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成果导向教育(OBE)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成果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该理论认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的能力和水平有清楚构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各环节。“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已成为事关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成败的重大课题。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提出“把提升护士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因此,在此背景下,结合OBE理念,对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护理人才。

一、OBE教育理念的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BE)自20世纪80年代由斯派迪(WilliamG.Spady)创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被教育界广泛认可,是国际教育界近年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从学科专业设置到课程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OBE教育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聚焦以产出为导向,根据预期成果来安排教学进程;要求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基于评价的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适应持续变化的需求。OBE内容强调,如人人都能成功;个性化评定;精熟;绩效责任;能力本位。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孙水英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基本上包括从强调方法到强调结果;从过程到目的;从花费的时间到结果的完成;从进入的要求到达到的标准;从教到学;从计划到绩效;从课程到结果。在一个OBE体系中,所有这些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结果来组织的,这样的体系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在离开教育系统时拥有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进行设计、建立、修正和完善时,可以遵循产出式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逐步向下设计产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各要素并贯彻实施。

二、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每两年也在不断修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薄弱,实践不足。要夯实思政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卫生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增强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应的实验、实践、实习环节,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核心课程不突出,学时分配不合理。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课学时数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由于临床护士人手短缺,护理工作任务繁重,需要从护生开始就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以便在临床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判断,配合好医生的工作,观察和护理好病人的病情,才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护士。三是课程选修局限,学分制落实不到位。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只有必修课程,缺少选修课程,也没有设置学分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四是评价考核形式比较单一。目前的考核体系主要是期中、期末理论考核为主,实训考试为辅,甚至实训课不补考,不计入最终考核成绩,只提交实训报告作为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完成报告、复习理论考试上面,这是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基于OBE理念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

(一)明确OBE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流程。OBE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以产出为导向逆向建立教学流程。首先,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及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等

,研究学生专业学习的预期成果,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反推为满足目标与要求,在知识、能力及素质上应有何要求,并进行指标点细化分解。然后,研究如何配置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规划、组织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并进行课程实施,通过课内、校内、校外循环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实现对各指标点不断调整、改进。

(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我校成立了以院领导牵头、护理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为主,专业老师参加的调研小组,对专业相关企业、行业开展调研。通过召开校-企-行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意见,深入分析烟台市及胶东半岛经济地区社会发展对护理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要素,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紧扣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凝炼出能体现应用型护理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毕业3年后在专业和职业上的成就,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行细化,说明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职业能力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基本岗位主要为临床护理岗位。拓展岗位是学生通过对专业能力的拓展后获得的岗位,主要包括社区护理岗位、老年护理岗位和母婴护理岗位。必须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育婴师证书、老年照护证书可增加拓展岗位就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成果导向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校-企-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应用,提升学生与需求的契合度。优化专业知识、强化职业能力、内化人文、科技素质,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在坚持课程结构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同时,加大课程的整合力度,避免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着眼于学生发展,充分考虑我校护理专业生源基础,将临床护理工作岗位中的典型任务进行统筹分解,融入到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注重多学科交叉、多视角解决问题课程的开展。着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学科竞赛学分,将学科竞赛融入到课程教学与考核中,突出应用性。二是坚持发展的理念,促进学生适应新变革。近年来,急重症护理、老年护理、中医护理、母婴护理等在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越来越突出,护理行业的专业方向发展对人才结构类型的多元化提出了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强化个性化培养,应针对专业方向增设相关教学内容,为适应行业未来所需人才的培养作好准备。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护理创新设计大赛、参与相关社会实践等活动,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过建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矩阵,制定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指标,并描述具体实现方式。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分,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构成。其中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学分以及第二课堂,其中创新创业学分以及第二课堂依据学校认定办法统一执行,作为毕业要求。

(四)建立成果导向的教学组织设计整体架构。一是分析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理解课程与毕业要求间的关系,确定课程性质,撰写课程教学大纲。二是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三是分解出本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每项内容的目标、重点与难点以及解决方法。四是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好课内实践环节的设计。五是确定课程的评价依据,并设计具体的考核方式、权重及要求。六是规范课堂的准备与实施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七是加强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控,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

(五)推进教学方法与育人支撑体系的改革。一是理论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主题演讲、师生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将科学研究的思维、行业的最新进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二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尽量少安排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践环节。以临床护理案例作为引导,递进式进行开展实训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实训操作,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科研及创新思维。三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成立专业创新创业平台或工作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产品设计制作、企业参观、参加专业竞赛、组织社会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思维,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四是育人支撑载体的改革,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校企合作平台的改革。建立校企人员交流互通机制,并通过内引外培等手段,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占比,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绝非闭门造车,与医院、养老院、血站、防疫站、等机构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从最初的机构向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向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转变为共建创新工作室、重点实验室及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度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有关机构(企业)全程参与到育人过程,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六)完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落实“三个循环”,促进持续改进。配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一系列细化的教学管理规定,对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各环节进行全面监控管理。实施定期教学检查制度,落实录播系统或督导进课堂、专业教师互听等制度。落实课内循环、校内循环和校外循环,及时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做好及时修正,促进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孙水英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