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课堂

德育课堂范文精选

德育课堂

德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育德育教学艺术美育渗透以美育德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这些年来,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几乎成了“教师说教,学生睡觉”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其中教学过程缺乏审美性,是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学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求美、创美,也渴望接受美的教育以及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师,若能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活动,将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动形象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情感的波涛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娱乐欢愉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变以理服人的简单说教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定能为受教育者所欢迎、所接受。同时还能实现寓教于美、以美育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德育实效的一种新视角,值得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关注和努力。

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构建美的德育课堂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美的教学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外,还天然构成了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美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的教学形象是否符合学生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也就决定了他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立美、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形象要美。

首先,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态美。仪表是教师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适当关注教师自身的仪表美,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在大方整洁、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感到真谆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教师若能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其精神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要保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教师应用自己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美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此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因此,走上讲台前,教师一定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职生中的大多数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表现也差。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不愉快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不良情绪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响了,不少学生还在大吵大闹,追打嬉戏,见老师来了,值日生才想起要擦黑板。顿时,教室里粉尘飞扬,打闹声、喧嚣声汇成一片。见此情景,往往教师会将学生训斥一顿。那天,我想起了上节课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说:大家看,风景这里独好,粉尘飘飘洒洒如飞雪,教室吵吵闹闹像闹市。”幽默的语言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有个调皮的学生还以为我与他们开玩笑,哈哈大笑起来。我转而让他打开书,请他读出上节课学的最后一句话——“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这时,同学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便安静了下来。乱槽糟的教室成了我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又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情绪;既展现了教师美的教态,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三,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板书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板面上的点、线、字、词、句、符号、图表等信息通过人的视觉映入大脑,以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印记,课堂上条理明快、工整规范、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层次分明、娴熟形象的书法板书,具有“观赏性、提要性、美观性和极强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给学生以简洁美、对比美、动态美和空间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善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教学语言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而且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渠道。

首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美。严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信息、把理论固有的科学性表达出来,而且能把理论固有的逻辑性揭示出来。科学规范的语言有了逻辑性,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反之,如果废话连篇,言之无物,颠三倒四,言之无序,学生不知所云,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其次,教学语言的激情美、情趣美、韵味美能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从而振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有助干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语调抑扬顿挫,语速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关键之处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强调重复。根据内容的需要,巧妙运用汉语的合辙押韵,使语言韵律化。适当地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再加上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些都能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如在讲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变化时,我是这样描述的:承包前“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而今“一人承包,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用队长乱点兵,家家干到满天星。”在此,巧妙地运用了汉语的合辙押韵,生动形象地将承包前后农民生产劳动的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状,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前后,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巨大反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

语言的准确、明晰,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的光辉;而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则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艺术地使用语言,增强教育教学效果。3悉心筛选美的教学材料

美育渗透不仅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导向,而且使受教育者感官舒畅,精神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举不胜举,俯拾皆是,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良好素材。但德育素材的选择还应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当前,中职生在文化素质、个人修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普遍较差,因而在选择德育材料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尽量选用职校生(最好是本校毕业生)自强不息、成功创业的事例来鼓舞和激励学生,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师兄师姐追求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勤劳勇敢、不怕困难、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中,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受到振奋,思想受到教育,才会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诗歌、小品、广告、电影、电视、绘画等艺术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教学增添乐趣。如笑星赵本山有一则广告:“泻立停泻立停,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办?快服泻立停。”、“看病也得有诀窍,别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令人捧腹,很俗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的享受。用它来解读“认识正确与否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知识点,既富有情趣,又能使教材知识通俗化,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既克服了空洞的说教,又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欢快愉悦中化解难点,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美的素材,引导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的熏陶,比起简单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效果会更加显著。

4精心设计美的教学环节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美的规律,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时,我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如下设计:我首先用“太子丹砍手”和“罗丹砍手”两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历史故事“太子丹砍手”,说的是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为荆轲设宴,并有“能琴善乐”的美人弹奏助兴。席问,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双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太子丹问:“壮士爱什么?”荆轲回答“但爱其手”。太子丹立即吩咐:将美人的双手砍下,赠与荆轲。现代故事“罗丹砍手”说的是一个学生看了罗丹老师的人体雕塑后,评价说:“这双手美极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手。”罗丹听后,沉思了片刻,竞出人意料地砍下雕塑的双手。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这两个故事形似而质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很快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教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我展示了一个残缺的木桶图,引导学生从木桶的构成、木桶与木板的关系、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亦即著名的“木桶原理”。接着,对木桶原理适当引伸,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比作一个“素质桶”,那么这个素质桶由哪些素质板组成?素质桶的有效容积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字:“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作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小结。

德育课堂范文第2篇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向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倾听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躁,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实际上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倾听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教育决定。倾听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师生平等,也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倾诉者在倾听者的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倾听与倾诉实现了互置,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相互应答的过程。这就是倾听教育,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将倾听贯穿在教育教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弥散的,是渗透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二、高职院校实施倾听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生的年龄一股在l8~20岁,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新阶段。高职教育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特殊性,也使得高职学生具有其特殊之处,使得他们更需要倾听教育。

1.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思想比较活跃。当代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很少会盲目认同某种价值观,趋同意识淡薄。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并不一定能获得他们的尊重,他们对教师的人格魅力的要求更高。他们有强烈的关于自我利益的意识;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的天性;希望以自己为主体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喜欢通过QQ、博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习惯于通过辩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探索新的思路。

2.高职生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高职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催生的新兴群体,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的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他们也因此在学校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家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认为以前学习太辛苦了,现在要好好放松放松,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学习缺乏动力。然而,高职阶段是学生职业化的阶段,课程内容量多、面广,需要认真学习才能满足求职的需要。

3.高职生与教师关系僵化,不愿与老师交流。据调查,对于“你们最愿意把最高兴、最烦恼、最秘密的事告诉谁”这一问题,有76%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朋友,有17%的学生选择了父母、长辈,只有7%学生选择了老师。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把教师当做倾诉对象。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不习惯向教师倾诉,也许正是缘于教师不愿意或不习惯倾听。要消除高职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和对立,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的激励教育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面对如此特殊的高职生,德育课教师的责任重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我们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用心倾听,恰当沟通,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才能激发他们上进。高职生更加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引和由衷赞美,以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而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必须用心倾听学生。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辨别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果断地决定自己应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学习。善于倾听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以激发他们的斗志。

三、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善于倾听

有人认为,中国的教师不善于倾听,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关注“听”的,孑L子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先听,后循循善诱。但是,现在有些教师一站上讲台就牢牢掌握了话语的霸权,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然而,如果教师一直掌握话语的霸权,就势必会成为学生的禁锢,“l一人行,必有吾师焉”便也成为空谈。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学生要超越老师,就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教师的责任是顺应学生的发展,适当地引导,热情地鼓励。而教师引导与鼓励的基础便是倾听。“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相反,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那么学生就逐渐地不会听到自己思考的声音,变成没有自己观念的人。”在德育课上,教师只有在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前提下,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抑或问题之所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正如磁化效应一样,一般普通的铁都具有磁性,但通常情况下其磁性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示出来,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铁分子井然有序,从而就具有了磁性,具有了吸引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种良性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倾听就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建立师生信任,这看似无为,实际上却彰显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具体来说,德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实施有效的倾听教育。

1.要有主动倾听意识。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会有人类对真理的探究。”教师主动地、耐心地、专注地倾听,即使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也是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对于长期被应试教育漠视的高职学生来说,倾听的意义不仅仅是给了他们一次表达的机会,还为他们挽回了人格与自尊,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种,铸就了他们的信念与追求。

2.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高职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每个人都是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如果教师的眼里只有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就容易以主观偏见代替客观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受挫,挫伤了他们主动倾诉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的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优势,并在逐渐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3.善于倾听学生的委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因为他知道它从ItIJL来,可以在思想上把它限制在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医治,必要时还能把它去掉。”高职学生还不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初次遭遇到的痛苦是更残酷、更真切的”。高职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善于倾听的教师,一定会给受到委屈的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一定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倾第3期(总第715期)诉,,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师过度要求学生自立,就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对他漠不关心,这不仅会僵化师生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4.始终坚持认真倾听。当学生倾诉时,教师一定要表现出倾听的兴趣,应该用眼睛注视着他。在他诉说时,不要随意打断,可以简单地、若有所思地附和,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体态语言,提一些简单地问题,引导学生来表达他的想法,这样往往会增加学生诉说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进而更能敞开心扉地与老师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倾听并洞察学生的心声。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倾听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辞,还应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情绪、欲望和要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当学生发现教师能够理解自己的心声时,就会主动与教师建立起更深一层的信赖和交往的关系,同时学生也更加充满自信,并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

德育课堂范文第3篇

一、德育课的课堂模拟实践教育

德育课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容,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灌输方式,达不到知识、情感与行为方式统一的目标,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践体验,通过实践传授、行为体验,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达到实效性教学的目的。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求职礼仪”时,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请一名学生扮演求职者,依次展示从进门到就坐的表演,由教师扮演考官,考官可以根据情况通过与求职者握手、让求职者出示其准备的资料、为求职者倒水、夸奖求职者漂亮或帅气、故意将桌子上的东西弄掉在地上、递名片、让求职者作自我介绍等活动,来观察求职者的礼仪规范,最后面试结束,求职者离开。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展示面试礼仪规范,教师作适当点评,从而较容易掌握相应的求职礼仪,也明白了求职礼仪在整个面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有勇有谋,应对犯罪”的内容时,教师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根据教材的案例,编排了这样一个小品:17岁的职校学生区志放学回家,在一个路口发现八个手执凶器的歹徒正挟持两名手无寸铁的少女,最终产生两种结局,一是区志勇斗歹徒壮烈牺牲;另一种结局是区志机智报警,拖延时间,最终等来警察的救援。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见义智为的真谛,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德育课的课外实践教育

2007年9月7日,总理提出:“有人把教、学、做看成是三件事,我认为是一件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学生在理论学习同时,开展调研、参观、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对实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德育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课外实践教育是“知”向“行”的延伸。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职业礼仪”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服务体验”的活动,要求学生课后分别去麦当劳和肯德基两家营业范围相近的餐厅,对两家餐厅的服务者的职业礼仪表现进行比较和评价,并记录,同时在课堂上交流探讨,分享调查活动体会和收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两家餐厅服务者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作出客观的评价,通过比较明确职业礼仪的具体要求,明确自我完善的努力方向。实践教育在德育课堂中应用的方式多样,内容广泛,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详细的、具体的实践教育方法,使学生获得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了解和掌握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的特点、方式和规律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从而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作者:曹威 单位: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德育课堂范文第4篇

一、课堂观察与倾听

你上课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吗?48%的同学有时倾听同学的发言,47%的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5%的同学根本不倾听同学的发言。你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吗?35%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31%的同学都不喜欢回答问题。20%的同学喜欢回答同学的问题,4%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你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吗?44%的同学偶然发言,26%的同学经常发言,22%的同学只跟同桌同学交流。你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吗?这样的机会多吗?37%同学不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32%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多,31%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少。课堂上,自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出答案,但又不敢站起来回答的时候,你希望:49%同学希望通过自己的示意,老师主动请你回答;27%同学希望老师挨个儿请同学回答,很自然地轮到你;22%同学自己一直忍着不回答。

1.存在的问题

(1)倾听有效性不够。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倾听。只有有效听课,学习才会进步,课堂上倾听很重要。做到有效倾听,才可对老师、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判断和整理,从而获得知识。(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当老师提出问题,少部分胆大的学生,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大部分同学习惯于等待,等老师来点名,或者是怕回答错了被笑话,或者干脆不愿动脑思考问题。

2.解决的对策

(1)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提问的问题设计需要贴近学习,让学生感兴趣,或与同学有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引起同学的共鸣,关注、调动那些神游的个别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好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2)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正确适当地鼓励、调动学生回答,让学生想说、乐意说,及时表扬,耐心、细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3)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教育的过程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双向交流,形成有活力的课堂。

二、课堂自主学习思考

你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吗?26%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4%比较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0%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思考问题,9%不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以你上课的表现,你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如何?15%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很积极,39%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较积极,40%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一般。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长期地习惯于“满堂灌”“满堂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养成了不愿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只有被动的接受。中职学生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不善于学习,也不会主动学习与探究问题。(2)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按照老师的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去完成,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接受能力较快的,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自学习和思考问题,但其他同学就缺少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在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备课时所设想的那样,流畅地完成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被老师牵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提出质疑。而且老师要在课堂上维持好教学秩序,也不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带来“混乱”,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权利受到了限制。

2.解决的对策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听”。教师依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专业等特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2)课堂上应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以探究教学为主,增加课堂讨论、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课堂教学设计时,在时间上有所预留,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现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营造轻松和谐、互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使用效果

你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你的学习有帮助?5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有帮助,3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帮助一般。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有帮助吗?53%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46%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帮助一般。对于多媒体教学你觉得怎样?原因是什么?4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效果好;51%同学感觉一般;1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好玩。对于多媒体教学,34%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注意力。

1.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得老师在上课前的备课任务增加了。(2)不能保证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每一节课的质量。目前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每节课基本上都会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没有精心准备。(3)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老师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解决的对策

(1)对多媒体资源在三贴近原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合。要求老师在多媒体课件资源的选择上要进一步在符合课程内容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2)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课件内容需进一步加强与教学内容结合,课件的使用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课件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等进行合理设计,教学中以课件为媒介使用探究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4)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老师课前花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教学资源,注意突出教学重点,课件应用的内容与教材、教学大纲结合,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内容表达的多样化,增加教学效果。

四、课堂讨论与互动

你认为课堂讨论必要吗?如果必要,你认为一节课应该花多少时间来讨论。57%同学认为课堂讨论非常必要;如果必要,29%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4的时间来讨论;33%同学认为课堂讨论可有可无,如果必要,43%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3的时间来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48%同学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氛围,23%同学喜欢课堂气氛安静的课堂氛围,22%同学喜欢课堂不受约束的课堂氛围。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喜欢课堂上有讨论,但真正围绕教学开展讨论时,大多数学生又保持沉默。有的是老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不会讲,有的是学生不愿讲,有的是怕自己表达的观点不被认同。(2)讨论内容偏离课题,致课堂秩序混乱。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自控能力也相对弱。一些学生利用讨论的时间,谈一些与课题无关的内容,讨论起来比较起劲,甚至忘乎所已,课堂纪律往往会因几个学生的太过兴奋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3)课堂教学互动单一。课堂教学活动多数围绕在语言上的互动,在一问一答间形成,互动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行为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互动不是在部分学生中进行。

2.解决的对策

德育课堂范文第5篇

片段1算法中求1十2+3。··…+100二?可以用三种方法实现,FOR循环,当型循环,直到型循环。若初始条件改变了,套着原有的循环过程,结果就实现不了。这时就有同学说了,初始条件错了,改初始条件。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将循环语句稍作修改,就能达到求解目标。通过这个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好多事情,初始状态都是不可改变的。就像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一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你在人生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才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片段2指数函数y二(0。9999。二)‘与y二(L00。二1)’形式相同,底数差别很小,一个比1小那么一点点,一个比1大那么一点,但两个函数的发展前景是不一样的。前者递减,后者递增,随着x的不断增大,两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教育学生为什么同在一个班级坐着,三年后会有很大的成绩差距,量变决定质变,点滴的努力只要持之以恒,前景就是可观的。

片段3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介绍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paseal,1623一1662)要早四百多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上三个片段,显示了数学教师无形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了数学课堂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反映出德育工作不再是政治课、班会课的专利。数学作为高中的主干学科,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作为数学老师要把它当成一项硬任务,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落实到实处。如何才能将德育教育功能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数学教育中呢?下面谈谈德育渗透数学教学的途径:

1。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在新教材的情境导人、例题和阅读材料中有许多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作为数学老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将其注人到课堂教学中。

如函数这章情境导人,给出了1949到1999的人口数据表,这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唤起控制人口的忧患意识。指数函数这节的一个例题:我国2000年GDP为89442亿,按现在每年7。8%的增速,多少年后GDP翻两番?当同学们用指数、对数的知识算出正确答案后,可借这个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促使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苏教版的教材中还配有阅读材料,介绍数学史实和数学家的事迹,这些我们都可以拿来,适时地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

2。精心编拟题组,结合实例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排列组合这章的时候,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题目:5个人用抽签的方法分配一张电影票,第三个抽的人得到电影票的概率是多少?经过计算其实5个人抽到的概率是相同的。由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发现原来机会大家均等,不会因为谁先摸,得到的概率就大。以后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抽签问题的时候要有秩序,有涵养,不能一窝蜂向前冲,数学已经告诉大家,上帝是公平的!再比如,学完数列,我们可以编个随着汽车数量的增长,全球温度增长的题目,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巩固等差等比数列这部分的知识;另一方面,这种实际背景很强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大气变暖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环保意识,低碳生活也是一种时尚。

3。开展课外实践,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熏陶

按新课程的理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需要开展课外实践。在实践中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现在的高中生都非常有个性,着装很新颖,打扮很时尚,没学会挣钱先学会消费,每月零花钱向家长要了不少,但自己都不知道花在了什么地方。学完频率分布表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了个统计,以数据的形式反馈。把班级学生分成4组,调查100个同龄学生,看每月在修饰、买书、零食等方面的花费,个人消费占家庭总收人的百分比等情况,最后汇总。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从汇总表中能清晰的看到,家长每月为自己的付出,要学会感恩;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要学会理财,让每月读书的消费占到合理的份额。让学生明白,人的美并不是要穿名牌、讲打扮,万事万物都有它内存的和外在的美,做个有知识、有内涵的人更美。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机结合。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最忌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适时地、恰当地、有机地将德育渗透到学科的知识载体中,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唯有这样,才能收到“点滴渗融,润物无声”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2)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要做到适度要求。教师要全面理解学科德育本身的内涵,不能把“文化课”上成“德育课”。我们说德育无处不在,是就学科整体而言,并不是要求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具体内容上都要扯上几句思想教育的话,更不能抛开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