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精选

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1篇

在企业文化上升为管理战略的后现代时期,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或“建设”变得空前重要。在此,我要强调一个观点:企业文化必须“建设”。有些实力派企业家可能不太赞成这一观点,那是因为他们尚未领悟到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别是尚未领悟到后现代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的本质及其重要性。认为企业文化无须“建设”的企业家或学者们的理由无非是,企业文化蕴藏在企业实践过程之中,企业家在奋斗过程中自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价值观与信念。然而,这正如说“人类只需要实践,不需要理论”的观点一样,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而事实上今天每一家试图获得持续成功并追求卓越的企业都必须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很大程度上将通过企业文化得以体现。正如一个政党必须拥有自己的纲领一样。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一人类历史的永恒进程无疑也适用于企业。企业家在奋斗过程中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价值观与信念,但这一切须不脱离时代精神更不能闭门造车。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兼收并蓄,去芜存菁。而自发形成的企业文化,或许存在很多糟粕,或许根本背离了时代精神,或许正将企业引入深渊。

因此,后现代企业的文化战略必须整合,必须上升到人类思想的高度。这是一个卓越的后现代公司不可逃避的命运。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前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融合

卓越的后现代公司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而后现代企业文化整合的首要原则就是,在吸取后现代文化精神的同时,适当借鉴前现代文化。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后现代文化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复古主义。正如后现代建筑曾经从古典主义建筑中吸收了大量有益的因素一样,后现代企业文化也将会从古老的文化中获得一些关键性的启迪。古典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可以在诸如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给后现代人提供有益的启发,从而促使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后现代企业文化建立在对现代企业文化解构的基础之上

后现代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正如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前者对后者虽有继承,但更多地表现为革命性的颠覆。后现代企业文化的整合将建立在对现代性八个精神向度的解构与超越的基础之上。

对现代性二元论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高层管理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对立。与之对应的是,后现代企业将通过废除二元论,并通过相应的企业制度变革打破所有者与经营者,以及高层管理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对立,全面构筑新的超二元论的企业文化。

对现代性个人主义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权威崇拜和团队之间关系的冷漠。而后现代企业则将以反个人主义文化和后现代民主精神,废除权威崇拜和冷漠的团队群际关系。

对现代性进步神话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进步神话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企业以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为惟一目标。与之相反,后现代企业构筑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与进步相互平衡的企业文化。

对现代性未来主义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未来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对现实生活的漠视——企业员工被异化为生产机器。与之对应的后现代企业则将调整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构筑人性化的工作空间与工作文化。

对现代性世俗主义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世俗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货币拜物教的泛滥和神圣情感的消失。而后现代企业则将通过对世俗主义的超越和信仰的回归,终结货币拜物教在企业中的侵蚀力量,构筑健康理性的公司文化。

对现代性以自我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企业伦理的危机。后现代企业则将在稳态经济、阳光经济等后现代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建设超越传统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伦理体系。

对现代性之自恋人格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自恋人格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企业员工的孤独、自闭等心理症状。而后现代企业将通过交往理性的构筑,使企业成为一个员工交往的理想场所,逐步破除现代自恋人格对员工所造成的伤害。

对现代性之单面的男性精神的解构与超越——建立在单面男性精神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导致鲨鱼式的领导风格,导致工作狂和管理上冷酷无情的铁血作风。与之对应的后现代企业则将倡导海豚式的领导风格、倡导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柔性管理作风,从而构筑后父权制和后女权主义的企业文化。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对本企业文脉的传承与革命

传统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整合之际,最重视对本企业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的发掘。而富有解构精神的后现代企业,将对本企业文脉进行全面的解构,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保留对企业发展有利的文化传统,并以后现代精神进行革命性建构与创新。其中包括对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性超越。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个人文化视界与集体文化视界的融合

富有真正民主精神的后现代企业,以多元文化为主导,在塑造企业文化代言人——公司英雄人物时,也一反现代企业的模式。

现代企业文化的代言人通常就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将所有荣耀与光环集中于一人身上,这无异于塑造新的权威。而权威主义与后现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后现代企业应以“典型人物多样化,企业英雄团队化”为原则,树立与现代企业截然不同的企业形象代言人。在后现代企业英雄塑造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抹杀企业领袖的权威、魅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而是要以后现代精神为本,在塑造领袖人物的同时,推出最高领袖之外的企业英雄。这些企业英雄可以是领袖团队中的其他人,也可以是“知识工人”中的优秀代表。总之,要使后现代企业实现人人为企业主人的目标,仅靠产权革命还不够,还必须进行一次文化革命。而现代企业虽然也会在普通员工中树立典型人物,但他们本质上只是企业领袖人物的附庸。

达到“典型人物多样化,企业英雄团队化”的后现代企业与现代企业的普通人物典型具有本质的不同。因为无论是现代企业的领袖典型还是普通员工典型,都摆脱不了个人主义的桎梏。而通过“典型人物多样化,企业英雄团队化”,后现代企业将达到个人文化视界与集体文化视界的融合。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

现代企业文化是建立在技术主义的现代社会背景之下的。因此,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单面的男性精神得以肆虐,企业如同一部向自然开战的技术主义的战车,它看到的只是矿藏、单纯的利益,它利用技术主义的手术刀,对自然、社会、甚至人本身进行理性而冷漠的解剖。现代企业只拥有或只认同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使社会变成单面的社会,使企业变成单面的企业,使人变成单面的人。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癫狂或非理性。而当技术成为非理性之时,技术也就背离了文化的范畴。这意味着以技术主义为主导的现代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反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困境由此可见一斑。

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平衡的社会,它不对工具理性进行片面的张扬,它倡导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理性恢复为一个整体,理性成为真正的理性。后现代企业文化是真正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却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会领悟。而正因为我们曾经陷入现代及其文化的泥潭,今天以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建设后现代企业文化才会成为我们的一项伟大任务。

后现代企业文化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融合

现代性之未来主义并未造就现代企业的理想主义文化,相反,它导致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现实主义,准确地说是务实主义。由于未来主义相信只有拼命劳动才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因而它使人遗忘了当下生活的意义。未来主义使人活在乌托邦中,而乌托邦与理想主义是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一旦沾上乌托邦的色彩,就会使人陷入疯癫的非理性状态。

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2篇

1.优势(strength)(1)绝对的规模优势:电力企业虽然早已实行政企分开,与其他企业一样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但由于电力属于基础产业,涉及国计民生,国内供电企业仍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南方电网作为央属企业,归国资委直接管理,显示出中央对央属企业的极大扶持,其规模优势相当明显。(2)强大的资产优势:在有形资产方面,南方电网公司规模大、资产优良、实力雄厚,南方电网公司在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从逐年提升,2005年排名是第316位,到2013年已提升至134名。作为南方电网属下的县级供电局拥有强大的资产优势。(3)稳定的人力优势:员工忠诚度高,人才流失少。南网新分配毕业生全部要到县级供电局锻炼,新生力量不断增加,极少发生在编制员工辞职现象,员工队伍稳定性较高。(4)坚定的政策优势:一是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南方电网公司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制定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及主题形象语》,提出了《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体系框架、工作机制、载体与形式,以及组织实施等具体意见。

2.劣势(weakness)(1)欠缺总体发展规划:未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导向不明、流于形式。(2)决策层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和经验,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坚强领导。(3)匮乏企业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员工队伍尤其是一线员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整体素质较差,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偏面、肤浅。(4)缺乏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虽然总体运行费用较宽裕,但没有专项建设经费,根据预算管理规定又不允许灵活调整费用列支,企业文化建设仍为空话、套话。

3.机会(opportunity)(1)国家经济稳步增长,国力增强,电力市场前景广阔,电力的硬件建设已上规模上档次。(2)南方电网公司深化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接管辖区农电机构,对系统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3)南方电网公司“万家灯火,南网情深”,“责任南网,和谐南网”主题形象家喻户晓,社会服务承诺深得人心,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4)行业垄断,便于形成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4.威胁(threat)(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电网原享有的宏观经济政策优势、税收政策优势等逐渐丧失。不同投资主体不断进入国内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2)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电网企业在环保方面加大投入,增加成本。(3)社会关注度提高,社会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电网安全运行压力陡增。加上媒体负面报道增加,供电企业形象受损。(4)客户服务要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要求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和和差异式服务,改进供电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压力越来越大。

二、对策和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县级供电企业既要实现经济效益,也要实现社会效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建设将成为供电服务升级的重要途径,以及培养企业和个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突显。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界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职与责成立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架构,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和牵头部门,组建企业文化建设专业化队伍,落实企业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企业文化有组织、有计划、有经费、有秩序开展。

3.形成职能规划,把企业文化工作纳入常态管理根据国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制定调整发展、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等阶段目标和任务,并纳入供电局执行战略体系,形成常态化管理模式。

4.制定评价体系,提高企业文化考评的可操作性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标准,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年底对供电局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进展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打分。考核评价结果可作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并通过评价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并有针对地制定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作为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的依据,并视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5.发动全员参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地建立有效的宣传平台,将文化的正面影响最大化、持续化。除了召开各种会议的正式宣传外,还可以通过办内刊、举办企业团拜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把企业文化理念巧妙地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深员工的参与程度。

三、结语

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3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战略都存在变革问题,而战略变革首先涉及到的是组织中的人和文化,它主要是组织的非正式制度在发挥作用,战略变革会影响到组织中某些群体的利益,如果对他们而言是有利的,这种组织文化便会支持战略变革,但一旦这些群体不喜欢战略变革所带来的结果,组织文化便会成为问题之源。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变革既有战略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是未来几年或者是相当长时期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创建适合战略变革的企业文化也就成为必选之题了。台湾宏基集团于1976年成立,主要从事计算机硬件产品的制造与营销,发展至今,已成长为国际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是台湾最大的自创品牌厂商、全球第七大个人计算机公司。回顾宏基集团国际化的历程,可以发现“企业再造”对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没。《世界经理人文摘》称宏基集团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再造策略为“第四种国际化模式”。哈佛大学也将宏基列入“企业国际化的杰出个案”。宏基认为,企业再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他们的经验是:首先,企业在进行再造过程中,运用反向思考有助于突破瓶颈。其次,新的经营模式必须通过沟通来形成共识。再次,要有贯彻执行的信念,并适时宣传战果。最后,在企业再造过程中,领导人的任务是提出创新思考,并将原本概念模糊的新策略具体化,通过积极沟通,形成共识,然后明确宣示行动。其他同仁则扮演将策略传承、执行与放大的角色。从宏基的企业再造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在战略变革中的作用,“反向思考”“沟通”“信念”“共识”等字都表明了文化在变革中的地位,可以说,宏基的变革就是战略与文化如何协同的问题,和宏基一样想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海信、科龙、美的等,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时都难免要调整企业战略,宏基的经验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正如施振荣所说,“无形资源胜于有形资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源之一。企业文化不单能凝聚公司内的员工,更能助企业有弹性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一.战略变革的压力组织战略的变革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尽管战略变革前组织必需做好各种资源的评估,但由于组织文化的存在,不同个体对战略变革的结果接纳性及风险意识不同,对战略变革的态度就自然不同,甚至战略变革会激起反抗,从而导致战略变革的失败。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股东、领导层、员工、顾客、政府、供应商和银行,这些都可能是组织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抵制变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心态的焦虑,例如担心变革后地位或权力的丧失;悲观主义,认为变革的结果不可能会容易就达成目标;愤怒,因为变革意味着原有规则的缺陷;不同的个人野心,希望变革失败从而可以获取既得利益。在战略变革不可避免时,及时创建一种支持战略变革的组织文化,是变革能否最终获胜的根本因素。宏基的变革不仅仅是面临来自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1991年,宏基在美国与欧洲的公司同时出现大量亏损,使原本已有组织膨胀问题的台湾总部,更加重了经营的困难,背上了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沉重包袱。严峻的局面迫使宏基进行战略变革。此时,来自各方的议论纷纷,人们都认为宏基难过此关,而一向乐观前进的施振荣,曾经也对如铜墙铁壁的美国市场失望气馁,但最后还是决定坚守下去。一面将市场最新信息反映回去,一面显示长期作战、生根美国的决心。美国圣荷西将与台北同为宏基的总部。“宏基将成为双国籍,既是台湾公司,也是美国公司”,施振荣宣布。他认为,失败是常态,也是一种心态。既然失败是我们生存的基本状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因为现在自己所处困境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既然生存的意义就是挑战失败,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着更大目标去克服更大、更多的失败?尽管失败和挫折让每个人一样地痛苦不堪。因此,战略变革是一个痛苦的选择,来自各方的利益人群由于不同的目的都会对变革产生压力,战略变革的倡导者能否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是变革能否持续的最充分理由。海尔在进入金融业的多元化战略上,各方的舆论大多持怀疑的眼光,甚至对其财务状况提出质疑。通用的韦尔奇在战略的变革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能够使变革成功的理由是他们有一种应对压力不放弃的信心。二.战略深受组织文化影响战略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人的行为与精神的关系,人先有了精神,然后才有在精神支撑下的行为,而行为又影响了人的精神。所以要理解战略与文化的关系,要先回答“企业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哲学(corporatephilosophy),它是一种人本哲学,是企业解决企业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企业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一套哲学。“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种问题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企业哲学并不仅仅是经营哲学,它是以企业家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公司共同价值观,是公司对内外部的一种辩证式的哲学思考,这种哲学思考又决定了公司对于各种事物的偏好,所以为什么组织文化是个性化的,这就是其根本原因所在。企业哲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即核心层是“企业为什么存在?”。问题是解决企业存在的价值,即“我是谁,who”的问题,就是企业的使命(mission)、企业生存的价值或者说意义,它是跟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家的精神密切相关的。这个案例得出的结论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相吻合的。当一个企业刚刚成立时,更多地考虑到企业的生存问题,就是如何去赚钱,即需求层次中最底层的生存需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生存价值也就慢慢提升,到了最高一层,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企业的哲学境界了。杜拉克认为,创办企业第一问题就是“本企业是个什么样企业?”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但回答起来就不那么简单。正如《基业长青》中所说的“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于很多高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冰像是人体需要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生命。”企业哲学的第二层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什么,what”,愿景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愿景(vision)是全体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它必须是前瞻性的、挑战性的、而又必须是宏伟的,就是说它具有艰苦性又具备可操作性,也是激励人心的,有“气吞河山”的功效。如:·在2000年时成为拥有1250亿美元的公司(沃尔玛公司,1990年)·成为全球最知名的企业,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索尼,50年代初)·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强大,最具服务意识,最广泛的金融机构(花旗银行,花旗公司的前身1915年)企业哲学的第三层是“企业如何生存”,即“怎样,how”,即经营理念(motto)的问题,这一层次涉及的内容最为广泛,它根据企业的行业、地域、关注点的不同而不同,大致上可包括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对产品、对管理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三.创建与战略变革相适应的组织文化1.构筑共同愿景战略变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发挥组织成员能量从而取得成功,这需要从试图说服那些参与人员接纳新的战略开始,也取决于组织成员能在公司的前景问题上达成一致,最好的方式就是共同规划公司愿景。公司愿景是告诉组织成员,“我们将成为什么”的前景,它不同于战略目标,明确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成什么具体目标。一个有效的愿景,应该是对组织成员的一种宏伟的承诺,使人们想念实现目标后的收益,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能够让人们激情澎湃,鼓励成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人们觉得有点不切合实际但又愿意为达成目标而奋斗,让人觉得可笑却又折服的目标。50年代初,当索尼还是一家很小的企业时,它宣称的目标是“成为最知名的企业,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50年代市场占有率仅有9%,排名第6的菲利普、默瑞公司确立的目标是打败RJR烟草公司,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一个令人振奋不已的愿景很容易在股东、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之间进行沟通,达成共鸣。如果没有规划共同愿景,战略变革很容易在一大堆项目的混乱选择中消失,各部门间的变革项目因为没有人知道变革将会带领企业走向何方而毫无意义。员工会对变革产生抵触,困惑或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如果员工不想念变革是会成功的,他们置身事外,那么当变革需要牺牲一部分人利益时,组织者将会发现他们正被孤立于这场变革之外,最终的战略变革流于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人愿意相信变革会带来利益。从观点上对员工进行危机意识的阐明,让员工明白如果不及时进行战略变革,企业的生命将受到危胁,从心态上迫使员工接纳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同时在这阶段中也要按愿景规划中所提到的,给员工一个足以让他们兴奋不已的蓝图。所以战略变革时要和员工共同创立新的愿景,让他们提供帮助,甚至于牺牲短期利益,用愿景激发员工变革的欲望,这是战略变革必不可少的一环。1997年盛夏,雄心依然的施振荣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对各国记者慷慨宣布:“宏基将进入软件时代。”他说:“到2010年,宏基将拥有100家软件公司。其营业额将达公司总额的15%,利润占33%。”对主要生产电脑硬件的宏基这等于是一个激烈的转向。当然,目前的情况是,硬件的制造销售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而软件市场则势头强劲。施振荣称自己不光是一个梦想家,也绝对是一个实践家。“所有大家不愿意去碰的东西,我绝对敢去碰。”在施振荣眼里,PC价格高、不容易用是科技的耻辱,“一定要平民化,价钱太贵了,不能普及,是不对的。或许我们现在推XC,时机不对,条件不成熟,而且有阻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一直怀有这样一个理想。当然,我们不能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首先我们的命一定要在,我们并不急着要在今天成功,明天或者后天成功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克服PC存在的这些问题,因为这是全世界消费者所希望的目标。一个企业就是要达到这些远大的目标,所做的事情才能博得人家的尊敬。这是我们做企业的理念。”2.创新既有价值观战略变革是组织对变革预先采取的管理行为,它往往会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因素,环境评估、领导变动、战略与经营变化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及变革管理中的协调,这些无一不是跟组织的价值理念有关,因为战略变革最终会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中。促进组织中的人拥有变革的观念,对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创新,使之匹配新的战略实施框架,是战略变革能否实施的价值基础。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是该组织对于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事物和资源的价值取向,是组织在长期的企业哲学指导下共同价值观,它虽然是可以随企业战略的变革而改变,但是文化本身具备的相对稳定及持久的惯性使得变革充满阻力,这种特定的文化理念也正是战略变革的绊脚石,因此在战略变革之前进行既有价值观的创新,使其适应新的组织战略。创新价值观并非能在短期内奏效,需要一个经过既有价值观解冻、创新、深化的过程。要配合战略变革过程逐步推进,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运行。首先是解冻(Unfreezing)阶段。组织专门人员对原有价值观的分析,按战略变革的思路,确定需要变革的因素,在审核评估的基础上扬弃既有的价值观体系。第二是创新(Innovation)阶段,战略变革需要有新的价值体系来支撑它,不然就会像空中楼阁一样,失去了牢固的地基。如果战略变革是告诉人们怎么改变的方法,那价值体系的创新则是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改变的理由,因此创新就要员工共同探讨企业以后应该如何生存下去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深化阶段(Deepening),要让新的价值观在组织成员中传播并逐渐接受。任命新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一场新的价值观变革的前戏,通过他们为组织注入新的价值观,同时还会对组织重组,改变组织的架构,它传送给成员战略变革的决心及新价值观导入的启动。用讲故事、新典礼来传播新观念往往比聚会讨论式行政命令有效,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适合变革的绩效评估和薪酬福利制度是新价值观得以贯彻的充分理由。四、让战略变革在组织文化中根深蒂固经过共同愿景的规划,既有价值观的创新,一种支持战略变革的组织文化就初步建立起来了,而这种组织文化仅仅是开始,组织成员对于新的文化价值观只是停留在了解阶段,此时如果过早放松对新的组织文化的培育,战略变革的努力就会面临缺乏动力而停滞不前的风险。因此短期的变革成功并不意味着长期的胜利,只有当新的战略变革深入组织文化的根源中,变革的果实才会巩固。要使战略变革在文化中根深蒂固,有几个要素要关注。1.领导团队身体力行价值观念并不象战略、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一样清晰可见,也无法在短期内见效,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相信愿景并愿意去实践共同的价值观,领导团队的身体力行最为重要。如果共同的价值观只是停留在口头、文字、会议等形式上,领导团队高高在上,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可能被员工所接受的。价值观不应该只是每天不断地说教,而应该每时每刻体现在行动上,领导团队的行动更为重要。宏基的观点就是,企业文化说起来是一些理念和口号,但实质是“行为”,“口号”能够帮忙,但从根本上说,企业文化要靠每天的决策、做事的方法来形成,而且,企业文化是多数人形成的,不是一个领导者提倡就能形成的。领导者的作用是,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出这个组织所有人的心理以及客观的困境,透过口号,透过行为,形成一个共识,让大家行为一致,形成一个文化,形成一种力量。“塑造企业文化在顺境比较容易,考验企业文化却是企业处在困境的时候和处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而恰恰是在这些时候,才正是企业文化体现其价值的地方”,施振荣说。2.让价值观体现在工作绩效上任何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不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是不可能让人们折服的。要员工信奉共同价值观,必然就要让他们相信这样的价值观是能够给他们带来绩效的,无论是在薪酬上或者是个人发展空间上,必须有一个体现的载体。所以要有意识地向员工表明新的战略变革是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使他们对战略变革的作用产生与价值观的联系从而愿意去坚持这种价值观。3.清除变革途中的障碍战略变革开始往往让组织成员在观念上无所适从,文化惯性使他们怀疑变革的真实性,既有利益者更加会在非正式场合散播变革的不利因素。如何让变革的决心深入人心,让创新价值观成为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标杆效应,是让成员迅速适应变革的有效方法,让反对和不支持战略变革的人离开团队,奖励在战略变革中有示范效应的员工,是使员工清楚何者是对,何者是错的捷径。变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解雇不适合战略变革的成员,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标杆,形成主流文化,坚决清除变革途中的障碍,是向组织成员宣示这场变革的决心的最好途径。现在我们来具体看看宏基是怎么做的。2000年PC市场产量供过于求,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恶性杀价,个人计算机的毛利不断下滑,同时因为网络时代来临,客户对新的网络应用工具却有相对强大的潜在需求,过去的产品和营运模式已无法保证宏基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宏基面临着战略变革。2000年12月,宏基董事长施振荣正式宣布变革计划,将代工事业(伟创资通)与品牌事业(宏基计算机)营运切分开,各自专心服务不同的目标客户,并强调宏基变革的三大重点:简化、专注及前瞻。为配合战略变革,宏基进行了文化变革工程。为了使新的价值观能传递到每个员工身上,经过领导团队的研讨,确立了“绩效导向、顾客导向、执行力”三个文化转型方向重点,并采取系统的布局,全面推广创新的价值观。重审既有价值观,寻找出障碍组织文化重塑的原因:管理制度不够绩效导向与透明化,或是主管本身的管理风格及行为在影响员工行为与心态。在方法上,他们设计了四个阶段的动作,第一个阶段是裁员警示,2001年8月在继1991年后第一次进行裁员,由此向员工宣示变革决心,建立危机意识。第二阶段,简化工作流程,鼓励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提出合理化建议,精简工作流程。第三个阶段,加强绩效考核与目标执行,利用KPI(关键绩效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一方面让员工对公司的年度目标有贡献,另一方面也让员工对自己效率有评价准则。第四个阶段,提升主管管理能力,一线经理人是传播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他们对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是决定核心价值观能否由上至下进行传导的中坚。宏基为了让所有主管都知道,为部属制定目标、赋能授权以及领导变革是主管的人才管理基本责任。为此设计了两天课程,做“主客管理能力问卷”调查,针对分数不理想的再进行改善。叶芃博士,现为香港经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广州经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企业文化协会常务理事,香港企业文化协会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曾担任香港某上市公司首席代表,国内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企业文化负责人、投资银行中心负责人,熟悉企业管理、投资银行业务,对企业文化有特别的研究。曾经在香港《大公报》《广州日报》《粤港信息日报》《经济研究》《商业研究》《企业管理》《21世纪人才报》等杂志报纸发表文章。

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影响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调整阶段,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特别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全面的实现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影响的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与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实际意义。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及关系

1.企业文化的涵义

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自身长时间的经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独特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企业员工价值观念与员工服务意识的总体体现,为当前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通过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使企业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这也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原因。

2.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

所谓的企业战略管理为企业根据自身的内部与外部实际情况,确定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实施计划。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总体目标可带动企业战略,同时企业战略必然推动企业文化。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出企业发展的目标,并制定战略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需要企业战略管理团队的支持与实施,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战略管理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而开展的,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与企业文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同时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增强也与企业战略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该种层面上讲,两者之间为一种互为基础的关系。其次,企业文化为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制度的确立与具体的实施均是以企业文化为行为导向的,企业拥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可对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起到有效的激励功能,促使企业员工对企业做出的各种战略管理政策做出更为积极的响应,更好的实现企业员工意志的凝聚,促使企业员工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管理目标而不断的奋斗。最后,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促进与相互交融的关系,相互促进与相互交融主要表现为企业战略管理与文化导向相符合,企业的各种行为准则与企业员工具体的行为价值观相一致。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影响

1.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正面影响

首先,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实现员工个人利益思想的约束,帮助员工将个人的目标转移到企业战略目标上来,通过对员工进行良好的企业文化教育,可让员工相信企业的具体经营观念,同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企业员工为了更好的达到自身的人生目标,积极主动的为企业做出贡献,将企业利益放到优先的考虑位置。若员工认可企业的经营观念,则员工必然将自身价值观与企业的发展相协调,则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必然带来较强的满足感,随着员工满足感的不断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也必然增加,这同时也会促使员工自身的发展,有效的激发员工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更为主动的为企业服务。另外,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员工也会产生社区意识,和企业形成上下一致的思想体系,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进步拉入到同一个战线中。其次为可实现企业系统稳定性的提升,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可为员工提供出非常明确的指导,从而实现企业员工凝聚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对员工的文化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促使员工的行为举止更为规范,促使员工从内心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这同时也必然会降低企业管理工作所需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这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三,企业文化可有效的实现企业效能的提升,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可帮助企业的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员工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将更为深入,有效激发员工主动管理意识,实现自我的有效约束与管理,这必然转变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实现企业主动管理机制的提升。

2.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负面影响

首先为影响企业改革,在一些方面与企业整体的战略要求不太相符合。随着企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企业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够满足当前企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多数企业为适应新战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转变企业文化,但其已在企业内根深蒂固,若突然间变化,必然带来较大的发展阻力,企业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必然降低,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其次,阻碍企业员工的自我发展,降低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反馈。部分企业内由于文化较为强势,给员工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导致员工个人创新观念与价值观被限定在某个范围内,自身的特点必须适应企业文化的需求,非常容易在企业内导致环境发展体系的单一,建设性的意见与声音不能及时的发现,企业战略管理在该种模式的长时间作用下,变的更加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信息思考与反馈。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工作有着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而众多实践表明,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首先应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具体内涵,将企业文化的实质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同时认识到企业文化是有活力的,是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需要进行不断变迁和不断更新的,因此,全面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动态化更新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邵雪廷.企业文化特质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以胜利油田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3,No.21204:173-176.

[2]武亚军.“战略框架式思考”、“悖论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任正非的认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启示[J].管理世界,2013,No.23504:150-163+166-167+164-165.

[3]侯景亮,岳丽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建筑企业施工项目团队成员胜任力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企业战略及文化为前因潜变量[J].中国管理科学,2012,v.20S2:894-899.

企业文化战略范文第5篇

【摘要】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并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企业的战略性管理。在此基础上,对战略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总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以战略、文化、结构为顶点的战略管理三角形模型,并且阐述了该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战略管理模型战略文化结构1【Title】BusinessStracyegicManagementOf【Abstract】Itisapressingandimportanthowtomanageanenterprisefromstrategiclevel,facingtoday’scomplicatedandchangeableenvironment.Inthispaper,itispointedoutthatthestrategicmanagementeraiscoming,andtheessenceofbusinessstrategicmanagementistomanageanenterprisefromstrategiclevel.Itanalyzestherelationbetweenstrategyandculture,andtherelationbetweenstrategyandstructure.Andthenitresearchontherelationofthethreeonthewhole.Atrianglemodelbasingonstrategy,cultureandstructureispresentedoutthen,andthesignificanceofthemodelisdiscussed.【Keywords】strategicmanagement;model;strategy;culture;structure【文献综述】1、目的和现实意义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西方,战略管理是续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的企业管理高级阶段,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要求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客观要求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与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同,战略管理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它是一种整合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了企业中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结合,从而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决策涉及企业整体和长远的管理问题,以期获得整体最优的管理效果。中国企业走进了与西方企业管理大致相同的三个阶段,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说战略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和实践,对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看到,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加之实践时间尚短,在推行战略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1)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2)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3)两头重,中间轻,竞争战略陷于中庸状态;(4)重模仿,“走捷径”;展览思维缺少特色;(5)“用旧瓶装新酒”,组织结构与战略不匹配;(6)以不应万变,动态竞争下的战略意识不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战略管理的效果,甚至使战略管理流于形式。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相关承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开放的步伐必将加快,这虽然使国内企业的竞争空间得以扩大,但更主要的是将国内企业推向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对手。在此前提下作者以分析探讨的精神构建企业战略模型:战略-文化-结构,以求从全局来系统地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把企业战略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高度。2、国内外研究现状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管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总的来说,对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之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之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即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狭义的为企业战略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广义的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是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去制定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该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路;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3、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文化—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讲述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并由此引出战略管理的历史形成及地位;第二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进行讨论;第三部分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讲述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文化—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模型,诠释模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广义战略管理与狭义战略管理之分论及战略与文化、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种延伸。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多边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我们之里以一种模型来表述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并强调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系统的把握战略、文化和结构的区别和联系,为企业的现实问题提供最优解、根本解。【正文】一、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自20世纪初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围绕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经历了几次管理主题的演变,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转变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以营销管理为中心,再转变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中心。在以生产管理为主题的时代,由于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实行的是内部控制式管理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内部生产效率上。这时,虽然也出现过某种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当时企业管理者并不认为是对企业的威胁,企业还没有谋划未来的需要。只是到了后期,由于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使整个市场出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企业才开始意识到不得不面向外部、转向市场。随着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状况的加剧,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式管理,已无法应付未来的挑战和实现自己发展的愿望。于是,企业产生了筹谋未来发展的要求和行为,采取了推断式的管理方式,如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长远计划等。然而,那时的长远计划是建立在未来可以根据历史推断的假设基础上的,完全依靠历史的推断来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和行动,并以此来应付环境的变化。显然,这还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企业管理的主题只是由生产管理转向营销管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业外部形成了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频繁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使企业经营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此时,企业仅靠推断型的管理,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而必须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新的响应,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时代,企业管理的某种失误,所导致的不再仅仅是经营成果上的损失,而是要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时代。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企业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应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企业只有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按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管理企业,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不重视战略管理的企业,不仅很难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环境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企业随时由可能遭到淘汰。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学术界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学者斯坦纳。斯坦纳在其1982年出版的《管理政策与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立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主要代表是美国企业家兼学者安索夫。安索夫在其1976年出版的《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一词,1979年又专门写了《战略管理理论》一书。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概括起来讲,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战略的管理,而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指企业的战略管理。初看起来,这两种表述只是限定语的不同,而本质上它们的涵义是不同的。狭义概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而广义概念下企业战略管理对象则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主张狭义战略管理概念的学者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制定这样一个战略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想: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其实,战略管理并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概念,它就是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与我们平常认识问题也要有思路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战略管理的思路是一种系统思路,强调应站在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管理问题,也不是习惯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片段式思路。我们认识到,企业总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停地在解决问题。然而,旧的问题在不断地得到解决,而新的问题却在不断地出现。尤其是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现象更加频繁和严重。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运用战略性思维来管理企业。一般而言,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可以从以下思路展开:⑴判定战略问题。这里所谓的战略问题,是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局部性的,有些问题则是全局性的;有些问题可能是暂时性的,有些问题可能产生长远性影响。对于一个战略管理者来而言,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判断其是不是一个战略问题,如果不是,就应该将其过滤掉;如果是,就列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似乎事事必须亲历亲为才可以得到解决。这样做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多。战略问题和非战略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会把人弄得晕头转向,心烦意乱,很难还有心思和精力去理出头绪,从战略上把握问题的要领。⑵分析问题结构。这就是要以解决战略问题为目的,寻求问题形成的结构。问题的结构通常是由相互耦合的多种因果关系环构成,每个因果关系环又由若干因果链组成,而每一个因果链代表一种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可能是实时的,也可能是有时间延迟的。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分析问题,就能寻找到问题的根源,避免就事论事而始终也弄不清楚的现象。这种问题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问题系统,它具有被人们所忽视的反直观特性。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谈到系统思考法则时指出: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愈大;渐糟之前先渐好;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欲速则不达;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没有绝对的内外等。这些都是我们因缺乏系统思考而反复出现的现象,遗憾的是,我们似乎一直也没有意识到原因何在。因此,在明确了战略问题之后,运用系统思考揭示战略问题系统的结构是进行战略管理的关键。⑶寻求根本解。前面提到,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效或者甚至更糟,也不是力量用得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要讲究“巧”,而且特别是要求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系统思考中有一个被称为“杠杆作用”的原理,有人对此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即“辅助舵”,辅助舵是舵上的小舵,其功能是使舵转动更为容易,船也因此而更加灵活。船越大越需要辅助舵,因为船在行使时,舵四周有大量流动的水使舵的转动困难。用辅助舵来比喻杠杆作用的巧妙之处在于:以它极小的体积和对p它极小的操作力却能产生极大的影响——轻松自如地转动以一定的速度行驶的巨轮。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解决问题的这种“杠杆点”也是存在的,并且它常常就是问题的根本解,找出这样的杠杆解以求问题的根本解决正是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三、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一)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在战略管理中,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处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2、企业文化使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严格的讲,当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这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pppppp大ppppp小pppppp企业文化的变化ppppppppp大ppppppp图1p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关系图(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有四种形式,如图1所示。1、图中第一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管理者主要考虑两个问题:⑴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巩固和加强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⑵利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及持续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实施的促进作用。2、图中第二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企业的原有文化有潜在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大多是以往企业的效益就比较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或者他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主要产品和市场,以求得发展。总之,这种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地位,他们可以在企业原有文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新的战略。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重点是:⑴企业进行重大的变革时,必须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即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高层管理人员在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企业的任务可以发生变化,但这以战略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因而仍然与企业原有文化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⑵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由于这些人员保持着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⑶在必须调整企业奖惩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与目前企业的奖励措施相连接。⑷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3、图中象限三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变化不太大,但这些要素的变化却与企业原有的文化不太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在生产经营中,在不影响企业总体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对某种经营业务实施不同的文化管理,但同时要注意加强全局性协调。因此,企业要对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变革时,根据文化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别管理是一个重要手段。4、图中第四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企业原有的文化很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考虑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⑴企业的高层管理层要下定决心进行变革,并向全体员工讲明变革企业文化的意义。⑵为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企业要招聘一批具有新的企业文化意识的人员,或在企业内部提拔一批与新企业文化相符的人员。⑶企业要奖励具有新企业文化意识的分部或个人,以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变。⑷要让全体职工明确新企业文化所需要的行为,要求企业职工按照变革的要求工作。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原有企业文化持续时间越久,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则企业文化的变革就越困难;原有企业文化越深入人心,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但不管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如何,如果实施的战略与原有的文化不相匹配,就要必须考虑对策,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急剧的、全面的改变企业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办到,但逐步的调整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改变企业文化的最方便的办法是更换人员,甚至是更换企业高层管理者,即当企业确有必要实行新的战略,而渐进式的改变企业文化的措施又不能立即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企业只能作重大的人事变动,更换领导人员,聘用新的工作人员,并对他们灌输新的价值观念。对企业职工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使职工理解实施新战略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最终使新战略与职工的价值观念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四、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一)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概述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Chandler)深入研究了美国100多家公司的发展情况,收集了大量、详尽的史料和案例后,出版了《战略与结构》一书,提出环境决定战略,组织结构适配战略的思想,开创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关系的研究。此后,组织理论界一大批学者又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钱德勒的理论,并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战略与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在于制定适当的战略以达到其目标,同时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以贯彻其战略。但是,在目前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战略与组织结构的不协调仍然是限制许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虽然也很重视战略的制订和组织结构的设计,但却往往忽略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经营陷入困境。(二)如何实现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1、企业战略对组织结构的影响⑴企业战略的几个演进阶段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不同的经营规模因而也有着不同的结构。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类型、规模、组织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起始阶段:企业往往是一些单一的生产厂家或销售者,执行某个单一的职能。这时常见的是直线型的简单结构,其特点是业主直接控制各雇员,并可根据情况随时改变经营策略,结构的变动也很简单。第二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各单位间的协调及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具有分工协调和技术管理作用的职能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它适用于那些环境稳定、产品和服务单一集中的企业。第三阶段:企业发展为垂直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此时的企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多种经营体,组织结构呈半自治状态。在这种结构中,各经营体是一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这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又可分为事业部型、区域型等多种形态。第四阶段:企业发展表现为多元化,特别是非相关多元化。此时企业往往采取独立经营体与职能部门共存的结构或集团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各经营体除总战略和资金来源及使用方面受控于总部外,完全独立运作。⑵企业战略影响结构的两个方面第一: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管理职务和部门的设计。具体地表现为战略收缩或扩张时企业业务单位或业务部门的增减等等。第二: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工作的重点改变,从而导致各部门与职务在企业中重要程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各管理职务以及部门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2、组织结构对战略的限制作用以上我们分析了企业各阶段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战略在两个层次上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组织结构并不是完全由战略决定,跟随战略;反过来,组织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限制作用。首先,当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确立,人员已经配备,规章已经制定时,企业往往会力图避免过多地更改企业的组织结构;因为它会损失组织效率,分散企业的资源甚至造成企业运行的停顿。因此,企业在制订战略时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到组织结构的因素。一个完全与现有组织结构脱节的战略不会是一个好战略。其次,在一个大企业中,重要的知识和决策能力是分散在整个公司之中的,而并非集中于高层管理人员。一个企业的结构将决定,低层的决策者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顺序,把信息汇集在一起为公司战略决策服务——它(结构)为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设定了一个议程。最后,企业的结构,还会影响那些到达高层管理人员的,有关战略实施的信息。从而影响高层管理人员对战略实施的评价,进而影响他们(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战略的修正。3、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的措施在对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认真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五条使战略与组织结构有效结合的措施。⑴对于各种组织结构类型的优缺点进行认真地分析比较,然后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企业发展阶段及战略决策的特点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组织结构类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例如:地区分部结构适合于战略上需要适应不同地区的用户的不同特性与需求。它可以使管理者参与决策制定并改善区域内的协调。所以,业务范围广泛的ABB公司就将其管理结构按欧洲、美洲和亚太三个地域重新进行了设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产品分部结构是需要对特殊产品或服务给予特殊关注时的最有效的战略实施方式。此外,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很大差异时,这种结构也被广泛应用。所以,这种组织结构就被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宝洁公司所采用。图2p企业价值链分析活动⑵对企业的价值链(图2)进行认真地考察分析。指出在企业战略中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组织单位,并使得这些单位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单位,以获得必要的资源、组织影响力及决策影响力,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⑶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考虑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对企业战略实施意义不大的活动和能力,是否应采取外购的方式从企业外部获得。以在降低组织运作成本的同时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核心战略能力的培养。⑷如果企业的一项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不能够安排在一个组织单位内完成,那么需要加强分管这项业务不同方面的几个组织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需要设立一个战略管理单位,对这几个组织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以促使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⑸当企业出现经营管理问题,组织绩效下降,需要制定新战略并改变组织结构与之相适。五、战略—文化—结构既然企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就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一种框架来认识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曾提出过多种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从已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而提出来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当然具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就不再是一种合适的模型。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一个企业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企业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我们认为,不论企业大小,也不论问题多少,都可以围绕战略、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去认识一个企业。依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为直观起见,可以构建如下的三角模型(图3)。图3p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图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供咨询报告而写成的《企业必须面向未来》一书中所强调指出的:“对于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尤如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有可能就迷失方向。即使飞机有幸不坠落,也有耗尽燃料之险。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对本企业的未来形式没有一个指导方针,不管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地位有多稳固,都将在这场革命性的大变革中失去其生存条件。”企业文化反映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企业内在的凝聚力的大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力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经济的、非技术的因素导致了一些杰出企业的成功。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在广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企业要在国际上站住脚,就必须做大。然而,这种“大”是要建立在“强”的基础上的,只有“强”才能保证企业在“大”的过程中不出问题。而使企业强大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文化,这应该是一种价值观正确、全体员工都认同的粘合剂,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内在基础。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这说明,资本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在有了正确的战略的前提下,除了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保证外,还必须有健康运行的企业结构。在这里,企业结构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结构,是企业内部所有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效率。具体说来,企业结构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流程结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体现企业中的决策权力制衡关系,这一关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水平;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决策的执行载体,这一关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企业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企业业务流程是指存在于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通过它们将企业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企业系统呈现出动态的特性,其畅通性是企业结构关系合理性的综合体现。在上述模型中,企业战略位于三角形的顶部,寓意产生向上发展的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位于三角形底部的两个顶点,表示对企业战略起着支撑作用,并产生推动力。一般地,企业战略是针对环境而制定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充分利用环境的机会和回避环境的威胁,以寻求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为中心。由于环境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也就是需要按照战略的要求确定在企业内部应营造什么样的文化和建立什么样的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战略实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虽然环境是企业不可控的,但对外环境的选择却会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战略的选择。再从企业文化与企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企业结构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因为企业结构关系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关系又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结构也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因为毕竟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结构关系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可以把一个企业类比为一个人,那么企业战略体现为企业的智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企业结构就是企业的肌肤,三者共同构成一个高级生命体。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或者没有好的战略,即智商不高,纵然有美好的灵魂和强健的肌体,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因经常迷失方向而耗尽心力和体力;虽然企业的智商很高,能制定好的战略,也有强健的肌体,但如果没有美好的灵魂,那么企业将会由于人心涣散而得不到发展;同样地,企业的智商很高,也有美好的灵魂,但如果没有强健的肌体,也难达成自己的心愿。因此,三者必须互相适应和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现代管理理论自诞生以来,似乎一直在追踪管理实践的热点。从把人当成“经济人”的科学管理理论。到把人当成“社会人”的行为理论,再到重视人的作用的“复杂人”的组织文化理论等,都在强调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某一所谓重要方面。毫无疑问,管理理论的这些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如果真正回到管理的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其实都是需要的,都在发挥着作用。在实践中,并不因为提出了行为科学理论而不承认科学管理理论的作用,也不因为提出了组织文化理论而忽视行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和组合而已。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框架,将这些理论统一在这样的框架中。这里所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在这一框架中,我们把企业管理问题视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面对现代管理理论所关注的战略、文化等问题,也要面对传统管理理论所论及的人、财、物运用效率等问题。后者不会因为前者的出现而消失,只是退为相对次要的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位”并不是绝对和永久性的,对于一个特定企业而言,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完全有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因此,只有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同样的框架之下来管理,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动态和统领问题的全局。这一尝试对于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一个企业中的基本问题及其联系,为我们研究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体系。模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不管存在什么问题和存在多少问题,首先都可以归结为战略、文化和结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把问题分别归为这三个方面之后,在把握三个方面的联系的基础上,再分别去寻求各个方面问题之间的联系,最终求得问题的根本解。结p束p语企业战略管理应该是一种称之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管理,从战略、文化及结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以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把握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对于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上海三联书店,1998[2]芮明杰、余光胜.产业致胜-产业视角下的企业战略[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6]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管理》编写组.企业管理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8]金占明.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李国津.战略联盟[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10]蒋运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11]安德鲁?坎贝尔等编.严勇等译.p核心能力战略[M].p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p1999[12]王迎军.p战略杠杆[M].p天津人民出版社p1997[13]王永贵.企业高成长与战略柔性[M].p南开大学出版社p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