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范文精选

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范文第1篇

一、以发展吉安经济为目标,切实赋予廉政文化的时代特征

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志指出,反腐倡廉要面向全党全社会。因此,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要大力倡导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和诚信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把吉安科技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依法治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战略寓于廉政文化建设之中。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式上可以在《井冈山报》、《登攀》等报刊开展大宣传和大讨论、设立与吉安发展相结合的廉政公益广告;也可以由纪检监察与经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从价值观念、法律法规和道德风尚等方面创作廉政文化,教育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警、自省、自励,在经济建设和全民创业中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以此挤压腐败的生存空间。

二、以传播井冈山精神为导向,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深刻内涵

井冈山精神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出来的,其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光辉。作为井冈山精神的发源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展井冈山精神,在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斗争中,尤其要教育广大共产党员坚定反腐斗争必将胜利的信念,坚定廉洁自律、勤俭自强的信念;教育全市干部群众要永远铭记并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不贪钱财,不谋私利。要把井冈山精神充实到廉政文化之中,在形式上开展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对单位“一把手”开展“廉一把手”教育,对领导干部家属开展“廉内助”教育、对单位财务人员开展“廉管家”教育,在学校开展与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廉政文化教育,在社区办公显眼处开辟“廉政一角”,在农村开展赠阅廉政书报活动,通过回顾井冈山革命历史对廉政文化的审视,使人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社会美感,进而使人们能分清善恶美丑,深刻地感受到腐败即是丑恶、廉洁即是美好,在全社会营造艰苦奋斗、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浓厚氛围。

文化体系范文第2篇

一、20**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20**年2月,为整合我区文化资源,构建包河区大文化体系,经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将原文化、广电、体育、旅游等工作职能整合成立新的文化广播电视局。一年来,文广局完成了机构和人员整合,并围绕构建大文化体系作了许多有关探索。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整合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体育等多部资源,以文化视角统筹安排各类元素相互渗透、融合,以事业和产业发展为手段,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为方向,以建设文化名区为奋斗目标,打造以文化事业为统揽的、各项事业竞相繁荣发展的大文化体系。

(一)不断繁荣公共文化事业,提升文化的统筹力

一是区委提出打好“包公牌”、建设“文化名区”的战略目标,作为具体执行部门,我们责无旁贷。一是以大规划引领大发展。“文化名区”的建设是一个过程,如何保证这个过程不偏向、不离题、有特色、有内涵,至关重要。在区“文化名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依托中科大人文学院,与安徽省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共同合作编制《包河“文化名区”建设行动纲要》,将在对包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现状与国内外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走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发展理念、战略框架和实施方案三个层面的整体设计,明确提出包河文化定位、目标、思路、任务,以及相应的制度、机制、流程设计和可操作行动方案。二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精品创作推陈出新。春节团拜会、“春色滨湖”旅游节开幕式及文艺演出、“美丽的滨湖”及“感恩滨湖”大型文艺晚会、第四届企退职工文化艺术节等主办活动彰显了包河特色;参与20**“舞动合肥”广场舞蹈大赛、市纪委反腐倡廉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均取得了较好名次,并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乡村大舞台、送戏到滨湖、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文艺进社区、建设农家书屋(省级1家、市级4家)、图书进社区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充实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音乐舞蹈大讲堂进社区、民营文化团体获奖节目展演等活动提升了社区文化品位。三是文化产业总量扩张,渐显特色。我们注重在引导中规范,在管理中服务。目前,全区拥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0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年产值近20亿元,已成为包河区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形成了宁国路美食文化街、马鞍山路演艺风情街、芜湖路文艺与时尚特色街区。我们还按照区委“文化引领、因文招商”的要求,与安徽吧文化策源地“哈街”共同面向全国进行文化招商,全国200多家休闲文化企业精英汇聚包河,并当场签约入驻7家。“哈街”必将成为包河文化的一面新旗帜,合肥文化的一大新地标。四是实行综合执法,在规范中优化环境。20**年,大事多、要事多,文化市场监管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在抓好平时工作的同时,一是注重抓热点,对百脑汇电子城、合工大电子城多次开展联合行动,对政治类非法出版物、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校园周边坏境整治、非法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等重拳出击,二是注重抓重点,“两会”期间、奥运保障行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电玩专项整治以及迎接中央文明办及扫黄办检查,我们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三是加大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大孔礼堂修复完毕,配套设施建设正向市政府申报,卫立煌故居修复已列入2009年计划。全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市级4个、区级4个。5月份,国家文化部督查组来我区检查非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不断夯实广电事业发展基础,提升文化的保障力

一是加大打造包河区特色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区电台的主阵地作用,“包河之声”实行扩容与提质相结合,一方面调整优化栏目,扩大自办节目时间,将原先的一个半小时扩充为6个小时;另一方面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和基层关注热点大力挖掘和弘扬包河区传统优秀文化。在特定栏目中重点对传统历史代表性人物包公进行专题报道,展示包河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加大投入,建立安全播出的保障基础。我们先后投入近50万元,组建了广播与电视监控一体化的播出控制中心,改造了大圩发射塔,圆满完成了奥运期间的安全播出保障任务。三是多轮并行,加快产业发展。在基本完成区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之后,我们以用户为中心强化管理,提高日常维护运行保障水平。积极在农村市场推行无线覆盖,市、区共计投入1200万元,先后在义城、大圩、淝河、烟墩及三十岗、大杨、南岗、山南等十余个乡镇近百个村开展了MMDS业务,并在大蜀山发射塔设备更换后,将原来的33套节目增加到目前的42套,大大改善了城郊和偏远农村住户收看电视难、效果差、节目套数少的问题。进一步把扩大工程建设作为网络公司的主攻方向,做优、做强,全年共计完成建设合同800万元。加快了新项目建设,安徽东方田园生态影视基地稳步推进,并作为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成功上报至省发改委。四是以落实“村村通”工程为契机,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紧紧围绕“村村通”这一个民生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的无线覆盖。我们利用自己的广播电视发射塔,作为全省承担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的6个发射台之一,于4月份将央视七套节目成功落地,覆盖范围约20—30公里,我区所有乡镇及环巢湖北岸的巢湖、舒城、庐江、肥西等地约百万农民可直接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农村电视节目。我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及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先后被省局、市局作为典型在省市媒体作集中报道。国家广电总局计财司领导在现场察看后,给予积极评价。

(三)不断丰富旅游业的内容,提升文化的扩张力

一是精心策划,加大旅游营销。第一,加大媒体宣传,展现滨湖独特风貌。我们先后在省市媒体推出滨湖新区、滨湖生态板块、春色滨湖、美丽的滨湖等多个宣传专版,向广大游客推介包河区的自然生态和风情魅力。第二,三节并举,以节带游。第二届“春色滨湖”旅游节采用同合肥市第二届乡村旅游节合办的形式,第三届“春色滨湖”旅游节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既提高了层次,又加大了推介力度。期间,新闻、隆重开幕、乡村大舞台(包括引进埇桥马戏专场演出)、民俗展演、农民运动会、数字电影放映等活动达30多项,两次分别接待游客80万人次,指导、配合、参与绿色大圩第六届葡萄文化节、龙虾美食街、第三届中国包公国际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二是统筹推进,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把争取到的省市旅游发展资金连同区旅游发展引导资金同其他支农建设资金打包投放,即扩大了资金规模,加大了扶持力度,又能集中财力干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区域的道路、产业、景点配套设施以及项目的建设。全区现有星级以上农家乐1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2家。

三是积极参展,扩大旅游影响。今年我们分别组团参加了首届中国(安徽)旅游纪念品创意大会暨20**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两项重大活动,较好地展示了我区作为旅游大区的良好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不断加强体育工作的创新,提升文化的推动力

一是圆满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我区全面完成了各项组织工作,尽管路线最长、参与人数最多,但奥运圣火在我区传递责任线路内,安全顺畅,市组委会专门给区政府发来感谢信。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圣火回收仪式600人的现场组织任务。二是组团参加市九运会,竞技水平实现新突破。市运会是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合肥地区的最高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我区成立了高规格的代表团,并派出500多运动员参加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公开赛项目三大类42个大奖、636个小奖的角逐,这也是历届市运会我区参赛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21天的激烈比赛,包河区以118块金牌荣获九运会总金牌数第二名(总量提升,位次前移),并荣获奥运项目总金牌数第二名、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多项殊荣,夺得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项集体冠军,是历届市运会成绩最好的一次,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同时,我们还组团参加了开幕式、闭幕式,承办了小蓝、拔河比赛等赛事。为此,区委、区政府召开了隆重的总结表彰会,并专门给文广局发了贺信。三是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我们联合安徽润泽东方老报馆,在大圩葡萄节和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分别举办《中国体育百年》和《安徽体育百年》图片展,先后参与举办了“滨湖杯”区直机关保龄球、乒乓球、象棋等比赛,协助举办了大圩镇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望湖街道第二届街道运动会,组队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老年田径运动会,其中一人获“国家田径之星”称号,总成绩居中部省市首位,组织了600多人参加万人健身走活动,并积极争取体育健身路径2套。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包河区不少领导干部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停留在绝对强调发展经济的阶段,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缺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具体在工作中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重形式轻实效。有的部门把文化建设只是当作点缀的花架子,把搞形式的意义看的比取得实质内容成效还重,大张旗鼓地搞活动,偏重造声势,一阵风过去后,忽视活动成效的巩固。二是重眼前轻长远。文化设施建设等眼前见得到的功利事业不乏人抓,而长远教化等利在后人之事少有人管。三是重城区轻农村。目前全区还有不少行政村没有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阵地,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影响了村级文化发展。

2、包公文化的产业延伸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较为单一,包公文化的基础建设和营销手段还处于比较初始的阶段,特别是营销手段较为落后,没有一个整体的营销策划。

3、大宣传格局尚未形成。外宣工作不单是外宣部门的事,也是外事、外经贸、招商、旅游、文化、台办等部门及外向型企业共同的事。从包河区现有状况来看,虽然有的单位已经认识到了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单位领导还亲自做外宣工作,但由于没有将外宣工作规划列入到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不能更好地去统一调度、统一协调,造成了各自为战、缺少沟通、重复浪费的现象。少数部门、单位领导同志还存在着对外宣重视不够、意识不强的问题,工作做得不错,但对亮点工作的总结、包装、推介、宣传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三项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包河区中心城区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公益和产业属性,根据中心城区逐步提高完善的文化基础条件,努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化品牌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在推进文化发展中促进经济发展,在培育文化品牌中提升城市人气,使文化这个软实力,成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推动力。

(二)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要健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体制,成立专门班子,广泛调研、认真研究、深入论证产业发展规划。要提高规划的层次与水平,坚持立足长远、科学决策,确保各项设施建设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制定阶段性规划,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逐一从具体的设施入手,从点上突破,以点带片、连点成片,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快推进,真正使包河区区由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富集区转变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强势区,为实现包河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文化名区的跨越增添新的动力。

(三)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开放的大外宣格局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营销包河”紧紧围绕构建大宣传格局这个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努力构建全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格局。

(5)积极组织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水平。去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我区全面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任务、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工作,组团参加市九运会,竞技水平实现新突破。包河区以118块金牌荣获九运会总金牌数第二名(总量提升,位次前移),并荣获奥运项目总金牌数第二名、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多项殊荣,夺得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多项集体冠军,是历届市运会成绩最好的一次,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今年我们积极参加第四届体育大会和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2、理清发展思路,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我区有享誉海内外的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历史文化遗迹,也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多所高校汇聚一堂的科教文化形态,更有乡间田园景色及地域性民俗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区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的旅游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我区可以以“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为重点,推动我区旅游形态的多样化,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以包公文化为标志的历史文化旅游。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卫立煌故居、大孔祠堂、潮城寺遗址等等,若是能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妥善的保护、修复及重建,特别是位于巢湖之滨的潮城寺,在巢湖沿岸具有深远影响,若能得以重建,其对于我区历史文化游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包公历史文化资源是包河区的一大特色旅游资源,是合肥也是包河的名片,若能抓住当前合肥“大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改造相毗邻的芜湖路、宁国路街区,与包公园联合打造合肥首家5A旅游景区,提升宋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这对于提升我区旅游档次、建设文化名区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大力发展以巢湖风光为标志的自然风光旅游。我区紧邻巢湖,长长的水岸线造就了包河优美的自然风光。辖区内有至美的田园风光,有多样的生态湿地,有连片的绿色生态林地,基于此,我区开展了生态游、乡村游和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游,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近些年,旅游资源在我区仍不断聚集,滨湖新区安徽地质博物馆、安徽名人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建设,集徽派、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的东方田园影视基地的打造,旅游资源在我区将急剧膨胀,打造自然风光游为主体的巢湖滨岸旅游将大有可为。

(3)大力发展以水上乐园为标志的现代游乐旅游。随着巢湖岸线治理和水污染治理,巢湖水上游乐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已有水上快艇冲浪等水上游乐项目,特别是随着滨湖新区人气的聚集,水上游乐项目必将是包河旅游发展的生力军。

3、做好政府“喉舌”,不断加强广播电视服务水平。

(1)发挥区电台宣传主阵地作用,打造《包河之声》栏目品牌。

作为政府“喉舌”,区电台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重点专题的连续报道,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全面展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我们对《包河之声》进行了相关栏目调整,将原来一个半小时节目扩充为6个小时,增设了《流金岁月》、《欢声笑语乐神州》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增加节目的可听性。为了进一步发挥区电台的宣传主阵地作用,我们对每期的专题节目都进行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出精品节目,做精品栏目。此外,我们还增加了现场报道的次数,让听众能在第一时间身临其境的了解新闻事件。

(2)加大自有门户网站建设,打造文广信息传播平台。

为了更好的宣传包河,提升广播电视服务水平,我们开通了广电网,内设政策报道、政策法规、服务专区等几大板块,及时更新上传,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网上办理相关具体事宜,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我们要继续加大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加强服务与管理,建设一个一流的信息交流平台。

(二)、产业发展方面

1、特色街区引领,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

目前,全区拥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0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年产值近20亿员,已成为我区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宁国路美食文化街、马鞍山路演艺风情街、芜湖路文艺与时尚特色街区等文化产业特色街区,我区文化产业已成规模。另外随着“哈街”、塘西河“水街”项目的推进,按照区委“文化引领、因文招商”的要求,我区的文化产业总量将进一步扩大,我区文化产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2、建立多种产业形态,推动广电产业健康发展。

(1)积极引进项目,提升电视发射塔利用率。

我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立发射塔,除了发射本台节目外,为了提高利用效率,积极引进广播电视发射项目,作为全省承担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的6个发射台之一,于**年4月份将央视七套节目成功落地,让环巢湖百万农民看到了央视农村电视节目。今年4月,又与安徽电视台文体频道达成合作协议,承担转播任务。

(2)加大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影视基地建设。

为了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我区广电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区正在打造占地面积1500亩,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的安徽东方田园生态湿地公园项目。这个项目一旦建成,达到设计能力后,年游客可达40万人次,影视领域产业经营性收入及三产收入,预计年收入1000余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和积极招商中。

文化体系范文第3篇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巩固完善文化活动阵地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实完善设备配置,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数字资源库内容建设,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要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到20*年要基本实现“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2.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组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广播电视、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就近便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全市乡镇、村(社区)要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建设一批文化设施。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在每个乡镇建一个综合性文化广场,一个多功能影剧院,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宣传画廊,一个儿童文化园;每个村(社区)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宣传橱窗),一个多功能综合活动室,一个符合演出和放映条件的小型广场。到20*年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

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利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强化放映队伍培训,建立流动影院,确保农村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到2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相结合,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借助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每个书屋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在全市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长效机制,达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目标,争取到20*年在全市建设近120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

5.职工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吸纳社会捐助、工会组织管理的要求,建设一批职工书屋。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中心城区建设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立项启动鹰潭市文化艺术中心(含鹰潭市群艺馆、美术馆、群众文化骨干培训基地、会展中心等)的建设,按标准新建、改造一批县(市、区)图书馆、文化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职工文化设施的改造。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大投入,促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注意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火车站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要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

二、加快文化艺术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县级文化馆(站)、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国家投资建设的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农民工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人文化宫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

(二)繁荣艺术创作和演出,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体现鹰潭特色的优秀作品,力争推出一批艺术精品,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评选中获得好成绩。市艺术团每年推出2—3台、各县(市、区)每年推出1—2台在市内外有影响的优秀剧(节)目。在重点抓好歌曲、歌舞、创作生产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创作生产,力争不断有精品推出。加大对市、县剧团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市、县艺术团体多创作“三贴近”的作品,多深入农村基层乡村和厂矿企业演出。建立和完善艺术团体想下去、能下去的工作机制,使“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三)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1.继续实施“新农村文化下乡工程”,做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乡、科普书籍下乡、戏剧下乡、电影下乡、书画下乡,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享有度和满意度。

2.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继续积极打造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欢乐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形成规模,办出特色和影响。精心安排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广场文化,组织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工厂工地、田间等。与此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好公益性文化活动。

3.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办文化的积极性,推动全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的蓬勃开展。

(四)加强文化知识普及工作。以普及人文社科、文艺欣赏、法制、科技卫生等基础知识为重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继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全力推进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人员、创业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文化素质、经营素质、健康素质、道德素质等。同时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培训,扶持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户、农村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和民间艺人,从而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博事业发展

(一)加强文物保护。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展旅游的关系,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配合新修订的《江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和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宣传。组织在全市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暨文物保护宣传周”活动与“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加强文物安全、文物维修管理工作。配合做好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继续创造条件,做好角山文化遗存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形成道教文化、战国崖墓文化、角山文化三足鼎立的古色文化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和馆藏文物的保管、修复工作。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健全保护机构,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制定保护规划。市、县(市、区)均应建立保护中心。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

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做强歌舞娱乐市场。逐步提高娱乐业的整体层次,大力倡导特色经营,发展一批具有企业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娱乐场所。进一步规范已设立的歌舞娱乐场所。各县(市、区)要逐步将歌舞娱乐场所集中经营,做到规模化、特色化、超市化、综合化。

(二)做优网络文化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三)做大音像市场。改变音像小企业规模状况,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做新电影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城市,要加速影院升级换代改造,以影院多厅化、经营多元化、设施现代化方向改造现有影院,逐步从单一经营电影向复合型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转变。在农村,推动数字电影改革,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五)做活演出市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演出团体和举办演出活动,加快营业性演出的市场化进程,大力倡导和扶持高雅艺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演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做好艺术培训市场。以群艺馆及各级文化馆、剧团等文化单位为骨干,由城市和县城,向乡镇、社区和学校延伸的文化艺术培训规模基地,构建全市城乡文化艺术培训平台。

(七)做特古玩艺术品市场。一要注重发挥民间资本在古玩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群体;二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努力把我市做成文物强市,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坚持管理和繁荣并重,着力构建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机制和坚强有力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继续开展“文化市场诚信工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管理者文明执法,经营者守法诚信的素质,与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联合举办“诚信工程看网吧”和评选“三优”(优良设施、优雅环境、优质服务)文化经营单位等活动,面向社会评选文化市场诚信单位,使文化市场的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互信互动,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版权保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重点解决好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娱乐场所噪声扰民、音像市场侵权盗版、演出市场色情表演的问题。统筹发展,不断繁荣文化市场。通过结构调整,控制网吧、歌舞娱乐场所的总量,提升质量和品位,使之朝着品牌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三)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和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继续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制定文化单位改革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文化单位职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搞好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加活力,提高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加快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

七、加大投入,加强领导

(一)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明确责任、提高效能,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的制度,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根据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绩效评估。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支持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开展文化法制政策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文化体系范文第4篇

一、文化馆“四基”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文化馆的“四基”建设是指基层文化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活动内容四方面的建设。在有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譬如,不少文化馆依然处于有馆无舍和服务设施不全的尴尬。据统计,在全国文化馆第一次评估中,有近千个文化馆没有参评,占总数的34.7;上等级的馆只有15个,占总数的25%;贵州87个县(市),无馆、危房、面积狭小的就有49个。文化馆活动场地被挤占、挪用的也比比皆是;不少文化馆只有“办公场所”,没有最基本的活动场所。

据统计,在江西赣州农村地区18个县的文化馆中,有50%的文化馆馆舍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其中有2个县的文化馆仍然无馆舍;有70%以上的文化馆设施设备总值不足5万元,50%以上的文化馆自90年代至今未添置过文化设备。

又如,服务队伍的文化素养有待加强。一般从业人员多,高级人才少。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浙江各地区群众文化的从业人员共3416人,高级职称者仅5人,占总数的1.4‰。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不少文化工作者不具备应有的学历和专业特长,难以承担文化的服务、推广、普及、教育等工作。

再如,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有待创新。仍然是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活动主体以老年人为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化馆的“四基”建设难题严重制约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目标体系的构建。于是,笔者思

索是否可以寻找一种文化之力破解这个难题,从而加快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目标体系的构建。

二、和谐文化是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目标体系的重要力量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追求和谐、天人合一作为最大的理想。人与自然界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人之间提倡宽和处世,倡导仁者爱人,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我们的祖先对人、对友、对邦历来以和为贵;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几千年中华文化里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精髓之一就是和谐。和谐文化的思想观,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从孔子提倡的“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环球同此凉热”的追求。悠悠中华几千年,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推崇团结互助的理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们最崇高的理想。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三、在矛盾的两极之中,寻找和谐文化之力

和谐文化之力在哪里?当下的社会变革,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使社会呈现出诸多矛盾:如天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贫富之间的矛盾、弱者与强者之间的矛盾、愚人与闲人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之音。

而和谐文化就是调和两极的文化,是缓解两极分化的文化,是通过矛盾的强势一方,帮助矛盾的弱势一方。所谓和谐文化之力,也就是强者之力。所以,城市帮助农村应该是举和谐文化之力,这关系到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应该是举和谐文化之力,这关系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富人帮助穷人应该是举和谐文化之力,这关系到防止两极分化引发社会震荡;贤人帮助愚人应该是举和谐文化之力,这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借经济“硬实力”推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该是举和谐文化之力,这关系到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平衡发展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牢记历史使命,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是举和谐文化之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

1.城市帮助农村

据有关专家统计,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实际已达到6:1,这个数字几近世界之首。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欠账大、问题多,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帮助农村地区破解文化馆“四基”建设之难,首要问题是解决文化馆的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弥补县级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发挥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优势,进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扶贫。

2.富人帮助穷人

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加之自然条件的差异等原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文化环境差异很大。一般来说,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费充足、力量雄厚,文化设施完备且比较先进,为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而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不足,致使文化娱乐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因此,区域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目前最突出的国情之一。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致使西部文化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文化建设,2006年9月13日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未来5年,我国将以四大重点工程助推农村文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三是建设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四是配备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

有一个统计说,中国的财富已经高度集中,能够跻身世界级富豪的人数已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与香港、美国的富豪不同的是,中国的富豪们多多少少地都靠“权力寻租”暴发,而非白手起家。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存在更大程度的“仇富”心理,这样的心态处理不好,难恐引发危机。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慈善机构捐款230亿美元,相当于他净资产的54%;他多次表示,死后只留几百万美元的遗产给自己的孩子,其他部分将会捐给慈善事业。被评为“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之慈善企业”的七好集团董事长周建云说:“企业的发展需要社会,捐款的目的是要回报社会。达则兼济天下。”首都成立了一个“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他们定期举办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吸引了诸如微软、索尼等几十家公司为社会公益文化项目慷慨解囊。

3.贤人帮助愚人

文化体系范文第5篇

西部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在面临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是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限制明显,县市大部分财政不能自给,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直难以得到很好发展,满足不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2.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发展受到限制,影响文化传承。

(一)传统多样的民族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经济重点向西转移,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孕育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生成环境也随之变化,这意味着这种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独特民族文化将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被商品化.庸俗化,各少数民族的价值取向被同化以及传统的民族文化面临退化的危险。

(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影响。现今,西部很多地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和农村建筑在旧城改造中遭到破坏或拆毁;现代化设施建设以占用毁坏古迹遗址为代价;不法分子以兜售文物为生;地区以开发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名对传统的文化景点等进行改装。此外,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民族语言文字的失传等原因,一些民族文物古迹遭到破坏以致无法进行辨认。

(三)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道路受到影响。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经济.发展科技的工业型社会。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资源。但是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被作为经济利益的工具,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西部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既相互碰撞.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要保持多样性的发展,就要不断创新发展,以致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在现代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道路依然在探索中发展。

3.体育设施城乡统筹建设

(一)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总量不足。一方面按照体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作为城市功能的配套,应有体育设施建设和规划,但我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城市体育发展规划,当然也就谈不上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因而存在体育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是农村体育面临新的困难。表现在:

(1)领导重视农村程度欠缺,农民健身观念不强。只埋头抓经济,不抓农民的体育健身;只要求生活奔小康,不关注农民的身体健康;天天劳动,无需运动等狭隘思想依然存在,农村体育工作常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2)农村体育管理机构薄弱组织网络体系不健全。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分别将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合并,农村体育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由于上级政府力度不够,更名难度就很大,又没有设制专职体育干部编制,更难以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基层农民体协等体育社团个别乡镇虽有建立,但体育社团的机制没有很好转变,与市.县体育社团层次结构缺乏衔接,组织结构不够健全,有的甚至名存实亡。

(3)体育经费短缺。每逢节假日全市所有乡镇都是到处筹集经费来组织开展一些农民喜欢的体育活动,由于经费的短缺,农村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4)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对配套的体育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很难满足农民体育活动需要,农民对体育场地的强烈需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

(5)开展活动十分困难。近年来,由于农村增收困难,外出务工青壮年人数逐年上升,绝大部分乡镇.村的外出务工青壮年已达90%左右,在家留守的多为老年人和儿童,客观上造成乡镇.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难度加大,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而农村的居住呈分散状态,参加体育健身的热情不高,因而全市农村体育人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导致我市的体育设施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多,底子薄,欠账多,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投入力度不够强,贯彻城乡体育设施有关法规不够到位,监督不够有力,城乡体育设施的总量明显不足,分布很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文化大市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而言的比较大的文化概念。建设文化大市是整体推进湖州“四位一体”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在杭湖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迫切需要。文化发展不仅是率先崛起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也是率先崛起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加速融合,一体发展,文化的功能和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力.社会稳定的调和力越来越强。

(1)要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提升“软实力”

要实现崛起,首先表现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上。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已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技和文化的含量。可以说,在经济竞争群雄并起的背后,将是文化竞争的百舸争流。一个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讲,兴亦文化,衰也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就越能够在区域竞争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既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必将难以为继。因此,要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实现崛起,就必须高起点谋划和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切实增强综合竞争软实力。

(2)湖州要实现产业的率先崛起,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建设文化大市,一方面要服务经济的发展,为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精神动力和科技文化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产业崛起多做贡献。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现象,文化和经济出现加快融合乃至一体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激素产业”和“高效产业”,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目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0%以上。如果我们能顺势应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主导产业之一,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出贡献。

(3)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要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实现在西部崛起是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伟大事业。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建设既是率先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始终。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在内的文化集中体现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既是基础,又是粘合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最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环境是不可能营造起来的。只有加快建设文化大市,才能树立全市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形成强大合力;才能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提升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营造最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环境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才能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力.调和力和影响力,最大程度地缓解社会矛盾,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中发[2002]8号).《体育法》.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明确规定把城乡体育设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要按照国家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体育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的基础条件,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健身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快西部市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权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都有重要意义。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合理的科学规划。

科学的规划.明确的目标是文化发展的前提。近年来,西部的文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从战略高度上制定了规划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完善文化发展规划,使发展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得力。要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各环节.各领域相协调,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切实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确保规划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2.落实在政策扶持上。

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引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和完善文化投入扶持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制定在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最大限度地吸引.鼓励各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

3.体现在队伍建设上。

西部目前的情况是精品不多,领军人物少。人才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提高文化软实力关键靠人才。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文化生产,在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居于枢纽地位,这类人才的匮乏是当前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尽快培养.积极引进。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用市场感召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文化人才辈出.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

4.大力发展改革创新上。

十七大提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为我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改革创新,坚决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束缚,才能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是要做到真转.真换.真放。真转,就是要把政府职能真正由主要办文化转到加强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该管的管住.该做的做好。特别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非公有资本进入非特殊性文化领域,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文化新格局。

一是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市级文化.体育设施城乡统筹建设支持力度,每年为贫困地区的体育设施投入资金500万元,支持西部市级体育设施建设。

二是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加大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扶持力度,对西部地区市级农民健身工程由原来支持的每个工程1万元,增加到2万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