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财政管理

城市财政管理范文精选

城市财政管理

城市财政管理范文第1篇

一、以党建工作为根本,增强组织凝聚力,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一)夯实基础,强化理论学习。我党支部紧紧以创建机关党建“五个好”为目标,以科学的理论为先导,切实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每年年初就及时制订当年全年的学习计划,并首先强调支委成员要带头学习,树立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示范作用,通过集中教育与分散自学、理论辅导与专题讲座、自我组织与参加上级培训等多种学习形式,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章》等,特别是将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我局领导干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班子议事日程,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我们在班子内部积极开展“五互”活动。凡关系全处的重大问题、重要决策都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领导班子坚持认真开好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针对各自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思想深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内部形成互相通气、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团结的局面,同时也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实施凝聚力工程,规范党支部建设。我局党支部大力实施凝聚力工程,努力争创优秀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支部工作职责》、《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用制度规范我局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

二、以队伍建设为基础,造就一批联系群众的骨干和桥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抓好党员教育,提高队伍素质。我局党支部根据本单位实际,紧紧围绕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核心,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支部的议事日程,大力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每两周组织党员学习一次,每月召开一次以上党员大会,每半年进行一次民主生活会。通过上党课、辅导课等形式,学习党建理论和业务管理知识,并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学习内容。尤其注重加强青年党员的学习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党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党务干部年培训率达到100%,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建设扎赉诺尔能源重化工业城”的热情,为我局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培养年轻干部,增加后备力量。我局党支部把培养后备干部当作关系城管事业发展的大事来抓。为加强对后备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首先从增强后备干部的党性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定期谈心制度,并做到有专人负责,有专人培养,有完整的考察材料。同时,还积极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提供条件,通过压担子、促成才的方式进行培养锻炼。党支部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做好党员的培养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2008年共发展新党员——人,预备党员转正——人,为党输送了新鲜血液。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支部监督作用。我局党支部把始终把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各项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坚持在党员干部中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意识不断提高。坚持法制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面在作风问题上的不同表现,有的放矢、分层分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支部通过设立意见箱、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发放意见反馈表等形式,加强群众对我处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作用,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抓出新的成效。

城市财政管理范文第2篇

一、财政税收概述

经济决定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经济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状态。财政税收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新中国建国起,经过多次改革,相关政策愈发完善,财政税收明显提升。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大有裨益。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为适应新形势下这些变化,税收工作还需进一步改革。一方面能够优化财政支出体制,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理,提高对税收的利用效率,更好地用于基础建设,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制度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传统税收政策和制度已难以满足当前要求,也应随之转型。而且从目前状况来看,国内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体现在财政税收上,不管是利益分配,还是管理工作都严重不平衡,应加以改进。另外,财政预算颇为关键,关系着税收直接支出,以及税收的使用程度,为了提高财政预算水平,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和实际国情对财政税收深化改革。

二、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现状

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我国独具特色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成熟。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一定基础上保证了我国的财政需求,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税收法制建设薄弱。

环顾我国的相关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律少之又少,可是法规却有很多。缺少税收管理法律导致中央与地方划分管理权限时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仅仅依靠一些法规、条例规定实施权限,会让税收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法制性,没有这些合理的法律保护,实施权限存在很大的问题,管理行为也会不规范。

(二)税收监督力度不当。

由于我国对于财政税收监督缺乏确定统一的原则以及相关法律的约束,对于某些违法行为,如私自挪动税款等的监管任务难以达到;另外,监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不强,工作的不认真也会造成监管力度不当。

(三)资金使用不当。

如今的财政税收体制确实有一些改革措施存在,但是这些措施的落实并不彻底。例如,一些地方财税政府虽然已经开始实行“收支两条线”这一管理方式,本来是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入与指出两条线管理。但是,很多政府却只是简单的把收入和支出的资金分开拨付,这并不是收支两条线,其实还是将收入与支出放在一条线上运行。另外,由于专项资金的申请要经过多层的申报以及拨付,这样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相关的资金使用效益。总的来说,其实是因为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分配不合理才会导致财税资金的浪费严重,那么资金的使用效率自然不当。

(四)预算工作不合理。

开展财政税收工作,需要提前进行科学合理地预算,以保证税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但国内对税收预算的重视度较小,内容范围狭隘,在后续工作中常出现税收资金被挪用的情况,使其调控作用有所削弱。由于预算不合理,在征收过程中还可能与纳税人发生冲突,影响纳税人的积极性。

(五)管理人员监管不严。

员工工作时不够认真,消极怠工也是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因为体制内并无严格对于员工的监管以及相应的惩罚,才会屡次出现员工消极怠工的现象。员工工作时不认真的态度也会传染给其他的员工,这样就会造成员工工作不够严谨等等很多的问题,那么这样也就可能导致税收管理中发生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倘若不对这样的现象加以管理,那么很可能会导致税收管理体制出现问题,进而也会影响到税收管理的发展。

三、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针对上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想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稳步进行,必须对有关制度加以完善。结合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调整税收政策,使其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相适应。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促进各企业健康成长。特别是重复缴税,需尽快改善这一状况,如合理调整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强纳税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对一些中小企业,应尽量降低税收,以减轻其经济负担,从而能够更好地进步。在地方财政税收上也是如此,应根据经济条件对其税收结构加以优化,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二)加大财政税收监督力度。

当前我国的偷税行为有所增加,应该加强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避免企业偷税的行为发生。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税收监督制度;另一方面纳税部门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监督企业的纳税。完善的税收监督制度可以保障税收工作顺利进行,尽量避免企业的偷税行为。当前,企业为了减少纳税额经常制造假账,税收征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减少国家的税收损失,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三)提高财税资金使用效益。

在对财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完善后,强化税收管理的职能,促进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科学的将财政税收的所有资源进行融合,把财政税收的资金全部算入至预算管理中,将财政税收管理过程透明化。并且对财政税收的资金也要进行整合,对农村事业也要尽可能地多加帮助,更多地将资金投入到基层建设中,帮助农村更好的发展。财政税收管理所拥有的优势更好的展现在社会的面前,对于财政税收资金的整合要建立起一个由政府进行领导,各部门相互联合协调合作的协调机制,资金的使用、管理的全部过程都需要被监督,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将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提高。

(四)做好财政预算工作。

财政税收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税收预算机制。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财政预算的范围进行拓宽,使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都被财政预算机制所覆盖;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根据国情制定长期的税收预算机制,对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进行长期的规划,保证我国税收工作的正常运行。对税收预算机制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不仅可以确保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助于提高税收工作效率。

(五)实现税制改革,增加财政收入

1、改革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与公用事业附加费。

由于城市税税基较小且税率较低,在城市建设方面资金的专项税收来源不足。城市建设税和相关的公共产品附加税没有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应该及时对此项税收进行改革。一是改此附加税也为独立税,不以“增消营”为基础,减轻征税变动的影响;二是增加征税范围,维护征税的公平性,对外商设置合理税率,既不打击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又可以扩大税源;三是提高城建税税率,使其成为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四是建立合理的税收监管制度,加强税收的监管,保证税收的合理征收。

2、健全土地和财产税制。

城市财政管理范文第3篇

特别贡献一:全面做好城区户外广告整治工作。市执法局成立之前,我市的户外广告处于无人管理和无法管理的混乱状态,各类广告形状不一、高低不平,严重破坏了城区市容环境,更直接影响了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执法支队在张军同志的带领下,克服人员少,任务重,设备缺,天气恶劣等困难,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连续作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面对广大业户的不理解、不配合,张军同志带头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逐门逐户进行宣传、劝说,从维护城市,做文明市民角度出发,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共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4000余份。为使广大业户自觉做好户外广告整治工作,张军同志组织专门人员,制做2辆宣传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宣传,共发送整治通知、宣传单3000余份,特别是“致广大业户的一封信”发出后,得到了多数群众和沿街业户的理解。对个别不整改业户,张军同志多次对他们做耐心地思想教育工作,对多次督促仍不整改的业户,张军同志带领执法人员亲自到现场,依法进行拆除。历时三个月,共拆除各类广告牌匾4500多块,面积达50000平方米,使城区98%以上户外广告均达到了“高、平、齐”相一致,“规范、减量、上档次”。亮化、美化率达到60%以上。一度使我市的户外广告、美化亮化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特别贡献二:做好了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违法建设影响城市规划,破坏城市环境,蚕食地方财政,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大顽症,广大群众深恶痛绝。针对这一情况,张军同志带领全体执法人员,迎难而上,积极主动的开展整治工作。一是加大监控力度。支队组织专门的巡查队伍每天12小时在城区主要街道及城乡结合部进行巡查,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确保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区分类型、强拆违建。对2005年以前遗留下来的违法建设,支队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摸底,对城区结合部,居民小区等利用现有院落扩建、新建的违法建设,会同国土、规划等部门办理登记,分清类型,要求其补办手续,对于规定期限内未能补办手续的,坚决进行拆除。对于2005年以后新出现的违法建设,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违法建设,张军同志白天亲自带领执法人员进行勘验、测算、评估及下达各类法律文书等工作,晚上组织人员研究案情到深夜,忘我工作每天达十几个小时,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忘我工作精神,使支队在2005年共巡查违法建设2100余处,进入一般程序立案调查170余件,共对145处占用绿地和道路乱搭乱建的棚厦和部分影响城市容貌的建筑物进行了强制拆除,拆除面积达12600余平方米,责令自行拆除各类违章搭建10000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蔓延的势头。

特别贡献三:做好“城市牛皮癣、野广告”专项整治工作。针对“牛皮癣野广告”这一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难题,支队在张军同志的带领下,严格按照全市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会议的安排部署,集中人力、物力、时间,积极投入到整治工作中去。一是排查摸底、摸清底数,制定方案,广大执法人员放弃休息时间,对城区主次干道的“野广告”进行了排查摸底,登记造册,为整治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二是巡回宣传、广造舆论。为争取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整治活动中来,支队在张军同志的带领下,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东城区和新城区的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40多条,并印制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区内禁止乱贴乱写乱喷广告的通告》2000份,组织人员在城区的主要街道向群众进行散发、张贴和宣传。同时,还统一制作了整治“野广告”流动宣传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巡回宣传。支队还在市区主要街道设立宣传站,通过发放宣传单,现场解答群众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野广告”治理的重要意义。三是加强督导,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整治任务。作为这次“野广告”整治工作检查督导主要成员单位,张军同志亲自带领执法人员12小时坚守在城区主要道路上,徒步向沿街单位下达整治任务通知单1000余份,多次上门协调,对于拒不进行整治的单位及时进行了统计,为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及时调度全市野广告的整治情况提供关键性的资料。四是夜间巡逻、蹲点守候。为了保证已粉刷、清洗街道的整治成果,张军同志和支队执法人员一起,一方面抽调专人组成夜间巡查队,守候重要地段;另一方面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通讯部门的支持,分批对110个电话号码进行停机;抓逮小组经过几昼夜的努力,共抓获乱涂乱写人员60余人,目前,有20人已按照法定程序移送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总之,通过努力,共刷涂“野广告”五百万余条,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城市的市容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财政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镇财政;制度

城乡一体化是我党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重大战略,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对于乡镇的财政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断的完善乡镇的管理制度,避免出财政管理制度陈旧的情况,导致乡镇财务制度不够合理化、科学化。

1城乡一体化对乡镇财政制度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使乡村和城市的发展能够同时进行,进而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但是,联动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并非易事,因此,要促使城乡经济全民发展,就要不断的对农村财政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实现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

1.1对乡镇财政体系的影响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乡镇财政,乡镇财政是为基层地方提供经济支柱,对基层的财政收入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城乡一体化的影响,乡镇的财政管理职能逐渐出现了弱化的情形,因此,要转变乡镇财务管理职能,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调整乡镇财务的管理体系,完善财政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实现事权一致的乡村财政管理模式;第二,加快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乡村财政多层次管理和收支,分权的同时集权,更好实现乡镇的财政改革。

1.2对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财政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征收模式改变为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为经济提供基本的财力支持,确保基层财政有序运行;管理国家下拨的支农资金,确保资金发放到每户农民手中;对于国家推出的优惠政策,要保证惠农资金用于贫困农民的帮助上;管理农村的财政,要贴近乡村的经济发展,以加强财务管理的引导作用,切实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

2构建乡镇财政管理制度模式的探讨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镇财政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乡镇的财政管理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下,需要对乡镇的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探讨,探索出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乡镇财务管理模式,做到工作重点着眼于民、方便于民,更好的发挥乡镇财政的管理职能。

2.1构建民生型财政管理模式

乡镇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组织基层的财政资金和财务管理,还对许多民生型的事物做出了财政的支出,例如:教育、公共卫生、安居房、城市基础设施等等都有支出,这种全能型的财政管理模式使乡村的财政支出过大,导致入不敷出,影响了乡镇的民生服务政策的实施;构建民生型的财政管理模式要逐渐减少其他类型的支出,将乡镇的财务支出转向惠农政策上,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乡村百姓的身上,真正的为老百姓做事,提高为老百姓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2.2构建服务型财政管理模式

目前乡镇的财政管理仍然将关注点放在管理上,主要表现在收支管理、会计管理、资金管理等等方面,忽视了服务管理这一方面的职能。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求乡镇的财务管理要向服务型的管理模式靠拢,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考虑乡镇财务的支出以及财务的应用上,例如:设立便民服务区,在这些服务区域配备财务管理人员、增加专门的办公区域,把涉及老百姓民生的财政职能更加直观的展现在便民服务区;在便民服务区内可以发放惠农补贴款等,更好的服务老百姓,投入更多的精力为百姓做实事,并不断的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切实将百姓的实际利益作为财政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样将财政管理和财政服务分开,不断的转变财政管理思想,达到既提升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又能够便民、利民的目的。

2.3构建线条化财政管理模式

我国现阶段各乡镇的财政内部都存在区别,各乡镇间的财政内部人员身份不明、财政部门管理存在漏洞、财政管理内部机构冗杂等等不同,间接的对乡镇财务工作的开展,对于财务工作的协调、财政人员的的调配、财政干部的轮岗及培养专技能方面产生了影响,更严重的会产生薪资异同的情形,对财政工作的开展极其不利;为解决上述问题,要加快乡镇财务部门的人员技能培训,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更好的进行工作协调,对于财政管理部门的建立,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不能够照搬其他地区的管理模式,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将城市做为“线”的开端,将周边的乡村作为多个“点”,利用城市这一条线将各个点串联在一起,共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结语

乡镇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城乡一体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为更好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要加强构建民生型、服务型、线条化的财政管理模式,将原来的全能型管理模式转变为多层次的财务服务管理体系。另外,将乡镇财政的职能更多的转变到老百姓身上,让老百姓能够看到透明的乡镇财政管理,切实的为老百姓做实事,以百姓的利益为基础,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梅林.浅谈加强乡镇财政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2(19).

[2]赵德兰,郭娟.浅析乡镇财政财务现状及管理对策[J].商情,2012(52).

城市财政管理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对**县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与实施的回顾与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形势变化的实际,试图寻求作为中国最基层两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选择。

一、对我县前六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回顾

自1985年我县建立乡镇财政以来,到目前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共六轮县对镇财政体制的实施和调整。从“以收定支,超收分成,支出包干”、“核定基数,递增包干,超收分成,收支挂钩”、乡镇“撤扩并”时对原基数进行的归并、完善,到在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与县对镇财政补助、与镇财政既得利益相挂钩的“一保两联”政策、到“划分税种,递增上交,收支挂钩,超收全留,歉收全赔”,再到现行在中央、省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背景下分类制定的“划分税种、确定基数、收支挂钩、确保既得、超收全留”和“划分税种、比例分成、支出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通过前六轮县对镇(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解决了“分灶吃饭”的问题,基本明晰了各级的权责,改善了各镇的财政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全县上下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规范县与镇(街)的财力分配关系。通过县对镇(街)财权事权的合理界定,确立了镇(街)的地位和职能,促进了镇级政府新理财观的形成,使镇(街)政府真正成为有职有责有权有财的政府,对调动各镇(街)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镇级经济特别是山区镇优惠体制的实施对全县经济持续均衡的发展、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收入总量增长迅速且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由于镇级收入占全县收入70%左右,通过财政体制的杠杆调节,镇级收入快速增长,使我县的财政总收入也同步增长,“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1%,其中镇(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8%,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41.3%提高到2001年的53.6%。三是镇街财力明显壮大。通过体制激励和平衡,镇(街)可用财力占全县的比重收1997年的24.7%提高到2003年的33.5%,绝对额已突破4亿元,年均增长23.46%。镇街可用财力逐步壮大,为镇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及我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确定,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课题,再加上现行体制将于2004年底到期,如何适应改革形势,把握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已成为我县财政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影响。

(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

1、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目前国家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进行了改革,超过省核定的退税基数外的出口退税,我县财政将负担25%。由于近年来我县外贸出口发展势头较快,从2000-2003年,出口贸易增幅分别为172%、68%、72%、76%,呈连续高位增长态势,预计2004年县财政要承担财力4.0亿元。预计以后年度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均在30%以上,由此出口退税绝对额过大,且财政收入获得的财力增长远远抵不过出口贸易增长带来的退税数额的增长,造成原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巨变,从而直接影响到县镇利益分配格局,对县镇财政体制的设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省对县财政体制的调整。2003年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通知》(浙政发[2003]38号),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事权和财权,这是继中央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又一次财力调整,根据该财政体制,原属我县的钱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全部上划省级。因此2003年影响我县地方财政收入4300万,这对现行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

3、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初出台时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5000万元,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2004年再出台的农业税减免政策,又直接影响我县可用财力1100万元,这为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确保镇(街道)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需要支付的改革成本也显而易见,这又对县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二)适应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需要

1、推进城市化,加快一流县城建设的需要。1999年县行政中心迁址柯桥,随着“两个一流”目标的确定,和“一主三副二群”县域城市体系的基本确立,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要求县财政集中财力加大对县域中心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据统计:2000—2004年1—7月,我县对县域中心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投入累计已达216亿,其中财政安排30.2亿元。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要求县财政加强调控,提供更多财力支撑的需求也日益高涨。

2、贯彻“保优争强、统筹发展”工作目标的需要。财政管理体制的设立和完善应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总目标,运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税源的积极性;按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三有一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改革,重点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困难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大社保体系的构筑,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3、贯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上级对教育、卫生管理体制实行“以县为主”的改革要求,在教育上,我县已确立“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农村公共卫生上,“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在逐步深入贯彻。因此,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之间事权财权,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共同办社会事业的积极性,需要对现有县镇财力分配格局作适当调整,以确保上级相关改革政策顺利贯彻到位。

(三)促进镇街经济持续、协调、有序发展的需要

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由于历史的、地域的诸多因素影响,平原镇与山区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客观存在,镇与镇之间财政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一些欠发达的山区镇组织收入难度很大,由此带来可支配财力较少,四个山区镇地域面积占全县44.50%,辖区人口占全县的20.90%,但组织收入只占全县镇(街)的3.84%。虽然在前轮体制中作了适当倾斜和平衡,但积累性问题的解决还需有一个稳定的政策,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治本之策是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财政工作上,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和财政收入完成情况,重新确定财力分配和转移支付格局,进一步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同时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经济发达镇(街)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有更多的财力贡献。

2、收入级次划分尚不准确合理。一是县行政中心迁址给县城中心带来无限商机,推动了三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也有了新的增长点。二是但由此部分镇(街)因利益驱动,各自出台一些奖励政策,从县内其他地区“引进注册”房产企业,既妨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造成县镇两级政府可用财力的流失,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和预算的严肃性;三是技术原因,未能将国税部门征收的新办企业所得税纳入镇参与体制分成收入,使该部分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在对镇的财力分配上得不到体现。

3、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事权与财权设置尚不对称。2001年县府调整城区行政区划后,将原城区的三个镇调整为四个街道,在财政结算上作为过渡仍参照镇财政体制,这对于街道职能的顺利实现、城区维护管理和城市社区化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但事过3年,现行街道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也凸现出来,街道与镇之间行使政府职能有所不同,一定程度存在街道事权与财权设定不对等;即使街道之间,在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财力分配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事权也不尽一致,如果县里不作调控将不利于街道间平衡、协调发展。这种事权分配上差距导致的不合理,需要通过调整财政管理体制予以解决。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方向

财政体制调整涉及县、镇(街道)的财力分配、事权的划分和既得利益的调整,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制定调整方案中存在着许多改革难点,主要有:

(一)事权和财权如何进一步合理划分

事权和财权关系问题上,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及管理权限,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体制的核心与基础。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在前几轮的财政体制方案中并未真正解决好这个一直困扰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县镇两镇政府的事权不清,职能范围边界不明,这使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缺乏科学依据。一是街道的事权与财权如何界定。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政府职责来看,其主要职责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街道居民工作,搞好社区管理与服务,密切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保持基层的稳定,财政应保障其支出的需要。但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政府,只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否必须通过设立街道一级财政的方式来解决?二是目前我县已确立了“全县统筹、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但在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方面仅仅规定了由县、镇(街道)共同负责办学和管理,对事权和职责未作具体的划分。三是2003年国家出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后,面对日益增加的地方财政负担,县、镇两级如何合理分担等。上述未确定因素都给县、镇如何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调控与激励如何进一步科学设置

激励与调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激励政策需要较大的财力分配来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育财源,节约支出的积极性,满足镇街对财力分配上较高的期望值;而实现全县“保优争强、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又必须增强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集中财力保障公共财政向全社会覆盖的支出需要。激励政策的实施能通过发挥镇街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做大做强综合财力,使增强县级调控能力得到财力保证,同时县增强调控能力后,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使全县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激励政策和调控政策中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成为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制定中的重点和难点课题。

(三)引导和监管如何进一步有效把握

镇财政作为镇一级政府的财政,应向同级人大负责。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镇财镇理”的原则,县级财政部门对其主要起到业务指导作用。虽然我县已全面推行同级人大对预算早编、细编、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监督,以强化预算管理,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镇人大对财政支出监督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加强财政监管,对财政资金的绩效追踪、监管评估机制的建立等一直是尚待破解的难题。如何通过业务指导、制度引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把,财政预算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已成为县、镇财政急需共同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重点工作。

三、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县对镇财政体制已取得的成效、改革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确定过程中,我们应着眼于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紧紧围绕县委县府提出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要求,合理界定县、镇两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在此基础上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坚持发展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保障镇级财政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县、镇两级政府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壮大财力的积极性,并最终建立健全分税制基础上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围绕“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增强县级调控能力,适度把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随着中央、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公共财政覆盖面的扩大、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支出保障重点向社会保障转移等因素,都需要县级财政拥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主要是提高县级机动财力的可支配和支出效率,其主要形式是在保证镇级财政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增量财力分配来增强县财政调控能力。根据目前县镇两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分配,建议镇级财力占全县比重以25%-30%为宜。增加的县级财力应全部用于对政府必须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如教育支出、税费改革等所需支出,在财力分配中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重点保证。同时为统筹城乡平衡协调发展,对镇街超收分成实行统筹金制度,专项用于城乡统筹发展及镇街“以丰补歉”等支出。

(二)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的县、镇财力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一个完整的原则。只有效率优先,经济得到发展,效益得到提高,社会财富得到增强,可供分配的地方财力大大增加,才能有条件兼顾公平,并从先富达到共富。只有兼顾公平,协调地区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为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一原则也与我县确定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相一致,在实践中必须将镇街可用财力的分配与其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相挂钩,合理划分收入级次。根据“保强争优”的原则,对镇街上解的财政收入实行上解返还等的收入贡献激励政策。同时根据“统筹发展”原则,核定镇街财政支出基数,并按镇街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贡献、财政保障规模等指标,按一定的权数综合后,分配给镇街基本发展资金,以促进各镇街统筹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策衔接,合理调整镇街事权和财权。

事权和财权相结合,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前提,以事权为基础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以及管理权限,这是建立完善、规范、责权明晰的分级财政机制的核心与基础。在新一轮县对镇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也必须对镇街事权和财权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界定。具体包括街道财政体制的设定、教育及公共卫生及出口退税负担等方面。

对街道实施过渡性财政管理体制。从我县实际来看,街道正处于转轨期,各街道经济发展情况、所处地理位置都不同,其承担的政府职责也不同,因此,在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街道实际,实行过渡性财政体制,在保障街道的基本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提取其机动财力的一部分,作为统筹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有关公益性、基础性基本建设项目,使街道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并为进一步推进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准备。通过采取这种较为规范而又灵活的管理办法。

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权和财权进行调整。对镇街范围内义务教育事业、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镇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在县镇财力分配中,为确保镇街义务教育、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的财政投入,可由县镇两级共同承担,并以支出基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确保。

根据出口退税负担情况,建立外贸转型县镇联动机制,对超基数的出口退税,县镇两级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

(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重点支持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同时县镇两级着眼于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区别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镇级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费的支出,以及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生态保护等建设资金。同时县对镇要继续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政策。按照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支出水平不低于税改前的原则,加强对镇街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