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组织

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1],自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热点,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其原因是由于计算机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2]。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在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育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使得现在大多数毕业生理论有余,岗位技能相对不足。许多毕业生甚至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生产实习作为高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数高校目前采用的教学形式为组织学生在校内机房编写小程序,或到实习单位参观,使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水平和实际软件开发过程,或联系实训基地直接由企业指导培养。尽管各高校对生产实习十分重视,并想办法改革实习模式,但目前高校生产实习仍然面临着诸如实习单位难找、实习经费短缺、实习效果不理想等困难,教学质量不容乐观[3]。

经过近几年生产实习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提出了一种校内进行的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习基地选在校内机房,实习任务由指导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及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技术制定,实习指导由学校多名专业教师负责,实习内容为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已结题项目或教师在研项目的

开发。按照这种模式组织生产实习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节省实习成本,同时还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1现状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主要有三种形式。

(1) 企业参观。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到计算机及相关企业的生产环节中,但是目前计算机企业多属于民营、外资或合资企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外,参观形式对于计算机专业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计算机产业多为高科技产业,从表面上看软件公司内部和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相同,学生参观根本看不到实际软件开发过程,更不可能参与到企业软件开发工作中。毕竟大部分企业或公司都不想因为学生实践而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另一个影响实习单位接纳学生生产实习积极性的原因就是实习经费不足,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远远滞后于企业收费增长的速度。

(2) 校企联合。目前,有些企业和高校联合成立专业化的实训基地,严格按照生产实习的本质要求,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为高校解决生产实习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些实习基地依托大企业,面向高等院校,能很好的解决学生到生产一线参

作者简介:路莹(1970-),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及多媒体应用;唐晓君(1972-),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李晓红(1978-),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件安全、智能控制。

观学习的问题,另有专门培训老师指导,保证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开发,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这种实习基地既有浓厚的现代企业氛围,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经验,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这种实习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但是,这种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形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需要学生在实习时支付一定的费用,从学生角度考虑,承担费用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这种实习形式风险大、成本高,因此大多数高校没有采用。

(3) 校内组织进行。面临实习企业难寻、培训实习成本太高的难题,有些高校选择校内进行生产实习的方式。这种方式大多以指导教师布置实习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并以报告形式上交结束实习。实习过程从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和验收环节等考查,与普通课程设计相类似,学生虽然拿到相应的学分,也锻炼了基本技能,但由于缺乏企业氛围,学生不能很好的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映射。而且,一旦教学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抄袭现象,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经多年的探索和改进,实行了一种基于校内组织进行的新生产实习模式,主要从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设计以及实习验收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实践,这种实习方式可以依据实习的要求,从实际应用考虑制定实习方案,针对性强、组织合理,教学效果明显。

2生产实习模式实践

2.1实习流程

经过几届学生的实习实践,新的校内生产实习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其实习流程如下:

(1) 实习要求及安排部署;

(2) 实习任务讲解;

(3) 分组实践;

(4) 中期检查;

(5) 实习答辩、总结。

2.2具体措施

从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设计,及实习验收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及安排。

(1) 教学组织。生产实习之初,由指导教师布置了多个在研/结题的教师科研项目或某企业已完成项目,组织形式采用集中式管理,即在生产实习过程中,

学生统一在专业机房集中实习,安排多个指导教师,每天都有教师值班答疑。集中进行生产实习既方便学生讨论、交流、答疑,又方便指导教师充分地把握实习情况,并给予具体指导。

(2) 教学管理。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晚上可以加班加点,专心设计项目。开发阶段,完全模拟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并要求学生采取自愿原则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中小型项目的设计。每组3人,每个小组安排组长(项目负责人或称项目经理)一人,组长的职责是:组织成员进行项目调研、模块划分与任务分工、接口的确定、进度的监督与协调、集成测试等。

实习期间安排中期检查环节,指导教师按照实习最初制定任务要求及日程安排检查实习进展,针对学生开发过程、开发进度、开发难题及开发组织等给予监督与指导,一旦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实习中期检查结果以文档形式留存,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

此外,实习期间要求各小组及时进行项目总结。每天规定一个时间,将同组学生集中起来,针对当天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交流自己的想法,集体讨论问题,这样就能够做到日日有收获、天天有提高,从而锻炼自己的实战水平和组织经验,小组项目小结结果以日志的形式记录,开发结束后整理写入实习报告。

(3) 教学设计。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作为主要实习方法,题目实用性强,一般安排指导教师的横向或纵向科研项目,或使用某企业已完成的项目案例。这样,学生在校内即可进行客户调研和需求分析,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为将来的职业奠定基础。具体实施如下:

实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答疑式讲座,使学生深化对软件工程基本原理,以及数据库等相关理论的认识,了解企业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开发规范和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第二阶段是案例分析,针对生产实习题目,提取几个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软件生产的基本过程、方法及开发技术;第三阶段是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综合运用指导老师前面所讲到的知识,完成一个中小型项目的开发任务。

因为有相关理论课的教学基础,实习第一阶段以答疑的形式进行。实习第二阶段,指导老师针对软件公司的风格,选取几种主流开发技术案例进行讲解指导(C#,Java等)。安排一名指导教师负责一个案例讲解(对应一种开发技术),便于学生理解项目思想和相互沟通,指导教师也可以重点对某一技术开发过程进行答疑。讲解结束,将案例源程序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学生编程参考。实习第三阶段,学生自选主流开发技术,并按照企业的开发规范进行开发。

(4) 实习验收。实习最终成果包括软件和文档以及用户操作手册。考核是检验实习水平的主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对于促进实习教学质量,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考核也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环节,既要考核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也要考查其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要考察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文档编写能力、纪律性等内容。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效果,我们实行分阶段考核,各阶段成绩综合在一起构成最终实习成绩。最终实习成绩由平时表现、中期检查、实习答辩和实习报告四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10%,中期检查占总成绩10%,实习答辩占总成绩4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40%,汇总后总成绩以等级表示。

中期检点是考察其开发进度,内容包括调研程度、开发平台及环境的选取是否合理、需求分析是否充分,开发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延迟等。

答辩重点考察软件功能、实现的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界面友好性等,对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适当加分。答辩流程为组长汇报软件的设计思想、主要技术、任务分工等情况,并演示软件,指导教师提问各位成员所设计的模块。老师根据项目完成效果确定这个组的等级,按照工作量大小再确定组内各成员的等级。

实习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上交,重点考察其规范程度,文档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认真等。

2.3实践检验

经过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组织、设计和管理,实习效果明显提高。尤其采用阶段性考核,以现场答辩形式验收实习成果,能够检查学生的真实技能,以及算法的复杂性、程序的规范性等方面。通过中期检查和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定,既能考察项目的完成情况,也能考察各位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领悟能力、工作主动性、团队合作情况等综合素质。学生实习报告内容是对实习系统化的记录过程,能反应其文档编写能力,并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网站规划等思维。

3结语

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力,是每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该积极采取举措保证实习教学的质量。当然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式可以说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习经费严重不足、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情况下,寻求教学上的改革非常必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校内进行的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的新模式。在该实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树立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资源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同时团队精神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建臣. 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7-18.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2):26-28.

[3] 王春枝,熊才权,欧阳勇. 计算机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的探索和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1):84-86.

Exploration for Productive Practice Teaching of Major in Computer

LU Ying, TANG Xiao-jun, LI Xiao-h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网络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对占大学90%以上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计算机操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们学院是一所以师范、医学为主,涵盖文、理、工、管、经、法等多学科的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来自全院,专业不同,应用不同,水平不同,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需求及今后的应用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可是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状况是:

1.教材内容有的过于浅显、提不起学生兴趣;

2.和各专业没有太多的联系,实践性不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比较小;

3.为了过级考试,多拿证书。

二、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

为了真正实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从验证性实验向创造性转变,从单一型实验向综合型实践转变,我们对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作了如下改革:

1.结合不同专业实验内容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学期计划;

2.组织授课教师按类:理工类、人艺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和综合类(经管、医学、外语)等采集各专业相关知识编入到实验指导中,然后教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和分析专业问题;

3.成立课题小组,因为针对各个专业上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至少两人以上;

4.最后由课题组把每位教师的实践内容进行归纳汇总,形成教学积累,资源共享。这样就不必要求上计算机基础的任课教师熟悉各个专业的需求。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专业施教”,把所教学生的专业内容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教学设计架起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学习的一个桥梁,深化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不仅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往往出现教学相长的情景。因此,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探讨和总结。

三、加强实践环节,引入网络教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服务

实验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的目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实践与课外实践。为此,我们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实践教学过程,不仅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交流,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立体的交流。教师除了在机房走动巡视,与学生面对面释疑,也可在教师机上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及时了解每个学生上机操作的具体情况,利用双向交流功能进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调节教学过程,同时也可让学习方法得当、学得较好的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经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实验室教学环境:为避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无关的目的访问互联网,以及消除机房设备安全隐患,我们采取的是基于Intranet环境。(注:在此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获取信息)

1.集体授课模式,教师首先将本节实践操作的内容、知识点、重点通过案例边讲解边操作演示,此时学生只能看和听。

2.按类别、专业的不同分发作业,(包括可能要用到的背景资料及图片)到每台学生机,作业按照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设置从简到难的若干实验方案。

3.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接到任务,就可按各自的需求来学习,搜索资料,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可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4.培养创新。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发现和发扬学生的主动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体现了网络教学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上机任务。

四、进一步发挥校园网作用,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服务

随着校园网络建设和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学生除了在学校机房还可在宿舍实现上网学习,一是弥补了学时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多练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这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通过网络,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可掌握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地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与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享受网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还可举办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活动;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探索计算机基础与专业相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思路。

五、结论

知识需要积累,技能需要训练。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总结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大胆地改革和创新,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多交流教学经验,才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新的形势下,能更好地发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作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沛曾.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2]孙玉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1):94-96.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布广,几乎面向所有专业,是很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分析,结合该课程规律,进行了教法研究,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一、深入分析专业背景和教材内容

一方面,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不一样,如会计专业要求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商务英语专业要求有较好的文字编辑能力,计算机专业则要求熟练掌握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首先必须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确定不同的授课重点,以满足专业需求。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全面和丰富,有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介绍、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2],针对没有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同学学习数据库等专业知识有很多困难,教师需根据专业需求对内容进行充实或裁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管理和组织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主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和目标的总体蓝图[3]。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教学为核心,把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专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途径、方案等进行有效整合,使人才培养途径、方案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适应、相协调[4],坚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社会发展。

根据专业课时情况,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是该课程的重要举措。即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计算机概述、数值表示方式、计算机结构及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概述和计算机网络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Word基本操作练习及进阶实践,Excel基本操作练习及进阶实践,Word和Excel联合应用,PowerPoint基本操作练习及计算机网络设置与应用等操作,这样有利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充分疏导、理解和掌握、消化。

三、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充实

常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办公软件的操作素材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直观学习,若采用《计算机基础上机实训习题集》等类似的上机教材作为补充,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该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认知和培养,内容贴近实际、新颖、实用性强,并配上了相应的操作步骤和实例,既减少了教师筛选案例的工作量,又满足了学生的练习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1.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要求不一,非计算机专业,只需掌握常用的理论知识,对计算机知识有全面的认知即可[5],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操作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同等重要,特别是处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拥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甚至在课时设置中要更多地偏向操作技能,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

2.任务教学法。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教师可选用上机教材中的部分试题进行教学指导,或者自己编辑一套课堂任务,可以将Word、Excel、PowerPoint等涉及各个模块的常用操作,并配上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素材,当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后,学生即可根据老师的演练进行练习巩固。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更容易学懂掌握,将一些原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点通过项目演示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难以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很快掌握和理解。

3.互助互学,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理解程度、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同时,将学生分组互助,每组中选取1-2名计算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在老师指导下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高技能。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积极总结、积累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提高了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环境,演示整个操作过程,而且可以虚拟错误、演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共勉和共鸣,加深学习印象,降低犯错几率。同时,通过软件对例题进行演示分析,从中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不仅丰富了课堂气氛,更收获了课堂效果。

5.及时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只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测验,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并对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为学生辅导,并适时增加针对性讲授和练习,强化教学效果。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既有模式的改革问题,又有结构性调整的问题,涉及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验证和适时的市场调整,以形成一套符合各专业特点、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理念、体系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玲.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2]王苏苏.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衔接的思考[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8):115-116.

[3]方玉娉,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52-53.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目标;专业应用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1.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2.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2.1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2.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2.3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3.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3.1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2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3.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4.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专业个人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控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发展,给人类的各项目工作带来了便利,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引擎。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用性、灵活性、更新快及复杂性等特性。然而,对于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非常薄弱,计算机课程少,学习课程紧张、各项活动众多等现象,在这几年有限时间内,如何培养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技能和应用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在不影响其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必须利用空闲时间去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

一、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面临的问题

(一)开设计算机课程少:在全国来说,现实情况下,语言类专业课程规划只有一两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在信息时代下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是当前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普通存在的思想困惑,想去参加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但途径有限。

(二)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对高职院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2.5年,最后半年就要走上社会实习;对本科院校的语言类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3.5年,最后半年也要走上社会实习。在校期间,有本专业的各项课程和各项目活动,所剩下的课余时间非常有限。

(三)自控能力不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间,喜欢玩和追求新鲜事物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性,不能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总之,随着物联网、智慧地球、智慧农业、云计算、BIG DATA、微信等计算机应新用技术出现,给我们带来发展的巨大机遇。在校的大学生如果不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不给自己设定下目标。不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那以后,很难适应我们人类所处的信息时代,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二、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现状

(一)开设计算机课程少的现状:语言类专业有其自身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这是不争的现实,是语言类专业人生培养设计的合理所在,这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常规课程规划的合理性。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少,也是其合理性所在。由于人类所处的计算机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进入各行各业,成为生产力,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很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个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的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时间非常紧,本专业课程多,强度大。还有各项目活动也会占用一定时间,所以给学生自身剩下的课余时间不多,在这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还要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外的其它知识,可想而知,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

(三)自控能力不强的现状:对在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生,都要面临这个年龄段的基本特性:正处于青春时间,喜欢玩和追求新鲜事物,自控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不同于初高中时期要老师经常监管,现处于自主能力状况。要通过自己的个人自控能力去面对大学生活,要去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在校的语言类专业大学要加强自控能力去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自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科学技术技能所面临的现状和困惑,主要还得看自身是否有意力去面对,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去不断学习。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和不断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会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也同时也得以提高。

三、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实现

对于在校语言类大学生实践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的实现,课堂上已经无法满足了,只能通过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

(一)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合理安排自己的各个事项,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做到最大化。只有不断自主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

(二)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计算机相关知识,如:网络、电子图书馆、智能手机等等。或参加计算机相关方面的技能比赛,为赛带练,不断促进,通过大量的动手去实践完成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动性。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操作技能。

(三)多练多做。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性,在有了一定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或通过模仿,不断分析,到最后完成自己的任务和项目,以及达到创新。从易到难,借助多种平台去实践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要面对困难不要轻言放弃。总一天,你会成为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手。

总之,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极快,因此,对于在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冲击。同时,对于走上社会的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以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手段,结合语言类专业结构性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为以后人生道路不断更上一层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泽华,王继兴,梁洁.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