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术专业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美术专业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以地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应用性为研究重点,通过现状分析、培养模式完善等方面,系统阐述多元应用型美术专业的特征和构建策略,以传统教学为主体,推行一主多元化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美术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地方高校的学科发展能力。

关键词:美术专业;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传统的美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较为单一的师资型人才需求逐渐发展到多元化美术人才需求,而且更为注重美术人才的应用型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术教育处于始创阶段,研究型培养目标沿袭至今。在改革开放和学习西方教育思潮中,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模式虽多经改进,可面对职业需求和市场考验,高校美术毕业生仍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大多美术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所学知识偏离技能应用,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足,职业适应和胜任能力差。当前的高校相对独立的发展跟地方社会没有交合,而大学美术毕业生未来的职业流向也越多的走向地方基层单位,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未接触的新型行业和市场竞争。因此,地方高校要切实立足于地方文化和资源,挖掘和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的多元应用型的美术人才,摒弃地方高校唯我权威的姿态,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相关产业等领域合体培养与发展,达成二者能量和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升美术人才的未来职业驾驭能力和地方高校美术设置的社会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以地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应用性为研究重点,通过现状分析、培养模式完善等方面,系统阐述多元应用型美术专业的特征和构建策略。主张以传统教学为主体,推行一主多元体系建设,以提高地方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地方高校的学科发展能力。

一、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的高校美术专业几乎呈现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地方类高校与211院校或者名校都差不多,虽然国家积极倡导高校教学改革,地方高校也逐渐被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但几十年的传统思想一时难以改变,美术教育仍走的是传统培养模式的路子。

1、美术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和应用性不足

目前,虽然地方高校已经重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了,但还处于初创和摸索阶段,与地方文化和资源的互融多停留在表面成果的层面。美术属于传统专业,相比其他学科具有较强实践性,但长期以来因拘泥于绘画技能方面,适用空间和领域比较狭隘,导致当前美术人才培养缺乏多元性和应用性,而当前社会岗位呈现出基层化、多元化、实用化,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的美术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不同职业要求,大学的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目标脱节,毕业生走向社会难以适应或胜任岗位职业需求,而单以考教师编制和考研为走向培养方案也消化不了几个学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办学面临的普遍问题。究其因,显然是因为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单一或片面,适用范围窄,不能为地方经济服务。

2、课程体系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规划

当前地方高校的美术专业课程体系大都参照老牌或知名院校标准建立,基本沿用从基础课程到专业方向课程的体系与模式。基础课程无非是素描和色彩等课程,分方向的课程还是专业性较强的国画、油画、版画等课程,重课堂技法实践训练,轻课堂外相配套的实践项目,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教育目标与方式的错位,与地方经济与文化需要脱离关联、专业课程脱离关联,呈现出孤立式发展状态。最终导致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具备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体系缺乏相关联实践训练项目环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养和能力不全面。这都是过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模式造成的负面后果,这种传统思维与做法无形中遏制了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服务地方的能力也因此受损。

3、教学手段陈旧和单一

在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培养定位的精神指导下,美术专业教学应及时转型思维,沿用了几十年的专业教学手段迫切需要改革。因为,大部分院校美术教师的教学手段都是强调专业技能,走纯绘画的路子,单一地认为画的好就是好,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现代社会的未来走向。诚然,美术专业的学生画不好画也是不行的,但也没有必要以画家的标准要求他们,诸如“量变引起质变”、“画的好就是人才”、“文化课不用学”等观点。这种陈旧单一的教法容易导师学生思维僵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社会,重新调整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就业为短期导向,以挖掘艺术潜力为长远目标,适时调整,推陈出新,培养既有专业基础能力,又有全面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美术人才,这才是美术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4、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高校美术教师在评阅学生作品时,大都以基础扎不扎实、处理到不到位为标准,其实这是传统的片面性思想,背离了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作品的完成过程、形式和语言、文化因素、个性思想等都应该是教师考量的因素,如作品中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尽管技术不是很成熟,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对文化关注的表现,这是可贵的,切不可扼杀他们的个性与发展。教师首先要关注地方民俗文化和生活,鼓励学生走出去,拓宽视野,多做尝试,多思考,过程与结果并重,技能与实践同步,构建新型合理的评价体系。

二、构建多元应用型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多元化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行业的结构调整,也催生了很多需求美术专业人才的行业,如城市雕塑、墙体彩色手绘和喷绘、手工壁画、民俗绘画、装饰画、旅游艺术品等。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浮雕和圆雕、装饰绘画等方面的美术专业人才,家装、工装、旅游产业等更离不开美术的存在,可以说,美术或美术元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美术专业本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文化基础、绘画技能、意识形态、文化内涵、精神体验等,所以我们在制定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时应考虑到美术本身在社会诸行业中的服务能力,要重视多元化行业需求和就业压力的现状,合理定位和规划,注重多元化、应用型美术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当然,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也不能杂而无主,应以传统培养模式为主,多元方向选择为辅,一来可以扩充知识面,使美术素养更全面,二来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可以积累经验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在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这一点。地方高校可以立足于地方民俗文化和新型美术行业上,给予有兴趣和特长的美术学生更多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不单可以给社会输送了更多优秀人才,也缓解了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问题。

2、优化和重构美术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除了为地方社会培养和储备优良师资,还要为各行业培养适合的美术人才。传统的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有素描、色彩、书法、构图学、透视学、解剖学、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艺术概论、美术教学论、美术教材教法、工笔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写意人物画、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肖像、油画人体等。这些课程均是为培养中小学师资而设立的,很少涉及地方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环境装饰美术等。综合现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及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地方高校应该推行“一主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增设民俗文化相关课程、调整传统课程与新型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地方稳定和有前景行业等来优化和调整现行美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跨界发展,学科交叉,重视多元化、应用技术性发展,增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发展和生存能力。如:对于地方重点“非遗”民间技艺,可以有选择性的融入应用美术课程中;了解家装和工装里的手绘行业对美术的要求,开设色彩手绘和喷绘课程等等,这些新型的和社会急需的美术人才应是我们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因为我们没有充分的实力同专业美术院校相比,我们要寻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设法在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上与之错位。

3、建立“导师制”和“工作室制”教学平台

本科阶段的课堂教学都是“上大课”,课堂训练辅导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只能因人而异。“导师制”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导师,从学习愿望到学习效率上如同研究生教学,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而“实训工作室”是针对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实践性研究和教学处所,在导师制的建立下选择和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学习,教师创作的环境好了,学生学习也就更深入和专业了。我们知道,校外实践基地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但往往碍于时间和环境的约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校内建立的工作室和导师制可以与校外基地形成互动和衔接,可以破解学校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和体系的窘境。为此,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模式:一是继续和校外中小学实践基地合作,在“导师”的跟踪指导下,让学生进驻中小学进行顶岗和代岗实践,这是“小组化管理”和“导师负责制”教学模式,易于管理,也易于激发积极性。二是工作室制教学,每一个工作室都有其研究方向,可以培养出不同领域的美术人才,如民间艺术工作室,通过与地方政府、民间艺人、工作坊等的频繁互动与交流,可以培养具有传承和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再如美术科研工作室,导师不单可以自己安心搞科研,还可以带动自己的学生了解和参与科研,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总之,推行“导师制”教学和搭建“实训工作室”实践平台是完善美术专业教学的利好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内教学和唯书本知识论的限制,对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而技能应用性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得到凸显。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一张纯绘画作品,大部分专业教师都能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但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后,评价体系也应随之改变,建立与之对应的具有完善框架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可以通过校外实践单位评价反馈、民间艺人评价、作品参赛、科研申报、市场调研等优化和完善我们的评价体系,毕竟教师教学的活动主要在校内,接受的社会监督和评价偏少。因此,多元化应用型美术人才培养离不开跟课堂外因素打交道。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均离不开多方因素的权衡,只有这样才能构架出合理的科学的美术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有别于专业院校,由于软硬件的差距,再加上当代社会就业形势的压力,创新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才能构筑整个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框架,才能体现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应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面向市场量身定做的高校培养机制虽不是最佳的路径选择,但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体现“因材施教”和“面向社会”教育理念的真正意义,因为顺应社会需求才是教育本身的现实职能和真正价值。

作者:邵士德 单位:宿迁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杨立勇.术学并重构建特色——美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途径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2(1)

[3]滕建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襄樊学院学报,2012(4).

[4]邓楠.论十八大报告的精髓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推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5]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12(7).

[6]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