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范文第1篇

1、大专是大学专科文化程度。

2、大专一般指专科,专科是指高职高专教育,是大学学历层次之一。在中国,专科教育由高职和高专承担,专科学历层次不颁发学位证书而颁发普通高校毕业证书。

3、专科学历主要分为全日制专科和非全日制专科两种。全日制专科通常是由全国各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行招生的学生在校学习。非全日制专科主要分为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类型,没有固定修业年限,学生既可以在相关教育机构学习也可以自学。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化程度范文第2篇

课程制度文化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摘要:课程制度文化是课程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对创造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发展适当自主权的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多维度及综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具有主动性的课程创新激励体制三个维度出发,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文化 课程制度文化 创造能力

文化程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人口流动;制度改革

一、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人口的无障碍流动

自2002年十六大开始,中央就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目的无疑也是解决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7年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增加农业投入、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实行新农合等等。但是,7年过去了,我国的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更加突出,城乡之间一直没有统筹起来。是我们采取的手段不到位还是根本就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呢?

从理论上分析,无论是刘易斯最初提出二元经济理论,还是后来做了修正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都提出了通过促进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思路。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十分丰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只能是一种维持个人和家庭生存的生存工资,现代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这个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吸收传统农业的劳动力,以满足其扩张的需要。当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后,发展中国家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最终实现一元经济结构。尽管这一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基本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按照这一思路,随着工业部门的扩张即工业化的推进,二元经济结构会逐步转向一元经济结构。

从我国二元结构的形成看,其突出特点就是产值的转换速速度明显快于劳动力的转换速度。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1.3%,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为48.6%,具有人均3000美元以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特征,而从劳动力结构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然高达40.8%。换言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及时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即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长期处在较低甚至为零的水平。陆学艺曾经对我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做过分析,根据他的分析,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占40.8%,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1.3%,这相当于40.8%的人创造了11.3%的财富。同年,我国城镇人口占44.94%,农村人口为55.06%,这又表示我国40.8%的人要用其创造的11.3%的财富去养活55.06%的人,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农民“焉能不穷”?[1]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是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才能真正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差距,才能改善农民的文化、卫生、教育环境。

固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破除二元结构的应有之义,但破除二元结构并非单纯地从经济层面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对三农的转移支付为农民修条路、盖好楼就可以解决的,这些措施仅仅触及问题的“标”,而没有深入到“本”——结构性矛盾的存在,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是推动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只要农业人口仍然占据多数,富农就将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制度改革

根据二元经济理论的思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人口会逐步流向工业部门,既然如此,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迅速推进,农业人口也应当随之转向工业部门,但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就业人口的流动明显滞后与产值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西方一个很大区别在于,我国的二元结构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同时也表现在政治和社会层面,换言之,我国的二元结构是多维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多维二元结构,而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二元往往会成为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主要障碍。

所谓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二元,实际上就是制度上的二元,这种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制度上的二元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流通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选举制度等等,正是这些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在客观上阻碍了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流动。因此,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首先扫除这些制度上的障碍,这便意味着一场新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如果我们的城乡一体化不首先在制度层面做足功课,而仅仅去做一些表面文章,城乡一体化战略就不会顺利得以实现。正因如此,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紧围绕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破解,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作出了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民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决定。其目的在于通过财政和政策支持等手段扩大、提高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消除影响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生产力要素的活力。

三、几点启示

(一)城乡一体化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创新和改革这一“牛鼻子”

如前文所述,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就要打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让人才、资金、技术等各个要素在城乡间自然流动。所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制度创新和改革为切入点,即所谓制度改革先行。但是,从目前我国各地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看,大多数地区的城乡一体化仅仅停留在撤村并点、农村“五化”,以及其他针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操作层面的问题上,这样也许会在短时间内看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但如果不首先在体制机制上打好基础,城乡一体化就会如同隔靴搔痒,难见成效。根据我国国情,下一步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流通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切忌盲目跃进

事实上,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结构转型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它伴随着产业层次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人口的转移等过程。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推行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和产业演进规律。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经验,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人口就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不同特征,各种要素从第一产业和乡村向二三产业和城市的集聚是循序渐进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当地人均GDP、工业化水平以及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东中西地区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落差,因此我们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有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盲目跟风。

(三)城乡一体化的推行要尊重农民意愿

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口的转移和要素的流动,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其逻辑顺序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渴望进入城市生活——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民自愿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主体是农民。但从目前各地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看,许多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既没有全面分析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没有将农民视为主体,政府反而越位做起主人。结果是楼房盖起来了,但是尚保留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农民却不愿意住;让农民进城了,但突然进入城市的他们却因为缺乏在城市中的生存技能而陷入迷茫。所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必须明确自己服务者的角色,尊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否则会事与愿违。

文化程度范文第4篇

1 整合乡镇文化硬件和软件资源,提升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

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要在政府主导和引导下,通过整合盘活、集中利用以及调整置换的措施,灵活整合现有设施,为乡镇文化建设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服务基础保障体系。结合乡镇现有的图书馆、活动室、宣传站、广播站、新闻媒体等资源,打造一个综合化的乡镇文化体系。从乡镇实际情况出?l,围绕农民需求,将乡镇文化站基本设施、村社区文化设施以及农家书屋等各种设施和资源,打造功能齐全、利用率充分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对于人口和经济条件较为有利的村组,可以开展农家文化院,与乡镇文化站形成既相互补充,又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体系。利用数字电影等形式,为农村群众放映思想进步、能引发农民亲近感的电影。充实乡镇图书资源,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选择图书资源,避免图书远离农民生活,而得不到利用。将乡镇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指标之一,按照国务院的指导意见,避免大拆大建,确保资源安排的合理性、投入的重点性以及使用的效益化。

2 丰富乡镇文化活动,提升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

1、培养良好的思想文化

近年来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各种宗教势力渗透较为严重,甚至大有代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存在的现象,要开展乡镇文化建设,首要任务就在于有针对性的消除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对乡镇农村的侵蚀,以科学、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农民,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要思想觉悟上改造农民,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

2、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首先要利用好民间特色文化和文明成果,充分发掘各种民族性的、地域性的、乡土性的、民俗性的、历史性的文化形式,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既能提高当地农民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又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文化自信。围绕特色文化载体,连接农民群众与文明、文化的关系,使乡镇文化建设能够更有独特性和文明性。其次,利用好各种假期和节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和汇演活动,唱红歌,唱家乡小调和地方戏,读好书,树立对地方文化、对家乡、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

3、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宣传队伍

各乡镇要集中利用当地的文化人才和中小学教育资源,建立一支较为专业的文化宣传队伍,利用好乡镇中小学以及各级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作为文化宣传基地,定期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同时,集中当地的各种民间艺人、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以及体育能人等,通过培训,使他们具备文化传播的基本能力,向农民群众传播各种文、体、艺技能和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乡镇政府和乡镇文化站要加强引导和管理职能,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开展各种活动,以自愿原则吸引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质量和吸引力的不断提高,逐步扩大参与度。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文化宣传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规范乡镇文化市场

乡镇文化市场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大市场,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个市场会逐步成为各个领域的争夺点,而一些具有鲜明邪教性质的宗教团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渗入的,他们通过农民群众对于医学认识的不足,对于疾病的恐惧等心理漏洞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并在传教过程中推行无政府主义思想、无传统主义思想、无家庭观念思想等有害思想,对乡镇文化市场起到了很大的干扰作用,不利于正规文化活动和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开展,要引起极大的重视,以战略眼光对待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加大对乡镇农村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确保乡镇文化市场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净化乡镇文化和文明环境。

3 传播现代文明成果,提升农村社会的科技文明

科学技术对于现代文明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当前现代文明的发展离开科技将寸步难行。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府基层体系,是推动现代科技文明进入农村的最直接执行者和规划者,乡镇文化建设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科技文明的推动作为重要内容,带领广大农村进入现代文明。

1、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要将乡镇中小学发展作为乡镇文化建设和乡镇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的全面、高效落实,将教育的理念深入地植入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中,避免广大农村再次滑向“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中,避免农民被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主义等观念再次侵蚀,避免农民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不进反退。

2、促进科技在农村的普及

推动先进科技进入广大农村,乡镇基层要将科技入村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内容,推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科技理念和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用高科技的现代手段武装农民的思想,让农民用好高科技。

3、提高农民的科学思想

要用科学的思想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让农民用科学的思想抵制各种迷信思想、腐朽思想、极端宗教思想的入侵,正确认识医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规律。

4 建设生态农村,提升农村社会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乡镇文化建设中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目标之一,大力推进生态农村的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和深化。唤醒并培养农民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深入发掘农民的至善思想,引导农民将善的思想渗透到整个自然环境中,善待自然和生命。加强集体主义思想的宣传和培养,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承担责任,同时引导农民用正确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以权利意识及责任意识的有效结合,唤醒农民的奉献意识,健全人格,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农民思想的深入侵蚀,要让农民养成理性的生活方式,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打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习惯意识。

文化程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程度;空腹血糖;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0-207-02

糖尿病已成为重要的影响全球性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简称糖网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增殖型,也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重要病因。如果增生期DR患者能够及时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DR的致盲率将明显下降,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其致盲率将从50%控制到5%以下[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DR发生的因素,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8月~2012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447例T2DM患者进行分析,按照病理类型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其中DR组179例,NDR组26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T2DM,T2DM诊断标准参照ADA标准[3]。DR组患者符合1985年第三届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分期标准的诊断标准并通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视力损伤分级[4]进行视力分级。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现场调查制定统一的调查表[5],直接由调查对象回答。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情况。(2)血糖数据的收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T2DM后记录其最高空腹血糖值。确诊T2DM后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如患者到眼科医院检查主诉无DM病史,但眼部检查发现有DR者,以当时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记录,同时以当时空腹血糖为最高空腹血糖。(3)眼科检查。所有患者均根据眼底镜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诊断有无DR,分为6期:Ⅰ期微血管瘤或合并小出血点、Ⅱ期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Ⅲ期灰白色软性渗出或合并Ⅰ期和(或)Ⅱ期病变、Ⅳ期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体出血、Ⅴ期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Ⅵ期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引起视网膜脱离,Ⅰ、Ⅱ、Ⅲ期为非增殖期,Ⅳ、Ⅴ、Ⅵ期为增殖期。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构成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结构,DR组与NDR组性别及年龄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文化程度构成

两组文化程度比较,小学以下文化程度DR组明显多于NDR组(P

3 讨论

目前全球约有13 500万糖尿病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今后20年内患病人数还会增加2倍以上[6],DR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0%~60%,尤其在发达国家成为青壮年致盲的首要病因[7]。阻止DR患者失明,是今后防盲治盲的重要任务。早期发现DR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是降低糖尿病患者视觉残疾发生率的关键,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DR筛查是减少糖尿病致盲的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我国眼科应当积极开展的一项工作。了解与DR发生发展相关的危险因素,能够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研究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

本研究比较DR组与NDR组性别及年龄的构成,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DR危险因素中并不包括性别及年龄。而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DR的发生发展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病理。因此,DR的整体科学防治就成为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患者、内科和眼科医生共同认识其重要性[8],DR是糖尿病症候群妁一部分。其危险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病程、糖尿病控制情况、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相关教育、血糖、血压及血脂的控制对于DR的进展至关重要。眼科医师如果能做好DR相关教育指导,早期筛查工作,能有效地降低DM的发病率和低视力发生率,提高DM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晓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策略[J].中国眼科杂志,2008,44(1):6-8.

[2] 杨,祁勇军,梁凤鸣.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海南医学,2011,22(12):42-44.

[3] 罗晓寒,王玲.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178-179.

[4]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J].眼底病,1985,1:42.

[5] 张帆,孟祥红,温春苗,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与其血压水平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8):54-55.

[6] 钟修梁.糖尿病与眼的关系[J].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0,6(3):13.

[7] 杨光燃,杨金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易感染基因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0):3123-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