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意识论文

文化意识论文范文精选

文化意识论文

文化意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文道结合。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语言与文化的渗透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多去阅读、浏览一些文学作品、报刊时文,鼓励他们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文化营养。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文化知识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社会和文化差异的对比

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该语言社会和文化背景,看到该社会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区别。然而,中国学生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从本民族的文化视角来看待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文化负迁移必然导致理解和交际中的障碍。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社会和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帮助学生消除交际失误。如在英语阅读中我们遇到了BabyShower,有的学生可能理解为中国的“满月”,而实际上则完全不一样。BabyShower当属美国各式各样的派对最温馨可爱的一种。名为BabyShower,却不是给婴儿沐浴,而是给准妈妈的一场“物浴”和“灵浴”:在婴儿预产期的前一两个月内,准妈妈的女性好友将准妈妈的女同事们、女亲戚们召集起来,共同把祝福、忠告、礼物连同幽默洒向准妈妈,为的是帮助她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

2)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介绍东西方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很大差异的文章,有时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是制约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交际因素,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利于语言有效传递的背景知识,对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很有益的。例如:《21stCenturyTeensSeniorEdition》(IssueNo.256)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Whatdoesadragonmeantoyou?”在这篇文章中,东西方文化意识领域的差异有了碰撞的机会。东方文化里‘睿智威严’的龙变成了西方文化中的‘凶恶残暴’的怪兽。趁这个机会给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中在不同的动物、数字、等诸多方面理解上存在的差异。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意识。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扩大文化接触面

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尤其在英语教学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教授Disneyland,Charliechaplin,ATaleofTwoCities,Australia等等的课文,我们可以选择相关文化的VCD让学生观看。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穿插使用如FamilyAlbumU.S.A.(走遍美国)、FollowMe(跟我学)等原版教材,让学生听到地道的英语,观察说话人的bodylanguage等非语言交际文化以及周围的环境,体验和感受异国的文化氛围,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教材的学习,加之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让学生进行交际实践活动。因此,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为重要。如我们在校园开设Englishcorner,Englishbroadcasting,举办Englishparty,组织英语表演等,学生学过的如theNecklace,theMerchantofVenice便是很好的现成剧本。聘请外教教授口语,让学生同外国人直接接触,直接对话,这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因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的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葛爽,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第4期,第4卷:37。

文化意识论文范文第2篇

在分析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英语的学习目的和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强调多文化教育方式。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而畅通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认知之上的,可见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纠正学生应付等级考试的学习动机,避免耗费太多的时间背诵单词、词组、句型,而忽略英语读、写、听技能的同步提升。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学习,应强调教材的文化内容,中职英语教材中,包括诸多的跨文化内容,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重拾对相关跨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譬如某段英国社会文化对话内容的学习,有必要讲解对话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也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识。

2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围绕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内容,也可能被老师轻描淡写地带过。笔者认为,跨文化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譬如国家的建筑文化、科学文化、服装文化等,这些内容均可通过形象的声像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文化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印象,英语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巩固。另外很多英语影视作品,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英语文化知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

3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更多国家的英语文化内容,实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纠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片面见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文化范畴的知识点,着力提升学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宽容性和敏锐性,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样方可适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师应尽快摒弃“语言文化二元论”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讲解英语发音、翻译、语法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需知识的印象。

二结束语

文化意识论文范文第3篇

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人瞩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民营经济已是我国不可动摇的经济政策。据统计,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民营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2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但时至今日,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时,加入WTO之后,又面临国外资本的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新环境。我国民营企业要再上新台阶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要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长寿企业,而不能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匆匆过客。而事实上,现在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每分钟就有9家倒闭,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不足10%。”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如此之低下,说明我们应当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和采取应对的根本之策。笔者认为,这一根本之策就是坚定不移地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本文着重阐明一种思路和可操作的举措。这就是大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主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使其着力提升三种意识和狠下修炼之功。唯有如此,中小民营企业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基础。

1大力提高认同度

着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是支撑民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这一点在民营企业主中,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主中未必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相当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主还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更不用说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提高中小民营企业主对于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实乃当务之急,也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起步之举。笔者认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基本点的认同。

首先,是对企业文化生成定位的认同。所谓生成定位是指要弄清企业文化是怎样生成(或产生)及其发源于何处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主应明确地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企业实体是共生的,如影随形,与生俱来,不是企业的身外物,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什么东西。

其次,是对企业文化功能定位的认同。所谓功能定位就是认识企业文化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或解什么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企业员工可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满足感,并进一步寄托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及物质的追求。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升华员工与企业甘苦与共的精神境界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又是企业主实现自己价值追求的利器。企业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获取利润,而这恰恰是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和激发员工活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有助于企业主实现这一价值追求。至于企业主更高的价值追求,如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或者创建民族品牌等等,就更要靠企业文化在激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了。

第三,是对企业文化发展定位的认同。所谓发展定位,就是认清企业文化的前景问题。建设企业文化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权益之计,还是支撑企业永立不败之地的根本对策?中小民营企业主一定要认识到,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实际上取决于企业主自身对企业文化功能的坚定信念。我们如果从总体上思考,可以认为企业文化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立业之基和活力之源及灵魂之所依。作为立业之基的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其凝聚功能来实现。作为活力之源的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其导向功能来实现。作为灵魂之所依的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其价值功能来实现。它们都被一个基本的文化精神所决定,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当代,科学发展观是渗透于各种企业文化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也就是在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实际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对企业文化发展定位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

2提升三种意识升华一种精神

中小民营企业主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无疑为企业文化起步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但同时还必须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本企业的兴衰,同时这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中国民营企业质量论坛2005年钓鱼台宣言明确要求:“树立诚信经营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公平竞争,依法纳税,严格自律,树企业良好形象,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虚心接受公众监督。”这就将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摆在了中小民营企业主的面前。毫无疑问,中小民营企业主应当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来推进本企业的文化建设。

《2006-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2005年12月17日)制定的“以人为本,铸造和谐;诚信为基,创新为魂;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积极引导,逐步推进”的32字指导方针,为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指明了基本的要领。落实这一指导方针,关键在于中小民营企业主身体力行的操作。可以说,中小民营企业主认同企业文化、强化责任意识、遵循指导方针,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自己的具体操作上来。

从操作层面上说,中小民营企业主可以遵循这样的实际步骤:提升三种意识,升华一种精神。这大致上也反映了一家中小民营企业从初创到走向成熟过程中,企业文化的演进轨迹。

首先,提升老板意识。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最初形成的就是老板意识,如此才实现了他们向老板这一角色的转变。老板意识的核心是成功或成就感。这也是老板们普遍的心态。但是,中小民营企业主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则难有大的作为。因为老板意识的最大局限,就是蕴含其中的霸气和土气。霸气者,就是唯我独尊的傲气,“我是老板,我怕谁!”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这就势必失去对企业员工的亲和力,造成两者之间的思想屏障。所谓土气,主要是囿于本土观念,坐井观天,往往缺失科学的理性。因此,需要将老板意识加以提升。

其次,要将老板意识提升到经理意识上来。经理意识的核心是责任意识。作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必须要对企业的发展和对员工的自我发展负责,以及对企业与环境的协调负责,实际上担当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可见,提升到经理意识,是对小打小闹的老板意识的升华,是对老板专业管理能力的挑战。

>但是,经理意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精于理事,而疏于宏观思维;多着眼于现实,而缺少远见和浩然大气。因此,不能停留在经理意识阶段,还要加以提升。

第三,将经理意识提升到企业家意识上来。所谓企业家意识:一是专业意识,是经理意识的升华;二是宏观意识,能以小见大,以现状预测远景;三是学习意识,企业家不仅自身学习能力超强,且能引领员工创建学习型企业;四是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应成为民营企业家始终不渝的追求,激励员工创新则成为其天职;五是亲和意识,民营企业家要有由素养、品性、风范和魅力聚合而成的亲和力,这是为员工所折服的个性魅力,也是员工甘愿与企业风雨同舟的感情基础。如此,中小民营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还必须将企业家意识升华为独具个性特色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以企业家个性魅力为基础而形成的,独具本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与氛围,并融入了民族和国家意志的一种精神。是该企业无可代替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构建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元素:一是由企业家个体素质、品位涵养、德性操守、学识能力、气质风范及对环境的影响力等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个性魅力,它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和基质;二是由前者促成的、独具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由其形成并体现于员工身上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融于企业文化之中的民族和国家的意志,这是企业家精神最高的价值追求和体现,例如,创造民族品牌,正是民族和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

我们强调中小民营企业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这是否意味着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呢?我们认为,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但是,没有企业主个性的彰显,不具有企业家个人魅力的企业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企业文化难于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民营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家个人魅力的化身。”一位研究海尔企业的专家也说过:“海尔文化实际上就是张瑞敏本人人格和智慧的外化。”无数事实表明:成功的企业文化,一定是优秀企业家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凝聚。

3狠下修身功夫

首先,立志。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小民营企业主应有做一个优秀民营企业家的追求,否则,难于成就大事业。并且,志当成高远,因为修身养德,明志才能致远。“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因此,民营企业家要做强做大自己的企业,那就要以修身为本,以立志为修身之始。

其次,谋断。科学决策,多谋善断是民营企业家成就大事业的必要条件。这就要靠广博的知识积累、新奇的创造意识、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明晰的认识和主见,以及果敢的魄力和气质。这一切都可以在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积累。“谋贵众,断贵独”,应是民营企业家终身可鉴的古训。

第三,精业。精通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有关的专业知识,是中小民营企业主走向成功的基础。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家必须刻苦学习,学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学习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学习有关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学习如何立足于社会,做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社会和人文知识、精于谋事、善于待人,且具有人格魅力并能以其亲和力和凝聚力来影响他人的人。可见,“精业”是对民营企业家全方位的素养要求。“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的古训值得民营企业家终身铭记。

第四,用人。知人善任是中小民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用人问题上,民营企业家首先要克服一些思想障碍和偏见。因担心外人不可靠,就将三亲六眷安排在企业的关键岗位而不虑其力所不及;因担心大权旁落,就一切自己说了算。如此等等,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样的民营企业又岂能长期兴旺?可见,民营企业家对发现和培养企业人才负有首要责任。要善于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吸取养料,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等)、求贤若渴的意识(如“大人之务,在于众贤”;“贤者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等)和善于使用人才的谋略(如“智者取其谋”;“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等),以及正确处理相互关系的方法(如“和为贵”;“贵明不贵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

第五,奖罚。奖罚既是用人的一种手段,也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起重要作用的经济政策措施。如何运用奖与罚即激励的手段来提高民营企业的营运效率,也是需要民营企业家下一番工夫的。古人云:“天下治者,奖罚而已”。也可以说,企业盛者,奖罚而已。而要使奖罚收到实效,就需要从有关古训中吸取养料,如奖罚要严明(“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奖罚要得当(“赏当其劳,罚当其事”;“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以无罪”)及赏罚不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等。

第六,人生品位。人生品位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也是影响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家应有自己人生品位的追求。其实,民营企业家的谋断决策、用人理事、创新经营和待人接物,乃至情趣爱好等方面,无不反映出人生品位的追求。因此,人生品位的修炼无处不在,事事可求。中小民营企业家牢记以下古训,定会大有裨益。如:“以情恕人,以理律己”;“气象要高矿,不可梳狂。心思要缜密,不可锁屑。趣味要冲淡,不可枯寂。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超级秘书网

4结语

中小民营企业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支撑。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关键就在于民营企业家德与行的终身修炼。我国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安娜.中小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6(2)

2胡秀俊,朱鹏.影响和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3吴云贝.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性对策[J]经济师,2006(1)

文化意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不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无法完成交际任务。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却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教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虽然经过多年的中外政治经济交流,很多外国友人已经懂得某些汉语式英文表达的含义而采取了宽容的文化态度,但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学生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略是我们工作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学生们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经常会因为对目的语文化、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辞不达意、交际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世界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将来更好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祖国和人民效力。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

(一)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英美等国家概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增加有关这些国家历史、地理、人口、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并同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给学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层面的例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更通畅地理解、记忆和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例如,在讲授《监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EndishAroundtheWorld》时,教师可以对英语的发展历史作大概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异同,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添加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介绍英语中引进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例子,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语。

教师尤其要注重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传递。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其实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我们需要向学生传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词,很多学生

根据构词法都会把它单纯理解为是“政治家”,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这个词在英语文化里很多时候是指“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中国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汉语里“政治家”的含义应由“statesman”表示出来,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级政治官员。

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结合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失误”,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正好为我们所用。除了开设专题讲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开设多媒体视听的课程,定期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教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教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超级秘书网

(三)借助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

测试是各科学习和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重视考试内容和结果的心理,专门设计一些涵盖文化知识而中国学生又容易出现文化语用失误的题目,以考试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引导其有意识地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升文化素养。

文化意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深圳移民文化市民文化新文化

为深圳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是独具特色的深圳文化。深圳经济发展的成就在中国的示范作用使得深圳文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考察深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考察深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无疑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

一一般认为,文化的核心是历史中形成的价值系统,而这一价值系统也是不同文化得以区别的根本标志。因此,文化可以认为是“通过生活方式及趣味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或个人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也即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在本文中,我把深圳文化界定为“深圳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使深圳人与其他地方人相区别的、把深圳人塑造为“深圳人”的那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经济特区建立之前,深圳(原保安县)人口为33万,而2000年人口普查中,深圳人口已超过700万,常住人口达405万,因此深圳居民中的90%以上是来自外地的移民,外来移民在深圳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深圳成了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今天,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特色与本土文化(即岭南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带有特别浓厚的移民色彩,故“深圳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移民文化”。而所谓移民文化,就是指移民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移民社会是指那些外来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在50%以上,且外来人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地区。所以说“深圳文化”即是“深圳移民文化”。在本文中,笔者在同等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

二深圳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这些背景是其他国内城市所不可能比拟的,这是深圳文化及深圳人格形成的“个性”。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把深圳文化和深圳人格的产生放在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则其产生背景又具有“共性”。不论个性还是共性,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考察深圳文化产生的背景对我们理解深圳文化及深圳人格的特性,对我们探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具有了特别的理由。

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到今天的这20多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20多年,也是我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迅速迈进的20多年。从世界的范围来看,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其现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即是一个都市化过程。因此,深圳的形成和发展、深圳文化的产生就有了一个现代化、都市化的大背景。

深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个共同的背景,这就是自1978年开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的成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措施,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没有深圳特区,也不会有深圳经济的发展。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特区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或文化特区,牢记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深圳文化很重要。

深圳的发展,在早期尤其得益于国家所给予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家给予深圳一定的决策自主权和立法权,这一点是国内除特区外的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深圳早期发展的优势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内开放地区的范围越来越大,能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地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我国面临着加入WTO的形势下,各地都不可能再享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因此深圳的政策优势已不复存在。而这些优惠政策为深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加速作用。

深圳经济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还得益于她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圳位于珠江口,与香港接壤,与澳门隔水相望,历来是大陆与港澳台及海外交流的桥梁。并且,深圳所在的广东属于大陆南部沿海地区,在历史上就有开埠通商的经历,得风气之先。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深圳成为我国最早的出口贸易加工区就顺理成章。“香港接单,深圳生产”或“香港开店,深圳办厂”是早期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深圳文化中的人口背景更是不能忽视。20多年中,深圳由一个贫困的农村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人口由1980年的33万增长到2000年的405万。除特区建立之初由北京、上海等地征调了一批干部,还有一批基建工程兵先来援助深圳建设,后来就地转业变为深圳人及部分高校毕业生分配而来外,405万人中的大部分是自由迁移而来。因此,深圳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籍贯非深圳(或原保安)的移民,而这些人又来自于全国各地。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深圳常住人口中,其平均年龄只有28.68岁,暂住人口的平均年龄更是只有26.61岁,远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值。另外,深圳人口中,女性人口大大多于男性人口。

现在,我们对于深圳的整体社会背景勾画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首先,深圳是在现代化、都市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而“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都市人口的特点是移民比例很高”。再从人口原住地构成来看,深圳人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是因工作关系而长期在深圳生活的外国人、台湾人、港澳人等,深圳成了名符其实的移民社会。乐正先生认为,移民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其主要特征是人口流动性大、社会开放、多元文化并存。人口年龄构成的年轻化,使深圳社会的这些特征更加明显。这样,深圳文化的地域特征按其地域来讲,本来应该属于岭南文化的范畴,但她典型的移民社会特征使得原住民在总人口中只占不到10%的比例,岭南文化的影响反而相对较弱。在深圳,其通用语言不是广东话而是普通话,各地的饮食都能够找到市场,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都能看到,一些西方的风俗习惯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也被接受下来。另外,还要看到,我国的户籍制度对深圳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深圳405万人口中,户籍人口不到120万,持暂住证的人口高达285万多,这些暂住人口很少能对深圳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因此,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其文化具有典型的移民文化色彩。;深圳与香港接壤的地理位置,使一批香港人在深圳置业成为可能,而节假日更是有数以万计的香港人来深圳购物、游玩。香港的电台、电视节目更是覆盖了深圳。这种状况,加上频繁的人员交流,特别是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确立,也使得深圳文化深受港台文化的影响。而由此,西方文化也通过香港对深圳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深圳地处广东省,位于岭南文化的包围圈中,加上深圳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来自于岭南文化影响地区的人,因此,深圳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岭南文化的痕迹,特别是其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对深圳文化都产生着种种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深圳文化是一种以移民文化为主,以岭南文化为辅,杂糅港台文化、西方文化而成的文化综合体。其生活方式、文化特色与本土文化根本不同,有着特别浓厚的移民色彩,故可以称其为移民文化。深圳人格就是这种文化塑造的结果。

三深圳文化是深圳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既然价值观念是思想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深圳文化相应地就可以理解为深圳人的精神。深圳人的精神是深圳文化的概括,是深圳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表现的是深圳人的精神风貌,因此也可称之为深圳文化精神。所谓深圳移民文化精神就是指被大多数深圳人所接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深圳人在世人面前所展示的生活方式和世人心目中的“深圳人”形象。

概括起来讲,深圳移民文化精神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开拓创新、务实竞争的意识及精神;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及工作的高效率;重创造、讲享受的幸福观念;兼容并包的心态和独立进取的人格等。

1.浓厚的商业意识。深圳特区在创办之初是以贸易加工区为目标的,再加上岭南地区历来有经商的风尚,所以深圳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一点也不奇怪。许多移民之所以来深圳,就是为了能够寻找机会,靠自己的奋斗实现人生的转机和生活的改善,而这些都建立在多挣钱、挣大钱的基础之上。深圳文化中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但表现为深圳人看重金钱,也表现为深圳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善于发现商机,熟悉商业运作,精于商业包装和炒作。比如小说《花季•雨季》的炒作,比如电影《兰陵王》、《找乐》和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包装、宣传等的商业化炒作。这些既是文化的成功,更是商业炒作的成功。深圳人的商业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2.开拓创新、务实竞争的精神。深圳人给世人的最大印象是其积极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但如率先实行土地批租制、率先实行劳动用工聘用制、率先开办人寿保险业务等妇孺皆知的事例,无不是深圳人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独创出来的。没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开拓、创新的观念和胆识,绝不可能有深圳的今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邓小平同志赞扬深圳人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深圳人在生活、工作中,崇尚务实,讲实干,不空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深圳人响亮的口号。深圳人知道,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激发出活力来,因此,他们欢迎竞争,不惧怕竞争,个人和企业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深圳人爱学习也是有名的。深圳书城往往人满为患,而遍布全市的各类补习班、进修班、夜校也常常爆满。深圳人埋头攻读的内容往往是比较实用的科目,因为他们知道个人发展要靠实用知识。

3.生活的快节奏及工作的高效率。深圳人的高效率、高速度曾经震惊世界。他们创造出了国贸大厦3天一层楼、地王大厦2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创下了为企业在短短几天内办好各种手续的全国之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人提出并深入人心的一句名言。在深圳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游手好闲的人,每个人仿佛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每个人都来去匆匆。

4.重创造、讲享受的幸福观念。多数深圳人为了改善原来的人生和生活境况而来到深圳,他们渴望能找到人生的转机,改变生活的困窘,因此他们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的幸福。据调查,深圳7成人有私房,2成人有私家车,深圳人比较注重享受富裕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度假,而“丁克家庭”的数量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多数深圳人认为,生活的幸福绝不是靠别人给予的,而是靠自己的艰苦奋斗、靠个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因此,深圳人既注重生活的享受,更重视幸福的创造。他们的信条是:工作的时候拼命干,休息的时候痛快玩。

5.兼容并包的心态和独立进取的人格。深圳开发初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况,使深圳人逐渐形成了独立进取的人格。开发初期,深圳基础生活设施甚差,交通不便,气候炎热潮湿,蚊虫横生,加上多数人来深圳时无亲无故,没有什么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来打拼。否则,连生存下来都不可能。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深圳人独立进取的人格。另外,深圳人每天都要和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其他人打交道,这就养成了深圳人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相对宽容、兼容并包的心态。你可以追求金钱,可以追求名誉,也可以追求事业,只要你的行为没有损害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利益,你在深圳基本上不会受到外在的无谓干涉。超级秘书网

四深圳文化的塑造,得益于深圳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确立和深圳人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得益于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是同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圳移民文化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但深圳移民文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深圳文化中的浓厚商业气息,深圳人开拓创新、务实竞争的意识,工作、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已经死去的或缺失的内容。另一方面,深圳人重创造、讲享受的幸福观念,兼容并包的心态,独立进取的人格等,又内含着强烈的自我观念和个体意识,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的改造。这种改造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是震撼性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根基,但它毕竟是在农业文明中创造出来的,与现代社会日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深圳移民文化正是对传统文化整合和超越的一个典范,既具有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又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文。新文化的建构有很多形式,比如原文化自身的更新,外来文化的侵入,或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等。后二者在一定意义上即是移民文化。深圳文化就是这种形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