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范文第1篇

1.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以往的化学课程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必修模块有两个,即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有6个,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3.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传统的化学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需要分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设置模块内容的线索有所不同。既反映了现代化学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力求揭示课程的人文内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学习范文第2篇

我先登陆可汗学院的网址,查阅有关数学的课程目录,发觉可汗学院提供的数学课程主题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最基础的加减乘除、代数、几何等内容,也有微分、积分、应用数学等高等数学领域的几乎所有科目内容。数学领域全面的课程设置,为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的人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进入可汗学院主页后,无需任何“课程注册”就可以直接点击相关课程观看。当然,之后发现为了今后能更好地“跟踪式”学习,注册一个可汗学院的免费账号会非常有帮助。而且注册账号只需要一个电子邮箱即可,方便快捷。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我选择了可汗学院的“微积分学”课程。该课程被可汗学院分为了以下12章内容④,依次为“极限”、“导数及应用”、“定积分和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序列及函数”、“高阶微积分AP考试讲解”、“二重及三重积分”、“偏导数”、“线积分和格林定理”、“曲面积分和斯托克斯定理”、“散度定理”。与此同时,每个章节又下设了5-9个小节。

比如,在“导数及应用”章节里,依次设有以下九个小节⑤,分别为“微分简介”、“切线斜率估算”、“导数介绍”、“图示法”、“多项式规则”、“导数链式法则”、“乘法及除法定则”、“隐函数微分”、“函数论证”。每个小节又包含了3-9个视频,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4-12分钟左右。虽然是在线课堂,但主讲老师并不出现在教学视频中。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全程使用彩色的“笔”,在一块占据整个电脑屏幕的“黑板”上手写板书(如下图)。授课视频中不出现主讲人,仅有一张充满画面的“电子黑板”,板书为不同颜色的手写笔记。学习者不易被老师的形象、表情、动作等分散注意力,同时又具有传统课堂的画面感。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程没有指定任何教材,主讲的老师也不提供任何参考资料供学生下载(可汗学院提供的课程都是如此——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二、课程资源灵活、简洁、碎片化,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我白天在传统的纽约大学课堂里上课,且在校内有一份兼职工作。所以,只能利用零碎的业余时间观看视频学习。大约花了1个月的时间,在可汗学院完成了微积分的学习,下面便是我大致的学习过程。刚开始接触可汗学院课程的几天里,我都是用晚上回到家后的时间来学习。每晚大概会观看5个视频,总计大约花费1个小时。因为每个视频时间很短,所以并不会感到累。此外,虽然全程都是英语教学,但主讲老师美语标准,用词简单,且每个章节都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讲解非常耐心细致,进度很慢。每个小节结束后,可汗学院会提供1-2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供学习者练习,只要听懂了课程,一般2分钟以内能完成作业。作业基本上都是基于选择题形式呈现(如图2⑥),在线选择答案后,会立即知道答案的对错。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都可以先点击“提示按钮”(上图:“I’dlikeahint”,我需要提示)。可汗学院会就同一个问题,根据问题的难度,给出3-12个不同提示。

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开放及时,彼此互为资源

如果学习者根据提示,仍无法完成练习,那也可以在相关问题下面留言(只限于注册了可汗账号的用户)。可汗学院对回答问题的人没有限制,可以是可汗的老师,也可以是其他任何看到并可以解答该问题的学员。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致只出现过2次需要帮助的地方。晚上留了言后,在第二天晚上学习前,基本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答复。我留言询问的次数很少,并不是因为我需要帮助的情况很少,而是因为每次遇到问题时,我都会先仔细查看其他留言者已经询问过的各种问题及他人作出的回复,参考其他人的学习经验的这种方式解决了我的大部分疑问。图3是可汗学院网站的在线留言截图⑦,有一名学生提出了关于“线性积分”的问题,可以看到,有6个人对该问题作出了回答。“可汗学院”为学习者提供的手机应用软件。学习者可以在线观看、或提前下载视频后,以便在没有网络接入的地方也可以学习,为有效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提供了便利。我每天搭乘地铁去纽约大学,往返总计需要花费50分钟,我常常利用这段时间看看新闻或者预习一下自己的课程。后来,我开始在坐地铁的途中学习可汗学院课程。我在自己的手机上下载了可汗学院的应用软件,并提前将需要观看的视频下载到手机里。因此,在接下来的可汗学院课程学习中,我便开始在等车、地铁上及吃饭的时候观看教学视频。我每次坐地铁或吃饭时都可以观看2-3集,然后选择晚上回家做练习,这样也可以对白天地铁上学习过的内容再做复习。

四、个性化的测评追踪及学习支持

可汗学院不但给学习者提供教学视频、练习题及问题回答的帮助,在学习者完成部分学习进度后,还会提供相应的测验。测验的页面与练习题相同,也采取多项选择的方式进行。测验的问题有10-20个题目不等,每次大约花费30分钟左右。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可求助“提示”按钮给予帮助。可汗学院还给注册了账号的学习者提供在线的学习行为分析数据。登录可汗学院网站后,只需要点击相应页面,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习情况的统计结果。该结果以图表和统计数据的形式列出了我每天在可汗学院投入的学习时间,观看的视频数量,问题的总次数及回答其他人问题的次数。同时,也会统计列出我做练习题的正确、错误情况,并给出哪部分需要加强练习的建议。图4反馈了学习在“函数极限2”章节观看视频、做练习所花费的总时间及对错情况,方便学习者随时了解、跟踪自己的学习进度。图5反映了学习者在过去一周里,每天在“可汗学院”的学习时间,包括观看视频及做练习题的每日时间统计,红色曲线为学习精力走势情况,为自我监督、自我激励提供了技术保障。图6用不同颜色及面积比例,直观给出学习者的兴趣分布,也可分别查看“当天”、“昨日”“过去30天”的学习兴趣统计情况。

图7显示了学习者在“可汗学院”网站的问题数量、回答他人问题的次数、给讲课教师的建议次数等数据统计,以数据形式直观反映在线学习的互动情况。(作者注:图中为新用户注册账号,因此数据显示都为“0”)。另外,可汗学院除了给学习者提供的各种学习反馈之外,也会通过在每集视频下方设置留言框的方式,让学习者给主讲老师提供反馈,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图8显示了视频课程下方给出的视频反馈建议选项,学习者也可通过点击“Suggestafixforthevideo”给主讲人留言。注重征求学习者的建议是“可汗学院”的特色之一,广泛吸纳意见并有针对性的作出相关改进,为良好口碑打下了基础。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也会遗忘,可汗学院精细的课程设置结构,也给我高效复习提供了便利。可汗学院对课程章节的分类非常细致且有良好的逻辑性。学院将知识结构以列表目录、“知识结构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方便学习者通过知识内容间的自身逻辑性,快速定位想要复习的知识内容,或快速针对遗忘的内容返回查找、定位相关视频,提高复习的效率,更高效地学习(如图9)。我觉得这种便捷有效的学习主要得益于每集课程设置很短的原因。

五、可汗学院课程吸引我完成学习的几个关键点

我用了一个月,便完成了可汗学院的微积分课程学习。虽然学习微积分的过程本身很枯燥,但可汗学院短小的视频设置,“0基础式”的主讲方式,及时的留言问答反馈,激励式的学习行为分析报告,将看似庞大、困难的学习内容,分割成了若干细小的部分,让每次学习时,都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点,吸引我坚持到了最后。虽然没有得到任何证书或学分,但通过学习该课程,彻底解决了我专业知识结构中微积分学习的软肋,给我提高专业课学习的效率提供了巨大支持。出于个人兴趣,之后我又利用坐地铁和吃饭的零碎时间,先后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且快速浏览了世界史等课程。学习可汗学院课程的经历很快乐,没有压力,通过这种学习的方式,整个学习过程让我逐步建立并感受到了对学习的自信心。

其实,这并不是我首次接触在线学习。以前也在新浪公开课及其他高校的公开课网页上学习过,但往往都因为每集课程视频过长(1.5!3小时)、基础内容解释不够清晰、练习题没有提示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等原因,未能坚持完成。但是可汗学院让我第一次以在线课程的方式,坚持完成了整个学习内容,并从中体验到学业进步的成就感。我认为可汗学院吸引我的根本原因,是其提供了一个让学习者可以快速、高效弥补特定专业知识的学习平台。高质量的授课内容,短小、合理的模块课程设置,即时高效的互动性及详尽的“跟踪式”学习行为分析报告,让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及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实现高效学习。

课程学习范文第3篇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传统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障碍。

传统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守旧性、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日渐消退。新课程的改革重在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变守旧为创新,客体为主体,受动为主动,依赖为自动。这是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压迫控制力量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基于如此,新教材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创新性、主体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维,学会发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亦步亦趋的紧跟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地记笔记,课下反复背笔记,这样的学生,在应试阶段可以考高分,但很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发散能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大胆创新、敢于质疑的意识和习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让学生把学习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思索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让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变为倾向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讲的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但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重要保证。

2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特征的主要表现

第一,主动性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他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迫使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越会学,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学习起来枯操无味,在教师的教鞭驱使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成为主动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只有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责任,并能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第二,独立性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都想有一块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都想得到老师的器重。因此,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空间。绝不能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就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新课程要求为师者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在现阶段还要做好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化过程工作。随着学生独立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然变为由被动让老师教到主动让我学。

第三,独特性。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事物,更何况人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别于他人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学生的智慧不同,他们的学习优势、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思考方式不一样。传统教学方法的大锅饭、一刀切、一锅煮,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差异性决定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它作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当然,现代学习方式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第四,体验性。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深刻的体会,体验是自外而内的情感过程,它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范畴。现代的孩子受教育早,智力发展快,能力较强,但是即使是高中学生也不过十几岁,他们有感知外在世界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童心去发现童趣,由童稚去发现童真。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而且要用脑想。要让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

课程学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浅谈

新课程 学习方式

探究性是人类探索未知、征服自然、启迪智慧、求异创新的系列活动。在这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旧课程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新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生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如何能指望他成为高素质的人?他能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吗?

转变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意味着什么?传统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守旧性、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日渐消退。以语文为例:义务教育学了九年,二千七百多节语文课,语文学的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导致知识的系统性的破坏。新课程的改革重在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变守旧为创新,客体为主体,受动为能动,依赖为主动。这是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压迫控制力量而是发自内心自觉行为。基如此,新教材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创新性、主体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维,学会发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亦步亦趋的紧跟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地记笔记,课下反复背笔记,这样的学生,在应试阶段可以考高分,但很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发散能力。试比较一下,中国的中学生在世界上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们的选手又得了多少多少金牌,但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们可曾见到一位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大胆创新、敢于质疑的意识和习惯,确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让学生把学习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思索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让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变为倾向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新课程讲的转变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将传统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但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重要保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他对应于传统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越会学,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学习起来味同嚼蜡,在教师的教鞭驱使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只有学习的兴趣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成为主动的自觉行为。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都想有一块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新课程要求为师者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在现阶段还要做好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化过程。随着学生独立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然变为由被动让老师教到主动让我学。

三、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事物,更何况天真烂漫的学生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别于他人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智慧不同,他们的学习优势、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思考方式不一样,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自然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大锅饭、一刀切、一锅煮,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差异性决定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孔子尚且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它作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体验性

体验是自外而内的情感过程,它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范畴。现代的孩子受教育早,智力发展快,能力较强,但是即使是高中学生也不过十几岁,他们有感知外在世界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童心去发现童趣,由童稚去发现童真。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而且要用脑想。要让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

五、质疑性

课程学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整理成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学习新课程,品味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该深思,该警醒!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就拿科学课来说吧: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科学课尽可能的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和考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翻阅科学新教材你会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科学课更加注重与社会的接触、注重学生的参与。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已经是目前我们国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拿过去的自然科学与现在的科学相比,为了解青蛙的结构我们不惜抓几只到课堂上让学生解剖,血淋淋,惨不忍睹。而如今的教材你是再也看不到这一幕生杀了,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蜗牛,实验完成后孩子们高高兴兴的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很明显我们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从小中着手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我们的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课程意识,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儿童的一切空间。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第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走进七年级的课堂,你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第五、学习新课程,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

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和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

我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作为当教师的我们很重要。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说,我们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和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我们为他们播下了终生学习的种子!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义和生活中的满足感。

因为平等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走近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我们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平等交流还让我们避免尴尬,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他认为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引用此例只想说明当我们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应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才不致出现误会,因为伟人尚能承认自己的过错,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又能有多少正确率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绝无过错、百分之百的正确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面对学生的过错百般愤怒、万般怨恨呢?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允许他们犯错误吧?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学生出现过错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过错的学生算不上学生而是圣人,他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甚至于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结束语: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想一想:即使你的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有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句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新课程 新理念 新策略》海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宁教育局教研室编

《教育信息资料》嘉兴教育科学研究所 嘉兴市教育学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