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范文第1篇

1 校园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社会环境因素

现在,我国处于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的分布不均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这就导致了从家庭和学校等基础的“点”开始,到社会不同的群体的“面”,都有很多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的环节都是导致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刑事犯罪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以及教育机构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仍然远远不够,这也使得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导致了学生校园安全感的缺失。

1.2 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缺失。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高校的校内外安全教育就显得更加的重要。然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很多学校对于校园安全教育都做的非常少。另外,这其中也存在着校园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因素。这包含了管理制度不严格、管理方式不科学等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校外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师生带来人身和财产方面的安全隐患。

1.3 家庭因素

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益处。人在从婴儿至成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带来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给与孩子一个正确的健康的引导,那么这将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第二,学生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学生的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切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因此当孩子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前,孩子是没有辨别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的能力的,因此,如果父母的行为有不好之处,这将直接地影响到其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

2 高校安全教育对校园安全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深入,全国各大高校都由曾经的封闭型办学逐渐过渡并转变为开放型办学,从一般的教学、科研机构,逐渐过渡并转变为日常教学、科研创新、生产制造等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机构。现在的高校管理模式逐渐变得更加社会化,其办学的形式也由单一转变成了多样化,而学生的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加之大学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二者相互交叉,在这种交叉和渗透之下,校园的治安形式变得越来越严峻。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自然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上时常有个别的不法之徒,他们看准了高校学生社会经验缺乏、相对稚嫩的缺点,经常进入高校或在高校周边进行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极端个别的外来人员甚至会对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直接地危害了高校校园的和平稳定,会给高校师生带来非常大的不安感。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形成了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这就导致了有很多的非校内人员前来务工以及经商。这些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法制观念普遍较为薄弱、其人口流动性普遍比较大,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此部分人员相对不容易很好地管理起来。因此,这也导致了此部分人员的违法行为相对于其他人更为突显。

此外,当今的大学校区往往由原来的单一校区转变成了多个不同的校区,而且这些校区经常是分散开来的,这就导致了高校师生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已经排名,当今众多高校都进行了合并,这有着非常多的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这导致了同一所高校的不同校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性变得非常的大,人员来往非常的频繁。因此若稍微有一些马虎大意,就有可能导致不同形式的交通事故。

最后,由于当今高校的逐年扩招,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之下,许许多多的小商小贩都聚集在学校人口稠密之处。这使得高校及周边的治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诸如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因素单独都不会对高校安全保卫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但是当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使得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变得极其的复杂,其工作难度会成几何级数上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高校学生具有社会经验少等缺点,而这些缺点往往是安全事故的诱因,因此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对校园的安全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地弥补高校学生的这些缺点,那么我们就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使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真正地卓有成效,使高校的师生们能有更多的安全感,进而达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目标。

想要解决高校校园安全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全国人民的安全意识和文化素质,它的本质就是我国国民道德素养的建设。这个建设是不能依靠某一组织或者团体的,而是需要学校、社会乃至各个家庭的协作,共同承担其这个责任,共同维护高校校园安全工作。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范文第2篇

钟小英(1968-),工作单位:江西省赣县沙地中学,任教科目:语文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然而当下的高校已不是往日的净土,而成为治安问题的多发区,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高校校园创新安全教育提出了几点适当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安全教育

关于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全,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校园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加强对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对高校校园安全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创新安全教育研究这个主题。

一、校园安全的内涵

谈到校园安全,有必要明确校园安全的内涵。关于“校园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但是,通过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些观点离不开校园安全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的涵义是公共安全涵义在校园所在范围内的自然延伸,即校园内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包括不被侵害和保全的形态,这是从狭义上讲。广义上其内容还包括公共秩序,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讲,校园安全的主体指在校的大学生及教职工;客体包括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身心、财产安全,公共或集体财物安全以及教职工、学校集体所有的著作发明等知识产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

二、高校校园安全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一生当中人格和思想以及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

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心理安全问题突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日益增多。同时,因年轻单纯好奇,易受不健康文化的诱惑,特别是“黄、赌、毒”的危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的缓解和治疗,一旦受到强烈的刺激,那么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大学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作网络会议上指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已经到了非整不行的阶段。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等大量存在。一些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引发事端,影响到校园秩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网吧,很多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大量时间、金钱,由此引发的治安问题也层出不穷。

(三)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有待加强。

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和改革滞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强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然而高校保卫工作却没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名为“保卫处”,却不具有执法权,缺乏打击力度和权限,起不到相应的震慑力。由于种种原因,保卫人员本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不具备新形势下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落后,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准备不足,在有突发事件时处理方法方式欠妥。另外,部分高校领导对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安全保卫方面的硬件投入不够。

(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多在20岁左右,而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在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还不能完全预知。一旦父母和老师不在身边,自己独立面对社会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留下种种安全的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处置不当,使得危害加重。

三、高校校园安全教育的积极意义

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安全是一个学生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在生活方面的、思想上的、心理上的安全有保障。学习安全知识不仅可以保证我们自身的安全,还可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防止不良文化消极影响。

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状况

(一)高校扩招以及教育观念的“势利化”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新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自97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学生成分更加复杂化,素质层次差异较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严重滞后,这就使得学生与校园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工作由于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活动大多数被学校所忽视。学生很少受过系统的法制、法规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他们自我管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差,经常会为了追求名誉,为了学位或毕业证书,铤而走险做出种种违纪违规的行为。

(二)高校内部体制的改革给安全带来新的隐忧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后,对社会实现全方位开放。这对高等教育走“学校办教育,社会办学校”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隐忧。首先,大量外来人员在校内打工,这些打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纪观念不强,安全文化知识甚至日常安全常识缺乏,流动性大,和校内职工甚至领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易管理。其次,高校后勤化改革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后勤集团服务范围的扩展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后勤集团所能提供的服务与学生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从而为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麻烦。

(三)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对于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网络也成为了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渠道。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受到不健康信息的诱惑、侵害。同时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隐蔽性等特征,有的大学生经常会因现实世界的失意,在网络中重新塑造另一个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个性,用尽各种方法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五、面对种种挑战,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高校学生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建立科学的安全工作管理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办学、民主办学的需要。

(一)逐步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首先,我们应该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建立党政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各学院各负其责,辅导员直接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顺理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合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其次,我们应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通过逐级落实责任制和落实岗位责任

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实行分片包干制,各司其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二)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一是学习制度,学习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将上级的有关要求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行动和习惯,增强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监督、检查制度与约束机制,将学校监督与学生自律相结合;三是信息畅通制度,建立以学生宿舍长、班长为基层信息员,以学校分管学生安全工作的校领导到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然后到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再到班长以及宿舍长,最后到宿舍成员为主线的信息畅通体制,及时搜集内部性、预警性情报,掌握工作主动权。积极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针对学校的渗透破坏活动,尽可能使学校的每个角落、每段时间发生的事件都能及时反馈到有关组织和人员,使事件得到及时的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体系

(1)进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促使学生学法、知法,最终达到守法。

(2)加强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网上课堂、专题讲座、留言版等形式,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网络监督工作,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和影响;建立一支专业、精干的管理队伍,做好网上教育、引导工作;校领导以及学校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网络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人力和物质保障。

六、对已有研究的一些思考

学生的安全是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的问题,而仅有学校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同学应有校园主人翁意识,与学校一道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强安全工作建设和管理,为自己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不安全因素,直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逐步减少、消除校园安全的发生,还学校一片美好和谐的天空。(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廖善光.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149-150.

[2] 王智广,王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29-31.

[3] 刘振华.校园安全问题的成因和防治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8,(5):9-10.

[4] 戈国华.试论大学校园安全事故成因及对策[J].基础理论研讨,2006,(7):53-54.

[5] 张啸.新型校园安全防控体系的构建思路[J].公共管理,2008,(8):121-122.

[6] 王晓鹏.浅谈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4).

[7] 王从严,霍军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08,(22).

[8] 张人民.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安全与健康,2004,(7).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 [2] [3] 

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范文第4篇

一、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特性

所谓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校园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活动有机地连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校园安全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其主要作用是对校园安全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使其实现预定目标。它既与学校其他保障系统(如设备、人事、后勤、管理等)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矛盾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包含不同层次的多元子系统。科学、健全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应具有以下五个共同特性:一是目标性,必须明确校园安全所要达到的标准;二是形成性,必须重视条件的保障和过程的组织管理;三是评价性,必须重视学校外部或学校内部对校园安全的监控和评价;四是相对的封闭性,中小学校园安全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中小学各部门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完成的;五是运作的持续性,中小学校园安全程度的提高依赖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持续的合作和努力。

二、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现实反思

1.校园安全保障中的法制缺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法制管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校园安全一直处于国家立法管理的盲区。目前校园安全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责任划分、事故后期处置等问题,还没有一部正式的立法作为参照依据。由于校园安全的特殊性,它既不能套用社会治安管理的具体法律规定,也不能被教育相关法律所替代。因此,一旦校园内发生危及师生、学校财产安全事件时,司法部门因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在界定、处理时只能参照其他相关法律,导致判定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在处理结果上,导致学校、家长矛盾激化,使真正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2.校园安全保障中的管理失效

受传统应试教育目标的影响,大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仅重视智育教学成效,忽视学校的整体社会效益,没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作为己任,没有把校园安全放上工作议事日程,使学校的安全保障管理苍白无力。另一方面,受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限制,目前除了大中专院校内建立了专职保卫组织,高、中、小学校园里保卫组织均不健全,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只能由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学校干部、教师、勤杂工担任。他们只能应付简单的门卫、值班工作,而安全隐患的检查、整改,治安秩序的维护或一旦暴力事件发生需要的紧急处置,他们根本无法胜任。

3.校园安全保障中的教育弱化

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生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防范与处理安全事故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视域下,当安全教育与课程教育发生时空冲突的时候,安全教育的有无和多少只能看应试教育科目的需要或其他目的需要,而绝不会看安全教育本有目的的需要,这直接导致安全教育“量”的不足。即使安全教育在紧张的学校教学中挤占了一席之地,但其内容也常会被变异,即把安全教育等同于安全知识教育,应试教育讲究知识的灌输与片面强化,这导致学校安全教育的唯知识倾向。

4.校园安全保障中的文化缺失

校园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校园安全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创造而叉被大众所利用的,只有全校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才会产生更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随着近年来网络、媒体等文化传播途径的扩展,各学校也逐渐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从实体到网络、从德育到智育,观其内容,虽覆盖理想、知识、信念、规则等方面,但安全文化似乎很难发现。安全文化的渗透、生命安全价值观的形成显得那么的模糊。校园安全文化的缺失成为学校师生安全意识淡漠、安全技能缺失的潜在成因。

三、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多维重构

1.校园安全教育体系

(1)安全教育目标体系

安全教育体系是校园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针对《纲要》中提出的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具体制定各学段安全教育的分级目标,包括不同学段安全教育在学生意识、知识、技能、习惯养成等方面需要达到的标准,这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2)安全教育内容体系

精心设计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是安全教育工作的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在内容的选择上确定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操作上亦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覆盖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教育、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诸领域,时限跨越任何一个时段l”。

(3)安全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学校安全教育评价形式,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是工作的关键。对学校安全教育的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方面,即外部通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对本辖区中小学安全教育成效的整体评估和阶段性考核树立典型,宣传和介绍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的有效做法。学校内部构建按照各学段具体目标体系,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建立相应的学段评价标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将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既包括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安全理论的掌握,也包括安全技能的训练和模拟实战的考验;评价结果的应用性,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下一步安全教育的方向和侧重点。

2.校园安全法制体系

(1)校园安全法律体系

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学生们抵抗住社会的严峻治安形势的冲击,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从当前情况看,应抓紧制定学校安全保障法及校园安全法,使学校的日常管理、安全保卫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立法机关应该吸

收和借鉴国际上有关国家相关的校园安全立法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校园安全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探索建立校园警察制度,根据校园警察的工作特性,建立校园警察专门的任职资格和培训制度,提高学校安全保卫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2)校园安全制度体系

安全制度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文化载体,它对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服务、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导、约束功能,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实施校园安全的制度管理,要依照国家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以系统理论为支撑,构建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领域的安全制度管理体系。如:《学校安全预防制度》、《学校消防安全制度》、《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治理制度》、《保安员安全管理制度》、《学生日常活动安全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等等。只有拥有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校园安全管理才会有章可循,才能发挥其强有力的规范、引导、激励和保障功能,维持正常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的安全和校园的平安和谐。

3.校园安全文化体系

(1)实体安全文化体系

文化是学校安全保障的潜在因素,传统的学校安全保障无视校园文化的影响渗透作用。校园文化按其存在形式可以分为实体文化体系和虚拟文化体系。校园安全保障文化的建设也应从上述两方面有针对性地予以营造。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媒体,向广大教师和学生宣传我国关于校园安全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使校园活动的参与者首先懂法,形成“人人知法、人人学法、人人用法”的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在各种媒体上开辟专栏,如在校园网中设置“校园安全”专栏,在校报上设置“自我保护”专栏,在寝室和教学楼走廊中设置“消防专栏”等,通过图片、录像、实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校园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如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报告会等将校园安全教育深入人心。通过承办防火示范演练、自救演练、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演练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2)网络安全文化体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其影响程度空前增强。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广大青少年,打造健康、绿色、积极向上的校园安全网络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网络健康环境的营造需要教育、公安、网络监管等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作为网络管理微观部门的学校网络安全监管责任重大。学校应加强校内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对上网信息进行把关,防止危害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其次,学校应通过国家网络监事会及时了解网络安全状况,杜绝色情、暴力等违背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内容。再次,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应禁止侵害个人和社会合法权益的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广大学生至少在学校上网时能享受到纯洁干净的网络环境。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动态平台,利用相关安全教育网站、安全教育视频、安全教育网络课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校安全的网络教育,使网络安全文化与实体安全文化相结合。

4.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1)领导组织体系

建立学校管理体系是实现校园安全管理有序化、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审视当前的中小学校,长期以来,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校园安全领导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等。很多学校将学校安全工作并属于保卫处或者学生处,甚至后勤处等,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各负其责、各管一块,造成了部门之间职能不清、责任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学校管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安全保障管理机构,成立机构领导小组,学校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应成为该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该机构负责统筹各部门力量和权利,协调统一各部门行动,形成“全校齐参与、部门总动员”的学校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2)责任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责任评价体系是制度执行的有力保障,是提高项目参与人主观积极性和责任性的客观手段,使学校安全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体现实效的推动因素。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监督机制,对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强调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使制度的执行不流于形式。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部门分工和职责要求,通过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情况,对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情况等作出阶段性考核和评价,表彰奖励先进做法和先进个人,树立榜样,形成特色。最后,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根据先前考核评价情况,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对执行不力的要追究原因,责任到人;对项目完成差或未完成规定要求的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警告和惩罚,追究其直接责任,严肃校园安全保障的各项进程。

(3)应急处置体系

校园安全具有继发性和突发性等特质,很多危害学生安全的事件有其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校园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急处置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首先,要重点对分管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训练,兼顾普通师生员工,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所有的师生员工中;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成立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工作组,由校内安全工作先进人员和有安全保障经验和技能的相关人员组成。学校应从政策、资金、人员、设备等各方面加大投入,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给予保障,使广大师生遇到突发事件时“心中有数、脑中有技、身体有力”。

校园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保证学校安全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责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社区组织、公共媒体、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所以,我们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配合,周密部署,采取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等形式,最终形成学校安全保障合力。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幼儿园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

2006年9月1日教育部、司法部等多部门联合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在规制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多起震惊全国的校园血案及校园中毒案件的发生,如何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再一次成为大众瞩目的问题。有鉴于此,2010年5月3日中央政法委了《关于迅速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置于校园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有必要积极做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中小学生、幼儿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1.新形势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事件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事件频发,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问题,健全安全管理机制迫在眉睫。诸如校园恶性刑事伤害案件、食物中毒事件、校园公共设施安全事件等,新时期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首先,近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高发性的特点,包括校园恶性伤害、学生踩踏等或人为或意外的安全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其次,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事件发生地点较为集中,以安全机制不成熟的偏远农村学校居多,且多发生于校园食堂、教学楼楼梯以及学校门口等地。最后,近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事件尤其是刑事伤害案件还呈现出预谋性作案。犯罪分子出于报复社会的目的往往会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从事犯罪,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福建南平校园血案。

2.新形势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尽管校园安全问题业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出现了一定问题,包括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机制不够成熟、社会监督体系不够健全以及家长安全教育的缺失等,现笔者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安全意识不足。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幼儿园过分重视办学规模,对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在工作中,不能切实做好校园保卫工作,安全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从而使得学生尤其是幼儿连最为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都不了解,当发生安全事故时,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其次,中小学幼儿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机制不够成熟。许多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安全管理措施与安全保卫措施不够严密,安全设施过于陈旧,应急管理预案效果不足,从而出现食堂卫生情况不佳、校园保卫防范工作疏失等问题,最终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

最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家长安全教育的缺失。学生进入学校,并非完全交由学校管理,家长也有必要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尤其是当前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子女学业教育、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导致子女安全意识不足、危机应变能力较差。

3.新形势下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对策

上文中笔者就当前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现就此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包括提高教育行政干部及教师的校园安全意识、加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安全教育、逐步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机制以及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希望中小学幼儿园能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首先,中小学幼儿园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办法》与《紧急通知》的精神,提高教育行政干部、教师的校园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各个学校有必要加大《办法》与《紧急通知》的宣传学习力度,尤其是各个幼儿园需要将《紧急通知》中的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将其置于幼儿园各项工作之首。此外,针对中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园长等教育行政干部及教师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培训,制定培训目标与方案,分批次、多层次地进行培训,积极提高教育行政干部、教师的校园安全意识。

其次,加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安全教育时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其作为一项常设性教育种类与教学日常工作联系起来。为了提高学生及教职工安全意识,必须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视情况需要可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我防范的能力。例如,在幼儿园中,学生在下楼梯时,教师需要告诉小朋友要扶着楼梯扶手慢慢走,一个一个台阶下,不要求快,互相之间不要推搡。教师将安全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连接,不仅能使学生记得更牢、学得更好,同时在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还可以进行及时教育,扼杀安全隐患。

最后,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监督体系,积聚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三方合力。新形势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监督机制必须实现齐抓共管,聚合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各方力量,实现三位一体的安全监督网络。教育部门需要积极落实校园安全监督方案,细化校园安全监督工作的步骤,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督促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多形式的检查,将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学校领导评优评先的重要考察标准。而家长则需要积极对子女言传身教,培养其安全意识,积极与学校配合,切实提高子女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能力,最终形成学校、家长、教育部门的并轨制安全网络。

4.结语

新形势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尤其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与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积极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保障青少年学生机幼儿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昆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与对策[J]. 教书育人. 2011(30)

[2] 陈红燕.学校安全管理:从边缘化走向专门化与专业化[J]. 教育科学研究.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