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机制;实践;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06-03

一、背景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而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职业学校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在政府推动下,我国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组建职教集团,成立理事会、董事会,建立职教联盟等[2]。但总体看来,我国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实践的阶段。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长久的,有效的,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骨干建设院校的重要课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提出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思路,并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成立了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牵头的,校企共建的熊猫光电学院,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合作模式[2,3]。文献[3]将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

1.“学年分段”,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2.“阶梯分段”,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工学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及作品与产品合一。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不管哪种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职业院校处于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而行业和企业则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相对被动的配合地位。如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无法获得长远的利益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校企合作当中,提高企业的主体性是校企合作成功并走向深化的保障[4]。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合作必须有合作基础,即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如果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是长久的、稳定的、多赢的,则这种合作就存在牢固的基础。同时合作方也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这些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则是合作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本[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牵涉参与方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共同目标是“资源共享,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符合型人才”;这样目标的达成,对于政府而言,实现职业教育基本目标,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够得到急需的人才;对于学校,达到了实用人才培养的目的,提高了学校的声望;对于学生,能使其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各个主体又有不同的利益。政府希望各参与主体以发展教育和培养学生为核心,实现各自的教育和培训功能。行业和企业则希望自己负担的培训和教育的功能越少越好,学生对生产发挥的作用越大越好。学校则希望,政府给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企业能够承担培训和教育学生的职责。而学生则希望学校代表自己的利益,能在企业学到东西,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寻求共同利益。政府应该出台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5,6];这种政策必须基于各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真正地让各参与方,尤其是企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对企业发展有利。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者,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在设计时,必须仔细考虑合作的行业和企业,寻求那些有长久的共同利益合作伙伴,并能逐步形成实际可行的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忽略;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参与者,应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保证学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地位与权益。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做过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和与尝试。但很多校企合作的层次比较浅,主要模式包括“学年分段”、“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这些合作关系比较单一,最终学校提供学生,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和企业缺乏其他交集,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没有过渡,从角色转换上有明显的割裂感,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也不适应管理培训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普遍不高。而学校又缺乏协调的组织和机制,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想法和利益不能及时充分地交流和协调。因此这样简单的合作很难稳定和持久,很多合作难以为继,最后不了了之。为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走向深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研究了校企合作实践和理论机制,吸取以前校企合作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具体包括如下几项。

(一)寻求政府的支持

国家已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尤其是国家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获得很多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在2012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在骨干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建设方案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支持。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二)寻求合作企业

微电子学院在寻求企业合作伙伴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学校专业与产业密切相关,这是校企合作的专业基础。

2.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行业中有影响力。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才具备丰富的资源,才能将校企合作看成一种资源,并能加以整合和利用,实现企业自身利益。这样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体现企业主体性地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配合。

3.在地理上很近。学校和企业距离近,可以有效地降低校企合作的成本,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范围,提高合作的层次。实现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处于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双方有类似的发展要求,处于发展期的企业更有活力,更愿意合作。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体

一般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偶然性、短期性,合作层次浅,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负责与管理。为了实现长效的、稳定的、系统的校企合作,微电子学院与南京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熊猫光电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实体,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1.协调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方,凸显各个主体的主体性,整合各种资源,使校企合作能够形成合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熊猫光电学院订立熊猫光电学院章程,成立了熊猫光电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校企合作的各个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学校。理事会的成立为以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协调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组织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和活动。事务和活动包括工学结合,企业员工培训,行业协会的活动,行业技能竞赛等。以工学结合为例,我们定期举办中电熊猫校企合作班,已经完成了两届学生的培训;培训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完成。培训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知识相融合,提升了知识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过渡,为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熊猫班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迅速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技能。

3.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熊猫光电学院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对学校而言不仅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仅仅是实习学生,而是扩展到了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层面的培养,同时也是师资的培训、领导的培训。通过工学结合培养了学生,通过混编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了教师,通过理事会的运作培训了领导。使得企业元素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更容易实现。

在熊猫光电学院的框架下,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这样的机构是所有参与方都需要的。在这样的机构下可以放大和扩充自己的资源,所有主体均能在这个框架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利益,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五、校企合作的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7]。然而校企合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校企合作本身是一种资源积聚和整合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具有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因此,搞清楚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

2.根据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际,寻求最合适的合作方,并理清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和相对利益。寻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建立利益平衡的机制是校企合作存在并发展的保障。

3.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实体,这样的实体可以实现校企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是各方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

4.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必须走向深入,必须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功能和作用。校企合作既要成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要成为行业和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最终成为校企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整合关键纽带,校企合作才真正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云霞.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27-128.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3]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0-82.

[4]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B:68-73.

[6]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校企合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建立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就业乃民生之本”体现了党和国家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高度,体现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关注。我国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毕业生人数由2014年的727万持续增长到749万。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似乎成了常态。因此高校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对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重要形式,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大学生通过参加校企合作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经历似职场般的快乐与失意,同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实践阅历,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并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毕业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校企合作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企业对学校和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吸纳大批可以利用的人才。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育人环节上,通过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还可以稳定相关专业领域就业资源,增强学生在行业中的就业地位,提高学校在相关行业中的知名度。

(三)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建立了完善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克服期望过高和盲目求职的消极心态,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学到真本事,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能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明确职业目标,设置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

(四)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我们发现,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毕业生相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其他大学生而言,更受企业的青睐。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认知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少学生通过在企业中亲身实践,充分锻炼了自己,有的学生甚至抓住实习机遇,毕业后直接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这部分学生适应工作环境速度快,胜任工作岗位能力强,可为企业节省一定的人才培养成本。

二、以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政府要加大力度完善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体系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上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导致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没有讨论薪酬的余地,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得不到维护。针对这种现象政府要对大学生就业实习问题专门立法,明确规定保证大学生实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将其作为准劳动者进行特别保护,建立大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维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提供保障。

(二)高校作为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待加强大学生实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实习过程的教育指导工作,指导教师队伍要业务精,责任心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不能流于形式,要在业务上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指导,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同时,高校还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评机制,不少高校都以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后的文字总结材料为考核内容,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同时不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还要不断拓宽渠道,丰富大学生实习内容,寻求校企合作新机会,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三)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一定要签订保障三方利益的实习协议,明确三方之间的责权划分

为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引导大学生在实习单位正确履行义务,保障大学生的实习权益,增进三方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要签订三方实习保障协议作为强制性制度,一旦在实习期间引发一些问题要依据协议执行,这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也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四)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力方面的分析看,大学生就业态度存在着很大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顺利就业,大学生只有正视就业现状,端正就业态度,才有可能抓住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尤其是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难以受到企业的青睐。他们既有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愿望,又有不愿意到待遇低、条件差的地方就业的矛盾心理,他们缺乏从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这就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从而与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三、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一)在培养模式上,构建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合作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势互补,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参与社会实践,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前适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在队伍建设上,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桥梁纽带,让高校教师通过在企业学习培训或深入到企业第一线,来系统地掌握企业技术流程和实践技能,并把这些知识带入到课堂中或者可以聘请一些来自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教学服务,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些方法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定期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同时要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培养学生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使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切实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能力。

(五)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

首先,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制订一系列校企合作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为校企合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其次,学校在与企业建立就业基地合作意向时,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除了要了解合作企业的资质状况,还要考虑校企双方签署实习协议的相关事宜,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再次,虽然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要明确企业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以防实习过程中不必要的事故、减少不必要的危害。

校企合作范文第3篇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管理等机制体制层面与企业合作的状况。“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学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聘用考评等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和实施策略。“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工学结合。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现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状况和生产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难以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施方案的确立难以正确把握,更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够持续稳定地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长期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没有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是闭门造车,是脱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技术标准等难以快速融进校内教学,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难以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教———学———做”一体的项目课程实施、校内实训设施与生产的同步、校内实训项目的生产性、校外的顶岗实习等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必然之路。要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系统解决好诸如怎样建立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怎样培养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如何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开展课程建设,如何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工作,各专业的发展规模如何与学校各种资源配合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如何与人才培养结合等问题。所以,“工学结合”不是仅仅包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更不是教学部门独立承担的工作,而是要靠全校干部师生员工、所有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的工作。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纵观全国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虽然都在研究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但成效差距明显,很不平衡。究其原因,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深入开展并良好运转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国家政策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及对策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及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行为,出现了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的现象。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并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作为各地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2.2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问题及对策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理念)存在的偏差与不足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存在局限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2)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袁贵仁部长指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的真正含义。(3)认识存在片面性。一些人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本部门工作的内在联系与需求,形成了学校内部教学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学校内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高职教育的研究和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校企持续稳定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唯一秘诀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而实现“互利多赢”途径是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学结合,其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内涵中的基础和起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合作的目标和核心。

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和学校专职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较好地把职业元素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有组织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标准及规程,提高专业技能,亲身体会企业环境与职业要求,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二是校内专业教师在参加企业的技术工作中,要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技术支持和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让学院的专职教师逐渐成为企业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三是教师在工学结合中充分了解学生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在这项合作中应充分重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中多专业的集群合作、组织性和目的性三个问题。根据教师的工学结合可以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调研数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课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等教研和教学工作,并可为学校提供高技能的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3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

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措施的缺失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始终没有形成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从各级领导到教职工缺乏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一纸合作协议代替了真正的校企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几个兼职教师,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和较肤浅的层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来讲,高职院校始终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校企合作的深入稳定开展需要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和开展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1)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规范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目标,探讨多途径、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为引企进校搭建平台。

校企合作范文第4篇

自从我校购买数控设备以来,就不断有企业要与我们合作。早在2009年6月,我校与县工业园区一家机械公司签订了一项“校企合作协议书”,双方约定:学校将机电技术专业拥有8台普通车床、6台数控车床及配套设施设备的实训基地(400平方米)租赁给该企业(用于企业生产和学生实习用),年租金10万元;该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教学”,安排学校师生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实训活动并承担相关费用。经实践证明此种合作方式并不理想,企业为生产经常耽误学生实习,对学生的实习训练无计划、无称职的培训教师,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不多,社会影响较差;且设备保养差,损坏严重。因此合作一年多时间就解除合约。

2011年6月我校搬迁至县工业园区旁边,新校区占地400多亩,专门拿出100亩地用于校企合作园区建设。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我校采用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的做法。如机电系和江苏新正奇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基础建设由学校出土地10亩,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厂房(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与学校共建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控实习基地。学校将10台普通车床、8台数控车床、一台加工中心(设备总价共200多万元)放入基地,要求该设备只能用于师生实习使用,一律不得外流;同时要求企业双倍配套设备(不少于400万元)放入该基地,主要用于企业的生产,并兼顾师生实习。学校投入的设备使用由学校派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及班主任跟踪管理,企业必须派两名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管理,企业的设备必须承担我校数控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四人)的下企业锻炼提高用。运作过程,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中实训安排的需要,提前将企业的产品改为学生的实训项目,企业提供所需加工产品的零件图纸、装配工艺等技术资料,并免费提供实习产品的毛坯及相关工装夹具、刀具、量具等物品,供学生实习加工时使用。学生通过实习作品的训练能够熟练掌握企业产品的加工方法,为合作企业加工产品并取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目前此项目每年为学校创利50多万元,实现了将消耗型实习向生产型实习的根本转变,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目的。同时,不仅我校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企业还聘请我校优秀专业教师到工厂兼职,实现校企互聘互兼。专业教师还和工厂技术人员合作,以企业产品为基础开发出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项目课程,对学生开展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技能培训。

(林新农 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

校企合作范文第5篇

您好!

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是_______大学与_______市政府合作创办的以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为主的办学实体,它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着名大学与一个与时俱进的地方政府成功对话的结果。我们致力于为_______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依托校本部的学科优势和基础,面向_______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设置了_______市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发展急需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材料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与机电工程、城市与土木工程、管理与创业工程等____个强势学科部,目前已建成光电信息等20余个研究中心,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目标的____个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以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为主体的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即将正式成立。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是_______大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校企联合培养”是我们结合_______大的学科优势与_______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现状,设置的三种培养模式之一,这种全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初试阶段已经获得成功,首批毕业生的培养成绩得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高度评价,这批毕业生 ____%以上进入_______市企业就业,为_______地区的经济发展输送了所需人才。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是 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与全国各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有利于加强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是探索有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合作平台。

现诚挚的邀请贵公司参加本委员会,与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并取得辉煌的成果!甲方:_______大学_______研究生院

乙方:入会单位甲、 乙双方现就以下条例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如下:

一、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按照《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规定对乙方进行科研、技术支持和服务。

2、乙方享有参加本委员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的权利;享有知识及技术成果的权益的分享权;享有优先招收_______大毕业生的权利;享有与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的优先权。

3、乙方应执行本委员会理事会的决议;执行与甲方保持密切联系,协助甲方与其他会员的互助合作的义务;执行协助甲方开展技术发展调研等活动的义务。

4、乙方有权向甲方提出各方面合作要求,待与甲方协商后方可进行合作工作。

5、甲方有为乙方保密咨询的义务,会员所提供的资料不得另作他用。

6、如一方单方面违约或有损害对方利益或形象的行为,另一方有权终止协议(并可依法追究违约方责任)。

二、其他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件:

1._______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

2.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理事单位入会登记表。该表填写好后送交或邮寄来本委员会,此表如不足可自行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