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下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明确主要任务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3)建立德育的目标体系、德育的网络体系、“三结合”的德育育人体系。

(4)加强学校乡村少年宫建设等工作。

二、坚持德育首位

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将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落实德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党组织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党、团、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三、以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文环境

1.以“组建学生会机构”为载体,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德育干部的培训学习,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教育局将在四月份举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十一月份组织小学主题班会活动竟赛。

2.以“三自德育”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将校本“三自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德育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逐步开发出德育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特色学校打造的助力器。

3.以“打造三自育人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三自育人”校园文化特色。二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全面发展、个性彰显的人才成长氛围,积极推进“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思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设条件。三是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做好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的作用。

四、以德育网络体系、“三结合”德育育人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德育工作健康开展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德育 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差距大,因此,德育工作难度大,如何做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改革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重振思想教育的权威,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入的功能,是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广大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更是学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一、树立现代德育观

树立现代德育观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首先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其核心是形成以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思想,以科学的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以德治校,以德育人。

一是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要从过去封闭的德育观向现代开放式的德育观转变。面对信息时代,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时代走向了一个日益开放的大社会环境之中。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教育,还有网络信息教育。多种教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的急增等等,所有这些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圈,而直面社会的各种变革。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学校德育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是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要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一味要求学生按着老师的愿望“健康”成长,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在当今复杂开放的信息社会中,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选择高尚的道德和健康人生的道路,因此,德育工作要树立发展型德育观,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相一致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具备现代人应有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物质文化建设,为推进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证与硬件基础。新时期的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着力从非物质层面打造学校的文化软件营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同时绝不能忽视和削弱学校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为搞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功能,科学把握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改进和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力促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相协调,充分发挥学校物质文化设施的各项功能,从而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主要着力学校文化外显层面的打造,构建能充分凸显学校精神文化内蕴的完善的物质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下述几方面。

1.学校的地理环境。学校的主要职能是育人,而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劣与教育效果的发挥直接相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址也就是学校地理环境的选择,比如中国古代的几大书院都设在山青水秀之处,很多国外大学特意建在远立市井喧嚣的偏僻小镇或城市郊区。

当代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在考量学校地理环境时,虽不必非得选择一个“世外桃源”之所,但在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历史位置与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谋划良好的学校地理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地理环境建设主要抓两点,一是选择适宜的自然环境,二是建构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选择要综合考量生活、交通、水源等各方面因素,人文环境主要是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祛除学校周边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如制止“两室三厅”、校外零食摊点过于靠近学校设置等。

2.学校的规划与布局。学校的规划与布局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体现着学校的外在形象和整体风貌,也最终体现着环境育人的宗旨。学校的规划与布局从大的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分布,如把整个学校规划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体闭区、行政办公区等几大区域,各区域既要相对独立,功能各异,又要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从细节上看,学校的规划与布局,还体现在周密考虑各类建筑设施的组合与配置、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配合、空间的疏密有致等各方面。

3.学校的建筑与设施。学校建筑主要指各类立面楼宇和附属建筑物,学校设施的种类很多,包括教学、活动、办公、宣传、后勤等各方面使用的桌、椅、门、窗、台、栏、阶、池、灯、扇、机器、线路、广播、音响等设施。学校的建筑和设施是学校物质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建筑和设施作为人设计建造的产品,其实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技术和艺术、形式和内容、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多元整合”,里面包含着一系列潜隐的教育信息。因此,构建具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建筑和学校设施,一定要从空间布局、功能组合、材料质地、造型、颜色、光感、触感、视听等各方面精心规划设计,力求传达出学校的品位、追求和价值,最大化地起到熏陶、感染、激励和教育人的作用。

4.学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学校自然景观,指学校的地面、墙面、池水、树木、草坪等富含自然界气息的景观。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改造旧的自然景观还是创建新的自然景观,都要从有利教育的角度,根据自然景观的形、神,赋予它们一定的文化寓意;对原有自然景观,一方面要按照规划愿景的要求,对与学校整体文化风格不协调的地方予以删削和改造,基本协调或完全协调的地方要保留并维护好。学校人文景观,指为着开展某方面教育而专门设计建造的景观,如文化墙、文化走廊、名人雕塑、诗文碑、读书角、升旗台等,此类人文景观由于文化气息浓厚,针对性强,能对师生产生直观的教育和感染。

5.其余小型的或辅助型的物质文化建设。如学校的小型标志系统即校徽、校旗、桌旗、师生服饰、师生胸牌、门牌、楼宇标志、学校信封、公文用纸等的设计制作,校园路灯和路标的设计建造,标语口号的镌刻悬挂等等,这些方面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应有内容,也要充分体现学校的理念、规范和价值标准,精心设计、规划和建设好。

三、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开放性

德育目标层次性、开放性是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新课改下德育工作不能脱离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不能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规律,构建既符合时展要求,又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是针对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德育目标。随着时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发生新变化,那么学校的德育目标也随之发展变化。针对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德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把优良的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学校可抓住这个契机,把航天精神作为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

二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确立德育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阶段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分层次德育目标。如:

1—2年级阶段:根据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的特点,确定德育目标为:以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以“如何做一个小学生”教育为核心,逐步教给生活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班级、初步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

3—4年级阶段:以进行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能自觉地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知道国家有法律,学校有纪律,要遵纪守法。

5—6年级阶段: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教育学生心中有祖国、有人民、有集体、有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判断是非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浅显的政治法律常识教育,加强动机、情感、意志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9年级阶段: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青春期教育和良好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针对学生道德差异实际确立德育目标。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道德的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道德的差异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如自制力差的学生就要加强规范教育、纪律教育。对于集体观念淡薄的学生要重点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结合新课改。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

突出德育内容的整合性是新课改下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改下只有实施“国本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德育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也更易取得德育实效。因此,德育工作要不断拓宽德育领域,注重三类课程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的德育资源,调整、充实、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内容,并做好德育内容的整合,实现德育内容特色化、生活化、系统化、整合化。

一是寓德育内容于国本课程各科教学之中。要使各学科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特点为突现德育目标服务。

二是寓德育内容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挖掘地域教育资源,以学生为本,从当地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是寓德育内容于校本课程中。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将教育内容与学校的、地域的乃至社会的具体背景相联系,充实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如我们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筛选和组合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并鲜明具体地呈现在教学楼近500米的长廊上,以警示、引导、重塑师生的行为。

五、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

科学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改革应努力探索和构建德育活动新模式,并使德育模式具有科学性,体现和符合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品德养成规律。

知:在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中获取德育知识。即:通过政治、思品、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认识,强化学生的德育知识和德育教育。

情:在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即:通过一些主题明确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情感,一是开发传统节日、纪念日的德育价值,如利用“清明节”、“环境保护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二是利用主要历史人物或伟人的德育价值,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三是利用地域的、学校的德育资源,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意:在行为训练的德育实践中规范行为。印:通过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既注重学习宣传以明理。又注重训练践行成习惯,更注重内化素质塑美德。寓德育内容于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中,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结合此内容,可提出学生养德育能的“礼仪规范”等教育内容,注重品德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作风,塑造完美形象。

信: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树立理想信念。即: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信念。

行:在大社会德育环境中培养创新能力。即: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劳动,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成为健全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

六、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管理网络。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

突出德育合力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学校的德育观念是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成为一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完成育人的目标。

一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思想教育。首先,抓好德育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抓好德育好渠道作用——文化素质教育课;再次,抓好德育辅渠道作用——课外活动。

二是发挥家庭教育阵地的作用,注重合力效应。学校要坚持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与领导,学校与家长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环境;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

德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加强德育环境建设有利于高校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德育实践在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也日趋复杂。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开放性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的研究不仅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内涵及作用,来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作用

所谓德育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与因素的总和。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即是指高职院校育德所面对的,环绕在大学生周围,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与外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外界因素就是前文所界定的德育环境。德育环境对德育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环境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基础。

德育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环境既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又对德育活动的开展构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可以说环境是德育活动开展的一种客观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等于人的主观愿望,环境作为—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并在这种认识和改造中日渐获得自由,但现存的环境总是他们活动的出发点,他们认识和改造环境的活动都不可能超越环境提供的可能。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也就包含了要从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种环境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2、德育环境是影响德育工作决策的基本依据。

客观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德育活动中德育主客体的矛盾、客体思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德育的基本任务。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德育工作究竟以什么为中心任务、解决哪些突出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主要是根据当时环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环境对德育对象的影响确定的,即使是一些相对稳定的德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方法,也是环境以及环境与德育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一些共同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的反映。德育工作决策离不开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并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决策。

3、德育环境是影响德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环境是制约德育活动成效以及人才成长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人的主观努力对形成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优越的环境条件更有助于人才成长。从高校的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局势是否平稳缓和、国家是否兴旺发达、社会道德是否高尚,都会对其德育活动的成效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从高校的内部环境来看,德育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能否因势利导地利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正效应,抑制和改造不利的环境条件,同样是关系到办学质量以及德育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群体压力、个体心理氛围,以及德育实施时的具体时间、空间、场合及条件等情景环境,也影响着德育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各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二、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工作在不断探索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共识,德育环境建设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德育环境建设的内容日渐完善,德育形式逐步扩展并趋向多渠道、多元化。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1、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理念不够科学。表现在:一是建设理念脱离学生实际,未体现以学生为本。德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发生深层次变化的同时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标准还停留在原有标准上,脱离学生思想和心理的需要实际,未能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德育环境的规划建设。二是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即在学校建设发展上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轻德育内涵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在投入上重物质的硬件的投入,轻精神的软件的投入;在对学校建设的评估上重物质的外在评价,轻思想道德内涵的考察。

2、高校内部各子环境建设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影响德育环境建设的效果。德育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高校内部各子环境如管理环境、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等建设属于不同职能部门负责或不同的校领导分管等原因,造成了各子环境建设间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不仅未实现各教育要素的最佳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容易造成各子环境间互相抵消教育效果的现象,甚至造成工作失误,大大影响德育环境建设的整体效果。

3、德育工作者地位不高、队伍不稳定,造成德育环境建设的不连续性。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发展起来的,原有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与生源数量与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张相比明显不适应,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教育方式方法等对在改革开放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九零后新生代而言明显滞后;同时由于德育工作者在经济待遇和个人发展上的不平等以及缺乏稳定这支队伍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证,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一直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队伍不稳定,人员不断替换,造成了德育环境建设的不连续性。

4、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不到位,导致德育环境建设出现“薄弱区”。网络的发展使现代信息不论在渠道上还是在媒介上,不论在传播内容上还是在传播手段上都更加丰富多样,使高校德育面临极为复杂的网络环境。由于校园网络建设硬件不到位,不能满足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要求,促使学生到校外上网,增加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同时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软件建设不到位,对广大大学生缺乏一定吸引力,点击率不高,未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环境应有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路

大学生思想的培育、观念的更新、理念的建立、行为的规范,乃至心灵的抚慰,都不能缺少具有德育意义和主动功能的德育环境。现实环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实施德育的学校教育环境更是以其最经常、最集中、最系统和最具目的性的特点和优势,对大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应着力加强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

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首先要优化环境,摒弃和改造消极因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使环境影响与育德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其次,要创造和开发一个有利于高校育德和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环境,使环境成为高校育德的自觉手段和丰富资源;再次,要结合当前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薄弱点,通过针对性活动的开展,在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同时,完善德育环境的建设。因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应从校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管理环境、人际环境和媒介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建设。

1、美化校园,建设优美温馨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在德育环境的建设中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要在校园内生活、学习和工作,置身于校园环境之中,如校园环境优雅,且绿化、美化较好,可陶冶他们的心灵,规范其行为;校园内道路整洁,教学办公及生活区卫生清洁,可使受教育者养成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好习惯;在适当的位置悬挂、张贴健康向上的标语口号、名人肖像等,可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可以起到鼓励先进并激发大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的自觉性。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还应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物质环境建设体现独具特色的校园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特征和品牌标识,发挥物质外显文化的育人功能。

2、活跃校园,建设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应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一所高校维系团结、继承传统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传统、作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创造了一种育人的环境氛围,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情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其它环境无法代替的功能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应以蕴涵高品位的先进文化为己任,使校园成为先进文化建设、交流的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体现职业特色和职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如大学生社团、技能节、各种文艺、文体和科技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3、转变观念,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以感情为基础的一种相互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和谐环境的建立,而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承担着唤醒高校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要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相比自卑感较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动力不足,对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比较模糊,要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活动。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德育对象的道德内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积极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

4、以人为本,建设科学规范的校园管理环境。高校内部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德育诸环节,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的和谐程度也制约着高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高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育德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高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学校作为一种微观的社会系统,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规章制度,它们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行为规范和建立在这些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各种群体组织都可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因而也都成为构成管理环境的基本因素。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认真制定和严格规范校园规章制度,创建良好的校园管理环境。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管理活动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5、整合资源,建设积极开放的校园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环境。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向大学生提供直接的信息而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由于其具有直观感性的特征,往往比其他环境因素更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大众传媒手段,特别要重视高校网络环境建设,增强网络德育的影响力。要积极开发德育软件,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以自觉自律、倡导网络文明新理念为宗旨,号召大学生做有责任心、正义感的合格网民,以实际行动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信息,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高校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媒介信息环境,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积极开展网络知识教育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质,促进良好网络德育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戴钢书著《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4]李怀中主编《高校德育新机制及运行机制研究》,开明出版社,1997年版

[5]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6]付金华等《浅谈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西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7]杨业华《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建设的原则》 ,《理论与改革》 2001.6

[8]陈成文《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造过程》 ,《理论与改革》 2000.1

作者简介:

杭勇敏(1964一),女,浙江杭州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政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第4篇

刚才,听了5位师德标兵代表的事迹报告,我想大家和我一样,被他们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们热爱事业、淡泊名利,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干部、教师学习的楷模。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5位师德标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他们向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就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家振奋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办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德师风,既是教师个体的道德修养,也是教师集体,乃至教育行业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反映一所学校,一个城市教育发展的水平和实力。我市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建成教育强市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是我市教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深圳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教育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已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现在又进入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最后冲刺阶段。但是,教育进一步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敢于创新,乐于奉献,追求卓越。动力从哪里来?从师德来!师德对于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起着动力和导向的决定性作用。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就可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就可能因循守旧,不思创新;甚至可能以教谋私,玷辱神圣教坛,危害教育事业。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现代化,首先应该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对教师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这就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在发展,师德师风的内容和要求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我们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教师的头脑,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欠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活动、教育民主和教育创新意识。只有师德师风能够体现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2004年2月,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赋予学校教书育人工作更为丰富会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教书育人,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大教师才能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才能自觉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到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春风化雨,创造性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深圳教育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说明我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是敬业乐业的,是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教育乱收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一些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对教师管理不够严格,一些教师自我要求不高,极少数教师热衷于捞好处,赚外快,没有以一个人民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建章立制,及时解决。

教育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必须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回报人民。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办不好,人民群众就会不满意。只有不断优化师德师风,树立良好的深圳教育形象,人民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支持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大好局面。可以说,师德师风决定着一所学校,一个城市的整体教师队伍,整个教育行业的兴衰,决定着深圳教育的未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二、认真总结师德师风建设经验,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任务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履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表现出新时期我市教育工作者可贵的精神品质,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受到了社会尊重,我市教师整体形象令人满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探索中丰富发展,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已形成广泛共识和自觉行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提高了师德师风整体水平;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师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保障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堆进,成绩是很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影响力的逐步加大,我市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全市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党政重视、社会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环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各级领导要抓好师德建设工作,将师德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纳入文化发展的范畴,纳入社会道德建设的范畴,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社会各界要象关心切身利益那样高度关注师德建设,形成全社会监督、支持师德建设的良好局面;教育系统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大力有效地开展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师德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以教师职业规范为准则,严格自律,认真修炼,不断提高精神道德境界。

(二)加强以政治思想素质为核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德高风正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思想品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几个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强化教师职业精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能力。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是决定教师为谁服务和培养什么性质的人的关键因素,必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把握学校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和立场,牢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才观。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各中小学校要重点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勤奋工作,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二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工作是干好事业的前提,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处处作学生的表率是教师的职业要求,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决定于教师精神境界的高低。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甘做人梯,乐于奉献;教师要有追求真理,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用博大的爱心关怀学生,用精湛的学识教育学生,让学生们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健康成长。

第三要加强个性心理素质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人格品质具体的体现。不断完善人格,努力提升精神境界,培养创新的精神,严谨的作风,谦逊的品格,坚定的意志和敢于负责的个性品质,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修炼,培养美德,保持健康乐观的态度,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三)积极创新师德建设机制与方法,努力开创我市师德建设新局面。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师德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师德是优秀社会道德的必然反映,同道德建设一样具有一定强制性和主体的自觉性。针对不同群体和个体,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纳世界优秀文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内涵,要求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不断创新。首先要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通过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形成系统的保障机制,促进师德健康发展。第二要加强师德法制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与水平,明确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完善人事、监督、评价、管理等制度,规范教师管理,推进依法治教。第三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把师德师风建设推向新境界。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创造新模式,新经验,将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推向新境界、新高度。

三、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努力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市教育局部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措施得力,工作务实。上半年,市、区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机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得到强化,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生动活泼地推进这项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师德师风的教育学习,师德报告团的巡回演讲,以及校园内外的师德师风大讨论,一个“人人讲奉献,处处树形象”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全市的关爱行动中,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深受各界好评。深圳大学400多名教师党员,与本校近4000名外地学生结成对子,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深大就是我们的家。”各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都组建了教师义工团,走进社区,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及需要帮助的在校学生提供义务服务,解决这些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铸造美好心灵,关爱美丽家园”成为广大教师的心声。

下半年,在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新阶段,我们的重点是要建立起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这项工作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一)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机制。市、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教师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机制。要结合教师学年度考核工作,把师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结合教师节的表彰活动,进一步健全定期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宣传师德高尚的教师和师德师风建设成绩卓著的单位。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法规解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三)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机制。今年,我市将教育列为行风评议对象,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全市教育系统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评议作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手段,边评边改,以评促改。重点加大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检查力度,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师风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市、区教育局、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

在这里,我对广大教师提出几点希望。

希望广大教师注重锤炼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市教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要成为引领深圳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开拓创新。开拓创新是深圳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圳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从五湖四海来到深圳这片热土,与特区教育事业共同成长,并凭着最新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根底,和适应时代需要的开放意识、科学观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种精神必须继续发扬。广大教师要敏锐把握时代新特征、教育新特色、学生的新特点,进一步探索特区教育的新方式。广大教师的创新实践,必将成为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奔涌洪流。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国家反腐败工作部署,将廉德文化进校园作为推进廉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创新形式和途径,丰富思想和内容,提升质量和效果,广泛开展廉德文化学习、传承、践行活动,厚植廉洁价值理念,不断筑牢全校师生廉洁从教、秉公用权的文化根基,营造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二、工作内容

(1)将廉德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党组织建设总体部署,与校园内教职工的管理、教育、监督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操守培育结合起来,打造蕴含廉德思想的精品课程,培育崇廉尚洁、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教职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铭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引导学生尊师重道、善学明理,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新时代的开创者。

(2)在教职工中开展廉德主题党课,提高教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尤其是廉德文化的掌握运用。注重发现传道授业、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廉德故事,树立廉德典型,开展好典型宣传和引领活动。开展廉德主题教育,如读书交流会、座谈会、诵读会以及观看廉德教育剧目、典型示范教育片和警示教育片、参观廉德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基地等。

(3)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的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廉德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廉德文化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举办各类廉德主题课外活动,如举办经典诵读大赛、廉德故事讲堂,参观廉德教育基地,组织书画比赛展览,观看廉德教育剧目等。

(4)加强校园廉德文化景观建设,充分利用楼宇、道路、广场、花园等设施,营造浓厚的廉德文化氛围;在校园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设置廉德文化主题书柜,配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廉德思想、历代贤良故事和传统美德等内容的报刊书籍或绘本画册。

三、基本原则

——党建领航。把廉德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协调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分层施教。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根据学生、党员干部、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廉德文化建设。

——注重结合。与学校德育相结合,把廉德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及要求自然地渗透到德育工作中,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文化浸润。借助校园文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使广大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受到廉德教育和熏陶。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宣誓制度,分学段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全员远程培训。开展廉德主题党课,提高教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廉德文化的掌握运用。注重发现传道授业、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深入挖掘教师队伍中的廉德故事,开展好典型宣传和引领活动。落实师德承诺制度,组织教师全员签订杜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强化教师廉洁从教的思想自觉。

  (2)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与政治学科教学相结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廉德教育内容,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开展各类形式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去发现古今中外的廉德典范和案例,深化对廉德内涵的理解。在其它社会人文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廉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廉德文化的熏陶。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发廉德教育校本课程,打造蕴含廉德思想的精品课程。

  (3)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的引领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廉德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廉德文化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举办各类廉德主题课外活动,如举办经典诵读大赛、廉德故事讲堂,参观廉德教育基地,组织书画比赛展览,观看廉德教育剧目等。在教师和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廉德主题读书交流会、座谈会、诵读会以及观看廉德教育剧目、典型示范教育片和警示教育片、参观廉德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基地等。在全县教育系统每两年举办一次“廉德文化进学校”书法绘画比赛,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全市教育系统 “廉德文化进学校”书法绘画比赛,获奖作品公开展出并结集出版。

  (4)培育校园廉德文化。加强校园廉德文化景观建设,充分利用楼宇、道路、广场、花园等设施,营造浓厚的廉德文化氛围。在校园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设置廉德文化主题书柜,配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德思想、历代贤良故事和传统美德等内容的报刊书籍和绘本画册。不断加强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寓廉德教育于文化建设之中,培育崇廉尚洁、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五、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要自觉承担起推进廉德文化进学校工程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把廉德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廉德文化进校园工程做出总体规划和部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拿出具体措施,认真组织负责学校内廉德文化工程具体开展,确保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2)强化宣传引领

 廉德文化进学校工程启动后,学校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面向全体职工做好宣传引导和氛围营造,坚持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全面覆盖,持续发挥廉德文化的涵养教化作用,做好践行活动宣传,抓好先进典型宣传,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全员教师参与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