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教育案例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精选

优秀教育案例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二)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其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自觉和彰显。

(三)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和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西方发展经验在非西方世界出现“水土不服”,实践证明,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车轮前进的方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12]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也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学、艺术的集成,更蕴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学思想。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戏曲雅俗共赏,也从未脱离过教化的功能。戏曲故事里包含的父母恩、师生谊、朋友义和家国情,对于引领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13]。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根据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和戏曲进校园的精神,结合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特点,笔者以《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为题,申报成功了由地理类教指委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组织的全国高校GIS思政实验案例库建设项目。

(一)设计思路1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审美教育相互渗透通过完成本项目设计的综合实验,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接触到戏曲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戏曲艺术的故事主题、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和舞台表现等各方面,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戏曲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其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及坚持四个自信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2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戏曲进校园”目前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戏曲校园巡演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但是这种单向的舞台展示难以持久地激发学生了解和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热情[14],戏曲艺术的推广普及教育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途径。本项目贯彻文化育人,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拓宽人文视野,注重学以致用,在GIS的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戏曲主题,能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3新工科时代的理工融合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完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15]。在新工科时代,对于地理信息科学等理学专业,应注意理工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延伸创新链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本案例正是基于理工融合的理念进行了综合实验的设计。

(二)案例安排在课程教学中的环节该系列案例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包括八个综合实践环节,涉及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1)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实验案例)。2)中国传统戏曲互联网搜索热度专题动图(地图学课程实验案例)。3)中国传统戏曲空间数据库构建(空间数据库课程实验案例)。4)中国传统戏曲时空分布格局(空间分析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案例)。5)中国传统戏曲查询系统构建(GIS二次开发课程实验案例)。6)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We-bGIS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案例)7)中国传统戏曲词云制作(大数据分析课程实验案例)。8)中国传统戏曲时间序列分析(时态GIS原理课程实验案例)。

(三)思政元素的融入与体现形式本项目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美学教育的融入点,切实抓住课程改革核心问题,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塑造人格有机统一的全方位育人格局。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网络,也有助于振兴中国戏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人文艺术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持续渗透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唤醒学生的主动担当意识。从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地图制作;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采集、处理以百度指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了解传统戏曲的现状;分析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平台的生存和传播状况,对相关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在时空格局方面进行深度分析;把戏曲融入到WebGIS中,丰富戏曲欣赏与学习的资源,加大传播力度;使学生在由浅入深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戏曲的认识,提高对中国戏曲的兴趣,而且利用专业知识亲自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戏曲的传统参与模式和传承模式。

(四)建设成果本项目的建设成果主要包括教学文件和学生实验成果。教学文件具备有明确思政目标的大纲、教学设计和实验指导。“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由学生自己收集数据;其他七个实验的数据由教师提供,通过网络爬虫爬取的中国传统戏曲百度搜索指数,搜索关键词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昆曲、晋剧、河北梆子、粤剧和沪剧,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12日至2020年1月6日。部分学生作品如图1和图2所示。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既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也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课程思政实验系列案例围绕育人的主旨,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进专业课”为突破点,注重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以专业技能传授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全面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和弘扬中国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当然,补上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短板,任重而道远。学生的实验成果要真正投入使用,还需要进行完善。钱理群教授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包括我们这样的普通教师,大家都在思考,在聚集,在行动,这就是希望的所在。[1]”本文作者欣喜地看到自己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思考和行动,提高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了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王小青.我们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J].北京教育(高教),2018(3):24-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1998-4-10)[2021-2-6].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一、引言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学会面对复杂的营销环境并进行沟通、协调和决策。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营销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面对复杂营销环境综合决策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却能够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营销情境中,激发学生进行启发式思考。因此,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推进案例教学,特别是对于高层次学员(如MBA)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案例教学法逐渐在医学、商学、教育学等领域推广开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哈佛商学院的主流教学方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被称为商界的西点军校[1]。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某些典型市场营销事实与现象为教学信息载体,通过再现真实而复杂的企业营销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营销决策能力,并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灌输模式,而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对复杂情境的体验和学员间的互动,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情境呈现的真实化。

相对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和举例佐证来说,营销案例能够同时呈现复杂而真实的营销环境、不同的人员角色、冲突性的决策矛盾设计,让学生领会到正确的营销决策需要同时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2.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课堂教学比较,营销案例教学更注重学生参与。学生需要熟悉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学习变得主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来源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知识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讲授。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听取其他小组的发言并展开争辩,可使知识来源更加广泛而多元。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营销知识。

4.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案例教学在对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培养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对各国有关专家的调查,在9种管理课程教学法中,案例教学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持久性这三方面占第二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上占第四位[3]。

三、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虽然学生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期望较高,但是对案例教学满意度较低,这就说明实际的案例教学课堂与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案例教学课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市场营销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同样不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优秀本土案例少

案例不同于举例,好的营销案例能够很好地呈现营销决策的情境,而这样的案例编写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财力。目前国外的营销案例居多,但由于营销的环境、消费者的行为等均受到一些本土化的因素影响,学生对国外的营销环境也不熟悉,导致国外的案例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案例教学的需要。

(二)案例选择不恰当

好的营销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能够较好地体现理论知识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恰当。但是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经常对案例的选择不恰当,无法在典型性与知识点宽度上很好地把握,导致花了很多时间进行讨论案例,无法较好地涵盖理论知识点,案例情境的可迁移性较差。

(三)学生参与度低

虽然营销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和点评,但是由于案例讨论的考核方式单一,分组讨论中经常有学生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参与讨论或者很少参与讨论。

(四)优秀师资缺乏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讨论中的组织、引导、考核和点评,都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案例教学的技巧与经验。然而,由于国内案例教学尚处于初期阶段,多数教师的技能仍然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具有优秀案例教学能力和经验的师资较缺乏。

四、市场营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优势和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本土营销案例库建设

把本土营销案例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推进案例大赛,提高奖励力度。特别是学校层面,划拨专项经费推进案例库建设,并把优秀案例与科研分相关联,提高优秀案例的科研分值和等级;鼓励MBA学员通过挖掘所在企业的优秀案例完成毕业论文,多方面推进本土营销案例库的建设。

(二)案例教学师资队伍打造

组织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观摩、培训和学习,鼓励优秀教师分享案例教学经验。如果条件允许,邀请案例企业参与案例讨论,交代企业情境并进行讨论。

(三)案例教学过程控制优化

优化营销案例讨论过程,特别需要解决学生讨论中的搭便车现象,通过小组内匿名评分或者教师随机点名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案例讨论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2]王雅丽.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79-80,

[3]宋华明,杨慧,马义中,钟晓芳.分时段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6):430-434.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2课程建设内容

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相关基本理念的同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分析工程伦理问题,评估相关影响,并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校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2.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哲学、伦理学知识体系,加之通用的工程伦理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均源于西方,难以避免地会对基本知识传授造成一定阻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少先哲的思想和论述与工程伦理理念不谋而合,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理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加亲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工程伦理相通、相似的理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话语体系。例如,在讲述应对职业行为中的伦理冲突时,教师可借助国学经典《庄子•山木》中“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圣人应有龙蛇之变”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伦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2.2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课程在让学生理解工程领域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同时,还应当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探索出一套“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第一,利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基本概念的学习资料,并在每次上课时利用短时间的提问或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对于重要知识点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运用实际案例,设计发言环节,鼓励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角色阐述观点。例如在《公正原则在工程中的实现》章节中,针对南水北调问题,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小企业主、农民、普通市民等角色并分别阐述观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一定的同理心,认同并理解工程中的公正原则和实现方法。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2.3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明确的考核标准

在课程考核中,引入过程化考核的理念,结合课堂提问、工程案例展示、海报设计、知识点小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考核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前及时公布各个考核流程中的学生分数,缩短学生认真学习与取得相应成绩间的反馈周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课堂参与度。过程化的考核不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果,更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采用过程化考核方法的同时,也制订了较为明确的考核标准。第一,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仅要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学号,而且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第二,在工程案例展示环节,考核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案例是否为社会热点事件;二是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工程伦理理论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是否能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处理建议。第三,在海报设计考核中,以引起共鸣、引发思考为基本要求,详细规定了海报的尺寸;采用各小组轮流展示、相互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评选并打印出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学院内部进行展示。第四,在小视频制作考核中,严格限制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同时鼓励学生采用演讲式、采访式、讨论式、PPT录屏式、边说边画式等多样化的手段去展示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内容。通过过程化考核方法,有效推动了学生将课堂中的工程伦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

2.4建立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

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面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建设过程中,采用网络搜集、档案查找、当面访谈、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完成工程伦理问题的分析。案例选取原则如下:第一,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反映机械工程相关行业领域代表性的事件,具有典型性和较好的普适性。第二,真实性。所选案例应符合客观实际,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第三,案例应难易适度、大小适合,契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复杂案例可选择某一方面进行讨论,重点突出工程伦理分析。第四,案例选取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在讲授工程伦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课题组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业分析对课程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估。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认可该课程对于提升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5.4%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课堂听讲理解相关内容;97.9%的学生认可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讲解,并表示这些案例有助于对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95.8%的学生认可“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81.2%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采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遇到的伦理困境。在课业分析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海报设计及工程伦理小视频进行仔细批改,可以明显看到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去看待、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工程事件,能够对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改进意见。我校通过教学效果评估,不仅进一步坚定了课程建设的信心,而且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一,工程伦理课程的本土化仍需继续。虽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于解释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理念与方法,但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工程伦理课程的大班教学模式仍需探讨。“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教学方法适合小班教学,对于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教师难以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仍需进一步引进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手段。第三,考核方式对学生个体的督促作用仍需加强。目前,课程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一步探索。第四,案例库建设始终不能松懈。学生思维活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每天都能接收大量社会资讯,只有不断将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程,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其应对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伦理挑战。

4结语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课程;融合

0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课学时较少,如果只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力度远远不够。急需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思政课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生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开展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为国家培养高养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高职学生仅把思政课当一门课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通过课程考核。学生往往不能把思政课与自身思想素质、职业素养联系起来,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少[1]。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完成教育任务为目的,仅组织学生观看形势教育影片或组织相关活动,其思想认知有限,管理的学生人数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已远远不够。国家要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也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于思政课,对专业课教师的信任程度也更高,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融合[2],会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管理课程的融合途径

企业管理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重要窗口。讲授该课程时,教师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与方法,建议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2.1认真研究,找准融入点

经过对课程内容的仔细研读与思考,找出企业管理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选例如下: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重点讲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SWOT分析方法的运用。介绍企业如何运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自身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用这一方法,分析自身在学习、处事等方面的优势、劣势,认清自己,努力修正与完善自己,为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做准备。3)企业生产管理的研究。通过企业真实案例介绍6S管理,对比实施6S管理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实施6S管理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企业管理的标准意识、规则意识,并引申到个人生活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守规则的人。4)重视企业质量管理。通过企业质量管理案例的讲解,使学生牢记产品质量关乎用户的生命安全,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2精心设计,选对支撑点

要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就需要具有说服力的内容加以支撑,否则,达不到教育的效果。高职企业管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比较陈旧,特别是选用的案例与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有着较大的差距。近年来,很多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成长与壮大,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但在高职企业管理教材中,所列举的企业管理案例却仍以日本、德国、美国知名的企业居多,缺少近些年成就显著的中国企业。教材中的案例等内容严重滞后。建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介绍给学生,使其获得经验。1)企业管理的优秀案例。如海尔的“市场链”管理模式是海尔领导者张瑞敏在海尔集团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得出的总结,其管理成效在世界同行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2)优秀的励志人才案例。如:海尔员工王阳阳获第22届亚太“刘源张一线员工质量贡献奖”,27岁的王阳阳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国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一线工人。如: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从业务员到企业领导的成长历程。利用案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3)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等内容,如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中的港珠澳大桥的建立、复兴号通车等。将这些信息用微课、视频等形式播放,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加深对企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马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3):25-26.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当前,由于高等院校不断地扩张,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因此要多途径的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育学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课程的设计、方法和内容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其课程,在学生地实践中需要形成教师那种专业的观念和熟悉的职业技能中下工夫,在学生掌握教育的原理上下工夫,在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上下功夫,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教育学;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特产。因此才高职院校当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占有很大的一部分,这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操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应该引起高职老师的重视。近年来,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做了很多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模式,建设了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为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供了不小的参考。

一、教学的思路

教育学作为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既是给学生提供理论支架,又是培养学生实践的一种能力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以“工学结合,突出实践,培养人才”为教育思路,以专业的技能培养为主,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实践训练为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提升正确的就业观的目标。其基本思路是不断地夯实理论基础,巩固实践的环节,重视技能的提升,优化教学实践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教育、学习、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老师在不断地授课,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并运用在实践当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教学内容的匹配性

教学课程的内容设定需要遵照“以实践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的内容,不断地加入实践的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其次是不断地整合课程内容的重复内容,突出针对性,突出适用性;三是将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内容归纳,不断地训练学生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将内容技能进行归类,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进行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资源库由教育的书本、优秀的教育案例、经典的教案以及优秀老师影像等组成,课件、案例与学生指南等教学资料要不断地齐全,这就符合教学课程的设计,可以满足整个网络教学的需要。比如教育案例“用影像老师自己的案例”来教导学生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性;又如实习项目小学课程设计、教育活动设计;或者是现场教学活动的观摩,观看教学录像等。

三、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高职院校来开设教育的课程,可以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基础性的教育发挥积极地主动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学课程体系旧、课程的授课模式滞后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性等困境。实践教学可以不断地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加深对其理解的途径之一,能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这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能够让理论不断地联系实际,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1.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要围绕不断地优化学生的整体教学素质,提高学生教学的能力,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根据课程的内容,配合双方问答、讨论、演示、活动分析、课前复习与阅读以及网络信息查询等活动,采用案例教学以及模拟教学,甚至可以采用调查设计和网上授课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把理论的知识与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相结合,主动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如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来进行教课,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老师再通过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分析教师所运用的原理和法则。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吸收能力。通过模拟教学进行技能的培养。营造仿真课堂,让学生在如此的课堂氛围中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模拟的教学内容可以是首先选择一门课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备课写教案,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三是教师先选择课程内容讲一部分课程,剩下的课程可以让学生试讲。如讲授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教育这类型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讲如何培养优秀学生,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试讲成绩靠后的学生应该怎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通过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试讲的体验,可以让师生在授课中角色的互换,由此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教学调查设计可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的模拟调查,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如设计一次班会,制定班主任的工作计划,调查本地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调查一所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考察本地的经济文化生活对于学生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激发他们的授课能力。实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融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的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通过现在传媒的手段进行网络授课,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教学的效率。首先应该要充分的利用网络的平台以及学校里的多媒体教室,提高教师教学的直观性,扩大和充实教学的内容;其次是不断地利用校园网络,把教育学有关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进行,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以此来提高教学的适用性和针对性。3.资源的有效保障。要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资源库要有教育类的专业用书、中外文期刊、影像录像等资料,同时还需要保存教育的案例、优秀的教育电影、教育教案和优秀老师的授课录像、基础教育的课程应该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展播。课外实践场地的建设。学校应该要在本地区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要作为教学研究的基地,保障教学的畅通进行。

四、结语

1.要按照能力与技能的结构来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让学生不断地掌握教育学的相关课程理论知识,训练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2.要运用“教学、学习、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授课效率,把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有机地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业务能力。3.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考核,比如可以实行案例分析与探讨、开卷考试以及技能比拼等方式进行考核,充分的体现考试的激励性作用。教育学课程必须要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掌握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走向社会以及工作岗位提供最充足的准备。教育学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教育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统一,在培养适合的信息化社会中,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进行有效的尝试,积累一定的经验,从而取得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李娟,王东辉.职业.2014(02).

[2]高师院校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学习时效性的尝试[J].赵凤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3]经管类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培养途径[J].郭家瑜.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