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沿革

创新创业教育由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演变而来,它涵盖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的理念可以说一直贯穿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理念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二、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欠缺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广度不足;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主要体现在与行业生产技术前沿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作为系统的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

(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程度不高;创新创业师资不足队伍和水平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滞后、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

表现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可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没有整合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政策、行业信息和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等),未能为师生提高方便、快捷和精准的信息化服务。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把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一)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实践课,形成校、院(系)、专业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做好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一批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课程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在线开放,推动资源共享。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业教育质量,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创业教育活动;大力扶持学科竞赛,努力打造学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品牌,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定期举办校内“挑战杯创业大赛”及“跳蚤市场”活动,对与在大赛及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近期,学校与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甄选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基地,并免费为每个入驻项目提供一年的运营场地、提供创业指导、培训以及政策咨询服务、协助项目进行公司的注册和商标的注册等有关资金支持。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深入改革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行业生产技术前沿;第二,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研究型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第三,要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使专业知识教育与行业标准紧密相结合;第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全校形成合力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创造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有行业名师资源数据库,定期邀请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如举行讲座等系列活动。各系更是每年定期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邀请行业名师参与,会后根据专家反馈意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定期到专业相关企业锻炼学习。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评指标,在学校设立校级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加大对创新创业实绩突出的学生在转专业、评优评先、发明、专利项目和创业成功项目与相应学习专业的学分转换、奖助学金、本科推免入学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对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加大在工作业绩认定、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引导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五)改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校现有就业指导服务资源,建设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时相关政策文件与政策解释、相关行业名师网上工作室、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行业需求、人才供给等信息。并引入和高职院校专业相关的科技企业和有关创业孵化器、金融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科技相关机构等信息资源与学校对接,及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信息,降低学生创新创业成本,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

引导高职院校设立创新创业指导咨询室、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从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中选聘精干力量,组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发挥委员会各专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咨询、培训、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0-02

近年来,在实现规模逐步扩张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指引下,积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重要抓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规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方式、培养措施及实施保障的基本教学文件之一,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和蓝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因此,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高职教育理念,重新

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前提。

坚决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理论技术人才的窠臼 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运用与动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即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理论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培养目标上并无显著差异——培养专科层次的技术型理论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问题并不明显,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警惕过度“就业化”导致的高职教育职业培训化倾向 近几年席卷全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使高职教育逐渐摆脱学科式教育的阴影,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色日渐彰显,但同时改革中的高职教育教学日渐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从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式教育,滑向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培养,而忽略基础理论素质教育,过度的“就业化”导向使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注重岗位技能培养,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适应期短,但在学生就职后长远发展缺乏基础,后劲不足,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受到质疑。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警惕过度“就业化”的现实功利倾向,避免将高职教育办成职业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符合时代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受到重视和强化。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专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也必须坚持。兼顾二者,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能力”和“素质”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岗位适应性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符合时代精神和高职特色的目标定位。

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流程,实施开放式的制定流程

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必然应该是最紧密的。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走出校门,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设计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质上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与“求”转化为高职教育中的“教”和“学”。根据这一思路,在总结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可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社会调研、分析解构、课程构建、方案设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明确规定各个步骤的工作任务和要求。(1)社会调研。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就行业发展背景和新兴技术、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开展调研,掌握最新的、真实的一线数据,提交专业调研报告。(2)分析解构。根据调研数据,完成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确定与专业人才相适应的主要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提交研讨报告。(3)课程构建。针对上一步骤分析的专业岗位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4)方案设计。挖掘并充分考虑校内外可用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对应岗位的规律,设计现实、可行、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模式等,完成并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实施开放式方案制定工作流程 改革过去封闭的经验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在走出校门的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和同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社会调研阶段,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相关行业、企业,确保调研数据新鲜、真实、有效。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分析解构,身在一线的专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梳理岗位工作任务和流程,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拟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专家及其所在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有特色并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实行审核论证,把最新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框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引导、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常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介绍三大模块。这种框架结构重点突出,课程结构和主要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但缺乏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论证和对课程教学的后期设计,不是严格意义上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首先要完善和优化方案框架结构。

1.增加课程设置认证模块。在课程体系模块前,增加“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安排”等内容模块,明晰并准确把握“专业对应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素质——课程”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使课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

2.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模块。在核心课程介绍模块中除常规课程内容介绍外,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介绍,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3.在教学条件保障模块中,增加“师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和“实训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在“专业师资基本要求”模块中除传统的师资数量、职称、专业、学历要求外,增加“职业能力要求”,突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素质要求。在实践教学条件中增加“功能要求”模块,在明确实训条件的设备要求、数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实训条件的功能。强化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形成“目标——论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办法——教学保障”诸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架构高职特色课程模块体系,强化课程实施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内核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是关键。

1.结合学分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结构。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英语、“两课”等)、公共选修课程和讲座;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包括技术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前者侧重于基础知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后者重点培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突破普通本科学校学科体系式课程设置和编排思路,根据岗位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并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2.汲取最新教研教改成果,加强课程实施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优化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内容选择注重专业针对性,提高课程效率,增设《高职人文》等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课程,广泛开设各科类公共选修课程,广邀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大学精神。职业技术课程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重新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编排,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课程特色实施“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配合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作品制作、论文、上机考试、以证代考、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2]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1-12.

[3]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26.

[4]黄柏江,林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J].教育与职业,2011(11):24-25.

[5]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6]杨玉泉,张静.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的基本取向[J].职业时空,2010(8):77-78.

作者简介: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面对记者,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以下简称“教研室”)主任章宏言语间难掩兴奋。三年制中职、五年制高职、对口单招、“5+2”专本衔接、“3+3”中高职衔接、“3+4”中职本科衔接……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让多元发展、多路径成才成为现实,合纵连横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正在职校学子面前缓缓铺陈开来。

如何把握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契机,打造育人的能量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杂志本期专访章宏主任,分享南京职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文/本刊记者 高灵芝 丁 锐

章宏简介:

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成人教育优秀奖”获得者。现任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主任、南京市中等专业(走读)学校(南京市职工中专校)校长、党总支书记。

章宏同志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十多项,取得丰硕成果。曾获“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等荣誉。

章宏同志研究领域广泛,除教育发展研究外,还涉及德育研究和语文教学研究,先后主持编著《我为个性作文狂》《与孩子一同成长》《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讲文明 学礼仪》《建党大业》等数十本教育类读物。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

组建专家团队 放大管理效益

职业:我们在走访了解中发现,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对教研室的认可度很高,认为你们工作事无巨细、指导及时高效。那么,教研室都具体做了哪些指导工作呢?

章宏:去年4月,教研室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关于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职业教育中高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南京市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编制了南京市职业教育(中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这项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现作为常态化机制被固定下来。南京市职业教育(中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让教研员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道自己该着力开展哪些工作,学校也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来对接工作,让教科研真正发挥育人合力。早在2004年,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首次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市三年制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审批工作,有力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普遍反响强烈,此后审批工作作为一种制度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完善。从2012年起,我们又开始进行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工作。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批(审核)工作,教研室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首先,由教育行政、科研部门联合研制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其次,要求学校根据指导方案制定并上报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再次,由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学校上报的方案进行集中审批(审核),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学校,审批合格的予以实施,不合格的由专家团队提出修改意见,学校修改完善后进行二次审批(审核);最后,通过教学督导、视导等环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

仅2014年,南京市共审批(审核)了全市职业学校11个大类专业的283份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中职166份、高职61份、综合高中47份、“3+3”专业方案8份、“3+4”专业方案1份,还对二次反馈的方案进行了再审批。专家团队严格执行南京市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年度审批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粗放随意的乱象,是人才培养方案高规格、规范化的有力保证,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步骤。

职业:除了专家团队外,教研室还有一支庞大的教学督导队,这支队伍是如何开展督导工作的,对课堂教学起到什么作用呢?

章宏:人才培养方案要实施,离不开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课堂。以教学督导、视导的形式深入南京市各职业学校,有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整体把控。试想一下,一支70人左右的教学督导队浩浩荡荡开进中职学校,用两天时间,推门听课、评课反馈、磨课研讨、群体座谈,这对学校和教师们而言,是一种怎样的考验?

由专兼职教研员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课堂教学专家组,主要负责推门听课;由教育管理部门、行政部门和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管理督导组则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考察。教学督导队还会召开由全体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反馈会议,并在南京职教专网进行同步直播。专家点评犀利到位、一针见血,直指课堂教学的欠缺之处,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责任感,高度重视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职业:“教学视导”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据说您在上学期末对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进行教学视导调研时,围绕创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提了三点建议,希望学校优化整合职业教育空间资源、着力抓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大胆启用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请问教学视导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积极意义?

章宏: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对南京市所有重点职业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这两年,我们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全市职业学校的教学视导,以保持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考核。视导队伍由10多名视导员组成,主要包括听取校长全年工作情况介绍,利用看、听、查、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学校工作,视导组分别从学校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进行反馈;在充分肯定学校各项成绩的同时,也围绕当前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热点问题给予一些建议。

无论是督导还是视导,其目的和意义都是为了全面了解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监督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育人质量

职业: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尤其是对于中职自主招生、对口单招以及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制度设计,给了各省更多的自主权。南京市是如何推行教考分离,深化教学改革的?

章宏:基础课统考统测、专业课年段标高考试、学业水平测试是实现南京市职业教育教考分离的重要手段。早在2004年,南京市就开始对职业教育基础课进行统考统测,对专业课则采取技能年段标高考试,并将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五大类专业细分为70多个专业。教研室在每学期初就告知学校本学期的考试科目、考查范围、考试时间和具体要求,以便各校各专业能将考核要点融入日常教学当中。

学业水平测试则是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的,最先在南京、南通、常州3个城市试点。语数英和德育学科测试现已在全省13个城市铺开,专业课测试则拓展到了苏州、无锡、扬州等8个城市。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统考测试的强效执行和课程教学的高效推进。测试的内容与要求被细化进日常教学当中 ,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职业:在以测试引导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还以竞赛引领教改,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章宏:技能竞赛对于优质职业教育的发展举足轻重。它是各职业学校集中展示和比拼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舞台,也是汇集行业先进技术与工艺、呈现产业发展动态的风向标。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在丰富师生生活的同时,促进他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让他们找到向上的平台与动力,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技能竞赛夺魁而升入本科院校深造。

除了为学生开辟一条向上的路径外,技能竞赛中所涉及的考题、评判标准和专家点评意见,也都被一一记录下来,以课堂讲义、教学案例、拓展阅读、教学视频、选手经验分享等形式,渗透进教学的细枝末节。而多级选拔、优中培优的选拔机制,也让技能竞赛的覆盖面扩大到每一位学生。如今,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南京职业教育的金名片:2007年至2014年,南京市在江苏省赛中取得金牌“八连冠”;2014年囊括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连续三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职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为提高教师素养,教研室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章宏:2014年12月底,教研室刚刚举行了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班第三模块培训,包括中职教师成长路径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如何做一名科研型教师等内容。我们不仅在教学设计上,分内容、分模块地对教师加强培训与考核,而且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也给予引导与帮助。

众所周知,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首先就是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加强教师的指导力。早在2011年,南京市就启动了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遴选出60个教学团队进行立项建设,并开通优秀教学团队专题网站,组织团队负责人研修。借此良机,教研室也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研训一体”教师培养体系,从优秀教师培训、科研信息宣传普及与推广、鼓励支持课题研究以及领导牵头抓重点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着力培养优质师资和科研力量。

另外,教研室也非常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刚刚落幕的首届江苏省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南京市代表队勇夺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参赛的6名年轻班主任共获得15个单项奖,其中,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黄欢还获得了主题活动方案设计、模拟情境问答单项一等奖第一名及全能奖的一等奖第一名。

加强社团建设 丰富德育内涵

职业:教研室每年都会对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跟踪调查,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审核)的重要依据。据说在跟踪调查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很高,这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关系吗?

章宏:根据各校提供的毕业生名单,我们每年都会电话抽查1/3的学生,也会听取相关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有好几位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的职校毕业生不但能胜任初始岗位,还能在岗位迁移中表现出比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他们的综合素养都比较好,频繁跳槽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在岗位上能沉下心。这让我们深感欣慰,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关系。

一直以来,在“大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各校坚持做“四全”德育,即全面德育、全员参与、全过程德育和德育方法的综合全面性。教研室也对各校的德育工作提出要求,希望德育工作者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德育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转变、德育活动由粗放型向精品型转变,将德育贯穿职校师生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当然,我们强调的德育工作者不仅仅指学校教师,还要将社区、公检法、行业、企业等相关人士和学生家长都动员起来,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德育屏障。

1月22日,教研室还专门召开了2014年全市职业学校德育与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过去一年,我们顺利开展了第二届全市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评选;参与青奥,服务青奥,成功举行“技行天下·我与青奥共成长”社团巡礼活动;完善全市职业学校实习就业管理办法……通过这些活动,德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职业:社团活动是德育的最有效载体,社团成员也是各校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的种子选手,南京市频频在该项赛事上获得突破,是否与社团建设相关?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019年及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进行社会扩招,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社会扩招100万人,2020年社会扩招200万人。通过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高职扩招是国家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我校积极践行党中央的领导决策,落实高职扩招任务,2019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扩招49人,2020年进一步加大扩招力度,为紧缺人才领域输送更多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

1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生源背景分析

经调查统计,2019年我校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49人中,有医学相关基础和背景的约占1/3,以从事临床、护理、检验和医疗器械等相关工作为主;退伍军人占总人数的1/3;其余1/3则是从事与医学无关的职业或目前无业人员。根据社会扩招学生“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不同于全日制在读学生的授课模式,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因此,针对社会扩招班的特殊学情,构建符合学情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社会扩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社会扩招学生因学习基础、受教育背景、就业需求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培养目标也不一致。我校针对扩招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的规定,对社会扩招学生实施弹性学制,时长为3~6年。现有的各级教学资源库内容丰富,不同的教学资源库侧重点不同。学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同一门课在弹性学制内选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库进行线上授课,学生根据就业需求和个人兴趣个性化自主选择,选其中一个资源库内容进行学习,实行学分制教学。

2.2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订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大模块。以16~18学时计为1个学分,总学分为184学分,公共基础课48学分,占总课程的26%,其中公共必修课44学分(见表1),公共选修课从设定的5门课(9学分)中至少选择4学分(见表2)。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23学分(见表3)、专业核心课31学分(见表4)、专业扩展课4学分(见表5)、专业选修课从设定的9门课(18学分)中至少选择14学分(见表6),合计72学分。根据教育部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设定顶岗实习为8个月。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课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扩展课、专业选修课(见表3~6),临床实习模块:顶岗实习8个月,即34周,每周30学时,合计1020个学时,64学分。

2.3教学特色

2.3.1“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转化鼓励学生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取得相应证书的可进行学分折算。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目前可参加国家“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1+X”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根据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标准规定:初级培训110学时,中级培训105学时,因此,将取得初级“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7学分,取得中级“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6.5学分。根据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标准规定:初级培训98学时,中级培训98学时,因此,将取得初级“1+X”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6学分,取得中级“1+X”失智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折算6学分。以上证书的学分折算可叠加,折算为选修课学分,若取得证书折算的学分超过选修课总学分(18学分)的可折算为专业基础课学分。

2.3.2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库、国家MOOC平台、安徽省网络课程中心、安徽省继续教育网络园区等平台的课程进行线上学习,根据自身基本情况,做好自学安排,授课教师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自学困难的内容在周末或者晚上进行线上集中授课,同时利用假期到校进行线下教学辅导,集中授课和辅导学时数确保占总学时的40%。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全程跟随全日制班级学生一起上课。考核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双重考核方式,线上考核以学习进度、线上测试、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依据,占总成绩的40%。线下则采用集中考试方式,按照标准试卷的方式出题,统一考试,占总成绩的60%。对于考试不合格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重修该门课程,适度延长学习周期。

2.3.3深化校企合作本次扩招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在岗工作人员,他们参与百万扩招继续教育,是自身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需求,也是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针对扩招学生,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根据前期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协同企业相关专业人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强、实用性强。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自愿原则,将扩招中部分无业人员及退伍军人送至与我校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并指定专门人员对其进行工作指导,同时完成线上线下教学任务,做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有效提高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2]。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