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1篇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全球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三)海外培训员工的风险防范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外直接投资;投资方式;投资主体;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64-03

近年来,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石油企业尤尼科等大型案件引起世人关注。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成为近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正逐步从一个FDI的接受国,转变为FDI的输出国。本文通过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阐明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并探讨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问题。

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还不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直接投资限制逐步放宽,投资渠道逐渐扩宽,投资主体明显增加,投资项目日益丰富,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流量)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即存量)572亿美元。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兴办海外企业及直接投资的增长情况。

尽管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是投资的总规模较小,与我国经济发展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仅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2005年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我国仅为日本的2/5,英国的1/5,美国的1/20。若从存量上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不及日本的1/6,英国的1/20,美国的1/50。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呈现区域多元化、经营和投资行业多样化趋势

目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较广,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从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按洲别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在亚洲、拉丁美洲的投资占到九成,其中亚洲地区有403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存量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和北美分布较少,分别为15.98亿美元、12.6亿美元,各占2.8%和2.2%。

从经营范围看,我国海外投资行业从最初的餐饮、咨询服务、承包工程等行业发展到林业、渔业、石化、冶金、轻工、电子等领域。这其中商务服务业占我国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40%,资源开发、制造业向深层次发展。如中信公司在美国的西林公司经营木材,中冶公司在澳大利亚合资恰那铁矿等。同时,由于我国在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加工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较集中的部门。

目前我国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率较低。若以2005年末我国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来近似代表我国在技术密集项目投资总额,它仅占2005年末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2%。

(三)海外企业以合资为主,投资经营主体众多

由于采用独资形式难以完成大型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多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或合作形式。海外企业以资金、国内设备、技术、商标、品牌和许可证等形式入股。采用合资形式,不仅可以节省外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进行生产。据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中,中方投资比例高达70%,海外企业采用合资形式的约占80%。

我国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无论从流量还是存量来看,国有企业都占有绝对比重。截至2005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名的企业中,全部为国有企业或政府授权经营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近几年来“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已经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一支生力军。

二、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我国工业化中期的国情,我国正处于海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的时期。但是与发达国家建立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从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出发,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战略如下:

(一)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

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东道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达国家一般把成熟产品作为出口产品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把低于世界水平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直接投资。如果我们直接到发达国家投资,特别是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雇佣当地的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购买当地的先进设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国内得不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符合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为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拥有生物工程、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一大批高科技产业群;西欧特别是德国的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汽车、钢铁、造船业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我们可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紧跟世界潮流。

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获取技术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海外公司购买、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利用当地研发力量,开发新产品。如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德国汉堡均设有办事处,大量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彩色显象管生产线等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二是海外公司购买东道国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股份,获得最新的内部技术材料。如首钢购买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份。三是并购或新建后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干中学”,从而实现技术回流。

(二)市场导向型海外直接投资

近期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市场或资源。研究表明,以中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投资,大多以寻求市场为主。

根据小岛清(1987)的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国应选择对东道国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直接投

资。该产业对投资国而言,也许处于比较劣势如生产过剩或夕阳产业,但是只要对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即可作为海外直接投资的切入点,这样在解决投资国剩余生产能力的同时扩大出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获得长足发展,许多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对东南亚、非洲、拉美甚至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却具有比较优势:上述产业起步早、规模小、技术好、成本低,有利于东道国国内需求和就业问题的解决。

进口国贸易障碍也会导致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备显著优势,使得这些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反倾销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攻击对象,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反倾销控诉最多的国家。

“规模经济”也是导致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普遍具有规模经济性,只有先占据市场的企业才能迅速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先动优势。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由于购买力水平低,市场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的。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加强对欧美等市场规模大的国家的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三)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3篇

国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是围绕着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促进效应以及对就业规模、结构和区位分布的影响来进行的。

就业替论。贾塞认为,在母国资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将替代国内投资或国内消费,如果资金流出并没有出口增加或进口减少来匹配,就会产生对就业的负效应。贾塞之后,Ruttenberg具体研究了二者的替代关系。

就业补充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对外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的情况下,如企业投资于国外是为了开发国内得不到的资源或是由于关税壁垒妨碍其出口而导致对外横向投资时,对外投资将补充或促进国内投资或消费。这类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子公司对母国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而对国内就业产生正效应。

就业组合效果论。Blomstrom比较了美国与瑞典的海外直接投资的差别,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既有正的效果,又有负的效果。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力量的对比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等。Lipesy利用回归分析与出口替代的方法分析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负效应被流向国内的直接投资的正效应所抵消。

就业结构优化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管理职能集中于母公司,创造了许多母国非生产性就业机会。另外,国外子公司经营业务也会导致母国法律、公共关系服务和工程咨询等方面需求的增加。以上两个领域涉及到高度熟练的人员,因而对外投资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公司战略论。海米尔1992年和1993年撰文认为公司战略可能以不同方式影响母国就业数量、质量及就业区位。采取独立子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深层次一体化战略的跨国公司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随着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增大,国际生产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为复杂,跨国公司对就业数量、质量和就业区位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配置就越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对外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就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到目前为止,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效应还没有一般性结论,也没有正式的理论框架去分析这种效应。目前已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统计回归分析法。它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出口或投资的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间接地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的相关性的结论;二是商业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个别企业或人员的走访调查,由经验归纳总结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三是概念分析法。从对外投资的不同类型,不同流向等各个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不同层面的影响;四是长期分析法。采用跨度较长的区间,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动态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五是反证分析法。即假设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发生时,国内就业将如何变化,通过与已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就业效应分析

我们可以用“替代效应”和“刺激效应”之净额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替代效应是指因从事海外生产而使本土进行的生产活动减少而导致的就业机会的丧失。它包括海外子公司在国外市场销售本可以在国内生产而后出口的商品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也包括海外子公司将商品返销到母国所引起的母国工作机会的牺牲,现在还有人考虑海外子公司对第三国的出口会替代母国对第三国的出口从而使母国的就业进一步受到影响;刺激效应是指海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它包括:向海外子公司出口资本货物、中间产品及辅助产品的额外的就业机会,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工作机会,跨国公司本土机构的人员需求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国内其它公司向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显然,当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时,海外直接投资将导致投资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

坎普贝尔(Campbell)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在就业数量、质量及区位方面均具有直接的积极和消极效应,以及间接的积极和消极效应(见表1)。

作者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就业效应关键不在于就业数量的增减,而在于就业结构的改进以及相应的就业质量的提高。正如邓宁教授所说:“内引和外流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最基本影响似乎都不在于就业数量,而在于就业的产业构成、技术组合及其生产力”。

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将面临更大的海外市场和机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在目前国内存在闲置资金以及过剩劳动力的情况下,由于国内存在大量的居民储蓄,一方面国内某些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已经很低,另一方面国内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因此它们在国内转向投资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这些在国内的储蓄能有效地转化为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那么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存在挤占或替代国内投资和消费的现象,短期内的刺激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而且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一体化程度不高,很多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如中国在澳大利亚开铁矿是为了开发国内的生产资源,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等,这些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刺激国内的就业。而且这种国际生产转移活动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的调整,有助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方面那些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或部门的工资率有下降的趋势,这部分产业工人的流动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为国内原来那些因劳动力成本高昂而面临萎缩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将对国内工资率的调整有影响。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加大,海外生产将更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而如果国内生产仍然将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从而既可以吸引和消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国内就业上的调整成本可以通过转移和新增一部分劳动力就业的方式得到弥补,又可以使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因此可以大体上判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是有正效应的。

事实上,沿海一部分与国际市场较接近的企业已率先“走出去”,其生产已遍布全球大部分区域。这些企业的管理职能都集中在中国总部,为国内创造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就业机会,如吸纳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从事科研开发活动,聘用了大量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市场策划和营销人员,大量的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等。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子公司的国际经营业务会导致对中国法律、管理和工程咨询、国际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服务于这些领域的中介机构人员就业。据估计,沿海很大一批类似的中介机构在近年来的兴旺发达与这些“走出去”的企业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或维持一部分母国就业,提高国内就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从而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在就业区位上,中国就业人员在海外的配置并不均等,国内就业人员供给是过剩的,而国外就业人员的供给相对不足。因此适当的发展服务业以及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新增国内部分产业人员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就业结构而转移一部分产业人员的需求,从而有助于缓解部分劳动就业的不均衡现象,改善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因此,总的来说,根据目前中国发展对外投资的特点和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是利大于弊的。政府在推动对外投资的时候,应把吸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优先考虑的重点。

首先,国家要鼓励进行防御性投资的企业大胆的走向海外市场,充分地利用海外的生产性资源优势或抢占海外一部分市场。对其有利于国内就业的行为给予鼓励,对于出口到国外子公司的产品予以税收上的优惠。

其次,对于服务业以及一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积极的引导他们利用国内的劳动力资源。国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方式帮助那些因国内产业调整而不得不进行就业调整的人员顺利的转移到新的行业。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

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与如何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WZY2012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选择与竞争优势的取得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实施了“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如海尔、格力、华为、联想等。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加21.7%,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五。到2010年底,超过13,000个中国投资实体在178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172.1亿美元。本文选取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模式、战略以及如何创造竞争优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在本国经济体之外的国家的企业经营中获得持久的利益的投资。据Stephen 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参与者,跨国公司应该具有其特有的、当地企业所缺乏的优势,如生产、产品、品牌、技术等优势。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最初在美国推出,服务本地市场并出口国外,最后该产品的生产将迁往国外低成本的地方,并出口回美国。外国直接投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公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在他国生产该产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提出了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所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等;区位优势是投资目的地国家的优势,包括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潜力以及法律和政治环境;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外部市场存在交易和协调成本,企业应通过内部组织进行生产来替代外部市场。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投资目的地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海尔海外投资案例介绍

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了“三步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1999年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均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目前,海尔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五个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1个工业园,在全球还有61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与自然资源、市场、技术和管理技能、战略资本、金融资本和效率有关。

(一)寻求市场。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以扩大国外市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和潜在的消费者购买力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格力选择巴西作为第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原因之一就是巴西巨大的市场。空调的销售具有季节性,巴西与中国的季节相反,因此巴西市场还能与国内市场的销量相互互补。

(二)品牌溢价、提高竞争力。海尔在美国设厂和研发中心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转变为“美国制造”,出自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更加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提高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海尔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有利于巩固中国国内市场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开拓。

(三)资源寻求。获得其他国家成本低、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金属、石油等是寻求资源类型投资的目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入采矿、石油等自然资源部门。

(四)战略资本寻求。一些企业为了保护或加强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削弱竞争对手,于是进行战略资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收购公司以取得其技术、品牌和市场,由此解决了后来者劣势与技术差距等问题。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就是一个例子。

(五)克服政策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有时会受到进口国的政策限制。为了克服美国政府关于产品材料环保标准、能耗指标及进口配额等政策限制,海尔选择直接在美国建厂生产。

四、投资目的国和投资方式

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如格力、华为、中兴等都选择发展中国家为第一个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之前先进入新兴国家的市场,这种做法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经验。但海尔则实施了“先难后易”战略,即先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该战略使海尔在欧美市场成为一个有力的市场竞争者,然后进一步在欠发达国家取得成功。

进入国外市场方式包括新建投资和兼并收购现有企业两种方式。海尔选择新建投资,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生产基地来开展在当地的业务。另外一些中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通过兼并和收购而实现的,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通过使用IBM的专有技术和知名品牌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五、竞争优势

(一)细分市场与客户需求。海尔自从1999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美国相继建立了美国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和工厂。美国的白色家电行业里有许多著名的制造商,如通用电气,惠而浦和美泰克。因此,海尔将目标瞄准在当时利润率较低、大型生产商无兴趣涉足的小冰箱市场。美国大学生对小型冰箱的需求较大,由于宿舍寝室较小,大型冰箱不适合,因此海尔将大学生作为目标市场,根据这一市场需求情况,设计了体积小、带活动折叠面台的小冰箱,将冰箱与电脑桌合二为一,在小冰箱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作为海尔小冰箱的主要客户群体,这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就成为海尔品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

海尔在低端家电行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开始计划进军高端家电市场。美国高端家电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大型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主导了对开门冰箱市场。2006年,通用电器占有美国27%的市场份额;合并的惠而浦和美泰克公司占有30%~50%的市场份额。据估计,通用电器、惠而浦-美泰克、伊莱克斯占美国的冰箱市场的98%。另外,美国的大型家电市场是一个品牌敏感市场,由于冰箱是耐用的产品,消费者认为知名品牌能保证质量。然而,海尔只因小冰箱和空调而被人所知,缺乏高端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美国的对开门冰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海尔发现当时传统的对开门冰箱销量下降,市场趋向于新设计的对开门冰箱。海尔推出了全新设计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传统的对开门冰箱是简单地由一个竖式隔断将冰箱左右隔成冷藏室与冷冻室,因此冷藏空间虽然很大但是十分狭长,大比萨必须对切后才能放得下。法式对开门冰箱上面是对开门设计的冷藏室,下面是两个大抽屉式的冷冻室。法式对开门冰箱的冷藏间十分大,直径70厘米的比萨不需分割便能放得下。在冷冻室的设计上,考虑到冷冻室日常使用频率偏低,法式对开门冰箱将冷冻室设计在冰箱下部,相较于简单地将冰箱隔为左右两半作为冷藏间与冷冻间的传统对开门冰箱来说,法式对开门冷冻室的设计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时弯腰的频率;另一个优点就是冷冻室抽屉式的储藏空间便于冷冻肉类,如美国人喜爱的大火鸡能够整只完整地放入冷冻室。原来传统对开门冰箱冷冻室窄长的空间设计使得美国消费者不得不将大火鸡放到地下室的冷柜。海尔通过调研发现了对开门冰箱市场的新需求,于是结合欧美国家客户的生活习惯设计出了受市场欢迎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取得了竞争优势。

(二)战略定位。波特的一般性战略是关于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会进行的自我定位,通过定位,企业会采用一般性战略中的收益领导、成本领导和专一化战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生产的过程中,根据自身产品、消费者和市场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一般性战略。

海尔的小冰箱与法式对开门冰箱采用了不同的一般性战略。某一类型产品的市场中,由于客户经济状况、市场供给条件、生产企业等情况不同,会出现子市场。海尔的小冰箱就是采取了针对小冰箱这个子市场实行了专一化战略。由于实行广泛覆盖战略的大型国际家电生产商不能充分提供符合大学生该特定客户群体所需要的具有特别价值的产品(体积小、兼电脑桌功能),于是在该客户群体中造成了服务不充分。海尔正是发现通用电气、惠而浦等知名白色家电生产商忽略了大学生顾客群体对冰箱的体积及辅助功能的特殊需求,于是通过生产一种冰箱和电脑桌二合一的小冰箱获得了成功,获得先行者优势,并进入了美国白色家电市场。

另外,与小冰箱的专一化战略所不同的是,海尔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则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在欧美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创造价值。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对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空间设计和使用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为了克服传统对开门冰箱冷藏室与冷冻室左右竖式分列的空间设计不合理的局限,海尔提供了超大储存容积的对开门冰箱,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技术先进、设计新颖、容积大;即使价格高,依然受消费者欢迎。它为客户提供了比竞争企业有更高消费者剩余的差异化产品,在高端冰箱市场中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除了海尔,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也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例如,格力将自己定位为收益领导者,为客户提供低能耗、低噪音空调。在巴西,尽管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格力仍以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高端客户;在东南亚的一些招标项目中,即使格力的价格较高,仍然赢过了日本产品。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中国企业,如格兰仕,则是采取成本优势战略从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技术与人力资源。在创造竞争优势上,除了创新和品牌声誉,企业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更有效地开发和引进新的产品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是企业有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为了设计生产出符合美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地化产品,海尔在美国设立了设计与研究中心,该中心有来自全球的,包括研发、营销和物流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后来受到欧美客户认同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就是由150余名欧美设计师共同设计研发的成果。海尔的美国研发中心可以帮助海尔了解市场和客户服务,更及时准确地开发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海尔首先调查分析客户的需求,然后进行产品的开发。这种以客户为导向,从客户开始创造价值的价值链是韦伯提出的“逆价值链”,这不同于价值创造从生产开始的波特价值链模型。海尔正是以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向导的方式设计生产出了小冰箱和法式对开门冰箱。

六、总结

海尔在其对外直接投资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国外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选择了适合自身的战略和产品的投资目的地、进入该国家的投资方式以及战略定位。创新的产品设计与技术、专业的研发、营销人才都是海尔拥有的资源,这类资源帮助海尔创造和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在小冰箱市场上,海尔针对大学生特定的需求,实施专一化战略,并在小冰箱市场上取得了先行者优势。针对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缺陷和消费者的需求,海尔采取收益优势战略,设计了高品质的法式对开门冰箱;相较于其他对开门冰箱的竞争者,海尔的产品具有更高的价格溢价。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当地市场的需求,制定适合的投资方式,需认识到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Commer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0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B/OL].[2012-9-20].http:///accessory/201109/1316069658609.pdf.

[2]Navaretti,G.B.& A.J.Venables.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World Econom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3]Blomstermo,A.& D.D.Sharma,“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Firms”[A].In Blomstermo,A.and D.D.Sharma,(eds.).Lear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Firms[C].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4]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2.

[5]Dunning,J.H.Explaining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In Defense of the Eclectic Theor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0.4.

[6]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Investment Policy Reviews China:Encouraging Responsible Business Conduct[M].Paris:OECD Publishing,2008.

[7]覃谊,向明,廖琳玲.到美国建厂,海尔亏了吗?――海尔集团选择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动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6.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区域差异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

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行的是从沿海到内地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正是由于这种梯度推进式的对外开放政策,再加上经济地理区位和软硬投资环境的差异,沿海地区的开放度要远远高于内陆地区。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也多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区。截止到2005年底,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东、中、西三大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全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4.85%、8.87%和4.37%。

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

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中西部。东部地带一直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基本都集中在东部地带。到2005年东部地带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仍然占全国的86%以上,中部地带利用FDI的比重从0增加到2004年11%,2005年又回落至8%,而西部地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波动较大,总体没有大的发展,基本上为2%-3%的增长水平。

由上可见,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出现了从南到北、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趋势,但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分布的格局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省际差异

虽然FDI在东部地区仍然达86%以上,但是在省际存在有明显的扩散。通过计算各年FDI的集中指数D(D=■,见表1)可知,D值1997年最低,为0.6254,而1985年最高,为0.861。说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集中度较高,省际差异大;从表1可见,从1985到2004年,我国FDI的集中指数下降明显,从1985年的86.1%下降到2004年的65.54%,下降速度比东部地区FDI比重的下降速度大得多,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平衡性减少,除了FDI在沿海地区由南向北扩散外,广大内陆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有所发展。

3、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差异

香港是我国FDI的最大来源地,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年来我国利用的FDI有约31%来自于香港。我国各省市区利用FDI的来源地有较大的差异,南部沿海的广东、福建利用外资中香港来源最大,达50%以上;日本以投资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河北为主,新加坡以投资河北、重庆、江苏为主,韩国以投资山东为主,美国以投资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河北为主,台湾以投资江苏为主。在广东、福建等地,FDI以中小公司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而上海、北京、江苏等以大型跨国公司投资所占比重大大增加。

4、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地区差异

根据商务部外资统计,2004年从全国情况看,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仍然是制造业,占全部外资的70.95%,其次是房地产业,占全部外资的9.81%。而发达国家的外资一般集中于第三产业。各省市区利用外资的产业差异也较大,江苏、河北、山西等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超过80%,上海、北京、辽宁、广西、重庆的房地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大,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的社会服务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也较大。北京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最高,辽宁、山西等部分省份采掘业利用外资在各产业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各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也相差很大。当然利用外资的产业分布与政策的关系也很密切,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对外资开放的产业领域仍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导致各地区各行业利用外资差异明显。

5、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假定由于外商在华投资的区域差异直接诱致了各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下面使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来验证外商直接投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假定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特性,区域总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区域投入包括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投入可以分为国内投资和外商投资两个部分,其中外商投资不仅可以看成经济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还将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的梯度转移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就业和技术进步。

文章假设各地区的生产函数为一般的形式:Y=f(A,K,L)

其中:Y为地区国内总产值GDP,K为地区各类投资存量(亿元);L表示地区劳动力就业人数(万人);A表示其他随时间改变的因素,如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经济的波动等因素。如果以K代表国内资本,KF代表外资流入,则该区域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为:

Y=F(A,K,KF,L)

为了消除多重共线和减少异方差性的影响,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则该式可以写成为:

上式中,c为方程估计的截距,系数分别是K, KF,L增长对GDP增长的估计弹性,?滋为统计误差。

该模型是横断面和时间序列模型,比较适合于横断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因为它考虑到了横断面的余值异方差性和时间序列的自相关。

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文章选取1991-2004年十四年间各省市的存量数据分前文地区来研究FDI对GDP增长的影响。其中,外商投资数额系采用各年度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数据,并根据各年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国内投资则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

各地区劳动力数量系采用各省市年底从业人员总数。

回归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的各年相关数据整理和计算。下面八个地区分别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OLS)样本回归估计。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所有地区调整后的R2均在0.96以上,F值均在P

外商投资的T检验显示,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在P<0.1水平下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在P<0.05水平下显著,其他地区不能通过检验,说明这些地区FDI对GDP影响微弱。

从上面分析可以验证外商投资对各地区及地区内部GDP有不同影响,但影响较大的仍是开放比较早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

表2 投资与劳动对LnGDP的回归结果(部分地区)

二、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外资在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区域内部及各省市区间分布都十分不均。这种地区差异的形成是历史上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因素、地理区位、外资政策及社会文化特征等多方面因素交互影响形成的。

1、政策性因素

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在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及东北老工业区改造以后,政策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是原已投资东部地区的外资公司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其他公司,在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会倾向于向所熟悉的区域进行投资,东部地区的企业集群效应又会吸引后来者来此投资,由此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中西部地区即使具有和东部沿海地区完全相同的投资环境,在吸引外资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利。

2、市场规模因素

东道国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发展阶段和竞争程度对直接投资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许多跨国公司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占领东道国的市场。

中西部地域辽阔,人口数量,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下,市场容量狭小。相对于中西部,显然东部地区市场规模巨大而又十分集中。而外商直接投资进人我国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占领我国市场,由此决定了在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上,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是面积为8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4亿长江流域的腹地,外资企业通过叩开上海的市场大门,便可奠定自身在长江流域乃至我国的地位。

3、基础设施因素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投资能力有限,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致使其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系统长期落后,构成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尽管近几年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一些改善,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生产区位与原材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分离的情况下,运输成本及其便捷性便成为决定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选择的重要因素。由此,沿海地区土地等生产成本可能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考虑到运输成本以后,仍然具有区域优势。此外,中西部地区在能源供应、邮电通讯、供水与排水、防灾系统、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也和东部地区存在差距。

4、产业基础因素

从整体上来看,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水平偏低,为跨国公司提供所需的范围广泛的资源或专业化资源的能力远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工业多数为资源开发型国有企业及军工企业,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关联度较低;加工业处于低级、重复、发展缓慢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缓慢,难以起到产业支撑作用;网络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远不能与东部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经济所需的各种知识型服务业(如金融、会计和法律服务业)十分落后。

5、地理位置与文化联系因素

地理位置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投资的效果。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距沿海较远,运输成本很高,不具备东部地区那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而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对外资企业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许多外资企业的产品必须全部返销国际市场,这势必使一部分外商对中西部地区望而却步。地理区位与文化相关性是韩国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东北地区集聚的重要因素。我国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三省毗邻韩国,由于交通较发达,运输便利,朝鲜族居民较多而成为韩国商人的投资首选地。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06BJL056中的子项目)

【参考文献】

[1] 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

[2]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3] 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3(9).

[4] 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5] 周玉翠、陆玉麒、邓祖涛: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6] 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