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高职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们国家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我国的综合实力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力资源,现阶段在全国盛行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也同样地被许多高职院校所吸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是他们现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党建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应的措施将他们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最基本的良好品质之外,还需要能够快速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在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增加对学生的党建与思政教育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学习知识,而且能够引导他们用发散思维看待事物,用灵敏的思维去发现各种事物,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如今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们也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方法,努力培养适合社会的新一代人才。

1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相较于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来说是不够重视的,学生更喜欢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进行学习和研究。对其他的思想政治的课程的兴趣就比较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重要的,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们认为学习专业课,可以让他们拥有一项技术,可以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在社会上的发展没有很大的利处,还比较单调无趣,因此就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所忽视。这是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所阻碍的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在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很多是由学生总支书记辅导员担任,缺乏专职的工作成员,或者兼职的辅导员自身承担很多的其他工作,导致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略显精力不足。此外,学生在不同时期思想状态是不相同的。刚入学的新生往往对事认真、充满热情;中高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易产生个性化想法;而毕业生则对就业考研等现实问题更为重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文化建设互动工作必须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而展开。然而,由于基层组织精力不足等问题,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工作不到位、不彻底。

2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

2.1加强党建文化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党委组织要担负起领头人的职责,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学习,带领学生逐步地迈向新领域。根据目前时代的发展积极地带领人们进行观念和思想上的转变,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积极地带领人们对各种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加强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建设,促进精神文化方面的提高。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通过举办讲座或者是其他的宣传工作,逐步地使人们转变自身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文化。

2.2加强学校在思政方面的教育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能够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就是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有关的思政知识,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再进行相关层次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有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在实际的生活中高职院校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系并不很多,而思政课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党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并且结合一定的思想教育课堂,使学生们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层次,提升学生的品质。

2.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增强

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只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政课堂上的教育,不能够很完整地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不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党建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学习,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思政课堂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知识引导之后,还可以通过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设立一些党建文化活动,来增进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更加进一步地融合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通过进行绘画板报的活动,以纪念英雄先烈为主题的板报活动,不仅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并且在进行党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板报内容来有效地了解英雄事迹,从而使学生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党建文化建设中的实际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使思政课堂在课下得到了及时的延伸和拓展,也逐渐使校园中的党建文化建设进程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通过类似于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参与感,而且可以有效地使党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机的融合。

2.4加强党建文化建设部门与思想

政治教育部门两个部门的联系在刚开始进行党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时,由于两个部门的职能不同,日常中所负责的部分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融合发展时,肯定会遇到一定的难题,因此要逐渐加强这两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通过活动来进行融合与发展时,要注意两个部门提前进行交流,从而对资源分配进行明确的分工,使部门中人员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每个部门都及时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随意地对另一个部门所负责的内容和区域进行评判,要增强两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部门的人员进行交流之后,使党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得以顺利进行,在了解彼此工作方式的情况下,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工作,从多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5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感,促进融合发展

在现今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进程中,很难得到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没能够获得参与感,也就不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思想教育知识,也不能及时地加快党建文化的建设进程,党建文化从一个学校长久的发展来看,影响着学校的校园风气的形成,优秀的高职党建文化可以为校园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并且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逐渐加强对于党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将枯燥的知识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的领悟,使党建文化建设有机地贴合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也可以通过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

2.6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老师拥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高度,否则难以对学生们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而目前的高职院校的老师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是思想政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提高高职院校老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以及担负起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高度的责任。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和生活中,拉进老师与学生之间距离,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容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

3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使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还要加强对其综合素质品德的培养,立足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努力地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党建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更好的服务社会,促使学校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作者:瞿博男 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

院硕士研究生2

现阶段,艺术教育逐渐呈现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专业教育已经难以契合时展对艺术生提出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艺术人才培养的内涵,确定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趋势和方向,从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艺术生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使艺术生可以在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积累艺术创作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然而在深入探究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艺术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艺术生的特征及专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艺术生的基本特征

艺术生主要指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根据我国有关艺术类专业的规定和分类,我们能够发现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主要包括表演、器乐、声乐、舞蹈、雕塑、绘画、动画、摄影、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等。通常来讲,艺术类学生拥有较为突出的三大特征。首先是感性思维较强。很多艺术类学生普遍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的熏陶,参加过各类艺术比赛,具有较强的感性思维优势。他们普遍积极外向、细腻敏感、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拥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个人魅力。然而这种个性特征容易使艺术生敏感易怒,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轻文重专”思想较为明显。我国艺考制度规定,艺术生在高考前必须参加相应的艺术考试,而艺术考试又比较注重专业技能,且成绩占比较大,所以艺术生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艺术技能训练上,从而导致相应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在某种层面上,使艺术生产生了轻文化、重专业的思想。导致其人文基础和人文思想较为薄弱。最后是创造能力。艺术生拥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在生活与学习中获得创新灵感,可以通过想象、体验、感受、观察等方式,革新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专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专业素养通常指从事特定职业所应具备的要求和规范。通常包括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道德等,其中职业道德是专业素养的核心,只有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爱岗敬业、职业理想等精神,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由于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加之艺术类岗位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艺术类专业素养教育与传统专业素养教育的差异性较为显著。通常来讲,虽然艺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与普通高职学生相同,然而在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的层面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是职业意识。艺术生的职业意识是情感的、思想的,应通过思想和情感来引领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从而提升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效率[1]。其次是职业知识。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知识并非单纯层面上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生活,只有艺术类学生拥有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才能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赋予艺术作品非同寻常的魅力、价值及感染力。最后是职业技能。艺术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常体现在感受能力、艺术想象能力、艺术技巧等方面。其中艺术技巧通常表现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技能、技法及技术等层面上。二、高职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问题由于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拥有独特性、多元性的特征。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结合专业教育特性及艺术生特点,明确其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艺术生专业素养培养和教育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使专业素养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切实帮助艺术类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继而降低了高职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2]。

(一)缺乏对专业素养的深刻认识

首先,高职教师在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素养的内涵,混淆了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概念,导致专业素养培养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譬如通过人文内容的讲授,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及内化各类人文知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然而由于专业素养涵盖人文素养的内容,导致专业素养教育的全面性不够突出。其次,由于部分专业教师混淆了艺术生与普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导致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培养工作无法契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致使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专业素养培养工作难以涵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造成艺术生专业素养提升速度缓慢。最后,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对专业素养教育的重视,导致专业素养教育工作难以得到全面开展,教师也难以通过理论探究、实践分析的方式,明确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方向,从而使艺术生专业素养培养工作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利于艺术生各项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专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滞后”

首先,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性明显,导致教师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常来讲艺术生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职业意识包含情感修养、思想修养等内容。职业技能涵盖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艺术技巧等多层面的内容。高职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层面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却难以培养和提升艺术生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思想,导致艺术生专业素养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而高职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学方法,弱化了专业素养培养的效率。其次,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致使专业素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局限在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上,难以通过形象生动、多元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情感,继而影响到专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再次,缺乏对艺术生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高职艺术类学生拥有鲜明的创造意识和感性思维,但却存在忽视“专业知识学习”的问题。如果教师缺乏对艺术生特点的把握和理解,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将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

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然而根据当前的课程设置我们能够发现,学校普遍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而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课程却相对有限,并且这部分课程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知识陈旧,与现实脱节。甚至部分实践课程存在课时有限的问题。通常来讲艺术专业教育应以实践为主,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技巧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如果实践类课程有限,必将导致教育质量和成效受到影响。此外,虽然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着重突出或强调了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有关艺术思想、艺术情感培养的课程问题,依旧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全面的解决。如果提高相关课程的课时比重,会影响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成效,而如果忽视对该类课程的优化与设置,又会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效率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全面的提升。因此,如何处理专业课程与艺术情感、艺术思想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应考虑的问题。

三、高职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教育目标

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拥有鲜明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征,具体体现在艺术思想、艺术情感等层面上。然而在传统艺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却普遍忽视思想素养和情感素养的价值,导致专业教学方式滞后、教育质量低下。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深化对艺术类学生专业素养的理解和认识,确定专业素养教育的目标。首先,明确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区别,制定知识、技能、情感、思想、道德等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并将人文素养培养纳入到思想修养培养的范畴中,使专业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其次,确保各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涵盖思想修养与情感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改进,让艺术生专业素养教育工作有别于普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活动。在此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制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优化目标,让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都契合专业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最后,高职教师应在明确专业素养教育内涵与方向的前提下,注重理论探究和实践分析工作,为不同的课程章节制定子目标,让不同的艺术教育课程都有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譬如,人文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为目标;实践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修养为目标;理论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修养为目标。此外,教师应以“使学生成为优秀艺术家”为宏观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从学生的艺术才能、审美趣味、思想性格、生活阅历等角度出发,探究专业艺术素养所涵盖的内容,如气质、阅历、技巧等,从而通过细致而科学的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

(二)革新教学方式

高职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对学生思想修养与情感修养的重视程度,进而积极挖掘和探索能够培养学生艺术思想、艺术情感的教学方式,譬如情景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注重对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传授,引导教师通过岗位实践、创作实践的方式,明确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从而通过优化、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来增强专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所掌握、积累及总结的经验,引导学生从审美观与人生观的角度出发,思考审美的过程以及艺术创作、表达的方式,继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最后,全面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基本特征和特点,明确学生“轻文化、重专业”的问题,通过培养学生参与专业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知识修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拥有时代特性、趣味性及人文性的专业知识呈现出来,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通过知识拆分、重组、内化的形式,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此外,高职教师也可以通过突出学生的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特征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理解及把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譬如,在实践教学中,提出理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感性思考,鼓励其通过独立探究的方式内化知识。

(三)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注重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课程的设置。高职教师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明确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中所拥有的功能和作用。将其作为选修课,鼓励学生通过选修相应的人文课程的形式,了解西方的建筑史、艺术史、行为科学以及人类文化等知识,从而在人文知识的学习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情感与艺术思想。其次,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虽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能够突出实践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依旧会注重专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将部分理论课程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切实提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技巧及专业技术的价值[4]。最后,将艺术思想、艺术情感等课程渗透到专业教育的不同环节中,扩大专业素养教育的影响力。简而言之,就是借鉴“课程思政”的思路,挖掘专业课程中有关人文的、社会的、文化的内容,通过人文内容的挖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持久的、敏感的、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迸发的过程中,更好地展开想象和创造力,开展艺术学习、实践及探究活动。当然在专业课程开设中,教师还需要渗透思想修养、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明确艺术创作的内涵。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类学生专业素养教育拥有显著的独特性、特色性,教师应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基本特点及艺术教育的本质,明确专业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从而通过革新教育方式、完善课程设置的形式,更好地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艺术创作实践、岗位工作实践中,自觉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接班人。

作者:阳赛玉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论文3

高职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与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为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逐渐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过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并未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价值,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为更好地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不断优化,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具体如下。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属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之所以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我国未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想实现个人与国家发展,应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由此可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下,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会逐渐形成健康自信的心理,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助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落实。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新时期环境下,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不健康的观念及思想也随之出现,这些思想的存在,会阻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并且,高职学生还会受到家庭、就业等因素影响,使其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加大了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力度,要求高职学校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下,能够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不断的正向影响下,会使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从而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更加积极的面对学习与生活,符合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教育倾向偏斜

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较多高职院校通常是以问题解决为主,为解决后即结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使得教育目标重点逐渐向存在心理问题学生上转移,这种方式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够全面,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关注上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需求。并且,一些高职院校不具备先进的管理教育理念,并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较大的关注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教育效果不佳,没有将此项工作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2.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教育发展较晚,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状态,因此还存在较多不足,一些高职院校领导人员,没有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价值,认为学生心理问题并不会影响到学校形象及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下,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没有将其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更没有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构建出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实现此项工作的良好推进。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不足

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人员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不过相比于其他课程,普遍存在要求不高情况。而对于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能够应用基础的心理测量软件及工具,还应掌握团队训练、心理辅导及治疗的技巧。现阶段,虽然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加大了此方面培训力度,但较多高职院校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开展效果。4.缺乏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途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当前,较多高职院校纷纷建立可多样化的社团组织,不过一些高职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不足,使得一些社会不具备足够的资金支持[2]。并且,若想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进行锻炼,应与相关企业形成较为密切的联系。不过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与相关企业形成较为稳固的关系,使得社团无法与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无法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社团活动,以此对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教育成效。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1.积极创新管理教育理念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若想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应不断更新管理教育理念,将此作为主要前提条件,更新教育方法及教育手段,构建出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功能。第一,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学校教师,均应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探究改革路径与方向,使其向多样化、常态化教学迈进,引领学生正向发展,使其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若想使学校管理层教育理念有所转变,应将心理健康课程放在重要课程行列,使其成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并且,还要进行学分设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需要深入行业调查,或者到相关部门挂职学习,经不断实践积累,获得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

2.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机制

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机制,并不断完善。第一,加大对组织机构的建设力度,通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使各项工作开展更加规范,具体建设环节,应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相关要求,开展各项工作,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共同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组织中不仅要有领导人员、辅导员,还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等,为发挥出该组织的作用,应保证其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权利,主要负责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工作,如教学组织及规划等。第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的科学制定[3]。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较高的工作意见,并对实施方法加以优化完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且,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全面且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责任,促使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制度要求,保证自身职责的良好落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第三,完善制度保障,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中会涵盖较为复杂的内容,如宣传引导、危机干预、课堂教学等,以上工作的开展,均需要有合理的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需要根据以上内容,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规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3.构建综合水平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属于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专业水平能力,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爱心与热情,还应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专业技能,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应具备教师资格证书与教学文凭。其次,应有超过五年的教学经验。最后,学习过心理学相关课程。所以,高职院校应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相应培训机会,使其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咨询技能,获得更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进而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教师队伍构建过程中,第一,需要形成专业水平强的专职队伍,科学进行心理健康实施方案的设计,并对心理健康工作做出详细规划,进行心理咨询及治疗等。第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强化班主任及辅导员培训,因为两者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对学生心理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较大作用,因此,应进行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培训,构建出专业水平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优化。

4.拓宽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锻炼途径

新时期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拓宽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锻炼途径,在与相关企业联系的不断深化下,与相关企业构建更加稳固的关系,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更加详细的了解以后将会从事的工作。在企业实训中,进一步探究自身发展路径,强化高职学生自信心,同时,还能够使其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职院校同相关企业形成较为稳固的关系后,需要将重点放在自身创业团队及社团发展上,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及社团中不断提升自身,挖掘自身学习兴趣点,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从而使自身具备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创业团队与社团,均应安排专业教师做出正向引导,以免不良思想对学生团体产生影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会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相应措施,实施针对性培养,实现学生健康发展。

5.落实多元化教育模式

相比于常规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特别,若想实现不断优化,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通过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开展与落实,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了解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5],进而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体实施环节,可将各科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实际工作环节,高职院校应对各科教师进行多样化培训,并且,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应强化与各科教师间的配合,立足各学科教学实际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其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日常教育活动,提升教育水平。实际上,学生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兴趣的引领下,可达到较好的自我心理调节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特征,创设极具趣味性且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高职院校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使所有学生均可享受到相应的心理辅导服务。并且,还应对心理健康讲座加以创新,还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剧表演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表演环节,学生或掌握更多且更加深刻的心理健康知识。此外,也可利用扶持社团的方式,向社团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积极性,还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教育位置,实现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结合实际,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如学校思政教学部门以及宣传部门[6],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组建管理小组,同时,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内容、落实方法及目标等加以明确。第二,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或咨询中心,聘请综合实力强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全面把握。此外,高职院校所有部门及教职工,均应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社团,均应重点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等情况,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动态把控,尽早将问题解决。第三,重视该课程的优化开展,更新教育说句段,将与专题讲座进行有机结合,并为所有学生构建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

7.优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效果高职学生发展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在此项工作的良好开展下,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拥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能够实现自我调节。因此,高职院校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环节[7],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将课时不足。并且,还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对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进行了解,从而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具体教育活动,同时,实际教育环节,教师应转变以往教学思路,引进新型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讨论活动、游戏活动、比赛活动及户外活动等,使课堂教师更具趣味性,在实践中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应与实际生活案例结合,将学生熟悉的故事作为案例,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实现自我调整。户外教学活动中,可能组织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以及心理剧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好地体验。

结束语

学生发展中,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也属于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可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拥有更高的心理素质。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能够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出来,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节与解决能力,最终成为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优化方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不断完善,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环境下在人才培养上的要求,促进高职院校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晓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7(03):34-37.

[2]田倩倩.积极心理学,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东方养生,2022(06):156-157.

[3]刘芳.“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索[J].知识文库,2022(09):118-120.

[4]邓兆巍,陶爱荣,龚娜,孙元元.信息化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8):58-60.

[5]丁文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8):175-177.

[6]陈甜,韦雅琴.刍议“微平台”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2(09):24-26+37.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特点国内汽车专业职业教育

课程结构设置后,改动量较小,选修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受限。国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多在课程结束后才开始集中安排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收效并不显著。课程设置多以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为基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设置比例偏大,延续学术性课程设置的理念。

2存在的问题

问题1: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上仍依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开设较多,而实践课程数量相对不足。实践课程在职业岗位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等方面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关系不紧密,即理论学习时缺乏实践支持,既影响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导致理论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实践操作阶段,由于理论掌握不牢固,学生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问题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性较差国内高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教材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人才技能培养与科技发展相对脱节等现象。首先,教学方法多参照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系统性多于实践训练;其次,课程设置不能重点突出对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再次,高职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内容过时的现象,不能及时跟上科技的进步;此外,实训操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但受资金条件、校企沟通交流较少及政策原因等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实训场地不足、实训指导教师缺少的现象,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技能掌握方面相对欠缺。

问题3:课程设置中行业及企业的参与度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得到行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行业和企业的指导,学校和企业都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合作。但是部分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企业也尚未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经验来分析,大多是学校主动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主动向学校讨论合作办学的企业则较少,企业对于学校的资助,也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训基地提供等阶段。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亟待改善。

问题4:对师资力量重学历轻技能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入校任教,而从企业转入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统计表明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占67%。国家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对实际行业工作经验并没有明确要求,且现有师资培训强调教师学历达标而忽略了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对适应高职院校的先进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的特点分析

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的理论发展要早于国内,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职业教育模式。而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又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最具代表性,也相对比较成功。双元制高职教育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办学,经济界与教育界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办学的目标也是解决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与行业发展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双元制课程设计是以职业选择为中心选择课程,明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其理论课程覆盖了对应专业所需的绝大部分理论,具有知识面广、课程难易适度、综合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阶梯式逐级上升的层次,紧密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双元制课程设计能够充分突出以就业为中心的特点,其课程的编排设置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养成和训练,通过具体实际的技能操作来实现。双元制课程模式,以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内容为核心,并重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注重实践操作,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教育服从实际工作需要。调研结论表明,在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我国与德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同。德国双元制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与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而我国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理论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次,课程顺序差异。以德国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顺序以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线开设;而我国该专业课程的顺序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即由浅入深的顺序,且学科顺序结构庞大、逻辑严密。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编排采取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另外,两国开设的课程主题特征不同。德国开设课程以学生能够完全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为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而我国的课程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为主,对学生而言,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完整,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则存在缺陷,导致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岗位技能较差,需要重新在企业进行上岗培训,使得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理念对比

分析中德高职课程设置差异及影响之后,笔者认为国内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及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进行调整。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突出“能力为主”,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第一点:突出“能力为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一般只有3年的时间。学校应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一线岗位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第二点: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模块化”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要涵盖汽车相关职业中的某几个或者更多的岗位所对应的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和职业规划需求自由选择。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点: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指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自身人格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第四点: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课程设计,推动教育发展,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解决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能够有效降低高职教育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滞后性,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快地实现动态更新。

2课程设置因为汽车制造所需要的设备

诸如冲压、焊装、总装等大型生产线,是任何高职院校都难以投入的设备,且受国情所限,也无法完全照搬照抄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依照上文所述的理念,并从高职学校的具体条件出发,对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3年全日制基本课程体系进行设置研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基本学制采取“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年到汽车制造现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接受汽车企业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和培训教育,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际生产对接。在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兼顾汽车制造及装配过程中各个模块,同时又与企业充分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管理。

四结语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于法律素养的培养,其核心在于“法”的内化法律不仅仅是制度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以及背后折射出的人们的心理态度。法律所追求的诸如秩序、正义、权利和义务等观念,既是规则体系所彰显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成员的内心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法律信仰。它既包含着对法的理性认知,又包含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体现出人们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一个人在有警察并有车的时候做到等绿灯,是守法;一个人在既没警察也没车的情况下也等绿灯,这就是对法律的信仰。从表面上看,两者都没有闯红灯,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对法律的态度本质的不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之所在,人们不光“信”法律法条,更重要的是对法律背后透射的正义、公平、平等等价值理念的信仰进而逐渐形成的人的内在的法律精神。法律信仰作为法治精神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它依赖于法律素养的培养。法律素养是一个人认识及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任何一个置身法治社会的人,不仅要有专业所长,而且也应具备最基本的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及命运。而法律素养的生成具有过程性和长期性。法律知识的简单灌输并不必然地导致受教育者依法而为、缘法而治。法律知识的获知与法律素养及法律信仰的建立之间存在着一种偶然性而非必然性的关联。“法律被遵守往往不是法律被知晓的直接结果。尽管法律被遵守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知晓法律,但它仅仅只是一个外在条件而非原因,或者说它是公民遵守法律的一个辅助性的因素”。“作为法律知识的普及,‘受众’可能获得的东西更多的是法律的规定、法律规范的内容,一种国家的意愿、态度、要求,一种法律的‘应然’。……这些都无从保障或肯定当事人行为的自觉,它只是呈现了法律规范可能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或强制功能”。事实上,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律规则与主动地“认同”法律、进而形成“崇法理念”,在法制教育的实效上是大不相同的。法制教育的本位在于法律素养的培养,其核心在于法的内化,即法律素养的形成并最终升华而成的法律信仰。西方法学大师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大学生只有从内心层面真正认可了法律的至高无上性,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做到守法、用法和护法。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在培养合格人才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在探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话题上,我们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完善上,尽管我们也深知法制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学生法律素养及信仰的树立,但在实践层面却往往忽略甚至于背离了在这一目标。我们只有紧紧把握住要使在校大学生对法律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依存感这一要义,我们的法制教育才算找到了归宿。

二、法律素养培养的路径

素养培养和生成本身是多维度、多层面因素的渐进的过程。笔者在此仅就法律素养培养的路径谈几点认识。

1.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融入法制教育过程中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且具个性的主体来看待,以其内在需要、情感、兴趣和主观愿望为出发点来激发主体的学习和发展的潜力。然而,我们现有的法制教育很少考虑在校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选择,学生的兴趣度和求知欲没有得到有效地激发。法制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缺乏相应的感知教育,没有以“他想学什么”,而是站在“我要教什么”的角度去考虑教育活动,这样,学生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与“法”的距离感。法制教育要从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情感入手,着力寻找“法“与其现实的生活及个人情感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共鸣和对法律的高度认同的热情,并以法律作为他们所信仰的对象,从其内心源头产生对法的信赖。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感性为先,理性跟进”的方法思路,尽量去捕捉大学生视野所及的鲜活的人和事,使得学生能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且潜在地影响和维护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秩序,而绝不是束之高阁的只能观瞻的纸面上的规则。

2.以全程化、全面性的理念谋划

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培养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及素养培养以“两课”教学为主线,辅以法律知识讲座或相关活动,由于脱离了学生具体所学的专业领域,所以显现出来的作用和效果并不理想。高职院校是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要么追求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般的讲解,要么沿袭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遵循从法理基础到法条解读的纵向深入,这些缺乏针对高职生源的基础现状和未来职业定位的教学理念必然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实效性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应该依托高职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出与其所学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的相互融合感,并对其将来的专业工作有实用性,这应是我们高职法制教育在具体实施环节的切入点所在。我们知道,法律素养的培养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单靠两课教学中法律基础学习的单打独斗难以实现高职学生的素养培养和提升,我们需要实现从传统的高职院校法律知识的普及教学向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转变,其核心在于以全程化、全面性的理念来谋划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的培养。全程化意味着在时间跨度上要将法律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整个阶段,而绝不能再以两课教学及考核的结束而终结。全面性意味着要将法制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各阶段相适应的法制教学计划,与专业学习相配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贴近,与日常教育管理过程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多方位的全程法制教育模式。

3.加强正面教育引导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成长中的师资队伍

在中国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火热并且迅猛发展的学科。通信技术的更新、周边设备的普及和带动着一起腾飞的相关产业,都意味着对于专业人才的超大需求。同样的需求也存在于刚刚成立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虽然学院在专业设立前,委派相关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但专任教师人数的不足,在教学的工作中依然需要补充大量的兼职教师,所以初期形成了教学团队充斥大量兼职教师的现象。然而兼职教师大都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合理的安排教学的方式方法,尽管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教学,但在教学质量上仍然存在问题。

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因其培养目标的需要,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全面。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还应当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是个高速发展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要紧跟专业发展的脚步,不断的更新、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面对以上的要求,如何提升教师团队业务水平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是我国进入新的世纪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而提出的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而伟人更是提出过“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可见连伟人都认为体育不仅仅是对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素质的培养而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即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所以说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是指按照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原理而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和理论框架。体育教育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既有其相同的一方面当然也有其独特的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在教授同学们要点的同时也接受着学生们的反馈。老师不仅要教同学们关于体育方面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同学们熟悉掌握关于一些体育运动的技能。让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在以后的空余时间里可以熟练掌握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目前在高校中,普遍都开有体育课,但不同于以前中学的体育课,高校的体育课显得种类更加丰富,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选择,既可以让同学充分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也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课程教导学生们熟悉掌握不同的体育技能与技术。

2.关于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讨论

现如今是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世纪,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其中的体育教学也变得目标更加的明确,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手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而有些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够彻底,即使现在有些改善,最后也难免成为教育改革中最后的桎梏。这些问题比如有在一些高校,对于加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党中央的政策仍实施的不够彻底,即仍然过分重视智育但却轻视体育的现象,某些高校对于这些政策也有相应的敷衍办法。另外还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今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显得不能够与时俱进,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却采用过去古老的教学方法去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比如某些老师教同学们一些体育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记忆和熟练的掌握他所教授的体育知识,往往采用先理论讲解,讲解之后就开始老师的实践示范,最后为了达到目的,老师往往一味的让同学们进行重复机械式是练习,最后采用一些竞技化的方法进行考核。但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制度往往会限制了同学们能力的发展,反而更加抑制了学生们生理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目前关于体育教学的种种问题其实都可以说是如今高校的体育教育制度不够科学,沿用过去的传统体育教学制度,这是不益于当代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的。比如说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体制中,比较侧重于对学生体育技能动作的培养,而这种教学模式从本质上忽略了体育知识技能,进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不能够均衡而且不够全面的获得发展。

3.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其是否能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不在乎你是否高校里高楼林立、各种现代化教室、学校占地多大等一些条件设施,而是取决于这所高校里的师资水平。只有师资水平得到了保障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如果把培养出高素质体育人才比喻盖成一幢大厦,那么师资力量就是这幢大厦的地基,只有地基打稳了,当这幢大厦盖成的时候才能抵御风吹雨打。就好像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一样,虽然校舍很破,也肯定无法现在的高校有所比较,但当年那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而现在大学盖得越来越漂亮,设施也越来越齐全,但是却也越来越难出现当时那样的世纪之才。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能够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及时的完善自身的现代知识基本结构,并且与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支高水平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的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多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跨专业跨行业的技能培训,这样才能够形成一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另外还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调整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技术难度大有锻炼性差的教材内容一并削减。为学生提供一些性价比高的体育项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对于体育充满兴趣,让他们更能自发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只有这样高校的体育教学才能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依然能够自觉地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的身体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