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

一、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情况

截至2009年6月,全区共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点13个 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8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4所,其他办学点1个。在13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区属本科院校4所,区属高职院校8所,民办高职院校1所。从学科门类方面看,有工科院校1所,综合院校4所,财经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医学院校1所,艺术院校0所,农林院校0所,体育院校0所,政法院校1所。按院校所在行政管理区域划分,银川市9所,石嘴山市2所,固原市、吴忠市各1所。详见表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提高。全区现有各类职业院校46所,在校生12.7万人。2008年,该区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招生和东西部联合招生、培训共5万人,增幅达31.57%,连续6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高职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技能。但是,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却遭遇多重问题,急需改善。

2.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点在各院校的分布情况

全区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是:宁夏师范学院(35个)、宁夏职业技术学院(32个)、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3个)、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2个)、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个)、宁夏理工学院(12个)、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11个)、宁夏医学院(7个)、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7个)、宁夏工业职业学院(5个)、宁夏大学新华学院(5个)、北方民族大学(4个),这13所院校共开设专业点205个。

3.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

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结构。2005―2007年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尽管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专业设置的分布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错位。

4. 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情况

宁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及设置情况:目前宁夏自治区所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了2008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全部19个大类中16类,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盖率较低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农业、水利、轻纺食品、环保气象与安全,总体来看,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率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

二、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1. 具备的主要优势

(1) 专业科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8年核定的全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宁夏覆盖全部16个大类覆盖率为84.2%,财经、旅游、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生化与药品等4个专业大类覆盖率都在50%以上,这些专业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较好地适应了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2) 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6所学校设有20个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

宁夏自治区有6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数超过20个,这6所学校共设有15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占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78.6%,其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银川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并均具有相对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总体办学实力较强,职业教育特色比较鲜明。

(3) 区属院校院校较多、适应地方特色的院校较少

上述1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中,除了北方民族大学直属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宁夏大学由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建以外,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直属于宁夏自治区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宁夏是广大的农牧业地区,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需要,并且需求量特别大。但截至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一所高职院校培养以上几类实用型人才。同时西部职业院校没有体现出开发本地资源的特点,如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矿城市,但除了宁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外,其他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均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专业布局不合理 专业发展不平衡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上没能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近几年虽然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开发了一些新型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动漫等专业,但大多都是一些原来优势专业的派生专业,缺乏开辟新的专业领域。

(2)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稳定、紧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学校没有与企业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长效、稳定与紧密的合作机制,学校寻求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十分困难,企业等用人部门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只是迫于情面而被动地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还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

(3) 专业重复设置,缺乏长远规划

一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不能主动研究专业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而且,专业重复设置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学校之间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

(4) 品牌特色专业较少 品牌效应不明显

宁夏自治区的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缺乏特色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目前,虽然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专业3个,计划5年投入亿元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5个区级特色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品牌效应并不明显 还没有形成品牌的集团优势。

(5)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宁夏自治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学位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1%,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4%,双师比例仅为35%,与国家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导致专业建设水平低,特色不明显,创新项目少。

三、优化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对策

1. 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促进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帮助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学校制定长远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外延和内涵的共同发展。要严格执行专业设置的评审程序,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设置评审专家组,严格执行设置标准以申报学校招生情况和就业率为依据统筹专业审批。

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一套新的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规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建立学校专业淘汰机制,对于长期招生数量少,教学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教学管理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这样的一些专业,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予以暂停招生或撤消。

2. 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

设置专业一定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办学定位,要对相关的社会、产业、行业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专业服务面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重点专业,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设置并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重视现代服务业专业的设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3. 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基础课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要求;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系列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要不断开发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4.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真正在行业企业有影响的专业教学骨干队伍,特别是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骨干作用;鼓励教师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或较强的实践能力;重视教学梯队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与素质;提高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主持或参与来自相应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或生产、技术研发 咨询以及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张广良,陕西高职专业设置状况分析与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4期

[3]鲍艳 王辉,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 2007年7期

[4]刘平娥 罗建远,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探讨 湖南社会科学 2006年6期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2篇

一、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

为了规范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1月26日《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规定》的第二条首次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我国加入WTO之后,必须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协议等转化为国内法,为此,2003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第二条从教育法规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作了明确界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

我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其国家政策总目标由《条例》第一条明确表述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条例》第三条进一步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政策目标,在《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概括为“六个鼓励”: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前三个“鼓励”列入《条例》第三条,后三个“鼓励”列入《实施办法》第三条。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合作伙伴上: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具有良好办学水平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2)在合作领域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新兴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3)在受益地域上:面向全国,但更关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统计分析

基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另外,还有职业培训。由于中外合作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机构为数很少,且大多是经济学或管理学类的学科专业,因此,本文着重对中外合作举办本专科专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原始资料均来自于《2005中国大学指南》(五卷本)提供的2004年的招生数据。

笔者认为,中外合作举办本专科专业具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统计特征。

1.国内合作方高校的地域分布东重西轻

由表1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参加中外合作举办本科专业的高校有47所,其中东部地区32所,占总数的68.1,西部地区2所,占总数的4.3;参加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高专专业的高校有47所,其中东部地区35所,占总数的74.5,西部地区4所,占总数的8.5。从专业点来看,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本科专业,全国共有136个专业点,其中东部地区76个,占总数的55.9,西部地区5个,占总数的3.7;中外合作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有104个专业点,其中东部地区82个,占总数的78.8,西部地区7个,占总数的6.7。从招生人数来看,本科专业全国共招生7549人,其中东部地区4152人,占总数的55.0,西部地区479人,占总数的6.3;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招生4967人,其中东部地区3911人,占总数的78.7,西部地区279人,占总数的5.6。

表1 2004年各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专业招生学校与专业点数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2.国外合作伙伴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成员国特别是英语国家为主

OECD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四个英语国家的合作项目最多,排名前四位,其次是欧洲大陆的德国与法国,再次是亚洲的日本与韩国。以2004年的招生为例,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全国中外合作举办本科专业的专业点数为136个,其中注明合作方国别的97个,在这97个专业点中,与美、英、澳、加合作办学的有76个,占78.4;全国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高专专业的专业点数为104个,其中注明合作方国别的97个,在这97个专业点中,与美、英、澳、加合作办学的有68个,占70.1。中澳合作举办的本科专业点数、高职高专专业点数均居第一。

3.本科专业以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为主,专业设置趋同严重

表2 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点科类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X)为目录外专业。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的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由表2可见,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本科专业点数,全国共136个,其中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 67个,占总数的49.3,而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只有7个,仅占总数的5.1;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全国共7549人,其中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4075人,占总数的54.0,而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只有598人,仅占总数的7.9。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含国际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仅占教育部公布的249个本科专业的3.2,而这8个专业共招生4550人,占本科招生总数7549人的60.3,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4.高职高专专业以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为主,专业类设置趋同现象同样严重

表3 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高专专业点科类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的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高职高专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1个专业。由表3可以看出,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有104个专业点,其中财经大类、旅游大类48个,占总数的46.2,而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只有3个,仅占总数的2.9;高职高专招生人数,全国共有4967人,其中财经大类、旅游大类2082人,占总数的41.9,而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只有215人,仅占总数的4.3。财务会计类、工商管理类、经济贸易类、财政金融类、市场营销类、旅游管理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通信类、电子信息类等10个专业类,仅占78个专业类的12.8,而这10个专业类共招生3770人,占高职高专招生总数4967人的75.9,专业类设置趋同现象同样严重。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升本 应用型本科 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4-02

对于一所正在“申本”的高职院校,不仅现有办学基本条件必须满足国家对本科院校要求的评估,思想认识上也必须有升本的先期准备,就是要进一步地完成“内涵升本”。教育观念上的正确认识,直接指导着后续的各项“申本”工作,也为升本后的人才培养奠定方向。

基于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申本过程,对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思路做必要的探讨,针对实际,化繁为简,确立观念。

1.高等教育应用型与研究型的区别

教育部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但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与研究型具体的区分在此要求上并未真正明确,只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1.1 研究型本科教育

普通教育本科的课程体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课程设置更多的是考虑学科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相互衔接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注重理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未来主要从事本学科领域的初级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虽然说,也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重点是放在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上,开展研究性、探索性技术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1.2 应用型本科

从“应用型本科”也被称之为“高职本科”来看,就是具有高职的特点,所以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应用型本科”,顾名思义,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以适应“当下”社会需要为目标,直接应用各种现有技术开展工作的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人才,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实用性,较研究型本科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一是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服务,二是为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服务。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应是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知识,具有学科应用开发、专利和实际操作技术能力,具有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够满足从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的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比较强的实践与研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新型应用型本科相对于传统本科,要更注重技术知识的培养;相对于理论研究,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学科和知识纵向精深,更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相对于实验验证理论,更注重理论指导实际;相对于继续升学的教育,更注重于就业导向。

简言之:应用型本科相对研究型而言,对科研开发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重要的是所学知识和技术,能及时地在“当下”使用。

2.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区别

在职业教育的层面上,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共同属性,就是职业性。培养目标都是面向现场一线,注重所学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实用性,但二者在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和管理层次是有所不同。

2.1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

高职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主要掌握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初步能力。

2.2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则要求理论基础相对“足够、扎实”,但不要求“深究”。同时,要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

简言之:高职高专教育的结果是“知其然”、“使其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结果还要“知其所以然”。

3.具体到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与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教学上的区别

二者区别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大学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而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性。

3.1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建筑企业施工员岗位为主,而后拓展到工程现场的其它工作岗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可从事施工员、监理员、内业员、质检员、材料员、实验员、测量员、造价员等岗位工作。

3.2 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建筑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工程与地下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

3.3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以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首批申办本科的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制定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设置。

3.3.1专业基础知识上的重要区别

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力学是工程原理的核心基础知识。在力学的教学上,高职的工程(建筑)力学是一门融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综合课程,所以在知识上只是一种“必需、够用”的浅显学习;而本科的力学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是作为重要的必须深入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

3.3.2专业性课程上的重要区别

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依据,设计中体现的是建筑工程的原理。这种专业性课程体系上的区别,已经很清晰地把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层次划分开来。

4.教育观念实现内涵升本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队伍的主体尚处于对新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的认知、理解和适应的过程中,清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前提。首先要避免“本科教育专科化”现象。

升本后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层次提升,中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扎实,领悟力也与高职学生相比有所提高,要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基础和理论的教学必须要加大加深,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5.正确认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

进入本科就引入了学科的问题,所以,首先就要对此有透彻正确的认识。

5.1什么是学科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的学科主要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知识体系而划分的门类。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

5.2区别看待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

专业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专科教育只强调一个中心,即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专业建设,所以,高职是以专业建设为中心。

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传统本科教育强调两个中心,即教学与科研,通过科研(学科建设)来促进教学(专业建设)。所以,研究型本科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那么应用型本科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3学科与专业的辩证关系

本科教育中,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按专业培养要求,在系列的学科门类中一般选择一至三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专业的特色化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

5.4应用型本科在此问题上的探讨

新建应用型本科在建设初期,高职向应用型本科转轨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内涵升本,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学科化,追求完美,将会力不从心,也将偏离办学方向。所以,专业建设依旧应该是新建应用型本科的主要任务,只有在内涵升本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就自然地强化了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铁林.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之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

[2]吴邵兰.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22).

[3]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教探索.2010,(1).

[4]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杂志,2006,(10).

[5]程忠国,李玉春,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7,(24).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张晓刚(1979-)男,河北廊坊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2013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PHR(IHLB)的分课题“北京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王海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19-03

一、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关系

职业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型中与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服务最贴切的教育,两者之间表现为一种协同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区域经济发展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提升了职业教育招生的吸引力。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信息资源和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理论上来说,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二)区域人才需求与职业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水平又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定位。

(三)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产业结构是职业教育依托产业办学的基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的积极反应。反过来,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类型、比例、招生人数也会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与质量。

二、北京区域经济特征及发展布局

(一)北京的区域经济特征

北京作为综合性产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14113.6亿元,人均GDP 78,5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07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62元。北京的经济表现为中央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等特征。中央经济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产总额占全市的83.4%,对整个经济的贡献占到37.7%。北京正在成为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初步形成了CBD、金融街、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等几大特色总部聚集区。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 三、二、一”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5.1%,以金融、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的主导产业。北京的知识经济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21.6亿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北京的知识经济竞争力在国内排名第一。

(二)北京的经济发展布局

北京所处的环渤海经济圈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正式把首都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北京“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将集中力量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使之成为世界城市先行实践区。“十二五”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临空经济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力争达到50%。同时,北京还将积极推动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

三、北京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端技能人才

北京“十二五”将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为适应经济结构优化的需求,满足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高端化要求,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北京明确提出了“培养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掌握高端技术和具有更高学历水平“高端人才”成为技能人才的关键词。

(二)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类型

2010年,北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6.0%、19.6%、74.4%。目前,北京中等职业院校一、二、三产业专业在校生人数比例分别为3.6%、41.3%和55.1%。高等职业院校一、二、三产业专业在校生人数比例分别为0.6%、32.3%和67.1%。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比例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需要按照“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促进职业人才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三)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北京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下岗职工再就业,在岗人员再教育,新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的培养等,都要求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也要求职业院校更多元化地参与区域经济活动,为其提供经济信息资源服务、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以及人才流通等服务。

(四)需要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

北京作为全国经济领先的地区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的中心,迫切要求有一批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等职业院校。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要要求。此外,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也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作为支撑。

四、促进北京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立足区域经济,明确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1.北京的职业院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特征和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在“十二五”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已明确定位,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主动与所处区域相融合,找准目标,确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走融合发展道路。例如位于通州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就要把服务CBD中心商务区作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位于房山的农业职业学院,应着力于为西部次区域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生态友好型产业。

2.北京首批两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融合区域经济中走在了前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确定了“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服务京津冀,走出环渤海,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办学定位。通过“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动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育人机制的改革和社会服务机制的转换提升,面向北京南部新区、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地区,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息平台、社会培训等服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关村石景山园和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和实现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的定位,通过改革办学机制和育人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努力成为石景山区及北京西部地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应用推广平台,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1.不断优化并丰富第一产业人才。目前北京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0%,而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校生比例为3.6%,高职仅为0.6%,需要进一步提高涉农专业的学生比例。未来北京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因此,专业类型要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要求进行优化升级,不断增加现代都市农业的专业,例如,会展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学校专业建设也要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2.进一步优化提高第二产专业人才结构。北京职业院校第二产业的专业学生人数比例还偏高,特别是中职院校第二产业的学生比例还高达41.3%,中低端制造业学生比例偏大,这与北京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趋势相违背。因此,第二产业专业要根据需要及时升级,减少中低端制造专业人才,提高高端技制造专业人才,减少传统制造业专业数,增加高端制造业专业数。重点培养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的高端技能人才。

3.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比例,重点培养生产业人才。2010年,北京第三产业的GDP为 10600.8 亿元,其中生产业为6705.1亿元。“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将促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业主导升级。当前生产专业中高职在校生比例偏低,专业覆盖面还不够全面。特别是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流通服务专业的学生数相对较少,人才需求还有一定的缺口。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专业学生比例,特别加大生产专业人才的培养。

4.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十一五”期间,北京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累计接近北京生产总值的50%,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的经济贡献量都取得了迅速提升。与之相比,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和专业设置都与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不协调。因此,培养新兴产业职业人才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要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产业需求,从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以及招生人数上做相应的调整。

(三)增强能力,丰富内涵,建设国际一流的职业院校

1.优化结构,加强培养与引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培养一批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教科研方面有所长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能方面有所长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师能力培养评测体系。不断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建立面向企业与学校的兼职教师流动站及兼职教师津贴制度,吸引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高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2.加强实践教学,更加突出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优势。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调配、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为建设主线,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运行机制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重心要向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校外实训基地质量上转移。

3.加强课程建设,成立政府、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委员会。由政府主导,企业和行业发挥指导作用,职业学院具体实施。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和调整,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评议、筛选和增减。遵循市场规律,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使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科研活动与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

4.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培训需求,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充分利用师资、实验设备,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与区域政府及企业建立“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运行机制,合作建设资讯中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人才调剂中心,为企业及社区提供信息咨询、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

(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1.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职教集团已有10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0年,正常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有50多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延伸至全国各地。2009年,教育部提出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但在北京,职业教育集团无论从数量还是形式上都与北京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2009年,北京成立了首家职教集团——北京交通职教集团,北京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开始起步。北京市教委表示,未来将围绕首都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工作。

2.结合区域经济,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职教集团。一方面,北京的职业教育集团应该是以具有区域优势和影响力高职院校为龙头和核心,政府主导扶持,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辐射相关中、高职院校的多元型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作用,积极开展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校企共同培育“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管理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等。积极拓展办学空间,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并举,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整合、融通、共享。另一方面,集团的组建要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础。根据专业群的类别,以行业为指导,积极吸收企业参与,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组织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实习实训、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使各方合作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社会量身定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办学定位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贫困地区现有高职高专的办学能力,使它们更好地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中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中的贫困地区,特指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确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所在地区。以湖北省为例,共确定25个“重点县”,主要集中在十堰地区、黄冈地区和恩施地区。对于这些“重点县”,中央除集中主要资金予以支持以外,更动员全国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扶贫,“使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1]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站”的高等学校,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兴衰,将直接影响着其发展速度的快慢。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影响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生源不足高职高专生源主要来自当地。但是相比其他地区而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还很低,[2][3]具有高等教育可支付能力的家庭比率也低。这在客观上导致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生源不足。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考生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有学上,更想到大城市上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大城市,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名城往往成为考生的首选。另一方面,受文化传统中“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我国广大民众对高职高专、尤其是高职院校不感兴趣,也导致了这类高校社会需求不足,发展艰难。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办学经费筹措困难高职高专大多是省属地方高校,主要办学经费直接源于省教育厅。由于省政府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拨款主要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高职高专紧张的生源状况使其获得政府拨款的能力严重不足。另外,“重点县”属于国家“扶贫帮困”对象,其所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不能给予高职高专很大经费扶持。另一方面,贫困地区高校的知名度也很难为其赢得社会捐赠。因此,贫困地区高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成了学校的重要经费来源。然而,贫困地区生源多数来自低收入家庭,为了促进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些高职高专院校还不得不按一定比例减免贫困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这类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以致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师资力量薄弱贫困地区的工资水平低,高校教师在各方面待遇相对较差,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不好,不仅应届博士生、硕士生不愿前往,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应届本科生也不愿去,致使高校师资得不到及时补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对精神生活需求层次较高的群体,需要一个交通与信息获得灵便的环境,然而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信息、管理方面的落后,不能满足他们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要求;而且同一城市内高校数量少,没有相互利用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的协作条件,束缚了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现有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也大量流向发达地区。这些高校为了发展,不得不增加人才引进的优惠条件,如住房、科研启动费、解决配偶工作等,这必然会增加办学成本,给本来实力就弱的高职高专院校增添了不小的办学压力。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试析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1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4]这是高职高专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高职高专肩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贫困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当地高校培养人才以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高校不能再有管理思想和观念上的“体制依赖”,继续“坐、等、靠”,而要充分利用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全面分析自身的历史和现状,积极对学校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趋势的背景下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主动选择:分类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只有类型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校各司其职,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种不同的适用人才。如果高校不管层次和类型的差别,盲目追求“研究型”、“综合型”而忽视内在的差别与特色,缺乏对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定位的认识,其结果就是不仅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个性,而且相互争夺生源,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办成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传统大学,而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地方院校,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有学者从人口统计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5]认为2010年后,可能会有一些高校由于生源不足而产生生存危机,尤其是社会公众形象不佳的学校和地域位置较差的学校,从而提出高等教育的办学应该模式多样、标准各异。对于贫困地区高职高专来说,竞争力、资源都不具备与其他高校的可比性,因此,要对高等院校的分层、分类发展有正确认识,甘于自身定位而真正担负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对各类不同人才目前和长远的需求总会在人才市场上反映出来,用人单位必将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真才实学“量才录用”,根据人才的实际贡献“按质论价”,而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重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理性的用人单位已经认识到,只要能力足够的人才“才尽其用”就可以了。[6]那些历史悠久、有良好传统的贫困地区高职高专有较强的发展基础学科的实力,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具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条件,只要在恰当定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一决定从政策上对高职院校的分类发展、避免盲目攀升进行了规定。贫困地区高职高专更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办学潜力,争取本类别、本层次上的“一流”。

(二)高等教育地方化趋势的背景下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主动适应:两个市场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促使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地方化有以下几层含义:高等教育属地化管理;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为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有研究者撰文认为,[7]实施地方化思路应主要围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分为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开发本地区优势资源、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本地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区外发展;第三层次是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方经济向国外发展。“科技扶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主要途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指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直接挂钩,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贫困地区的高校在培养人才、发展本地经济上更是责无旁贷。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尤其要面向市场办学。由于贫困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都很低,无力高成本培养和使用人才,所以要求人才培养上的宽口径,以便人才使用上能够“一才多用”、能上能下。比如主要培养合格中小学师资的师范专科学校,其毕业生不仅仅要能胜任其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往往还希望他们能够从事其他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这些高职高专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拓宽专业口径按类培养,大类专业建立共同的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在最后一年实现分流培养,学生可以选专业方向;同时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人才,使所培养的人才“下得去、上得来、留得住”,真正服务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适应贫困地区的人才市场需求。

除了面向当地市场办学,贫困地区高职高专还应该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办学,主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型人才。有研究者认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关系上,贫困地区还表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贫困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不旺,吸纳力不强,相对而言,高等教育发展超前;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人才需求较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8]而且,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贫困地区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到高收入地区求职也无可厚非。葛道凯博士认为,[9]这类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定单培养”,走产学结合的路子;根据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原则,重新审视和规划自身的专业设置和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的改革进程;高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要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只要学生有愿望和要求,学校应该为学生取得一张甚至多张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机会和可能。

因此,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应主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不仅为地方培养“多面手”人才,也向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这类高校不应和传统大学争硕士点、博士点,也不应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而要根据市场上的各类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使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成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三)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主动沟通和协作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高校各司其职,是指不同高校间应合理分工,而不是各个高校彼此独立、没有沟通和合作。从系统的观点看,构成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特有的整体形态与功能;正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系统的目的和功能才能很好实现。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院校既有分工的必要,更有合作的必要。尤其是贫困地区高职高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份额,争取长足发展,更好地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服务,就必须主动与高水平大学沟通协作,有效地将他们的服务引入贫困地区。

贫困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因此,如果一味强调独立办学,不仅学校的生存面临困境,而且培养出人才的质量也没有保证。所以,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在努力稳定自身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间特有的校缘关系,通过联合办学、专家讲学、聘任兼职人员等形式,吸引高水平大学的人才直接或间接地为所在区域服务,为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这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有助于高水平大学增强服务社会的针对性,使高水平大学的知识创新直接到达基层区域。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与高水平大学建立稳定、有效联系的另一途径是向高水平大学输送具有进一步培养价值的人才。例如,湖北省为进一步满足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升读本科的需要,为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实施了“专升本”计划;并且,通过“专升本”,打通了高职高专学生进一步求学深造的渠道,极大地调动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活力。[10]在美国,作为其高等教育基础的社区学院,为四年制大学输送了大量合格的生源。如罗得岛社区学院具体指出其办学任务之一是:向学生提供可以将学分转入到其他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并与罗得岛的其他高校密切合作,完善和改进转学教学计划。[11]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区位劣势在一定时期内已是既成事实,要改变其区位条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信息化社会为这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便利的通讯条件,开放办学,主动寻求与高水平大学的沟通和协作,才能有效地降低高等教育发展成本,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变区位劣势为办学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彭俊.取消国定贫困县,确定工作重点县[N].人民日报,2002-2-10(2).

[2]范绪锋,赵廷昌,朱梦聪.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打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战[N].中国教育报,2002-08-22(1).

[3]闫海涛,左彩云.“辍学”反弹对“双高普九”的困扰及原因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1).

[5]杨益民,凌亢.从生源状况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J].统计研究,2003,9.

[6]戴越庭.部分沪上企业婉拒高学历毕业生[OL].2005-5-23.gs.whu.省略/newscenter/readnews.asp?NewsID=1679.

[7]吴绍芬,董泽芳.“高等教育区域化”概念辨析[J].教育与经济,2001,2.

[8]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9]杨桂青.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瓶颈[N].中国教育报,2003-9-10(5).

[10]省教育厅就2004年湖北省高校“专升本”工作作出部署[Z].hbe.省略/e21web/jyt/acticle_show.php?acticle_id

=1331.2004,3,10.

[11]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