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艺术与审美

电影艺术与审美

电影艺术与审美

电影艺术与审美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美学特征

电影集中了戏剧、人文、美术、舞蹈、文学、音乐、语言、自然等多种艺术或可以艺术化的因素,是人类艺术的精华。在众多艺术元素里,只有语言和音乐是观众必须通过听觉进行感受的。语言是基础,音乐则在表现电影艺术、渲染电影气氛、节奏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电影音乐及其艺术特点

顾名思义,电影音乐就是融入电影中的音乐,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与其他音乐体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它以电影内容为基础,包含可视信号。从电影的演变过程看,声音都是后期加入的元素,音乐也不例外。在有声电影出现的初期,由于音像制作水平较低,加入的音乐等声音元素反而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效果,因此更多的是在电影放映时,请钢琴师和小提琴师即兴伴奏。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音画合成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音乐在不影响电影内容和节奏的基础上,具有烘托电影情节、渲染电影气氛等方面的天然优势,由此电影音乐诞生了。

电影音乐的艺术特点就在于它是依附于电影的,除开主题歌与背景歌曲,电影音乐如果离开了电影本身,其属性就可能丧失全无而成为一般的音乐,甚至是噪声。可以说电影与电影音乐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前者是本质,是艺术结晶,是艺术和商业化的最终产物,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反映前者的内容,其主体必须符合前者的艺术展现需要,保证两者的风格统一。电影拍摄的基础是剧本,是场景描述,而不是音乐类型。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关系,其内容、结构、长度、语言类型和表达方式,是否完整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功能

传统上,审美依靠的是视觉。但是在电影中,由于观众同时会接收画面、音响和语言等多种艺术元素,因此在审美上,必须将三者集中置于电影背景中进行体悟和考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声音与画面相互融合。这是电影音乐区别其他音乐的最大特点。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如情绪感受、理性认识、思想升华等。因为人从电影画面上得到的是视觉上的美感,而只有音乐才能让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观众结合视觉和听觉信息,能对电影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画面与他们的情感互动,可以说音乐是艺术的粘合剂,也是催化剂。另外,电影音乐有时候的“纯洁性”,可以对电影叙事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进行补充;相反,音乐本身所具备的具体性和明确性也可以从画面得到补充,两者达到高度统一,审美特征有机结合。(2)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的存在,或反映主人公心情,烘托影片气氛,控制影片节奏等。总之,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如在反应主人公内心情感时,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最直接的喜怒哀乐,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又如,电影逐渐走向高潮时,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保证音画一致。

三、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功能

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内容必然为电影服务的,因此它具有较为特殊的艺术功能,如渲染背景、烘托气氛、调节观众情绪及给予观众更强烈的艺术冲击等。

1币衾质惴⒌缬爸魅斯的情感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还有一些电影本身就因为音乐的抒情功能而闻名于世,典型如《阿育王》《音乐之声》《魂断蓝桥》《飘》等,它们因为优美的电影音乐,使得其本身有了更丰富的情感色彩,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也更为鲜明。如《梅兰芳》电影中,梅兰芳第一次见到孟晓东的那种惊喜,但又必须掩饰的内心情感,孟晓东对梅兰芳的爱慕以及适度释放的情感,都通过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电影音乐《乡村骑士》序曲就会响起,优美舒缓的旋律再配上慢镜头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少男的初恋感觉。还有如《泰坦尼克号》,每当男女主人公靠近时,《my heart will go on》背景音乐刻画了一种非常浪漫的气氛,这种音乐带给观众的印象,可远远超过男女主人公关于爱情的对话。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也有一段激情、但又悲伤的音乐,描述的是钢七连解散之后连队出去打靶的场景,大雨磅礴,音乐骤然响起,钢七连被解散的悲伤之感油然而生,此时战友之情,“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深入每个观众的心。总之,画面与音乐的准确结合,不仅使得音乐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关键的是它传递了主人公的某种情感,如音乐音高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经历,低沉的音乐刻画气氛沉默的场景等。

2币衾咒秩镜缬捌氛

不同类型的电影有不同类型的音乐、剧本和演员的演技是好电影的基础,音乐则给好电影配上华丽的外装。优秀的电影或有深刻的内涵,或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或两者兼而有之。可以想象《金刚》如果没有气势磅礴的音乐,即便金刚最后矗立在高楼顶端也不会震撼观众的心灵;同样,《魔界》三部曲,其背景音乐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舒缓有致,对电影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其他优秀的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角斗士》《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等莫不如此。好的音乐背景可以给观众强大的心理压力,或心理暗示,或心理期望,这使得观众更加容易陶醉于电影本身。如果说无声电影时代,电影靠肢体语言,观众靠理解和想象来达成艺术交流的话,有声电影时代声音则成为双边沟通的桥梁,电影通过声音直接抵达观众的心灵深处,这是观众的需要,也是电影本身的需要。

电影音乐渲染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民族或地方色彩等。如《美国往事》中的背景音乐就渲染了20世纪初纽约的街头气息,繁荣且繁杂;《教父》根据不同的场景,其背景音乐渲染了不同的气氛,有婚礼的喜庆、黑帮交火的局促紧张等。又如典型的描写印度的电影《纽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阿育王》《未知死亡》以音乐表明这是一个具有印度特色的电影,其主人公的服装、肤色、建筑等无不彰显着印度风格,而且这种风格不需要通过介绍或其他语言提示或暗示。音乐渲染气氛比较明显的是恐怖片、惊悚片,这些电影一旦脱离音乐,其恐怖和惊秫就无从谈起,如《变种蛇患》,船员好奇地打开装异种蛇的罐子,当蛇蹦出时,音乐骤然响起,又骤然无声,配合蛇的运动轨迹,对观众造成极为强烈的冲击,“恐怖”与“惊悚”感油然而生。

3币衾至贯和推动电影剧情

电影艺术的展现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交代清楚,但是音乐是不占空间的。另外电影都是通过后期制作,剪辑而成的,在连贯上必然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展现,音乐则可以承担这种功能。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锦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联起来,这就是音乐的连贯作用。如《花样年华》,电影中不断出现带有拉丁风格的主题音乐将影片的节奏以及人物的心理把握非常到位。还有电视剧《越狱》,片头出现的富有节奏感和紧张感的音乐同样给予观众深刻的认知感;《24小时》中,也会不断重现时间的滴答声,让人感觉到时间的异常紧迫,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心。还有一些电影,通过唤起观众回忆的功能,将剧情前后连贯的也非常得体,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及日本故事片《砂器》。在《砂器》中,主人公从一个贫苦农民奋斗成为一个钢琴家,但是当他每次演奏《命运》时,伴随跌宕起伏的钢琴伴奏的画面都是主人公艰难童年生活的再现,音乐这种唤起回忆的功能将主人公的命运和画面的情景有机结合,使得观众对电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重复的悲伤音调不断重现,它既概括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又传达了电影创作者的拍摄意图。

音乐不仅连贯剧情,还具有推动剧情的作用。本质上是剧情决定了音乐,但是剧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必须借助音乐对其进行一定的暗示,或提示,促进电影剧情的进一步发展。电影的剧情,除了剧情片,传记片一般较为平淡、压抑,如《美国往事》《美国美人》《生死朗读》《阿甘正传》《美丽人生》等,别的电影则讲究平缓――逐步过渡到高潮,或高潮――平缓――高潮的节奏,这种抑扬顿挫之感,观众只通过画面是不能很好的体会的,因为画面本身没有所谓的抑扬顿挫,而一旦加入声音,通过音画结合,观众的理解再容易不过了。如电影《金刚》,前40分钟都是平淡的市井生活,金刚出现之前,音乐优雅,舒缓,透露出很温馨的背景,随后探险家乘船只向岛屿进发过程中遇上狂风暴雨,背景音乐变得局促、紧张,观众被深深地吸引。电影的真正高潮则体现在金刚出现之后,气势磅礴的音乐背景给予观众极大的心理压力,电影结束之后,音乐回归平缓,观众缓过神,回味无穷。

四、结语

电影音乐的作用是多样的,除了本文所介绍的抒发主人公情感、渲染电影气氛、连贯和推动剧情作用,还有提高电影的艺术品味、唤起观众记忆等作用。电影音乐依附于电影本身,通过声画结合,观众对电影会有更深刻的、更立体的认知。它不同于其他音乐是因为它是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影片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营造更丰富、更生动、更真实的电影情节,大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克,卢冰.浅谈电影音乐美学[J].电影文学,2008(09).

[2] 张爱民.论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能[J].电影文学,2008(13).

电影艺术与审美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审美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39-03

一、电影艺术的内涵及优势

(一)电影艺术的内涵

1.电影艺术的含义

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说明银幕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19世纪诞生的电影艺术是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它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只是被看作低级游乐场里的文化形式,并且没有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艺术已经逐步走向人类生活,成为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影艺术融合艺术性与商品性两种属性于一体。电影艺术形式因人的生命需求和审美满足而诞生,并在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存在和发展。同时,人们对电影艺术的欣赏需要通过商品交易得以完成,电影艺术在服务人们的过程中也就展现了它的商品性。

电影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不同的电影艺术流派。从类型角度看,有重视故事情节完整性、强调人物性格刻画的故事片;有通过各种美术制作和技术手段的美术片;也有对特定历史或政治事件进行报道的纪录片等等。于这些分类之外又包括很多其他片种,如故事片包含悲剧片、情感片、谍战片、恐怖片等;美术片包含艺术动画片、木偶片等等;纪录片包含文献历史片、新闻传播片、传记纪录片等等。从流派角度看来,包含着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等等。电影艺术因其包括文学、戏剧、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所以它也被称为综合艺术。

2.电影艺术的特点

电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而深受大众喜爱。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视听直觉性。电影艺术中既包含着声音,也包含着画面,这就集观赏者的视觉和听觉于一体,通过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让现实生活重新展现,传播真实信息,使影视接受者能够直观地从视听形象中得到切实的体验和经历;其次是高度综合性。电影艺术是对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材料的整合,并将它们合理地统一在自己的形态之中,令其在画面的运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电影艺术还分为多种类别,例如情感片、谍战片、恐怖片、惊悚片等,为各类故事题材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质料;第三是传播的大众性。电影艺术产生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迎合大众的口味,并以娱乐大众为宗旨。因而电影艺术就必须是面对世俗生活的艺术,并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大范围地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文化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电影艺术的优势

1.电影在直观欣赏上的优势

首先,作为审美的欣赏对象,电影艺术运用声音、色彩、画面、蒙太奇等方式作为表现手法,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段将艺术还原为现实生活,使其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样的表现方式更加贴近市民生活,因而也就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感染力。

其次,电影艺术集人们的听觉、视觉于一体――这是绘画、雕塑和舞蹈等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与电视剧相比,电影艺术具有故事情节紧凑、影片时间短等优势,可以使大学生一次性地了解整个故事,而电视剧面临着需要观众等待更新、故事发展缓慢等缺陷。

同时,电影艺术具有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电影艺术能使他们在简单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教育,达到缓解压力、消磨时间等目的,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排斥感。

2.电影艺术兼具娱乐功能和审美价值

电影欣赏作为一种大众日常的精神消费而存在,以其较强的娱乐性著称,能够让观众仿佛身处美好轻松的审美环境,并在其中缓解压力、释放紧张情绪。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易受到大众的青睐。大学生在电影欣赏受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此,大学生电影节的迅速推广以及其被广泛认可足以证明这一点。正是因为电影艺术受到大学生如此的热爱与欢迎,所以它就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其对大学生审美观产生的影响。

在电影艺术的审美娱乐方式中,娱乐是一种重要的调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讲究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和。如情节的奇巧和悬念,场面的豪华,明星的演技和魅力、歌舞的优美服装的新潮时髦等等,它们使观影过程中陷入一种“幻觉”,从幻象中获得一个丰富多采地审美体验;第二是追求知觉愉悦或心理认同。人们在欣赏电影艺术过程中,会得到精神上补偿,或是潜在压抑情绪的宣泄。当然,这种补偿和宣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宣泄补偿带有社会意蕴,这就意味着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因此电影艺术的基点往往要与观众的传统意识和民族情感相吻合,这样才能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

二、审美观的内涵

(一)审美观的含义

审美观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人生)进行的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的集中体现,是人们随着经验阅历的丰富而形成对美的感悟和评价。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审美观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

审美观形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受到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作为审美观的特征存在于审美的现实维度中。

(二)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审美主体,在年龄上意义上,已经处于具有基本成熟生理机能的青年期,认识上已走进更深层次,知识面更加宽阔,思维方式也得到有机的完善。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强烈的独立意识,并相对稳定的审美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得出大学生审美观的特点具体如下。

首先,大学生审美的功利性、娱乐性更加突出。情感是审美观中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愉悦是审美感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调查问卷显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信仰”之类的词遥不可及,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游戏人生、休闲风气和唯美时尚,最重要的是满足自身娱乐的需求。因此,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卡通漫画、FLASH动画、追星等形式是大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的首选。

其次,大学生的审美活动更加直观。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人们的审美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而审美对象应该具备生动直观的形象性。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最新出现的直观性强、浅显直白的音乐、图片、图像――这类形象简单、直观、新颖,因而更加受到大学生追捧和欢迎。如:新出炉的明星、流行音乐榜上的歌曲、爆炸性的娱乐新闻等等。

三、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积极影响

(一)电影艺术对大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如果没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趋于完美的特技效果。电影的造型艺术、空间表现、特技效果、意境处理以及画面的动态美和意境美,均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为多种感觉的融合。在信息量上,电影艺术的影像涵盖了各种各样范畴的信息流。在空间的层面上,它把音乐、文学、戏剧以及舞蹈有机地整合在同一场景中,赋予时间领域一种空间化的呈现效果;在时间的层面上,它把雕塑、绘画和建筑融入同一套程序中,又使得空间艺术具有了时间的展现力。

在电影的赏析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宏大的场景、动听的音乐以及感的对白――这些元素的加入使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大学生可以从故事中体验其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进而获得情感的本能性感动,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电影艺术有助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以情感人,使大学生在娱乐中接受影片传达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往往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理想和目标发生深刻的变化,促进他们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发展,使大学生向美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影艺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艺术美也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向上的发展。

在这个读图时代里,电影艺术的视觉特点更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电影中演绎的经典艺术不仅让人沉醉,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大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电影艺术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影响――这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它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美化,向善的本性发展,他们就会自觉地以美的标准和行为来规范自己,使自己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并且,电影可以在银幕上构建出一个充满鲜明的艺术形象、画面组合的意境美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从而引导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求到审美的价值意义,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优秀电影作品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审美意识空间得到合理地、有机地、逻辑地重建,进一步达到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艺术效果,对广大学生的视觉审美价值观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四、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消极影响

(一)审美趣味的媚俗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其商业化的特征决定了电影艺术必须要倚重市场,通过媚俗的方式讨好大众以谋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当代电影制作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媚俗则确保了这一目标的如期实现。电影艺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常常会采取一种过于理想的方式表现现实,例如:华丽的服饰、豪华的游艇等,用一种大学生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来展现现实,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认知层面上描绘出了一幅幅梦幻般的图景。它一方面给人某些心理安慰――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因而更加陶醉于此;另一方面很容易让大学生混淆现实和梦境,以梦幻般的图景代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放任自己,且以不能自拔为乐趣。

由于电影艺术追求娱乐而一味媚俗化,幽默成了“搞笑”,悲哀成了“煽情”,感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培养出的审美趣味是媚俗化了的审美趣味,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甚大。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所喜欢的校园活动中,十佳歌手大赛和街舞大赛位居前两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相对于二者来说更加高雅、艺术成分更高的交响音乐会、话剧以及艺术作品展等却很少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对美感的偏执以及肆意的放纵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对艺术审美标准的建立,使他们无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的建立,同时也破坏了大学校园里健康的学习氛围。

(二)审美观念的消费性

在当今时代,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消费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例如:它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消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的对象和创造利益的手段。电影自身所带有的商业性决定它以消费为主,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电影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包含着色情和暴力等片段,从而使精神生产商业化,艺术纯粹成为一种消费品。

通过大众传媒,电影对大学生审美观念渗透了消费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已经被华丽的服饰、漂亮的外表、奢侈品的使用所充斥,而变得极端表象了。同时,传媒通过“炒作”和无所不在的广告使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大学生的心中。使当代大学生逐渐地适应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渐渐养成在审美中通过消费来彰显、炫耀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大众的习惯,同时,也使大学生把该类消费看作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从而导致享乐消费行为的盛行,助长了炫耀消费的恶习。

由此可见,虽然电影艺术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但由于它自身无法规避的商业性,导致了大学生审美能力弱化、审美趣味低俗化以及带来了审美观念的消费性,但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实践的增多,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提升,审美观也会越来越健康,一定会成为创造美的人。

五、结论

本文在明确了电影艺术与审美的理论含义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心理功能方面,电影艺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大学生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使大学生得到赏心怡神的艺术美和精神上的满足。优秀的电影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学到人生的道理,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电影艺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如会导致审美趣味的媚俗化,审美能力的弱化以及增加审美的消费性和盲目性。但随着学校审美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实践的增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定会得到提升,审美观也会越来越健康,一定会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彬.当代青年审美倾向调查及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马顺生.审美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贵州大学报:艺术版,2004(4).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宏球.影视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沈卫星,李晓枫,云德.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电影艺术与审美范文第3篇

首先是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电影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当然同时它也是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电影审美现象只能根据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来确定。

而电影审美接受只有在与电影艺术接受的区分中才能更明确地加以确定。这又涉及到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电影审美接受可以界定为对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比较顺利、而且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电影艺术接受可以界定为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专业工作者却特别敏感的因素的带有探索性的职业性接受。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美接受不同于电影艺术接受。但必须说明的是,电影艺术接受可以转化为电影审美接受。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电影作品(一部或一批)进行美学分析。对电影作品作美学分析,不同于对电影作品作艺术分析。这种不同主要是着眼点的不同。其次是所针对的电影作品的断层不同。艺术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更严格地说,电影审美形态)这一既成事实的形成规律,或者说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分析与运用。因此,美学分析比艺术分析更关心电影作品作为整体的复杂构成。在对电影作品的美学分析中,电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构成物,而是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级表意生成系统。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系统性分析。在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才能形成。

电影艺术与审美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电影;媒介;审美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3G手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网络传媒的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逐渐成为视像艺术的重要艺术形式。2010年下半年以来,《一触即发》《看球记》《66号公路》等微电影,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掀起了微电影热潮,至今微电影依然方兴未艾,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表征。将微电影研究纳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之中,能够为微电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广阔的视角。

一、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与微电影的兴起

“审美文化”的概念最早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中已有涉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成为描述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文化是与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传媒相联系的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审美特点的文化。”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审美文化的发展受惠于特定时代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从口传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以至数字媒介的发展,都影响着审美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审美文化日益与媒介的发展相关联。“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②可以看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双重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入当代社会以来,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被以网络、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所超越,数字媒介已成为媒介变革的核心形态。数字媒介引领着时代潮流,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面貌和心理状态,成为当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媒介,进而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发展。数字媒介推动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态和内涵。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以数字电影、动画、FLASH,DV、网络媒体,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微电影正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数字媒体艺术样式。微电影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 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微电影正是在当代审美文化的数字媒介土壤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艺术样式。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兴形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微电影作为当代视像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宠儿,在当代大众审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借助广告式微电影将消费者的眼球吸引到自己的品牌和商品上,另一方面,由于创作上的便利性,作为草根的大众也可以拿起手中的数字媒体,借助微电影去展示自我,再加上知名影视创作群体的高水准大制作的微电影,一起带来了微电影的发展与兴盛。从早期的广告式微电影到如今的追求艺术表达的电影式微电影,微电影从类型到创作水平都取得了飞速进步,尽管如此,微电影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价值表达过于直白,商业意味过浓、整体艺术水准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二、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微电影

(一)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的探讨,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其中,许宁指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走向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即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③这一观点认为,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中出现了审美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两大趋势。审美的生活化意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审美和非审美的界限消失,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个体化。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生活被提高为审美。当代美学开始冲破以往审美与生活隔离的局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当代艺术大量的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艺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会因为网络媒介的传播而走入大众的视野,近两年家庭伦理剧与穿越剧的走红离不开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

作为新兴事物的微电影,之所以成为当下广受关注的艺术形式,也离不开数字媒介的作用,上文中已经指出,微电影是数字媒介发展的产物,而微电影走入大众的视野,也是借助数字媒介的发展。一方面,微电影的主题选择有很大的包容性,家庭亲情伦理,友情、励志、爱情、科幻、商业等诸多主题都可以被创作者纳入作品之中,受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去选择观看;另一方面,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对普通大众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微电影让草根也可以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拿起拍摄工具就可以,不需要太严格的美学和技术训练;再者微电影因为其篇幅短小精悍而具有传播的便捷性,借助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可以随时被大众点播和观看,这一点比起大制作的电影来说无疑是具有传播上的优势;从2010年诉诸亲情的《父亲》与青春缅怀电影《老男孩》在网络上走红,到2011年校园励志剧《青春期》的25亿播放量都是最好的例证。微电影这一艺术样式就这样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消弭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实现了生活和审美的同一化。

(二)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娱乐性、感官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元化、娱乐性与感官化的特征,进入当代社会以来,随着经济转型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当代审美观念日益多元化,当代文化的丰富内容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审美选择,向人们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精神世界,大众的审美趣味具有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人们可以接受文学、音乐等传统审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也可以接受娱乐性、休闲性、流行性、快餐化的当代审美文化。前些年网络文学的流行与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不无关系,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学借助网络的翅膀走向了流行化、快餐化、娱乐化的道路。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实现了媒介的互动,再次带来了网络文学的新发展。又因为当代审美文化具有生活与审美同一化的特征,使得当代审美文化出现了生活化倾向,人们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轻松愉快, 于是感性享受的绝对化、生活的流行化趋势,以至大众审美文化有缩减为纯粹的供消遣娱乐的文化。诸如卡拉OK、MTV、广告、网络游戏等的流行正是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表现。

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也与当代审美文化多元化不无联系。一方面,多元社会提供了微电影创作所需的条件,多元化观点、多样化形式、个性化表达正是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源泉。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碎片化日益明显,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出现,微时代已经到来,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大众没有整块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利用零散的、碎片的时间来消解生活的压力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而微电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符合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微电影播放平台主要是新媒体,如电脑、3G手机等,由于电脑和手机体积较小,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适合在流动状态播放,如在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播放,这就使影片有可能随时随地播放,扩大了受众范围;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接触到网络媒体,对微电影的获取、接收、观看都变得更加容易。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微电影是碎片化生活方式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产物,符合大众审美心理需求,理应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电影的出现也是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重要表现。当前正处于网络时代,娱乐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追求休闲、渴望娱乐成为当下人们解除压力的最佳方式,微电影适应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通过看“微电影”所能获得的精神启迪与情感愉悦或许并不少于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微电影表达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亲情伦理、奋斗励志、科幻想象、时尚潮流,商业文化,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表达对象,受众在碎片化的审美中通过影像的观看可以获得更多的感官化体验。例如爱奇艺出品的系列微电影《城市映像2012》以美丽、自然、奋斗、幸福、关爱等为关键词,力求探寻城市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洞察社会万象与城市情感故事。《阿布》作为开篇,借助一对父子的故事,探讨了都市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问题,三星Galaxy SIII手机的功能也在影片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片中城市中的父亲与热爱雨林的儿子经过一系列的曲折,消除情感上的隔阂,由于语言无法表达出彼此内心的最真实感受,最终父子两人借助各自的三星Galaxy SIII手机,通过即时无限传输的方式实现了双方所珍视的影像记录的共享,该片通过巧妙的创意,将故事赋予品牌,实现了品牌理念与观众情感的深度沟通。

在以商品广告为主制作的微电影当中,文化的符号化、感官化更加明显,影视明星、商业名人、文化名人成为拍摄的重点,他们作为大众文化的引领者,在微电影广告中通过他们的演绎,商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实现了符号化、感官化,这种演绎方式因为其强烈的新奇性和故事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更佳的传播效果。例如2013年奥迪Q3上市之际推出的微电影《双城记》,由著名导演陈国辉执导,由angelababy和余文乐共同出演,余文乐在片中扮演一个画室主人,他也喜欢坐热气球去飞行,Angelababy则扮演一名暂休假的编辑,在无意间相互关注以及相识之后,Q3成为他们最后的定情信物。 该影片展现了当代都市年轻人追求真实自我,用积极主动的方式重塑潮流的生活态度。将品牌理念与故事内涵紧密结合,并借助明星效应达到品牌传播目的。

三、结 语

微电影是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产物,适应了当代审美与生活同一化的趋势,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特征,如何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推动微电影的发展,加强当代审美文化与微电影之间的互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注释:

① 王建疆:《审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②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③ 许宁:《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李进书.微电影:媒介文化的新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电影艺术与审美范文第5篇

一、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与微电影的兴起

“审美文化”的概念最早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中已有涉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成为描述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文化是与特定时代政治、经济、科技、传媒相联系的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审美特点的文化。”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审美文化的发展受惠于特定时代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从口传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以至数字媒介的发展,都影响着审美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审美文化日益与媒介的发展相关联。“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②可以看出,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双重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入当代社会以来,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被以网络、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所超越,数字媒介已成为媒介变革的核心形态。数字媒介引领着时代潮流,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面貌和心理状态,成为当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媒介,进而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发展。数字媒介推动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态和内涵。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以数字电影、动画、FLASH,DV、网络媒体,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微电影正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数字媒体艺术样式。微电影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 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 微电影正是在当代审美文化的数字媒介土壤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艺术样式。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兴形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微电影作为当代视像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宠儿,在当代大众审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借助广告式微电影将消费者的眼球吸引到自己的品牌和商品上,另一方面,由于创作上的便利性,作为草根的大众也可以拿起手中的数字媒体,借助微电影去展示自我,再加上知名影视创作群体的高水准大制作的微电影,一起带来了微电影的发展与兴盛。从早期的广告式微电影到如今的追求艺术表达的电影式微电影,微电影从类型到创作水平都取得了飞速进步,尽管如此,微电影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价值表达过于直白,商业意味过浓、整体艺术水准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二、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微电影

(一)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的探讨,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其中,许宁指出:“当代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走向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即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③这一观点认为,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中出现了审美的生活化与生活的审美化两大趋势。审美的生活化意为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弭,审美和非审美的界限消失,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个体化。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生活被提高为审美。当代美学开始冲破以往审美与生活隔离的局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当代艺术大量的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艺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会因为网络媒介的传播而走入大众的视野,近两年家庭伦理剧与穿越剧的走红离不开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

作为新兴事物的微电影,之所以成为当下广受关注的艺术形式,也离不开数字媒介的作用,上文中已经指出,微电影是数字媒介发展的产物,而微电影走入大众的视野,也是借助数字媒介的发展。一方面,微电影的主题选择有很大的包容性,家庭亲情伦理,友情、励志、爱情、科幻、商业等诸多主题都可以被创作者纳入作品之中,受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去选择观看;另一方面,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对普通大众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微电影让草根也可以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拿起拍摄工具就可以,不需要太严格的美学和技术训练;再者微电影因为其篇幅短小精悍而具有传播的便捷性,借助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可以随时被大众点播和观看,这一点比起大制作的电影来说无疑是具有传播上的优势;从2010年诉诸亲情的《父亲》与青春缅怀电影《老男孩》在网络上走红,到2011年校园励志剧《青春期》的25亿播放量都是最好的例证。微电影这一艺术样式就这样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消弭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实现了生活和审美的同一化。

(二)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娱乐性、感官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元化、娱乐性与感官化的特征,进入当代社会以来,随着经济转型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当代审美观念日益多元化,当代文化的丰富内容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审美选择,向人们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精神世界,大众的审美趣味具有广泛性和多种选择性。人们可以接受文学、音乐等传统审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也可以接受娱乐性、休闲性、流行性、快餐化的当代审美文化。前些年网络文学的流行与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不无关系,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学借助网络的翅膀走向了流行化、快餐化、娱乐 化的道路。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实现了媒介的互动,再次带来了网络文学的新发展。又因为当代审美文化具有生活与审美同一化的特征,使得当代审美文化出现了生活化倾向,人们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轻松愉快, 于是感性享受的绝对化、生活的流行化趋势,以至大众审美文化有缩减为纯粹的供消遣娱乐的文化。诸如卡拉OK、MTV、广告、网络游戏等的流行正是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表现。

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也与当代审美文化多元化不无联系。一方面,多元社会提供了微电影创作所需的条件,多元化观点、多样化形式、个性化表达正是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源泉。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们的生活碎片化日益明显,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出现,微时代已经到来,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大众没有整块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利用零散的、碎片的时间来消解生活的压力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而微电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符合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微电影播放平台主要是新媒体,如电脑、3G手机等,由于电脑和手机体积较小,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适合在流动状态播放,如在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播放,这就使影片有可能随时随地播放,扩大了受众范围;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接触到网络媒体,对微电影的获取、接收、观看都变得更加容易。通过“微电影”的艺术表现方式,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微电影是碎片化生活方式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产物,符合大众审美心理需求,理应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电影的出现也是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重要表现。当前正处于网络时代,娱乐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追求休闲、渴望娱乐成为当下人们解除压力的最佳方式,微电影适应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通过看“微电影”所能获得的精神启迪与情感愉悦或许并不少于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微电影表达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亲情伦理、奋斗励志、科幻想象、时尚潮流,商业文化,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表达对象,受众在碎片化的审美中通过影像的观看可以获得更多的感官化体验。例如爱奇艺出品的系列微电影《城市映像2012》以美丽、自然、奋斗、幸福、关爱等为关键词,力求探寻城市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洞察社会万象与城市情感故事。《阿布》作为开篇,借助一对父子的故事,探讨了都市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问题,三星Galaxy SIII手机的功能也在影片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片中城市中的父亲与热爱雨林的儿子经过一系列的曲折,消除情感上的隔阂,由于语言无法表达出彼此内心的最真实感受,最终父子两人借助各自的三星Galaxy SIII手机,通过即时无限传输的方式实现了双方所珍视的影像记录的共享,该片通过巧妙的创意,将故事赋予品牌,实现了品牌理念与观众情感的深度沟通。

在以商品广告为主制作的微电影当中,文化的符号化、感官化更加明显,影视明星、商业名人、文化名人成为拍摄的重点,他们作为大众文化的引领者,在微电影广告中通过他们的演绎,商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实现了符号化、感官化,这种演绎方式因为其强烈的新奇性和故事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更佳的传播效果。例如2013年奥迪Q3上市之际推出的微电影《双城记》,由著名导演陈国辉执导,由angelababy和余文乐共同出演,余文乐在片中扮演一个画室主人,他也喜欢坐热气球去飞行,Angelababy则扮演一名暂休假的编辑,在无意间相互关注以及相识之后,Q3成为他们最后的定情信物。 该影片展现了当代都市年轻人追求真实自我,用积极主动的方式重塑潮流的生活态度。将品牌理念与故事内涵紧密结合,并借助明星效应达到品牌传播目的。

三、结 语

微电影是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产物,适应了当代审美与生活同一化的趋势,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审美文化娱乐化、感官化的特征,如何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推动微电影的发展,加强当代审美文化与微电影之间的互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注释:

① 王建疆:《审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②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论纲》,《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③ 许宁:《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李进书.微电影:媒介文化的新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