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模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

[作者简介]李会娟(1978- ),女,河南禹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141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2-02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但是目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缺失,这只数量庞大的从业大军,其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都有待提升。劳模作为社会道德的先进典型,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这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同。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过于强调高职教育以岗位能力体系为主的培养定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比如在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大纲,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考核标准等。

2.重理论,轻实践。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脱节,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学科化和去职业化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脱节。在课程安排上,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简单移植一般的德育理论体系,强调“道德性”,缺少对“职业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教学主体上,以没有行业、职业背景的政治理论教师为主,难以把职业、行业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劳模精神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劳模精神明确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劳动模范的产生是人类劳动活动和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作为以党和国家为主体评选出来的劳模,其形象和思想形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层面的同构,其变迁的动力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演变。由此相对应的是在每个劳模背后都承载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需要的革命新伦理观念。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劳模精神,将使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劳模是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所体现的劳模精神具有不同的品格,对之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将进一步为高职各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更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2.劳模精神彰显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显示,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甚至高于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对毕业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其职业道德素养,对此,高职院校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性。而职业道德作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基础,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或劳模集体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格,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和职业性,同时也可以警示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去职业化和过分学科化。事实证明,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融合。

3.劳模精神能提升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情感性。职业道德品质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信念(情感、意识)和职业德行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但职业道德认知并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性的养成。“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品性的培育仅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从社会、职业实际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理论体系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和习惯,以及职业道德情感、意识、信念相结合。劳模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强烈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职业实际中的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职业信念或情感。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典型人格和动人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目睹榜样的行为中获得道德启迪,将劳模所承载的价值内化为自身价值、外化为道德实践。

三、发挥劳模精神育人的途径

1.开展劳模访谈,提升学生对劳模的理性认知。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根据劳模精神的相关特征,自写脚本,以视频拍摄等方式采访记录劳模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天,领悟提炼行业职业精神,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动,克服知行分离,做到知行统一。

2.开通劳模育人微博,及时弘扬劳模精神。建立劳模育人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劳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劳模们积极试水“红微博”,以“质朴”“平民”“时尚”的风格传递劳模精神。利用微博的巨大传播效力,使学生树立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理念;并利用劳模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向劳模学习,争取进步。

3.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校园氛围。通过劳模导师讲座、劳模团支部和党支部活动,让每个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模,分享劳模的成功历程,感受劳模崇高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和行为,并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正在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专题活动后,通过学习劳模征文、集体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劳模精神及价值。与专题活动相匹配的是建立劳模育人手册,记录每次专题活动的过程、内容,学生的感悟、劳模寄语等。通过手册内容再现和反映学生在劳模影响下的成长变化,这也是对劳模育人效果的检验,并有利于对之前的工作进行反思,对后续工作加以改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设立宣传橱窗和劳模墙展示劳模的各种风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语录等形式,积极营造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劳模风采熏陶人、以劳模精神引领人、以劳模道德影响人、以劳模思想凝聚人,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4.建立劳模育人基地,促使职业道德教育现场化。建立劳模育人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同步思考、同步推进,进一步突出劳模在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此,各专业首先要深入分析,把握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相关特点,了解在相关产业、行业、企业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劳模及劳模集体情况,并分析劳模和劳模集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产业、行业、企业劳模和劳模集体的精神品格。其次,学校要对专业核心能力、就业岗位与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现实情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提炼出需要在劳模育人基地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再次,要研究学校、专业与劳模所在企业建立劳模育人基地的可行方案和操作路径,并且要在方案中突出社会、产业(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强化科学管理、倡导文化建设、注重团结协作等方面,实现劳模在上述各方面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体悟现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的成长经历,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深刻感悟现代产业工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深刻认识现阶段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前景。

在劳模育人基地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第一,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搭建平台。以专业劳模为基础,以劳模所在单位里其他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拥有专技特艺或优秀技法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并通过让学生在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参观、模仿工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和劳模精神的认知。第二,开展劳模讲坛,弥补学生行业现实生活体验的不足。根据教学的阶段需要和学生年级的不同,请劳模在劳模育人基地给学生讲授关于职业技能或者职业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倾听劳模自身的实际经历和故事,了解劳模成功的因素;使学生明白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习惯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处理自身现实与工作、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作为职业人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三,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提升学生对劳模的感性认知。根据劳模工作场地的实际情况,分批次地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采访劳模,听劳模周围的人谈劳模的故事,在感受劳模的工作状态的同时,明确精湛的专业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勤学苦练、执著进取的精神才能获得;明白企业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全面地了解劳模和劳模精神对个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开展“我与劳模同工作”活动,使学生明确职业标准。让学生与劳模在工作岗位一起工作一天,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劳模与普通人的不同,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正确处理创新、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躬身自省,明确自我完善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跟随劳模,服务社会一天,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自我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行业工作流程、工作艺术等。

[参考文献]

[1]陈少珍.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0).

[2]罗金彪.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3]马仁听.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

[4]钱康.关于加强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思考――以铁路企业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2012(2).

[5]孙永成,王显义.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J].当代劳模,2012(9).

[6]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素质教育发展及现状

应试教育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优劣、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弊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显现,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从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在局部地区进行素质教育试验开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还注重对受教育能力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1999年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灵魂。由此,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成果显著,但是在德育方面有所缺失,特别是在德育中的劳动教育方面,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的一块短板。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精神,热爱劳动,自觉自愿参加劳动活动,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要求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劳动教育,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当今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享受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劳动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逐步被淡化,出现劳动意识缺乏、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素质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使得老师对孩子细心呵护甚至溺爱,独生子女很难真正接触到劳动活动,大多数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智商和情商的全面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智力发展的丰富源泉,劳动可以使大脑得到协调发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在劳动活动中,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意识将贯穿始终,学生之间的友情将会加深,处理情感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劳动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灵魂,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地创造着先进文明成果。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德育的作用。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的同时也在养成个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懂得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感恩为了自己健康成长而不断辛勤劳动的父母和老师。劳动教育的不断完善不仅保证了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而且为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加强劳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提升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他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是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和养成劳动习惯的基础,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积极引导学生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人们充分感受劳动光荣的日子,是体味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日子,更是一个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日子。国家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是我国重视劳动、鼓励劳动的重要体现,这不仅突出了劳动的教育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积极鼓励参与劳动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社会责任;社会教育;职业修养

教师职业是个历史范畴,也是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范畴。教师职业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关系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固然决定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教育质量水平,然而教育质量的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水平。“依靠教师,办好学校”。这不仅是从学校产生以后总结出来的办学的基本经验,而且也说明了教师职业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社会的进步,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人才的培养,都不能离开教师职业。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师职业就会永远存在下去。那么如何完善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提高教师职业修养的自觉性

教育是开发智力资源的重要投资部门。发展教师职业,提高教师职业修养的自觉性,是做好这一部门工作的关键。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优秀品德。对于已经选择教师职业的人来说,应该在教育这一特殊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职业兴趣,养成热爱和尊重教师职业的习惯;也应该用教师本人的活动、个人威信、教育艺术去吸引学生参加教育劳动,尽可能地使最优秀的、最有教育才能的学生成为未来的教师。要达到这两方面的目的,对于从事教师职业,尤其是对于刚刚选定教师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必须对自己的劳动态度提出严格要求,加强教师的职业修养,提高教师职业修养的自觉性。

这是因为,教师职业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要逐步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必须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的艰苦的劳动。从全体人民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的分工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教师负有特殊的责任。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造就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在业务上,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修养。从事教师劳动的教师,为了有效完成人民赋予自己的教育任务,除了加强政治修养外,还必须加强业务修养,即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修养。

教师是通过自己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知识来从事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能否刻苦钻研业务,是他实现教师职能、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越深厚,就越能带引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续师说》中写道:“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从一定意义上说,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加强教师的业务修养,是教师的终身职责。

在进行专业修养过程中,一个教师要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既渊又博呢?首先,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要精深。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构成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先决条件。不精通专业学科的人,严格地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加里宁说:“教师首先应该精通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学科应当不断地进修,了解他的一切细微之处,了解有关这门学科的书籍中各种不同的观点,是他所从事的专业的富有学识的专家,使教学能有成绩的基础。”教师实践完全证实了加里宁这个论断的科学性。一个优秀教师的成绩之所以优秀,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专业造诣较深,善于吸收所教学科知识的新成果,教学时又能做到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取得好的效果。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教师要精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临近学科的广博知识。在现代科学知识日益向精细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今天,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教师如果不打开知识门户,扩大知识视野,没有广泛学习兴趣,仅仅拘泥于所教学科的狭隘钻研,是不能适应知识发展的要求的。一个教师应是所教学科的“专才”,又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通才”。

二、积极与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不能离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每一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国民教育,除了表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外,还表现为社会教育。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对个人有教育作用的教育。即环境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专门领导机构、具体设施、管理计划和各种教育目的的社会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是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诸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广播、电视、俱乐部、文化宫、业余教育、学术团体、报刊以及教会等,都是社会教育的设施和活动。这些社会教育的设施及其活动,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知识的获得、个人道德的形成、巩固和提高,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体育和娱乐等多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群众。其内容和方式是直接或间接地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文学艺术的教育活动,更使人们在业余文娱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人道德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的教师道德,为什么在研究教师与学生、与教师集体、与学校领导、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基础上,还要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与社会的关系的正确处理呢?首先,因为教师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特殊形态的社会劳动。教师劳动同其他劳动形态一样,也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与社会的正确关系的处理,教师劳动的过程就不能顺利实现。其次,教师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社会性的。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也要受到广泛的社会教育;不是一个方面的教育即可成功,而是需要社会的各方面都真正以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青年,使社会教育、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在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总目标下进行活动,这就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高尚的社会风尚得到扶持和发展,落后和腐朽社会习惯受到批评和抵制,这就会使学校的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在社会主义社会,许多群众组织和宣传机构的教育作用固然对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然而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各种方针政策的教育,对学校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在有些时候或有些方面,社会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影响的事例,那是比比皆是的。

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就其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相一致的积极影响;一类是同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相背离或相抵触的消极影响。

从总的情况看,我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师教育是一致的,由于各种原因,它们之间也反映出一定的矛盾。表现在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什么是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简言之,就是把教师劳动放在教育过程中来考察教育后果,放在社会过程中考查叫社会后果。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是一致的,因为教师劳动总是处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他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的本身就已经表现了社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符合。然而教师的劳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他的教育活动是由许多细小的和各种教育任务构成的,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教师在各种条件下完成这些教育任务。在这些任务中,社会利益表现为社会生活无穷无尽的方面及其表现。正是这样,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劳动过程中,就不能排除那些从教育上似乎已完成了任务,但实际上又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比如我国的中等教育中,一段时间存在着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升学的机会,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就偏重知识教育,忽视品德培养。教师的这种教育劳动,如从教育后果看,学生升学率提高了,教师是出色有效地完成了教育任务;但从社会后果看,由于学校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道德锻炼,又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出现思想、品德问题留下隐患,形成教师劳动的教育后果和社会后果的矛盾性和差别性。表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不尊重教师和教师劳动,对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与人类共存亡的社会劳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要靠人才,教师是培养人才的辛勤园丁。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无不看重知识技术,看重教师劳动。我国建国六十多年来,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教育、教师劳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然而,也有少部分人轻视教师劳动,对教师劳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挫伤了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导致教师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形成。

为了正确处理与调整学校教育、教师劳动与社会教育之间的矛盾,每个教师都应该走出校门与社会紧密配合,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仅教师要主动地、广泛地向有关社会单位反映学校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反映学生要求参加校外活动的意见和愿望,正确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学生,而且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向群众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卫生活动,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改造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是要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决定于学校教师的劳动,而且决定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了“使环境符合教育学”,教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正确处理教师和社会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消除那些损害教育过程的消极因素,把使教师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工作看作是教育学所担负的社会任务和责任之一。

参考文献: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炎培思想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职业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且取得辉煌成果的人。他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实用主义”、“职业指导”、“大职业教育主义”等教育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涉及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办学方针、学制体系、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诸方面的内容,对创办武汉中华职业学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影响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学校的发展和壮大,离开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教育将偏离方向。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职业道德的含义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职业道德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

黄炎培认为:“职业,包含着对己谋生,对群服务,实一物两面,故职业教育,于整个的人生修养上及至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之培养上,不仅无抵触,而且有很大的贡献。”职业教育除为个人谋生做准备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规范为“敬业乐群”。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应包括职业技术训练和职业道德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若离开职业道德训练,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真义。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黄炎培在当时“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读书谋事为耻”“以职业为贱”的社会风气下,提出“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习并行”的思想非常不容易,在当时中国教育界引起很大震动。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一般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高考成绩比较差的;很多高官和企业家的孩子,即使成绩不好也要动用各种关系想尽千方百计送进名校接受普通教育,可见就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从思想认识上仍然不重视职业教育,所以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信,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没有奋斗目标,对前途迷茫;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如为了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学校和各系想尽千方百计帮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可是部分学生并不重视得到的岗位,稍不如意就“跳槽”。

市场经济条件是以创造最大利润为主要目标开展各种活动的,这使个别人在追求个体或局部经济利益的同时,以破坏了集体其他成员或社会其他成员的权利或利益为代价,所以出现了许多行业不正之风,对于学生价值观有所影响。现在我国已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所以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职业态度、严明的职业纪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竞争力,其实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现代的高职生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希望和关注的焦点,往往个性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耐挫能力差。同时他们要面对着比过去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应对未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在传承传统职业道德优秀成分的基础上,针对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新需求,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职业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爱岗敬业、具有协作精神为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是抱着无奈的心态进入学校,他们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学校应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对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并把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同个人理想、个人职业、个人前途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热爱本专业,使“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其次要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一个人自强不息、成就事业的有力保证。“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就是现实对敬业精神的强烈呼唤和真实写照,希望我们的毕业生不要“骑着驴找马”,“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黄炎培在中华职校的实践中,认为“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之积习尤在鄙视劳动而不屑为”,应把注重劳动作为培训学生的金科玉律。现在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劳动观念淡漠、怕吃苦、轻视体力劳动,喜欢追求物质生活。所以要特别注重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的培养。开展各种技能比赛和公益劳动,使动手和读书相结合,我校现在要求学生一学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笔者认为时间太少。校园环境、教室卫生、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清理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同时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扩展勤工助学岗位,将简单、重复的校园建设劳动和单调的体力劳动,发展为将所学专业知识实践和劳动观的培养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验、研究、创造性活动;现在很多学生轻视劳动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培养劳动意识的同时要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3.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的道德规范“敬业乐群”。“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协作之精神”,即学生必须具有服务社会、合作互助的精神,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为群服务”。

在社会上,各学科、各行业、各工种之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万事不求人”已是不可能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是我们经常在招聘广告上看到的术语。但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入学后常常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不适应;在班集体建设中,集体观念越是淡漠;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用于人际交往与合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孤芳自赏、以自我为原则、合作意识不强、团队观念薄弱,所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对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和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协作精神,可以精心组织好以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各种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建设;引导学生社团活动;设计一些需要以团队形式参加的设计、创造、调研的活动。

黄炎培在一次演讲中说:商业的宗旨不单是为己谋生,同时为群服务。他认为:商业学校的学生如果忘掉了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只为个人谋利益,只知道赚钱,毕业后就会贩卖鸦片烟、外国货或干缺德的买卖。那将是职业教育的悲哀。既要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要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懂得服务与奉献的员工是不为企业所欢迎的。

三、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这些课程中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讲到职业道德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是共性的东西谈得多,个性的东西谈得少,理论性内容谈得多,实践性适用性谈的少。我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主要是由辅导员讲授,由于辅导员自身缺乏从业经验、专业知识,所以讲授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起不到很好的引导和帮助作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讲职业精神时,可以结合一些行业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要求等内容的系统教育。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的体系和意义。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不同专业,开展行业法规教育。专业课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专业知识与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就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和企业的劳动模范开设专题讲座或专题研讨会结合他们自身成才、成功的实践体会,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发展充满信心。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教育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2.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

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训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实践一直是我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实践性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高职学生有大量的实习实践活动,而职业道德恰恰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黄炎培要求开放办学,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开放办学,德国是由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四个轮子托起职业教育这辆大车,而我国是只依靠学校这辆独轮车办教育,所以行走非常艰难。多加强与企业合作,采用“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校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亲身感受,去接受企业文化理念的熏陶,在实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便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企业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让校园处处洋溢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多参加一下创新、设计比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绝不会自然形成,也不是一门课程、一位教师就可完成的。希望全社会都重视起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具有“铁的纪律,金的人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贾玉敏.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2]戴培培,陈迪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与思考.管理观察,2009(6).

[3]汪麟.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4]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胡波,程锋,杨悦.团队协作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培养.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6]李新民,黄炎.职业教育思想精髓对其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迪.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3).

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

(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三)美育仍称审美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除了原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外,增加科学美。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应增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鉴赏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科学美、发现科学美,以激起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为创造科学美奠定基础。

(四)体育改为健康教育。概念表述为:“向学生传授健康、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包括“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生理知识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养成”和“心理障碍的预防、调适和矫治”三部分。这一改变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