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报告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精选

区域经济报告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我区优化投资环境的几点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优化投资软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政务环境,健全服务手段,营造舆论氛围,投资软环境明显改善,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纷至沓来,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优惠政策不断完善。1998年10月,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我区第一个优惠政策文件,即《关于扩大招商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对全区税收政策、服务措施、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新的部署和安排。2002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03年出台了《工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此后,区委、区政府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分别对投资政策进行多次修订完善,确定了对投资额超亿元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灵活、务实的优惠政策。

二是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区委、区政府先后开展了“作风建设年”、“项目建设年”等活动;推行了招商引资项目代办制、服务承诺制和区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建设项目制度等工作制度;重新调整了招商局、开发区管委会等机构设置和工作任务,理顺了工作体制;建立了区行政服务中心和开发区招商引资服务中心,清理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了行政审批流程,实行“一站式”办和“一条龙”服务,为投资开辟了方便快捷、公平公开、廉洁高效之路。

三是服务手段不断健全。针对我区企业起点低、底子薄、资金短缺的现实状况,区委、区政府先后成立了银丰信用担保公司和元丰小额贷款公司,迄今已累计完成有效担保1.56亿元,贷款1000多万元。制订了《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全区中小企业贷款的奖励暂行办法》,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每年度至少组织一次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部门与企业加强合作。主动帮助企业争资跑项,仅今年以来全区已有8家企业或单位获得上级无偿资金的扶持,总金额达300万元,还有部分项目正在批复之中。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起到了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

四是舆论氛围不断增强。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全区共查摆出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思路不宽、队伍建设不力、服务意识淡薄等7个方面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共100多条,通过狠挖深层次问题,提高认识,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出台了《区招商引资工作考评办法》、《区招商引资考评奖惩办法》等文件,明确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等等。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不断强化对我区优化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工作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和工作导向。

由于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招商引资和投资势头迅猛。今年1-10月份,全区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7.3亿元,是十年前的30多倍。招商引资加快了工业强区步伐,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全区工业企业已达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已达92家,已形成了机械加工、家电配套、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框架。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全区经济总体实力,据统计工业经济对全区财政贡献率达60%以上,截止今年10月底全区财政收入2.97亿元,是建区时的30多倍。

二、我区投资环境存在的几个问题和教训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的投资发展软环境与企业和群众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甚至和我市其他县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我区投资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解放不够,政策歉优。客观地讲,受市、区行政管理体制和区级财力影响,我区在制订优惠政策时受到的制约较多。比如:由于没有规划审批权限,投资项目在落户我区前,必须经过市规委会批准同意;由于没有土地储备交易权限,我们就不能在最快的时限里为投资方办理土地证照等。再如:由于我区财政基数小、家底薄,我们在制定税费政策时,不得不顾及财政收支压力等等。上述种种,导致我们在制订政策,或在兑现政策时,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此之外,有的人总是把行政手段不全、受制约于市里等客观因素挂在嘴边,不愿意解放思想,在工作中安于现状,怨天尤人;有的本位主义严重,不善把握大局。有的不善于解放思想,人云亦云,作风漂浮。有的不敢于解放思想,不敢勇为人先,不敢推陈出新,缺乏干事闯劲。导致我区在制订政策时,更多的时候奉行拿来主义,效仿发达地区或周边地区做法,导致我们的政策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竞争活力。往往是我们的优惠政策刚刚制订,人家已经出台了新的更加优惠的政策。目前我区的许多“优惠政策”并不具实质性优惠,发挥不出比较优势。

(二)行政资源缺失,效率歉高。功能不全,行政资源缺失,是导致我区为投资者服务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市为优化投资环境,市委、市政府狠抓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并已在其他县市推广“基建联合审批大平台”和“企业准入一表通平台”,前者将涉及基本建设项目的17个部门共计82个审批事项,通过整合流程、整合人员、统一受理、统一收费、联合图审、联合验收、压缩时限、提速提效,审批时限由原先平均180个工作日缩减到33.5个工作日。后者将企业准入涉及的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发改委等5个部门共计6个审批事项,实行一表受(办)理,有的项目最快在当天就可以完成登记注册等手续。这两个平台涉及的部门及其审批权限大多没有下放到区,导致我区无法建立上述两个重要的服务平台,而只能在企业和市直部门之间起到帮办、协调作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我区现有的行政审批执行情况看,有的部门和干部对区里的政策规定,当面表态很好,会后我行我素;有的口头上讲顾全大局,一旦触及到部门权力和利益,就用系统的规定压区里的政策,导致我区行政效率相对滞后。一个项目洽谈签约后,从上报市规委会到办理好各种证件,少则半年,多则1-2年。

(三)跟踪服务不力,信用歉实。一些部门和单位为了招商而招商,只顾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企业入驻以后的跟踪服务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能解决的问题拖着没解决,该解决的问题目前无法解决,给部分企业造成了损失,给全区投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我区前些年招商引资存在“先上车,后买票”的情况,很多企业建成后,由于政策趋紧、城市规划调整等多种因素,不能及时办理相关证照。一部分企业虽通过2008年违规建设用地报批,取得了土地证,但是房产证无法办理;一部分企业至今没有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

在滁全路改造时,由于上述情况导致部分企业在拆迁补偿中没有得到最合理的补偿,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来袭时,部分企业因房产证或土地证没有办理,无法以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投资者对此意见较大。

(四)教育监督乏力,奖惩歉严。针对优化投资环境工作,我区至今没有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过系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导致很少有干部能够对区委、区政府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规定和要求,对招商引资政策了然于胸。曾有一领导干部,由于对乌衣工业园区土地出让情况不甚了解,随口报价,导致投资者移师连云港的教训。

没有建立优化投资环境专门机构,没有健全问责查处等工作机制,没有形成全社会监督的合力。缺少让投资者参与软环境建设的快捷沟通渠道,投资者遇到问题时,要么只能向主要领导倾诉,要么只能忍气吞声,甚至发生反面宣传员的现象。由于问责不到位,有些部门“一把手”不能切实负起责任,对本部门的问题放纵不管,做老好人,导致有些很好的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三、对我区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区来说,要实现工业强区目标,不仅要解决好观念、人才、资金、经验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还要把优化环境当做工作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着力解决当前企业入驻过程中“审批烦”、“征地难”、“供地慢”等问题。

1、狠抓思想观念转变,抢占发展经济的制高点。

首先,区委、区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带头转变观念,从日常工作、一般事务中解放出来,把优化环境、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树立敢于冒险,勇于牺牲的创新精神,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只要是为发展创环境,为群众谋福利,就要毫无顾忌地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去做。天下多禁忌而民弥贫。地方的发展,一定要有吃亏让利、宽厚待人的开放胸襟,有细致周到、办事高效的服务意识,树立“投资者是上帝”的思想,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计眼前得失,但求长远发展,尊富不仇富,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敬商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营造优化环境的浓厚舆论氛围和鲜明的工作导向。要广泛深入宣传我区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政策和规定,为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声势,使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要加强对全体干部的教育引导,让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人人了然于胸,成为优化环境的宣传员、操作员、监督员。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良的政务环境。环境决定发展,政府创造环境,只有真正优化了政务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要加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认真研究、协调、落实市委、市政府2008年12月出台的《关于新区、琅琊工业集中区建设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主动与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接,协调解决我区行政资源缺失的问题。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尽快建立“基建联合审批大平台”和“企业准入一表通平台”,实现“一门受理”、“一表收费”、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终身制,谁招谁服务,谁服务谁负责。规范权力运行,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权力进行梳理,并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对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审批时限和办结时间做出一些硬性规定和要求,并告知全社会,尤其是投资者,在接受监督中着力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3、不断提高执行能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用足用活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在不违背上级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及各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部门都应把优化政策环境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对上级政策的研究,加强对外地先进经验的学习,并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依法制定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这些措施要具有超前性、类比性、竞争性和可操作性。

致力于维护和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优惠政策的兑现和落实。区委、区政府应采取果断办法,确保各种优惠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最大限度地使投资者体会到政策的优越性,减少对我们发展环境的质疑,确保大项目、大企业和外商投资在我区进得来、留得住。

4、建立健全服务手段,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从扶持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区企业大多存在融资难、创新难、壮大难三大依靠企业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亟需政府帮助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⑴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一是制订和执行优惠政策,鼓励和动员金融部门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二是区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项目申报和跟踪办理的力度,更多的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支持。三是继续扶持壮大银丰担保公司、元丰小额贷款公司,增强他们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并促使他们进一步简化手续,缩短流程,为企业融资提供及时有效的融资服务。

⑵进一步建立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尽快建立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产品创新体系和人才创新体系;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人才引进奖励基金、技术创新促进基金等激励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

(3)进一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关联度,加强产业基础调查,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招商重点。把龙头带动型、辐射能力强的上游项目作为招商引进和扶持培育的主攻方向,加快产业链条聚集和扩张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关联度。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现有的一批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和“攀高附大”,加快发展壮大步伐。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第2篇

市委、市政府旅游工作汤原现场会,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抓好旅游业的具体措施。为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我区将进一步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旅游投入,全面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卓越秀美的旅游名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实施政府主导,突出旅游业发展地位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

1、明确旅游产业地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建立起与全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旅游业,区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调查,提出了“一带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松花江为轴心,以同三公路为纽带,建立松花江两岸的娱乐、垂钓、餐饮旅游经济带;建立猴石山风景区,发展渔猎文化与民族文化;建立卧佛山风景区,突出发展冰雪文化与地貌景观,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强领导与协调。区委、区政府要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制定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制度,针对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重点解决。要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旅游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以议案、提案、建议、决议等形式,为政府抓好旅游产业和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3、实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区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年度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任务指标为重点,政府区长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以年度旅游经济分项指标、工作量、完成时限为重点,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区长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区政府组织工作组对全区旅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全面推进,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思路,充分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抓品牌、抓特色为重点,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争创大批如卧佛山滑雪场、四丰生态园、千里生态园等名优品牌景区(景点)和特色餐饮服务业。下步,全区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抓一批典型,创一批名牌,形成优势,提高郊区(永红)旅游的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

2、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依托“三江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民族艺术为重点,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要按照“特色突出,开发精品”的思路,重点推出朝鲜族风情、赫哲族风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完善旅游市场营销内容。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要通过搞好总体策划、整体营销和科学促销,扩大我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一是在总体策划上,要把现有的卧佛山滑雪场、农业生态园、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体营销上,要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适当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在科学促销上,要把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和宣传广告等促销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促销效果,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4、强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见效。旅游资源开发要采取“政府、部门、团体、个人”一齐办,区域内外资金一起上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三是要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经济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

5、加强管理与服务。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搞好政府调控,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旅游业,特别是保证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使政府决策管理和企业经营实现科学化。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营造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旅游消费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作为营造旅游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业中开展“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主题活动,要在旅游企业设立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区各景区广泛开展以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第3篇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更加和谐的生态家园,农村的发展任重道远。长期的二元结构模式,使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差了一大截,农村环境难尽人意。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虽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区的经济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区的农村涉及面广,一些边远小村依然非常落后。为了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作出初步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全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库加固、国土整治、矿山整顿、改水改厕、、改灶改路、能源建设等方面;重点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政府花了大力气,加大和环境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推行无公害的农业种养方式,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工程”、“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先后在全区铺开。

(二)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澧水流域永定段及其支流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辖区重要水库、湿地日趋萎缩,一些乡镇和区域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山地石漠化;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区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河(库)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遏,河岸侵蚀问题严重;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倾倒、堆放,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制约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污染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1、目前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区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逐渐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这使我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不仅如此,近几年来,我区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我区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以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我区在环境保护建设中,严重存在着城乡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问题。长期以来,我区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另外,目前我区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我区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5.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使我区环境保护缺乏有利保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川,诸多环境法虽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而且,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二、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乡、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三、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我区大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农村环保法在我区大多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乡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同时,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而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过度放牧,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主要内容与目标任务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使用电、水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十一五”期间,使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

2.结合生态区创建,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十一五”期间,使全区农村空气、水、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严重缺水、无路、少田地等居住条件恶劣地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村居民实施搬迁,向集镇或农村居民点集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防治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禁止向农业生产基地超标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倾倒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城镇生活垃圾,控制工业、生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开展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全区推广农林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开展农业有机废物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的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全区农药使用强度控制在6.0公斤/公顷以下,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60公斤/公顷以下,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15%以上。

(三)保护、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

1.切实加强水、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对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要求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2.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河(库)源头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典型地区,抓紧新建、扩建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区直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二)财政倾斜,市场化运作,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1.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2.积极争取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保证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三)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强我区农村环保法的保障作用。(1)、扭转人治化,加强法治化,推动我区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法治化是我区农村由以人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需要,是我区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由此,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忽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2)、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3)、规范我区农村环保管理体制,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为了在我区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4)、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五、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2.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布局、工程立项,土地征用流转、生态移民、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四)加强舆论引导,重视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环境保护

1高速公路路线设计及具体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1具体施工破坏自然环境

任何项目施工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的具体需求,高速公路施工中的选址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征用一些农田、湿地森林等土地,以及民居、工厂等建筑。施工前,不仅要对农田等地面进行处理,还需拆除建筑物,在此施工中不仅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对于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比如,重要路线穿越城镇等行政区域,该行政区域就需要根据高速公路的具体路线,对城镇的区域进行重新规划,不仅改变城镇原本风貌,同时也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

1.2施工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人类活动对于大自然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对大自然也会造成伤害,最为明显的则是工程所在地的生态平衡因施工遭到破坏,生态平衡的破坏极易引发自然灾害。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当地生物必然因为人类活动的加大而选择迁徙,当地生物圈受到影响,生态环境被间接人为改变。此外,高速公路施工中,不可免地使用大型机械,对土地进行挖掘,破坏当地植被,进而影响当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导致夏季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1.3施工导致污染环境严重

施工机械的废气排放等污染都影响着当地的环境,此外,在高速公路正式运营后,随着车流量的加大,噪声污染、尾气排放造成的气体污染等也会更加明显。

2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常情况下,为了节省工程建设资金,降低工程建设难度,缩短工程建设工期,高速公路的建设一般不会采用高架设计,而是直接在地面上堆砌路基,由此就带来了对于土地的大面积占用问题。而在被征用的土地原址上,很可能就是沿线居民赖以生存的田地、林地或者居民的宅基地等,这些原有建筑的拆除,必然会对原有的局部环境造成影响。而路基的阻隔甚至可能会对当地的行政区划造成影响,对路基两旁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将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影响。

2.2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会改变地质结构诱发自然灾害

山区高速公路的某些路段在线路设计时会由于某些不可抗力的作用而对原有的地质结构和地表覆盖的植被产生影响,更有甚者,会对某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严重破坏,迫使其迁徙至其他地区。所以说,工程建设不但会使自然环境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同时也会对本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危害。而在季风性气候区,这样的影响很可能就会诱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产生不利的影响。

2.3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对于自然原生态环境的污染

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具有极高的工程难度,需要应对大量的道路建设本身以外的问题,因此,会涉及大量的多种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数量巨大,而这些工作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直接在工地中居住下来,因此,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工程建设人员数量众多,但是素质却参差不齐,如果不加强相关教育,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除了人员外,工程施工本身也会产生废弃的边角料等大量的建筑垃圾。除此之外,参与施工的机械设备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些影响。

3山区高速公路的线路选择中的环境保护设计

3.1山区高速公路线路选择中水平面与纵向面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线路选址设计之前,我们就需明确设计选址的相关原则。首先,一定要将对环境的保护作为一条根本原则,深入到线路选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线路选择中水平面与纵向面的设计选择同样要以根本原则为准绳。

3.1.1平纵线的线路选择与设计

平纵线路选择时,在保证环境得以保护的大前提下,最重要主要的问题则是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线路选址前,一定要对目标地区的地质结构进行全面透彻的勘测,而后结合现有的技术手段,在工期与成本等多种制约因素的权衡下,选择合适的路线作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选址。3.1.2线路断面的选择与设计线路断面的设计在于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依据当地的现状,以勘探测量数据为支撑,合理的进行线路断面的选择与道路路基设计方案。在需要的地方合理选择桥隧方案。从而尽最大的限度保证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

3.1.3路线动态化的线路选择与设计

动态化线路的设计主要需考虑工程完成后的日常运行状况。在设计前,要参考当地的气象数据,确保道路在雨天的正常运用,优化道路设计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3.2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设计与重塑

项目主体施工基本完成后,即可对道路沿线环境进行重塑,通过道路沿线环境的重塑,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恢复道路沿线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我国的道路工程的设计能力。在环境重塑中,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通过不同的植被组合解决不同的问题。如此,不但能够使道路沿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而致密的植被还可以阻挡道路上车辆高速运行所产生的噪声,节省了单独设置隔音装置的费用。在通过不同的路段时,要特别注意植被景观的设置工作,将弯道与直道地区的环境塑造区分对待,以追求最佳的重塑效果。

3.3山区高速公路路侧净区的设计原则及目标

对沿线原有生态环境,要从工程的线路选择设计阶段就开始纳入保护,在工程进入尾声后,需做好对道路路基的保护以及路侧安全净区的设计工作,通过道路路基和路侧净区的巧妙设计和合理安排,不但能够强化原有的环境保护措施,还能够对道路本身的安全提供保护。在路基上,我们要通过设置相关排水设施,种植景观植被,这样既可以解决季风气候区的强降雨可能带来的路基水土流失,还可以减缓驾驶员的视觉疲劳,提高驾驶安全度。

4结语

高速公路的广泛运用给我门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方便了大家的日常出行。在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过程中,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在地球上更好的生活。由此可见,高速公路的线路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非常重要,只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才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给子孙后代留一片至美的青山绿水。

参考文献

[1]巨能攀,赵建军,邓辉.公路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优化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1:77-79.

[2]许宇明.基于FLAC~(3D)的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支护方案优化设计[J].公路工程,2015,260-261.

[3]李昌贤.浅谈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勘察设计《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7-278.

[4]孙书伟,朱本珍,马惠民.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区域性高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铁道学报》.2010,310-311.

区域经济报告范文第5篇

2005年7月13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赶赴河北××南马庄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查工作,此行,我们带去了33个贫困小学生的学费,共计3036元,2000余件衣物及三台电脑,还有在南马庄当地进行健康和法律宣传的宣传册200余册。在那里,我们对当地的学校和贫困学生进行捐助,帮助这些家庭缓解经济压力,同时我们进行了当地农村经济和教育问题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践小组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并学校的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南马庄乡所有村落,当地有一条国道,国道附近的几个村交通还算比较方便,孩子上学也可以到就近的几所小学,但当我们来到处在山里的桦木沟村时调查发现,该村竟然没有一所学校,我们采访了该村的村支书,他告诉我们,桦木沟村本来是有两所小学的,一个在上庄,一个在下庄,孩子们上学都可以就近,而自从几年前县里下了合并学校的通知后,这两所小学都被取消了,这个村的孩子上学只能去离这5~6里地的谢台小学,桦木沟村到谢台村全是山路,孩子们每天上学都要家长陪同步行去,我们亲自走了一趟,这一趟山路下山都要一个小时,还是我们走得比较快的情况下,每位家长每天接送孩子往返就要四个来回,这极大地占用了家长们的劳动时间。

而在离乡政府最远的桑树堰村,情况比这还要糟糕,桑树堰在离乡政府十几里地的大山上,该村没有小学,孩子如果要上学,只能到十几里地外的小关城村,同样只能走山路,所以村子里有孩子的家庭都搬到了其它村子或县城里,该村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该村未来很有可能面临消失的窘境。

若果说这些小学校是通过合并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教育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话,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接下来的调查发现的问题就让我们很难接受了。

南马庄乡仅有一所中学——马庄中学,当地的孩子小学毕业后都要在这里念初中,而从今年开始,这所中学不再招收初一学生,原因同样是学校合并,当地的小学毕业生如果要上学的话就要去北城乡的一所中学或是县城的新源中学,这些学生在那里只能住宿,无疑又曾大了日常开销,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添上了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入户调查时了解到,一个初中生的每年学杂费是720元,再加上吃住的费用,一些条件还可以的教庭都吃不消,更别说那些占当地人口多数贫困的家庭了,而这些孩子所面对的只有残酷的事实——辍学。

采访回来,我们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脸庞,本来应该坐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这些孩子却要过早的离开那里,去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们面对的却是我们不能承受之重。当地教育部门想提高办学质量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提高办学质量和让所有孩子都上学,孰轻孰重?我想任何教育主管部门是绝对不能以牺牲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为前提的。教育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办的事业,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又怎么可能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所以我们认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此项决定慎重考虑,应该多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结合当地实情,有针对性地所制定方案,当地中学应尽可能保留。其次,当地政府应该尽快集资,将当地一些偏僻山村的路修建起来,解决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一费制”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的要求,自2002年秋季开始,在贫困地区中心小学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具体做法是:在严格核定课本费和杂费的基础上,中和考虑两项费用制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只向学生收取一次费用,不再收取任何其它费用。该举措是中央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教育收费,更好的治理乱收费现象而出台的。据了解,全国人大已作出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贫困地区普遍推广一费制,并计划在某些特定地区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

我们这次来到××南马庄乡,我们资助的每个学生捐助92元。我们调查时看到他们这学期所交的费用单据上写着92+38+50=180元。92元为一学期学费,38元为杂费,50元为微机费,也就是说我们的资助解决了他们的学费,而剩下的由他们自己承担。杂费38元还是可以接受的,那剩下的50元微机费又怎么解释,而我们在来之前的准备过程中,当地校长也没有和我们提到过这件事。我们在调查中得知,微机课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开设,每周两次课,上课时多是练习打字。我个人认为,当地学校提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初衷是好的,可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孩子们连学费都交不起,这50元的微机费更让他们难以接受,而且购进10多台电脑的费用,足可以好好改善一下学校的设施,有的孩子连坐的凳子都要从家里带过去,这种情况下,开设微机课实在是不能让人理解的。再有,此类课程如果真非开不可,那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开设也是不晚的,每年为这门课程交100元,大概能抵上一学期的学杂费了。而和当地老师及校长的谈话中,他们说这门课完全是自愿的,之后询问孩子家长时,他们却并不知道是自愿的,孩子听老师的话要交钱就回来向家长要,而在农村家长并不清楚上的课要教些什么,以为是课就要上,而且别的孩子都上,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太委屈了,只能东拼西凑把钱交了。这在富裕地区也许并不算什么,而在如此贫困的地区,教育部门应当考虑一下当地的实际情况。

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实行一费制后,小学生一学期为360元,初中生一学年720元,这个数目在大城市里也算很高了,虽然实行了一费制,但费用没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不显著,而且小学升初中由于费用增高,所以辍学率依然很高,这的确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真不希望看到能保证孩子上学的“一费制”最后只变成了“一废纸”!

三、办学经费的问题

和当地中心小学校长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小学教师的工资由县里统一发放,基本保持稳定。但小学校的办学经费少得可怜,一年只有500元,当我们来到学校看到实际情况后,真如校长所说的,残破的教室,损坏严重的课桌椅,孩子们经常因为椅子散了而摔到地上,地面凹凸不平的小操场,只有两个快散架的篮球架,学校里没有什么体育器材和实验教学的教具。当我们把我们捐赠的足球交到校长手里时,校长脸上闪过一丝无奈的笑容,和我们说这些东西我们还得锁起来,不然孩子们不小心打碎玻璃我们都没有钱换,听过这些,我们心里又是一阵心酸。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加大教育投入,毕竟教育是一项没有钱都要搞的事业,县乡两级政府更应注意对农村加欧语的重视程度,真正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在发展的优先地位,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要把学校的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时划拨给学校,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

第二、注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学校一方面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办学。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拓展创收门路,增加收入以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各级政府也要积极为农村学校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问题

五、山区农民的收入问题

这可能是我们来到××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在××县城作了几份对比性的调查,县城居民主要是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平均年收入在1000~2000元左右,对于当地的物价水平可以接受。

当我们来到南马庄乡,作了近百份问卷调查后发现,当地的贫困农民的情况是如此一致,人均五分地,一个四口之家可耕地两亩左右,农作物清一色全是玉米,偶尔有人种马铃薯和豆类,但产量很小,一亩玉米地平均打七八百斤玉米。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收获的农作物从不做现金交易,全部都用来自己家吃,偶尔换一些细粮吃(当地145斤玉米换50斤大米,100斤玉米换50斤白面),一年到头下来,如果这个家庭只靠种地根本见不到一分钱,甚至连来年的再生产都无法保证,当地可耕地面积少,土质不好,农作物单一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民日常其它开销都是靠在农闲时间打零工,但因为没合法手续,他们的工资经常被拖欠,有的在外面辛苦一年竟然一分钱都拿不到,还有的在山里家里腾不出多余劳力的,只能靠养几只鸡或猪,或者是上山采药,同样是辛苦劳作一年,这些农民一年下来不是收入很少仅二三百元,就是一份收入都没有,有的甚至还要拉债。看到这些情况,对我们这些去调查的学生触动很大。

自从农业税减免后,每家每户都省了二三百元,确实让农民把勒紧的裤腰带送了送,之后的粮食提价也保证了农民的利益,而在当地的农民所面对的问题,却不仅仅是几项政策就能解决的,这还有待对当地经济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去寻找问题。

六、贫富不均的问题

在当地,贫困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在广泛调查这些贫困农民的情况后,我们也对村子里一些比较有钱的人进行了访问,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致富的经验。例如,我们来到一个村子,该村村支书很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中午饭就是在他们家吃的,来到他家时,感觉他家的建筑很扎眼,和其它岌岌可危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大宽敞的小楼房更像是一所别墅,家里电器一应俱全,卫星电视里的竟然能收到国外的频道,这和我们在村子里看到的其他人家真是天壤之别。在我们对他询问一些情况时,他却是闭口不谈,我们只知道他开了一个矿,是矿主。但之后发现的情况令我们异常气愤,当他家的孩子过来和我们见面时我们发现他竟然是我们资助的33个贫困生之一,因为贫困生名单是当地学校提供上来的,可见在确定名单时,这里面肯定在村支书和校长之间存在问题。这顿饭是我们来到××应该是我们吃的比较好的一顿饭,但我们大家的心情却十分沉重。

其实,我们想反映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村的村支书致富的方法是否光明正大,我们只希望作为一个村的书记,应该想着怎么样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全村的村民共同奔向小康,要造福人们,而不是只造福自己。以上我所说的毕竟是我们看到的一些个别现象,其实我们到的村子大部分村干部都是不错的,例如,桑树堰村,是给我感受最深的地方,那里交通不便,人民生活都很贫困,当我们来到书记家里时,看到的情况让我们很感动,一件几乎不能住的破房子,一年800元的工资,书记孤身一人,但和他的谈话中,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书记对自己家情况的不满意,他和我们始终在谈修路的事情,打通一条唐县和××县之间的路已经成了书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正是有这样一个人民公仆在农民中间,始终想着农民,我们的农村才会有希望!

七、对当地政府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