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作金融论文

合作金融论文范文精选

合作金融论文

合作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亚;金融合作;问题;对策

“东亚”是一个泛指,一般指“10+3”国家(地区),即东盟十国(ASEAN,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1997年7月,以泰国货币危机为端倪,继而演变为东亚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对东亚几十年经济发展创超的“奇迹”给以致命打击。这些国家汇市暴跌,股价狂泄,利率上扬,外汇供不应求,通货膨胀大幅上升,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金融体系几乎崩溃,大量国际投资纷纷外撤,导致一写国家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政治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带来的不仅是金融、经济和社会动荡,同时也给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缓慢进程敲响了警钟。东亚各国从这次金融危机之中清醒地认识到东亚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国家的经济事实上已经容为一体,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是必须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还充分显示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安排对于防范和处理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在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之前,东亚地区应致力于推进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和金融合作。

一、东亚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

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日本为第一层次,是唯一的发达国家;新加坡、韩国等“四小龙”为第二层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和东盟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为第三层次,是正在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最后一个层次则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是刚刚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东亚各国在经济实力、资金、技术、产品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2、政策偏好差异很大

进行金融合作的各个经济体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政策目标越一致,部分放弃政策独立性而带来的成本就越低。一般使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取向的标准,因为长期内的通货膨胀趋势大致反映了当局的政策偏好。东亚各经济体根据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可分为两组:一组为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另一组为高通货膨胀率组,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水平和长期物价增长差异,暗示着上述国家(地区)之间的政策偏好差异很大,为普遍的合作制造了障碍。

3、经济结构上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未能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延缓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主导产业的确立,于90年代初陷入长期经济衰退。日本的衰退直接导致对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链断裂,雁阵式产业结构在领头雁日本出现经济困难时,不可避免地陷入整体困境。

亚洲“四小龙”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生产工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后,没能够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处在分工结构较落后一端的国家由于得不到前面国家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投资方向。为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市场工业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依然对原有行业进行过度投资,或投资于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结果形成泡沫经济,并最终形成金融和经济危机。

4、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差异很大

当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时,一国就可以借助资本的自由流动来恢复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所导致的利率的任何不利变化,从而降低通过汇率波动来改变区域贸易条件的需要,所以适宜实行固定汇率制。东亚各经济体的金融市场除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之外,其余国家的都局限于本国范围内,金融一体化的程度较低。最为典型的是亚洲美元市场不发达,长期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同时东亚各经济体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中国香港、新加坡金融深化的程度较高,基本不存在资本流动障碍;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和日本正处于金融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已大大放松,金融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金融自由化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较多的政府对金融的管制,资本流动的制度和市场障碍都很大。经济方面的巨大差异增大了东亚各国经济合作的难度,从而放慢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速度,而货币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密切,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二)、政治、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合作传统存在严重弊端

多年来,亚洲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洲传统”,这种传统具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强调非正式性,二是强调达成共识(Jeffery&Lewis,1999)。这种非正规、非制度化的合作传统,与西方国家的多边协议和国际合作所遵循的原则恰恰相反。虽然在促使关系不甚融洽的国家或地区走到一起共同缓和金融危机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却使亚洲区域合作组织一直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也没有谈判机制,在区域经济合作、区域货币合作方面总是处于论坛形式,实质性推进很难。当初东盟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时就提出三个条件:避免法律约束、不设谈判权、未来协定不超过GAIT。这使得亚洲的合作时分时合,矛盾重重,突出表现在汇率联合干预很难统一、区域内自由贸易开放进展缓慢。

2、历史、宗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障碍

历史的恩怨及遗留问题使东亚各国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他们更多的是把彼此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对东亚货币一体化也充满疑虑。例如,二战中,日本对中国、韩国的侵略历史,中韩人民记忆犹新,对日本很难释怀,这势必影响到双方合作的进程。此外,东亚地区宗教信仰错综复杂,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差异不利于彼此间的融合。东亚各国文化也千差万别,语言种类繁多,这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增添了额外的麻烦。

3、领土问题严重影响东亚货币合作的顺利进行

由于历史原因,东亚地区存在大量的领土统一、岛屿归属和海洋划界争端。如台湾问题和朝鲜半岛统一问题;日韩的“独岛”之争、中日的钓鱼岛之争以及马新的百礁岛之争;泰老关于边界及湄公河航运与水资源问题;泰越关于星罗湾的捕鱼纠纷;越、菲、马在中国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的矛盾等等。众多的领土纠纷问题给东亚和平稳定埋下了隐患,造成东亚地缘政治的复杂化。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影响这一区域的合作推进。但是不管怎么说,东亚的领导人也已经意识到了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性。中日韩三国都和东盟国家签订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承诺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并且不干涉他国的内政;而中国则正在通过东盟区域论坛来协商南海问题。

二、我国在东亚金融合作中的对策

21世纪前20年,是东亚金融合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要抓住时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加东亚金融合作,发展中国与东亚国家的金融关系,把中国与东亚的金融合作作为中国进入金融全球化的出发通道。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在东亚金融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从中国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的现实情况出发,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1、对内发展与改革方面

(1)保持国内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区域合作是自身实力的反映,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加深区域合作的程度。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东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不断促进中国自身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增强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能力,同时使中国得以在世界特别是东亚的政治经济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维护当前良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快国内经济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国内经济进一步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的规模,提升中国的世界经济影响力。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金融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实现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进一步健全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几个方面。此外,还应加快金融市场和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建设。

(3)积极稳妥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参与东亚金融合作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前提。所以中国应在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步伐,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2、对外协调与促进对策

(1)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契机,推动东亚金融合作的深化近两年来,东亚金融合作的一些计划或设想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取得太大的突破。因此,在“10+3”的合作难以取得突破之际,中国与东盟率先成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不但不会分裂“10+3”的合作格局、阻碍东亚金融合作的进程,还将为“10+3”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推进东亚金融合作的发展。所以中国应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一步完善“10+1”机制,从而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速推动日本、韩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及中日韩东北亚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深化东亚金融合作的发展,从而加快“10+3”格局下的东亚金融合作的进程。

(2)确定合理的外交政策,加强与东亚国家的交流,增强彼此的信任合理的外交政策是维持良好经济、金融合作的先决条件。中国应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加强与东亚各国的交流与沟通,尤其是在与东盟国家合作时,一方面要加强和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采取领导人互访、签订互助协议等方式,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申明中国既不想称霸,也反对一切国际霸权主义,并且要勇于承担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领土纠纷问题上,应坚持“搁置分歧,联合开发”的一贯国策,主动与对方协调与合作,以合理的外交政策和良好稳定的外交关系来推动东亚金融合作向前迈进。

(3)加强同东亚区域内各成员的政策协调

首先,要加强政府间对话机制的建立。我国应与东亚各成员开展各层面对话,通过平等磋商来解决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冲突。在金融监管的透明度、金融政策的协调、官方共同行动及其它相关方面与区内其它成员充分交换意见,寻求深层次的共识;其次,要加强东亚区域内贸易政策的协调。中国应推进产业升级,增加产品技术含量,避免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保证各国出口的可持续性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并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再次,要加强东亚区域内汇率政策的协调。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政策协调,在“10+3”的合作框架下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签订汇率调整协议,并进一步就汇率波动的幅度以及官方干预的程度、时机和方式等问题建立协商通道,进而实现在稳定区域内汇率的同时,保持对外汇率调节的灵活性。

总之,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全世界尤其是东亚邻国对中国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区内区外的许多国家担心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将对周边国家发展和地区安全带来威胁。中国需要以建设性的姿态积极响应合作,这将有助于减少在发展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同时,全球化的规则并不都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借助东亚金融合作和其它国家的力量,中国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在东亚金融合作中采取内外兼顾的发展与促进战略,可以成为潜在的领导者,扮演倡导人和协调人的角色,使中国在东亚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世清.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郑海清.东亚金融合作制度设计和效应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合作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1+X”;金融;AFP班;协同育人

一、引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更是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12月25日,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处长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合会议上作出了主题为“城校共生,产教融合”的报告。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多是知识的传授,专业链不匹配产业链,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的要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如何贴近金融实践、适应行业变化,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如何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让高校办学与金融业改革发展互动互融、与金融机构需求高度契合,培养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1+X”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领域,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必要性研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2019)指出“‘1+X’制度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李政(2019)认为“1+X”制度中的“1”是学历证书,重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重在拓展就业本领与促进生涯发展;两者的协同效应在于“学历证书能够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形成合力,核心素养与专业能力是齐头并进、相互交融和促进的。”二是难点研究。戴勇等(2019)认为“1+X”试点建设面临初期投入多于直接收益的财务风险、完善和创新相关制度的治理风险、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效果风险等。三是策略研究。李寿冰(2019)提出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探索培养培训“新”模式,打造专兼结合“新”团队,创新校企合作“新”路径,拓宽社会服务“新”面向的实施路径。宋立(2018)提出对接行业,优选合作专业;选择企业,实现双主体育人;利益共享,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校行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多方评价质量保证等五条措施。可见,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将协同育人、“1+X”制度与金融学专业三者联系起来的较少,因此本课题将立足于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探索校行企协同育人背景下“1+X”制度的实施举措,着力培养既有理论储备、又有操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1+X”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AFP班

作为省内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创新性地将高等学历教育与国际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将上海当代金融培训有限公司举办的AFP(AssociateFinancialPlanner,金融理财师)资格认证培训嵌入金融学专业(AFP资格创新班)(简称“AFP班”)的传统教学中,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报考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构建多方协同培育“1+X”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视野国际化、知识系统化、需求导向化、资格认证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AFP班“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举措具体如下:

(一)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由校、行、企三方从职业定位、学时分配、课程设置、专业特色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塑,落实以“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实行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并举的授课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契合,培养出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二)共同开发实务课程

一是适量增加大数据理财、互联网金融理财等新课程及慕课(MOOC)在线课程,打造“沉浸式”银行远程业务培训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二是建设基于金融行业需求的特色课程群,邀请学校、企业及金融机构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编写金融理财教材,将银行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形成“理论基础+职业认证+企业实战”的课程体系。

(三)共同打造教学团队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到金融培训机构学习交流;二是深化“双导师”制度,形成学校、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多边导师”制度,推进三方协作、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及讲座交流;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机制。

(四)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一是构建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二是加强实践资源整合,构建行业导师“引进来”、教师学生“走出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加深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参与金融实务的机会。

(五)共同评价人才质量

一是改革现行考试、考核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考核内容向综合应用能力转变,综合测评、评优评奖时都要充分考虑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奖促考。二是建立对学生多方评价制度。校行企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能力素质状况。三是建立学生追踪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实践情况等的追踪报告,从合作机构、用人单位得及时到反馈信息,有效解决学生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四、对“1+X”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馈

AFP班“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成效究竟如何,AFP班的学生最有发言权。本部分将对AFP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找出AFP班“1+X”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设置方面

以2018级AFP班的培养方案为例,其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活动三大类、共计174学分,其中:通识课共69学分,占总学分的39.66%;专业课共85学分,占总学分的48.85%;实习实践活动共20学分,占总学分的11.49%。1.通识课的设置基本合理。通识课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两类,详见表1。(1)通识必修课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来设置,具体包含了思政、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指导等八个方面、共20门课程。(2)通识选修课方面,学生根据学校每学期的选课通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该部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旨在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有趣灵魂的优质人才,希望学生将来既能拥有一技之长,又能拥有丰富精彩的美好人生。2.专业课的前后衔接有待加强。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程、AFP资格认证培训五类,详见表2。(1)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能帮助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2)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金融领域中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子行业,让学生对金融行业与金融学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但是,《证券投资学》与《经济法》是“AFP资格认证培训”的先导课程,前者目前开设在第6学期、后者并未开设,故与安排在第6学期的“AFP资格认证培训”间的衔接有问题。(3)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原则上由学生从学校相应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列表中进行选课,然而目前由学校指定学习该9门课程,即“选修”变“必修”,学生在这块并不拥有选课权,失去“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初衷。(4)实验课程共5门课程,但是金融专业实验课只有3门(《金融业务技能》《金融企业ERP沙盘模拟实验》《金融数据分析与软件运用》),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实验课程的数量相对偏少,未开设保险、证券等重要子行业业务的实验实操课程。(5)AFP资格认证培训的课程严格按照AFP资格认证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进行设置,并由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相关机构遴选聘请的专门培训讲师授课,安排在第6学期的第1-8周进行集中面授,并配有考前冲刺面授、真题演练、答疑解惑等环节;目前关于这块学生反馈较多的问题主要在于课程内容偏多、难度偏大、时间紧张等,这主要与部分学生未理解AFP班的培养目标、未认识到AFP资格认证考试的重要性、未熟练掌握前期基础知识等因素有关。3.实习实践活动的安排有所欠缺。实习实践活动分为毕业实习、中期论文、毕业论文、实验课程、社会实践四类,详见表3。(1)毕业论文工作一般在第7学期的第10周启动、第8学期的第10周结束,严格按照分配导师、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撰写正文、论文修改、、答辩、归档的流程进行,并运用格子达在线管理毕业论文,实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2)社会实践主要以“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需要学生自拟主题、主动报名,对考核合格的同学给予综测加分等奖励,截止到目前,金创班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度达到60%;但也表明,此举能激励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但对于内驱力不足的学生来说,依然是效果欠佳,到大三下学期时有的同学还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未参与。(3)毕业实习目前学院并未有所实际安排,但根据学生需要,急需提上日程,因为第一届金创班的学生目前正处于大三下学期,是“准毕业生”,即将面临就业择业的问题,因此需要将工作做在前面,考虑为51名2018级金创班同学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以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4)中期论文这块并未落到实处,往往在毕业论文开展的过程中被忽视,并未实质考核学生的“中期论文”,也导致整个毕业论文工作前松后紧,很多学生的论文是在答辩前夕的1-2周定稿,时间紧张、情绪浮躁,论文质量也就大打折扣。

(二)师资力量方面

按照多方协同培育“1+X”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AFP班专业课的教学师资主要来源于校内专业教师、校外行业导师、合作机构讲师三个部分,具体负责的内容如表4所示:表4AFP班专业课师资结构1.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目前AFP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由校内专业教师授课,校内老师的优点在于对理论知识理解深刻,教学方法娴熟,但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老师没有行业内的从业经历,因为缺乏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而教材的改版与更新跟不上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所以导致授课内容与行业内的实际情况存在脱节,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校外行业导师的辅导效果欠佳。目前给AFP班的学生安排了光大银行理财师与金创班学员“1对2”结对子活动,即每1位AFP持证人对应2名学生,担任其行业导师,负责对其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答疑解惑。但就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54.78%的学生表示近3个月内从未与行业导师联系过、21.74%的学生表示对与行业导师的沟通不满意,其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行业导师”的定位不明确,未能理解“行业导师”其实是其大学生活的陪伴者、职业生涯的启蒙者、问题困惑的指明灯。3.合作机构讲师的指导时间较短。AFP资格认证培训由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中国)相关机构遴选聘请的专门培训讲师授课,根据“AFP资格认证培训”课程的7个模块,共安排了7位授课讲师,在第6学期的第1-8周进行集中面授,并配有考前冲刺面授、真题演练、答疑解惑等环节,全面助力学生备考第11周的AFP资格认证考试。目前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是培训节奏太快、知识量太大、消化吸收困难。但笔者认为这8周的培训本就是一个考前集训,是建立在学生已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饱满的精神状态、必胜的信心决心等前提下的,因此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三)班级管理方面

学院为2018级金创班配备了兼职班主任,由专业课教师兼任,但没有安排专职辅导员,因此相当于“班主任=辅导员+行业导师”。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优点在于其专业知识过硬,能在专业课学习、学业督促、科研项目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据表明配备了班主任老师的AFP班在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参与度更高,调研报告、等科研成果也更丰富,其查询文献、撰写论文、设计问卷、实地调研等科研能力更能得到提升。但是,专业课老师缺乏班级管理经验,对学生综合测评、发展党员、谈心谈话等日常工作不熟练,遇到问题时均需要向辅导员老师请教,再加上自身授课任务繁重,所以处理学生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下。且专业课教师非思政或者心理学专业出身,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与“问题学生”的沟通缺乏有效的方法,在学生遇到人际关系、情感交往等问题时会束手无策。总之,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一职的难度极大,班级管理效果不理想。

五、对“1+X”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本部分将总结AFP班实施“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并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完善,以期形成完整的、有借鉴性的、可落地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找准自身定位,激发内在动力

从第一届金创班学生的反馈来看,只有37.39%的学生是出于自身对AFP有全面了解后而选择的这个班,大多是在家长的安排或者哥哥姐姐的建议下做的选择,所以他们对金创班“1+X”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全了解,进而认同感也不强,也就导致在整个学业安排中,前期专业课学习时浑浑噩噩、基础知识不牢固,后期集训时似懂非懂、跟不上节奏,最后AFP资格认证考试结果可能不理想(第一届金创班学生将于2021年5月15日参加资格认证考试,故此处为基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推测)。因此,今后需在学生入班前,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谈话等方式,加强学生对AFP证的认识、对“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内心深处对AFP证及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的渴望才会更强烈,进而转化为专业课学习更为认真刻苦、各类实践活动更加积极参与,也才能给“AFP资格认证培训”打下扎实基础,提高AFP考试通过率,将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

(二)加强课程建设,调整课程设置

通识课方面,对学生行业认知、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建议在第1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处在懵懂、迷茫阶段的大一新生迅速调整心态、思考方向、建立目标、步入正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方面,《证券投资学》与《经济法》是“AFP资格认证培训”的先导课程,被视同为“已培训”,然而目前前者开设在第6学期、后者并未开设,故《证券投资学》的开设时间适合提前至第5学期,并在第5学期增开《经济法》课程,此时学生既已拥有一定金融储备知识,又能在“培训”开始之前学完这门课,让“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培训”间的衔接更加合理。专业选修课方面,学院应加强课程建设,适当扩大选课的范围,让学生能根据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进行选课,改善现在“选修=必修”的矛盾局面。

(三)增加学科实践,落实专业实习

目前金创班的专业实践活动仅为在其第2学期时前往商业银行参观进行的认知教育,这远远是不够的,当然这与第4学期爆发了疫情有一定关系,今后在疫情防控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在大一、大二的暑假各安排一次游学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发达城市的金融机构进行参观,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培养专业认同度与行业兴趣,并帮助其树立职业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另外,2018级金创班的学生是“准毕业生”,即将面临就业择业的问题,因此需要在第7学期为其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如校企合作单位中的签约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以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明年的就业积蓄能量。

(四)弥补实践短板,建设“双师型”队伍

校内专业课教师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补实践能力不足的短板。一是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6个月以上,充分了解当前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发展现状,学习相关业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弥补现有教材更新速度赶不上金融行业发展速度的不足之处;二是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报考“AFP资格认证考试”,全程与学生一起听课、做题、考试,并通过考试、拿到该证,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具备指导AFP班学生的能力。总之,建设一支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1+X”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需求。

(五)“班主任+辅导员”,各司其职,精准辅导

合作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一、选择题目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

计论文的成败与否,因而有很多原则要领,如必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为金融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金融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

(一)题目选择的一般原则

1.学术价值原则。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

2.量力而行原则。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如果论文选题连自己都不感兴趣,是不可能写好论文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则最后成文都会很困难。实践证明,勉强为之的题目,也是不可能出成果的。客观条件是指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1)选题宜专不宜全,宜小不宜大,应扬己所长,避己所短。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借助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拥有友量翔实、—韦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金融学科中关键问题的小题目,而且是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感兴趣、有体会的,并占有一定材料或能够比较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题目,只要抓住其要害,深入本质,科学地给予剖析,从各个角度对其精确论述,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就可望成为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

(二)确定选题的途径

每个人从事金融研究的基本条件都有所不同,但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原则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1.出于满足个人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人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金融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金融信息真实性问题,从金融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金融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2。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金融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金融委派制问题、2001年上半年的金融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金融师诚信,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3.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金融学科相结合,利用金融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金融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与合伙企业金融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金融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金融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5、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金融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6、补差法。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也较大。

7、新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或改变大家都采用的方法而寻求新的切入点。如模糊财务评价问题、财务工程学初探、从财政和契约关系的特征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信息不对称与审计,等等。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金融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把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1.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金融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金融报表、金融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的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的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地考察或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的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2.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真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酌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3.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的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4.数据处理。数据是金融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提炼观点、精心撰写

(一)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按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切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二)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地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金融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金融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把金融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也谈税务筹划——与xX同志商榷”之类。

1.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把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布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展开全文。金融论文一般可有多种结构形式供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2、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金融论文的写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1)容易理解。金融论文是表明作者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而不能平铺直叙。凡是在比较晦涩难懂的地方、有所创新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于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2)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3)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可以使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的多种要素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一目了然,而且可避免文章表述呆板,因此,要合理采用。

四、改稿与成文

高质露的金融论文是改出来的。当初稿写成后,往往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一种效果比较好法修改文章:冷处理。先把初稿搁一搁,待脑子冷静下来再去修改。

(一)改稿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中心观点论证的是否充分

看论文所采用的例证材料是否充足,是否都能用来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服务,不充足的要进一步充实,是观点问题还是所选材料问题,是否达到论文字数的要求,对于离中心论点较远的内容应该删去。

2.论文结构和段落是否有利于中心观点充分表述

检查论述的先后顺序是否得当,是否便于推理;各大段下的小段落是否需要小标题,有的是否应归属其他大段等。通过调整,使之合理、严密。

3.句子和标题是否符合语法要求

要字斟句酌,捡查用词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合乎逻辑;语言要鲜明生动。

改稿的基本要求是:一要确切:题文一致,标题和内容吻合;二要简洁:概括得当,简练明快;三要生动:新鲜活泼,引人注目;四要适度:明确的科学态度。

合作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工特色;知识更新;两性一度;终身学习

0 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伴随时展与新经济金融业态兴起而生,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部分财经类院校已经初步建立其适用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一些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多科性大学是以一个或两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大学,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即以理科、工科为主,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这类大学中,互联网金融作为非优势专业课程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得到的建设投入亦可能不足;但依赖于较为坚实的理工背景,可与理工专业实现互补,更加突显技术性,因而新文科建设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该如何取长补短、借助自身特色对互联网金融课程进行改革,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入手。一是纵向维度,根据课程的“生命周期”,将其划分为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考核三个阶段;二是横向维度,从参与主体出发,课程将教师、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现有文章对以上两个维度的多个方面有所讨论,观点主要集中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何宏庆提出做好以基础课、专业课和方向课为阶梯的课程设置,完善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和选修课制等学位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李建军、吕勇斌提出强化基础理论研究、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模式,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探讨案例教学方法。姚磊提出传统的考试存在形式单一,教学、考核不分离的问题。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工程,本文将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讨论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多个问题,并结合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1 传统互联网金融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纵向维度

1.1.1 课程设置与财经类院校趋同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类专业课程,尽管不属于理工类大学的主要专业课,但可依托理工类多科性大学的理工背景体现特色。然而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并未结合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计算机技术应用类课程较少,也未明显提高对学生的数理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财经类院校趋同。在这种情形下,相较于基础更为扎实、师资力量更为雄厚的财经类院校而言,理工类大学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上显然处于劣势地位。

1.1.2 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许多课堂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材框架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认真记录笔记。这种课堂模式相对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很容易出现上课开小差的情况;即便学生专心听完一节课,领悟了某一互联网金融筹资方式的内在机理,面对实际操作时却可能仍不知从何下手。互联网金融课程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商业银行经营模拟、保险业务实训、计量经济数据处理、投资模拟交易实训等,熟悉和掌握操作流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但由于课程课时有限,各科基础课占用大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实践课的时间较少,学生无法系统、全面地学习操作技能。

1.1.3 考核流于形式,检验效果不佳

部分应用型课程考核内容与教师平时讲授内容脱节,专业课普遍以限时、闭卷形式考核,题型设置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题目一般出自教材或者所给题库。因而学生只要在考前踏实“复习”考试资料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反而那些平时努力拓展思维、但不擅长临时记忆的学生在考核中占不到多大优势。从一定程度上看,考核形式单一,无法达到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

1.2 横向维度

1.2.1 教师知识更新面临新挑战,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金融产品推陈出新,这对教师知识储备和课程内容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之一的众筹为例,从众筹1.0到众筹4.0的演化,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期间众筹产品从形式较为单一发展到图书馆众筹、微电影众筹、出版众筹、农产品众筹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平台也从野蛮生长逐渐过渡到较为健康的发展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时代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化思维,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已储备的金融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对教师的一大挑战。

1.2.2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考试临时抱佛脚

高校为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行压缩课时改革,希望为学生留出更多自我探索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对本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也不会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找不到合适的学习资料搜集途径。面对期末考试,51%的同学复习一周到两周的时间,31%的学生提前一至三天复习,甚至还有4%的学生提前半天才开始准备考试;在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考前抱佛脚”现象(谢中秀,2016)。

2 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建议

2.1 重视专业融合,突显理工特色优势

在具备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互联网金融课程可以更好地结合数理、计算机的强项,通过学科间的融通突显技术性的一面。具体措施可以鼓励学生跨学院选修课程,或根据本专业需求增开理工类课程,提供多种课程选修方案;邀请特色专业的教师开展培训讲座,加强不同学院、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为培养卓越拔尖经管人才贡献力量。

2.2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与交流,推进校企合作

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教师是改革的实施者和推进改革的主力军,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积极感知行业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蚂蚁金服”于2020年发生工商变更更名为“蚂蚁集团”,浑水公司做空瑞幸咖啡揭露其业绩造假真相。除了自身主动学习外,学校也有责任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聘请有关领域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鼓励参加学术会议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学习。鉴于企业对经济变化感知与反应的敏感度较高,可以考虑加强校企合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高教师素质;如果能够进一步推进,也可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拓展学生视野。

2.3 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两性一度

在疫情影响下,很多教师采用了直播教学方式。多数线上教学平台具备评论功能,学生可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有打断老师的顾虑,这也为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表达机会;利用教学管理软件后台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更便捷地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和回答问题正确率等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平台优势,选取一种线上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一些生动的案例,将理论基础真正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创新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程之余,根据不同兴趣方向设立讨论小组,提倡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共同探讨,提倡教师科研与课程相结合,让科研论文走进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跳一跳”就能领略论文的思想,让论文不再高冷,从而不断提高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深度。

2.4 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内容设计

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对于我们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案例编写的过程中来,使学生从中真切体会到教学目标,清楚课程内容设计意图,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设置研究生助教,发挥其更通俗传达教师要求、更细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桥梁作用,促进课程不断向贴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

2.5 引导课程思政,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对于经济类学生,应从本专业的视角,为学生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带领他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发展规律,以理论基础解释经济现象;当发现实际与理论相悖时,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教会学生如何从鲜活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6 提高实践考核占比,倡导终身学习

从考核形式上,设计理论考试、结课论文、案例展示等多种考核方式,从多个不同角度综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从成绩构成上,提高平时表现占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效果记录。当然,考核成绩只能用来检验学生对应学期的学习成果。学无止境,课程的结束不能代表学习的终止,不断以前沿的知识武装自己、终身学习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为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可组织建立课程群或兴趣交流群,供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交流分享之用。

参考文献

[1]张曼.多科性大学经济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7):110-112.

[2]何宏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14-16.

[3]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05):64-68.

[4]姚磊.浅谈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39.

[5]汪文隽,朱卫东,晋盛武,等.能力导向下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9,(10):150-153.

[6]刘祥伟.“互联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187-188.

合作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1.1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个的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1.2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3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

1.4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作用,同时要重视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放宽市场准入提交,杜绝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2.1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2.2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置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3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雅丽.中国农村金融成长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娄迎春.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问题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李世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及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