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1篇

1开设课程前的准备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问题

我们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在本科教育中深入嵌入企业资源,企业除了提供资金赞助、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还直接派出具备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授课,使得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企业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仔细地选择了企业和课程,最终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开设面向大三学生的“游戏策划与设计”课程。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1)腾讯公司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和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很强的工程研发实力、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成立10年多以来,腾讯公司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始终处于稳健发展的状态。目前,腾讯公司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生活服务”作为战略目标,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面向未来、坚持自主创新、树立民族品牌是腾讯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目前,腾讯公司50%以上员工为研发人员,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搜索引擎、信息安全以及游戏等方面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

(2)华南理工大学与腾讯公司早有合作办学的先例。早在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与腾讯公司创办全国首家“腾讯创新班”,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联合组建,旨在培养具有很强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研发型互联网行业优秀人才。按照“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每年4月在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和理学院选拔15~20名相关专业的三年级全日制本科学生进行组建。

(3)电子游戏是近年的行业热点,新的游戏层出不穷,成为行业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点,许多有实力的科技企业也纷纷组建游戏部门,开发自己的游戏产品。互动娱乐业务是腾讯公司四大网络平台之一,是全球领先的游戏开发和运营机构,也是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社区,从用户的最基本需求、最简单应用入手,注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生命力,打造绿色健康的精品游戏。电子游戏是跨多学科的产业链,在游戏的初始阶段需要进行创意文案编写,在游戏的细化阶段需要进行规则和数值细化,在游戏的交互设计阶段需要进行界面布局与操作流程编排,在游戏的开发和测试阶段需要进行引擎编写、游戏制作、场景布局等工作,在游戏的发行阶段需要精美的宣传,各个阶段对人员的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都不相同。

(4)大三是学生已完成基础知识教育的时期,也是开始专业教育的最佳时期。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教育,学生已经掌握了游戏开发所需的底层技术知识,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结构,能够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大三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最初阶段,学生开始针对就业目标选择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为进一步深入专业学习做准备。开设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各部门各工种之间的合作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找到切入点,从而更好地选择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

2对原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修正

在本次开设“游戏策划与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全程由腾讯公司设计课程内容、编排课程教材、制定考核目标、派遣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授课,并有专人进行授课情况跟踪,学校教师只负责安排课程时间、授课地点、成绩录入等辅助工作。在新的方案中,我们尝试对原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1)由企业设计课程内容和编排课程教材,不但可以紧密结合当前业界热点、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运作,避免课程内容与实际运用中的脱节,还可以引入企业中的实际开发流程、工具和经验,展现企业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在课程中融入以往难以获得内容。(2)由企业制定考核目标,可以更好地根据企业需求筛选所需人才,考核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避免了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或相互抄袭蒙混过关的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力。(3)由企业派遣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贴近教材,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接触到一线的工程师,建立直接的联系。

二新开设的“游戏策划与设计”实践案例

1课程简介“游戏策划与设计”课程

由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面向2011级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总课时为32学时,作为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最终选课学生为46人。腾讯公司共派遣11名授课工程师和1名助教,授课工程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更换,负责课堂上的授课;助教则全程跟踪课程,负责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同时,课程还建立QQ群,所有授课工程师、学生、助教都加入到QQ群中,大家可以展开讨论课程中的活动和遇到的问题。

2课程目标通过比较

有针对性地根据游戏策划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讲述一些基础性知识、重要概念与设计方法,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游戏策划的职业与能力要求;(2)能掌握多种游戏策划基本技能;(3)初步学会运用一些具体的游戏策划思路和方法,如游戏评测、策划文案的撰写、系统功能、背景题材的选定等;(4)培养学生对中外游戏设计相关最新动态的关注,能够将理论应用在具体的游戏案例中,从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使学生掌握游戏策划的基本原理、规划思路与设计内容,可以进行初步的方案设计,完成合格的游戏策划案。

3理论课程安排好的游戏设计是这样一个过程

创建能激起玩家通关热情的目标,以及玩家在追求这些目标时做出的有意义的决定需遵循的规则,同时可以表示游戏实际设计中的具体实现和描述设计细节的文档。游戏策划与设计涉及到好几个范畴:游戏规则及玩法、视觉艺术、编程、产品化、声效、编剧、角色、道具、场景、界面,以上的元素都是一个游戏设计专案所需要的。游戏设计者常常专攻于某一种特定的游戏类型,例如桌面游戏、卡片游戏或者视频游戏等,尽管这些游戏类型看上去很不一样,可是它们却共同拥有很多潜在的概念上或者逻辑上的相似性。因为游戏的开发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在完整的工作流中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无法进行一一详述,所以每次课都只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讲座式的讲解,由该领域的一线工程师负责具体的授课。课程的具体安排见表1。在每次的授课中,授课工程师会根据课程内容随机提问,积极回答的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加0.5分的奖励,还可以得到腾讯公司的吉祥物———企鹅公仔,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回答热情。

4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的开始阶段

授课教师就向学生介绍了2款可用于制作游戏的工具包:UDK和2DFM,并用做好的Demo进行了讲解,激起了学生制作自己的游戏的热情。(1)UDK(unrealdevelopmentkit,虚幻引擎开发工具包)是Epic公司在2009年对外的虚幻第3代引擎(UnrealEngine3,虚幻引擎3)的免费版本。UDK不包含源代码,但包含了开发基于虚幻3引擎独立游戏的所有工具,还附带了几个原本极其昂贵的中间件,所以UDK与虚幻3画面表现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游戏制好者可以用UDK来创建非商业目的的独立游戏,也是商业引擎市场的一种营销手段,在出售游戏时只需要交纳99美元的授权费用。(2)2DFM是2DFTGGameMaker的简称,也叫作KGT2nd、2D格斗游戏制作工具、2D格斗游戏制作大师等。2DFM这个系列的工具软件共有2款,一款叫做FM95(有根据人物之间距离来自动缩放场景画面的效果),另一款是2代软件2DFM2nd(没有缩放画面的效果,但有场景的滚轴效果,支持变量的使用,可以制作许多超级复杂的功能,实际上我们也能用变量制作出缩放画面的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2DFM指的是后者。这个系列的软件功能强大,可以完全不需要编程基础就制作出专业级游戏来[17]。通过在课堂上展示用以上工具制作的2个Demo,向学生介绍了两大类游戏(第一人称射击类和格斗类)的特点,展示了场景的搭建过程、人物角色的构建、关卡的设计,并鼓励学生利用工具自己开发一款小游戏。在制作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玩游戏与做游戏的区别,并尝试站在策划的角度理解游戏,让玩家能够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游戏。

5创意激发从事游戏策划与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具有无限的创意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并能够挑选出既具有游戏策划潜力,又符合企业要求,最好还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是课程的另一个目标。因此,课程摒弃了考试、论文、课程设计等以往的期末考核手段,而采用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考核。在这方面,由腾讯公司牵头举办“QQ游戏全国大学生创意开发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交一款在朋友聚会场景下使用手机进行的互动游戏。奖项设置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最佳创意奖10名[18]。作品可采用以下方式提交:(1)开发类。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团队不超过4人),提交PPT、上传应用程序包。PPT内容包括参赛个人/团队介绍、创意展示和如何实现;应用程序包将创意方案通过编程实现出来,并能够在Android平台上流畅运行。(2)创意类。个人报名,以PPT展示创意构思的方案,只限参与最佳创意奖评选。作品的评审工作由腾讯公司组织在第一线工作的产品经理进行,在创新、用户体验、用户价值、运行体验4个维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分值为1∶1∶1∶1(创意类为2∶1∶1∶1)。

6教学质量保障

由企业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材编排、考核目标制定、授课工程师派遣的一揽子方案实施,容易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一方面授课工程师普遍缺乏理论教育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授课工程师随课程内容人员更换较频繁。为了较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学院派出了一位专业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每次课结束之后,都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教材、教学问题进行总结与反馈,以提高下次课程的教学质量。

7成绩评定课程的最终成绩

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签到及回答问题),期中作业,期末答辩。期末答辩是针对提交的竞赛作品,由学生进行15min的论述,授课工程师再进行评审的过程。采用答辩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创意、设计、实现作品的过程,同时也能更好地考察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2篇

校企合作模式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技能训练;传统高职教育对于理论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更为侧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校企合作模式与实际相结合,试图打造出适应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所需求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将要面对兼具可变性和创新性的岗位,时代特征鲜明。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最终培养的学生,必然是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他们不但基础文化和专业基础理论扎实,而且具备的专业技能也可以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其次,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职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就办学理念而言,主要是坚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主要导向是技能就业,重点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品德的提升,主要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成为技能人才。在具体的办学道路上,很多黄姐都将校企合作的理念体现了出来,具体涉及到课程开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编写、教师结构与课堂教学等,务必要要使所教、所学和所用都能能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就招生就业方面而言,一定要做到与学校实际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对于企业紧缺人才要精心挑选和培养,专业开设要多考虑那些与学生发展十分有利的工种。就就业方面而言,应该坚持以技能就业为主要导向,并且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努力贯彻下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开展的全部学习内容都和就业密切相关。另外,还要将校企合作毕业实习环节作为重点抓好,紧密地联系起毕业实习与就业,还要使其真正落到实处。校企合作模式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对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的创新。

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说,学生在校期间,学校通过让其学习知识和开发综合素质,从而来取得一种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包括了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就业理想,社会需求也才能得到更好地满足。校企合作模式是一次对高职教育制度的创新,这在同时也与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相符合。高职院校应该很好地借助校企资源共享这一显著优势,在进行校内教育的过程中来培养和提升包括非智力能力、职业能力等在内的就业能力。一是非智力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几方面内容,在开发人才智力的过程中往往起到了决定作用。高职院校要在校企间展开一些教学和学生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具有丰富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形式不拘,最主要的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并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校企间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疏导和培养学生,使其更加愿意接受成功和失败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是很有裨益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及时向“社会人”转型。二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之间的人才培养和需求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运行机制。而学生正是这种机制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将逐渐提升自己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主要内容便是职业道德与艰苦创业精神。院校应该对学生的从业道德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有了艰苦创业精神就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勇往直前、敢于承受磨难和挫折。三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知识,以促使其主观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依据企业的需求,学生就能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更新以及怎样才能准确的学习所需知识。二是培养创新能力。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关键。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期这种创新素质能够与未来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一、当前高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残酷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各个高职院校重新重视就业指导教育这一学科教育,针对性组成师资队伍,以就业指导课为突破口,灵活应用学校和社会企业资源,寻求破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目前在国内环境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是对各个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展现,也是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各个高职院校后续的招生计划于发展计划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各个高职院校都对就业工作进行了重点关注。而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对就业方面关注的不同特点。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于大学生活是茫然无知的,还未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人生职业的规划还停留在“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大二已经对学校周边环境基本熟悉,进行了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所选专业有基本认识和了解,没有明确就业目的性,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始留意本专业相关的的就业咨询,;而大三直接面对了就业问题,这时应更注重的是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应试技巧。基本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会将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及工作安排在大三,主要开展组织招聘会、招聘信息、开办就业相关讲座、传达就业政策等项目,而忽略了对可塑性更强的大一大二学生,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对就业方向及理念的引导。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各个职业对高职毕业生心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采取了“一刀切”的就业指导,不重视对高职毕业生个性化指导,不参照具体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一昧的进行集体的观念灌输,造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果事倍功半。

(一)就业指导缺少整体规划

而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对就业方面关注的不同特点。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于大学生活是茫然无知的,还未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人生职业的规划还停留在“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新生入学时接受了对专业的一些介绍;当高职学生经过一年的高职学校生活,进入大二,已经对学校周边环境基本熟悉,进行了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所选专业有基本认识和了解,没有明确就业目的性,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始留意本专业相关的的就业咨询,而接受就业指导的具体途径是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理论课程进行了解;而大三直接面对了就业问题,这时应更注重的是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应试技巧。基本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会将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及工作安排在大三,主要开展组织招聘会、招聘信息、开办就业相关讲座、传达就业政策等项目,而忽略了对可塑性更强的大一大二学生,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系统性规划,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对就业方向及理念的引导。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各个职业对高职毕业生心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采取了“一刀切”的就业指导,不重视对高职毕业生个性化指导,不参照具体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一昧的进行集体的观念灌输,造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果事倍功半。因此大多高职学生毕业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硬,但综合素质不占优势,导致在就业中发展的后续缓慢无力。

(二)就业指导停留在理论化阶段

高职院校虽已逐渐重视起告知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但基本上是对本科院校进行“照搬照抄”,缺乏针对自身特色优化。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任课教师也多是“照本宣科”式进行授课,致使高职生难以与自身的就业问题产生共鸣,从中找到对自身就业问题有指导性的意见的点,课程收效甚微。

(三)就业指导没有与实际就业情况相结合

目前高职的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老师多由社会学院或是指导员兼任,而不是由专门研究此方面或是有关学科的持有相关资质证明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与实际社会就业情况脱节。无法将社会和企业最新的相关信息告知学生,造成高职学生无法对所学专业进行明确定位,对就业情况缺乏准确认知,从而无法进行自我调适。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高职建立起的就业指导服务结构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毕业指导服务的需求,也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就业特征。高职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及职业特色来对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优化改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毕业生,对高职学生提供更好地就业指导服务。

二、高职学生就业特征

(一)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

在现在高职教育基本为三年制,相较普通本科院校少一年。两年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加一年的顶岗实习的模式或是两年半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外加半年预岗实习。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完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后在真实的相关工作岗位环境中,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生产环境、岗位等相关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顶岗实习期间,高职毕业生开始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身份”进行转变;通过顶岗实习,企业与学生双方能够相互了解,为最终达成就业意向打下基础。顶岗实习经历对高职学生选择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参照价值,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就成为了该高职生毕业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

(二)企业提早参与就业指导课程

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基本上对应聘人员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只依靠求职者的个人简历和短促的面试无法对应聘人员做出全面的分析。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可根据校方提供资料对应聘人有更深入的认识,而校方则可依据企业对人才的侧重性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双方都有利处,与高职院校提早合作,介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规划工作,可根据企业自身需要,与学校进行沟通,对课程进行优化,以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毕业生,以更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校企合作前提下构建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建立点面结合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是建立高职生就业指导教育系统的核心内容。这需要双方齐头并进,一方面高职院校招聘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一方面还要邀请合作企业派遣人员从高职学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育,树立就业目标,了解目标职业岗位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相关待遇,来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并对企业所需岗位的职业素养有所了解,充分学习并完善自身以达到对目标职业岗位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高职学校方面为高职学生介绍就业流程,并为其中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时需要注意的礼仪,求职流程等方面的重要环节提出建议,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筹码以增强学生在竞争者中的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根据院校职业特点和学生个性,针对学生个人提出建议,“量身定制”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因材施教的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能力。

(二)就业质量为重要标准的评价体系

构建以就业质量为重要标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用以敦促对各个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不断进行改良优化工作。高职院校需要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客观科学评估,依据相关调查情况和综合客观的评估结果来进一步的完善自身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针对性的对高职应届毕业生提出有效的就业指导方案,促使高职院校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从源头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组织团队根据高职就业质量度量指标制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开展相关调查工作,依据调查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高职毕业生的毕业就业跟踪调查要按照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进行分类调查,将相关调查数据提供给高职院校中的教学部门,教学部门参照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估报告来对指导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做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规划。

四、结束语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方面要求发严格。残酷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各个高职院校重新重视就业指导教育这一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校企进行合作的前提下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探讨和研究,而就业指导工作是需要多方协助的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企业学校等多方面合作开展,在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更好的建设更加完善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高职学生更好的解决就业指导问题,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就业率和办学质量,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飞.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4篇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基本上都被划作“理论”和“实训”两个阶段(“实训时间”一般是整周或整个学期,“实训地点”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部分)。这种“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说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交融(学中做、做中学)。由此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仅指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并未涉及“理论”环节。换言之,职业院校传统的“理论+实训”教学模式,是造成不完全的“校企合作”的根源。仅就目前这种不完全的“校企合作”来说,毋庸讳言,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流入形式(缺乏实效性),笔者将其问题划分为四种表现:(1)“假合作”,仅签一纸协议或挂个牌子,再无下文;(2)“浅合作”,学生在企业只能走马观花式地看看听听,或只能从事一些与所学专业无关的简单劳动;(3)“单一性合作”,学校信息向企业单向流动,企业无回流———互动不足影响深入合作的积极性;(4)“功利性合作”,企业合作的功利性太强,要么是卖设备,要么借此给国家要政策,要么在人力短缺时给学校要学生(致使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符)。总之,无论对于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单位,都没有把“校企合作”放在社会责任的层面来认识,彼此表现得比较功利。(二)“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是影响职业教育其他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国职业教育有一些老问题,似乎很难解决。比如,缺乏吸引力问题、体系建构问题、“双师队伍”建设问题、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空心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难解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有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进一步而言,职业教育有一些老问题之所以难解,其主要原因是在职业教育内部,即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大量的教育教学活动远离了生活、远离了企业,这些职业院校的运作思维仍然囿于传统的学校应试教育。也许,外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思维(包括设备限制、市场限制、实训限制、学制限制等等),但是我相信,职业院校从业者失去了教育生活化之“魂”却是根本性的。本文提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有不失“生活之魂”(校企同质性),职业教育的其他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为了阐明这一观点,本文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出分析。这些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如何才有吸引力?如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样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怎样繁荣农村“城镇化”职业教育?上述问题都可谓大而无边,因此,笔者的论述仅能做到点题———从“校企同质性”的角度对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点到为止,目的在于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关注。

二、职业教育如何才有吸引力

(一)失去“劳力大众”,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吸引力职业教育起源于工业化初期的制造业经济,其雏形是当时为穷人和流浪儿办的慈善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办学校就是其典型代表。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以“免费”、“义务”、“开放”、“技能”、“就业”、“美好生活”这些特征出现,它是为“劳力大众”的教育②。随着时展和技术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其原有特征逐渐消失,据此,“劳力大众”也被挡在了职业教育门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现象:职业教育总想“贵族化”,却始终被精英教育排斥;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制度体系,却始终被置于招生梯队的底层;一些职业院校收费高、教学“书本化”、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等等,都是职业教育失去了“劳力大众”和“底层生活”的体现。(二)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之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应当内外结合、标本兼治。除了外部环境改善(观念提升、薪酬改善、招生制度放开、多元化办学等)之外,最根本的还是改善内部环境,即职业院校应“开门办学”,包括招生制度放开、教学过程放开和毕业出口放开。在学习化社会,人们的职业生存和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果职业教育不开放,将失去生源基础。职业教育如何走“开放之路”?首先,在招生制度开放方面,国家既不要给职业院校招生设限,也不要给录取考生排序,使职业教育从“严进宽出”的文凭制度过渡到“宽进严出”的技能证照制度。其次,在教学过程开放方面,职业院校的大门要向全社会敞开。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职业院校总是把目光盯着大企业,最好是知名大企业,却常常遭到来自企业的冷遇;另一方面,小微企业非常想和职业院校合作(也许小微企业现状更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需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又常常遭到来自校方的冷遇。这说明,很多职业院校抱怨“校企合作难”,往往是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第三,在毕业生出口放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思维”,给毕业生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包括放开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就读的人数限制等等。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立足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开放、全纳、多元说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这正是“学校思维模式”的体现。如果固守于传统的学校围墙及其层级制度,就会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局限于学校层次或者类型,而不能放眼社会生活和企业发展需要,甚至让人产生“高职院校想升本”的“阴谋论”联想。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问题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联结在一起,它的核心特征应当是“开放式”、“全纳性”和“多元化”:敞开大门、全民教育、多元选择。(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偏离“职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词,即“职业”,这是体系的立足点。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紧紧抓住“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做文章,而不是把关注的中心放在提升层次方面,或者说,必须把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和“产教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抓住“职业性”这个立足点,也要注意平衡它与“学术性”的关系。在中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前十年,职业教育为了尽快从学术教育体系中摆脱出来,有走向“简单岗位技能训练”的偏颇行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足点,“职业性”并不否认“学术性”,这正是职业教育提升层次的重要理由。但是,如果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学术性”上面,那就有可能造成文凭泛滥和大而无用的现象。台湾高职院校升格为科技大学之后,实际上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双师队伍”建设绝对不能懈怠

(一)“现在”的问题依然是“过去”的问题新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第十七条指出,要“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等等,众所周知,这些有关“双师队伍”建设问题,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全部过程,每一份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里都要强调相同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一方面是“双师队伍”建设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双师队伍”建设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么多年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距离不仅没有“拉近”,反而“扯远”了。随着“博士满地走、教授处处有”现象愈演愈烈,各个职业院校都相应提高了其职员招聘门槛,由此造成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而企业元素越来越少。加之职称评聘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沿袭学术化路子,所谓“教师下企业实践”和“技术骨干进学校教学”都可能遭到无言抵制,而“双师队伍”建设也只能流于形式。(二)“双师型”教师再认识:“工学动态组合教学团队”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存在之本的话,那么职业院校的“双师队伍”就是让这个存在更为坚实的关键材料。因为“双师队伍”是校企合作的实施者,校企合作的效果与双师队伍素质存在高度正相关。校企合作对教师的要求甚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就无法开展校企合作。与之相应,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他们也天然地对校企合作消极懈怠:学校教师教学有富余,企业人才进校兼职教学无空间,校企合作欲望当然不强。我们看到,各个职业院校也都从企业招聘了一些高学历或高职称(符合招聘条件)的技术骨干(虽然数量不多),这些人便成为该校“双师型”教师的典型代表,即使再过十年,他们仍然是学校宣传的“双师型”教师。无疑,这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静态化处理方式并非真心建设双师队伍,而是又一种形式主义。如果校企教学资源没有常态化的互动,职业院校的教学就不可能贴近企业实际。为此,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工学动态组合教学团队”[2]的双师队伍建设思路,认为双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动态”二字,落脚点在“教学团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职业院校教师的“活水”在哪里?无疑是在教师下企业实践以及与企业人员的互动过程中,也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工学互动”的内容包括科研、教学、培训、参观等许多方面,但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训指导等)是最根本的,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应当坚实地踩踏在“教学团队”这个基石上。

五、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摈弃人文素质教育的“量化思维”曾有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因过分强调“技能训练”而遭受批评,如今,各职业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好事,但是有些学校又因此矫枉过正,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这种“忽视”恰好给学校远离企业找到了借口。可见,有些职业院校并没有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工作实践中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比如,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然后对此进行定量化考核(设计了通识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在全部课程中的占比,甚至还要争论“占比15%好”还是“占比20%好”)。显然,这种所谓量化思维割裂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把人文素质教育从职业教育的整体性活动中活生生孤立起来。(二)人文素质教育:“引出来”而非“塞进去”与上述量化思维相对应,很多职业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时,特别强调“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融入)整个职业教育实践”。“渗透”或“融入”(有些研究者甚至还要推敲到底是“渗透”好,还是“融入”好)这两个词的思维本质和“量化思维”一样,都是把人文素质教育孤立看待,即把人文素质教育看作职业教育之外的东西,认为原有职业教育活动没有或缺失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新的做法是,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从外面给“塞进去”。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部职业教育活动的题中之义,是整体当中不可分割的个体。所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需要把原有职业教育活动中未曾“引出”的人文素质教育尽可能地“引出来”。“引出来”不会破坏职业教育的整体性,不会在实践中矫枉过正或者扭曲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哲学。与之相反,“塞进去”的做法却很容易争论“塞进去多少”的问题,或者争论“渗透好”还是“融入好”之类的问题。无论怎样,“塞进去”容易使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走向形式主义。比如,因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却让职业教育表演秀泛滥成灾。

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城镇化命题

(一)现有农村职业教育和“企业”的距离很远农村走向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必须和农村经济繁荣结合起来,形成有机互动关系。过去,一些地方发展县域经济依靠农民“进城打工”,这也是一种发展路径,但无疑属于“短平快”经济,不能持久。而由这种“进城打工”经济所引发的农村职业教育,正是为城市车间输送工人的“打工教育”。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理解“学校到企业有多远”这个问题,“打工教育”其实距离“企业”很远,这里的“企业”指农村地方经济。农村职校存在的问题(缺少“双师型”教师、缺少实训设备和实践基地,缺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与上述心不在焉的“打工教育”有极大关系。可以认为,问题多多的“打工教育”是失败的,并没有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农村职校毕业生进城打工的竞争力并不比未进职校读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强多少。这种结局造成农村职校越来越没有生源。农村职业教育被学生用脚投票,职校走向“空心化”就成为必然。(二)从“致富”到“智富”:寻找农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如果说传统农民致富的途径是种植农产品或者进城打工,那么新型城镇化时代的农民必须从“致富”走向“智富”,即从“苦力农民”变成“智力农民”或“技术农民”。因为农业经济已经转型升级———从简单的“生产制造”提升为复杂的“制造服务”。与之相应,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及时满足新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质言之,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命之根深植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土壤里,农村职校摆脱空心化和增强吸引力的根本出路是产教融合(基于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乡村道德伦理教育寻找农村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之路,必须立足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这个过程蕴含了人类从山林到旷野、从旷野到乡村、从乡村到城镇的所有内容,也蕴含了职业教育诞生和存在的全部理由,其精神实质是人类对于孤独和恐惧的逃离。因此,人类从山林到城镇的“逃离”并非连根拔起,否则人类即便进了城镇,也如同被缚于空中楼阁里的困兽。在表层意义上,城镇化过程属于“职业化”过程,但在深层意义上,城镇化过程不仅是一部物质的创业史,更是精神的创业史。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是扎根于乡土的创业教育和生存教育,包括乡土文化、生产技能、销售服务、团队合作、宽广视野、创业精神等等,更不能缺少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这些是洗脚上田的新型农民追寻美好生活的综合体现,是农村职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根基。如今,农村青年盲目追逐物质利益,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如果农村职业教育仅仅着眼于“输送进城打工赚钱”的技能人才,而忽视学校教育与乡村厚土的连接,或者说,让农村职业教育丧失了乡村生活之魂,那么所谓新型城镇化无疑是空中楼阁。

七、余论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第5篇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以及社会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

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局面,纵观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因素有关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根据笔者对中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思想觉悟低、道德行为偏差,很多学生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行为,尤其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表现,因此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中职学校就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保证学生的德育思想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2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我国人才结构现状而言,中职学生要占到整个人才结构中的很大一部分,2014年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数达到1960.2万人,如此众多的人数一旦进入就业市场中将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学生就业环境的日益严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中职学生正面对来自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共同竞争,因此如何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中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必然选择。

1.3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立足根本,加强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问题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全身心地学习;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情感、道德上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熟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断推动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最后,加强德育教育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借助相应的实践平台,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的体现。

2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机构不完善。

综合考虑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构分布发现当前的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机构设置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机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中职学校管理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而没有将政府纳入到中职德育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导致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缺乏一定的宏观调控性;二是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各个专业、系的教育部门中,中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德育教育缺乏合作与沟通;三是企业没有参与到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制建设中。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的合作层面上,而忽视了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合作。

2.2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

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而制定的,缺乏对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脱离了社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二是德育教育的标准过高。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要求所制定的要求标准存在过高的现象,比如要求学生要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这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则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本质发挥;三是德育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仍然是采取课堂+书本的方式进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2.3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德育的主体性。

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中职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认为中职学生属于廉价劳动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将专业建设放在了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了“边缘化”,甚至一些学校已经不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其教学模式完全采取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

3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对策

3.1建设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组织机制。

一是形成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以政、校、企三方共同成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实现统一,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中职学生;二是党政、校、企的主管领导要共同参与到校企合作德育教育中,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党政领导要发挥决策与统筹作用,校企要具体实施与监督德育教育工作;三是校企要成立顶岗实习监督小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要组成由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为组长的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及时地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3.2完善校企合作中职德育的内容。

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开设是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障,完善的德育教学内容是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德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时展变化、中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企业岗位要求等制定科学的德育内容: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关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能力;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不断上升,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就业期间都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四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求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创新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中职学校要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要将德育教学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对实习岗位的介绍,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贯穿给学生;二是学校要不断加强德育理论教学。学校要增加德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不能因为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随意地削减德育理论课;三是实现德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德育教育。

3.4整合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德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