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在生活中工作

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在一家企业做副总经理,也许我年龄的原因对自己要求的比较苛刻

这一点和我军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记得那一年我已经是三十有六早已经过了事业的黄金期 在年龄上、学历上都没什么优势,能到北京工作也算是奇迹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这一切都源于猎头的举荐,就这样所幸在北京一家规模不算小的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任市场总监。我每一天至少早比同事早20分钟,当时办公环境不算太好我和十几个同事在一起办公。我每天早上首要任务就是清理卫生,当时保洁负责楼道办公室要自己清理。当时,我的同事几乎是清一色的九零后。他们有个性也很独立,我的助理是92年的小姑娘毕业于上海复旦。她长的很漂亮也很有能力,对于工作很敬业每次部署的工作都能及时完成并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

从内心我很欣赏她当然要求也十分严厉。她看到我自己每天负责区域的卫生开始很不理解更感到不可思议,她认为我身为副总经理能自降身段清理卫生完全是作秀。一天,她对我说杨总你这样做不好。我反问她如何不好?她随后一连串发问都被我一一解答。她提议要轮流清理卫生,我说大家工作都很辛苦离单位又太远提前上班不好。我说这话有两种目的,一、公司没有规定员工必须清理卫生,二、他们确实很忙离单位远环境卫生还是靠自觉。就这样一年下去了我自己干了一年,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有一次,我早上去原办公室发现保洁阿姨在清理卫生。我很奇怪,上班后问助理原因。她告诉我,大家即便有时间也不乐意清理卫生。于是,他们每人每月从工资里面拿出一定比例的钱给保洁让保洁给代劳。我时常反思自己是老了跟不上时代了,还是自己太迂腐不懂得变通。总之,我是老了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比如看看韩剧可以了解如今00后消费观念是什么。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春节前后,有关纺织企业出现倒闭潮的报道甚嚣尘上,招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为了解企业困难,把握行业运行大势,切实做好行业转型升级工作,2月中旬,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分别带队的调研组,陆续奔赴广东、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河南等地,对各地重点产业集群的现状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调研中表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正步入一个关键时刻,需要政府、协会、企业等各方努力,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

王天凯:要学会面对高成本时代的竞争 居新字

2月13日-1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率调研组赶赴广东省,调研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现状。通过走访企业,并组织地方政府、协会与企业进行座谈,了解产业集群地及企业的真实需求。王天凯表示。此次调研收获很大。通过实地考察及座谈会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还表示,将及时向国家反映企业诉求,做好行业服务工作,促进行业实现平衡、健康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主任孙淮滨、外事办主任袁红萍、财务部主任叶志民。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李进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副主任胡发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秘书长瞿静,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巡视员刘俊兴、消费品工业处副处长区毅勇、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广东省纺织协会秘书长陈茜微等陪同调研。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

王天凯一行先后赴中山市沙溪镇、东莞市虎门镇、茶山镇等地考察了十几家企业,并组织中山市沙溪镇、大涌镇、小榄镇,开平市三埠镇,东莞市虎门镇、大朗镇、茶山镇等地的几十家企业进行座谈,对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情况、面临的困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除了走访考察企业、组织现场座谈外,调研组还向企业发放了统一设计的调查表,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与诉求。

王天凯指出,调查研究工作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工作特色之一,摸清行业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理清思路、抓住重点问题,对全年的总体走向有一个清晰的、基本的判断。

据广东服装协会所做调查报告称,2011年受人民币升值、生产运营成本攀升、融资困难、外需不振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广东服装行业整体低位运行,盈利水平下降,服装企业发展压力甚至生存压力日益加剧。全省各地服装产业集群都或多或少存在关停现象,企业停运部分设备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外贸出口型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大,比内销企业更为困难。

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王天凯指出,通过调研,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今年整体形势较为复杂,企业要做好应对趋紧环境的准备,但我们国家的经济在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内需在增长,因此对行业发展要充满信心。但企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往那种廉价竞争已经不存在了,要学会面对高成本时代的竞争。企业要进一步在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中,思考如何走自己的路,终端必须考虑。打造品牌很难,但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企业不能只挣辛苦钱,那样路会越走越窄,要加快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

在走访了多家企业后,王天凯表示,总体感觉企业订单较为饱满,生产组织有效,显示出行业总体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也让人们对行业的未来走势充满信心。虽然也有企业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样的企业数量不大,不会影响行业的总体发展。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能适应就会出局。今年市场虽然会紧一些,但只要加快创新,就会有好的前景。

企业期盼改善环境

在这次广东调研中,多家企业代表表示,现阶段很多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经营问题,如企业融资难、税费负担重、招工不如意、外销订单流失等问题,希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能够多向国家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切实改善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在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方面出台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企业代表还表示,将通过提升企业自身研发设计能力、开发品牌、开拓市场、多渠道营销等手段走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据中山市沙溪镇副镇长梁华祥介绍,目前沙溪镇服装企业面临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很大,工人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都让企业感到十分头痛。春节过后,一些小型企业的工人返厂率只有六成左右。“这几年工人越来越难招,有些企业想扩大生产,但苦于招不到工人。现在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已经近3000元钱了,但招工仍比较困难。”梁华祥说。

据广东服装产业调研结果显示,虽然2011年的整体运营“一般”,目前不利因素并没有好转,但是仍然有38%企业认为今年运营情况会“好”,48%企业认为“一般”,14%企业认为“差”。

其中,超过五成认为2012年的产量、销售、利润都会优于2011年,三成多认为将会与2011年持平,还有一成企业认为会劣于去年。

调查企业中,半数企业认为今年行业形势“危机并存”,40%企业认为“机大于危”,仅10%认为“危大于机”。选择“机大于危”的企业认为,在行业洗牌中,随着一批竞争力弱的企业退出,优秀人才、市场渠道、供应商等优质资源将会更容易向他们集中,整个行业将呈现出区域布局调整加快、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牌运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尤其是一批“轻资产”品牌企业,他们不为用工、订单所困,而是通过提升研发力、改善终端、加强内功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成本上升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反映,因为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有些订单流失到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东莞市衣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宗雄认为,国家应加大力度控制物价,避免原材料的大幅上涨和波动,同时企业应掌握产品的定价权,整合资源,强强联合,就有可能突破困境。

此外,取消棉花配额和滑;隹税、对劳动法有关条款进行修订、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稳定出口退税政策等都是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

东莞市茶山镇政委书记翟崇碧建议,在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能进一步在出口退税、减轻企业税费等方面对出口企业扶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埋堆先至有得玩”

在调研中,东莞市领导在说到企业在困境下应该怎么办时,表示应该“埋堆”,就是抱团,粤语里有个口头禅就是“埋堆先至有得玩”(大家多互相帮才会有发展)。

中山市领导在座谈中表示,目前中山市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企业总体分散的特点较为明显,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集群等建设总体分散。沙溪、小榄和大涌三个集群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95.67亿元、100.6亿元和72亿元,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有待完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不大(平均每 家1.14亿元),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王天凯强调,龙头企业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集群,不仅需要龙头企业,更需要百花齐放,完善产业链条。他还鼓励政府、企业要通过走品牌之路,提高企业效益和集群效益。“一个龙头企业,能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上带动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王天凯建议,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给国内品牌做代加工的方式,整合供应链,把本土品牌做大做强。

王天凯表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是血肉关系,互相依存。“红豆没有几百家小企业的支持成不了红豆。我们需要龙头企业,在转型中真正成为国际性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转型成功,才能改变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廉价竞争不复存在

在这轮危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依赖出口往往只能借助经济的繁荣周期得到暂时发展,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调查显示,企业已逐步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了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深化品牌建设、设备更新、信息化应用、资本运作等手段,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棉花等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和营销水平,以实现减少用工、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利润率提升。其中83.33%企业选择“深化品牌建设”、66.67%企业选择“加大设计研发投入”来增强企业竞争力,行业效益将进一步向有实力的品牌企业集聚。

“除了抱团取暖,企业自身也要多条腿走路。”东莞市茶山镇伟博纺织服装厂负责人袁伟强说,“出口、国内加工、开创品牌多种方式并行,分散风险。”

广东的服装企业大都从做外贸起步,目前很多企业开始打造自主品牌,开拓内销市场,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中山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关天计介绍说,现在中山的服装企业都想做品牌,有一个阶段市里涌现出很多品牌,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同时国外品牌也在涌入中国,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品牌如何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帮助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并且要使企业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找到今后发展的路径。

王天凯表示,通过几天的调研,亲身感受到纺织服装企业为渡过难关,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做出的探索和努力,也看到地方政府在帮助企业发展上做出的扎扎实实的工作,让人很受鼓舞。行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今年虽然整体市场环境趋紧,但是政府和企业都做了不少努力,行业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反映的问题,有些是行业运行中的老问题,有些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为行业组织,回去后要认真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解决眼下的问题,还要眼光放长远些,着手解决行业中长期发展的问题。广东服装产业运行状况

2011年厂东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59.80亿件,占全国总量的23.52%,其中针织服装27.87亿件,梭织服装31.92亿件,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4.44%、-1.64%和10.39%。

2011年,厂东省服装生产仍然保持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的地位,但增幅显著放缓,同比增幅剧降近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低3.7个百分点。11月起针织服装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

2011年广东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31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增幅低于全国总额增幅4.75个百分点,占厂东省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的72.67%。

2011年厂东纺织服装行业完成投资349.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02%,占全国5.14%,自今年3月份以来排名一直退居第10位。本年施工项目数1086个,新开工项目数789个,竣工项目842个。

去年,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江西等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相当活跃,居前五名。与其他几个服装大省相比,广东省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居后了,金融危机以来排名一直在8-11名徘徊,目前约为江苏的1/3、浙江的1/2。

纺企的春天今年来得有些晚 闫文佳

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纺织企业已经开始预备“过冬”了,而现在,2012年的立春早已过去,纺企的春天却还远未到来……

2012年2月13~1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迟宗君、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冯德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林光兴以及棉纺、化纤协会等有关人员一行12人与福建纺织行业协会、当地政府领导一同深入12家纺织服装企业座谈、交流,了解企业在订单、用工、融资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各地政府扶持企业发展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正常的生产,但今年的形式明显不容乐观。开工时间明显滞后于往年,工人返工率也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面对着仓库里积压的库存和近半闲置的机台,不少纺织服装企业迅速做出应对,但看似轰轰烈烈的生产背后,不少纺织服装企业表示严峻的经济形势所带来的发展压力已经显现,企业存在许多发展困境,需要政府和协会给予支持。小微企业优势下的困惑

作为中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福建因服装建市,以服装立市,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涵盖纺丝、纺织、纺机、漂染、成衣加工、辅料生产、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集群优势明显。福建服装板块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万多家,年产值达800亿元,其休闲男装、运动装、童装等休闲系列,在全国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服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这样的明显优势下,福建纺织企业依然在2012走入了困境,尤其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今年的春天格外寒冷。

小微企业如何扶持?为了帮助当地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晋江市在全市推广“品牌产业园”运作模式,引导小微企业入驻,成为建设配套协作载体;筛选规范化融资担保公司,争取获得各家商业银行担保。

石狮纺织服装商会新任会长、爱登堡董事长田启明提出,希望行业协会能够通过协会的力量,为小微企业引入各类专业公司,帮助小微企业或从研发、提升品牌附加值,或帮助企业科学、系统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他认为,如何引进高端人才是小微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行业协会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寻找托管经营的团队,或由一个团队服务企业的若干环节,或由一个团队服务若干企业的一个环节。”

除了企业在积极寻求出路以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加大多渠道强化对小微纺织服装企业的服务力度,拓展小微纺织服装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积蓄经济发展后备力量。在晋江,“品牌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已经成为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的项目载体。据晋江市经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晋江将在全市范围内鼓励推广“品牌产业园”运作模式,以品牌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为主体,引导小微企业入驻,建设 成为配套协作载体。而正在策划筹建中的“中小企业创业园”将通过代建制、订单式办法为小微纺织服装企业量身定做标准厂房,为其发展壮大做好服务。

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的模式,在晋江已经有初步的先行成功案例。以外贸订单为主的晋江达丽服装公司是深沪镇的龙头企业之一,这两年随着订单量增长,该公司与周围不少小微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订单外放,带动了周围小微企业发展。

“以大带小,大小企业联合协同发展,这将是未来小微企业发展出路之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表示,由于平台、资源、成本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适合进行投入研发、提升技术的。“像汽车品牌商,他们并不生产所有的配件,而是进行组装,这样的模式在服装行业同样可行。大企业应该牵头进行研发,然后通过让小微企业做配套或代工,带动小微企业进行提升。

用工成本加大企业苦不堪言

受欧贷危机,国内宏政策因素的影响,福建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在2011年的农历12月26日就已陆续放假,除个别春节不休的公司外,至农历12月25日员工基本全部放假。2012年开春以来,除化纤企业外,其他类别纺织服装企业开工普遍较晚,大部分到农历初四、初五才相继开工生产,漂染企业开工时间更是延后到农历初八、初九。行业开工率元月31日仅17.2%,员工到位率仅38.7%。正月十五过后,开工率、工人到位率逐步上升,至2月13日,行业开工率上升到74.1%,员工到位率上升到69.3%。

从记者在福建纺织企业的采访中可以看到,作为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地区,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遇到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用工问题,其次是原材料价格问题和外贸风险。

宏观环境趋紧带来的新一轮行业洗牌,导致部分停产企业腾出相当数量的人力资源,因而,相比于往年,今年行业用工相对较不紧张,但是,行业工资仍呈现20%左右的刚性增长。同时,新生代务工人员务工诉求不仅单纯考虑报酬,更多要求企业提供完善的休闲、生活配套,同时要求有一定的休假时间,企业为留住员工,除工资增长外还需要考虑提供相关的福利配套,用工成本明显增加。

在全国一片用工荒的疾呼声中,也有个例。福建汇龙化纤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孙淇榛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不仅不缺工人,而且员工富裕,节后返工率也基本达到100%。追其原因,记者了解到,首先远超当地一线工人平均工资水平的收入不乏为其最根本的原因,孙淇榛说“员工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每月。”除了明显较高的工资水平,车间内高度自动化的先进设备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平均一名工人可以看20台机器。显然,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成为解决用工难题的最快速有效行为,这一行为带来的成本压力,需要企业针对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自动化方面做足功课。

外贸风险巧应对

原材料价格问题在2012年也依然突出。开春以后,石油中下游产品价格继续出现微幅波动,导致纺织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企业担忧原材料价格不管上升还是下降,都将影响企业预期效益。升,可能部分企业原来订单是按上升前原材料价格签订的,这样履约后,企业将面临亏损。降,可能部分企业因事先囤积原材料,而蒙受更大损失。原料问题不仅影响增加了企业自身运行的风险,而且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容置疑,外贸风险在2012年更加严峻。纺企同时面临着三个方面挑战:欧贷危机风波尚在蔓延,外贸企业出口资金回笼风险仍然较大;人民币汇率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外贸预期成本难以控制,外贸订单仍以短单、小单居多;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相继分流了国内一批外贸订单,除较具实力的大型外贸企业外,中小外贸企业一季度订单情况较不乐观。

如何应对这一全行业外贸发展的难题,从一些中小公司的经验里我们也许可以学到些什么。据达丽服装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省奎介绍,他们现在开始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家族企业,是如何能够做到的?陈省奎表示他们也在国际贸易中也有过被骗的经历,他们及时吸取经验,增加辨别能力,坚持以质量吸引顾客,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巩固原有客户成为应对关键。

产业转移不要盲目跟风

纺织印染是福建的优势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难题。有的企业表示响应国家产业转移的政策和号召,迁至中西部地区,但他们遭遇到缺失上下游产业的配合,缺失了生存的土壤,增加了生存难度,这其中不乏企业在做了转移尝试之后,再度迁回泉州。

显然,单纯地将污染企业转移到西部,并非明智之举。晋州市政府领导表示将在晋州建立印染企业集中产业园区,将当地的印染企业其中起来,共同解决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技术转型和结构调整困境中求解

在去年轰轰烈烈投入多个新项目之后,海东青新材料集团今年定下了“停止扩产,寻求技术产品提升”的方向。在本次调研走访中,该公司行政总裁粘伟诚明确表示该公司会更注重通过技术转型来提升利润空间。

据介绍,海东青今年将跳出原有鞋材产品范围,定下了几大重点产品方向:海洋稀有材料、基础设施土工布材料、绿能材料等,这些高科技型产品将成为海东青着力发展的投入点。

调整产品结构的不仅是海东青一家企业。在化纤类产品遭遇销售低迷之后,晋江南方织造有限公司也迅速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大了产业用纺织品类别的生产。新产品类别的出口为该公司去年销售额保持上升贡献颇多。

“主要是出口市场订单。早几年,我们公司就接国外产业用纺织品的订单,近两年来,这部分单量有所提高,这类产品成为我们的主打产品之一。今年公司初五开工,状况良好,就是因为去年底接到国外产业用纺织品订单。目前,订单生产已经排到了4月份。”该公司生产部部长王孝卓表示。

上游纺织企业加大技术型产品投入比例的同时,下游品牌企业也加速迈出结构调整的步伐。这几年,闽派的下游服装企业已经从重生产的橄榄型企业模式,转变为重研发和品牌营销的哑铃型企业模式,也仍将是闽派服装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企业发展模式、结构调整成为开春以来服装企业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何通过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何提升品牌附加值,成为了闽派服装企业打破现有桎梏的突破口。

尽管问题重重,但仍有企业在这轮困局中脱颖而出。盖奇总经理黄莎莉介绍,此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牵头促成了上海长胜集团与盖奇公司合作组成团队,建立了冷转移印花示范区基地,并与时装设计大师吴海燕合作,在上海国际面料展上举办了冷转移印花专场会,向国内同行推广了这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工艺技术。“目前,我们针对军警系统,研发了抗红紫外线渐变迷彩系列,还与国内的一些新锐设计师合作,切入牛仔工艺的研发。”正是抓住了研发,掌握了前沿技术,所以盖奇得以 顺利打开自己的细分市场。

狼道服饰总经理刘奕群则表示,狼道将专注于“时尚牛仔”这一领域,“我们将打造带有东方文化、中国特色、中国原创、中国制造的国际牛仔品牌,并与国际新兴时尚接轨”。在过去一年,狼道赞助了2011 FIA GT1世界超级跑车锦标赛,成为了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压轴,获得了中国流行色协会授予的“中国时尚休闲男装流行色基地”。这一系列无疑提升了品牌的附加值。

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居新宇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次调研中反映也较为强烈。广东康尼雅商贸发展有限公司2011年资金链遇到问题,银行要求企业把几千万的贷款年内还清,董事长石美俭没有办法,只好把企业卖给了一家上市公司。在座谈会上,石美俭一度哽咽,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扶持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融资渠道不畅

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兴业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培介绍,金融危机时,一些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企业也在参与。但现在有些银行退出了,使中小企业贷款再次受到制约。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影Ⅱ向到很多小微企业的生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应该更加重视。

而自去年以来的资金紧缩,让利润微薄的纺织服装业更加雪上加霜,多年以来,纺织行业融资难,尤其是占纺织服装行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融资问题一直是行业面对的难题。

无论是正常的生产经营,还是扩大规模、改造升级,资金的缺乏都让纺织服装企业举步维艰。

而今年,尤其是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资金环境更趋紧张。

目前频繁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对行业融资成本提升过快、利息支出明显增多。

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利率的提高,更使得民间借贷资金的融资利率“水涨船高”。这对因银行融资渠道不畅,而多方寻求民间融资的部分纺织企业来讲,更增大了融资成本。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纺织业贷款门槛高,且分支机构对纺织行业有一些内部的评估条件,如“不支持,不鼓励”等说法。银行贷款利率上浮是普遍做法,某地方银行去年上浮20%,今年上浮40%,并以财务顾问费、保险费、评估费等形式收取。有的贷款采用承兑汇票形式,如1000万贷款,300万到500万的抵押存款。

据统计,2011年1-6月,我国纺织行业财务成本同比上涨了35.36%,远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0.50%)4.86个百分点。

其中,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7.77%,占成本的80%以上。与此同时,纺织业投资受到资金环境趋紧的影响,产业新开工项目数明显放缓。据统计,2011年1-7月纺织行业新开工项目数为8764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12%。

政策收紧背景下,如今中小企业贷款大部分来源于亲友或者民间高利贷,月息5分是民间借贷的普遍行情,年利率就是60%,最高的已经达到月息1毛,而纺织中小企业的平均毛利润不超过1.0%,亏损的结果毫无悬念。

我国纺织中小企业融资是行业面对的难题,无法解决,生存亦受威胁,所谓改造升级,转型等等都是空淡。

东莞建专项资金

支撑东莞整个经济体的不仅有大项目,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是东莞产业体现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此,如何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今年或许有新的突破。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小微型企业难。”东莞经信局局长冼周恩一针见血地指出,去年,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以上的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9%,困难的是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小微型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则是“因为资金被那些主营业务收入接近大企业标准(4亿元)的企业拿走了。因为他们相对有实力,金融机构给他们贷款相对安全”。

“今年,市经信局将出台有关政策,把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作为一个分界线。让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建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10亿元融资计划支持这些企业,给这些中小企业来贷款。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至4亿元中小企业,由市经信局的产业专项资金来支持。”

冼周恩还表示,小微企业最大的作用就是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他大胆地提出:“拿他们的税费,不应该!他们就是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不但是要免收税费,而且政策到位的话,应该是招多少人了,不但不拿税费,还应该给钱!我听说有80%的劳动就业都是他们解决了。就业解决了,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对于融资难的问题,虽然很多地方政府都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但要缓解融资问题,需要大环境和体制的改善。一方面应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及大型银行的垄断局面,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可考虑适度缩减银行利差。

盈利才能吸引资本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在谈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指出,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

中小微企业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方面,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贡献度最高的经济组织。民营经济活跃,民间投资积极性高,中小微企业生机勃勃,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最重要表现。

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小微型企业就面临许多生存和发展压力,国家从那个时期开始就尤为重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困境包括融资难题。国家也下了前所为由的决心来解决中小微型企业遇到的困难,而至今效果不尽如人意。

中小微型企业最初从银行贷不到款是因为找不到担保抵押。后来,国家允许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专门解决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担保难题。截止2010年末,全国中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到罕见的4817家。此后,又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结果小额贷款公司营运而生。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2614家。效果如何呢?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难,还出现了许多中小微型企业被高利贷“逼死”的现象。旨在服务中小微型企业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都去从事高利贷、非法集资甚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去了。可见,不是简单地成立一些面向中小微型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就能解决问题的。

中小微型企业的根本问题是自身经营不景气、利润回报低、风险却异常大,吸引不到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资本青睐。信贷资本不敢贸然进入风险大、经营差、不确定性强、利润低或者亏损的企业里。资本的天性就是哪个行业利润高、经营好,风险小,就往哪里流动,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环保压力增大,原材料持续上涨等多重压力下,政府必须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消化这些不利因素,使其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营根本好转,扭转亏损,实现盈利,这是根本。到那时,就会吸引信贷等资本的眼光,信贷资本等就会主动送上门来,融资难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适度遏制人民币无节制升值,防止过度吞噬企业利润。引导企业眼睛转向国内市场,逐渐摆脱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支持企业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部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消化劳动力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最为重要的一条是政府减税降费、国企让利。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解学智副局长作了会议总结。在其发言中,简要总结了上半年税收工作情况。他指出,今年以来,全国税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各项税收工作,实现了税收收入平稳增长,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又据报道,全国上半年税收总收入完成54931.63亿元,同比增长9.8%。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税收收入增速总体大幅回落、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收入增速普遍回落,但与同期我国经济下行的明显趋势,尤其是实体经济复苏困难的形势相比,税收收入完成情况应该是比较耀眼、比较鲜亮的,只不过是“增速回落”,而不像实体经济中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明显下降。看来,解副局长是比较谨慎、比较谦虚地总结了我国上半年税收工作。其实,完成全年税收目标任务应该是乐观的、有把握的。

对下半年的工作,解学智副局长提出了以下九项税收工作:一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二要认真抓好组织收入工作;三要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四要继续实施税制改革和结构性减税政策;五要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六要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七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八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九要扎实做好维稳工作。上述各项税收工作,不仅是针对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同样“利益相关”,尤其是以下三项税收工作:

1.认真抓好组织收入工作

在该部分,解副局长提出:“坚持依法依规组织收入,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杜绝企业无利润预缴所得税、增值税留抵税款应抵不抵等情况的发生,坚决防止采取空转、财政垫付税款、违规调库、转引税款等手段虚增收入,坚决避免突击收税,切实保证依法征税。”作为纳税人,在树立依法履行纳税义务观念的同时,也应知晓税务机关“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的原则。换言之,如果税务机关未能依法依规征税,比如“报告”中指出的征过头税的情况,企业无利润而要求预缴所得税、增值税留抵税款应抵不抵等情况,突击收税、寅吃卯粮的情况等。对此,企业应该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不仅仅是“纳税人权力和义务公告”中明确的权利,还包括作为企业法人或公民的其他权利,也包括“公告”中没有写明,但应是公认的纳税人权利,如税前扣除权、税额抵扣权、出口退税权等具体权利。在解副局长的报告中,用四个“坚决”来强调这个问题,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具有现实针对性;不是仅靠税务机关就能“坚决”避免或杜绝,纳税人也应知晓并密切“配合”――主张权利、行使权利。

2.持续推进依法行政

解副局长在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时期税务系统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规划,推进税收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税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制定税务行政裁量权裁量基准,深化第六轮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行政问责,抓好依法行政考核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近年来,我国税收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税收立法滞后、税收立法层次低也同样十分明显,《税收征管法》的修订迟迟未能完成,致使税收依法行政难以完全实现,作为我国主体税的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已近20年,“试点”固然稳妥、“公告”尽管及时,但也导致税收预期性、税收公平性等大打折扣。2012年7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12]65号),《指导意见》尽管对税收执法机关的行政裁量权进行了规范,但在税收执法中,税务行政裁量权的恰当运用仍是任重道远。

3.继续实施税制改革和结构性减税政策

解副局长在该部分提出:“扎实做好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继续落实好对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措施,深入研究落实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自主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就业再就业等税收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政策,决不允许随意调高税收定额。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收过头税、就是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观念,不能以税收收入任务紧张为由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上打折扣。”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是近两年唱得很响的重要举措,其出发点毋庸置疑,而且也有一定成效,但离人们的预期似乎还有很大距离。

首先是对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措施。2011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几项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但不同政策对“小”的界定不一。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的工信部联企[2011]300号文件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种类型,它根据行业、按其从业人员或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等指标作为划分标准。解副局长报告中的“小型微型企业”(简称“小微企业”)应该是四部委的称呼,而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小型微利企业”并不等同于“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法中的“小型微利企业”另有划分标准,而且,即使符合税法中的“小型微利企业”的划分标准,如果其会计核算和管理不符合税法要求,未被认定为查账征收(据实征收)方式,企业还是不能享受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低税率);而在实务中,大多数“小型微利企业”都是核定征收,也就是说,真正亏损的“小型微利企业”也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是有违所得税计税原理的。由此可见,对大多数小型微利企业来说,现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是口惠而实不至,是画饼充饥。再看落实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政策,正如“报告”所言,它仅适用于个体工商户,而不是小型和微型企业。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整体上看,当前经济发展呈现“筑底趋稳”的基本态势,但这种态势仍不稳定、经济下行压力依存,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如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等等,未见明显缓解。同时,又出现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就业形势波动、出口回落等苗头,要引起密切关注。为促进经济走势趋稳基础形成和巩固,宏观调控仍需要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市场运行基本特点

(一)流通规模继续保持适度增长,增幅略有回落

据初步统计核算,1—7月份,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1.4%,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98.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两个主要指标走势,延续上月缓中趋稳基本特点,但趋稳态势仍不稳固。

(二)市场价格延续下跌走势,跌幅收窄

从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来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该指数自4月份以来持续回落,7月份已回落到41.0%,是2009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呈逐月收窄之势,本月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降幅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从市场来看,受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7月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延续5月份以来的下行走势,但跌幅较6月明显收窄。当月环比下降1.9%,降幅较6月收窄0.6个百分点;1—7月份,生产资料市场综合平均价格同比下降4.4%,比年初略微上涨0.3%。

从监测的大类品种看,除黑色金属、原煤、建材三类生产资料降幅有所扩大外,其它大类生产资料价格或降幅收窄或实现环比回升,其中,有色金属、成品油和机电设备降幅收窄,化工产品、汽车呈现环比回升。

(三)经济仍处于筑底过程,但结构优化

整体上看,我国经济仍处在筑底过程之中,但经济结构表现出持续向好转变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活力增强,微观经济基础逐步转好。小型企业PMI继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以后,本月又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48.1%。中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回升,表明前期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同时也预示着后期经济趋稳甚或回升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是经济结构继续向好转变。制造业PMI数据表明,从结构上来看,基础原材料行业下降,但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基础原材料行业,PMI指数明显低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保持高位平稳,持续多月保持在55%左右;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呈明显上升态势。

二、下半年走势基本预测

从下半年走势看,既面临有利条件,也具有不确定性因素。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处于筑底企稳、稳中向好的发展过程。

从有利条件看:

一是宏观调控进一步将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下半年经济工作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预计下半年视形势变化,仍会出台一些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加之上半年已出台的措施逐步发挥效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趋稳态势形成和巩固。

二是通胀压力缓解,为宏观调控政策预调微调留出了空间。从市场来看,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生活消费品价格涨势显著回落。生产资料价格连续3个月下降,目前整体价位处在相对较低水平。1—7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4.4%。生活消费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今年3月份以来,CPI涨幅逐月回落,7月份回落到1.8%。1—7月份,CPI涨势缩小到3.1%,在国家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之内。从外部来看,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缓解。海关总署的统计资料显示,上半年,生产资料进口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0.8%,较今年年初下降3.4%。从后期走势看,价格上涨动力不足。7月份,制造业PMI购进价格指数、非制造业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与收费价格指数均在50%以下,显示后期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在支持“小微”与“三农”实践中,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情况的支持模式。最常见的七种模式值得重视。

(一)“金融市场+银行”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了加快支持“小微”与“三农”工作转型步伐,实现特色化支持服务: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和银行的服务功能。做强金融市场和银行的支持业务,创新支持品牌。紧紧围绕所在地区的发展战略,贯彻国家的十二区规划,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制定向“小微”与“三农”倾斜的支持方案。以所在银行的总行为依托,提升服务能力。第二、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应完善总行、分行和支行的三级管理体制。提升协作能力,完善束约机制,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推进横贯式管理,强化纵向管理的穿透力。第三、要及时召开协调会议,掌控“小微”与“三农”的市场动态及政策导向,让政策措施与金融有效合作,提升业绩水平。

(二)“公司+基地+农户”的集中连片服务模式。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形势下,银行应探索集中连片式金融服务模式,为“小微”与“三农”实施服务。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适宜性。以服务“三农”为例,要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水土光照资源和地理气候环境,适合粮、林、果自然成熟,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二是对基地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建立粮、林、果产销档案,做到资料齐全,保存入库,为服务提供信息支持。三是签署备忘录。服务模式涉及到公司和基地,备忘录应与当地政府业务部门签署,便于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领导;同时备忘录中应明确提供资金支持的数量。四是银行要成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确保支持落到实处。

(三)“2+1”的辐射带动模式。立足“大农业”的实际,着力做好“小贷款”的文章。针对小额贷款适用于小农户,具有“小额、流动、分散”的特点,应实施整村推进、集中扶持策略,进村到户为农民服务。一是模式与特点。“2+1”的具体内容为“银行+村委会+农户”;显著特点是实施整村推进、集中扶持,具有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在支持范围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逐步实现由单一支持种养业为主,转向综合支持种养、加工、服务一体化产业;二是由支持简单耕种转向生产前、中、后资金配套服务;三是由支持种养业转向务工、经商等多元经济服务。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

(四)“链式快贷”融资服务模式。银行在支持“小微”与“三农”融资发展中,除了组建专业团队以外要开展“小微”与“三农”所需产品的设计、营销、风险防控和客户服务,还要实行“信贷工厂”运营,创造性地提出“链式快贷”模式运营。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众多企业的合作,由此形成供应、制造、分销、零售的产业链条。在这条产业链中,位于两端的多属小微型企业,资金、规模实力相对较弱。“链式快贷”阳光助力“小微”,产业链中经营稳定、信誉好的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小微企业作为合格的担保人,同时为适应小微企业资产薄弱的普遍特征,小微企业可采用应收账款、商业汇票质押或协议代偿等方式融资。“链式快贷”在“快”字上做文章,可现场进行贷款审批。最高500万元的贷款额度和最长5年的贷款期限能够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五)派驻“金融副职”服务模式。派驻金融副职模式是对派驻“科技副乡长”、“科技副区长”模式的借鉴。目的在于强化对“小微”与“三农”的支持力度,使支持落实到人头,使支持专职化、常态化、实效化。具体作法:一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对“小微”与“三农”的支持政策。银行应积极与所在地的农信社进行沟通。选派有经验的金融骨干到有关乡、区、镇挂任“金融副职”,进一步细化发展项目,明确具体支持措施,通过政府与银行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小微”与“三农”的发展实力。二要做好“挂职”试点。由银行推荐年轻的金融骨干担任“挂职”。主要职责是分管金融工作。工作中应把发展任务细化成具体项目,明确“金融副职”为抓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管理与业绩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把业绩与“挂职”人以后的使用结合在一起,激励“挂职人”努力工作。

(六)银企对接的支持模式。为了支持“小微”与“三农”快速发展,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应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定期召开对接会议,引导银信部门扎根地方“小微”与“三农”,履行支持“小微”与“三农”的社会责任,积极融入“支微”、“支农”行列,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信用状态好的“小微”与“三农”提供快捷信贷通道,全力助推发展。对一些返城的农民工,帮助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对有创业愿望的给予贷款支持。对下岗待业人员有愿意创业要求的给予金融贷款,支持创业就业。银企对接不仅对“小微”与“三农”予以支持,也支持了创业就业工程建设。

(七)银企直连的服务模式。银企直连是通过互联网或专线连接的方式,使企业的财务系统与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对接。企业可使用银企直连向对方付款的账号。银企直连对外付款业务的开展,避免了以往财务系统、网银系统两次指令录入的过程,缩短了付款时间,减少了签字盖章环节,简化了业务经办人付款手续。付款不再需要购买支票和支付异城划转汇费,预计年节省财务费用上万元。同时,杜绝了由于转款信息不符造成款项退回的现象,一举三得。

二、银行支持“小微”与“三农”的重点

理好关系能在千头万绪中抓住重点。重点常常涉及到整体和全局,影响到长远发展和未来前景。银行支持“小微”与“三农”也是这样。因此实施金融支持,要时刻注意抓好重点。此举目的在于保重点解难点,突破难题带动全局。在实际中要把握五个重点:支持“龙头”摆动“龙尾”,支持“支柱”稳定整体,支持战略巩固大局,支持创新加快发展,支持“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一)支持“龙头”摆动“龙尾”。“龙头”对“龙尾”具有带动和影响作用。金融支持“小微”与“三农”,要抓好龙头企业这个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要找准“三个点”。一是找准联动点。坚持与地方政府联动。要善于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积极与地方政府负责产业的经营部门进行合作,与龙头企业建立信贷业务关系。要注意在“小微”与“三农”中发现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二是找准切入点。以“造福一方”为金融支持的切入点,加大“小微”与“三农”的支持力度。要坚持“立足区镇,扶持龙头”的思路。充分发挥网点与资金的优势,加大“小微”与“三农”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扶持额度,支持“小微”与“三农”增加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增产、增收,引导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推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群众民生改善。三是找准带动点。我们扶持龙头企业的重要目的在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把信贷工作与支持产业化结合起来。把扶贫的重点转移到扶持产业化上来。支持产业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支持产业化是促进脱贫的良策。

(二)支持“支柱”稳定整体。整体的稳定关键在支柱。大厦的坚固在于有牢固的钢筋支柱作支撑。银行支持“小微”与“三农”要重点扶持好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小微”与“三农”的中坚力量,具有稳定整体、推动整体发展的能动力量。1、做好客户的精选。深入贯彻“用好人、选好户、把好度、严管理、勤催收”的理念,认真执行“控总量、调结构、增效益、防风险”的要求,落实名单制管理、信用评价和风险限额管理。实施动态管理,在完善信用评价的基础上,提升优良客户的比例,筛选出不同级别的客户名单,进行挂牌服务。对多年合作并且有支柱功能的产业客户优先支持。2、加快由“节点式”营销向“全产业链式营销”的转变步伐。银行支持支柱产业的重要环节是客户的营销。营销要注重区域性,围绕支柱产业的经济特点,做好特色园区产业的支持。提高准入标准,优先支持有实力的“小微”与“三农”,助力金融业务“上规模与调结构”同步进行,“快发展与控风险”同步推进。最终实现整体推进,银企共赢。

(三)支持战略,巩固大局。战略是军事术语,具有三层含义:1、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2、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全局的总方针,总计划;3、泛指一般工作或竞赛等活动中的方针、计划、安排、部署。我们这里讲的战略是指“小微”与“三农”的战略布局。银行支持经济战略布局的目的在于巩固经济的大局。一是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倾力支持。本着科学发展的理念,采取科学规划、政策宣传、银企对接、培植客户以及高端营销、重点营销、品牌营销、分组包片营销等方式,拓展中长期信贷业务。二是营造“钱等产品”的支持氛围。银行支持战略性经济要以备有充分的资金为基础。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经常打“白条”。“白条”实际就是欠条。农民卖了粮食拿不到钱,得到的却是欠条。小微企业卖出的产品换回的不是现金,也是“欠条”。这就形成了经济的恶性循环,助长了连环拖欠,阻碍经济的发展。支持经济战略的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银行支持“小微”与“三农”的战略经济、战略布局就要发挥资金的保障作用。银行支持战略经济不仅要拿出理财产品、而且应该拿出先进的理财方案, 为客户营造丰产丰收的喜悦和扩大生产的实力。

在贯彻党的十精神的热潮中,各地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银行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就是银行自己的战略,就是用实际行动落实的十精神。这对稳定大局,实现“稳中求进”的战略方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支持创新加快发展。党的十提出了“创新驱动”的战略。创新是“小微”与“三农”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靠创新,党的十报告指出“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银行业要响应十的伟大号召,支持“小微”与“三农”的创新,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1.银行要为“小微”与“三农”创新提供金融沃土。有一位企业的领导人曾经讲过“缺钱不缺技术、缺钱不缺创意”。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企业有创意和创新的决心与才智。关键是要有资金支持。银行要肩负起为“小微”与“三农”提供资金的责任。在放贷前要创新适合“小微”与“三农”需求的支持方案,确保支持事半功倍。

2.银行支持“小微”与“三农”创新不仅要投放资金,更要投入无形资本。这就是发动员工弘扬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才能拿出好的创新精品。创新精神的重要源泉是党的十奋斗目标。我们要鼓励员工在落实十精神中找准创新课题,找出创新方法,实施创新计划。

3.银行的领导者、领导机关要为支持“小微”与“三农”创新提供动力。这里讲的动力是精神鼓励和物质保障。

(五)支持“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本文讲的“丑小鸭”是指有发展潜力的小作坊和小农户。要尊重小作坊和小农户的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在当下创造精神就是创新战略,应该对战略思维给予战略助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支持小作坊与小农户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