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精选

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第1篇

关健词: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第一步、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性语R‘见到客人,你能主动问好。嘿,你真棒!’气“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一是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的“自然教育法”。二是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言”中训练和‘行‘中训练的方法,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三是对中等学生要极力上进,发扬优点,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四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第2篇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我们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我们的这一观点与有的论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的论点不谋而合。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我们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

对此,我们曾进行设问: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转绕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多次博览群书,深入到实践中观察,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极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1.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起宏观结果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有各中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科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矗”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学生标准》、《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班极标准》等,学校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雕塑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争磊集团实践基地”、“南关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村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村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烦悉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要注意树六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四、开展养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体会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学生;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是通过养成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各种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由于学生分布面广、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子女的方法陈旧、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的德育教育重智轻德,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给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带来特殊的影响。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关键时期,严格要求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他们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吃饭穿衣,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针对这种现象,我校教师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把习惯的训练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通过游戏、研讨、竞赛等形式来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懂得作为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会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断地自我警醒,并修正自己的言行。学校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团队活动、黑板报等形式营造浓烈的养成教育氛围,加强安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德育适时、有机地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关注细节,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我们要注重细节教育,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严于律己,维护公共秩序,言行举止文明大方。尤其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农村学生,父母的疏于管教,爷爷奶奶的宠爱助长了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他们平时在家里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大部分很少拿起扫帚扫地,在早晨二十分钟时间内打扫教室,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种现象,关键是指导方法,提高效率,并且每天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评比表扬,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的积极性。同样的道理,教室内物品的摆放,学习用品的整理,只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并作以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便能领悟,再通过一些时间的强化训练,他们就很乐意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此看来,教师的言语和行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

三、寓教于乐,感染学生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与其严肃地说上几十遍“上课不要做小动作、要认真听课”的话,不如用游戏、故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交流讨论中,明白道理,学会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我给他们演讲了“橡皮和花铅笔”的童话故事,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倾听,讲完故事后我鼓励习惯较差的学生说说,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引导他们明白:上课专心听讲的学生是爱学习、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学生!接下来的日子里,在课堂上总能看到他们端坐的身影和专心听讲的神态。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又建立了良好的班级风貌。

四、注重赏识,激励规范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量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教师的一点儿表扬肯定,一个甜蜜微笑,一个会意眼神,都会让他们感到兴奋,感到温暖,感到成功,感到进步的乐趣,从而更加听话,守规矩,懂礼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资源,巧设情景,给那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同学的监督,通过互查互评,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建立“班级好少年”评比栏,即对学生进行“安全、学习、纪律、卫生、助人为乐”等方面的评比,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张贴“笑脸娃娃”“智慧星”等进行奖励;在周末时进行总结,评出本周的“班级好少年”,在学期结束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善行故事,激励其他同学积极进取,使活动不断深化,让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在不断的肯定中朝着真、善、美的道德品质发展。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竞争,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好别人,也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裕,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自卑、忧郁、拜金享乐,甚至有的学生校内与校外出现两重行为和处事作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如一个在学校听话懂事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张口骂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现象。为了扭转农村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净化教育环境,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教培训讲座,与家长及临时监护人研讨子女教育的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要求家长做好孩子的楷模,从点滴的小事中使孩子耳濡目染。教师可以动员留守儿童的家长,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孩子的父母尽可能地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健康地成长。家长及临时监护人要经常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联系沟通,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养成教育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学校、家长、社会齐心协力,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我们一定会创造德育工作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谢带群.浅谈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西江教育论丛,2005(1):23.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习惯,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抓紧、抓细、抓实,并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说明“养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一、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老师大多都担任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一主渠道,通过“三个结合”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结合教材特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小学思想品德课有其明显特点:一是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直接进行的。二是它具有更鲜明、更突出的思想性和很强的实践性。三是它具有较系统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针对以上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启发学生明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素质的目的。明理方法采取具体感知明理和以情激情明理两种。

其次,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面对一个事物知道它是什么,包含什么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能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对各个事物的态度,才能体现出其处理这个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就注意联系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道德观点、道德准则,去分析身边存在的问题,想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教《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一课时,我先找两名学生把孔子、苏轼有效的学习方法讲给同学们听;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做法;接着,我把本班不良的学习习惯摆出来,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说说这些做法好不好,为什么;最后,大家推荐几名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从这节课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定期进行交流。

第三,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教法富于变化,让学生时常感到新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其品德素质。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讲故事、朗诵、小计算、亲自实践等活动,使同学们领会其中的道理,学习良好的品质。在教《一双棉鞋和两件睡衣》一课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注意勤俭节约的意识,我出了两道小题让学生计算:(1)每人每天节约1克米,我国l2亿人一天可节约多少吨米?(2)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我国l2亿人一天可节约多少元钱?通过计算,学生看到了惊人的数字,用具体数字形象说明注意节约的重要性,学生们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从此,班里乱花钱的现象逐渐减少,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

二、通过开展《成长储蓄卡》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首先,班里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文明储蓄活动。各小队经过多次讨论,写出了本小队的建议书。综合各小队的建议,中队委把他们应养成的习惯分为三部分,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习惯。在校习惯分为:学习与纪律、卫生、生活、人际关系、体育五方面;家庭习惯包括:作业、家庭两方面;在社会中要有社会责任心等,共八方面的内容。

然后,在班队会上中队长给每个小队发了一份《我们需要养成的好习惯》草稿,针对本中队实际情况,各小队经过讨论、修改,最后制定了试用稿。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督促自己养成好习惯,那该多好呀。但是,这些习惯如何能让自已看得见,摸的着呢?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韵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名言启发了我,我引导学生说:“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当我们长大后,这就是我们的成长记录。”我的话使整个班里的学生都受到了鼓舞,《成长储蓄卡》成了学生们的伙伴,每个学生手里也拥有了一份《成长储蓄卡细则》。

有了行为准则,班干部征求学生意见后,提出每人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成长储蓄卡》的要求。这样,《成长储蓄卡》成为每个学生不可缺少的朋友。学生们发挥主动性,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成长储蓄卡》。有的用存折,有的是家长帮助打印的,还有的学生是自己设计的。每当发现封面漂亮、独特,设计有个性的《成长储蓄卡》,班干部都给予表扬,鼓励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欣赏。《成长储蓄卡》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详细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其中校内行为习惯内容大体可分为四大类:路队要求、文明礼貌、校内纪律、学习要求。路队要求一类又可分为上学路队、放学路队;文明礼貌一类分为课间礼仪、课堂礼仪两部分;校内纪律一类分为课间操、眼睛保健操、午间休息、上课纪律、课间纪律五部分;学习习惯分为上课听讲、完成作业,校外行为习惯包括爱国教育、社交礼仪、劳动习惯、环保意识四个方面。在培养训练中,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于每一项要求和每天学生的表现都有明确的记录,有学生专门负责每天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教育,逐步内化成自主自觉的行为。回到家里,家长根据《成长储蓄卡》上的相关栏目,填写并评定孩子的家里表现。经过《成长储蓄卡》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通过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德行为教育学生管理养成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处于思想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学生建立起爱祖国、爱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系统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管理、教育好学生,学生工作系统是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教育的职能科室,包括学生工作党支部、学生科、班主任、团委、招生办等,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在校党委领导下,以学生管理为基础,以班级为阵地,以道德行为教育为主要目标展开各项工作。我校有二十多个班主任,占教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是一支强大的教育力量。要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精力充沛的教师担任。班级建设是否有成效,整体素质是否能提高,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关系。要当好班主任,他们应该是学生的导师、父母、朋友。作为导师,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父母,要倾注全部爱心,承担全部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的有用人才。作为朋友,要和学生坦诚相见,交流思想,加深了解。良好的班风,需要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的无私奉献及精心培养。如果每个班都能建立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校风就有基础,学生管理工作就较为顺利,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中去,形成管理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以身立教是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重要保证

以身立教,即身教。是以教育者自己的模仿行为,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多数学生喜欢模仿,可塑性大,而教师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老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学作风、行为规范、风度仪表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育都有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具有形象感人的特点,更有说服力。孔子:“其身正,虽令不从。”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如果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就没有说服力,学生对教师就失去信心,对教育都产生怀疑,难以起到教育实效,甚至起反作用。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批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就不难了。同时要抓好全体教职工的道德行为教育,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作风。使学校全体成员自觉接受他的影响,自觉地抵制和改变不良行为和作风。因此,要重视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建设的典范作用。

三、引导学生组织进行道德行为教育是必要措施

学生工作系统要注意引导、培养、健全学生中的各种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力量和作用。建立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参与学生管理和道德行为教育。他们由品尝兼优的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主要包括学生会干部、团干、班干、青年突击队和各种其他学生组织,在学生工作系统领导下开展各种工作。通过培养和锻炼,形成一支撒得开,收得笼,品行优、立场稳、能力强、效率高的学生干部队伍,成为学生中的典范。以他们的模范行为,以点带面。其工作任务是:监督和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记载各种出勤、维护学校的各种秩序,开展各种有益活动。量化考核内容包括两操、自习、上课、劳动、宣传、会议、就餐、寝室、治安及各种活动的纪律检查。学生干部定点到各部门,分散在各班级,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使违纪违规的现象得到及时制止。学生会考核各班级,各班考核每个学生,这种双重考核结果,定期向学校公布,按情况提出表扬和批评。学生干部在管理教育过程中,既是管理教育者,在行为约束中又是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们必须做到。我校实践证明,学生干部在管理与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发展这种管理教育模式。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是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