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场会上的讲话

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场会,是我省职业培训工作的又一次重要会议。省领导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会前,孙刚副省长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要求我们把这次会议认真开好,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我省职业培训工作的新局面。省国资委张启元副主任刚才也就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省国资委对这项工作和这次会议的重视,体现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全省技工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省厅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为开好会议事先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充分准备。同时,这次会议还得到了省电力公司和一大批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劳动保障厅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向省电力公司等企业领导和技工院校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在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贯彻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视频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刚才,省电力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铜业公司和省无线电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就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经验交流。*现代技师学院、赣州技师学院等十所院校与一批合作企业在会上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表明了我省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已进入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下午,我们还要到省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参观考察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创建高技能人才和技师培训基地的情况,进一步学习他们管理规范起点高,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贯穿到教学和管理全过程的宝贵经验。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一定有较大的启发,一定会对我省技工学校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这次校企合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发15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我省前一阶段校企合作的经验,分析目前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探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并就如何深化下一阶段校企合作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工作部署,从而进一步推进我省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经验交流的会议,也是一次站在新起点上对校企合作工作再动员的会议。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我省校企合作的经验,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年,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重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启动并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的培养计划。*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的精神,提出了“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吸引、激励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年底止,全省共有技能劳动者230.34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35.8万人,占全省技能劳动者总数的15.2%。仅*和*两年就新增高级技工5.6万人,新培养技师1.2万人。全省涌现出了袁振海、刘火生、李贵镇等中华技能大赛获奖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高级技师,他们不仅为我省赢得了荣誉,而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全省通过实施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工程,岗位成才示范工程和小企业孵化工程以及开展百名“名师带徒”活动,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新技师的培养速度。从*年开始,我省还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作用,努力扩大了高级技工班和预备技师班的招生。到*年底,全省技工学校高级技工班在校人数达21674人,技师班人数达近千人,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在校人数占全省技工学校在校生总量的20%,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今天,我们又正式成立了全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调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评价、表彰、激励、保障等工作环节,与省内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和指导校企合作,这对于尽快形成加速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对于尽快把这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又提供了重要保证。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一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加快成长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为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建立了符合企业特点的技能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的工作新机制,发挥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三是技工院校的职业培训和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能适应新形势,瞄准市场需求,在又快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加大了力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技工院校正在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四是由于抓住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高端,因而促进了初级工、中级工的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而带动了整个职工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上了新水平,使技能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近几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是又多又快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天发言的几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也充分说明这点。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这些学校和企业的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进行消化和吸收:

一是政府方面。要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省里近几年推进的“四大工程”、开展的名师带徒活动、批建技师学院、扩大高级技工班招生、建立高级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广泛开展技能竞赛,以及这次成立协调委员会的举措就是为了创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

二是企业方面。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单位,要从企业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长远目标出发,高度重视与技工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省电力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和*铜业公司的经验证明,企业有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需求,有强烈的紧迫感,而且认准与学校合作,就可以较快地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他们通过技工学校培养的预备技师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选派企业的高级工到技工院校去强化提高;通过合作培养和资源共享,为企业又快又好又多地培养了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些单位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可以激发企业在职在岗员工学技能、争当技师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学校方面。学校要瞄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练好内功,壮大办学实力,改进教学过程,提高培训成果,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不能等待观望。省电力高级技校和无线电高级技校就是认准了要增强学校的活力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因而表现出寻求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强烈的紧迫感。在寻求合作的同时,学校主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通过过硬的培训效果赢得了企业的青睐。因此,技工学校要想加快校企合作的速度,就必须做到以质取胜,练内功,强管理,其中包括邀请企业一道来共同研究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训方式。这样的学校企业当然是欢迎的,而且是可信赖的学校就不怕没有合作的企业,校企合作就有可能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短暂合作向长远合作发展,并走上良性合作互利互赢的轨道。

这些单位经验还表明,哪个学校校企合作搞得越好,服务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效果就越明显,学校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发展后劲就越足。哪个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搞得好,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就快,员工素质水平就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强。校企合作的结果一定会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全省技工学校都要认真总结自己校企合作的工作情况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单位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实际行动来推进本校的校企合作,促进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在加强校企合作上下大功夫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对各类人才包括高技能人才都产生了强劲需求。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是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而且按目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速度是难以满足这种强劲需求的。中央15号文件提出,到“十一五”期未,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2750万人,要比*年净增89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增加190万人,高级工增加700万人。

我省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这就是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改善,高技能人才比例有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300万人,其中,中高级技工分别达到207万和42万人,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5万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已经开展的四大工程基础上,省厅又准备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金蓝领”工程,重点实施工业园区企业技工定向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中级技工10000人;青年高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高级技工6000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000人和首席技师计划,每三年评选首席技师100人。并设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确定今年全省要培养新技师9000人。因此,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

要完成艰巨而又繁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必须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最根本和最关键的是要抓好培养。没有技能人才源源不断的培养和产生,就谈不上其后的评价和使用,就不可能产生高技能人才。

一般来讲,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三条途径,一是企业培养,二是院校培养,三是个人岗位自学成才。但这三条途径都存在速度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速度快,效果好的培养途径还是校企合作携手共同培养。这是因为校企合作突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调动技工院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对新生劳动力进行高技能学制的培养,同时与企业紧密结合进行强化实训;另一方面学校面向企业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同时把企业员工有机结合到学校进行专业进修。通过优势互补和紧密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机制,使大批技能劳动者能通过这一渠道迅速成才,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为了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技工学校不仅要努力加大对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的招生力度,扩大学制教育人数,努力将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努力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大对高级工的社会培训和对企业在职高级工的培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走出一条新路子。

当前推进校企合作,我们也面临一些难题。一是认识问题。一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仅仅希望企业帮助学校克服学校自身师资、实习基地不足的困难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而没有从如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需要的角度来考虑校企合作。一些企业也还没有认识到自身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潜在危机,没有紧迫感,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舍不得投入,缺乏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政府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把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当作软任务,抓得不紧不实。二是工作问题。就我省现状而言,目前多数学校和大多数企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式和浅层次状态,合作内容不广,相互结合比较松散,校企合作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是政策制度问题。推进校企合作还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因此,各设区市、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立即行动起来,把校企合作作为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性工作来抓,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必须具备的一项硬性制度来落实。各技工学校和各企业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要求,掀起我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高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作为检验各地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加大宣传,要使校企合作能逐步成为技工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重要方式,成为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技工教育和职工培训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落到实处。要力争在二三年内,我省校企合作工作有一个新突破,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进展;要立即行动起来,掀起我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高潮。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从建立制度、完善政策、加大宣传入手,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是要积极推动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抓紧牵头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技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平台。

省里已经成立了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正在逐步展开工作。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也要根据本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状况,参照省里模式成立相应的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协调本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工作。

二是要围绕规范合作行为,指导校企双方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签署合作协议,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合作协议要明确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和合作结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三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调动院校、企业包括小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及时交流经验,抓好典型,推广经验,务求实效。

今年年底,省厅准备组织力量,对全省国重以上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和检查。

(二)技工学校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逐步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模式。

全省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实操训练扎实的优势,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深远影响,牢固树立起要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路子的办学理念,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的基本模式。

要切实从企业需求出发,寻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采取最能满足企业需要和发挥院校优势的合作方式,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技工学校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企业开展合作。有条件的学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重点。学校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不仅要正常开展活动,而且要围绕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紧密结合企业的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同时充分运用好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设施方面的优势,把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岗位操作技能训练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全省要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使所有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或不少于1200人),每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至少500人次。所有高级技校的高级工在校人数达8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至少500人次。

今后,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都必须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国重以上技工学校每一个高技能培训专业,都要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订详细的合作培养方案。省厅将把校企合作作为国重技校评估和高级技校设立以及技师学院审批的必备条件。

2、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也可以一企多校,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要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技工学校要把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和加强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技工学校要继续做好与企业联合培养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处理好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以及岗位成才之间的关系,促使后备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同时要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对企业在职职工普遍进行高技能培训上来,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和实际需要,为企业举办专门技师班或高级工班,把学校建成企业职工的高技能培训基地,力争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应用型,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技工学校就将极大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竞争力,给学校发展带来深刻变化。

(三)行业和企业要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行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给予高度重视。

刚才,省国资委张启元副主任已对行业、企业参与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指导本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与技工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加快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协调和整合行业内中小企业的需求,指导行业培训中心或技工学校开展针对性培训。

二是各类大中型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老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立完善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岗位使用和待遇分配,激发广大职工参加培训、争当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促使职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统筹安排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生产的关系,解决工学矛盾。今后,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要积极参与企校合作,已经办了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的要继续办好,没有自办职业院校的,也要根据实际,与社会上的技工院校开展多方面合作,做出制度性安排,共同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四、振奋精神,乘势而上,不断开拓职业培训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部“十一五”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最近,劳动保障部下发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这是劳动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的一项专门计划。《“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实施一个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三个项目(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标准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改革培训基础开发项目)的工作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为这个规划,使规划提出的服务任务落到实处,省厅也准备着手制定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规划。望各地和各行业给予大力配合和协助。同时,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己实际制定本地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分别落实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规划。

二是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创建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成长的环境。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安排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各行业部门要督促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有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是各地劳动保障部要大力推动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要依托具备条件的技工学校和企业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把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成能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二)抓好技校建设,把技工学校打造成我省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近几年来我省技工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省目前有技校80多所,在校生11.5万人,去年全省招生达到4.1万人。全省技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有不少技校基本条件还很差,实习实训设备还很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整体来看还不很高等。这些都是阻碍我省技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各技工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加大教学设施基础建设,要尽可能地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实训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为了加大对技校基础能力的建设的投入,省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将对部分中职学校给予支持。我们在争取技校纳入建设规划时,发现不少技校前期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不够及时,至使错失良机。请同志们一定要按照省里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抓住机遇,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到技校基础能力建设上来。

二是要认真抓好今年的招生工作。招生工作一直是我们技校的首位重要的工作。招生规模上不去,技校发展就成了空话。现在已是5月底了,今年招生工作又进入攻坚阶段。请各位校长引起高度重视。从今年招生形势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全省今年初中毕业生总量比去年下降了10%,另一方面,省有关部门要求每个县都要创建一所优质的职业高中的力度加大,因此可以预料,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生源争夺的形势将比去年更为严峻。各校领导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早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全省4.2万人的招生任务。高级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加大高级技工班的招生力度,力争高级技工招生人数达到全年招生总量的30%以上。

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加大对技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力度,要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使技校教学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基本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多媒体培训资源中心的建设以及实训装备标准的建设。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掌握一技之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要严格学生管理各项制度,坚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带动我省职业培训工作发展。

省厅已研究确定,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技能人才培养五个计划,以此来推动全省职业培训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是实施技校定向为工业园区培养技术工人计划。将每年从农村招收5000名贫困生,扩大到每年招收10000名贫困生入读技校,由政府给予每位学员每年补助学费1000元,毕业后到本省工业园区就业。二是实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选拔招收6000名已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入读技校高级工班,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由政府补贴部分学费。三是实施紧缺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择10个左右我省企业急需职业,由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进行技师培养,培养结束后,经省鉴定中心考核鉴定合格,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由政府给予部分培训经费补助。四是实施首席技师计划,每三年评选100名首席技师,由省政府命名,并每月给予一定数额的政府津贴。五是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在全省设立1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大师的带动,完成一些稀缺职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等任务,政府对工作室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上述五个计划已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复后即在全省实施。今年,我省将继续在全省开展第二届“*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此来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希望各市区市、各行业和各技工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总目标,抓住工作要点,明确工作要求,细化方案措施,推动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努力完成全年和“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的各项任务。

同志们,职业培训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再接再历,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为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开拓职业培训新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