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课 基础性地位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加强和改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大课题,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民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此后,又多次重申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又一次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当前,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以及对市场经济片面的理解和认识,致使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了怀疑和动摇,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损国格、人格的丑恶现象。这些问题对正在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中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未来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未来世纪我国经济能否有一个大的发展,精神文明能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取决于我国是否能积蓄起巨大的潜能来保持快速发展,而这个潜能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现在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世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因此,积蓄潜能的过程就是对中学生的培育过程,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我们必须吸取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既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又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要从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做好奠基性工作,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政治坚定,品德优良,技术过硬的合格接班人。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是正因为年轻、好奇,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一些不良的影响会冲击青年学生的意志和行动,导致形成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吻合的言行。目前,在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厌学。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和压力,不思进取,厌学情绪严重,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受社会集体的束缚,个人主义泛滥;三是贪图享乐,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严重;四是急功近利,实用主义。这些都从反面说明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尤为重要。

三、中学政治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这是由它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双重性质决定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小学“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社会发展、国情五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起社会责任感;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培养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学校培养出的大批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才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2导向作用: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中学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保证作用:只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才能使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2篇

摘 要: 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是成功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提升运用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发挥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大学生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也要科学地提供渠道,从而保障大学生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合力工程,在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还需要充分利用各专业课程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和运用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利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一、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参与并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把握好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治方向,而且需要广大学生参与,在运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第一,只有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效用。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有学者指出:“有些教师没有树立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主体的观念,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接受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的关键。”[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对人的思想、思维观念进行改造的过程,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自觉反思,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真正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产生影响,从而就不可能提升其政治觉悟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相对于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外部给学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信息,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经存在于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之中,已经是其专业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资源信息,而是引导其将专业知识中的相关资源信息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还可以提升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的速度及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只有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之中。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过程。但由于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分为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75个二级学科,即便各学科门类中均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共性,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差异性决定了单凭思政课教师或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难以完成对其开发利用。同时,在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无论是思政课教师将相关资源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还是由专任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将其升华,因为教师知识结构的制约,都难以科学系统地对各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要成体系地对各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必通过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将相关资源转化为对自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给思政课教师及大学生思想工作者,帮助思政课教师将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中。

第三,只有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将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话语表述体系从专业话语体系转向适合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述体系。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专业话语体系,各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具备本学科的专业话语体系特征;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因此将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多种话语体系的整合与融合问题,只有将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专业话语体系转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体系,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话语体系的转换,一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话语体系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话语体系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话语体系转换的工作,特别是学生积极探索融合专业特征、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话语体系,构建基于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话语体系。

二、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作用定位

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又要注意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必须对其参与过程进行准确定位,以确保其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得以正确发挥。

第一,运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地位。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目的就是构建适合专业学生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引导学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理论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专业教育作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利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思想认识和行为活动的主体,他能反作用于教师并进行自我教育,和教师在教育往活动中互为主体”[2]。以往我们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只是抽象地强调,很难找到一条充分发挥和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很难找到一条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提升和主体作用发挥的有效渠道,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探求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有效渠道。大学生通过立足专业反思学科史、专业课程中相关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既能强化对专业知识、专业发展与时代需要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又能强化自身的社会定位、社会责任,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真正确立自我教育的主体地位。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体系创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话语体系创建中的辅助地位。思政课教学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学生的参与,在学生的帮助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融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专业教育目的的融合。但在思政课教学体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参与者,处于辅助地位。坚持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是保障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正确方向的需要,是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需要;但坚持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学生在学科思想政治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利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工作中,引导其从思想工作对象、受众的角度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三,运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践行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其作用对象能否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效,都取决于大学生能否运用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和资源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行动上加以体现,即大学生能否成为相关理论、知识和资源教育的践行者,是决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求在运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具体的行动环节,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更要推动大学生积极践行,引导大学生践行学界前辈的理想信念追求,^承和弘扬学界前辈的探索精神,并将学界前辈的理想信念及奋斗精神贯彻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之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三、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途径分析

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仅需要准确的作用定位,还需要有效的参与途径,才能确保学生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效发挥作用。

第一,通过师生互动的研究性学习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证明,结合学生专业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借助专业知识加深对政治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进而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良性互动。在研究性学习中,专业课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结合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计研究性学习选题,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之中。思政课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虚心向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和学生一道探索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中。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好、学科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共同开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一专业一教学体系的思政课教学格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

第二,通过学生社团、班团组织的活动,运用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现象时指出:“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3]告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状况。发掘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是有效破解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状况的对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引导学生以社团和班团活动为平台,组织社团成员、班级学生、团支部或团总支成员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发掘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组织地对社团、班级、团组织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特色社团活动、班会活动、团会活动主题,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

第三,通过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扩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影响力。对于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所取得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可以通过学科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扩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影响力,并通过竞赛与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成果展示的过程是利用学生的成果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引导大学生参与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合理的路径设计与作用定位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有助于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更是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7.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3篇

西南科技大学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长期的探索,初步构建了“三统筹、三渠道、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模式为:

一、三统筹:是指整合校内资源,统筹资金、人力和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工作由政治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同时又需要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协调其他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形成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才可能很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任务,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三统筹的实践教学机制。

1.统筹资金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教学活动。学校每年有6000余人参加社会实践,必然会给组织单位带来极大的财政负担。为此政治学院与校内各学院和部门合作,采取组织学生参加各单位的实践活动和将政治学院的实践活动全校化的方式,将其他单位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资金同时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出支出少,见效大,一次支出,多方收益的实践教学模式。如组织学生加入到在各学院、团委、学工部组织的科技下乡、社会实践、假期红色旅游等活动中,采用费用分摊,由其他单位开支车费,政治学院开支门票等方式,减轻了政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财政负担。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学院结合重大节日、突发事件、重大理论学习等开展红歌会、诗歌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并将类式活动全校化,既扩大了上述活动的影响力,,费用方面实现又由政治学院、校团委、宣传部、各学院共同分担,从而加强了与各单位的合作,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各相关部门的社会资源,节省了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统筹人力

每年6000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仅仅靠几十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本满足不了指导工作的需要,为此政治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派往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所指派单位学生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重大节日庆祝和纪念等活动。教师与各单位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组成该单位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与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社会活动,组建了一支由政治学院牵头,全校学生工作系统全员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统筹实践基地

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团委、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与众多的单位协作,建立了开展各种学生实践活动的实习或实践基地,各学院也根据学院设置的专业为学生建立了专业实验、实习基地。政治学院通过与校内各单位合作,将各单位的实习或实践基地登记汇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择优选择出既适合专业实习又适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单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如国防学院在九院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政治学院通过与国防学院合作,同时将其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而政治学院已经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其他单位作为专业实习基地。如政治学院在绵阳市江油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合作提供给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其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多方位合作,使一个实践基地发挥了多种用途,既节省了财力、人力,又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三渠道:是指通过学校勤工助学、实习基地实习体验和社会带职带薪实践三个渠道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活动领域,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在学校内部,通过各部门提供工作岗位,在定职定责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一定报酬,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又给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经济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各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同时,同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社会,了解实践,感受方针政策制定的社会实践依据及执行情况,掌握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流程,熟悉相关行业规则,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如国防学院的学生在“九院”在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仅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提高核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为祖国繁荣发展不屈奋斗的精神境界。信息专业的学生在长虹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历程,通过对长虹的成长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为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此外,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为各生产、经营、服务等机构和单位提供专门的人才。如经济、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培训,成为长虹、九州等单位新产品试销人员,在假期、毕业实习及节假日期间成为各大商场和生产单位的营销和促销人员。

三、三结合:是指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与新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学术研究工作结合,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角色变迁;资源平台

作为课程理念的主要贯彻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对政治课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始终是政治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物化要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正是直接地表现为教材的重新编写。然而在课改实践中,许多政治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还停留在原地或是表现为无所适从,这对新教材的正确使用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推进形成了阻力。本文试图从课程发展的角度对政治教材的功能定位及其对思想政治课程教与学的影响,作出一些思考。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学科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为重要的课程理论支撑,它注重政治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强调政治课的社会政治本位。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教材被完全等同于教科书,并且成为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唯一的完整的终端代言。“它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蓝本,是学生学习的法定内容,是教学考核和评估的依据,也是使用其他教学媒体的依据。”①在这个阶段,教材在政治课教学中居于绝对的中心地位,其角色表现为教与学的“依据”,并且带有明显的法规性质。这一功能定位对政治课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课程与教材是预设的,分离并先于教学过程而存在,这就决定了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对教材的分析、挖掘、再现的过程,它否定了教学过程本身的生成性和创造性,使得传统的政治教材难以走出“繁、难、偏、旧”的怪圈,政治课也成为空洞的说教课。其次,教材被视为法规性的依据,就迫使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和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教师只是教材内容的宣读者,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教教材”,评判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否吃透教材,讲清楚教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点的灌输过程,教学方法表现为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纯理论演绎,内容陈旧、方法单一,使得传统的政治课难以得到学生们的喜欢。再次,这种以教材为绝对中心的课程观,也极大地扼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背教材”成为学生政治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的好坏就是看学生能多大程度上再认和再现政治课教材的内容。对于教材,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和探索的余地,而且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学生甚至没有阅读各种其他材料的时间。

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偏重于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组织教学,通过解决学生当前认为重要的问题,增强他们已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②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必修课就是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要基于学生情趣、兴趣、志趣等方面的选择,为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体验人生规划的经历提供机会,③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从单一政治教育转向公民教育。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一方面,教材的概念得到了扩展,教材除了教科书这一主要形式以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以及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文件、时政材料、经典著作等资料。另一方面,教材的功能也得以重新定位,教材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具有法规性的依据,而是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其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角色表现为辅助课堂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工具”。这一功能定位,颠覆了传统的教材观,为政治课教学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首先,政治课教学不再孤立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其本身就是课程的主要组成,更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政治课教学不再是为教教材而存在,教材也只是为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而可供选择的一种学习资源。所以,今天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在坚持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借助教材,实现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其次,教材的工具性功能定位决定了教师的工作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摒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课程中心的观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形式认知结构的优化和基本观点的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注重情境创设、合作探究,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再次,对学生而言,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而只是可供选择的一种学习资源。所以,政治课学习要从“背教材”向“用教材学”转变,学生通过课堂的互动学习和课堂内外的自主学习,让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教材和教师展示的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整合,从而实现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增长、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提高。总之,今天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正使得教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弱化,更加凸显其辅助教学的工具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政治教师要善借于物,转变观念,转变教的方式,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教材,引导学的方式转变,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应该说,今天的课程改革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程封闭性、孤立性和预设性的不足,它打破了政治课教学中的“教材中心论”,试图树立“课程中心”的观点,理论上使得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政治课教学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生成性。然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关于教材的使用却出现了这样的声音:“不管你课程怎么说,我们政治一线教师只想知道新教材中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教的,哪些知识点需要补充,各个知识点讲到什么程度,考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好问的?新教材已经没有学科体系了,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就重点教,没有规定的就不教。”客观地讲,这两种声音代表了现在绝大多数政治教师的普遍心态。一方面,问题出在教师本身缺乏对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虽然在理论上通过对教材地位的弱化,凸显课程中心和教材的工具功能,赋予了广大政治教师、学校和地方拓展课程的权力,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未能给出有价值的指引和建议,特别是对教材的功能定位,只给出了“工具”这一变革方向,未能指出工具的实践范式。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去“(用考纲)教教材”到现在“用教材(教课程标准)”的定式化发展。如何解决这一实践中的难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深化认识和发展课程建设理论,准确定位教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功能。

随着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在课程理论上兼收并蓄,特别是要吸收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一些有益观点,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结构,在教学目标上指向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注重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能力、伦理、审美和情感的人格发展,⑤实现思想政治课从“以知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教材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或是单纯为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教材已不再是教材文本与教师的阅读──明理的关系,而是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师中的儿童的对话关系、伙伴关系、共同成长的关系。”⑥换句话说,教材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课程平台,这个平台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就是课程目标达成的平台,即教材作为课程的具体化,必然具有工具意义,教材的使用必须有利于课程内容目标的达成;其二就是课程资源生成的平台,即教材作为师生选择和对话的文本,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⑦,教材的使用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教材,理解达成课程目标,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过程。这一功能定位极大地拓展了教材的工具意义,使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政治课教学有机融合,在实践层面上明确了教材与课程、与教学的内在关系。

首先,教材是课程标准“范例性”的具体化,它否定了教材是法规性依据的传统观点,更是发展了教材是课程内容具体化的初期观点。在实践层面上,把教材理解为为实现课程目标,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供使用的一种“范例性”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为此,政治课教学必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引导师生从学校、家庭、社区、地区等层面发展教材,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本位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将更多地呈现出互动、生成、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其次,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课程平台,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开发、整合的作用,更多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整合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合作探究式教学等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政治教师要积极引导并主要依靠学生对现有教材进行校本化的解构,并在解析与构建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深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政治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尝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有教材为载体,结合自身和学校、地区的实际,编写富有学校和地方特色,切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

再次,对学生而言,政治课学习不再是“背教材”,也不是“用教材背课程标准”,而是表现为与教材“范例”的对话、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探究、交流,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丰富教材,生成新的学习资源。学习的过程将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利用原有和新学的知识去发现和收集自身生活情境中的有价值信息,并整理出来与教材的范例进行对比、整合,领会教材中的课程要求;同时,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共享自己的成果,并分享他人生活中的有价值信息。最终,在这样的探究、合作中实现课程目标,发展自己,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注释:

①⑦谢树平,李宏亮等.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0、132页.

②⑤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7-298,216页.

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机遇 挑战 对策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大量创办始于1999年,2006年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地方到高职校方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高度重视,将大部分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其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相比之下,校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但是却对思政课的教育功效期望很高,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比对专业课教师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思政课相关的理论了然于胸,而且要熟悉专业,能结合专业要求展开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面临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步入正轨,始于2005年。当年国家面向全国颁布并推行“05方案”,对各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进行纲领性的指导。近8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推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发展基础

(1)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扶持力度比较大。围绕着同志“3·8批示”提出的思政课教学状况要明显改善的目标,国家先后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等文件。在这近8年的时间里,国家政策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本科院校思政课的建设取得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也让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为今后开展思政课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都是高职思政课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2)逐步形成职业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高职专业的建设思想定位于“面向行业,依托企业,突出职业,瞄准就业”,构建了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相适应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能积极吸取企业实践中的新技术、新知识,教学方式方法更能结合企业实践实际。高职思政课理所当然也在不断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上尽可能掌握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要求,将职业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合实际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高职大学生,以适应各职业岗位的需要。

(3)结合本地实际和高职院校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政课教材通用于全国本科和专科,但对高职的针对性却不强。这样的一套教材体系要在高职落地生根,获得真正的实效,就需要做好教材体系向高职的教学内容体系转化的工作。已经有不少思政课教学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在致力于做转化工作,而且也能够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生源,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强化实践教学。为了解决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与基地能够提供的资源服务相脱节等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尝试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群的教师队伍建设,尝试把教学实践任务交给基地的教师去承担。思政课教师首先按课程资源要求选好基地,然后着手与基地共同进行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明确基地教师的目标和任务,对基地教师进行培训,包括对导游进行教学培训,要求他们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实践教学。这样,随行的教师把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送到一个个实践基地后,就如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个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既有课堂教学的严肃又有旅游考察愉悦的教学园地,从而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将教学实践任务交给基地的教师去承担,可以大大减少实践教学组织教师的工作量,从而将整个实践教学引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机遇与挑战

未来高职思政课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首先是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重大机遇,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专业建设走校企联办专业之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思政课教学完全可以借力专业建设的发展,运用企业方面的优势,有效发掘行业企业和专业的资源,拉动思政课的发展,更好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其次是产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行业企业对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主要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思政课建设,必将为提升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地位,以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三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能否招得到学生。实习、就业是学校生存的命根子,实习、就业这个出口畅通,招生这个入口就不会太难。这就需要学校能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培养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确实成为企业后备人才储藏库,企业才会乐于与学校合作。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业老师的责任,也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引领和支撑。

四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某些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推动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发展的后劲。

但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高职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尤其是三校生(来自中专、职高、技校的学生)的数量大大增多。三校生没有经历过高中的学习生活,文化素质远远不如普高招来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对理论性比较强的思政课持不喜欢的态度。其次,地方政府不够重视高职思政课,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由没有多少基层工作经验、但是会考试的年轻人组成的,由于人数少、经验不足、工作量大,财政每年下拨的经费也有限,每年能确保做到的是组织一次骨干教师为期几天的封闭学习、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和一次年度工作检查,但是很明显,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很少。第三,受市场经济影响,特别是面临的生源危机,高职院校没有太多精力谈教学谈科研,重心偏向于招生和经济指标的完成,念生意经过重。第四,不少高职院校固定开设的思政课只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课程不少院校则是将其融入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中,由专业课教师来教授,思政课课程和课时存在被蚕食现象。第五,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较高层次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上,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几乎没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带头人,而学校引进有影响力的思政课带头人的积极性,不如引进专业负责人那样高。第六,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不过硬,教学、科研能力不强。教学、科研能力包括:顶层设计能力、吃透政策能力、分析形势能力、校企合作能力、研究理论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和宣讲主流价值观的能力、与学生互动能力,以及开展科研的能力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强,再加上教师视野不开阔、思想不深刻、观点不鲜明、论述不清晰,没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教师授课流于肤浅,或深入浅出的功力不足,师生互动也比较少,造成学生兴趣淡漠,认同度不高,课程亦缺乏内涵。第七,思政课课堂教学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甚至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觉得学了没用。

二、对策

思政课要立足已有的优势和基础,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围绕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实现“05方案”改革的设计目标,用好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制度,大力促进思政课教学的完善创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构建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有人就会有思路

人才始终是干好事情的关键。提高人才质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地方政府应想方设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把地方所有的思政课教师纳入管理范畴,借鉴国家近期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做法,争取专项资金推动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和运转。该中心要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地方的力量,构建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为思政教育人才的培养出力。

利用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展开培训。首先是全方位的师资力量。不仅是本省各类高校的师资,各级党校的师资、省外各类党校的师资,以及来自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师资,都可以成为共享的资源。这就需要树立“只要有需要,全国的师资都可以成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师资”的理念,从而减小了培养和管理本校师资的财政负担和业务指导压力,效率高而成本低。其次是培训对象的全方位、多层次。高职的思政课教师、学工办干部、各类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人员,乃至学生干部都可以是培训教育对象,有机会都可以参加全省、全国各地的相关培训工作,成为大培训中的一员。与此同时,岗前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时事政治教育、各行各业职业道德个性规范、各类职业背景介绍、中央和省级人大会、党代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培训等等,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内容。再次是培训方式的全方位、多层次。要突破培训就是办班讲学的思维定式,积极地引导教师把现场教学、工作研讨、实地调研、经验分享等形式引入思政课的课堂。除了能向学生传播知识理念,训练能力的工作也要同步进行。

2.加强课程评估,促进思政课发展

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思政课程建设的宏观调控,不断充实完善评估办法和手段,把评估打造成增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参考专业评估和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组织教育界和行业企业相关行家里手,对思政课进行评估。借评估契机,认真全面地总结思政课教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得失,促进其建设和发展。

在评估中要突出考察思政课教师对实践课的评估。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两类:一是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二是在传统革命圣地和纪念馆类型的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教师应针对这两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标准,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分类考核完成之后再总结出一个综合考评结果。而这个结果要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促使学生真正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职业道德能力。

3.强化校方对思政课改革的领导

校方要转变把思政课边缘化或弱化的倾向,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要成立思政课改革领导小组,校长亲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以加强对思政课改革的领导,努力改变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状况,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年龄相对也比较年轻,兼职教师比较多,校内教师承担的工作量比较大,很难有业务进修实践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导致学校缺乏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此,校方要下大力气引进得力的课程负责人,培养骨干教师,配备充足的师资,用优质的师资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4.培养教师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想培养出学有所成、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学生,教师首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一名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的教师,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形势、政策解读能力。一名具有良好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方式和校企合作能力。只有“家门—校门”成长经历的教师,最需要补的课是直面矛盾的历练和校企关系的考验,增进自身的企业阅历,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要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一剂良药。

5.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高职思政课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仅需要学会构建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相适应的、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应积极吸取企业实践中的素质要求,教学方式方法更应结合企业实际,从校企深入合作中吸取有益的养分。同时还需要解决好思政课融入学科建设的问题,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强化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把对课程整体性特点的研究融入学科建设之中,还要将四门课程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6个二级学科的内涵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每门课程内容中热点难点问题、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教学改革问题,把对课程内容的研究融入学科建设之中。这样的转化才能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