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与心理教育

德育与心理教育

德育与心理教育

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情感和性格的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的德育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职业选择等方面达到健康标准,能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形成和发展健全的人格。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 ,但在塑造健全人格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目标也是一致的,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对于学生来说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二、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能使两者围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1、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 。因此,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枯燥的说教,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 ,这种说教、灌输和压服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 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德育工作者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学生才能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让德育教育起到实质性作用。

2、重视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形式多样,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德育课,同时要重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另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服务和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从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侧重心理健康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却忽视了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而事实是通过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心理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因此,学校应建立这样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是全体教师共同的任务。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生道德影响

宏观角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做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从微观角度来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名学生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耐挫等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应有的关注和培养。所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它的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所以德育在中学生眼里是高高在上的与现实相脱离的,也因而使他们感到德育内容空洞、难以接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的,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当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学生在接受这些德育内容时也就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主动性,不再觉得德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德育的方法主要有榜样示范、说服教育、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会谈、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沟通分析、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如同样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内省,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 ,了解他人的人生观,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生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和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存在。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区别;联系

目前在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即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事实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教育目的,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两者在有区别的同时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真正明确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够在对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使其对个体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教育简称为德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也就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大多数认同的道德教育,又叫大道德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乃至心理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或德性的教育。本文所讨论的道德教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和引导个体团体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形成有利于自身健康,并适应社会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同时促进其心理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潜能”。在现代教育中,心理教育有着丰富的外延

和内容,通常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等。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教育等几个方面组成,这些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体,统一地存在于广义的道德教育中。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与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有关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与思想认识和思想工作方法有关的问题;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伦理道德素质,它解决与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有关的问题。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就是这三种教育的总和。它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有着本质不同,它是一种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活动。心理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健康发展,从而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概括了:提法上的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做法上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以及普及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中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即忽视了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历史背景不同

心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我国大陆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掀起了我国心理卫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卫生运动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陆的心理卫生运动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而道德教育的原则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教育,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已经摸索出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

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及涉及到我国古代许多重要的文学论著如《论语》等等。心理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为理论指导。前者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后者在中国才开始起步不久。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虽然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但是,它们还是有各自的特点。道德教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把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塑造,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容不同

从内涵上看,心理教育包括了“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即动机、情绪、兴趣、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环境适应的教育、人际关系和谐的教育以及人格健康的教育”等内容。它往往更侧重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它的功能也更多地体现在预防性、发展性、矫正性上。而道德教育则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具体地说,道德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髓。

(五)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运用的具体方法也有区别

道德教育更多地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采用说服教育和正面灌输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是谈话、说服、评价、模仿等,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因此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应该做。心理教育通常采用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有系统完备的技术手段和测量指标,而且以各种心理学流派为其理论依据。其主要方法则是会谈、自由讨论、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方法,带有更多主动性的色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因此必须由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着整合与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

(一)从教育的对象和目的来看

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都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进行的,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可见,心理健康标准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相通的,它们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助人、团结进取的道德品格。同时,心理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其教育目标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从我国现在的教师素质结构来看

在我国目前的师资队伍中,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道德教育教师转过来的,而且很多是从事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兼心理教育工作,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对心理学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在“十年”中,错误地把心理学当作“唯心主义”来批判,使得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理论研究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缺乏。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每年培养的心理学专业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目前学校里大多数从事心理教育的只能是广大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也是难以分开的。

(三)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

二者有渐趋融合之势。在现代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心理教育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成熟稳定的心理状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保证,是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形成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将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潜能的发挥,也会越来越多地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从工作方式上看是密不可分的

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策略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关注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所谓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性,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一致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无外乎课堂讲说、课外实践,单独谈话等,不会出现实验、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然而,我国的学校目前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分度并不大,学校用高年级的标准对待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为实现规范性和纪律性,设置了许多条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抵抗的心理情绪。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发展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决定,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地偏爱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反而忽略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像自己一样充满自省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升华思想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从教材中不断的挖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完善学生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到“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阐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应该将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出现实例子,从情感上帮助学生理解谦虚的道理,让学生真正做一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外活动比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评比,道德之星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课外活动中考验学生的道德感,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心态,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例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可以评选每周的“道德之星”,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难免溺爱了一些,从而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对待长辈不够尊重,不会将心比心,任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毕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如单亲,留守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让学生家长在最大限度上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课上课下,从家庭、社会、全校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性格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2]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

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性服务,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理论基础有区别

德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

(二)目标侧重点有区别

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三)内容有区别

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阶级性,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智力发展、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内容。

(四)学生观有区别

德育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人性。

(五)教育原则有区别

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方向性原则,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培养心理能力。

(六)工作方法有区别

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说服、评价、模仿、规范等,要求个体必须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是测量、矫正、咨询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特点。

(七)教育后果有区别

德育工作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更加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理健康教育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问题加重,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精神分裂[1]。

(八)教育者的要求和角色有区别

德育工作要求人人做,德育工作者要居主导地位,其任务是进行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具备一定心理专业技能的人员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处于辅导地位,主要扮演参谋、顾问、朋友的角色,其任务是询问、帮助、指导对方[2]。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主要表现在:

(一)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有相互交叉的内容

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有互相衔接的职能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有密不可分的工作方式

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配合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排除。

(五)有类似的教育途径

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社团工作、校园宣传阵地、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谈话谈心等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采取的途径。

(六)有一些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都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遵循的规律。

(七)有融为一体的实际操作过程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共同进行来加以解决。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德育原理,会做德育工作[1]。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从机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4]。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整合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实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因德育失误造成的心理偏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在德育理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坚持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在德育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教给他们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和调适,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心服”,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在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5]。

(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切入点”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6]。

(六)教育实施者相结合

学校由同一个组织或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研究、统一实施,防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德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德育工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既做德育工作,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2] 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5):81-84.

[3] 路 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4] 张继文.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焦作大学学报,2003,(4):89-90.

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保持着互通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学生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本文浅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融合。

一、教学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被大家所熟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并渗透在德育中,两者结合,达到最佳水平。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同时,教师应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各个章节,潜移默化地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应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板报展、道德事迹表扬、评选“风尚道德”奖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德育与健康教育当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

生活。

二、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观

“爱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爱的教育”。教师在教育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扮演着学生“父母”“朋友”的角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亦师亦友。”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体贴关心他们,让小学生从小知道“爱”与“爱别人”。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生活。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应该关注那些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帮助、支持、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爱来慢慢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生活观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庭的配合,形成双效应、双教育。小学生在家庭里是最受宠爱的ο螅全家人的爱都给了他们,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通过小事情为学生讲授人生真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如何树立自信。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密切沟通与配合,家校合作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注入新鲜活力。学校可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举办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校园亲子运动会”“我眼中的幸福家庭”演讲活动等,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共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小学教育要注重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教师、家长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大的活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熏陶中成长,将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