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儿美学教育

少儿美学教育范文精选

少儿美学教育

少儿美学教育范文第1篇

“今天上人物素描课。”一位看似已届退休年龄的美术教师问道,“谁知道什么叫素描?”只见坐在最前面的郭虹张着小嘴儿呆呆地看着老师,其他孩子也是一脸茫然。老师显然知道这些幼小的学生不懂素描是什么,便接着讲:“你们将来想成为画家就必须学会画素描。”这位老师随即叫上一个学生作模特并告诫其他学生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画儿童画了。他指着几幅专业画家的素描范画讲,要准确画出对象的形体、动态,不仅画出衣褶,还要画出里面的结构……从孩子开始东张西望和做起各种小动作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听不懂。这时,来“陪读”的郭虹的爸爸轻声自语道:“现在教孩子画素描是不是早了点儿?”这位家长转而对记者说,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她的爱好,并没想让她将来就一定成画家,可这种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兴趣。临下课,老师举起一幅学生的“素描”批评道:“这幅画的缺点是将衣服上的花朵画得太突出,太夸张了。”其实老师说的未必正确,因为儿童作画的特点主要是凭直觉,而直觉中有一个很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这“错觉”里恰恰蕴含了超越客观尺度的艺术真实。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许多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少儿美术教育中要扼杀它呢?

记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国画写生。“你们喜欢上这些课吗?”“不喜欢”,“没意思”。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去过美术馆,也从未上过艺术欣赏课。老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琦先生对此颇多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中小学生。美育就是要通过教孩子欣赏好的艺术作品而懂得什么是美。”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告诉记者,现在的美术统编教材,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另一位多年从事校外少儿美术辅导的老师也坦言,喜欢画画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可现在少儿美术教学的确存在“重技轻美”现象,使学生感到枯燥,明知这样教法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无奈。

硬向少年儿童灌注所谓专业知识,违背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强迫接受所谓的艺术技能,急于让他们成为“人才”,不但美术方面如此,在音乐、舞蹈、表演之类的教育中这也是通病。看看舞台上表演的孩子,举止常常拿腔拿调,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大概就是这种教育的后果。

家长抱有太多的功名心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记者谈起一件事。大连一位家长带着还未上学的孩子慕名找到他,求其为小孩拟出版的画集作序。王老婉拒,并坦诚地对他们讲,现在学画画的孩子很多,但将来能成为画家的仅是极少数。学画不是目的,是美育的过程。而对孩子过早胡吹乱捧会使其片面发展并助长功利之心。记者曾听几位家长聊起,“现在孩子们课业负担都很重,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学画画?”“因为我那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想在这方面好好培养他,望子成龙啊!”“我看现在装饰装修很热门儿,这一行需要懂点美术,想让孩子将来也从事这类工作。”“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招收‘特长生’,让小孩学画是为以后升学做准备。”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正是艺术教育之于孩子最大的效用,可是如今由于升学率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少儿美育一接触到实际便出现偏颇。

在一所重点中学校门前,记者看到刚刚张榜公布的初中录取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后的入选名单,不时有家长匆匆赶来在榜上搜寻自己孩子的名字。据该校教导处一位老师介绍,今年虽仅录取四十五名特长生,却有近千人来应试。“您的孩子如果在哪次全国性少儿绘画比赛中得奖,在招考艺术特长生时还可优先考虑。”“六一”前后,记者在一些小学校、文化馆和少年宫看到又有不少有关少儿绘画比赛的通知。在各处报名点,许多家长纷纷打听参赛事宜,而最令他们关心的是参赛费和奖项。据闻,不少学生为尽快成名和其它目的而成了“参赛专业户”。

施教者不该唯利是图

据西南某省教育部门最近统计,十所小学的一千名小学生中业余从事艺术学习的占百分之九十五点三。另据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市现有近两万名小学生在校外美术班(不含少年宫、文化馆)学画。少儿艺术教育的火爆,使家长投入资金不菲,无疑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创收的机会。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四年级小学生王娟现在一家区属文化馆美术辅导班学素描,共十六课次,每课次一个半小时,学费一百六十元,外加纸张画具费近五十元;她还学萨克斯管,十二课次共五百元。记者在某少年宫1998年下半年招生简章上看到,在儿童画、绘画、国画、书法等课目后面,学费自二百八十八元至五百七十六元不等,每项还须交杂费十元。家长们对此收费数额普遍认为“涨得够狠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术教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教师若每月在一处教十六个课次,月收入就在千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向学生推销画具纸张的进项,而且一人还可能兼课多处。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也证实,这不薄的收入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学包括部分大学的美术老师甚至还有非教师职业的美术工作者跻身此业。据介绍,过去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还组织在各校外美术辅导班任课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观摹和研讨,但近些年因缺少经费,管理有所放松。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同志对此也不无忧虑,因为教委只对少年宫负责,所以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各类美术辅导班便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使教师优劣难辨,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中国美协儿童艺术委员会主任杨永青近日也请记者在媒体上帮助呼吁,少弄些少儿类书画大赛。他认为社会上有些人借繁荣少儿美术之名,搞有偿竞赛以牟利。不久前的所谓“全国少儿艺术大奖赛”的骗局被揭穿就是一例。他还说,比赛搞多了,势必加重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也会干扰正常的艺术教学活动,还会诱使一些教师为争名次获奖项而对学生一味拔苗助长。

少儿美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儿舞蹈;民族风情;艺术童趣;统一融合

毕加索曾说过:“我毕生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如何把我的作品画成儿童般的纯真。”对于少儿舞蹈编导教师来说,只有从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去创作,才能保证舞蹈内容符合少儿的身心特点,让少儿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训练和舞台表演中。因此,教师在编导一些少儿民族舞蹈时,必须要融合民族风情和艺术童趣,一方面,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和表演活力,提高舞蹈表演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一、少儿舞蹈编导中融入艺术童趣的重要性

1.童趣化的产生原因

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舞蹈在创作过程中过于追求模式化,一些艺术家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舞蹈领域,有意识的追求儿童的天真与单纯,试图从这一领域中实现现代舞蹈编导的创新与变革,于是自20世纪中期以后,现代舞蹈中涌现出了大量充满“童趣”的作品。在国内,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尤其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实施,教师在进行少儿舞蹈编导时更加关注儿童的精神诉求和心理需要。以往那种从教师个人经验出发的舞蹈编导,由于不能吸引儿童参与兴趣,难以激发观众共鸣,因此逐渐被淘汰。从这一点来看,在少儿舞蹈编导中融入艺术童趣,也是提升少儿舞蹈艺术魅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艺术童趣的实质

作为一种表象,舞蹈中的童趣风格是编导教师内在心理本质的特殊表现。它表明编导教师对童真的向往与对儿童画风格的期待,其根源于编导教师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情感,通过舞蹈创作释放并升华。儿童作品表现的是儿童天然的朴素与纯真,教师的作品却是艺术升华后的朴素与纯真。“朴”不是简单,“真”也不是真实。舞蹈编导教师追求的艺术返璞归真是一种超越于生活真实之上的艺术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是这些儿童所具有的本我。编导教师的天性与童年经历的结合,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这种“朴”“真”境界是儿童的一种自然存在状态。现代少儿舞蹈中出现的“童趣”现象,不仅反映了编导教师的精神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童趣化”现象是一种对人性的回归,童趣舞蹈是“复归于婴”的意识。

二、民族风情元素在少儿舞蹈编导中的体现

1.服装道具中民族风情元素的体现

服装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典型代表,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和历史沉淀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且富有内涵的民族服装,如满足服装有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的特点,满族服装有衣皆连裳、大襟窄袖的特点等。在少儿舞蹈编导中,运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不仅可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浓重的民族风情,也可以对观众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除了服装外,少儿舞蹈中的民族风情元素还集中体现在表演道具上,如“枪担”就是我国畲族的特色工具,其形状类似扁担,劳作时可以用作挑担工具,遇到野兽时又可以作为防身武器。在少儿舞蹈中运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也可以增加舞台表演效果。

2.舞台音乐中民族风情元素的体现

音乐也是民族风情的主要代表之一,尤其是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民歌,往往包含了一个民族的风俗风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内容。在舞蹈表演中,背景音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营造独特的舞台氛围,将表演者、观众都带入到情境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儿童找准表演节奏,对于提高表演效果也有帮助。因此,教师在进行少儿舞蹈编导时,要注意合理运用舞台音乐,将舞蹈内容和背景音乐融合到一起,实现少儿舞蹈的艺术升华。

三、作品《翠竹声声》中民族风情和艺术童趣的统一

1.不忘艺术之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翠竹声声》取材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畲族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集中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畲族是典型的南方游耕民族,目前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山区。这些地区远离城市的喧嚣,具有宁静自然、山清水秀的特点。畲族人民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每年的“三月三”是畲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为“乌饭节”,节日期间,族民聚集在一起,通过对唱山歌的形式缅怀祖先。在舞蹈编导中,可以适当融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歌,一来可以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二来也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在舞蹈表演中彰显出畲族文化的魅力。

2.寻找美的触点

《翠竹声声》少儿舞蹈的背景音乐中,使用了大量的打击音乐。这些音乐清脆悦耳、旋律鲜明,在这些音乐的感染下,少儿舞蹈更加具有节奏型和韵律感。打击音乐主要来源于我们上文所说的畲族特色工具“枪担”。畲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作过程中,用柴刀或木棍敲击枪担,伴随着一首朗朗上口的山歌,可以消除劳作过程中的疲乏,成为畲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途径。在少儿舞蹈编导时,运用这些音乐作为艺术触点,可以引发观众产生艺术遐想,透过舞蹈感受来自畲族的淳朴民风和优美的自然景色。

3.突出艺术个性

鲜明的艺术个性可以增强观众对舞蹈的认同感,少儿舞蹈《翠竹声声》就是抓住了畲族文化的个性,并且通过艺术加工,将其搬上了舞台。同时,通过儿童的表演、音乐与服饰的衬托,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例如,舞台上儿童们身着畲族民族服饰,在表演过程中体现了舞蹈的艺术之美;舞台布景、背景音乐的相互配合、交相辉映,体现了舞蹈的声响之美;儿童天真活泼、生动形象的舞台表现,体现了舞蹈的动态之美。在少儿舞蹈编导中,将民族特色、艺术童趣融合在一起,既赋予了《翠竹声声》舞蹈的艺术个性,又让儿童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出之中,这也是该舞蹈作品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的根本原因。

4.彰显艺术兼容

舞蹈的艺术兼容性不仅可以丰富舞蹈表演的内容,推动舞蹈横向拓展;而且还可以推动舞蹈艺术价值的升华,实现舞蹈的纵向发展。在编导少儿舞蹈《翠竹声声》时,融合了一些武术中的马步、蹲步等动作,可以展现出畲族人民的毅力;此外还融合了一些舞蹈化、艺术化对打动作,可以展现出畲族儿童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结语

任何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汲取艺术元素,然后通过加工形成新的艺术作品,少儿舞蹈编导同样如此。编导教师要结合个人经验,巧妙的将民族风情与艺术童趣糅合到一起,让幼儿带着兴趣全身心的参与到舞蹈训练和表演中,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石胜.情深意美云朵悠悠——浅谈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舞蹈作品“对襟”所包含的美学思想[J].大众文艺,2016,(12):136.

[2]冯双白,陈云富,谭美莲.不断突破勇于创新主题鲜明与时俱进——专家点评《绿叶•舞韵》专场演出[J].舞蹈,2012,(04):37.

少儿美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核心素养;体裁;儿童文学

近几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赖于英语课程内容的设计。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简单来说,语言能力指对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思维品质指运用语言时对对象理解、分析、比较、对比、判断等的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指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比较、对比等活动,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学习策略具体应用的过程。高职高专学校Z校按“一体两翼”的思路发展专业,即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和做强做大职业教育。在师范教育发展方面,Z校以地方基础教育为重,与各小学结成教育联盟,为未来小学教师培养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本文以英语教育专业指向小学的实践课程《外国儿童文学》为例,探索在该门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建设提供一定思路。

一、儿童文学研究

儿童文学被视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按年龄划分,主要受众群体是儿童。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2009年)界定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至18岁少年鉴赏文学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它是由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文学所组成的集合体。”[1]目前,国内对儿童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最大程度呈现其历史原貌,凸显其当代价值。二是对儿童文学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2-3](王泉根2009,方卫平、赵霞2009)。三是对儿童文学的传媒进行研究,考查媒介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4](王泉根2012)。四是立足视觉文化时代,研究儿童文学的图像化,探究文本中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的关系,甚至其他辅助模态对文本意义构建所起到的作用。儿童文学涉及不同的体裁,最常见的有童话、寓言、诗歌、绘本等。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体裁知识的把握对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是很有帮助的(Beach,1993)[5],这些体裁线索可以通过很多信息(peritext)获取,在文中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和发现体裁格式和内容。

二、理论框架

对于文体学,学者们的定义各有不同,Wales将其简单概括为“对文体的研究。”[6]Widdowson(1975:3)则更加细致地将其阐述为:“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展开研究,是连接文学评论和语言学的一种有效方式。”[7]Leech(1969:1-2)观点类似:“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使用,并且是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融合点。”[8]“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9]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现状

Z校为地方高职高专学校,其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在小学、培训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期实习,实习前开设《外国儿童文学》课程。为更好开展英语少儿文学课程教学,本研究制作并发放问卷95份,以便了解学生对英语少儿文学作品及其文体的认知与期待情况。从收集的问卷结果看,课程方面:学生对《外国儿童文学》课程有较大期待,并认同该门课程对未来从事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体方面:对文体有浅层次了解,其中童话体裁占比最大。

(二)文学文体学框架下的教学设计

Z校所在地各小学现行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牛津英语。通过对教材中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梳理统计,发现儿童故事类、童话类、寓言类体裁占比位居前列,具体见图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各类体裁因面向对象是儿童,都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教材中的各类体裁可以视为绘本,按照每个故事的主题分类,教师再补充其他相关绘本,以便于在每一单元中学习更多的绘本,做到比较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读者与故事进行互动,充分调配语言、思维、文化等资源,以便在不断地阅读和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选取广为人知并且认可度高的童话体裁为切入点,以五年级教材中《皇帝的新装》为研究文本,在文学文体学框架下实施教学,具体如下表:完成《皇帝的新装》文本教学后,为拓宽视野,深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选取《寻找国王的皇冠》绘本进行比较教学。首先,从授课对象来看,两则故事都是针对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心智越来越成熟,在两则故事的图文并举中,他们已经具备理解文意的能力。其次,从人物刻画角度来看。在《皇帝的新装》中,人物的神态和心理在具象的词汇中得以刻画。新衣是一种具象的呈现形式,穿在了皇帝的身上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在骗子、大丞、百姓各人物形象的映照下,烘托出一个有权威但愚昧的皇帝,也表现出从大臣到百姓都惧怕权威的心理。在《寻找国王的皇冠》中,皇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是人类所恐惧和厌恶的,又是人类所艳羡和渴求的。在皇冠寻找国王的过程中,通过衰弱的老人变得骄横,优雅的妇人变得粗鲁等一系列人物图谱的变化,刻画出人性的共性弱点,这与《皇帝的新装》异曲同工,也是以物来刻画人物的一例。最后,两则故事都留下问题,引发持续思考。《皇帝的新装》故事的真相交由一个天真孩童来完成,这完全符合逻辑和人物特征。如果进一步想象,读者会对皇帝、大丞、百姓的反应有所兴趣,可以对故事改写和续写。在《寻找国王的皇冠》中最后的画页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鼠类动物;在存放皇冠的博物馆里,走动着一只柔弱的绵羊。而这些内容也需要读者想象和联系来完成故事的延续。

四、结语

少儿美学教育范文第4篇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少儿美学教育范文第5篇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