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法治教育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精选

德育法治教育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大学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一直是教育的重点内容。大学生个人的思想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措施分析

我们处于一个讲法律讲文明的时代,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法律成为了保护自身权利的有效武器。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的主要渠道,在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也成为了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的和谐化,有助于形成优秀的学风。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奠定基础。法律知识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很多知识都是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促进法治教育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注重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大学校园中的专业千差万别,不同专业对学生自己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法律相关专业和非法律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完全不是同一个层次。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素质教育氛围,对于开展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非常重要。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法律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相关教师可以组织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竞赛、讲座,并在校园里面开设相应的法治宣传展览,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地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个人意识会潜意识里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大学生是属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会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要好的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很多的悲剧,触犯了法律。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应该适当的开设相关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的让教师了解,从而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高校内部会对应地开设很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大学老师、也可以是专业的学生,给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大学生的个人心态变得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非常有帮助。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措施分析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的为人。对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有必然的影响。不论是国家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是受到文明社会的熏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俨然成为了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非常多,信息种类稂莠不齐。在开设相关的相关课程中,教师要注重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2)加强宗族教育、民族教育。我国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组成大家庭,需要合理的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国家在很多的政策上给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优惠、扶持,最大程度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家庭、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针对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学生,要尊重个人行为。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可以适当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我国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各有不同,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加强民族教育。(3)进行文明规范教育。个人的行为规范,可以从某一个层面反应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例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及文明礼让的行为规范等等,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其法治教育,逐步规范其个人道德行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推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

[2]杨金廷,郝南.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大学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一直是教育的重点内容。大学生个人的思想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措施分析

我们处于一个讲法律讲文明的时代,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法律成为了保护自身权利的有效武器。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的主要渠道,在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也成为了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的和谐化,有助于形成优秀的学风。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奠定基础。法律知识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很多知识都是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促进法治教育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注重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大学校园中的专业千差万别,不同专业对学生自己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法律相关专业和非法律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完全不是同一个层次。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素质教育氛围,对于开展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非常重要。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法律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相关教师可以组织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竞赛、讲座,并在校园里面开设相应的法治宣传展览,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地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个人意识会潜意识里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大学生是属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会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要好的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很多的悲剧,触犯了法律。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应该适当的开设相关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的让教师了解,从而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高校内部会对应地开设很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大学老师、也可以是专业的学生,给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大学生的个人心态变得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非常有帮助。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措施分析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的为人。对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有必然的影响。不论是国家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是受到文明社会的熏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俨然成为了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非常多,信息种类稂莠不齐。在开设相关的相关课程中,教师要注重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2)加强宗族教育、民族教育。我国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组成大家庭,需要合理的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国家在很多的政策上给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优惠、扶持,最大程度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与个人的家庭、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针对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学生,要尊重个人行为。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可以适当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我国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各有不同,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加强民族教育。(3)进行文明规范教育。个人的行为规范,可以从某一个层面反应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例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及文明礼让的行为规范等等,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其法治教育,逐步规范其个人道德行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推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

[2]杨金廷,郝南.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第3篇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品德教育;有机融合

一、素质化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一部分课程性质指出: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对许多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需要其发自内心的认同。为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传授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能把这种品德内化为自己的德行,例如勇气、信念、创造力、责任感、团结合作、友善、真诚等。用崇高和美好感召学生,使其获得内心认同感,再去进行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例如,在教授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换一种思路,尝试在面对问题时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理解别人、赞赏别人、尊重别人。学生渐渐发现,从不同角度想问题,会有不同的心情和想法,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进行课程知识要点的教学,例如与人沟通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沉默不语,让别人知道自己心中所想;要学会倾听,从倾听中准确领会他人的想法和诉求;不要相互指责,给别人充分解释的机会等。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相互了解的兴趣,激发他们沟通的欲望,教授他们沟通的技巧,让学生在沟通中展现对他人的赞赏和尊重,既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将知识与德育相互融合的表现。

二、生活化教学,渗透德育理念

《课标》中强调: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因此生活化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过上更好的生活,又能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助力学生成长。例如,在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两个生活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残疾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体验活动一,名叫“辛苦的右手”,要求是让学生把红领巾先解开,照着笔者的样子放到肩上,然后让学生把左手背到身后,一起来体会缺了左手的残疾人是怎么系红领巾的。当学生体验后,笔者随机采访学生“你刚刚独自用右手系红领巾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没有了左手,只用右手,这红领巾好像和我作对似的,一直扭来扭去不听话。”“我连牙齿都用上了,可是还是没能把红领巾系上……”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伸出右手来帮忙,再来系一下,看看跟刚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通过和之前一次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明白“健康真好”的道理。只是体验肢体残疾这一种情况,还远远不够,所以笔者又设计了第二个体验活动,名叫“黑色的眼睛”,让学生先一起来看一张图,指导学生“让我们一起来为她画上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吧,但前提是,要蒙上眼睛,接下来,就让我们用1分钟的时间为她画上眼睛”,当他们画完摘下眼罩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的画举来,互相看看他们画得怎么样。学生都笑了,但是在这笑声的背后,学生知道了原本可能让他们自信满满的事情,盲人做起来却是如此艰难。“盲人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非常艰难,那同学们能不能当她的眼睛呢?”学生回答“能”,于是笔者就再请一位学生来当这个盲人,另一位学生来当他的眼睛,帮助他完成画眼睛的任务。笔者问那位体验盲人的学生:“画之前那幅画和画现在这幅画,你有什么体会?”他说:“有了别人的帮助,我画画时候就容易多了!”紧接着,笔者采访了这位指引的学生:“你刚刚做了他的眼睛,你心里有怎样的感觉呢?”指引的学生说:“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事情。”最后文章的主题自然就出来了:我们应该关爱残疾人。

三、启迪式引导,闪现德育火花

《课标》中指出: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来学习知识,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家乡新变化”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一张苏州的老照片引出课题,之后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有没有感受到什么变化呀?”学生畅所欲言,有不少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发现,例如:有的学生说家的附近在造地铁,还有的学生说经常能看到建筑工地在造学校和高楼……通过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谈一谈、聊一聊眼中家乡的变化,从这种谈话式的教学中,初步感知家乡的美丽。紧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说说他的家乡以前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资料搜集,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涨,思维也很活跃,有的学生甚至还拿出自己事先找到的图片来考同组的其他学生,让他们来猜猜这是现在的哪里;还有的小组根据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不同的方面,依次交流讨论,依据新旧照片的对比和介绍进行了解。最后,笔者请学生打开笔者补充给他们的资料袋,结合他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一起完成一张剪贴画,要求如下:首先准备好底纸和素材,其次将素材贴到底纸上,最后,看着剪贴画上的内容,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几处进行介绍。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期待家乡能够越来越好。再如,在小学五年级“美丽文字民族瑰宝”这一课时,在带领学生感悟认识甲骨文后,笔者根据视频的内容,出示了两个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说说“这是哪两个字,你是怎么猜到的?”在“猜一猜”中让学生去感受甲骨文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能说出:“身上的斑纹,张大的嘴巴,这个字体现了老虎的威风,所以这个字就是虎”“另一个长长的鼻子,把大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肯定就是象字了。”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古老的文字非常优美,是人类文化的珍宝。课前,笔者让学生进行分享活动,既可以搜集字帖,也可以自己书写作品。让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再请小组成员上台来汇报。学生依次上台介绍,教师依次结合学生所说进行点评,介绍到楷书的时候进行拓展:“老师知道有很多学生都学过书法,学习书法之人,相信对颜真卿一定不陌生,颜真卿的字浑厚方正,为何他的字深受人们喜爱,来听听他的故事”,然后播放颜真卿的小故事,问学生看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用正直一词形容他,他的字恰恰体现了他的品行和气节。”此时,相继请班级的小书法家在黑板上写一个正楷的“宝”字,再请班级的小书法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毛笔作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教师再提出“行书和草书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同样请后面两个小组进行介绍。我国几千年的文字发展,甲骨文字生动形象、小篆隶书古色古香、正楷端庄、行书流畅、草书蒙放,处处流淌着形态的优美。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汉字源远流长,经过岁月的沉淀,在人类历史中愈发璀璨。四、结语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实现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体验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成长,提升自我品德。此外,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能够耐心引导学生的教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发散,用这些方法深化知识教学,更好地发挥德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和丽仙.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1).

[3]李小平.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19(08).

[4]王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01).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第5篇

依法治校,建设法治和谐校园是这几年来高等院校的建设重点。其中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作为法治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高等院校除了承担对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外,还承担了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大学校园频发安全问题,甚至流血事件,使得高等院校法治教育工作责任更重。因此以高等院校建设法治校园,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两者关系密切。和谐社会是目的,法治建设是手段。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生力军,更要知法、守法、学法、用法。他们将来会是新的立法者和执法者,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他们。因此为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3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法律基础课程形同虚设

在中学阶段,在高考科目外的科目都是副科,一切科目都为高考让路。因此,学生并不能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自身仅有法律常识也是七拼八凑从网络从报纸上而来。在大学阶段,公共必修课中设置了法律基础相关课程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一般有两种设置课程方式,一种是设置法律基础课程,单独讲授法律基础知识;另一种是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内容,后讲授法律基础相关知识,如果时间不够,法律基础的知识只是一带而过。此外,授课老师也多为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对于涉及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自然无法深入解答;而授课方式也多为照本宣科,本身枯燥的法律加上门外汉的学生,法律更显得生涩难懂。因此,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法制教育手段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自然薄弱。

3.2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认识偏差

在大学中,学生对于各类优秀学生的荣誉比中学阶段更加功利,期望这些都能成为自己将来就业的筹码。而高校在认定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除了成绩这一大比重之外,就是德育教育。这方面各高校可能从各种不同形式的德育成绩或学生综合测评中以分数的方式来反映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在这种德育教育中,很少融入法制教育,可能仅仅是一次讲座,或者一次主题班会,至于学生法制教育如何,老师却很少关注。因此,大学生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和活动,也很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3.3高校不够重视法制教育

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涉及相关的法律教育,却常常被忽略。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跨度基本为十八至二十四岁,从年龄上看,他们的个体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从心理上看,他们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青春期的特征明显,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伴随这些心理困惑而来法律后果也不容忽视。当前大学生普遍抗压性差,很多人在挫折下容易灰心丧气而一蹶不振或是情绪激动而行为过激,不能意识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可能会带来危险的法律后果。高校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法制教育也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4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

4.1重视法律基础课程,开展并深入就业法律指导

法律基础知识不只是法律专业学生学习的专利,而应当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一项基本技能。所以法制教育应该从重视法律基础课程开始。法律基础课程要改变以讲授法条为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从传统的法条讲授型,向案例教学型转变,用生动而贴近生活的案例辅助教学。特别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见和最关心的法律问题,应多举例说明,甚至还可以模拟案件的发生和处理,加深学生印象。此外,还应该开展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指导。应当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法律指导,特别是教育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如何识别虚假招聘、传销,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不要为找工作交纳押金和身份证,创业的同学要如何注册公司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和毕业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在大学一年级上的法律基础课程,一方面无法覆盖全面的就业法律指导,另一方面,时过境迁,毕业生早就遗忘相关知识。所以建议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一定要开展并深入就业法律指导,既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可以减少他们在就业之路上的弯路。

4.2加强校园法律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每个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节,但是却不是每个校园文化节都包含校园法律文化。校园法律文化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法律文化氛围能够达到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法律专家讲座、法治电影展播、法律读书活动、庭审观摩、法律知识竞答和法律文化展览等活动来加强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法律诊所或是法律咨询室,主要是在法律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具有法律专长的同学帮助同学们解答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法律咨询一方面可以帮助法律专长同学实践学到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服务有需要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校园违法犯罪的发生。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无法律专业的高校,指导老师可以从教授法律基础的专业法律教师中选任,学生可以从法律相关的学生社团和有志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中选择。通过法律文化氛围的影响和法律知识的实践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4.3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