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知识

企业管理知识范文精选

企业管理知识

企业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一、知识先导型企业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客户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组织向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虚拟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对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l)在目标模式上,企业组织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创造客户价值等社会目标,承担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实现双重目标的统一。(2)在组织模式上,精简管理层次,从金字塔式的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3)在效益模式上,从规模、质量型效益转向速度型效益。(4)在管理对象上,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无形生产要素的管理。(5)在管理方式上,从以前的“监督控制”转向为雇员提供合适的知识、数据和支持业务流程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雇员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利用其知识和专长,而不是强求雇员适合某些固定、僵化的管理模式(如表1所示)。

其中,管理对象上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很多资料表明,产品制造成本中原料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在传统的钢铁业,美国钢铁公司在1980年雇佣12万工人,到1990年时产量不变,但只雇用2万工人。另据统计,在高科技的集成芯片制造业属于原料和能源的成本只有2%,绝大部分属于研发投资。很多有实力的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达到2:1或3:1甚至更高。知识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让很多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知识先导型企业,是指那些把知识看作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的企业。这些企业能清晰认识属于自己核心能力的知识、现有知识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知识的差距,从而有意识地增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培育,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望获得长远发展的企业都应该是知识先导型企业,通过知识的学习、创新和应用实现企业远景规划和长远战略。

国内外的管理实践都出现了这种趋势。有调查表明,1999年度《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有26%已设立知识主管(ChiefKnowledgeOfficer,CKO)职位,预计2~3年后这个比例会超过80%。这样企业管理层开始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主要核心的管理,转变为重点建设一个能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知识管理内容的系统上来。国内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围绕知识组织管理。在进入第二次创业的时候,华为公司对过去10年的经营管理实践进行了总结,制定了指导公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华为公司基本法》,“知本主义”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贯穿其中,这部公司法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主张给创造价值的知识劳动以合理回报,通过知识资本化和知识职权化实现知识的价值等。

二、识管理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资本理论

罗默(Romer)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分析框架,阐述了知识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反映了经济增长范式的转变。知识资本理论试图从微观经济层面上阐述企业组织内部知识资本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间存在的巨大差额。知识资本,是指“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可用于获利的、不具有实体性的资本投入”。这个定义把知识资本从传统意义上的无形资产拓展开来,将员工创造力和素质、企业领导能力、企业形象、甚至企业文化等各种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因素包括其中,因而也就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股东利益。

知识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斯图尔特和瑞典财务服务公司的艾德文森。前者很早就致力于知识资本理论思想的研究,并在1991年率先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指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随后又具体到企业,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他认为微软、英特尔等知识企业的价值在于聘用的知识员工、企业内部机制以及这两方面综合形成的独特的识别市场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艾德文森则从实践角度,提出了知识资本管理禾目评估模型。他在1992年提出了第一份资本报告,1997年发表了第一部关于知识资本管理和评估的专著,指出应着眼于顾客、流程、产品更新与开发、人力因素和财务等方面对知识资本进行动态评估。

总的看来,企业知识资本可分为四类: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产和其他结构资本。

(1)人力资本。体现在员工身上、能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即企业中每个员工优秀品德采购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和团队精神等。人力资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上,这种知识很难交换和共享,不为股东掌握。传统方法采用教育程度评价的方法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人力资本的存量,但缺乏精度。实际上知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其工作热情和满意度直接相关,在评估人力资本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2)市场资本。企业通过其拥有的、与市场等外部环境相关联的、有助于企业获得潜在利益的无形资产的总和。这里的‘怖场”是广义上的市场,不仅包括企业的客户、供销网络,还涉及政府部门、专家网络等对企业经营存在重大影响的外界因素。这样,市场资本包括企业品牌价值与知名度、商誉、顾客信任度、客户满意度、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关系程度、营销网络的规模,还包括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专家网络等。

(3)知识产权资产。包括商标专利权、版权、技术诀窍、计算机软件和商业秘密等。这部分资产在~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护。

(4)组织结构资本。包括企业采用的技术、生产流程和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制度、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治理结构、信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知识资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l)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改善人力资本,必须通过树立团队精神来提高企业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改善企业集体运作环境和学习系统,形成“边干边学”的机制。

(2)企业不能独占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而要与员工和顾客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追求同步发展、共同成长。

(3)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产是企业完全拥有的无形资产,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积累完善,适应环境发展。

知识资本理论的提出,为理解企业的知识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知识先导型企业的管理与战略(下)

2001-08-20

三、知识管理的管理学基础: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是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观。

1.企业理论的演变

在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上,不同学者、不同管理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干行为结构和市场机会,也就是竞争优势外生论。随着时展这种理论逐渐暴露其不足,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但其赢利能力相差很大,有的相差3~5倍,这个差距还有变大的趋势。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对传统理论修正就产生了资源学派,基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成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土地、设备、资本、人力等,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但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在理想的完善市场中土地、设备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借助资金通过等价交换获得,由此可见竞争优势和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我们可发现实际上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

追踪溯源企业的能力,根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包括发现市场和识别市场机会的市场知识,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开发能力,将个人创新整合到新产品中去的能力,将企业生产的知识产品推向市场、传播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拥有自己核心能力的企业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从而形成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

2.企业知识理论的基本观点

企业知识理论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它对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并试图对主流企业理论没能解释的问题给予说明。

企业知识理论是从分析知识的特性开始的。一般说来,知识具有以下特征:默会性、可共享性、分布性和可占用性。知识的这些特征和企业使用知识的方式,能很好解释企业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1)企业的存在。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看作知识一体化的组织。企业生产要投入设备、土地、人力,其中最重要、最能决定产品价值的是知识。但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的,并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组成按“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要顺利维持生产,就需创建并维护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创造产品价值。企业组织就是一种能满足团队协作的经济组织。

(2)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企业各不相同就是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水平。由于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吸纳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性格的员工,这些员工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不同,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多少和有效程度不同,企业的知识积累数量和方向不同,导致企业使用和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于是生产成本不同,利润也不可能一样。有些企业能有效利用、集成员工知识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并与质量管理、营销体系、售后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市场中逐步成长壮大。

(3)企业的协调。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倾向对分散组织成员的目标进行折中而产生的合作问题。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除了协调企业成员统一工作目标和减少机会主义外,更多协作体现在知识的一体化合作上。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服务,需要各种知识专业人士的知识共享、交流和流通,即便是他们的目标一致,也有共享和交流的知识愿望,由于知识本身的默会性和分布性,有效进行知识一体化也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更需要协调,并提供一种良好的机制(包括企业文化和相应的辅助工具)让每个知识员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基干企业知识理论的知识管理方法论

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拥有和应用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增加企业知识、为企业提供学习指导就是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例如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知识联盟等。

(l)基准管理,也称标杆管理,核心是向业界或其他行业最优秀的企业学习。具体地说,基准管理是企业通过寻找最佳实践,并与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比较,找出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基准管理要求组织敏锐地挖掘外部市场和企业自身的知识,特别是工作流程中的隐性知识,为组织提供了获取、应用外界知识的工具和手段,为管理和应用知识找到了目标。因此,基准管理就能成为推动管理进步和组织进化的阶梯。

(2)知识联盟,是企业联盟的一种新形式。随着经济中知识的含量逐渐增加,企业联盟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常见的知识联盟有:技术互换、许可证授权、客户一供应商联盟、合作开发型联盟、共同投资联盟等,从前到后知识交换的含量越来越大,交换的内容也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发展。

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有能力垄断、开发赢取竞争优势的所有技术。充分的市场竞争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可通过直接购买、获取授权、合作联盟和自主开发等形式提高企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提供具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而言,自主开发的技术易转化为产品,但投入较大。而合作联盟不失为一种好形式,既能通过市场分摊高额开发费用,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又能缩短上市前置期,扩大企业在同行业的影响。深层次联盟甚至会产生企业文化的碰撞促进管理方式的进化和变革。

基于这样的优点,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一种有效策略是紧跟国际潮流,瞄准先进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在开发自主版权的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跟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大企业结盟,向企业联盟成员学习,通过有效知识交叉,加速企业知识创造和进化,培养核心竞争力。作为大企业则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并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一般性的工作外包给其他小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在虚拟价值链和知识链的关键部分,主导技术进化,保持企业联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要通过合作性竞争把握市场机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技术创新,同时要与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加速产品进化和知识传播,增强企业价值。

四、知识先导型企业的战略

1.战略的特征

知识先导型企业把知识看作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将对企业赢利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会全力推行知识管理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l)在投资战略上。从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转向投资于人才培训和创新激励,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知识信息工作环境,形成“在于中学、边干边学”的机制;再分配向知识工人倾斜,提高员工满意度。

(2)在竞争战略上。注重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把蕴藏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量作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注重了解客户需求,推动知识传播,承担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3)在成长战略上。从以经济规模和产品质量取胜转向依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成长,依靠信誉的增强、创造更多客户价值吸引客户,培养客户忠诚度。

这些知识管理战略以推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目的,采取有效的整合手段,使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更好地适应于知识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对核心业务活动实施知识管理的指导纲领。

2.战略的实施

如图1所示,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知识资产重要性的凸现,进行组织结构重新设置、企业战略调整和企业文化的重定位,满足知识管理的需求,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l)企业战略的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战略的转变要求领导转变观点和做事方法,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企业知识库。传统文档形式的知识,不利于共享、重用和保存。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环境是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有效工具,高层领导的支持首先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资,建设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通过知识仓库、知识地图和检索系统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高层领导的支持,还表现在对知识工作的承认,知识提供者在与他人共享知识的同时期望能获得合理的回报,领导肯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了领导的支持更容易创造知识共享环境。

(2)组织结构的调整为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组织保证。知识具有专业性和分布性,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有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二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企业内部的“非正式团体”和“实践社区”是知识最密集、应用最有效的形式。三是组织结构的调整还表现在成立专门组织,负责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英特网和企业内部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只有专门组织才可能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

(3)企业文化的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条件。实施知识管理要求高层领导重视,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使员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建立对知识管理友好的企业文化,包括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企业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推动知识创造未回流通,并迅速整合到服务产品中,让员工建立知识发现、共享和应用的主人翁责任感,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共享知识的环境。199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75周年纪念刊上,开展了关于“走向下世纪企业管理会碰到什么问题”的讨论,德鲁克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至吉更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对技术的盲目追求。

企业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共享

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的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程度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增值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成为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和增值。知识共享是价值链增值的重要手段,知识增值是企业价值链的增值。

知识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管理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西方企业管理界和经济理论界总结和实践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传播、应用、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般认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彼得·F·德鲁克提出来的。他在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之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它“应该被称为信息型组织。它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发生这样变化的根源是信息技术。《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被称为知识管理的“指南针式的开山之作”。

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深入研究了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该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野中郁次郎特别强调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速度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他把这种企业称为“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这种组织中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有四种: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隐性。知识创新是一个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所以,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管理就是“从无序到概念”。

“知识管理之父”、瑞典企业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实践色彩,他更着重于阐述以知识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知识管理”一词的人,首先发现和定义了“知识型组织”这一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并开创性地对它的组织特性、生命周期、治理结构和成功要素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斯威比提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并将关于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理论,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在内的监测信息系统统一在知识战略框架之下,形成完整的知识型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他始终把人这一知识的真正载体置于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很多。巴斯: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等: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维格: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文莉: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法拉普罗:“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马斯: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达文波特: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等等。

马家培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上面各种定义从不同侧面对知识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表述。说到底,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资源的合理调配。亚太经合组织把知识分为四大类:知道是什么即知事(又称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即知因(又称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即知窍(又称技能知识)和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又称人力知识)。其中前两类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即显性知识,而后两类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亦即隐性知识。有人也称为“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或“明晰知识”与“隐含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是显性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显性知识都应该进行编码,也不是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应该显性化。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通过运用隐喻、概念、类比和模型,可以将存在于整个组织中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显性知识必须转换为隐性知识,从而成为组织有价值的资产。

对一个企业而言,其生产知识可分为关于生产技术的知识和关于协调生产的制度知识。有人将企业的知识构成大致分为四种存在形式: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存在于职员头脑里的意会知识;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所以从知识的构成来看,企业知识管理除了应对企业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外,还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管理、企业文化的管理、员工知识的管理、组织和制度的管理、企业固化知识的管理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是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和股票期权等技术支持和激励机制,以及设计、构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形式,发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应用,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从增值的角度看,知识可以分为增值知识(提供可以将企业与竞争者进行差异化区分的能力)、直接支持知识、间接支持知识。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性

1、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领域。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自生能力的途径,是企业适应环境的选择。

2、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品、技术、企业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追求可持续成长,就是要超越特定产品、技术和事业领域的制约,使企业获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企业的这种成长和突破过程,是同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密切相关的。在企业的每一次成长期,企业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但同时沿着这条路径的成长历史可能会限制企业的选择,需要在内部实现知识创新,或从外部学习到“额外”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使企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3、从企业竞争来看,知识将是形成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尺度,即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以及学习能力,都依赖于知识。

4、从企业运作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从简单走向复杂化,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和创新企业的知识,并将其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竞争,企业运作模式呈现知识化趋向。

5、从资源的角度讲,知识资源(无形资产、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等)在知识经济社会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可以使知识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交流和共享,从而实现知识链并进而使价值链增值。

6、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有效管理基于无形资产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内容和步骤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它是通过企业对本单位的知识的利用和创新来实现的。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建立知识储备,改进知识获取,改善知识环境,推动知识创新,管理知识资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共享知识要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和知识网络团队。企业的知识来自于企业组织与员工的实践与学习。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行为习惯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企业管理模式由控制型、监督型、命令型转为支持型、激励型、指导型,营造共享学习的组织内部环境。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并与企业内外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这里要指出的是,对于企业,关键是要创造一个不断创新、知识共享的环境,这是创新所需的最佳载体。这就要求企业内各成员必须相互信任。要想达到组织内的知识共享,企业员工必须积极协作。企业必须长期、公正地制定并执行有关激励措施,为员工间互相信任并协同工作创造条件。

企业应从以下几点有效推动知识管理:

企业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协同商务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

美国IBM公司曾就电子商务提出了著名的“3C”理论,其中第三个“C”—Collaboration,即“协同”,意谓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现代商业环境中客户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真实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企业间的合作要求相互了解,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仅仅局限在企业单个组织内部,缺乏与外界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协同商务环境下的动态的、跨组织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知识共享需求。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基础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在基础阶段是借助简单的网站来产品信息;在功能阶段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网上交易系统和物流系统来实现基本的电子商务功能;在集成阶段则将电子商务的各个因素有效地集成起来,大力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而在协同阶段,应使企业进一步完善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并且通过全面的知识管理,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因此,协同商务不仅代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还将大大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通过对各种知识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创新的需要,确定和利用已有以及将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型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以获取潜在的巨大效益。

知识管理系统(KMS,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依托平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KMS是指支持企业对知识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亦是企业进行知识沉淀和处理的平台,可看作是广义KMS的技术子系统;广义的KMS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从企业整体的各方面、各层次因素来考虑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是由知识管理主体、客体(知识)、知识过程、软件工具(狭义的KMS)和企业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等)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知识量的急剧膨胀。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知识处于迅速膨胀的状态,几乎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难以消化和无所适从;“知识孤岛”问题。由于企业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系统间的相互独立性加大了企业进行整体知识管理的难度这些知识缺乏相互连接的传递渠道,成为知识孤岛;知识的“隐性”问题。对企业而言,能够使用某种形式编码而实际存储在知识库中的知识,如科学技术、专利发明等能形成文档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它的90%都是难以用编码形式存取的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需要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共享;知识的个性化问题。董事会、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中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他们的知识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要求从知识的内容、频率、结构、安全、存取、集成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不同类型人员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讲,将是难以适应的。

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Gartner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在阐述其基本思想时指出,协同商务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商业周期所有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其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的同时来增强其获利能力。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将他们的核心的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将比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

协同商务的含义十分宽泛,它包括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如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服务提供商、客户等的业务往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协同,都可视为协同商务的一部分。可将协同商务分为设计(Design)协同商务、促销与销售(Market/Selling)协同商务、采购(Buying)协同商务、规划与预测(Planning/Forecasting)协同商务等四大领域。因此,协同商务不只是销售链和供应链的厂商的内外电子化与流程整合,更包括设计与规划等不同层面的活动。

协同商务系统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支持,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把企业中不同部门和各级员工所拥有的大量信息和知识,按不同信息源与知识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匹配对象,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需要者,实现信息流与知识流的有序化;如何使员工根据其商务活动环节的需要,能够迅速有效地从形形色色的知识资源中寻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如何把企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集成到企业的网络资源中来,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提供信息和知识,实现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基于商务目的,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交流。

根据以上分析,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求将企业的所有应用软件和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知识平台,使企业可以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知识集成”的层次上,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如果把企业力量的源泉用“信息→情报→知识→智慧”这个公式来喻示,那么协同商务系统则为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开辟了新的舞台,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知识管理和协同商务为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企业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其管理的中心就应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上。而协同商务的精华——集成的知识、开放的门户正是知识管理所需要的。而且协同商务的链式管理思想也为知识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可将产品从其诞生直至销售的过程看成是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意味着不断的知识创造。可将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与产品的传递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链条——协同商务链,并以协同商务链为基础,建立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立足于以下协同知识管理需求:知识的获取主要从协同商务链内与链外获取协同商务链整体的成员所需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由于链上各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使得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知识在整个协同商务链中运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协同商务链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在知识运用方面强调协同商务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协调,以保证最终产品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支持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包括战略性协同商务链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协同商务链成员间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Internet技术的知识库的管理、在成员之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应能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与知识集成起来。系统在功能架构上应包括知识文档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管理模块。在技术方面应侧重实现:与现有商业过程的无缝集成;基于角色的内容组织;对于最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传递。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把企业的产品设计、分析、采购、制造、销售、市场、现场服务和顾客等连成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网络,使得在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在地理上或供应网络上分布的人员,能够协同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知识的共享、保密、协调、开放等原则的指导下,系统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建立基于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

从知识来源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内容应包括链内知识和链外知识两大类。其中链内知识为知识库的主要部分,由供应商、中间商、制造商及分销商企业内部知识库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此部分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保密—公开—共享的关系原则,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知识识别上应根据成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知识分级标准,对知识分级归类,以知识的机密级别来控制知识的可共享范围。而链外的知识主要是指从Internet中补充一些与市场相关的知识和其他公共知识。

从知识类型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显性知识是其主要内容,而隐性知识虽不便于进行文档化处理,但由于其涉及到协同商务链成员的核心能力,应通过BBS论坛、讨论区、视频会议等方式来实现交流。

为了便于知识库的使用,需设计相应的知识地图,充分发挥知识地图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导航作用。

(二)分步进行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分三个步骤实施: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的实施;以工作流管理为核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

在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应设立知识主管来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组织进行商务链上的各种知识的搜集与分析,并监督知识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将客户、合作伙伴融合到内部的业务运作和知识管理中来。

(三)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功能的集成应用

为了方便在不同的业务和知识领域内切换、查找和共享知识,系统应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分类的共享文档管理、BBS和讨论组、工作流管理、网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用一个平台来集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使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能通过协同商务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层次上,实现充分、有效地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基本规律

知识管理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社会的信息化使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方便地获取信息,但是,在庞杂的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又成为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面对着信息爆炸与知识荒岛的尴尬如何把大量的无形知识有效地加以组织和利用,如何把有用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目前企业在管理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一些企业开始设立知识主管或信息主管,专门负责信息方面的工作

一、企业知识与知识管理的涵义

(一)企业知识的涵义

对企业知识一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企业内部全部知识的总和;企业各部门和各成员共享的知识,包括公认的事实准则信仰经验限制禁忌等;企业正常运作必需的“元知识”,包括关于企业组织原则资源管理人员管理业务流程惯例等这三种描述体现了对企业知识的不同理解,综合来看可以引申出以下几个要点:

1.企业知识符号体系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公认的事实信仰限制禁忌等组成

2.企业知识的规则体系是由关于企业组织运营优化手段及经验规则等组成

3.企业知识的作用一方面是负责协调管理分配企业各类资源,以维持企业各项职能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又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及相关情景因素组织起来,从而使企业各项事务顺利运行,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成员行为的协调合理和可解释

企业知识是企业正常发展的基础,它保证不同专家个人及所需资源在企业内部协调一致地工作,是企业之间相区别的核心所在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涵义

企业知识管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相应地不断重塑企业的组织结构,培育有利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全部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知识创新存储交流共享使用和增值,实施科学运作和有效管理,迅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济社会效益,把企业管理推进到计算机网络化和知识网络化管理的崭新阶段

美国《福布斯》杂志载文报道:德尔福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召开了从事知识管理人员的小组会议,讨论知识管理问题会议经过讨论得出共识:知识管理是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新途径实现企业的全部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的首选功效这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而又必须做到的在公司内部共同分享知识从许多方面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丝毫不亚于同一个竞争对手共同分享知识显性知识是经过编码,易于整理和存储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大多是尚未编码未经整理而存储在企业职工脑海里的经验一般企业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往往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一般职工为了保全自己的工作职位也常常隐藏经验然而,知识型企业为了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必须充分运用内部的知识资源,其中既包括显性知识又包括隐性知识,于是,企业内部集体的知识共享就成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柱,知识管理为企业知识共享提供崭新的途径,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涵之一

随着知识管理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探讨的深入,各国学者和管理者从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知识管理的目标和过程,去发掘和界定知识管理的涵义

马斯(Masie)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增进雇员对特定问题的理解”马斯把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联系并结合起来考察和分析,这在实践中是必然也是必须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相比,在广度范围上基本重合,都涉及到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但信息管理偏重于搜集利用使用者外部的客观数据信息,积累作为决策的原始材料;知识管理则强调为使用者主动交流知识思想,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要求组织成员以新的知识为基础,对非新型的经济环境作出预先反应然而,把知识管理过程和信息管理过程合二为一,这就使前者似乎裹足不前了

在学者和企业界知识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知识管理的涵义日臻完善,其构成要素大致是:对企业的全部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科学运作;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知识的创新存储交流共享使用和增值,实施有效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其结果是把企业管理推进到计算机网络化和知识网络化的崭新阶段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

国外许多著名企业有计划地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有其共同特点和基本规律,国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对中国企业有一定借鉴作用

1.知识管理需要大量投资投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计算机网络,建立文档资料并连接上网,通过对原有知识的编辑共享创新来创造新的价值,建立发展知识分类系统,发展用于知识共享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技术,从知识的应用共享创新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

2.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采用人与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依靠技术的支持,技术在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获取转化共享知识变得容易操作,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帮助人们整理获取的知识,减少重复劳动

3.知识管理是对企业战略性资源的管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原因是知识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的生产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人力和资本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力量而不再是驱动力,取而代之的是关键性资源——知识企业的关键性资产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如公司的服务和信誉;商标专利版权等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员工素质工作技巧等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等等

4.知识管理是对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拥有隐性知识的个人又是处于某种目的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人共享,有的人也不愿意接受自己不熟悉的知识或不愿意冒险将可能导致不确定性结果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中,这对企业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是不利的知识管理必须引导个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显性知识,供企业中所有人共享

5.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合同,充分利用本企业员工创造的知识成果,约束员工与本公司外的信息交流,维护企业利益不是所有企业都清楚它拥有雇员知识数量的多少,市场化条件下雇员流动性大,通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使某些行业办公地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人可能利用在办公室学到的技能或受到的启发在家创造出新的知识那么企业对这部分知识是否拥有所有权,如何控制雇员在办公室以外的知识活动,这首先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与雇员签订合同,以合同控制员工的知识活动,维护企业利益

三、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现存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知识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和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我国实施知识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知识资本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大多数企业中,其管理者关心的是公司上市股票涨跌销售业绩生产状况等许多近期效益对于知识资本,这种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成效的财富缺乏足够重视,甚至是完全忽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许多企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知识在生产中以及在成品中的含量不高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因素的便是观念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脱节开展知识管理,必然要和企业的经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运用知识管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单纯地搞知识管理,并没有将知识管理作为有针对性的改善企业经营的一个有效手段

缺少专业化的知识管理者在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家和员工在知识和智力上的要求远远胜于其体力但实际上,在我国,知识管理人才匮乏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却十分有限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时候,缺少专业的知识管理者,即使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也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四、对提高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建议

根据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现状和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首先我国企业必须重视知识资本和知识管理,将其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内,有效地学习,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化发展,立足全球竞争,建立一套满足中国需要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我国企业管理实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在企业中明确产权管理,实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健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优化组织体系;建立以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组织机构,为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企业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实现企业资源、问题分析与整理。但至今还很少企业研究如何根据自身文化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本研究将从知识的产生、传递等方面研究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影响。

知识经济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而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资源为基础。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势在必行,然而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还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软条件”,保证知识管理有效、持久、健康地发展。

(一)企业文化之探讨

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扎根,才能够有文化定力。

彼得杜拉克说:“只有一个企业的文化能够符合民族的文化,它才会真正扎根。”根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先进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文化[1]。根的东西不能拔,本的东西不能变。

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它也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

(二)知识管理之探讨

在探讨知识管理之前,我们应该理清数据、信息、知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数据是单纯的数据,不能表达意思;信息是自爱特定环境下的数据,它赋予了数据特定的环境;知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可以用来决策和行动的。

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3]。知识管理(KM)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企业中兴起。像ERP等信息系统一样,KM同样面临着获取管理层支持、全员参与,以及与业务结合的挑战。这使得KM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知识管理之于信息管理,区别在于知识管理能结合企业的文化,与企业文化脱离的知识管理只是普通的信息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的现代延续。同时,企业文化也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保障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

1.企业文化定位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已经和设备、厂房、原材料等一样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是新思想,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而这又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

早在1999年经合组织对七个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基准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科技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4]。知识密集型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关键在于知识作为生产力要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

然而,由于知识不是以物质形态存在,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很多企业在绩效评定和投资的时候,忽略了知识也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知和态度。企业的文化可以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分清有价值的知识和无价值的知识,分清知识的重要性和保密性。

总之,规章制度不能改变人的价值观,只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定位企业中知识的性质,才能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知。

2.企业文化影响不同知识传递的规则。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有属于各自的专业知识库,但知识库不是全面的,Gilbert&Gordey-Hayes(1996)认为当组织认识到组织内部缺乏某种知识时,便产生了“知识落差(knowledgegap)”[5]。企业各部门的成员每每为了得到全面准确的数据疲于奔命。需要为不同的技术配备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签署不同的合约,这些都大大浪费了成本和时间。而且随着使用的时间变长,那么整合的难度也就越大。最重要的是,面对支离破碎的“信息孤岛”企业领导者无法得到整体概念和全局观,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极有可能是基于片面的和不完整的信息之上。因此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传递。

知识的传递除了要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传递知识的平台之外,还要求企业的文化影响着不同部门之间知识传递的规则。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能够漫无边际地传递,企业的文化界定哪些知识可以传递,哪些知识需要保密;影响知识传递的方向和途径;同时也规定各种知识的所属权。企业领导不能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限定知识的传递,然而企业文化可以改变员工的观念,从而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

3.企业知识共享文化促进知识管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培根的名言伴随着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知识荒芜时代的结束而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知识能够给我们的种种神奇与魔力,但知识是静止的,每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知识共享才是力量。

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有充分的和准确的知识作为其基础。企业内部知识的产生主要是靠各部门的知识共享,但传统企业文化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和逃避合作,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资本。在传统工作环境中人们对知识共享有一种自然抵制。因此,必须不断地鼓励员工,摒弃信息利己主义,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和引导对知识的不断创造、收集、使用和再使用,并且让员工能够使用、共享、再使用本企业内部的知识,从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当然,企业的文化也包括激励制度文化,为了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知识共享,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知识薪酬支付制度、知识晋升制度、知识培训制度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消除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障碍,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知识共享[6]。

4.创新型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有力支持和保障。知识资产有很强的时效性[7],它的价值在使用和存储中会损耗或贬值。知识的时效性要求企业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什么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它是指企业的主要信念是创新,相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人员注重创新,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8]。

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包容新知识的素质和才能,鼓励员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知识,促进员工对企业隐性知识的挖掘,把隐性知识转化企业的强大生产力。

结论: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只有在合适的企业文化氛围下,才可以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知识管理不只是依靠IT技术来实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史秋秋.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中外企业文化.2003,11

2.王铁生.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学解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11Z:132~132

3.A.D.Marwick.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KnowledgeManagement.p.814Volume40,Number4,2001

4.高洪深,丁娟娟.企业知识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Gilbert,M.&Gordey-Hayes,M.1996.Understandin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toachievesuccessfultechnologicalinnovation.Technovation,16(6),301~312

6.魏长生.营造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管理.2005,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