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范文精选

企业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范文第1篇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税务筹划者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活动以达到减轻税赋目的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总体看,政策风险可分为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

第一,政策选择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企业自认为筹划决策符合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政策或法规,但实际上会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由于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因此税务筹划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尺度。

第二,政策变化风险。国家政策不仅具有时空性,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时效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政策变化就一定有风险,如果政策变化没有超出预测的范围和程度,税务筹划还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2.经济环境变化风险。企业的纳税事宜与税收政策及所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会施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制定减免税或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和投资,这时,企业的税赋相对较轻或稳定;反之,企业的税赋可能加重或不稳定。另外,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或地区,运用税收杠杆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针对不同产品或行业实行差别性税收政策,使得税收政策常处于变化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应时性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种税收环境的不确定性将会给筹划人员开展税务筹划(特别是中长期筹划)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任何企业的税务筹划都将面临经济环境变化所引致的风险。

3.税务行政执法力度导致的风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国家对税收检查和处罚的力度不断加强。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地方各级税务机关,都不断出台新的规范税务检查工作的文件和政策。这就意味着纳税人在规范纳税操作方面的工作必须相应加强,否则纳税人由于对税务机关执法力度的决心、程序与步骤的忽视或不熟悉,往往会导致税务风险的增大。

4.筹划人员的纳税意识风险。企业纳税人员的纳税意识与企业的税务风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很强,税务筹划的目的明确,那么只要筹划人员依法严格按照规程精心筹划,风险一般不高。

5.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税务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其对风险的判断和筹划事项的最终完成结果。有的企业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减少成本,会要求筹划人员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如伪造、变造、隐匿记账凭证等;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上的风险。

6.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核算水平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既影响可供筹划的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易导致筹划人员筹划方案的失误。如果筹划方案是依据虚假的涉税资料做出的,就很可能产生失误,风险极大。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

企业在税务筹划方案确定之前应通盘考虑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说,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加强税收政策学习,提高税务筹划风险意识。通过税收政策的学习,可以提高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法律政策变动。成功的税务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与税率的可能变动趋势、国家规定非税收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综合衡量税务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

2.提高筹划人员素质。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财务、业务等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了解、更新和掌握税务新知识,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3.企业管理层充分重视。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管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领导者管理意识中。由于税务筹划具有特殊目的,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面对风险,企业领导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4.评估税收筹划风险,定期进行纳税健康检查。评估税收筹划风险就是企业对具体经营行为涉及的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并明确责任人,这是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理清自己有哪些具体经营行为,哪些经营行为涉及纳税问题,这些岗位的相关责任人是谁,谁将对控制措施的实施负责等。还应定期进行纳税健康检查,目的就是要消除隐藏在过去经济活动中的税务风险,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5.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税务筹划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使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无论是由企业内部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税务筹划,还是由企业聘请外部专门从事税务筹划工作的人员,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可能完全是出于税收方面的考虑,而非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所以,纳税筹划与其他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税务筹划方案的收益大于支出时,该项税务筹划才是正确的、成功的。

6.搞好税企关系,加强税企联系。由于某些税收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上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现实中企业进行的税务筹划的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特别需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税收处理要能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

随着税务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税务筹划风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只要企业有税务筹划活动,就存在税务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一定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措施,为税务筹划的成功实施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范忠由.企业税务风险与化解.

[2]李淑萍.控制税务风险构建防范机制

企业税务风险范文第2篇

企业税务风险首先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这种成本第一表现为因为违反法律法规少纳税而遭到税收机关的处罚成本;第二表现为因为税务风险而成为税务机关的重点监控对象的应付成本;第三就是因为税收优惠没有充分利用的利益流出成本。其次税务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财务决策、组织设立形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次,税务风险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的信誉受损。有时候企业的税收信誉与商业信誉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对企业在产品交易、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产生连锁反应。税务风险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比如说因为违法违规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的人员受到刑事处罚;可能导致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开具发票的资格、以及税收优惠享受资格等资格丧失。总之,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很大,企业必须加强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对税务风险进行预测、评估、规避和化解,以避损失的产生和各项成本的增加。[JP]

2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

2.1企业纳税意识不科学,税务风险观念不强

我国许多企业虽然意识到到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处于国家权威的强制性,对于纳税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被动的纳税可能会使企业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经济业务的税收适用法规,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纳税不准确,没有尽到依法纳税的义务和享受依法节税的权利。同时由于企业自身权益的不清楚,一味迎合税务征收机关的要求,导致企业有些利益没有享受或者企业利益受损时缺少维权意识。这样就产生了税收风险。

另外税务风险一方面可能导致企业无意识的多缴税而加重企业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企业无意识的偷税。而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但是,众多企业对纳税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够,纳税风险控制呈现缺失状态。

由于企业纳税意识及风险意识不科学,必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缺乏对税务风险控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整体考虑,没能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对税务风险的设计缺少整体性与协调性。实际工作中,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互不干涉门又缺乏对各个业务部门的税务监控,导致缺少相应的配合,增加企业不必要的纳税风险。

2.2企业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一般来说企业的税务风险随着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而降低,反之亦然。但是现在我国的企业办税人员对税务、财务、会计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对业务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那么熟悉和透彻。由于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限制,对税法的掌握不准,虽然可能主观上没有偷税意识,但是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并没有按照税收法规的要求去做,或者即使表面上符合,但是事实上却导致偷税,给企业带来了税收风险。另外由于办税人员的沟通等能力可能欠缺,与税务机关和企业其他部门沟通不够,无法针对企业的自身特点设计出合理、合法、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方案。

2.3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增加纳税人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相当一部分具有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状态,税务机关对于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对于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缺乏提醒纳税人予以关注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

2.4国家税收政策和征管方面的影响

税收政策变动时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中重要手段,总是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相对较短的时效性。另外,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因此税收政策的时常变化,增加了企业把握税收政策的难度,就会带来税务风险。另外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层次多,部门规整和地方法规复杂,导致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从而可能利用不当而导致税务风险。而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不太健全,企业又面对国税和地税两套征收系统,这样导致企业与税收征收机关对税法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带来税务风险。[JP]

2.5外部经营环境复杂

客观经营环境特别是税收秩序方面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对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影响。

例如,交易环节中虚开、代开增值税发票问题,就给正常经营的企业纳税人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另外,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由于未对被兼并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因此就有可能承担因兼并对象以前经营中存在的税务违法行为而造成的税收补税罚款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类风险是广泛存在的。3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3.1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从根本上杜绝税务风险的产生

首先要加强依法纳税,将税务风险的防范于控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统筹、规划与管理,依法纳税,而非仅仅是追求税收利益最大化。另外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进行规范。要根据企业具体业务进行税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核,避免因税收违法造成税务风险。

3.2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财务、业务等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掌握最新税务知识,提高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奠定良好基础。

3.3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效控制纳税风险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尽快建立税务内部控制系统。包括税务会计核算、税款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以及发票管理等工作要规范化、法制化;同时要强化独立检查和内部审计,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和专门税务人员进行企业纳税的处理,这样可以杜绝不规范的税务行为,防范税务风险的发生。

3.4关注国家财税政策的变化

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的财税政策变化,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向、税收政策变动等要密切关注,对于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信息要进行整理,建立企业税务管理数据库,对涉及企业的相关税收法规进行加工、整理存档,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提示反馈机制,达到灵活掌握应用税收政策,有效防范企业因税收变动以及错用税收政策带来的税收风险。

3.5建立税企沟通渠道

企业要了解最新税收法规,避免误解,应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并维护其畅通无阻。特别是在企业如对外投资、涉足新行业、资产处置、重要会计政策等重大事项的时候,主动与税务机关咨询相关的税务法规,听取来自税务机关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企业依法诚信纳税,维护合法权益,防范税务风险。同时,由于税收稽核成本较高,税务机关人力有限,稽查工作往往是有重点的进行,如果企税关系处理不好,就会被税务机关作为反避税重点和稽点对象,或者在使用法律的选择上,利用税法里面规定的苛刻条款对其惩罚。

参考文献

[1]邱红.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探究[J].会计师,2008,(11).

[2]蔡昌.税务风险防范、化解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企业税务风险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特别是2008年以来,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等主体税种的重大变化,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税务风险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下面仅就当前环境下建安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希望做出一番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税收政策;建安企业;风险

1税务风险管理定义及必要性

税务风险管理是指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事中控制、事后审阅和安排,免于或降低税务处罚,尽可能地规避纳税风险,并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获取“节税”的收益,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由此可见,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它不仅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更是现金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不好税务风险,轻则可能使企业遭受法律制裁、资金损失、和不必要的声誉损害,重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良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则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使其健康发展。

2建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缺陷分析

2.1行业特点给管理带来难度。建安企业具有经营分布点多、线长的特点,纳税环境复杂多变,给税务风险管理增加了难度。多数大型建安企业都跨省(市)经营,在实行总分机构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来,许多单位纷纷注册成立了二级分支机构,加上招投标时为了满足当地建设部门要求而设立的经营机构,使企业面对较多的税务机关,而各地税务机关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很大,这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系数。

2.2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高。由于税务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有些企业从投标决策阶段就没有或者很少思考税务因素,日常项目管理时税务风险意识淡漠,认为税务管理就是想方设法少纳税、晚纳税,殊不知这样可能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建安业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微利企业,如果因一时的小利益而被卷入日益严厉的税务稽查风暴,很可能会血本无归,还对企业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2.3忽视纳税风险控制。2006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2008年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重点关注的都是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指标,税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较为单薄,直到国税发【2009】90号文《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实行)》才在此方面作出补充。在这样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下,许多建安企业忽视纳税风险控制,更缺少合理规范的税务管理流程和方法。

2.4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建安企业没有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往往采取兼任的方式。大型企业的财务人员日常管理和核算已经应接不暇,面对我国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更是力不从心,更说不上税法的精准把握了。如对于设备价款是否缴纳营业税的问题上,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的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由此可见修订后的规定更加明确,如果不注重钻研这些细节的变化,就很可能会增加税收负担。

3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和完善税务内控体制。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如前文所述,许多建安企业往往忽视纳税风险控制,内控体系并没有在此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企业应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整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使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考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原则下,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设立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明确职责权限,能够对税法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使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提前发现和预防税务风险。如建安企业广泛设立的二级及其以下分支机构,需要规范的税务登记管理和日常纳税申报和缴纳工作,将其纳入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控制整体的税务风险。3.2提高税务素质,加强税收政策传递。企业应根据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采取培训等方面的措施,对税务管理及其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以不断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如对于个人所得税,许多省(市)的税务机关往往对外来施工的建安企业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0.2%~1%不等)征收,该部分税金既不是企业所得税法下承认的成本,又不能向职工扣回,但实质上构成了企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情况,财务人员应在规范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积极申请查账征收,并确定在工程所在地或者机构所在地申报缴纳,而不是完全听由税务机关征收。

3.3合理的税务规划。税务规划应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不止是单纯的少纳税、延迟纳税,而是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以风险控制为前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管理方案,并保证得到有效的实施。如果对增值税部分进行盲目节税,以降低整体税负,则很可能会带来企业的高税务风险。因为从设计原理上思考,增值税和营业税这两个流转税的税负水平是相当的,只需经过简单的纳税评估,就会发现是否存在问题,所以一定要制定合理的税务规划,有效控制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范文第4篇

1.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多个财务指标,查找企业存在税务风险的原因,用财务比率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及财务状况的一种方法。这种税务风险识别方法具备计算简单、直观的特点,能够通过计算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所需的财务数据。但是,该方法计算出来的指标往往难以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纳税状况,不能很好地明确财务报表与税务风险的关系。比率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相关比率,通过计算财务报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财务数据获取财务比率指标。如,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二是构成比率,将财务报表视为一个整体,将财务数据视为其组成部分,对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重,以及指标构成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如,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等;三是效率比率,是指通过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反映企业某项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资产效率比率等。

2.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通过对两期或多期连续的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或环比对比,进而得出分析对象增减变动方向、幅度以及数额的一种方法,其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出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变化趋势。通过对多期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对报表与报表之间的数据勾稽关系进行核对,能够为识别纳税风险提供有力依据。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出企业的税务状况,识别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该方法选择在几个有相互联系的财务指标之间进行综合分析,这几个有联系的财务指标是另一个财务指标的构成要素,通过分析指标与指标的内在联系性,揭示其对某一项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法能够查找出影响企业纳税指标高低的主要原因,揭露财务指标各因素对企业纳税状况的影响程度,为合法开展税务筹划活动提供依据。

4.项目分析法。

项目分析法以项目评估为主、指标评估为辅,在识别税务风险方面体现出了更大的优越性。该方法在综合比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项目之间勾稽关系的基础上,对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联动分析,充分挖掘项目关联关系中隐藏的涉税信息,进而确定税务管理的重点。如,通过关联分析“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项目,可以及时发现企业是否存在账外经营入账不及时的问题,进而识别税务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二、从企业财务报表上识别税务风险的具体运用

1.资产负债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来看,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包含着与涉税行为相关的各类数据,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周转率等,所以在识别企业税务风险时,可以将这些财务指标作为判断依据。

1.1存货周转率分析。

当存货周转率过高时,表明企业存货占有水平较低,具有较强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应纳税额不增反减,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成本或多结转档期销售成本的问题;当存货周转率过低时,表明企业存货的流动性较差,占有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申报纳税额减少,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多结转销售成本、虚开发票、多抵扣进项金额等问题。

1.2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将其与企业前期指标、所处行业水平等多个参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该项指标是否正常。如果存在异常波动,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隐藏收入问题,并认真审查企业坏账准备计提、坏账损失处理等情况的真实性。

1.3资产周转率分析。

资产周转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资产周转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越高,生产能力和获利能力也应该越高。如果此时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偏低,那么就要分析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

2.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利润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主要是根据年度利润表,分析净利润的构成情况、增减变化、结构变化等,并结合税法和会计制度寻找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存在不合法、不合规的调整行为。

2.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分析。

在排除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四项指标的变动趋势和幅度应大致相同。若四项指标中有某项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则要结合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对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如,在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增幅的情况下,应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并审查企业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核算是否正确。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企业否存在多列支工资、多计提固定资产、多计成本等问题。

2.2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其他业务利润增减变动率出现异常时,要根据企业经营业务,分析企业在销售附产品、残次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问题,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账,核对企业是否漏计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少缴所得税。

2.3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分析。

当期间费用增减变动较大时,应当结合企业各项往来账目,如预提费用、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等科目进行分析,查看企业是否存在多列支费用、管理费用核算范围不正确、资本化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3.现金流量表上的税务风险识别。

从税务风险识别的角度上来看,要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内部结构,掌握主表和补充资料中相关信息的变化。

3.1主表部分分析。

主表分析中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如果工资支出和税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出现较大反差,那么就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如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买货物、接受劳务支出的现金出现大额正差,那么就要审查企业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的情况;如果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相比存在较大反差,那么就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多计营业外支出、少计投资收益等问题。

3.2补充资料分析。

在对补充资料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时,要结合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进行分析,用于验证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与管理费用对比;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损失与营业外支出对比;财务费用、投资损失与投资收入对比等。

三、结语

企业税务风险范文第5篇

1.企业纳税人员素质偏低

国家对税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因为税收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国家税收的前提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良好的财政政策可以促进国家的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而企业税务则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但现今却存在着一些企业对税收认识不足,税务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主要是指一些纳税人员虽然有的并没有偷税漏税的心理导向,却因为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和把握不准确或者主观上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运行而导致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产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刑事惩罚的危险,从而潜在地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种是企业的纳税人为了个人利益降低税务成本,而从心理上就存在偷税漏税的想法并且善于钻法律的漏洞,存在侥幸心理,最终产生偷税漏税的行为。

2.对税务风险的应对重视不足

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应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没有一个健全的税务管理制约机制,导致税务风险发生时,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补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个方面是指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现今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对于中小型的企业而言,其税收贡献较小,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受到多方的制约和监督,并且对中小型企业的税务控制需要各区、县的税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精力和时间,导致一些区、县的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控制力度不强。现今在区、县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着抓住大的税源可以明显见成效,而抓中小型企业的小税费时费力从而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3.企业缺乏健全的税务管理机制

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税务风险成本的措施就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加强对税务管理的有效控制。现在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缺乏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不能从源头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对税收情报的收集不全的现象,税收的信息情报可以有效展示国家在税收方面的相关税收政策,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及时掌握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将国家政策与税务管理进行挂钩,造成企业不能用好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而缴纳不必要的税务资金,最终给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失。

二、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

1.构建税务管理规范机制

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应对过程和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企业税务风险的框架建立的核心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总体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的内部的整体税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税务风险的应急方案得到正确的执行。具体的内容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反映策略等。再者要制定一整套的企业风险防范策略,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委员会,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税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应对措施。健全相关的税务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内外部产生税务风险的危险,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2.提高企业纳税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效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进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的方法是:首先企业应该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和国家税收政策转变的专题报告或讲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纳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的掌握水平,也能从整体上加强涉税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范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再者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相关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也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产生的税务情况,还能及时的了解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调整,有效加强企业的综合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对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给予重用,让他们成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中坚力量,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3.认识企业税务风险危机应对的重要性

我国的税收管理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未来各地的税务机关必然被各省局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也将成为企业需要不断重视的基础环节,而如何加强企业的危机处理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在风险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去有效处理危机,具体来说:在风险危机前期管理中,企业应该从思想、态度、相关体制、物资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制定风险防范的前期应对方案,建立风险危机的防范警报系统。在风险发生中时,要求企业对风险发生作出综合、细致的分析,对风险发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然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处理税务风险,将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化。在风险发生后,企业要针对风险的形成和处理做一个细致的总结,充分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便弥补今后再次发生税务风险的不足。

4.企业要进行定期纳税检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