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广大中职生进入职业岗位后,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帮助文档”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对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银行票据的阅读理解能力;办公文秘人员拟写通知、启事、计划、总结的书面表达能力;机电专业学生的撰写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因此,广大中职生将来从业过程中广泛运用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成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广大中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服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从读懂到读通,为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筛选、整理专业信息,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能有效获取职业岗位所需信息。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的文章。如会计专业学生要阅读会计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文章,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或新颁布的文件,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搜集职业相关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二)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中职生走向社会后,从事某项职业,适应某项工作岗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职业工作情景的交流能力。同时,要提升中职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密切联系职业活动需要的应用文撰写能力,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通知、启事、单据、合同、协议等应用文的书面表达格式与要求。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广大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一是围绕职业生活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活动要求和典型任务环境,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说明书,会计专业财务状况说明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说明书等。

三、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首先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目标、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以及基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任何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素养培育形式,将会弱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无效课堂。

(二)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的组织形式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选择恰当的、合适的组织实施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合理选择说、演、唱、赏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需要事先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全面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以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成效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汽车电器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改革 学习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要求:“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落实这些要求,培养出适用经济社会需求与发展的人才,是值得每位高职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在高职汽车电器与附属设备课程教学中实施三段式教学的做法,对如何利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了探析和实践。

1 职业核心能力概念界定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它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广泛迁移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①②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2 汽车电器与附属设备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多维的系统工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领域正在探究的一个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种策略,即整体策略、专项策略和渗透策略。③④⑤⑥其中整体策略和专项策略的实施只能从学院和系部层面去展开,作为一名专任教师,更多地应考虑从自己做起,从自己所授课程做起,探索、实践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

汽车电器与附属设备是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项目的建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考核方法的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并在本专业2011级和2012级两个年级进行实践。

(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中需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目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专业必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事汽车修理、汽车销售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汽车电器与附属设备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知识体系主要包括8个系统,且以识读汽车电路图为切入点贯穿始终,本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掌握汽车电气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具备读懂和识别有一定难度的汽车电气电子线路图的能力;具备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日常维护保养能力;正确使用典型工具、仪器的能力。社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方法能力目标: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际、与人协作的能力。

(2)建立课程学习项目。建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学习项目。课程学习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课程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项目内容选取紧紧围绕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同时又充分考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选择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为了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策略,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课堂时间分为三部分,首先是PPT汇报,将全班同学分为6~8组,每节课安排一组同学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PPT汇报,主题围绕汽车展开。其次是利用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展开新内容学习。最后留出5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提问。通过课堂三段式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培养了专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有时通过激烈的讨论与交流,部分学生还能在原来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发现,进而产生创新的想法和做法,这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4)构建综合考核机制。课程考核服务于课程教学,好的考核机制将极大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考勤(20%):满分20分,小于12分者,本课程记为不及格,不得参加考试。二是平时作业考核(30%):满分30分,小于18分者,本课程记为不及格,不得参加考试。三是实验性考核(25%):满分25分,小于15分者,本课程记为不及格,不得参加考试。四是总结性考核(25%):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单元学结、学期学结3部分,其中课程学习计划占15%,单元学结占70%,学期学结占15%。总结性考核满分25分,小于15分者,本课程记为不及格,不得参加考试。在教学中,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加大过程考核力度,端正了学生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素质,深受学生欢迎。

3 总结

实践证明,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现代职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是高职毕业生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升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汽车电器与附属设备”课程改革,就是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开放考核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注释

① 丰培洁,张鹏.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0(12):213-219.

② 吴盈盈.论高职旅游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科技信息,2008(19):263-264.

③ 张艳如.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12):159-161.

④ 林凯芳,杨琼敏.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5):88-90.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新形势,文化创意产业也迅速蓬勃兴旺,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借此发展起来,无论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还是开设专业的方向,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加之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近些年才兴起和逐渐展开的,因此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珠三角地区的部分院校,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国内相当多的院校还是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思路混乱,直至现在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成了“缩减版”,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效果评估等方面。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方向,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微观细化,清晰明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但是许多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要么盲目效仿本科专业模式,要么较随意地按照流行的新软件、新名称课程马上就开设,不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社会是否真正有需求。笔者认识的一家高职院校,在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数门最新的多媒体视频处理软件课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一片茫然。还有些院校“因人设课”,从教师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去设置课程。追溯原因,是缺乏对高职类专技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对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的细致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是为产业、行业、企业输送适用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广泛,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方向甚多,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定好现实、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跟风,必然造成学生“蜻蜓点水”,最终限于迷茫和肤浅,既不“多能”也不专。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4.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三、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危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45-02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职语文课程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笔者调查了广西9所职业院校,其结果如下。

一、高职语文课程面临“学科边缘”危机

在职业教育中语文虽重要,但在职业教育中技能教育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语文类课程在高职教学中面临长期不受重视、课时量减少的困境。

1.高职语文课程长期不受重视。语文类的课程在建国以前就有多个高校开设,如《中国文学名著选读》、《文选及习作》,开设历史较为悠久。高职语文的作用在高职学科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成人成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象是高职语文课程长期得不到重视。

同样是高职院校里的公共课,思政类课程基本占到了学生总学时量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这是由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保障,仅在2001年到2005年间国家层面的政策就出台了四项,如下表所示:

2.高职语文课程课时量缩减。“要学的是专业课,语文这种公共课可以学,也可以不学,反正找工作人家也不会考你语文水平。”这是笔者在进行调查时,一位临近毕业的学生说的,这反映了大部分学生的心态,也反映在现实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语文课程不得不向专业技能课程“让步”。

在抽查的广西九所高职学校中,语文类课程开设有六种方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理工类的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语文课程远比文科类少,而高职语文课程的总课时量、教学空间进一步压缩,如果连基本的课时量都得不到保障,就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水平了。

二、高职语文课程面临“学生素质”危机

高职语文课程面向学生,学生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下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08f人,从该年开始我国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名额,直到2004年,我国的高校招生已达400多万。据2010年统计,广西区内高职院校规模达到41所,在校生人数为30.7万,占区内高校生的54.2%,全区高校在校生人数为56.7万[1]。从这一趋势不难看出,高校入学门槛降低,生源质量从总体来看有所下降。

2.学生轻视语文类课程,个性张扬。受到就业这根指挥棒的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的功利心日益严重,对于文化课普遍不重视,对于专业和技能课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用心学习。从学习能力来说,在高中时代,学生未能养成学习语文的学习习惯。从学生文学素质来说,大多数学生对文学的隐形功能认识不足,文学素养偏低。

三、高职语文课程面临“实践应用”危机

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素养,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具备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养,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职位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

从开设课程来看,笔者抽查的9所学校,开课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课,其中《大学语文》教材选用情况如下:

开设《大学语文》的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基本顺序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部分展开。

四、高职语文课程面临“教学模式”危机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只要提到上《大学语文》课,学生大多将其称为“高四语文”,从这个名称不难看出,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与高中阶段的并无太大差异。现有授课方式学生的态度可以参考于晓楠的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调查结果[2]:

在抽查的9所高职院校中,语文教学模式基本是沿用“老一套”,即“1(一张嘴)+1(一支粉笔)+2(中心思想、写作或艺术特色)+4(题解、释词、段落、语言)”,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授、板书传授知识点,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讲,学生写,看起来课堂充实,实则学生脑子空空,并不清楚学到了什么,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语文既面临学科边缘危机,学生不爱学,又面临课程改革不利,沿用老一套教学模式。可只有解决以上问题,才能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MOOC;高职;财务会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7-01

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传统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不再适用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检验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且可以使之不断完善和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以现代信息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代替传统落后的评价体系。

一、传统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

传统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评价更加注重的是总结性评价和知识性评价,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就是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后作业,即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是(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所有成绩均由教师一人评价完成,与一直接触到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差不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即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导致大多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清楚在高职院校学习与在普通高校学习,及与在初中、高中的学习有何不同,仍然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要多学些技能、走出校园就能够零距离上岗的意识。因此,落后的评价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甚至职业理想,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人潜力和能力的发挥。

二、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自我诊断、自我认可和自我完善,他评是教师和同学对学习者的评价,可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性,两者相结合,有利于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增加课程的参与度,促进评价指标体系的日趋完善,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评价的内容更容易达成共识,并真正实现以评促改。2.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可以理解为是对学习者的综合性评价,重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教学最终效果的评价,它是对被评价者的最终判断,形成性评价注重教学模式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可起到调节、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观察学习者适应和进步的全过程及最终的教学效果。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科学性是评价指标符合高职课程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分平时和期末两大模块来设计指标,平时再按照具体教学环节设计课前视频学习、课堂学习过程、课后效果总结三个维度设计一级指标项,即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三大方面展开评价。可操作性是在确立的一级指标项下的各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在完整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简化易操作,即简单易行。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遵循上述评价原则,分平时和期末两大模块,构建了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每一个指标项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如下图:可见,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平时成绩由40%的比例调整为60%,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并且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平时成绩的评价方法可采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文件夹评价法,它可清晰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既完整又彰显个性,并且还可作为学生后续学习宝贵的学习资料,期末测试仍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评法,两者相结合将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给出综合评定,即平时成绩的60%加上期末测试的40%即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期评成绩。

参考文献:

[1]常昊,吴一楠,田亚平.基于MOOC的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阙丽娟.文件夹评价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0)