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改革之路调研

企业改革之路调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着眼于现阶段丰富的改革实践,还是翻开整个改革开放历史,甚至放眼国际上国有企业形态演变,可以看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推进,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尊重历史客观规律、尊重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功运用,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以培育企业主体为核心,企业改革实际上是企业主体地位明朗化、主体行为法制化、主体功能完善化的过程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最基本的经济组织细胞和载体,其主体地位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着核心和关键作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从一开始就是围绕企业主体地位探讨的。从改革的动因上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主体的机制和活力问题,而不是像一些西方国家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目的在于解决财政危机,或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在改革初期,传统体制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作为计划体制一个环节,没有主体地位,这是先天形成的体制。随着改革深化,逐渐提出企业本位论、探讨企业承包制、企业经营自主权等,国有企业开始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受到人们重视、引发人们思考、促使人们探索。之后,随着产权概念、企业法人及法人财产权的提出并深入人心,企业主体的概念在经济生活中才逐渐清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了本世纪,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已经不再是什么新概念了。回顾我国企业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主体地位明朗化、主体行为法制化、主体功能完善化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但在实践中,至今仍需要继续推进这一过程。例如,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使企业主体行为进一步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推进主体行为法制化。又如,对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来说,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仍不完整,需要推进主体功能完善化等。

二、以改善体制环境为支撑,企业改革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角色转换、市场体制完善的过程

与一些国家单独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不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与体制环境的完善相伴,而不单单是微观层面的改革。首先,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政府强有力的主导。我国是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经验不足、企业组织形态落后、技术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职工群众承担风险能力十分有限等诸多复杂不利条件下启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政府作用的目标定位往往是多元、复杂的。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政府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与西方国家政府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其次,政府自身也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对象,即政府自身既是改革的主导者,其运作方式也是改革的对象,在这一层面上政府角色是双重的。传统体制下的政府职能不转换,现代企业制度无法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角色转换、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第三,党的十六大决定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多头管理的状况从组织体制上消除了,实现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为健康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新的体制保证。第四,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没有完善的市场体制环境下启动的,改革中必须建立完善市场体制,包括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改革实践表明,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对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没有产权市场,就没有公开规范的国有资产价格发现机制,难以健康透明地推进国有资产产权转让。

三、以试点工作为先导,企业改革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探索性和规范性的过渡、局部和全局的统筹

回顾每一项重大的企业改革政策,几乎都有试点工作为先导。历史上我们进行过多项企业改革试点,包括承包制试点、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国有控股公司试点、国家授权投资机构试点、120户大型企业集团试点、政策性兼并破产试点,国资委成立后,进行了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资产经营公司试点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试点,紧紧抓住当时的问题症结和关键,集中当时能够集中的资源,创造性、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对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探索先导作用。之所以需要试点先行,是因为我们在一定时期内思想上有这样那样的传统禁锢,甚至还有争议,实践不能等待理论探讨;因为许多问题不是理论探讨能够回答的,只有实践才能体会和认识其中的风险、深浅;还因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而言,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许多问题既没有先例可循,又不能简单照搬国际经验,路只有一条,就是从实际出发,靠实践的探索。试点的推进以及政策的推广,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探索性和规范性的过渡、局部和全局的统筹。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许多政策和要求,如母子公司体制、建立财务公司,已经成为目前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建设的主体规范内容,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探索已经过渡为现在的规范,由局部的政策已经成为面上的政策;再如,目前推进的董事会试点工作,既借鉴了国际上共性的公司治理结构经验,又针对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有问题,探索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途径。试点的推进,既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又能够产生示范效应,同时为扩大试点、完善政策留下空间。试点的意义还在于允许探索、允许犯错误、允许在人们尚不接受、条件不成熟时暂不推广。试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渐进改革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验支撑。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出现前苏联改革巨变的震荡,试点工作功不可没。

四、以依靠企业职工群众为基础,做到维护权益与思想工作结合、提高效率与扩大就业兼顾、职工与企业社会和谐发展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因素。职工的合法权益能否维护好、积极性能否调动好是我国企业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为重要原则,追求以改革求发展、在发展中给职工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利于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但面对改革初期传统国有企业冗员多、效率低下的状况,为使企业能够参与国际企业竞争,大量国有企业不得不减员增效。这不仅触动了部分职工的眼前利益,而且也使部分职工在观念意识上不易接受。为推进改革、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建立再就业中心、建立基本生活保证线、完善社保体系等多种措施,使下岗职工的现实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又注重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使职工认识到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通过三十年改革工作,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职工积极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既是深化改革结果,也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支撑。从表象上看,改革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调整,但从思想根源上看,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对改革的接受、认识的深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的重要社会意识基础。十分重视职工的思想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现实权益,和谐解决改革中的矛盾问题,促进职工企业社会和谐发展,是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经验。

五、以国际战略机遇期为契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要求,努力追求后发优势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改革开放系统中一个子系统。我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期,也是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中,对国有企业改革影响比较显著的有三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更现实地摆在眼前,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发展空间,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发展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机会和挑战并存,进一步催生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二是信息化技术空前发展,显著地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的实时性大为提高,全球监控、集中结算、回避风险成为可能。公司总裁能在案头电脑甚至手机上随时监控本集团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分支机构的大额资金变动,这在20年前几乎不可能。国有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可以产生后发优势,可以较低的成本,与先进跨国公司几乎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三是市场化,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更多机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国有企业上市不仅通过融资增强了实力,更重要的是转变了体制和机制。经营者压力不仅来自于竞争对手,还来自国际资本市场,所谓“用脚投票”的机制,对国有企业已经不再陌生、遥远了。

以上只是对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之路的一些初步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革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她,始创于传统体制,成就于市场体制;依赖于企业主体的培育,根植于体制环境的改善;既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也促使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变化;既深刻地基于中国国情,又积极地借鉴国际经验;企业起点低,但不乏后发优势,如此等等,都丰富了中国特色国企改革之路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之路,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探索伟大,成绩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