产或者说实际资金的物质承担者的形成过程。综上,如图5,横轴代表T减少程度与P增加程度(“消费型”增值税政策普及程度)之和,纵轴代表小微企业的投资额I,Z点是为税收优惠条件下小微企业的投资额。

国家税收政策的优惠对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刺激投资,扩大内需、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资本向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流动等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资源匮乏、设备简陋,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对内投资,实现自我的更新换代。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采矿、化工等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它们的投资积极性发挥巨大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这些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成本,加速企业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结构性减税的就业效应

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理论认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总消费和总投资不足,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就业总量难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就业量就必须刺激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而以供应学派为代表的总供给理论则认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供给不足将减少就业量。而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税率过高,税收的增加,一方面将减少生产要素收入,从而减少要素的有效供给,特别是供给弹性大的要素的供给;另一方面将提高要素成本,减少要素需求,最终减少就业量。因此,要提高就业量就必须大幅度减税。基于此,本文建立结构性减税与小微企业就业函数关系:

L=aQ+bC+I

L是小微企业的就业量,Q是企业的规模或总资产,a是企业规模或总资产的就业量系数,不同行业有不同标准,C是企业的在建工程或厂房设备在投资额,b是在建工程或厂房设备在投资额的就业量指数,I是企业所处行业的就业量指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通过上述两部份分析我们了解了结构性减税对小微企业的成本效应和投资效应,如图6所示,在C不变的条件下(曲线T1),税费T的减少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了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产量,起到了扩大小微企业规模Q的作用,就业量L随之增大。在C变化的情况下(T2),也就是说“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企业的厂房设备投资额增大。工程在建时,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就业量,而且在未来可预计的某个时间段,企业的资产规模Q会增加。由此带动的就业量增加一定大于第一种情况。Z点代表当税收达到一定程度,小微企业无法承担而倒闭或被兼并,导致就业量为0。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结构因素,则会发现即使在政府实行减税政策的条件下,由于减税的对象不同,I的变化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就业效应{8}。从对产业的减税来看,如果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实行减税,则会产生较强的吸纳效应与收入效应,进而发挥出较强的就业扩张效应,I随T的减少而增加;反之,如果对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实行减税,则会产生较强的排挤劳动力效应与较弱的收入效应,进而发挥出相对的就业收缩效应,I随T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小微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减税的就业效应大于其他资本密集型的企业。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构建结构性减税与小微企业成本、投资和就业的微观经济模型得出:(1)小微企业的行政费用占成本比重较大,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对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成本,增加产量有显著效应。(2)小微企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对内投资,结构性减税将增加了小微企业的剩余资金,增强小微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促使小微企业的投资额呈几何式增长。(3)结构性减税政策在降低小微企业的成本、增加投资额的同时,最终导致小微企业就业量的增加;而且,小微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减税的就业效应远大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为此,根据我国小微企业的实际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结构减税与分类征管相结合的灵活机制。对于不能查账征收的小微企业适时采取定额税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办法,并依据其经营情况,每年适当调整定额。对于查账征收的小微企业应降低企业的纳税税基,优惠形式多元化,可以采用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等方法。在小微企业的初创阶段、发展阶段都应制定详细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创立阶段,小微企业经营能力较弱,政府应给予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国家鼓励的新设立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免税优惠期。在发展阶段,应制定针对小微企业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2.引导小微企业的投资方向,实现税收优惠的投资效应。在继续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的同时,还要对小微企业的再投资退税,对某些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另外,要加大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其若不能获取进项发票,采用简易征税,暂按销售额定额率征收;鼓励企业创新,加大对小微企业中的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的产业,要采取限制性税收政策,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3.完善小微企业税收结构,充分发挥就业效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为突出。小微企业的就业效应是成本效应和投资效应的产出成果,政策工具应用的焦点在于政策产出或政策效果的实现,所以要着重注意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要建立长期有效和系统规范的税收政策体系,制定配套措施加强政策实施效果。一是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对税收目标、优惠普及范围、政策实施力度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二是将区分税收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以法律到条例等不同效力的文件颁布实施,增强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三是制定配套的跟踪评估手段,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

[本文为部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编号:201210536001)]

注释:

{1}赵慧敏,蔺大勇.结构性减税与小微企业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2,(5)

{2}钱勤英.对于结构性减税制度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2,(7)

{3}刘林萍,周姗姗.从“馒头税”看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必要性[J].财会月刊,2011,(6):

{4}单新萍和卢洪友.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1(5):

{5}王辉.推进结构性减税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3(5)

{6}李乐.中国小微企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西大学,2012(6)

{7}林玲毅.出口退税与就业的关系实证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8}尹音频.财政政策结构的就业效应分析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问:制约小微印刷企业发展的结点在何方?

1. 资金短缺和周转不灵

小微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受到资金周转的制约,印刷企业也不例外。就拿小微型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来讲,由于企业经营者可用于抵押的不动产有限,因此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用于企业发展、扩大经营活动的贷款。如果使用融资的手段,虽然获得资金的可能性高一点,但所需支付的利息往往要高于银行近一倍。已经处于微利时代的印刷企业,是否能承担得起年息接近10%的负担?必须认真权衡、三思而行。因此,很多小微型印刷企业往往处在发展还是退却的两难之中。

2. 技术改造软硬件投资无法到位

印刷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上的投入动辄就是几百万元;如果进行多色胶印机的更新换代,往往需要上千万元投入,光改造印前制版系统也得近百万元。年销售额徘徊在几百万元的小微型印刷企业,按照2012年锡山区印刷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计算,要几年才能回收投资?几年来,区协会举办过几次先进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推介会,一些小微型印刷企业主纷纷反映“听听是好的,算算竟难的。我们想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档次,谈何容易。”资金是他们的第一只拦路虎。

3. 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

小微型印刷企业由于其资产盘子小、销售规模小,抗经营风险的能力远远小于大中型企业,跟集团公司更是无法媲美。近十年中,锡山区的小微印刷企业有被三角债拖垮的、有被客户欠款欠死的、有资不抵债破产的,强者甚强、弱者渐弱的商业定律一直在演绎。

4. 无法摆脱“麻雀虽小、五脏齐全”的经营模式

锡山区小微印刷企业基本起步于家庭作坊,因此有着传统的“自有自便当,求人不如求己”的经营理念,“麻雀虽小、五脏齐全”的小胶印厂就是典型。双色胶印机、半自动模切机成为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目前已经无法适应大批量、高质量、严要求的市场需求,只能靠犄角旮旯的零星业务生存。

二问:小微印刷企业的生存契机是否依然存在?

1. 市场经济的可变性决定了小微印刷企业的生存

小微印刷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磕磕碰碰,总算挺到了今天,路还在,还得走。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三十余年,小微型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小微型企业的作用依旧不容忽视,在一些产业领域中,小微型企业起到了填漏补缺的作用,印刷产业也不例外。

2. 产品需求的多样性为小微型印刷企业提供了商机

印刷业有需要批量、定时供货的市场,也有零星、小量、无规定时间要求的市场,前者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力,后者目前主要由小微型企业承担加工。虽然快速发展的数码印刷技术正在慢慢蚕食这个市场,但在印刷成本上,小微型企业目前还具有一定优势。当然我们不排除快速发展的数码印刷技术后来居上。

三问:小微印刷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

1. 彻底放弃“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旧观念

经济发展到今天,社会协作已经成为大趋势,如果还抱着“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旧观念不放,企业必然陷进无法自拔的泥潭。及时找准能发挥自身特长的项目进行快速转型,或许是最佳的选择。锡山区有一批在前几年快速转型的金卡印刷专业企业就是成功的典型,去年,又有企业开始向专业印后深压纹加工转型,并已经初见成效。首先接受甘当配角的小微型企业,往往能成为成功转型的先驱。

2. 静下心来,认真总结企业发展历史,或许能有所领悟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有待探讨的。静下心来,认真总结企业发展历史,“温故而知新”,从中发现企业的长处,正视自身的短处,扬长避短,制定出企业下一步发展规划。锡山区有一家印刷企业,前几年经过回顾总结后发现自己的长处是生产小批量非标包装箱,进而添置了用于小批量非标包装箱生产的全套数码印刷、切割、成型设备,经过两年的开拓,现在已经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专业生产企业。

3. 找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也许比获得一笔大额贷款更有利

印刷企业的主要产品是为合作伙伴加工包装,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是企业翘首以盼的事情。锡山区有一家小型印刷企业,由于在经营活动中找到了一个推心置腹的合作好伙伴,三年时间里销售额翻了几番,2012年销售冲过了5000万元,规模级别跃入新的行列。

四问:在印刷产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该做些什么?

1. 行业协会应做好“红娘”,牵线搭桥

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同行企业的社团组织,在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的今天,首先要引导业内大型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企业追求的已经不再是创业初期的“船小好调头”,而是“船大能避浪”。但经济总量不可能容纳所有企业均走向大型化、集团化,能走到这一步的企业毕竟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在扶大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助小—鼓励和支持小微型企业为大中型企业配套,通过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小微型企业配套的产业结构来扶植产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提高产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2. 集团采购,或许会给小微印刷企业带来盈利空间

原材料的集团采购有益于大中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小微企业由于原材料采购量小、资金周转困难,往往无法享受到优质低价的原材料。我们已经在大中型企业为配套小微型企业担保小额生产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开展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经验;现在正准备着手在印刷企业的主要原材料——纸张上采取扩大团购享受面的措施,允许辖区内部分信誉好的小微印刷企业参加团购,降低小企业的生产成本。

3. 技术引导为小微印刷企业向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印刷产业发展到今天,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就拿印后加工的深压纹工艺来说,传统做法是使用油压机单人、单机操作,这种工艺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产品品质一致性差;改用全自动深压纹设备后,虽然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五六倍,产品质量也能得到保证,但如果中型企业单独投资添置全自动深压纹设备,不但上百万人民币的投资让企业有压力,同时由于产品中使用该工艺的比例问题,往往设备利用率不高。我们分析了该原因后,鼓励一家小型企业改行为深压纹专业加工企业,购置了全自动深压纹设备,专门为辖区内的企业承担深压纹加工服务,已经取得成效。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小企业;管理瓶颈;原因;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引言

在我国企业的总量中微小企业占到了很大一部分,微小企业的存在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地机遇,小微企业应该在这个时期迅速实现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微企业运行的特点

小微企业占到了我国企业总数量的绝大部分,它所创造的GDP占到了我国GDP总量的近50%,就业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都被微小企业所吸纳,由此看来微小企业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增加,帮助社会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微小企业具有自己的特征,比如组织特征,经济特征还有文化特征等等,在微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那都是家族企业,此外微小企业稳定性较差,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许多的微小企业都是通过自主创业而成立的,企业的信用度不高。而且微小企业不注重企业的形象,公司员工的素质也不是很高,很难管理。

二、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导致企业管理瓶颈的产生

1.企业家没有明确的目标。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的规划与企业的战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企业的领导者没有长远的目光,只注重利益的话,那么企业是不会发展壮大的。有的时候就算企业家拥有长远的眼光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们拥有足够的额勇气,敢于面对挑战,不怕失败。企业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就必须努力扩大生产,开拓新的市场,但是这些都是具有风险性的,所以需要企业家具有冒险精神。

2.没有有效的沟通领导能力。企业家通过高薪诱惑或者个人的魅力聘请到一些人才之后必须有能力进行管理,如果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企业拼命工作是企业家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企业家也缺乏执着的精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企业家不够执着的话,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甚至灭亡。就拿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通过企业的财务我们能够看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家必须充分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对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企业危机的产生,同时也为以后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三、微小企业的“精益生产”措施

生产管理一定要配合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此外还要联系企业的一些作业计划,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生产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对于小微企业的管理而言,大部分都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它们可以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以及生产物资管理方面做一些改善。

1.生产方式的选择——看板管理。日本的许多企业多采用看板管理的方式,也就是在一块看板上把我们这一周之内或者是几天之内的工作安排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工作的备忘录,此外这个看板上也可以写一些其他的信息,比如客户订货的名称,订货的数量以及收货人的联系方式等等,这种管理方法是非常适合小微企业的,它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不需要什么成本,此外还能够增强员工的时间管理意识,提高工作的效率。

2.生产过程的管理——现场管理。我们需要在生产现场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转换,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生产现场的管理主要有4种方式,包括定制管理,目标管理等等。对于生产现场的管理有利于我们及时的纠正员工在生产现场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尽量避免那些无效的劳动。小微企业的规模比较小,企业内的人员也比较少,采用现场管理的方式是非常合适的。

3.生产物资管理——ABC分类管理。我们要从众多的物资中找出重点,此外还要不忘对一般物资进行照顾,这样才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微小企业对于人力,物力,财力都有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这样一来我们对A类物资就要从各个方面做好管理,而对于B类物资也要提起一定的重视,C类物资相较于其他另两类物资而言,可以放松管理。通过分类管理可以减轻工作量。

4.微小企业的理财之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现财的重要性,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运作,企业都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而筹集到一些资金去支持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许多的微小企业并不重视理财的管理,把中心放在了对食物的管理上,从而导致了微小企业的效率低下。

5.明确理财的目标。要想做好财务工作我们一定要先明确理财的目标,然而理财目标的确定是需要结合企业的总体目标的。微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实际的限制而把利润放在首位,企业的这种目标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却忽视了风险的问题,微小企业虽然人力,财力都比较紧张,但是企业在考虑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将一些其他的财务指标考虑在内,这一点应该比较容易实现。

6.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微小企业的规模是比较小的,而且资金很是有限,对于那些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不愿意进入微小企业的,此外,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机制,责任分工不明确,这一点也使得许多财务人员不愿加入。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微小企业中做好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通过有限的投入得到最好的回报。微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比较低,账目不清楚,给财务工作增大了难度,所以微小企业急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四、进行市场化管理

内部市场化对于解决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改善微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就必须实行市场化的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内部市场的主体,主要方法就是引入市场机制,要想保证企业内部市场机制正常的运转,有两个机构是必须设立的,一个就是负责内部市场管理的内部市场管理办公室,还有一个就是资金的结算中心。此外还要建立内部市场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机制。

五、结语

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这对于小微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目前小微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它们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管理办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隋红.小微企业管理瓶颈问题分析和对策[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2(04):121.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大规模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资源有限等特点,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所以,小微企业培育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完善,这取决于小微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小微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强化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匹配程度,保证企业的长远、稳定、快速发展。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微企业的基本概念

2011年7月,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的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首次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人、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主要指那些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较少的经济组织。以房产开发企业为例,营业收入20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小微企业缺少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思想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和准确的定位。导致企业招聘的人力资源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即使暂时匹配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长期需求,不能保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2. 高离职率导致企业人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员工流失的现象在小微企业中十分普遍,其中核心员工的严重流失已经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较小比例的员工流失是小微企业可以承受的,但是小微企业员工频繁离职,跳槽则会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为保证员工的稳定性,企业需要进行多次招聘和考核。

3. 核心人才不足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核心人才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保证这些核心人才的稳定,才能培养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生产出核心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进而赢得企业长远发展。小微企业招聘的员工以基层员工为主,只能完成日常工作,而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大局意识。

4. 缺乏适当的激励导致员工的归属感差

由于缺少归属感,必然导致员工的忠诚度不高。尤其是当企业领导采用集权的领导方式时,员工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难以将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无法实现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久而久之,当企业的危机和问题暴露出来后,多数员工选择观望或者离开,不会自主的帮助企业解决矛盾和危机。

(三)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战略性人力资源观念落后

大部分小微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没有深入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更没有充分考量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长久有效的支持企业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以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为出发点,仅仅完成人力资源的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薪酬与激励和绩效考核与评价等工作,而缺乏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能真正理解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无法真正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因此,根本不能保证人力资源和企业战略的契合匹配性。由于观念的落后,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无法真正成为培养企业核心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功能。

2. 没有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小微企业没有立足于长远眼光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将人才看作成本而不是资源,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体系,存在只考虑当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导致当企业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需要更加高素质的人才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时,没有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求,是导致众多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主要因素。

3.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开展的生态环境不够健全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首先,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采用集权的管理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员工的投入程度下降,生产效率降低、顾客满意度下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其次,小微企业多数关注物质建设,忽略精神建设。再次,专业人才短缺直接导致保护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力量薄弱。

4.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未科学构建

小微企业往往无法实现各种人力资源活动的整合,科学体系尚未构建。在招聘环节,由于人力资源规划不健全,导致企业缺乏科学的招聘标准,而盲目地以高学历、高职称作为招聘条件,忽视其专业、工作经验、人员素质等要求。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时,把对人才的培养当成企业成本,忽视了人才在培养成功后所能创造的价值。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把简单的绩效考评视为绩效管理,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过分强调数量和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环保和安全等指标。考评结束后,忽视信息反馈过程。在激励机制上,以简单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形式来激励员工。然而,企业员工,尤其核心员工和老员工,更希望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如目标激励、晋升激励和自我实现方面的激励。同时,由于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导致小微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多的沿袭企业家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缺乏员工与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严重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小微企业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匹配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的契合匹配

契合匹配有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两种形式。内部匹配也称“横向匹配”,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功能上的内在一致性,也强调相关理论和实践活动上的内在一致性。外部匹配也称“纵向整合”、“纵向匹配”,强调在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时,既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又要保证任何一个阶段的企业活动都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同时保证战略的实施效果和企业的执行力。总之,战略匹配的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非常复杂,只有战略实现真正的横向和纵向匹配,才能发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二)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是战略匹配

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要依赖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企业的核心能力要依靠企业的核心员工来体现,企业的核心员工只有真正理解并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创造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学者都意识到,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与企业战略契合匹配。依据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特质使其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是保证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战略通过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战略契合匹配的实现途径

(一)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契合匹配的规划

通过汲取并总结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契合匹配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进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其概念技能,能够根据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从而准确的制定企业使命和目标,指导企业形成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构建并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二)将战略思想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模块中

小微企业首先要进行系统、详细的岗位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做好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掌握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及变化情况。在招聘方面,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既要做好当前所需人力资源的招聘、甄选工作,又要保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保证人力资源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培训方面,要对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不要将培训看成是成本的支出,而应将培训看作是人力资源提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绩效管理中,要将绩效考核的标准透明化,公平化,适当采取KPI、BSC等新型绩效考核方法,并及时进行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在薪酬方面,一方面以工资、奖金等作为激励,同时采取目标激励和培训激励等多种方式。企业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无疑员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员工的忠诚度。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组织成员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小微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或寻求长远发展,就要逐步提升文化建设意识,构建员工与组织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建立并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最大限度的留住人才

1.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小微企业应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明确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要充分的尊重人、信赖人和发展人,这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先决条件。要有育才之方、用才之胆、重才之举、爱才之心、惜才之情、容才之怀、广开进贤之路。在人才开发、引进和使用中,坚持不唯学历而重实效,贯彻“效益第一”的原则,在用人时一定要“用人不疑”,“以诚求贤”,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性的企业氛围。同时,改变对员工的认知意识。现代企业不应当仅仅把员工当作劳动力来看待,应把他们当作是以自身体力或脑力为企业出资的合作者。让员工对企业的经营更有发言权,鼓励员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2. 做到以德留人

管理者要严于律己,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工作上秉公执政,在作风上正道直行,追求集体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不搞“近我者亲,远我者疏”,更不搞小团体主义。切忌为了拉拢住一小部分人,导致引起全体的反抗力量,产生离心作用,产生人才危机。以德留人,还要能容忍,不是对歪风邪气的容忍,而是不嫉妒、无偏见、善于团结人。

小微企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小微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截至2012年1月,我省小微企业有56.9万家,占企业总数97.0%,吸纳就业1178.5万人,占所有企业的55.5%。小微企业多数分布于二、三产业,其中65%的小型企业为二产企业,50.3%的微型企业为三产企业。2011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小型企业约占31.2%,规模以下工业(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约占25.1%,共占56.3%。

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遇到异常严峻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生产经营难度加大。2011年10月以来,中央和我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化解小微企业困境,提振企业信心,已取得一定成效。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围绕国家和我省相关法律法规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在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鼓励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注重加强政策引导

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制定扶持政策。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工业调结构保增长控能耗促增收工作的通知》,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民间金融秩序、加大帮扶力度和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具体政策措施。各设区市和有关部门相应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全力做好经济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确保了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二是深化各类帮扶活动。根据省委统一部署,省政府把帮扶中小企业作为2011年“双服务”活动的重点,抽调11个金融机构负责人充实到“双服务”工作组分赴各市,采取了“一企一策”的帮扶措施;在2012年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将走访和调研全省上万家企业,重点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登门服务,帮助困难企业解决问题。三是认真落实涉及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社保“五免四减三补贴”,开展企业清费减负专项治理。2011年,全省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约60亿元,集中减征四项社会保险费15亿元。

(二)积极改善融资环境

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的同时,积极改善融资环境。一是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温州市政府设立10亿元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指导各县(市)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解决信贷资金周转困难。湖州、金华市政府各设立2亿元,衢州市政府设立0.5亿元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二是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目前我省共有各类融资性担保公司676家,注册资本363亿元,2011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总额达1160多亿元,风险控制良好,代偿率为0.90%。2011年,省财政还出资10亿元设立了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维持省级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6500万元的规模。三是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的增量扩面。截至2011年底,全省新增小额贷款公司52家,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86家,当年累计发放贷款1800亿元、223.6万笔;共设立村镇银行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分别比年初新增25家和3家。四是推进小企业专营机制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建立各类小企业专营机构1000多家,大部分专营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占比在60%以上。五是搭建融资平台。2011年,我省搭建了“政府部门、银行、网络、担保”共同参与的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自2月底运行以来,至年底已累计放贷159.1亿元,不良率仅0.09%。已连续两年举办“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大会”,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效对接。各地还纷纷开展以银企洽谈、创新金融产品等为主要形式的融资活动。

(三)努力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坚持政策性引导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发展。一是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160个,入驻小微企业15857多家,吸纳从业人员36万人。二是开展创业辅导培训。全省已建立一支近200人的创业辅导师队伍,创业辅导网络已覆盖各县市区。2011年共举办各类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培训636场,辅导培训3.2万人次。三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全省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18家,其中直接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73家,从业人员7.3万人,累计毕业企业1840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15%。四是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全省已认定568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6个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向产业集群内小微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五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我省得到国家5300万元资金支持,成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试点省份。目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资源统筹、服务协同”的原则,建设全省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六是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各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市场拓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共安排省级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7000万元。

(四)推进企业创新提升

省政府坚持大发展、大提升并举的方针,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创新提升。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2011年,从国家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55亿元,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科技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截至2月,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已达7.5亿元,组建了8只创投基金,全省各级基金总额达26.5亿元,重点投资于初创期、又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2009年以来,省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突出对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业设计和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支持。三是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省政府设立总额为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嘉兴市在设立的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和50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中,把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和发展等列为支持重点内容。四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中小企业,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省政府从2006年开始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资金规模从初始的每年1000万元增至2011年的1亿元。

总的来看,针对2011年我省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我省小微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调研情况看,有三类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龙头企业发挥很好的整合带动作用,与之配套的企业快速集聚发展;部分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进了科技人才,走出了一条新路;部分企业稳扎稳打,资产负债率低,致力于主业经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省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部分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随着中央和省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我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不过依然存在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在调研和座谈中,不少小微企业反映,他们没有享受到中央和省有关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好处。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相关政策的宣传不够。一些小微企业反映,他们不知道国家和省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二是部分财税政策难以惠及小微企业。2011年,我省共争取中央财政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5.91亿元;省财政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项专项资金1.75亿元。但这部分专项资金,申请条件较高,大部分小型企业都难以达到,微型企业更是难以问津。在税收扶持方面,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主要受益者是个体工商户,符合优惠条件的小微企业极为有限;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只适用于所得税查账征收企业,不适用于多数账证尚难健全的核定征收企业。三是目前小微企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健全。统计指标不完整、不规范,许多数据只能靠测算,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小微企业实际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持政策的落实。四是一些政策措施抓落实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实际效应。如,我省相当一部分市县仍然没有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只是在机动财力中安排;部分地方没有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一些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没能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此外,有部门和企业反映,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履行职能时,仍然存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以罚代管等现象。

(二)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自身结构性、素质性等因素的制约,我省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种压力,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原材料购进与产品出厂价格“高进低出”明显。2011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3%,高于出厂价格3.3个百分点。二是用工形势严峻。用工成本刚性增长,2011年全省小微企业工资比上年增长17.5%。尽管工资不断上涨,企业还是普遍反映,其用工缺口大,尤其是难以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温州市85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11年,有74.5%的企业表示用工短缺,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三是电力供应紧张。2011年我省“电荒”问题凸显,各地在生产用电分配中首先保大企业和居民用电,小微企业生产用电缺口较大。一些企业被迫购买柴油发电机自主发电,用电成本增加一倍以上。四是用地制约。用地成本高企,用地指标有限。瑞安等地公开招拍挂工业用地价格已达到200多万元/亩。紧缺的工业用地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技改投入和产能扩大。五是市场疲软。省发改委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2011年四季度,仅29.4%的工业企业产品订单增长,是近8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外贸企业还受到出口形势严峻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

(三)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处于“不景气”区间,其中三、四季度与2008年三、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期相当;小型企业利息净支出374亿元,增长47.2%,远高于大型、中型企业20.6%、35.5%的增速。温州市经贸委对855家企业调查显示,2011年底,78%的企业反映当前资金面偏紧和很紧;超过66.2%的企业融资缺口在10%至20%,15%的企业缺口超过30%。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30%左右。若是担保贷款,还要承担3%左右的担保费率。民间借贷市场的利率更高,多为月息2至3分,较高的则达4至5分。不少小微企业还反映,部分银行依然存在存贷挂钩、搭售理财产品、开出商业承兑汇票等现象,变相地提高融资成本。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有3种情况:多数企业规模小、资产少、抵押物不足,商业银行了解小微企业信息难度大、成本高,考虑风险与收益等因素,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创新型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小部分企业产品过剩、市场销售困难,发展前景黯淡,难以获得各类融资支持。

(四)产业转型升级艰难

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难,是当前基层和企业反映最急需突破的问题。总的看,小微企业“低、小、散”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一是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从事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明显不足。2011年,在规模以上小型企业中,纺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学原料、金属制品业五大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总产值分别占12.6%、8.7%、8.5%、8.4%和5.0%,合计占43.2%;规模以下工业中,纺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服装鞋帽制造五大传统行业总产值分别占18.9%、11.4%、6.7%、6.4%和5.9%,合计占49.3%。二是投入产出效率低。多数小微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仅1%。受资金、人才、技术储备限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普遍具有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等特征。这直接制约了企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2011年,规模以上小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4.9%,分别低于大型和中型企业1.7和1.5个百分点。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小微企业多为家族式经营,大部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抱团发展、互助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专业协作水平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依靠分散的小微企业。配套企业在产能、设备、工艺、产品品质方面,往往达不到龙头企业的要求,限制了整个行业的水平提升;龙头企业对配套企业提供的技术、人才、资金支持也存在不足,带动力不够。

三、意见和建议

小微企业发展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环境,提振信心,推动全省小微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狠抓政策落实,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要全面检视、落实中央和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好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和“双服务”活动,加大各项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力度,深入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用足政策,坚定企业发展信心。鉴于我省中型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享受各级扶持和服务的机会较多,要切实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小微企业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扶持成长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尚未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地方政府,要尽快依法设立专项资金。继续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涉企收费项目,落实规费减免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针对就业容量大的小微企业,积极研究在其足额缴纳社保费的情况下,由政府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分类指导,大力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要根据小微企业分布广泛、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对我省不同地区、行业、类型和规模的小微企业区别对待,实施分类指导,大力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化产业分布结构。引导小微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小微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领域,以及家政、养老等生活业领域的发展;鼓励小微企业进入服务外包、游戏动漫、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针对我省小微企业多为配套企业的实际,把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落实到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上,着重支持龙头企业向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品牌、掌握议价权发展,以此带动面上众多配套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支持高成长性小微企业做强做大,成为主业突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规模效益、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小微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大企业或龙头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中的骨干企业。鼓励小微企业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成为一定区域和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四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节地节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加快淘汰小微企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约资源和能源。

(三)加强金融创新,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抓好我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工作,把我省打造成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先行区”和“民间资本投资高地”,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投资难的“两难”问题。二是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资金补偿、奖励机制,进一步扩大担保业务。支持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其分散风险的作用,逐步扩大再担保的规模和范围。加强担保机构监管工作,促进担保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大力建设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增量扩面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地方商业银行设立挂牌专营的小微企业信贷机构,做强一批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同时,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改革,切实加强民间金融监管,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四是促进金融服务不断改善。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创新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继续着力推进小企业专营机制建设,强化其服务理念,把中央和省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五是推动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充分发挥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加快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激励小微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可转债等,用足、用活、用好各种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六是加快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企业及其往来信用记录,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依法披露企业及个人信用记录,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