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物管理总结讲话

文物管理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总结会,系统回顾和总结三年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会议听取了试点工作情况介绍和专家考察评估报告,观看了项目成果和前景演示,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工作成效取得了基本认识和了解。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始终关心、支持和指导这项工作的财政部领导、各方面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对付出了大量智慧和心血的试点省财政、文物部门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项目成果和基本经验

(一)启动试点工作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做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决策。以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合理利用为己任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整合文物信息资源,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已成为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存在着底数不清,建档工作不完备,保护设施不达标,以及安全隐患、自然损坏等问题,特别是我们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科技含量还不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

针对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实际情况,自*年起,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及时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其目的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国情资料,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文物保护与管理状况,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

(二)试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年9月开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文物局相继在山西、河南、辽宁、甘肃四省开展“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三年多来,在四省财政、文物部门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密切协作下,试点工作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摸清馆藏珍贵文物家底,完善文物基础资料建设。长期以来,馆藏文物家底不清是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了多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工作手段相对滞后,效果不够理想。这次试点工作采用数字化手段,基本完成四省馆藏珍贵文物信息采集,共采集馆藏文物154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近40万件),影像资料70余万幅,在文物本体信息的采集内容、数量质量、保管方式、管理利用等方面,均比以往有较大突破。

二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初具规模。三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8000万元,保证了国家和试点省两级文物数据中心建设。同时建立了以国家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等软件为支撑,采集、存储、传输、管理等硬件设施为基础、多级网络节点为体系的馆藏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化,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将日臻完善,文物数字化规模将不断扩大,为构筑先进文化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实现文物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三是研究制定了适应数字化工作要求的标准规范,推动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馆藏文物的调查,是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在思想观念、工作手段、管理模式等方面引发了巨大变革。试点省和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包括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技术标准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了适合数字化技术要求的标准规范,保证了项目科学、有序、合理地进行,提高了依法保护、管理和利用文物的工作水平。

四是更新了观念,培养了队伍。试点工作不仅搭起了硬件平台,更重要的是搭起了思想观念的平台和人才队伍的平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现代信息化手段管理文物工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参与试点工作的文博工作者,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信息技术的工作理念,探索和尝试馆藏文物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并在文物数字化建设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二是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博信息化技术队伍。通过岗位培训、引进人才以及鼓励职工自身钻研等方式,培养起一支近千人的信息化工作队伍,试点单位职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知识普遍得到提高。

五是促进了文博工作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山西省通过试点,不仅采集了文物系统的馆藏文物信息,还把采集工作扩大到宗教、社会团体等外系统、外单位,将文物工作拓展到行业管理的新层面。河南省直接利用文物数据库组织展览,拓展了业务范围,而且省去了查阅卡片等繁重的劳动,减少了由于搬动实物可能带来的文物受损。甘肃省利用文物信息搭建起互联网站,宣传推介甘肃的文物特色和优势,塑造了甘肃文物工作的新形象。辽宁省通过试点工作,推动了基层文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旅顺博物馆的《红楼梦》画展、佛经残片拼对检索等工作,都是计算机技术与藏品信息资源广泛结合的结果。试点工作的实践证明: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建设直接带动了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

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实践,在项目的领导方式、工作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文物工作规律、适应文物、博物馆行业实际的文物数字化之路,为该项目在全国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推进试点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为启动和推进“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财政部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深入文物、博物馆单位调研,指导项目推进;各省财政、文物行政部门领导亲自主抓,把试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抽调精干人员负责项目实施,并多次专题研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参与试点工作的基层文物、博物馆单位领导,认真负责,积极探索,克服困难,严格把关,努力完成本单位的试点任务。这种领导重视、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的工作体制,有力地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财政部门与文物部门联合组织,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的工作模式,是科学管理试点工作的方式与途径。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财政部连续四年拨出专款,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并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共同规划和部署试点工作。国家文物局组建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作为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执行单位,具体组织项目在试点省的落实工作。各省财政和文物部门也成立了省级项目试点工作联合领导小组,并组建专门的文物信息化工作机构,按照统一部署,编制本省试点工作计划,并在各地(州、市)财政和文物部门的配合下,组织基层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展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有效地保证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是试点工作有序进展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经验。

3、科学组织,统一规范,是试点项目建设质量的根本保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试点期间共有60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近3000名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工作。为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四个试点省根据项目特点,统一领导,精心规划,协调共进,通过组建文物调查队(组),制订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把标准规范的研究制订工作摆在首位,编制了从馆藏文物信息的采集著录、审核报送、软件体系到网络传输、平台搭建、安全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有效地保证了馆藏文物信息分散采集、批量合成、逐级入库、有效利用等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保证了试点项目建设的质量,为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总结测算出了项目建设的标准配置和经费需求,为该项目的铺开提供了可靠依据。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撑,通过试点省广大文博工作者的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省级数据中心软硬件设备和数据采集设备的配置标准,明确了项目所需的设备型号、性能、数量、价格,以及文物采集工作的基本经费需求,廓清了省级数据中心的定位、功能和规模。这是试点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为制订该项目的总体规划,推动该项目在全国铺开,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能,提供了科学的测算依据。

5、积极探索,无私奉献,是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源泉与动力。试点工作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创举,参与试点的广大文物、博物馆工作者,秉承甘于奉献的传统,以极大的热情、无畏的勇气和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试点实践,涌现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感人事迹。正是广大同志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才使试点工作得以取得今天的成绩。

随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全面铺开和不断拓展,试点工作成果、经验的意义将日益显现,并在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2月24日,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同志在调研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情况时,充分肯定了项目试点工作的成果,指出这是文物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摸清了文物家底,而且促使文物工作在管理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提高执政能力,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在系统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几年的工作做出规划,争取早日在全国推广,实现建设目标。

以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文物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载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传承历史,但其寿命逃脱不了自然界减法规律的制约;一是作为信息形态传承历史,这种传承即使在文物作为物质消亡后,其所蕴涵的信息生命仍然长存。从这个角度讲,采用计算机技术复制文物信息,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建立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履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基本保证和有效途径。正确履行《文物保护法》赋予各级各类文物部门的职责,不断提高文博工作者的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离不开对文物信息的掌握程度。只有广泛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才能全面带动和促进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各类文物收藏单位履行法律规定,切实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逐步形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文博单位依法保管、依法利用文物的新局面。

建立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建设世界文物保护强国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文物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相对滞后,归根结底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建设和运行覆盖全国的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既是廓清文物家底和价值,确保文物资产安全的基础,也是促进规范管理和宏观决策的基础,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建设世界文物保护强国的历史进程。

建设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利于改善文物资产和文物保护经费管理。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与财政部门联网的可能,作为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便于财政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基础数据,将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和要求,以快捷的技术手段贯彻、应用到文物部门和文物和博物馆单位,并为财政决策、部门预算审核、经费支出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提供基本情况和数据支持,增强财政管理的目的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总之,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试点工作,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文物保护基础资料建设的有益尝试,开启了全国文物基础资料调查、分析、整理和利用的新途径,对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抓紧建设,争取更大的成果。

三、2005年工作计划和要求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为我们开启了文博行业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大门。2005年是推广试点工作成果的一年。国家文物局将加快有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和相关规范的研究制订和相关调研工作;同时,指导湖北、青海两省,比照试点工作模式,开展项目建设,力争在年内完成两省“馆藏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任务。同时,鼓励经济基础好、信息化建设热情高、技术力量强的省份,率先开展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并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配套软件、线路连通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开展,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要站在关乎文物、博物馆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组建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要积极与当地财政部门配合,按照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立足本省实际,明确工作目标,编制工作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

2、规范管理,科学决策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涉及到文物、博物馆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文物、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执行项目责任制、专家咨询论证、科学民主决策、监理审计、绩效考评等制度,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项目建设科学化、规范化。

3、求真务实,勇于奉献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文物基础性工作,建设周期长、任务重,要求高,特别是文物信息的采集质量和及时更新,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效。我们要本着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实现建设目标。

4、加强学习,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积累和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学习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文物部门领导干部和广大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学习,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积极作为,不断创新,以信息化手段带动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努力建立一支既懂信息、又懂管理、更懂文物的工作队伍。

四、“十一五”工作的设想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已开展了4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三贴近”要求,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实际出发,以逐步摸清全国馆藏珍贵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家底,建立健全各类文物的动态数据系统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标准先行、边建边用”的工作原则,大力推进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争取到2010年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数字化工作,以及3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采集试点工作;完成全国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搭建文博信息网络,建立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切实提高我们的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五、关于大遗址保护和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

“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大遗址保护和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是财政部近年来对我局重点支持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今天,我也借此机会谈一下大遗址保护和国家珍贵文物征集工作的情况。

今年起,财政部专门设立每年2.5亿元的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满足社会各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强烈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怎样把钱用在刀刃上,切实推进工作开展,需要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首先,要在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组织,搞好大遗址保护的整体设计,也就是要做好规划的规划,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备选项目库,每年从中遴选出实施项目。国家文物局已会同财政部组织编制了36处全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加上近年已经批准的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组成备选项目库。其次,要突出重点,要有大手笔,要有大气魄,集中解决具有典型意义的大遗址保护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今年的重点是新疆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程,西安四个大遗址保护项目(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汉阳陵,唐大明宫)。第三,要加强指导,严格管理。要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工程示范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实有序地开展工作。我们已经会同财政部制定了《大遗址等重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总之,我们要用创造性的思维重点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把这项功在千秋的工作做出成效。

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了每年5000万元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经费,至今已在海内外征集了包括《研山铭》在内的百余件有较高价值、较大社会影响的珍贵文物。今年,我们将着眼于引导和培育文物流通市场,着眼于推动和促进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的文物交流,以加强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文物征集工作效率为目标,从规范项目管理、建立科学论证机制、完善文物征集应急措施入手,拓宽工作思路,拓展文物信息和线索的收集渠道,及时征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重点珍贵文物,同时加大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推介、举办展览等方式,发挥重点珍贵文物在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希望大家向关心文物调查项目一样,对大遗址保护和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也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

同志们,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站在促进新世纪文物、博物馆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求实创新,努力开创文物、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新局面,总结经验、扎实推进“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数字化手段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